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焦炉蓄热室布置方法

文档序号:9661050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焦炉蓄热室布置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煤化工焦炉蓄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焦炉蓄热室布置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国内的焦化行业焦炉普遍采用沿高向自下而上依次布置蓄热室、斜道、炭化室(燃烧室)、炉顶结构形式,每个燃烧室对应一个煤气蓄热室、一个空气蓄热室实现燃烧室交换燃烧过程,最大限度的利用煤气燃烧后产生的高温废气热量,提高热效率。本布置方法将蓄热室布置在每个燃烧室高向侧面,成对布置,具有布置简易、操作简便、投资省等优点。焦炉蓄热室采用侧面布置后能够实现燃烧室高向温度均一性问题,高向温差理论上能控制在0°C,同时,易于控制燃烧强度,控制焦炉燃烧废气中N0X排放量达到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500mg/m3的严格要求,为减轻焦化企业环保压力,减轻工业污染物对环境破坏提供最佳解决措施。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焦炉蓄热室布置方法,为控制燃烧室燃烧强度、提高焦炉热效率创造前提条件。
[0004]本发明为现有焦炉燃烧室(炭化室)服务,包括蓄热室1、煤气管道2、空气管道3、换向阀4。将蓄热室1成对布置在燃烧室侧面;燃烧用煤气经煤气蓄热室后进入燃烧室内部,与经空气蓄热室的空气进入燃烧室混合燃烧,燃烧后高温废气经对侧蓄热室通过高效蓄热体蓄热后转变为低温废气经换向阀4排向大气,通过换向阀4的频繁换向,成对蓄热室交替燃烧、排气,循环使用。
[0005]在燃烧室不同高度上设置数套蓄热室1,为焦炉燃烧室提供经预热的高温燃料。由于高温炼焦在高向上要求温度均一性,故通过蓄热室间距的合理设置及从提高热效率的角度设置最佳的蓄热室大小,从而实现高温炼焦在高向上温度均一性,同时通过控制燃烧强度,解决高强度燃烧导致的N0X急速生成问题,进而在源头上解决焦炉污染物产生问题。
[0006]蓄热室设置煤气蓄热室、空气蓄热室,通过蓄热箱组成一组蓄热室。煤气通过煤气蓄热室及煤气喷嘴进入燃烧室,空气通过空气蓄热室及空气喷嘴也进入燃烧室,煤气、空气在燃烧室混合后燃烧,为炼焦煤提供所需热量。燃烧后废气途经燃烧室自对侧蓄热室经蓄热体蓄热后,低温废气排向大气。通过换向阀的频繁换向,成对蓄热室交替燃烧、排气,循环使用。
[0007]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布置简易、操作简便、易于调节、工程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热效率高、环保效益好。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蓄热室布置面示意图。其中,蓄热室1、煤气管道2、空气管道3、换向阀4。
【具体实施方式】
[0009]本发明为现有焦炉燃烧室(炭化室)服务,包括蓄热室1、煤气管道2、空气管道3、换向阀4。将蓄热室1成对布置在燃烧室侧面;燃烧用煤气经煤气蓄热室后进入燃烧室内部,与经空气蓄热室的空气进入燃烧室混合燃烧,燃烧后高温废气经对侧蓄热室通过高效蓄热体蓄热后转变为低温废气经换向阀4排向大气,通过换向阀4的频繁换向,成对蓄热室交替燃烧、排气,循环使用。
[0010]如图1所示,将蓄热室布置与燃烧室侧面。煤气经蓄热室中煤气蓄热室,与经蓄热室空气蓄热室的空气混合燃烧,为炼焦煤提供所需热量,燃烧后产生的高温废气经燃烧室通过对侧的蓄热室经高效蓄热体蓄热后冷却废气排入大气,经换向阀排向大气,在换向阀换向后排气口与入气口方向调换,排气口转变为入气口,入气口转变为排气口,进而通过频繁换向,实现燃烧室长向温度均一性。通过频繁换向,实现长向温度均一性,温差范围理论上为o°c,通过不同高度蓄热室大小的设置,实现燃烧室高向温度的均一性,温差范围理论上为0 °c,从而满足炭化室对温度在长向和高向上温度均一‘性的要求。
【主权项】
1.一种焦炉蓄热室布置方法,为现有焦炉燃烧室服务,包括蓄热室、煤气管道、空气管道、换向阀;其特征在于:将蓄热室成对布置在燃烧室侧面;燃烧用煤气经煤气蓄热室后进入燃烧室内部,与经空气蓄热室的空气进入燃烧室混合燃烧,燃烧后高温废气经对侧蓄热室通过高效蓄热体蓄热后转变为低温废气经换向阀(4)排向大气,通过换向阀(4)的频繁换向,成对蓄热室交替燃烧、排气,循环使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焦炉蓄热室布置的新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热室设置煤气蓄热室、空气蓄热室,通过蓄热箱组成一组蓄热室。
【专利摘要】一种焦炉蓄热室布置方法,属于煤化工焦炉蓄热技术领域。本发明为现有焦炉燃烧室服务,包括蓄热室、煤气管道、空气管道、换向阀。将蓄热室成对布置在燃烧室侧面;燃烧用煤气经煤气蓄热室后进入燃烧室内部,与经空气蓄热室的空气进入燃烧室混合燃烧,燃烧后高温废气经对侧蓄热室通过高效蓄热体蓄热后转变为低温废气经换向阀排向大气,通过换向阀的频繁换向,成对蓄热室交替燃烧、排气,循环使用。优点在于,布置简易,操作简便,易于调节,工程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热效率高、环保效益好。
【IPC分类】C10B29/02
【公开号】CN105419820
【申请号】CN201510753725
【发明人】郭喜云, 朱灿朋, 陈迪安, 李顺弟, 田宝龙
【申请人】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