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流阀系统以及传感器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10784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节流阀系统以及传感器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感器单元以及具备该传感器单元的节流阀系统,该传感器单元组装有对在内燃机的燃料供给控制和吸气流量控制中必不可少的各种数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尤其是用于检测对内燃机的吸气压力的吸气压力传感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包括自动二轮车的机动车的内燃机(以下,适当称为“发动机”)一般是由搭载了计算机的发动机的电子式控制装置进行控制的。
在发动机的电子式控制装置中,始终检测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和吸气状态的各种传感器配置于发动机或其周边位置,电子式集中控制发动机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基于从这些各种传感器送来的各种数据,对发动机进行最佳的控制。
发动机通过使混合了汽油等燃料和空气的空气混合燃料在活塞内燃烧而产生转矩。因此,不仅要实现对发动机的燃料供给量控制的最佳化,重要的是还要实现吸气流量控制的最佳化。
一般而言,供给到发动机的吸气流量是由在连接于发动机的吸气管侧设置的节流阀装置进行调整的。该节流阀装置通常在吸气用圆筒管的内部设置有节流阀(节气门),通过调整该节流阀的开度来进行空气流量的调整。
因此,ECU需要始终正确地检测吸气用节流阀装置的节流阀的开度。ECU基于来自在节流阀的附近设置的节流·位置传感器(Throttle PositionSensor以下,适当称为“TPS”)的输出信号,进行该节流阀的开度的检测。
ECU为了使内燃机最佳地工作,不仅需要检测节流阀的开度,还需要检测通过吸气管吸取的空气的压力。一般地说,这样的吸气压力的检测是由直接设置于吸气管的、或者设置于与吸气管连通的另外的管路的吸气压力传感器来进行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此,在利用上述吸气压力传感器检测通过吸气管而被吸取的空气的压力的情况下,需要将吸气管内的空气引导向所述吸气压力传感器。
专利文献1特表平10-512032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将吸气管内的空气引导向所述吸气压力传感器时,若在吸气管内流动的异物和空气一起流向上述吸气压力传感器,则可能存在吸气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精度恶化的状况。尤其在已气化的燃料成分进入到吸气管内,该燃料成分因结露等而产生水分的情况下,这样的水分流向所述吸气压力传感器,还可能对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测定带来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着眼于这样的现状而提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感器单元以及具备该传感器单元的节流阀系统,其能够防止在将吸气管内的空气导向吸气压力传感器时异物流向吸气压力传感器的情况,由此,能够提高吸气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由与内燃机连接的吸气管上设置的吸气流量调整用的节流阀装置、和相对于该节流阀装置安装的传感器单元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单元具备框体,其安装于所述节流阀装置,构成所述传感器单元;和压力传感器室,其设置于所述框体,并收容保持用于检测通过了所述吸气管的吸气压力的吸气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室具有承受吸气管内的压力的受压区域、和利用所述吸气压力传感器检测所述受压区域承受的压力的压力检测区域。
另外,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在所述受压区域形成有贮存该受压区域产生的水分的存水部。
另外,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所述压力传感器室具备隔壁,该隔壁将所述压力传感器室划分为所述受压区域和所述压力检测区域,并且通过规定的连通部与所述受压区域连通,所述存水部由所述隔壁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所述压力传感器室具备隔壁,该隔壁将所述压力传感器室划分为所述受压区域和所述压力检测区域,并且通过规定的连通部与所述受压区域连通。
另外,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所述隔壁由O环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所述连通部由形成所述压力传感器室的所述框体的壁部和所述隔壁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所述连通部构成为能够限制通过该连通部的流体的脉动的大小。
另外,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所述连通部由形成所述压力传感器室的所述框体的壁部和所述隔壁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所述受压区域具有使所述吸气管和所述受压区域连通的压力采样通路的开口相对的受压部。
另外,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从所述受压部经由所述连通部朝向所述吸气压力传感器的路径呈曲柄状。
另外,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所述压力采样通路设置于所述节流阀装置,并且至少由位于所述吸气管的吸气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通路部、和位于所述吸气管的吸气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侧通路部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所述上游侧通路部和所述下游侧通路部相互不平行地配置。
另外,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所述上游侧通路部的内径设定成小于所述下游侧通路部的内径。
另外,本发明的传感器单元相对于与内燃机连接的吸气管上设置的吸气流量调整用的节流阀装置安装,其特征在于,具备框体,其安装于所述节流阀装置,构成所述传感器单元;和压力传感器室,其设置于所述框体,并收容保持用于检测通过了所述吸气管的吸气压力的吸气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室具有承受吸气管内的压力的受压区域、和利用所述吸气压力传感器检测所述受压区域承受的压力的压力检测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以及传感器单元,能够防止在向吸气压力传感器引导吸气管内的空气时异物流向吸气压力传感器,由此,能够提高吸气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节流阀系统的剖视图;图2是从图1的A方向观察的传感器单元的俯视图;图3是从图1的B方向观察的传感器单元的俯视图;图4-1是表示压力检测区域位于下侧且受压区域位于上侧的状态的压力传感器室的局部俯视图;图4-2是表示压力检测区域位于上侧且受压区域位于下侧的状态的压力传感器室的局部俯视图;图5是图2的C方向向视图;图6是沿图2的D-D线的剖视图。
图中S-节流阀系统;1-传感器单元;2-节流阀装置;13a-压力采样通路部(上游侧通路部);13b-压力采样通路部(下游侧通路部);21-单元本体(框体);26-压力传感器室;32-吸气压力传感器;70-受压区域;72-压力检测区域;73、75-受压部;80-隔壁;93-存水部;95a-第一曲柄路径部;95b-第二曲柄路径部;s-间隙(连通部)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以及传感器单元的实施例。此外,本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发明。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以及传感器单元例如可以用于机动车(自动二轮车)。
图1表示由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传感器单元1和节流阀装置2构成的节流阀系统S。图2是从图1的A方向观察的传感器单元1的俯视图。图3是从图1的B方向观察的传感器单元1的俯视图。图2以及图3表示从节流阀装置2取下的本实施例的传感器单元1。
如图1所示,传感器单元1安装于节流阀装置2的节流阀轴15的附近的节流阀体20的侧面。图1中,节流阀轴15的左侧表示吸气上游侧(空气过滤器侧),节流阀轴15的右侧表示吸气下游侧(发动机侧)。
节流阀体20形成为筒状,并被设置于与内燃机连接的、省略图示的吸气管。在节流阀体20的左端形成有气笛10A,在右端形成有凸缘10B。从空气取入口取入的外气被空气过滤器(未图示)过滤,该被过滤的空气从气笛10A侧被供给到节流阀装置2。
节流阀装置2通过缩小或扩大该过滤空气的通路面积即节流阀18的开度,控制向发动机的吸气流量。具体地说,在节流阀体20的侧面的大致中央设置有节流阀轴15,与该节流阀轴15结合有调整吸气流量的节流阀18。节流阀装置2通过使节流阀轴15转动,调整节流阀18的开度。该节流阀18的开度,如后所述,例如由具备霍尔元件31的非接触型位置传感器(TPS)50检测。
如图1所示,在节流阀18的吸气上游侧,配置有检测通过吸气管而被吸取的空气的温度的吸气温度传感器33,在节流阀18的下游侧,配置有检测通过吸气管而被吸取的空气的压力的吸气压力传感器32。进而,在吸气温度传感器33和吸气压力传感器32之间,配置有检测节流阀18的开度的所述的TPS50。在此,TPS50、吸气压力传感器32、吸气温度传感器33分别被收容保持于在传感器单元1的单元本体(框体)21的规定位置设置的位置传感器室23、压力传感器室23、温度传感器室24内的规定的空间部位。收容保持吸气压力传感器32的压力传感器室26的空间部位,在本实施例中,是由矩形框状的周壁26b(在图2中明确地示出)形成的。
单元本体(框体)21如后所述,是通过在规定形状的模具内流入成形材料而形成的。单元本体21具有规定的厚度H,并且在其厚度方向安装于节流阀装置2的节流阀体20上。若单元本体21安装于节流阀体20,则各传感器32、33、50被自动地定位于节流阀装置2的规定的测定位置。具体地说,在节流阀体20上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嵌合部60,在该嵌合部60内嵌合有形成位置传感器室23的近似圆筒状的周壁部59。
温度传感器室24是以达到节流阀装置2的节流阀体20的内壁的长度由从单元本体21突出的导管24a形成的,该导管24a嵌插于在节流阀体20上设置的贯通孔20a。位置传感器室23的近似圆筒状的周壁部59以及温度传感器室24的导管24a分别嵌插于节流阀体20的嵌合部60以及贯通孔20a,由此,单元本体21在节流阀轴15周围相对于节流阀装置2被定位,并且各传感器32、33、50被自动地定位于节流阀装置2的规定的测定位置。即,吸气温度传感器33被配置于节流阀18的吸气上游侧的规定位置,吸气压力传感器32被配置于节流阀18的吸气下游侧的规定位置,TPS50被定位于后述的规定的阀检测位置。在单元本体21上,在夹着TPS50的两个部位,设置有螺合螺钉的螺纹孔14,该螺钉用于相对于节流阀体20固定单元本体21(参照图2以及图3)。
在本实施例中,位置传感器室23以及压力传感器室26分别具有在单元本体21的厚度H方向上相互反向地开口的开口部23a、26a。虽然未图示,但压力传感器室26的开口部26a由未图示的盖闭塞,由此,吸气压力传感器32在密闭状态下被收容于压力传感器室26内。在位置传感器室26和压力传感器室26之间配置有与TPS50以及吸气压力传感器32连接的电线L。
如图1所示,在传感器单元1的单元本体21内,在其规定部位固定设置有电路基板30。在电路基板30上直接安装有构成TPS50的霍尔元件31,并且电连接有吸气压力传感器32。另外,来自在温度传感器室24的导管24a的前端开口设置的吸气温度传感器33的导线34也与电路基板30电连接。电连接或被搭载于电路基板30的这些元件(传感器)31、32、33,经由在单元本体21上形成的连接器28(参照图2以及图3)的端子,与未图示的电子控制电路电连接。
TPS50由如下部分构成,即近似环状的磁铁M,其固定于和结合于节流阀18的节流阀轴15一起转动的转子11;霍尔元件31,其检测随着转子11的转动的磁场的变化;近似圆筒状的定子55,其与磁铁M大致同心地设置于磁铁M和霍尔元件31之间且形成磁回路,控制霍尔元件31的周围的磁场。
更具体地说,霍尔元件31被配置于在单元本体21上形成的近似圆筒状的定子收容部62内。在该定子收容部62内,为了控制霍尔元件31的周围的磁场,而配置有由成形为规定形状的磁性体构成的定子55。在节流阀轴15上连接有构成TPS50的转子11。转子11被螺钉16固定于节流阀轴15,和节流阀轴15一体地转动。节流阀轴15贯通节流阀体20,横截节流阀体20的大致中央。贯通了节流阀体20的节流阀轴15在转子11的相反侧的端部与节流阀杆17连结。
在节流阀轴15上,在节流阀体20内的流路40上安装有节流阀18,根据节流阀18的位置(角度)调整通过流路40内的吸气量。即,转子11的转动角度与节流阀18的开度有关。在此,在节流阀轴15上,经由节流阀杆17而卡合有复位弹簧19。在转子11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沿着其周方向设置有磁铁M。该磁铁M在将传感器单元1安装于节流阀体20时,沿着定子收容部62的外周配置。
如此,TPS50通过霍尔元件31检测与节流阀18的位置对应的转子11的转动引起的磁场的变化,从而能够检测出节流阀18的位置。
如图1所示,在节流阀体20上形成有与节流阀体20的流路40内连通的压力采样通路13(13a、13b)。该压力采样通路13在节流阀体20的侧面开口,形成用于使节流阀体20的流路40内与传感器单元1的吸气压力传感器32侧连通的吸气压力测定用通路。压力采样通路13由位于吸气管的吸气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通路部13a、和位于吸气管的吸气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侧通路部13b构成。上游侧通路部13a以及下游侧通路部13b相互不平行地配置。另外,上游侧通路部13a的内径设定为小于下游侧通路部13b的内径。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压力传感器室26在与节流阀装置2相对的一侧的面、即与压力采样通路13相对的一侧的面,具有承受节流阀体20的流路40内(即,吸气管内)的压力的受压区域70;和利用吸气压力传感器32检测受压区域70承受的压力的压力检测区域72。在压力检测区域72,设置有弯曲状的通孔98,其与在位于压力检测区域72的相反侧的压力传感器室26的面设置的吸气压力传感器32连通。
如图3所示,受压区域70和压力检测区域72被截面大致L字型的隔壁80相互划分。该情况下,隔壁80在受压区域70侧形成有凹部状的存水部93,其贮存在受压区域70产生的水分。
图4-1是表示压力检测区域位于下侧且受压区域位于上侧的状态的压力传感器室的局部俯视图。如图4-1所示,在传感器单元1安装于节流阀装置2,使得压力检测区域72位于下侧且受压区域70位于上侧的情况下,在受压区域70产生的水分W被贮存在存水部93。
图4-2是表示压力检测区域位于上侧且受压区域位于下侧的状态的压力传感器室的局部俯视图。如图4-2所示,在传感器单元1安装于节流阀装置2,使得压力检测区域72位于上侧且受压区域70位于下侧的情况下,在受压区域70产生的水分W因重力的作用而贮存在受压区域70的底部。
另外,压力检测区域72通过规定的连通部与受压区域70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形成压力传感器室26的单元本体21的壁部26b和隔壁80的端部80a之间的间隙(连通部)s,相互连通压力检测区域72和受压区域70。在本实施例中,间隙s被限制成能够制约通过此处的流体的脉动的规定的大小。
在本实施例中,受压区域70具有压力采样通路13的各通路部13a、13b的开口相对的受压部73、75,从这些受压部73、75经由连通部s而朝向吸气压力传感器32的路径95(参照图1)呈曲柄状。具体地说,该路径95由从受压部73、75到达通孔98的第一曲柄路径部95a、和由通孔98形成的第二曲柄路径部95b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在单元本体21上形成的连接器28,如图5明确地所示,具有所述外部连接端子85,其用于将在压力传感器室26内收容保持的吸气压力传感器32电连接于外部元件;和放水罩76,其包围并保护该外部连接端子85,并且在规定方向上只延伸规定的长度。
如图2、图5以及图6所示,在单元本体21上形成有外气通路92(92a、92b),其用于通过连接器28使压力传感器室26内(由配置吸气压力传感器32的周壁26b规定的空间)与外气连通。该外气通路92由如下部分构成,即第一通路92b,其沿着连接器28的延伸方向从连接器28朝向压力传感器室26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和第二通路92a,其与该第一通路92b连通,且相对于第一通路92b大致正交地延伸。第一通路92b在连接器28内开口,第二通路92a在压力传感器室26内(由配置传感器32的周壁26b规定的空间)开口。
在压力传感器室26内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三个)与吸气压力传感器32电连接的传感器连接端子70A、70B、70C。这些传感器连接端子70A、70B、70C被固定于位于连接器28侧的压力传感器室26的端壁的端子固定部位100。在这些传感器连接端子70A、70B、70C中,在例如固定与连接器28侧直接相对(因此,如后所述在与连接器28之间可以形成直线状的第一通路92b)的传感器连接端子70C的端子固定部位100处,以贯通其的方式延伸有第二通路92a。第二通路92a在接近于传感器连接端子70C的状态下,朝向压力传感器室26的开口部26a垂直地延伸。
接着,参照图6,对于伴随传感器单元1的模具成形(铸造)而形成外气通路92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简单地进行说明。此外为了简化说明,图6表示的是已经去掉了模具,由成形材料成形了单元本体21的状态。
首先,在使成形材料流入用于成形单元本体21的规定形状的模具(未图示)之前,在用于形成压力传感器室26的上述模具内的规定的区域,利用规定形状的夹具82对传感器连接端子70A、70B、70C进行保持并定位。此时,如图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使夹具82的大致直线状延伸的外气通路形成部位82a在接近于传感器连接端子70C的状态下,横切传感器连接端子70C地延伸。
接着,在用于形成连接器28的所述模具内的规定区域,对销80进行定位,使其抵接于夹具82的外气通路形成部位82a的端部。在销80以及夹具82被定位的状态下,使成形材料流入所述模具内。之后,若以规定的时序从所述模具内拔出销80以及夹具82,则形成用于通过连接器28使压力传感器室26内与外气连通的外气通路92。第一通路92b的内面形状对应于销80的外形形状,第二通路92a的内面形状对应于夹具82的外气通路形成部位82a的外形形状。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例的传感器单元1中,压力传感器室26具有承受节流阀体20的流路40内(即,吸气管内)的压力的受压区域70;和利用吸气压力传感器32检测受压区域70承受的压力的压力检测区域72,受压区域70和压力检测区域72被隔壁80相互划分。因此,能够利用隔壁80抑制异物从受压区域70侵入到压力检测区域72,能够预先防止吸气压力传感器32的检测精度因异物而恶化的事态。尤其在传感器单元1吸入了吸气管内的气化后的燃料成分时,因结露等在受压区域70产生水分,但利用隔壁80也可防止这样的水分侵入压力检测区域72,不会对压力传感器32的压力测定产生不良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隔壁80由O环形成。如此,若隔壁80由O环形成,则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受压区域70产生的水分侵入压力检测区域72侧。
在本实施例的传感器单元1中,由于在受压区域70侧形成有存水部93,所以能够积极地将在受压区域70产生的水分(例如在传感器单元1吸入了吸气管内的气化后的燃料成分时因结露而产生的水分)贮存在存水部93,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水分侵入到压力检测区域72侧。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利用划分受压区域70和压力检测区域72的隔壁80而形成有存水部93,所以可以有效地利用隔壁80,即使在狭窄的传感器单元1的空间内也能够有效地形成存水部93。
防止水分从受压区域70浸入到压力检测区域72的这样的水分侵入防止效果不会受到传感器单元1相对于节流阀装置2的安装方向的影响。水分防止效果不仅不会受到传感器单元1的安装方向的影响,也不会受到安装了包括传感器单元1的节流阀系统S的机动车的车体的状态(尤其是倾斜)的影响。例如,即使在车体倾斜的状态下运转或者放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水分W浸入到压力检测区域72侧。在自动二轮车的情况下,即使在转弯时或在车体倾倒的状态下放置时也同样。
即,如图4-2所示,在相对于节流阀装置2安装传感器单元1使得压力检测区域72位于上侧且受压区域70位于下侧的情况下,在受压区域70产生的水分W因重力作用而贮存于受压区域70的底部,所以不会从受压区域70侵入到压力检测区域72侧。另一方面,如图4-1所示,在相对于节流阀装置2安装传感器单元1使得压力检测区域72位于下侧且受压区域70位于上侧的情况下,在受压区域70产生的水分W贮存于存水部93,在重力的作用下防止侵入到压力检测区域72侧。
在本实施例的传感器单元1中,通过形成压力传感器室26的单元本体21的壁部26a和隔壁80的端部80a之间的间隙s,受压区域70和压力检测区域72连通,由于通过限制该连通部s的大小,可限制从受压区域70流向压力检测区域72的流体的脉动,所以能够进行高效的且有效的脉动限制,并且能够提高吸气压力传感器32的测定精度。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传感器单元1中,从受压部73、75经由连通部s而朝向吸气压力传感器32的路径95呈曲柄状。因此,来自吸气管的流体从受压区域70经过压力检测区域72以及通孔98呈曲柄状地流向吸气压力传感器32,所以能够有效地限制流体的脉动并提高吸气压力传感器32的测定精度。
在本实施例的节流阀装置2中,由于通过沿着吸气方向离开的两条通路部13a、13b形成有压力采样通路13,所以能够在两通路部13a、13b之间产生压差。因此,可通过压力采样通路13对吸气管内的压力进行采样,并且通过上游侧通路部(吸气压力高的通路部)13a将传感器单元1的受压区域70内吸入的吸气管内的异物(例如气化后的燃料成分)经由下游侧通路部(吸气压力低的通路部)13b再次排出向吸气管。即,能够提高吸气压力测定中的异物的清除(净化)效果。在该结构中,形成压力采样通路13的两条通路部13a、13b的离开距离越大,则越能够增大在两通路部13a、13b之间产生的压差,因此,能够提高净化效果。
如本实施例那样,若在受压区域70设置存水部93,且设置沿着吸气方向离开的具有压力差的两条通路部13a、13b,使其连通于受压区域70,则通过两条通路部13a、13b的净化效果,能够有效地向吸气管排出在隔壁80的存水部93贮存的水分。具体地说,例如如果在发动机启动时产生负压,则能够将在存水部93贮存的水分通过下游侧通路部13b吸取排出向吸气管。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相互不平行地配置上游侧通路部13a和下游侧通路部13b,所以即使在两条通路部13a、13b接近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两通路部13a、13b之间的较大的压差。即,如果使上游侧通路部13a和下游侧通路部13b相互不平行,使在吸取管开口的通路部13a、13b的开口部沿着吸气方向较大地分离,则即使例如为了使传感器单元1小型化而使两条通路部13a、13b接近,也能够确保两通路部13a、13b之间的较大的压差,能够维持良好的净化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上游侧通路部13a的内径被设定成小于下游侧通路部13b的内径,所以即使并不确保两条通路部13a、13b的较大的分开距离,也能够增大两通路部13a、13b之间的压差。
在本实施例的传感器单元1中,外气通路92的第二通路92a,在接近于传感器连接端子70C的状态下,贯通固定该传感器连接端子70C的压力传感器室26的端子固定部位100而延伸。若在这样的位置设置第二通路92a,则在如本实施例那样通过在模具内流入成形材料而形成单元本体1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在模具内保持传感器连接端子70A、70B、70C的夹具82的一部分(外气通路形成部位82a)来形成第二通路92a。即,在预先将传感器连接端子70A、70B、70C放置于模具内并流入成形材料的嵌入成形中,能够将传感器连接端子保持用的夹具82兼用作第二通路形成用的部件(销等)。因此,能够削减工序数以及模具的保养维修,能够实现成形作业的容易化以及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若这样地在接近于传感器连接端子70C的状态下形成第二通路92a,则还能够有效利用单元本体21的已有的狭窄的壁厚部分(空间没有浪费),所以最终还能够实现传感器单元整体的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例,第一通路92b沿着连接器28的延伸方向从连接器28朝向压力传感器室26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并在连接器28内开口,另一方面,第二通路92a相对于第一通路92b大致正交地延伸并在压力传感器室26内开口。即,由于利用相互大致正交的两条通路部92a、92b形成有外气通路92,所以简化外气通路92的通路结构,容易形成通路。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利用可与大气相通的已有的连接器28使压力传感器室26内与外气连通。如此,若利用连接器28内部的已有的大气室,使压力传感器室26内与外气连通,即,若有效且高效地利用连接器28的已有的空间,使压力传感器室26内与外气连通,则能够在单元本体21内将为了与外气连通而需要的空间限制在最小限度,能够实现传感器单元整体的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通过防水罩76使压力传感器室26内与外气连通。即,压力传感器室26内经由外气通路92与被防水的大气室连通。因此,能够防止水经由外气通路92向吸气压力传感器32浸入,能够避免水分附着于吸气压力传感器32而引起的测定精度恶化的情况(水分对吸气压力传感器32的压力测定带来不良影响)。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可以直接使用在模具内保持传感器连接端子70A、70B、70C的夹具82来形成第二通路92a。即,仅通过将夹具82插入模具内,之后,将该夹具82从模具内拔出的作业(进行传感器连接端子70A、70B、70C的保持以及其解除的通常的作业),就能够同时形成第二通路92a。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从压力传感器室26的开口部26a一侧将夹具82大致垂直地插入模具内就能够形成第二通路92a,所以夹具82对模具的插拔性良好是不言而喻的,还因为能够相对于传感器连接端子70A、70B、70C从上侧压入夹具82,所以夹具82对传感器连接端子70A、70B、70C的保持性也良好。
本发明的节流阀系统以及传感器单元能够适用于一体地组装传感器而形成的所谓传感器单元、具备该传感器单元的节流阀系统。
权利要求
1.一种节流阀系统,由与内燃机连接的吸气管上设置的吸气流量调整用的节流阀装置、和相对于该节流阀装置安装的传感器单元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单元具备框体,其安装于所述节流阀装置,构成所述传感器单元;和压力传感器室,其设置于所述框体,并收容保持用于检测通过了所述吸气管的吸气压力的吸气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室具有承受吸气管内的压力的受压区域、和利用所述吸气压力传感器检测所述受压区域承受的压力的压力检测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阀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受压区域形成有贮存该受压区域产生的水分的存水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流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感器室具备隔壁,该隔壁将所述压力传感器室划分为所述受压区域和所述压力检测区域,并且通过规定的连通部与所述受压区域连通,所述存水部由所述隔壁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感器室具备隔壁,该隔壁将所述压力传感器室划分为所述受压区域和所述压力检测区域,并且通过规定的连通部与所述受压区域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节流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壁由O环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节流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由形成所述压力传感器室的所述框体的壁部和所述隔壁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节流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构成为能够限制通过该连通部的流体的脉动的大小。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节流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由形成所述压力传感器室的所述框体的壁部和所述隔壁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节流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压区域具有使所述吸气管和所述受压区域连通的压力采样通路的开口相对的受压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节流阀系统,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受压部经由所述连通部朝向所述吸气压力传感器的路径呈曲柄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节流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采样通路设置于所述节流阀装置,并且至少由位于所述吸气管的吸气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通路部、和位于所述吸气管的吸气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侧通路部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节流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侧通路部和所述下游侧通路部相互不平行地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节流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侧通路部的内径设定成小于所述下游侧通路部的内径。
14.一种传感器单元,其相对于与内燃机连接的吸气管上设置的吸气流量调整用的节流阀装置安装,其特征在于,具备框体,其安装于所述节流阀装置,构成所述传感器单元;和压力传感器室,其设置于所述框体,并收容保持用于检测通过了所述吸气管的吸气压力的吸气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室具有承受吸气管内的压力的受压区域、和利用所述吸气压力传感器检测所述受压区域承受的压力的压力检测区域。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传感器单元(1)具备在节流阀装置(2)上安装的单元本体(21)、和设置于单元本体(21)并收容保持用于检测通过了吸气管的吸气压力的吸气压力传感器(32)的压力传感器室(26),压力传感器室(26)具有承受吸气管内的压力的受压区域(70);和被隔壁(80)从受压区域(70)划分的、通过规定的连通部(s)与受压区域(70)连通并且利用吸气压力传感器(32)检测受压区域(70)承受的压力的压力检测区域(72),能够防止在将吸气管内的空气导向吸气压力传感器(32)时异物流向吸气压力传感器的情况,由此,能够提高吸气压力传感器(32)的检测精度。
文档编号F02D9/10GK1973120SQ200580016630
公开日2007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6日
发明者武藏一浩, 高木宣明, 三浦磨 申请人:株式会社三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