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69253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汽车摩托车发动机部件领域,涉及一种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化油器有两种形式柱塞式化油器和等真空膜片式化油 器。无论哪种化油器,其工作原理都是依靠发动机活塞运动产生的真空将空气从化油器的 进气口抽吸通过化油器节气门喉道所产生的压差使液态燃油从化油器浮子室吸出,经过高 速气流冲击雾化形成混合气进入燃烧室燃烧。然而,化油器节气门后通道面积垂直突然扩 张产生的气流分离导致燃烧室进气压力出现较大损失,但气流分离产生的漩涡有利于燃油 的掺混,因此既形成气流漩涡又降低分离强度是决定发动机燃烧效率的重要因素。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混合气中燃油的掺混程度与减低气流压力损失,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和燃 烧效率,达到节省燃油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通过节气门驻涡 尾翼的驻涡漩涡脱落,降低气流扩张过程的脱落漩涡的强度,同时气流顺一体化设计的后 半圆柱体外斜切面平面或曲面或内截锥曲面半边拉瓦尔管扩张通道绕流到节气门背后的 低压区,降低分离损失,驻涡脱落漩涡又形成混合气的二次旋转速度,从而使混合气中燃油 的掺混程度更高,压力损失更小进入燃烧室燃烧。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方案是在化油器本体组件(1)中柱塞节气门 (2)或膜片节气门(6)下面或后面增加一个驻涡尾翼(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驻涡尾翼(4)产生的驻涡漩涡脱落后掠效应,使气流 经过节气门喉道扩张时,将通道面积垂直突然扩张改为逐渐扩张,降低掺混气流扩张过程 的脱落漩涡的强度,使得掺混气流的脱落漩涡沿着驻涡尾翼(4)的边缘向后移动逐渐脱 落,并形成混合气的二次旋转速度,部分气流同时绕流到节气门背后的低压区,从而使混合 气中燃油的掺混程度更高,压力损失更小进入燃烧室燃烧。


下面结合附图所提供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一种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图1是本发明柱塞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纵向剖面构造图。图2和图3是图1(包括图4)的单尾和双尾(燕尾)横向剖面构造图。图4是等真空膜片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纵向剖面构造图。图5和图6是本发明一体化单尾柱塞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和一体化单尾等真 空膜片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纵向剖面构造图。图7和图8是一体化单尾柱塞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和一体化单尾等真空膜片 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节气门底面与驻涡尾翼底面一体化构造图。图9和图10是一体化双尾(燕尾)柱塞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和一体化双尾(燕尾)等真空膜片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纵向剖面构造图。图11和图12是一体化双尾(燕尾)柱塞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和一体化双尾 (燕尾)等真空膜片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节气门底面与驻涡尾翼底面一体化构造图。图13和图14是本发明椭圆柱体杆柱塞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和椭圆柱体腔等 真空膜片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横向剖面构造图。图15和图16是本发明凸圆柱体杆柱塞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和凸圆柱体腔等 真空膜片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横向剖面构造图。组成图1或图4和图2或图3示的柱塞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由化油器本体组件 (1)、柱塞节气门(2)或膜片节气门(6)、油针(3)、连结杆(5)和驻涡尾翼(4)组成。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和图2或图3示所示两个实施例的柱塞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中,化油 器本体组件(1)中柱塞节气门(2)的后面安装驻涡尾翼(4),驻涡尾翼(4)的底面与柱塞节 气门(2)的底面平齐,第一个实施例单尾尾翼两侧边缘起始宽与柱塞节气门(2)的直径或 气流通道宽相等,根部与柱塞节气门(2)的后壁面贴合,尾翼两侧边缘从根部起始为直线、 椭圆线或弧线在尾尖处相交,尾翼横断面为弧或加直线的边缘线,第二个实施例双尾(燕 尾)尾翼则增加两条边缘从柱体后中间起始扩张由直线、椭圆线或弧线在尾后相交,驻涡 尾翼(4)的底面和边缘与化油器本体组件(1)的出口气流通道形成一个扩张通道。驻涡尾 翼(4)通过连结杆(5)插入柱塞节气门(2)的后壁面,油针(3)穿过连结杆(5)上的通孔 将驻涡尾翼(4)连结在柱塞节气门(2)的后壁面上。在图4和图2或图3另一所示两个实施例的等真空膜片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 中,化油器本体组件(1)中膜片节气门(6)的后面安装驻涡尾翼(4),二实施例单尾或双尾 (燕尾)驻涡尾翼(4)的底面与膜片节气门(6)的底面平齐,油针(3)穿过连结杆(5)上的 通孔将驻涡尾翼(4)连结在膜片节气门(6)的后面。图5和图6所示第五和第六个实施例一体化柱塞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和一体 化等真空膜片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柱塞节气门(2)或膜片节气门(6)的下底面后半 圆用平面或曲面外斜切柱体形成驻涡尾翼(4)的两侧边缘,驻涡尾翼(4)的底面借用了柱 塞节气门(2)或膜片节气门(6)的后半圆下底面,尾翼两侧边缘从最大封气点起始为直线、 椭圆线或弧线在最后点处相交,图7和图8是一体化柱塞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和一体 化等真空膜片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节气门底面与驻涡尾翼底面一体化构造图,尾翼两 侧边缘和后半圆外斜切面平面或曲面与化油器本体组件(1)的出口气流通道形成一个扩 张通道。图9和图10是第七和第八个实施例一体化双尾(燕尾)柱塞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 油器和一体化双尾(燕尾)等真空膜片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柱塞节气门(2)或膜片 节气门(6)底面有两条边缘从柱体底面中间起始扩张由直线、椭圆线或弧线在尾后相交, 后半圆柱体内截锥曲面半边拉瓦尔管,图11和图12是一体化双尾(燕尾)柱塞式节气门 驻涡尾翼化油器和一体化双尾(燕尾)等真空膜片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节气门底面与 驻涡尾翼底面一体化构造图,双尾(燕尾)驻涡尾翼(4)的两条边缘形成内截锥曲面半边
4拉瓦尔管扩张气流通道的边缘。图13和图14所示第九和第十个实施例椭圆柱体杆柱塞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 器和椭圆柱体腔等真空膜片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柱塞节气门(2)柱体杆或膜片节气 门(6)柱体腔横截面为椭圆形,驻涡尾翼(4)的底面借用了柱塞节气门(2)或膜片节气门 (6)的后半椭圆下底面,底面后半椭圆形成驻涡尾翼(4)的两侧边缘,椭圆柱体面与化油器 本体组件(1)的出口气流通道形成一个扩张通道。图15和图16所示第十一和第十二个实施例凸圆柱体杆柱塞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 油器和凸圆柱体腔等真空膜片式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柱塞节气门(2)柱体杆或膜片节 气门(6)柱体腔横截面为凸圆形,驻涡尾翼(4)的底面借用了柱塞节气门(2)或膜片节气 门(6)的后半凸圆下底面,底面后半凸圆形成驻涡尾翼(4)的两侧边缘,凸圆柱体面与化油 器本体组件(1)的出口气流通道形成一个扩张通道。
权利要求
1. 一种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其特征在于化油器本体组件(1)中柱塞节气门(2) 或膜片节气门(6)的后面安装驻涡尾翼(4),驻涡尾翼(4)的底面与柱塞节气门(2)或膜片 节气门(6)的底面平齐,单尾尾翼两侧边缘起始宽与柱塞节气门(2)或膜片节气门(6)的 直径或气流通道宽相等,根部与柱塞节气门(2)或膜片节气门(6)的后壁面贴合,尾翼两侧 边缘从根部起始为直线、椭圆线或弧线在尾尖处相交,尾翼横断面为弧或加直线的边缘线, 双尾(燕尾)尾翼增加两条边缘从柱体后中间起始扩张由直线、椭圆线或弧线在尾后处相 交,驻涡尾翼(4)的边缘和底面与化油器本体组件(1)的出口气流通道形成一个扩张通道, 或者一体化柱塞节气门(2)或膜片节气门(6)的下底面后半圆斜切柱体形成驻涡尾翼(4) 的两侧边缘,驻涡尾翼(4)的底面借用了柱塞节气门(2)或膜片节气门(6)的后半圆下底 面,尾翼两侧边缘从最大封气点起始为直线、椭圆线或弧线在最后点处相交,尾翼两侧边缘 和后半圆外斜切面平面或曲面与化油器本体组件(1)的出口气流通道形成一个扩张通道, 或者一体化柱塞节气门(2)或膜片节气门(6)下底面有双尾(燕尾)驻涡尾翼(4)的两 条边缘,从底面中心点后起始扩张由直线、椭圆线或弧线在圆后处相交,后半圆柱体内截锥 曲面半边拉瓦尔管,双尾(燕尾)驻涡尾翼(4)的两条边缘形成后半圆内截锥曲面半边拉 瓦尔管扩张气流通道的边缘,或者柱塞节气门(2)柱体杆或膜片节气门(6)柱体腔横截面 为椭(凸)圆形,驻涡尾翼(4)的底面借用了柱塞节气门(2)或膜片节气门(6)的后半椭 (凸)圆下底面,底面后半椭(凸)圆形成驻涡尾翼(4)的两侧边缘,椭(凸)圆柱体面与 化油器本体组件(1)的出口气流通道形成一个扩张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其特征在于柱塞节气门(2)柱体 杆或膜片节气门(6)柱体腔横截面为椭(凸)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其特征在于一体化驻涡尾翼(4) 的两侧边缘和后半圆外斜切面平面或曲面与化油器本体组件(1)的出口气流通道形成一 个扩张通道,或者双尾(燕尾)驻涡尾翼(4)的两条边缘形成内锥曲面截面半边拉瓦尔管 扩张气流通道的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其特征在于驻涡尾翼(4)可为单 尾或双尾(燕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其特征在于驻涡尾翼(4)通过连 结杆(5)插入柱塞节气门(2)或膜片节气门(6)的后壁面,油针(3)穿过连结杆(5)上的 通孔将驻涡尾翼(4)连结在柱塞节气门(2)或膜片节气门(6)的后壁面。
全文摘要
一种节气门驻涡尾翼化油器,在化油器本体组件(1)中柱塞节气门(2)或膜片节气门(6)下面或后面增加一个驻涡尾翼(4),通过节气门驻涡尾翼(4)的驻涡漩涡脱落后掠效应及气流绕流到节气门背后的低压区,降低损失并形成混合气的二次旋转速度,从而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和燃烧效率,达到节省燃油的目的。
文档编号F02M7/12GK101994600SQ20091016845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1日
发明者张龙 申请人:张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