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储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6902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用储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热器,特别是一种主要用于车辆水冷发动机冷起动的车用储热器。
背景技术
在寒冷的冬季,机动车的发动机起动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大部分的司机采用了传统的用水烫、用喷灯加热或用火烤的方法,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时间的非正常起动,造成了大量机件恶性磨损及其损坏。除此之外,起动暖车过程中消耗大量的燃油,污染环境还增大了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利用发动机正常工作过程中,从冷却液中吸收发动机热量,再通过冷却液将热量传导并能够将热量存储的储热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车用储热器,包括壳体,壳体由外壳(1)与内壳(2)构成,内壳(2)与外壳(1)间具有真空夹层(9)及支撑内、外壳体的橡胶环(6)。所述外壳(1)上还制有加强筋(7),内壳(2)上设有骨架(4),骨架(4)上制有安装孔,热管(3)穿入安装孔并通过两端的护套(8)固定在内壳(2)上,壳体的一侧设有联管(5)。
本实用新型较好地解决了低温下发动机起动困难,由非正常起动而造成机件恶性磨损及其损坏的问题。具有构思新颖独特、结构简单合理、低温起动快、性能可靠、环保及节约能源的特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照附图1,车用储热器,包括壳体,壳体由外壳1与内壳2构成,内壳2与外壳1间具有真空夹层9及支撑内、外壳体的橡胶环6。所述外壳1上还制有加强筋7,内壳2上设有骨架4,骨架4上制有安装孔,热管3穿入安装孔并通过两端的护套8固定在内壳2上,壳体的一侧设有联管5。所述真空夹层9具有保温和减少热能损耗的功能。
工作原理利用发动机正常工作过程中从冷却液中吸收发动机的热量,通过冷却液将热量传导给储热器存放。当发动机停止工作时,将储热器所存热量封闭起来,待需要冷起动时再利用热传导将储热器的热量传导给冷却液,通过冷却液对发动机加温,以进入正常起动状态。这样便可以解决发动机的冷却问题,同时消除了冷却起动过程中发动机的恶性磨损及很高的燃油消耗,为了使传热效率提高,减少损耗,这里采用了热管技术,使传导效率提高到98%以上。
在发动机水温≥45℃时,通过冷却液将热量传导给双向热管,使热管内的化学物质从固态转变成液态并且与冷却液等温。在整个过程中吸热和储热。当储热器热饱和时,除部分热量散耗外,其余热量均处于储存状态。到发动机需要长时间停机存放后再起动时,用管道电动泵循环冷却液(此时冷却液是低温状态),使其从储热器中吸收热量并将热量传导给发动机。全部放热后储热器中化学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此时冷却液处于小循环状态。加热发动机状态从-25~45℃,加热时间一般为15分钟。
参照图2,安装时,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联管5通过阀门1与发动机缸盖出水管连接;另一个联管5通过阀门2与管道泵连接,管道泵的回水管与发动机缸盖出水管连接,形成热循环。
权利要求1.车用储热器,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由外壳(1)与内壳(2)构成,内壳(2)与外壳(1)间具有真空夹层(9)及支撑内、外壳体的橡胶环(6),内壳(2)上设有骨架(4),骨架(4)上制有安装孔,热管(3)穿入安装孔并通过两端的护套(8)固定在内壳(2)上,壳体的一侧设有联管(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储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上还制有加强筋(7)。
专利摘要一种车用储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由外壳(1)与内壳(2)构成。内壳(2)与外壳(1)间具有真空夹层(9)及支撑内、外壳体的橡胶环(6),内壳(2)上设有骨架(4),骨架(4)上制有安装孔,热管(3)穿入安装孔并通过两端的护套(8)固定在内壳(2)上,壳体的一侧设有联管(5)。所述外壳(1)上还制有加强筋(7)。本实用新型较好地解决了低温下发动机起动困难,由非正常起动而造成机件恶性磨损及其损坏的问题。具有构思新颖独特、结构简单合理、低温起动快、性能可靠、环保及节约能源的特点。
文档编号F02N99/00GK2883715SQ20062008950
公开日2007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3日
发明者史铁刚 申请人:沈阳奥迪橡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