一种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90253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润滑剂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润滑油在机械传动中起重要的润滑作用,主要应用于机械设备、汽车、家电等领域。润滑油一般由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成分,决定着润滑油的基本性质,添加剂可弥补和改善基础油性能方面的不足,赋予润滑油新的性能。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增加润滑油的润滑效果,往往会添加耐磨剂。耐磨剂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固体添加剂,通常为二硫化钼、氮化硼和其他碳类材料等;其二为有机添加剂,如各种脂肪酸、有机胺类和各种脂类等化合物。其中,有机添加剂由于润滑效果好、成本低、原料易得而使用更多。有机添加剂能够在相邻的基体之间形成一层薄薄的膜体,如吸附膜、渗透膜、反应膜等,起到良好的减磨作用,但是该膜体的耐高温性较差,容易在高温下分解,显著降低润滑效果,同时分解的有机物对设备和空气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耐高温、耐磨、润滑性能好且环保的润滑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至少一种,提供一种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备而成:回收润滑油20-38份、聚α-烯烃35-47份、聚乙二醇16-24份、石墨纤维4-11份、纳米钼粉3-9份、纳米氧化铈粉5-11份、纳米硼酸钙2-8份、葡萄糖酸锑钠1-4份、柠檬酸铋钾1-3份、1,8-萘磺酸内酯3-6份、异硫氰酸烯丙酯2-7份、甘醇酸1-4份、9-芴酮-2-羧酸2-8份、磷钨酸钠3-5份、环烷酸锆2-6份、辛基-丁基二苯胺5-9份、碳化硅粉2-5份、苯骈三氮唑4-8份、甲基硅油7-12份、硼化聚异丁基烯丁二酰亚胺2-5份。优选的,所述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备而成:回收润滑油29份、聚α-烯烃36份、聚乙二醇18份、石墨纤维8份、纳米钼粉6份、纳米氧化铈粉7份、纳米硼酸钙5份、葡萄糖酸锑钠2份、柠檬酸铋钾1.5份、1,8-萘磺酸内酯4.6份、异硫氰酸烯丙酯5.2份、甘醇酸2.6份、9-芴酮-2-羧酸5份、磷钨酸钠3.8份、环烷酸锆4.3份、辛基-丁基二苯胺6份、碳化硅粉3.7份、苯骈三氮唑6.2份、甲基硅油9份、硼化聚异丁基烯丁二酰亚胺3.6份。所述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备而成:回收润滑油34份、聚α-烯烃41份、聚乙二醇19份、石墨纤维5份、纳米钼粉6份、纳米氧化铈粉8.6份、纳米硼酸钙5份、葡萄糖酸锑钠3份、柠檬酸铋钾1.8份、1,8-萘磺酸内酯4.2份、异硫氰酸烯丙酯3.5份、甘醇酸1.8份、9-芴酮-2-羧酸6份、磷钨酸钠4.2份、环烷酸锆5.4份、辛基-丁基二苯胺7份、碳化硅粉2.8份、苯骈三氮唑6份、甲基硅油9份、硼化聚异丁基烯丁二酰亚胺4份。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1)将回收润滑油蒸发脱水、去除杂质,然后加入1,8-萘磺酸内酯、葡萄糖酸锑钠、异硫氰酸烯丙酯,加热搅拌混合均匀后,再进行回流,保温6-15h后放冷,得到基础油A,备用;(2)将聚α-烯烃、聚乙二醇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加入余下原料,加热搅拌均匀,得到基础油B;(3)将基础油A和基础油B混合均匀,再进行回流,保温3-10h后放冷,得到所需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加热温度为110℃,所述回流保温时间为12h。所述步骤(2)中所述加热温度为175℃。所述步骤(3)中所述回流温度为142℃,所述回流保温时间为6h。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指标的润滑油在220℃,800rpm条件下进行四球试验,其测试结果为:在60kgf,80min条件下的磨斑直径达到0.485~0.512mm,最大无卡咬负荷PB达到435~489kgf,结果显示该润滑油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耐磨性,适用于如发动机等高温条件环境下使用,能够有效的改善润滑油的高温分解情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1本实施例所述一种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备而成:回收润滑油208份、聚α-烯烃35份、聚乙二醇16份、石墨纤维4份、纳米钼粉3份、纳米氧化铈粉5份、纳米硼酸钙2份、葡萄糖酸锑钠1份、柠檬酸铋钾1份、1,8-萘磺酸内酯3份、异硫氰酸烯丙酯2份、甘醇酸1份、9-芴酮-2-羧酸2份、磷钨酸钠3份、环烷酸锆2份、辛基-丁基二苯胺5份、碳化硅粉2份、苯骈三氮唑4份、甲基硅油7份、硼化聚异丁基烯丁二酰亚胺2份。本实施例所述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1)将回收润滑油蒸发脱水、去除杂质,然后加入1,8-萘磺酸内酯、葡萄糖酸锑钠、异硫氰酸烯丙酯,加热至110℃搅拌混合均匀后,再进行回流,保温6h后放冷,得到基础油A,备用;(2)将聚α-烯烃、聚乙二醇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加入余下原料,加热至175℃搅拌均匀,得到基础油B;(3)将基础油A和基础油B混合均匀,再进行回流,其回流温度为142℃,回流保温3h后放冷,得到所需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实施例2本实施例所述一种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备而成:回收润滑油38份、聚α-烯烃47份、聚乙二醇24份、石墨纤维11份、纳米钼粉9份、纳米氧化铈粉11份、纳米硼酸钙8份、葡萄糖酸锑钠4份、柠檬酸铋钾3份、1,8-萘磺酸内酯6份、异硫氰酸烯丙酯7份、甘醇酸4份、9-芴酮-2-羧酸8份、磷钨酸钠5份、环烷酸锆6份、辛基-丁基二苯胺9份、碳化硅粉5份、苯骈三氮唑8份、甲基硅油12份、硼化聚异丁基烯丁二酰亚胺5份。本实施例所述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1)将回收润滑油蒸发脱水、去除杂质,然后加入1,8-萘磺酸内酯、葡萄糖酸锑钠、异硫氰酸烯丙酯,加热至110℃搅拌混合均匀后,再进行回流,保温15h后放冷,得到基础油A,备用;(2)将聚α-烯烃、聚乙二醇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加入余下原料,加热至175℃搅拌均匀,得到基础油B;(3)将基础油A和基础油B混合均匀,再进行回流,其回流温度为142℃,回流保温10h后放冷,得到所需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实施例3本实施例所述一种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备而成:回收润滑油29份、聚α-烯烃41份、聚乙二醇20份、石墨纤维7份、纳米钼粉6份、纳米氧化铈粉8份、纳米硼酸钙5份、葡萄糖酸锑钠2.5份、柠檬酸铋钾2份、1,8-萘磺酸内酯4.5份、异硫氰酸烯丙酯4.5份、甘醇酸2.5份、9-芴酮-2-羧酸5份、磷钨酸钠3.5份、环烷酸锆4份、辛基-丁基二苯胺7份、碳化硅粉3.5份、苯骈三氮唑6份、甲基硅油9.5份、硼化聚异丁基烯丁二酰亚胺3.5份。本实施例所述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1)将回收润滑油蒸发脱水、去除杂质,然后加入1,8-萘磺酸内酯、葡萄糖酸锑钠、异硫氰酸烯丙酯,加热至110℃搅拌混合均匀后,再进行回流,保温10.5h后放冷,得到基础油A,备用;(2)将聚α-烯烃、聚乙二醇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加入余下原料,加热至175℃搅拌均匀,得到基础油B;(3)将基础油A和基础油B混合均匀,再进行回流,其回流温度为142℃,回流保温6.5h后放冷,得到所需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实施例4本实施例所述一种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备而成:回收润滑油29份、聚α-烯烃36份、聚乙二醇18份、石墨纤维8份、纳米钼粉6份、纳米氧化铈粉7份、纳米硼酸钙5份、葡萄糖酸锑钠2份、柠檬酸铋钾1.5份、1,8-萘磺酸内酯4.6份、异硫氰酸烯丙酯5.2份、甘醇酸2.6份、9-芴酮-2-羧酸5份、磷钨酸钠3.8份、环烷酸锆4.3份、辛基-丁基二苯胺6份、碳化硅粉3.7份、苯骈三氮唑6.2份、甲基硅油9份、硼化聚异丁基烯丁二酰亚胺3.6份。本实施例所述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1)将回收润滑油蒸发脱水、去除杂质,然后加入1,8-萘磺酸内酯、葡萄糖酸锑钠、异硫氰酸烯丙酯,加热至110℃搅拌混合均匀后,再进行回流,保温12h后放冷,得到基础油A,备用;(2)将聚α-烯烃、聚乙二醇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加入余下原料,加热至175℃搅拌均匀,得到基础油B;(3)将基础油A和基础油B混合均匀,再进行回流,其回流温度为142℃,回流保温6h后放冷,得到所需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实施例5本实施例所述一种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备而成:回收润滑油34份、聚α-烯烃41份、聚乙二醇19份、石墨纤维5份、纳米钼粉6份、纳米氧化铈粉8.6份、纳米硼酸钙5份、葡萄糖酸锑钠3份、柠檬酸铋钾1.8份、1,8-萘磺酸内酯4.2份、异硫氰酸烯丙酯3.5份、甘醇酸1.8份、9-芴酮-2-羧酸6份、磷钨酸钠4.2份、环烷酸锆5.4份、辛基-丁基二苯胺7份、碳化硅粉2.8份、苯骈三氮唑6份、甲基硅油9份、硼化聚异丁基烯丁二酰亚胺4份。本实施例所述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1)将回收润滑油蒸发脱水、去除杂质,然后加入1,8-萘磺酸内酯、葡萄糖酸锑钠、异硫氰酸烯丙酯,加热至110℃搅拌混合均匀后,再进行回流,保温12h后放冷,得到基础油A,备用;(2)将聚α-烯烃、聚乙二醇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加入余下原料,加热至175℃搅拌均匀,得到基础油B;(3)将基础油A和基础油B混合均匀,再进行回流,其回流温度为142℃,回流保温6h后放冷,得到所需发动机用耐高温润滑油。对比例1除了不添加葡萄糖酸锑钠、柠檬酸铋钾和碳化硅粉外,其他组成与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中相同。对比例2除了不添加纳米硼酸钙和磷钨酸钠外,其他组成与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中相同。性能测试下面对上述各实施例和对比例所指标的润滑油在220℃,800rpm条件下进行四球试验,其相应的测试结果见下表所示:由上表可知,本发明指标的润滑油在220℃,800rpm条件下进行四球试验,其测试结果为:在60kgf,80min条件下的磨斑直径达到0.485~0.512mm,最大无卡咬负荷PB达到435~489kgf,结果显示该润滑油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耐磨性,适用于如发动机等高温条件环境下使用,能够有效的改善润滑油的高温分解情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对比例和实施例1比较可知,葡萄糖酸锑钠、柠檬酸铋钾和碳化硅粉,以及纳米硼酸钙和磷钨酸钠的协同作用对优化润滑油的各项性能指标均发挥一定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