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轴流透平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5204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维轴流透平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流透平,特别是涉及可大幅度提高透平效率的透平级。
近年来,用于发电厂的轴流透平,从环境问题和节能的角度出发,确保其可靠性以及高效率化已成为重要课题。
一般地,轴流透平,例如蒸汽透平,如图7所示,由固定设置在固定叶片外轮1与固定叶片内轮2之间的多个固定叶片3以及固定设置在旋转轴4上、顶部设有护罩5的多个动叶片形成级,通过将这些级沿轴向组合成单级或多个级组构成蒸汽透平。最近,对此,提出了以通过提高静、动叶片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从而提高透平的总效率为目的的三维叶片。
现有的三维叶片的效果是通过降低在叶片通路内所产生的二元流动损失获得的。现参考图8对二元流动进行说明。当工作流体在邻接的叶片3a、3b之间的叶片间流路流动时,在端壁7附近作为流入的低能量流体的入口边界层8a、8b与叶片3a、3b的前缘9a、9b碰撞分成背部马蹄形涡流10a、10b和腹部马蹄形涡流11a、11b。背部马蹄形涡流10a、10b通过固定叶片3的背部12与端壁7的边界层的发展,一面逐渐长大一面向下游侧流出。另一方面,腹部马蹄形涡流1a、11b,以固定叶片3的腹部13与固定叶片3的背部12的压力差作为驱动力生成从固定叶片3的腹部13向固定叶片的背部12的流路涡流14。这些背部马蹄形涡流10a、10b和流路涡流14称为二元流动涡流,由于形成这些涡流使工作流体所具有的能量分散,导致透平性能的下降。这称之为二元流动损失。特别是,一面将横切叶片间端壁7上的作为低能量流体的边界层卷起一面向叶片下游侧流出的流路涡流14,占据二元流动损失的大部分,从而,抑制这种流路涡流14对于降低二元流动损失是必不可缺的。
现有的三维叶片,如特开平6-212902号公报,特公平4-78803号公报所述,为抑制上述流路涡流,使叶片向内外端壁7倾斜,通过降低作为流路涡流驱动力的叶片面的压力差(马赫数差)来压制流路涡流的发展,降低二元流动损失,提高其性能。
现有的三维叶片,从降低固定叶片3、动叶片6各自的二元流动损失的角度出发提高叶片的性能,而为了进一步提高透平级整体的性能,有必要考虑到固定叶片3、动叶片6相互之间的干扰,来制成三维形状。
现参照图9(a),(b)来说明透平级内所产生的损失。在透平级内所产生的损失大致划分为在图9(b)中所示的固定叶片3、动叶片6的叶片截面与工作流体之间所产生的摩擦损失(以后称为叶片型损失),发生在前述固定叶片3、动叶片6各自端壁7部分的二元流动损失,以及由于产生由固定叶片3和动叶片6之间从设置在静止部的翅15及护罩5之间的泄漏,未流入动叶片6内,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工作的工作流体16(图中用箭头表示)所造成的泄漏损失。
这里,利用

图10来说明在中间级,固定叶片3、动叶片6通路内的叶片损失(叶片型损失和二元流动损失之和)对透平级性能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图10是表示在透平级内的工作流体膨胀状态的线图,纵轴表示焓h(能量),横轴表示熵S。图中的符号p表示压力。点01、02、03、02rel、03rel分别表示固定叶片3的入口、固定叶片3的出口、动叶片6的出口在静止坐标系中堵塞的状态以及固定叶片3的出口、动叶片6的出口在旋转坐标系中堵塞的状态。点1、2、3表示静态状态。透平级中的输出相当于图中所示的热讲A,理论输出相当于热降B。从热降B中扣除热降A的部分成为损失热降C。该损失热降C等于在固定叶片3和动叶片6处所产生的叶片损失热降之和,如果令固定叶片3和动叶片6的叶片损失热降分别为Hn、Hb时,则该损失热降C用下式表示C=Cn×Hn+Cb×Hb其中,Cn和Cb为表示固定叶片3、动叶片6的叶片损失影响程度的系数(以后称之为影响系数),这些影响系数可作为在固定叶片3和动叶片6处的热降A与由动叶片6所产生的热降D之比(D/A)的函数来处理。反应度越大(由动叶片6产生的热降越大),动叶片6的影响系数Cb越大,固定叶片3的影响系数Cn越小。反之,反应度越小(在动叶片6处的热降越小),动叶片6的影响系数Cb越小,固定叶片3的影响系数Cn越大。此外,图11中表示出一般的轴流透平级的叶片沿高度方向的固定叶片3和动叶片6的各自的影响系数。反应度的分布,叶片高度的位置越低,反应度越小,叶片高度的位置越高,反应度越大,从而如图所示,在动叶片6中,动叶片6的前端部的影响系数比动叶片叶片6根部的影响系数大,为降低整个级的损失,通过降低动叶片6的前端部的叶片损失是更加有效的,另一方面,对于固定叶片,固定叶片3的根部的影响系数比固定叶片3的前端部大,为降低整个级的损失,降低固定叶片3的根部的叶片损失更加有效。
特开平6-212902号公报所示的现有三维动叶片6的效果示于图12。图中的纵轴表示采用使叶片倾斜的三维动叶片6的透平级与采用不使叶片倾斜的动叶片6时的透平级的级效率比。横轴表示动叶片6的前端部、动叶片6的根部处的倾斜角θbt、θbr(角度的定义为将叶片的重心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辐射状地延伸的径向线向叶片腹部倾斜的角度)。如图所示,全叶片前端部倾斜角θbt、根部倾斜角θbr为同一角度。并通过将其设定在某一角度范围(2度至22度),可提高级效率。即,叶片表面的压力差与叶片倾斜角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倾斜角越大,叶片表面压力差越小,可降低二元流动损失,但当增加到某一角度以上时,叶片中央部的流量减少,端壁7部分的流量增大,从而使级的总体性能降低。因此,在现有技术的例子中,设定一定的角度范围。
然而,如上面所说明的,对于动叶片6,降低动叶片6的前端部的叶片损失更为有效,从而,不把倾斜角θbt、θbr设定为同一个角度可提高效率更高的透平级,此外,对于固定叶片3,如特开平4-78803号公报所述,也通过设定某一角度范围(2.5度至25度)来提高级效率,但是,和动叶片6一样,当不将固定叶片3前端部的倾斜角θnt与固定叶片3的根部的倾斜角θnr不设定为同一角度时,可提供效率更高的透平级。也就是说,使固定叶片3、动叶片6的叶片根部的倾斜角和叶片前端部的倾斜角的设定变化,进而通过将它们组合起来的协同效应可形成高效率的透平级。
进而,在透平级内工作的固定叶片3、动叶片6,由于在叶片根部、叶片前端部其反应度不同,沿叶片高度方向的流体压力不同,由于损失发生的情况的变化,固定叶片3、动叶片6的三维形状会相互影响。在图13中,用实践表示一般的轴流透平级的固定叶片3、动叶片6的高度方向的入口、出口压力分布。纵轴为叶片高度,横轴为压力。在图中所示的固定叶片3的入口处,沿叶片高度方向压力恒定,固定叶片3的出口压力(动叶片6的入口压力),叶片的高度位置越低,压力越低,叶片高度位置越高,压力也越高。另一方面,动叶片6的出口压力,即使动叶片6的高度位置发生变化,也保持基本上相同的压力。因此,在动叶片6的根部,动叶片6的入口。出口部的压力差小,在前端部压力差大。对于固定叶片3、动叶片6采用使叶片倾斜的三维叶片的情况下,在叶片高度方向上的压力分布用图中的虚线表示。在使用三维叶片的情况下,叶片前端部、叶片根部的固定叶片出口压力、动叶片出口压力与一般的级相比上升。这是由于通过使叶片倾斜,不仅降低了叶片面的压力差而且叶片出口的压力也上升的缘故。图14表示叶片倾斜角与压力上升量的关系。
如图14所示,随着叶片倾斜角的增加,压力上升量也变大。在叶片根部的固定叶片出口压力、动叶片出口压力的上升会对动叶片6的叶片性能产生影响。在动叶片6根部的叶片倾斜角与叶片损失的关系由图15表示。图15的纵轴表示动叶片根部损失,横轴表示倾斜角θbr(倾斜角θbr如图中所示,为将动叶片6的叶片重心线相对于从旋转轴4的旋转中心辐射状地延伸的径向线向叶片腹部倾斜的角度)。如图所示,由于动叶片6的倾斜角θbr越大叶片间的压力差越小,二元流动损失变小,叶片损失也变小,所以当动叶片6的根部倾斜角θbr增加到一定角度以上时,在叶片内的工作流体减速,产生叶片分离,叶片损失增加。从而在动叶片6的根部的倾斜角存在着使叶片损失成为最小的最佳值。由于对固定叶片采用三维叶片时,固定叶片出口压力(动叶片入口压力)也上升,所以使动叶片根部损失最小的最佳倾斜角度也发生变化。在图中,与一般固定叶片3(固定叶片3根部倾斜角θnr=0度)组合时(实线)的三维动叶片6根部最佳倾斜角用a表示,与三维固定叶片组合时(虚线)的三维动叶片根部的最佳倾斜角用b表示。当对和一般的固定叶片组合的三维动叶片根部最佳倾斜角a与采用和三维固定叶片组合的三维动叶片根部最佳倾斜角b进行比较时,在与三维固定叶片组合时,由于固定叶片出口压力上升,工作流体分离时的动叶片倾斜角度变大,可将动叶片根部倾斜角度设定得的更大。这意味着,由于可将动叶片倾斜角度设定得更大,从而可进一步降低二元流动损失。然而,由于与三维固定叶片组合的最佳叶片根部倾斜角b随三维固定叶片的倾斜角θnr的大小而变化,所以固定叶片根部倾斜角和动叶片根部倾斜角与使叶片损失最小的倾斜降低具有相关关系。
另一方面,在动叶片6的前端部,工作流体由固定叶片3和动叶片6之间从设在静止部上的翅15和护罩5之间泄漏,不流入动叶片6内,不进行有效的工作,产生泄漏损失。由于动叶片6出口处的压力差越大其泄漏流量越增加,从而这种损失加大。在采用三维固定叶片和三维动叶片透平级的情况下,因各种叶片形状所引起的效应,如图13所示,与一般的级相比,固定叶片3的出口、动叶片6的出口处的压力上升。这种压力上升量与叶片前端部的固定叶片倾斜角和动叶片倾斜角的大小有关,通过动叶片6、静哟3的倾斜角的相互设定,固定叶片出口、动叶片出口的压力差变大,泄漏损失增加,存在着使透平级效率降低的问题。例如,当设定动叶片前端倾斜角θbr小于固定叶片前端倾斜角θnt时,由固定叶片前端倾斜角造成的压力上升量超过动叶片前端倾斜角造成的压力上升量,动叶片前端部的压力差变大,泄漏损失增加。
如上所述,透平级中三维叶片的形状(叶片的倾斜角),与固定叶片3、动叶片6相关,仅通过分别降低固定叶片3、动叶片6的二元流动损失,不能充分提高透平级的性能。本发明以这一背景为基础,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固定叶片3、动叶片6相互干扰所引起的性能下降、具有高性能的透平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轴流透平级,在固定叶片和动叶片组合的轴流透平级中,其特征为,将前述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并且将前述动叶片5的重心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当令上述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前端部和叶片后缘根部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nt、θnr,上述动叶片的叶片前端部截面重心线和叶片根部截面重心线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bt、θbr时,满足下述关系式1<θnr/θnt1<θbt/θbr。
轴流透平级,在固定叶片和动叶片组合的轴流透平级中,其特征为,将前述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并且将前述动叶片5的重心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当令上述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前端部和叶片后缘根部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nt、θnr,上述动叶片的叶片前端部截面重心线和叶片根部截面重心线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bt,θbr时,满足下述关系式1<θnr/θbr<3。
轴流透平级,在固定叶片和动叶片组合的轴流透平级中,其特征为,将前述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并且将前述动叶片5的重心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当令上述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前端部和叶片后缘根部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nt、θnr,上述动叶片的叶片前端部截面重心线和叶片根部截面重心线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bt、θbr时,满足下述关系式0.3<θnt/θbt<1。
轴流透平级,在固定叶片和动叶片组合的轴流透平级中,其特征为,将前述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并且将前述动叶片5的重心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当令上述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前端部和叶片后缘根部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nt、θnr,上述动叶片的叶片前端部截面重心线和叶片根部截面重心线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bt、θbr时,满足下述关系式1<θnr/θbr<30.3<θnt/θbt<1。
一种轴流透平,其特征为,它采用如权利要求1之4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透平级。
根据所述的本发明,在固定叶片和动叶片组合的轴流透平级中,其特征为,将前述固定叶片3的叶片后缘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辐射式地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侧形成凸状的同时,使前述动叶片的叶片重心线相对于从旋转轴4的旋转中心辐射上地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当令上述叶片的叶片后缘线前端部与叶片后缘的根部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nt、θnr,上述动叶片的叶片前端部截面重心线及叶片根部截面重心线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bt、θbr时,有1<θnr/θnt1<θbt/θbr。
此外,根据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为,1<θnr/θbr<3。
根据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为,0.3<θnt/θbt<1。
进而根据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为,1<θnr/θbr<30.3<θnt/θbt<1。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的三维透平级,通过根据相互关系形成固定叶片、动叶片的倾斜角,可提高透平机的效率。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从轴向观察时所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三维轴流透平级的固定叶片的简图。
图2是从轴向方向观察时所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三维轴流透平级的固定叶片的简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三维透平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三维透平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相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三维轴流透平级的θnr/θbr的级效率比的图示。
图6是表示相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三维轴流透平级的θnt/θbt的级效率比的图示。
图7是表示轴流透平级的简图。
图8是二元流动的说明图。
图9(a)是表示轴流级的简图,(b)是沿(a)的A-A线的向视图。
图10是工作流体的膨胀线图。
图11(a)、(b)是轴流透平级的影响系数图。
图12为表示相对于叶片的级效率比的图示。
图13为轴流透平级的压力分布图。
图14为倾斜角与压力上升量的关系图。
图15(a)、(b)为倾斜角的说明图及倾斜角与叶片损失的关系图。
下面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轴流透平的有关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和图2是从轴向方向观察时所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固定叶片3和动叶片6的第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固定设置在外轮1及内轮2上的多个固定叶片3,使叶片后缘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辐射状地延伸的径向线向腹部形成凸状,固定设置在旋转轴4上、于顶部设置护罩5的多个动叶片6,如图2所示,令动叶片6的叶片重心线相对于从旋转轴4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同时,当令上述固定叶片3的叶片后缘前端部及叶片后缘根部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nt、θnr,上述动叶片6的前端部截面重心线与叶片根部截面重心线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bt、θbr时,有1<θnr/θnt1<θbt/θbr。
图3表示固定叶片3的倾斜较与作为固定叶片3的叶片损失热降Hn和固定叶片3所影响系数Cn之积的固定叶片损失之间的关系。实线为在固定叶片根部的固定叶片损失,虚线为在固定叶片前端部的固定叶片损失。在固定叶片前端部的固定叶片损失(Hn×Cn)与固定叶片根部的固定叶片损失相比较,由于在前端部反应度大,所以如图3所示,影响系数低,固定叶片损失小。这里,当固定叶片前端部倾斜角θnt与固定叶片根部倾斜角θnr为同一个角度θ1的场合,与固定叶片根部的倾斜角θnr为θ1,固定叶片前端部倾斜角θnt为θ2的产相比较,当损失之和为(r1+t1)和(r1+t2)时,有(r1+t1)>(r1+t2)的关系,如果固定叶片前端部倾斜角θnt大于固定叶片根部倾斜角θnr,损失之和小于倾斜角相同的场合,提高透平级的性能。
此外,在固定叶片前端部倾斜角θnt与固定叶片根部倾斜角θnr为同一个角度θ1的场合与固定叶片根部倾斜角θnr为θ2,固定叶片倾斜角θnt为θ1时,令损失为(r1+t1)与(r2+t1),具有(r1+t1)>(r2+t1)的关系,如果令固定叶片前端部倾斜角θnt小于固定叶片根部倾斜角θnr,损失之和也比倾斜角相同时小。然而,对于固定叶片的根部,由于相对于倾斜角的变化,静压损失的变化量大(Δr>Δt),从而可以理解,通过设定固定叶片前端部倾斜角θnt小于固定叶片根部倾斜角θnr,即,令θnt<θnr,可更加有效地提高透平级的性能。在固定叶片3根部,与前端部相比,相对于倾斜角的变化,静压损失的变化量大的原因是,由于根部相对于前端部,其反应度低,所以固定叶片的入口、出口之间的压力差大,二元流动损失也大,因此,相对于倾斜角的变化,二元流动损失达到变化量加大。从而,如前面所述,可通过令1<θnr/θnt提高透平级的性能。
图4表示动叶片6的倾斜角与作为动叶片的叶片所述热降Hb与动叶片影响系数Cb之间的动叶片损失之间的关系。实线为动叶片根部的动叶片损失,虚线为动叶片根部的动叶片损失。在动叶片前端部的动叶片损失(Hb×Cb)与动叶片根部的动叶片损失相比较,由于在前端部反应度大,所以如图13所示,影响系数变高,动叶片所示也变大。动叶片的情况与图3所示的固定叶片具有相反的作用,可以看出,当设定动叶片前端部倾斜角θbt大于动叶片根部倾斜角θbr,即,θbr<θbt时,可更有效地提高透平级的性能。
图5是表示三维透平级效率的图示,横轴表示固定叶片根部倾斜角θnr与动叶片根部倾斜角θbr之比,纵轴表示θnr=θbr时的级效率η0r与令根部倾斜角之比θnr/θbr变化时的级效率η1r之比。如图所示,相对于θnr=θbr时的级效率η0r,在1<θnr/θbr<3的范围内,级效率上升。这是因为,当使动叶片的根部倾斜角θbr大于固定叶片根部倾斜角θnr时,与动叶片6及固定叶片3的根部倾斜角相同的情况相比,动叶片入口、出口的压力差变小,在动叶片6内引起分离,动叶片的叶片损失增加,级效率下降,当使动叶片倾斜角θbr过分小时,由动叶片6的三维形状引起的二元流动损失降低的效果变小造成的。
从而,通过使1<θnr/θbr<3可提高级效率。
此外,图6是表示相对于固定叶片前端部倾斜角θnt和动叶片前端部倾斜角θbt,级效率变化的图示,横轴表示固定叶片前端部倾斜角θnt与动叶片前端部倾斜角θbt的比值,纵轴表示当令θnt=θbt时的级效率η0t与使前端部倾斜角之比θnt/θbt变化使级效率η1t的比值。如图所示,相对于θnt=θbt时的级效率η0t,在0.3<θnt/θbt<1.0的范围内,级效率上升。当使动叶片根部倾斜角θbt过分大于固定叶片根部倾斜角θnt时,与动叶片6、固定叶片3的根部倾斜角相同的情况相比,动叶片入口、出口之间的压力差加大,动叶片前端部的翅与护罩之间的泄漏损失增加,超过由叶片三维形状所造成的二元流动损失的降低,从而使级泄漏下降。此外,当使动叶片倾斜角θbr过分小时,会降低由动叶片6的三维形状所造成的二元流动损失下降的效果。
从而优选地,令θnt/θbt大于0.3小于1.0。
另外,在使1<θnr/θbr<3且0.3<θnt/θbt<1.0的情况下,进而使相互效果协同作用,提高透平级的性能。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的三维透平级,通过根据相互关系形成固定叶片、动叶片的倾斜角,可提高透平机的效率。
权利要求
1.轴流透平级,在固定叶片和动叶片组合的轴流透平级中,其特征为,将前述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并且将前述动叶片5的重心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当令上述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前端部和叶片后缘根部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nt、θnr,上述动叶片的叶片前端部截面重心线和叶片根部截面重心线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bt、θbr时,满足下述关系式1<θnr/θnt1<θbt/θbr。
2.轴流透平级,在固定叶片和动叶片组合的轴流透平级中,其特征为,将前述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并且将前述动叶片5的重心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当令上述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前端部和叶片后缘根部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nt、θnr,上述动叶片的叶片前端部截面重心线和叶片根部截面重心线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bt,θbr时,满足下述关系式1<θnr/θbr<3。
3.轴流透平级,在固定叶片和动叶片组合的轴流透平级中,其特征为,将前述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并且将前述动叶片5的重心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当令上述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前端部和叶片后缘根部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nt、θnr,上述动叶片的叶片前端部截面重心线和叶片根部截面重心线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bt、θbr时,满足下述关系式0.3<θnt/θbt<1。
4.轴流透平级,在固定叶片和动叶片组合的轴流透平级中,其特征为,将前述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并且将前述动叶片5的重心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当令上述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前端部和叶片后缘根部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nt、θnr,上述动叶片的叶片前端部截面重心线和叶片根部截面重心线与上述径向线的夹角为θbt、θbr时,满足下述关系式1<θnr/θbr<30.3<θnt/θbt<1。
5.一种轴流透平,其特征为,它采用如权利要求1之4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透平级。
全文摘要
一种轴流透平级,其可减少因固定叶片、动叶片的相互干扰所造成的性能下降。在使固定叶片的叶片后缘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且令该叶片重心线相对于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呈辐射状延伸的径向线,在腹部形成凸状,当令该叶片后缘前端部和其后缘根部与径向线的夹角为θnt、θnr,令该叶片前端部截面重心线和叶片根部截面重心线与径向线的夹角为θbt、θbr时,令1<θnr/θnt、1<θbt/θbr。
文档编号F01D9/02GK1309230SQ0110380
公开日2001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00年2月9日
发明者川崎荣 申请人:东芝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