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填料离心式预分离脱水吸收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6630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填料离心式预分离脱水吸收塔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脱水吸收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填料离心式预分离脱水吸收塔。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油田中大部分采用三甘醇对天然气进行脱水处理,然而传统的三甘醇脱水所存在的问题是结构和功能比较单一,自动化程度不高,在操作时比较麻烦,三甘醇脱水主要是利用三甘醇的吸附作用,对天然气进一步脱水,在吸收塔中完成脱水,但是由于天然气中含液量波动较大,又没有设置再次分离的结构,从而会对三甘醇造成损失,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填料离心式预分离脱水吸收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填料离心式预分离脱水吸收塔,包括工作指示灯、吸收塔本体、连接杆、控制器和吸收塔内箱,所述吸收塔本体表面设置有第一出气口,且第一出气口下方设置有第二出气口,所述吸收塔本体右侧安装有脱水出口,且脱水出口上方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右侧安装有控制箱,且控制箱表面安装有工作指示灯,所述工作指示灯下方安装有液晶显示屏,且液晶显示屏下方安装有电源开关按钮,所述吸收塔本体上方安装有初级过滤装置,且初级过滤装置左侧安装有吸气管孔,所述吸收塔本体内部安装有温度控制器,且温度控制器下方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右侧安装有上填料输送管,且上填料输送管下方安装有吸收塔内箱,所述吸收塔内箱下方安装有下填料输送管,且下填料输送管下方安装有下填料装置。

优选的,所述电源开关按钮右侧安装有停止按钮。

优选的,所述吸气管孔下方安装有输送管,且输送管下方安装有进气口。

优选的,所述上填料输送管右侧安装有上填料装置。

优选的,所述下填料装置右侧安装有离心装置,且离心装置下方安装有温度感应器。

本发明中,通过在吸收塔本体内部安装有上填料装置和下填料装置,能够自动对吸收塔内箱进行填料,自动化更强,增加了设备的功能性,通过在吸收塔上安装有初级过滤装置,能够对杂质进行初步的过滤,使得设备的功能性更强,通过在吸收塔本体内部安装离心装置,能够使得脱水更加干净,通过在吸收塔本体内部安装温度感应器,能够对内部的温度进行感应,防止温度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填料离心式预分离脱水吸收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填料离心式预分离脱水吸收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停止按钮、2液晶显示屏、3控制箱、4工作指示灯、5 第一出气口、6吸收塔本体、7初级过滤装置、8吸气管孔、9输送管、10进气口、11脱水出口、12第二出气口、13连接杆、14电源开关按钮、15下填料输送管、16温度控制器、17控制器、18上填料输送管、19上填料装置、20吸收塔内箱、21离心装置、22温度感应器、23下填料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填料离心式预分离脱水吸收塔,包括工作指示灯4、吸收塔本体6、连接杆13、控制器17和吸收塔内箱20,吸收塔本体6表面设置有第一出气口5,且第一出气口5下方设置有第二出气口12,吸收塔本体6右侧安装有脱水出口11,且脱水出口11上方安装有连接杆13,连接杆13右侧安装有控制箱3,且控制箱3表面安装有工作指示灯4,工作指示灯4下方安装有液晶显示屏2,且液晶显示屏2下方安装有电源开关按钮14,吸收塔本体6上方安装有初级过滤装置7,且初级过滤装置7左侧安装有吸气管孔8,吸收塔本体6内部安装有温度控制器16,且温度控制器16下方安装有控制器17,控制器17右侧安装有上填料输送管18,且上填料输送管18下方安装有吸收塔内箱20,吸收塔内箱20下方安装有下填料输送管15,且下填料输送管15下方安装有下填料装置23,电源开关按钮14右侧安装有停止按钮1,吸气管孔8下方安装有输送管9,且输送管9下方安装有进气口10,上填料输送管18右侧安装有上填料装置19,下填料装置23右侧安装有离心装置21,且离心装置21下方安装有温度感应器22。

工作原理:当使用该填料离心式预分离脱水吸收塔时,操作人员打开控制箱3上的电源开关按钮14,工作指示灯4绿色亮起,液晶显示屏2显示内部运行的情况,天然气从进气口10进来,经过输送管9到达吸气管孔8,在初级过滤装置7的作用下,进入吸收塔本体6内部的吸收塔内箱20中,上填料装置19将材料通过上填料输送管18自动填置于吸收塔内箱20中,同理,下填料装置23将材料通过下填料输送管15自动填置于吸收塔内箱20中,离心装置21对其进行工作,脱出的水从脱水出口11出来,整套设备完整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