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光亮淬火油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14989阅读:6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快速光亮淬火油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热处理油,具体讲是一种快速光亮淬火油。国际专利分类属C10M161/00。五十年代中期,无氧化、保护气氛热处理的新技术、新工艺在美国和西欧国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与此同时,光亮淬火油的研究工作也随之发展。最初的光亮淬火油是采用动植物油做为淬火介质,因为这些动植物油是不饱和脂肪酸,它的热氧化安定性很差,,六十年代以后,可控气氛淬火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自动化、连续化已被广泛采用,淬火零件的尺寸及一次淬入量越来越大,对淬火油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采用一般光亮淬火油已满足不了使用要求,于是发展了快速淬火油。国外许多石油公司均有自己的专利商品,如日本出光公司Daphne油。随着我国机械产品更新换代,热处理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近年来从英国贝鲁特公司,日本精工公司等引进了不少可控气氛淬火,渗碳自动线,同时国内要建立了很多吸热式或放热式保护气氛连续渗碳淬火炉,由于这些设备连续作业和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使处理量增大,普通光亮淬火油满足不了工艺技术的要求,有些单位被迫降低处理量或进口快速光亮淬火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工艺简单、原料易得、价格便宜,并且具有优良的冷却性能和热氧化安定性的快速光亮淬火油。不同的精制方法和精制深度对淬火油的使用寿命和淬火零件的光亮性有一定影响。本发明选用的基础油来源及工艺路线为大庆原油→常减压蒸馏→溶剂脱蜡→溶剂精制→白土补充精制→基础油。合理选择基础油可以改善快速光亮淬火油的各种性能,但仍不能满足其全部技术要求,还必须加入各种不同性能的添加剂。催冷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基础油的冷却性能,本发明选用平均分子量为4万的无规聚丙烯为淬火油的催冷剂,试验证明其催冷效果优于其它催冷剂。为了提高淬火后零件的光亮度,快速光亮淬火油中需要加入光亮剂,本发明选用的光亮剂有山梨糖醇单油酸酯、咪唑啉油酸盐和甲基萜烯树脂,为了提高光亮度还加入适量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无灰清净分散剂。由于快速光亮淬火油的使用温度在30~90℃,这就要求具有良好的热氧化安定性,因此基础油中还必须加入适量抗氧剂,本发明选用的抗氧剂是酚型化合物2.6-二叔丁基对甲酚。本发明快速光亮淬火油组合物的组成配比是基础油100m%无规聚丙烯0.5~3.0m%山梨糖醇单油酸酯0.5~1.0m%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0.5~1.0m%咪唑啉油酸盐0.3~1.0m%甲基萜烯树脂0.3~1.0m%2.6-二叔丁基对甲酚0.5~1.0m%本发明快速光亮淬火油的配制方法是首先将无规聚丙烯在100~120℃温度,有氮气保护条件下与部分基础油混合,调成一定浓度的母液,然后将该母液与其余基础油、添加剂一起在70±5℃温度下搅拌均匀。与现有快速光亮淬火油相比,本发明光亮淬火油具有优良的冷却性能、热氧化安定性及光亮性,其制备工艺简单、原料易得、价格便宜,适用于轴承钢工模具钢及其它结构钢材淬火的冷却介质。实施例本实施例快速光亮淬火油的各组份配比如表1所述。表1</tables>图1为本实施例油与20#汽轮机油及日本Daphne油冷却速度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快速光亮淬火油与日本Daphne油相当,最大冷却速度比较快,而且出现在高温区,而300℃以下区域油的冷却速度变慢,这是非常理想的,对减少零件的变形显示出良好冷却效果。用本实施例油与日本Daphne油及20#机械油进行热氧化安定性试验,试验是在有铁、铜触媒的存在,150℃温度下,通入空气进行氧化,,氧化前后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本发明快速光亮淬火油热氧化安定性优于Daphne油。表权利要求1.由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的快速光亮淬火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中各组份含量是催冷剂烯烃聚合物0.5~3.0m%光亮剂山梨糖醇单油酸酯0.5~1.0m%咪唑啉油酸盐0.3~1m%甲基萜烯树脂0.3~1m%无灰分散剂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0.5~1m%酚类抗氧剂0.5~1m%基础油100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快速淬火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烯烃聚合物平均分子量为40,000的无规聚丙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快速光亮淬火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酚类抗氧剂为2.6-二叔丁基对甲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光亮淬火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油是矿物油。5.根据权利要求1和4所述快速光亮淬火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油是由矿物油生产的中性油。全文摘要一种快速光亮淬火油组合物,其组成中含矿物润滑油及光亮添加剂,催冷剂及抗氧化添加剂。该淬火油具有优良的冷却性能热氧化安定性和光亮性,其制备工艺简单、原料易得、价格便宜,适用于轴承钢、工模具钢及其它结构钢材淬火的冷却介质。文档编号C21D1/58GK1066472SQ9210402公开日1992年11月25日申请日期1992年5月25日优先权日1992年5月25日发明者王东海,徐莲芬,朱述民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大连石油化工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