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78465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用于控制从动侧转动件相对于驱动侧转动件
的相对转动相位,其中驱动侧转动件和内燃机的曲轴同步转动。
背景技术
JP2004-340142A中披露了一种周知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液压室,形成在驱动侧转动件和从动侧转动件之一处;以及,分隔部,形成在驱动侧转动件和从动侧转动件中的另一个处,以将液压室分隔成提前角室和延迟角室。对相对于提前角室或延迟角室供给或排放的流体进行控制,从而控制从动侧转动件相对于驱动侧转动件的相对转动相位。根据JP2004-340142A,对相对于提前角室或延迟角室供给或排放的流体进行控制的滑阀布置在凸轮轴的纵向,以便将驱动侧转动件和从动侧转动件布置在滑阀与凸轮轴之间。
为了改进流体相对于提前角室和延迟角室的供给或排放的可控制性,需要保持足够的滑阀长度,使得滑阀的控制精度不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可控制性。另一方面,根据JP2004-340142A中所披露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滑阀平行于凸轮轴的纵向布置。所以,当保持足够的滑阀长度时,加长了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纵向长度,并且可能劣化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在发动机上的可安装性。 因此,对于气门正时控制装置而言,存在一种需求,改进流体相对于提前角室和延迟角室的供给及排放的的可控制性,同时减小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尺寸,以改进其在发动机上的可安装性。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驱动侧转动件,与内燃机的曲轴同步转动;从动侧转动件,与驱动侧转动件同轴方式布置,并和用于开闭内燃机气门的凸轮轴同步转动;液压室,形成在驱动侧转动件和从动侧转动件之一处;分隔部,形成在驱动侧转动件和从动侧转动件中的另一个处,以将液压室分隔成提前角室和延迟角室;以及,流体控制阀部,在凸轮轴的相对侧处相对于凸轮轴正交布置,以在流体控制阀部与凸轮轴之间布置驱动侧转动件和从动侧转动件,流体控制阀部包括相对于凸轮轴的正交方向线性移动的第一线性移动件,从而控制流体相对于提前角室和延迟角室的供给及排出。
据此,将流体控制阀部布置成相对于凸轮轴正交,并使第一线性移动件相对于凸轮轴的正交方向移动,从而控制流体相对于提前角室或延迟角室的供给及排出。所以,在保持足够的流体控制阀部长度的情况下,没有加长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长度。据此,改进了流体相对于提前角室和延迟角室的供给及排出的可控制性,同时减小了气门正时装置的尺寸,以改进其在发动机上的可安装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流体控制阀部布置在与凸轮轴的轴线正交的位置。
据此,流体控制阀机构布置成与凸轮轴正交以与凸轮轴交叠。所以,除了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在其纵向的长度之外,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在相对于凸轮轴的正交方向的长度可以
4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设置流体供给通道,流体供给通道从凸轮轴侧向流体控 制阀部供给流体。 据此,周知的发动机通常在发动机内部包括凸轮轴颈流体通道,用于向凸轮轴侧 供给润滑油。根据本实施例,设置了流体供给通道,用于从凸轮轴侧供给流体。所以,不再 需要单独设置用于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流体通道。据此,制造气门正时控制装置所用的成 本可以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在凸轮轴的轴线侧,凹部形成在所述从动侧转动件处,凹 部朝凸轮轴的相对侧开口。设置壳体,壳体包括插进凹部的凸部。流体控制阀部设置在壳 体处。 据此,流体控制阀部包括凸部,凸部适配进从动侧转动件的凹部中,使得流体控制 阀部与从动侧转动件相连接。所以,不再需要单独设置部件用于连接流体控制阀部与从动 侧转动件或驱动侧转动件两者中的一个。所以,可以减小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凸部形成有供给侧流体通道,与流体供给通道连通并延 伸至流体控制阀部;提前角侧流体通道,从流体控制阀部向提前角室供给流体;以及,延迟 角侧流体通道,从流体控制阀部向延迟角室供给流体。供给侧流体通道包括止回阀,止回阀 限制流体从供给侧流体通道朝流体供给通道侧的流动。 据此,在凸部形成供给侧流体通道、提前角侧流体通道、以及延迟角侧流体通道。
所以,不再需要单独设置流体通道。据此,可以减小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设置相位移置锁定机构,相位移置锁定机构锁定从动侧
转动件和驱动侧转动件之间的相对转动,以建立锁定状态,以及,释放从动侧转动件和驱动
侧转动件之间的相对转动,以建立解除状态,在解除状态中,锁定状态得以解除。在壳体处
设置相位移置锁定阀部,相位移置锁定阀部包括相对于凸轮轴的正交方向线性移动的第二
线性移动件,从而控制流体相对于相位移置锁定机构的供给及排出。在凸部处形成锁定流
体通道,锁定流体通道从相位移置锁定阀部向相位移置锁定机构供给流体,并从相位移置
锁定机构向相位移置锁定阀部排出流体。 据此,在凸部处形成用于流体相对于相位移置锁定机构供给及排出的锁定流体通 道、以及供给侧流体通道、提前角侧流体通道和延迟角侧流体通道。所以,各流体通道布置 成彼此靠近。据此,可以减小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设置相位移置锁定机构,相位移置锁定机构锁定从动侧 转动件和驱动侧转动件之间的相对转动,以建立锁定状态,以及,释放从动侧转动件和驱动 侧转动件之间的相对转动,以建立解除状态,在解除状态,锁定状态得以解除。凸部形成有 供给侧流体通道,与流体供给通道连通并延伸至流体控制阀部;提前角侧流体通道,从流体 控制阀部向提前角室供给流体;以及,延迟角侧流体通道,从流体控制阀部向延迟角室供 给流体。在壳体处设置相位移置锁定阀部,相位移置锁定阀部包括相对于凸轮轴的正交方 向线性移动的第二线性移动件,从而控制流体相对于相位移置锁定机构的供给及排出。在 凸部处形成锁定流体通道,锁定流体通道从相位移置锁定阀部向相位移置锁定机构供给流 体,并从相位移置锁定机构向相位移置锁定阀部排出流体。当在凸轮轴径向所取的剖视图 中观察时,锁定流体通道形成在凸部处,以在凸轮轴的径向向外方向自凸轮轴的轴线侧开始延伸,锁定流体通道布置在提前角侧流体通道和延迟角侧流体通道之间,当在凸轮轴的 径向所取的剖视图中观察时,提前角侧流体通道和延迟角侧流体通道各自形成在凸部处, 以在凸轮轴的径向向外方向自凸轮轴的轴线侧开始延伸。 据此,提前角侧流体通道和延迟角侧流体通道彼此相邻布置。所以,当在提前角 方向或延迟角方向切换相对转动相位时,用于向提前角室或延迟角室供给流体的提前角侧 流体通道和延迟角侧流体通道之一的流体压力,变成高于提前角侧流体通道和延迟角侧流 体通道中的另一个的流体压力。因此,当延迟角室、提前角侧流体通道、以及延迟角侧流体 通道布置成互相靠近时,由于提前角侧流体通道和延迟角侧流体通道的流体压力之间的差 异,使布置在提前角侧流体通道和延迟角侧流体通道之间的油封,可以在凸轮轴的轴向移 动。所以,当经常切换相对转动相位时,可能需要耐磨的昂贵的油封。另一方面,当在提前 角方向或延迟角方向切换转动相位时,流体压力施加在锁定流体通道中。锁定流体通道的 流体压力大致等于或高于提前角侧流体通道和延迟角侧流体通道的流体压力。所以,布置 在提前角侧流体通道和锁定流体通道之间的油封,保持在流体压力施加于提前角侧流体通 道的侧面的状态下,而布置在延迟角侧流体通道和锁定流体通道之间的油封,则保持在流 体压力施加于延迟角侧流体通道的侧面的状态下。因此,油封不会在凸轮轴的轴向移动,且 油封不会磨损。据此,可以使用便宜的油封。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些以及其它的目的和优点将更为 明了,其中 图1是图示第一螺线管没有受到激励时、沿转动轴线方向所取的气门正时控制装 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示第一螺线管受到激励时、沿转动轴线方向所取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 剖视图; 图3是沿图1中线III-III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中线IV-IV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1中线V-V的剖视图; 图6是图示根据改进实施例沿转动轴线方向所取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图示根据改进实施例沿转动轴线方向所取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7中线VIII-VIII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7中线IX-IX的剖视图;以及
图10是沿图6和图7中线X-X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包括外转子3(驱动侧转动 件)、前板4、以及内转子5 (从动侧转动件)。外转子3和前板4与发动机的曲轴同步转动。 内转子5与外转子3同轴方式布置。外转子3与用于开闭发动机气门的凸轮轴8同步转 动。内转子5整体方式设置于凸轮轴8的端部,凸轮轴8构成凸轮的转动轴,而凸轮则用于控制发动机进气门和排气门的开闭。凹部14形成在内转子5的径向内侧(凸轮轴8的轴
线侧),以朝凸轮轴8的相对侧开口 (以面向前板4开口)。此外,固定孔12形成在内转子
5的底部,使固定孔12朝凸轮轴8延伸穿过内转子5的底部。螺栓13插进固定孔12,使得
内转子5固定至凸轮轴8。凸轮轴8转动方式设置在发动机的缸盖处。 外转子3和与外转子3整体方式设置的前板4,设置成围绕在内转子5的周围,以
使其在预定范围内可相对于内转子5转动。链轮部11形成在外转子3的外周面。动力传
动件诸如正时链或正时带,在链轮部11和安装于发动机曲轴的齿轮之间延伸。 当发动机的曲轴受到驱动而转动时,转动扭矩经由动力传动件传至链轮部11,从
而使外转子3受到驱动而转动。然后,随着外转子3的转动驱动,内转子5受到驱动而转动,
从而使凸轮轴8转动。因此,设置在凸轮轴8上的凸轮,推下发动机的进气门或排气门以打
开进气门或排气门。 如图3所示,沿外转子3的周向在外转子3处形成多个凸部,凸部在外转子3的径 向向里的方向凸出,并且相邻凸部之间具有间隔。在由内转子5和相邻凸部限定的部分在 外转子3处形成液压室6。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四个液压室6。 在内转子5的径向外部形成槽部,以使其分别面向液压室6。叶片(分隔部)7插 进对应的槽部。在内转子5和外转子3的相对转动方向(也就是,在图3和图4中用箭头 Sl和S2示出的方向)上,由叶片7将各液压室6分隔成提前角室6a和延迟角室6b。
提前角室连通孔17和延迟角室连通孔18形成在内转子5处。凹部14和各提前 角室6a经由各提前角室连通孔17互相连通。凹部14和各延迟角室6b经由各延迟角室连 通孔18互相连通。 当液压泵P中的操作油(流体)供至提前角室6a和延迟角室6b或从中排出时, 在提前角方向Sl或在延迟角方向S2移置内转子5与外转子3之间的相对转动相位(下文 称之为"相对转动相位")。提前角方向Sl是叶片7相对于液压室6沿图3和图4中箭头 Sl所示方向移置的方向。延迟角方向S2则是叶片7相对于液压室6沿图3和图4中箭头 S2所示方向移置的方向。 当操作油供至提前角室6a时,使相对转动相位沿提前角方向Sl移置。当操作油 供至延迟角室6b时,使相对转动相位沿延迟角方向S2移置。相对转动相位的可移置范围 是叶片7在对应液压室6内移置的范围。相对转动相位的可移置范围与最大延迟角相位和 最大提前角相位之间的范围相对应,在最大延迟角相位,各延迟角室6b的容积成为最大, 而在最大提前角相位,各提前角室6a的容积成为最大。 在凸轮轴8处形成流体供给通道33,以使其在凸轮轴8的纵向延伸,操作油从液压 泵P供至流体供给通道33。在流体供给通道33的一端,流体供给通道33与凹部14连通, 而来自液压泵P的操作油则送至流体供给通道33的另一端。到达流体供给通道33的操作 油,经由流体控制阀机构(流体控制阀部)2(下文说明)供至提前角室6a或延迟角室6b。
锁定机构9a设置在外转子3与内转子5之间。借助于锁定机构9a,外转子3与 内转子5之间的相对转动相位可固定在预定相位。根据本实施例,借助于锁定机构9a,将 相对转动相位设定成可固定在最大延迟角。锁定机构9a包括容纳部91a、进退部件92a、接 合凹部93a、以及第一弹簧94a。容纳部91a形成在外转子3处。接合凹部93a形成在内转 子5处。进退部件92a可在锁定状态与锁定解除状态之间移置,在锁定状态,进退部件92a进入接合凹部93a,在锁定解除状态,进退部件92a退回容纳部91a。借助于设置在容纳部 91a处的第一弹簧94a,进退部件92a通常受偏压作用而进入接合凹部93a。
接合凹部93a与一个提前角室连通孔17连通。当操作液经由提前角室连通孔17 供至接合凹部93a时,由液压克服第一弹簧94a的偏置力,使进退部件92a从接合凹部93a 縮回,从而,改变至锁定解除状态。另一方面,当操作油从接合凹部93a排出时,借助于第一 弹簧94a的偏置力,进退部件92a进入接合凹部93a,从而改变至锁定状态。因此,当起动发 动机时,内转子5和置于最大延迟角的叶片7,不会因扭矩波动而出现反冲(backlash)。
沿内转子5和外转子3的滑动表面在内转子5处形成提前角槽部17a,使得接合凹 部93a和提前角室6a之一 (四个提前角室6a之中位置最靠近于锁定机构9a的那个)互 相连通。操作油从提前角室连通孔17经由提前角室槽部17a供至提前角室6a之一。 [OO43][流体控制阀机构] 借助于流体控制阀机构2将操作油供至提前角室6a和延迟角室6b或从中排出。 流体控制阀机构2相对可转动方式插进内转子5的凹部14,并固定于静止件如发动机的前 盖。换而言之,流体控制阀机构2是静止的,且不跟随内转子5转动。 如图1所示,流体控制阀机构2包括第一螺线管21、壳体23、以及滑阀25 (第一线 性移动件、线性移动件)。滑阀25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在其端部分别设置有底面。壳体 23包括用于容纳滑阀25的滑阀容纳部23a、以及插进内转子5的凹部14的凸部23b。滑阀 容纳部23a形成有第一空心部24,第一空心部24的内部容纳滑阀25。第一空心部24形成 为大致圆筒形状,在其一端设有底面,而在其另一端则为开口。凸部23b形成为大致圆筒形 状,使其适合于凹部14的形状。滑阀容纳部23a的第一空心部24和凸部23b彼此相对正 交延伸。滑阀25容纳在第一空心部24内,使其可在与凸轮轴8的转动轴线正交的方向移 动。 如图l所示,壳体23的凸部23b,相对可转动方式插进内转子5的凹部14。此外, 壳体23固定至发动机等的前盖等。因此,内转子5由凸部23b相对可转动方式支撑。
第二弹簧26设置在滑阀25与第一空心部24的底面之间。借助于第二弹簧26,使 滑阀25朝第一空心部24的开口偏置。第一螺线管21设置在滑阀容纳部23a的开口端,使 得第一螺线管21沿与凸轮轴8的转动轴线正交的方向往复移动滑阀25。设置于第一螺线 管21的第一杆22的端部与滑阀25的底部接触。当第一螺线管21受到激励时,如图1和 图2中的差异所示,第一杆22推动滑阀25的底部,同时第一杆22从第一螺线管21伸出, 从而使滑阀25在图1和图2中的降低方向移动。当停止对第一螺线管21的激励时,第一 杆22朝第一螺线管21侧縮回,以及,随着第一杆22的移动,借助于第二弹簧26的偏置力, 使滑阀25朝第一螺线管21侧移动。流体控制阀部由第一螺线管21、第一杆22、滑阀25、以 及第二弹簧26构成。 在凸部23b的外周面周围形成三个槽,各槽形成为环状,以使其互相平行。在槽中 分别设置油封27,使得操作油不会泄漏。在相邻槽之间的部分分别形成提前角外周槽31和 延迟角外周槽32。由油封27限制操作油从提前角外周槽31和延迟角外周槽32泄漏。如 图1和图2所示,提前角外周槽31与提前角室连通孔17连通,而延迟角外周槽32则与延 迟角室连通孔18连通。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凸部23b的内部,形成供给侧流体通道47、提前角侧流体通
8道42、以及延迟角侧流体通道43,它们各自在凸部23b的纵向(也就是,凸轮轴8的纵向) 延伸。供给侧流体通道47的一个纵向端朝凸部23b的与滑阀容纳部23a相对的端部开口, 而供给侧流体通道47的另一纵向端则朝第一空心部24开口。第一轴套15a和第二轴套 15b沿供给侧流体通道47的纵向设置于供给侧流体通道47中部。第一球形阀体15c(止 回阀)设置在第一轴套15a与第二轴套15b之间。第三弹簧15d设置在第一球形阀体15c 与第二轴套15b之间,第三弹簧15d设置在供给侧流体通道47的下游侧,使得第一球形阀 体15c朝供给侧流体通道47的上游侧偏置。因此,第一球形阀体15c防止操作油从供给侧 流体通道47向凹部14侧的流动。提前角侧流体通道42的一个纵向端朝第一空心部24开 口,而提前角侧流体通道42的另一纵向端则朝提前角外周槽31开口。延迟角侧流体通道 43的一个纵向端朝第一空心部24开口,而延迟角侧流体通道43的另一纵向端则朝延迟角 外周槽32开口。此外,提前角侧流体通道42构成提前角外周槽31。此外,延迟角侧流体通 道43构成延迟角外周槽32。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滑阀25的外周面处形成第一排出外周槽53a、第二排 出外周槽53b、以及供给外周槽54,它们各自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在第一排出外周槽53a 和第二排出外周槽53b处分别形成第一通孔55a和第二通孔55b,它们各自穿过滑阀25延 伸达到第一空心部24。 当第一螺线管21没有受到激励时,如图l所示,第一排出外周槽53a、第二排出外 周槽53b、以及供给外周槽54定位成,供给侧流体通道47和提前角侧流体通道42经由供给 外周槽54互相连通,以及,第一排出外周槽53a和延迟角侧流体通道43互相连通。此外, 当第一螺线管21受到激励时,第一排出外周槽53a、第二排出外周槽53b、以及供给外周槽 54定位成,供给侧流体通道47和延迟角侧流体通道43经由供给外周槽54互相连通,而第 二排出外周槽53b和提前角侧流体通道42互相连通。
[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操作]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操作。 如图1所示,为了向提前角室6a供给操作油以在提前角方向Sl移置相对转动相 位,没有对第一螺线管21进行激励,使其处于非激励状态。当第一螺线管21处于非激励状 态时,借助于第二弹簧26的弹簧力,使滑阀25连同第一螺线管21的第一杆22朝第一螺线 管21侧移动。在第一螺线管21的非激励状态下,当操作油从液压泵P供至形成在凸轮轴 8处的流体供给通道33时,如图1和图3所示,操作油从流体供给通道33流经凹部14、供 给侧流体通道47、供给外周槽54、提前角侧流体通道42、提前角外周槽31、以及提前角室连 通孔17,从而将操作油压力输送至各提前角室6a。因此,使叶片7沿提前角方向Sl相对于 液压室6移动,从而,操作油从延迟角室6b排出。从延迟角室6b排出的操作油,流经对应 的延迟角室连通孔18、延迟角外周槽32、延迟角侧流体通道43、第一排出外周槽53a、第一 通孔55a、以及液体流出通道,从而将操作油排出至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外部。
另一方面,为了向延迟角室6b供给操作油以沿延迟角方向S2移置相对转动相位, 对第一螺线管21进行激励以使其处于激励状态。当第一螺线管21处于激励状态时,借助 于第一螺线管21的第一杆22推动滑阀25,使滑阀25向图2的下方移动。在第一螺线管 21的激励状态下,当操作油从液压泵P供至形成在凸轮轴8处的流体供给通道33时,如图 2和图4所示,操作油从流体供给通道33流经凹部14、供给侧流体通道47、供给外周槽54、延迟角侧流体通道43、延迟角外周槽32、以及延迟角室连通孔18,从而将操作油压力输送 至各延迟角室6b。因此,使叶片7沿延迟角方向S2相对于液压室6移动,从而,将操作油从 提前角室6a排出。从提前角室6a排出的操作油,流经对应的提前角室连通孔17 、提前角外 周槽31、提前角侧流体通道42、第二排出外周槽53b、第二通孔55b、以及流体流出通道,从
而将操作油排出至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外部。
[改进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改进实施例。根据本改进实施例,除了 锁定机构9a之外,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还包括相位移置锁定机构(相位移置调节机构)9b。 此外,流体控制阀机构2包括锁定流体通道(调节通道)99,用于相对于相位移置锁定机构 9b供给及排出操作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不再重复,并且对相同的结构赋予 相同的标号。 如图8和图9所示,相位移置锁定机构9b布置在内转子5与外转子3之间。相位 移置锁定机构9b在预定相位处锁定相对转动相位的移置以建立锁定状态、以及解除相对 转动相位移置的锁定以建立解除状态。根据本改进实施例,借助于相位移置锁定机构9b,将 相对转动相位的移置锁定在最大提前角相位和最大延迟角相位之间的中间锁定相位(参 见图9)。 相位移置锁定机构9b包括锁定容纳部91b、锁定进退部件92b、锁定凹部93b、以及 第四弹簧94b。锁定容纳部91b形成在外转子3处。锁定凹部93b形成在内转子5处。锁 定进退部件92b可在锁定状态与解除状态之间移置,在锁定状态,锁定进退部件92b进入锁 定凹部93b,在解除状态,锁定进退部件92b縮回锁定容纳部91b。借助于设置在锁定容纳 部91b处的第四弹簧94b,通常使锁定进退部件92b受偏压作用而进入锁定凹部93b。
根据改进实施例,如图7和图10所示,流体控制阀机构2包括相位移置锁定阀部 100,用于控制流体相对于相位移置锁定机构9b的供给及排出;以及,第二螺线管IOI,用于 操作相位移置锁定阀部100。相位移置锁定阀部100包括第二球形阀体103和操作件104。
如图7和图8所示,除了用于容纳滑阀25的滑阀容纳部23a之外,壳体23还包括 相位移置锁定阀容纳部23c、以及插进凹部14的凸部23b。相位移置锁定阀容纳部23c在 与凸部23b的纵向(也就是凸轮轴8的纵向)正交的方向与滑阀容纳部23a对齐。根据改 进实施例,如图10所示,相位移置锁定阀容纳部23c和滑阀容纳部23a布置成在凸部23b 的纵向(也就是,凸轮轴8的纵向)处在相同平面中。 相位移置锁定阀容纳部23c形成有内部容纳相位移置锁定阀部100的第二空心部 106。第二空心部106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在其一端设置有底面,而在其另一端则具有开 口。第二空心部106沿与凸部23b的纵向(也就是凸轮轴8的纵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第 二空心部106的底部借助于第三轴套108a和第四轴套108b进行分隔。被第三轴套108a 和第四轴套108b围住的区域作为阀间隔部107,第二球形阀体103布置在阀间隔部107内。 操作件104 (第二线性移动件)布置在图7和图10中第三轴套108a的上部。第五弹簧105 布置在操作件104和第三轴套108a之间,使得操作件104朝第二螺线管IOI(下文说明) 侧(图7和图10中向上方向)偏置。 第二螺线管101设置在相位移置锁定阀容纳部23c的开口端处,使第二螺线管101 在与凸轮轴8的转动轴线正交的方向往复移动操作件104。设置在第二螺线管101的第二杆102的端部与操作件104接触。当第二螺线管101受到激励时,第二杆102推动操作件 104,同时第二杆102从第二螺线管101伸出,从而使操作件104在图7中向下移动。因此, 将第二球形阀体103推向第三轴套108a和第四轴套108b,从而阻塞连通。当停止对第二 螺线管101的激励时,第二杆102朝第二螺线管101侧縮回,以及,随着第二杆102的移动, 借助于第五弹簧105的偏置力,使操作件104朝第二螺线管101侧移动。据此,解除操作件 104对第二球形阀体103的推压。相位移置锁定阀部IOO包括第二螺线管101、第二杆102、 第二球形阀体103、操作件104、以及第五弹簧105。 如图6和图7所示,围绕凸部23b的外周面形成四个槽,各槽形成为环形形状,使 其互相平行。油封27分别设置在槽处,使得操作油不会从槽泄漏。除了提前角外周槽31 和延迟角外周槽32之外,在相邻槽之间的部分形成锁定外周槽96。锁定外周槽96与锁定 连通孔95连通,锁定连通孔95则与锁定凹部93b相连。
如图7和图10所示,除了供给侧流体通道47、提前角侧流体通道42和延 迟角侧流体通道43之外,在凸部23b内部形成锁定流体通道99。锁定流体通道99的一个 纵向端朝阀间隔部107开口,而锁定流体通道99的另一纵向端与锁定外周槽96连通。此 外,锁定流体通道99构成锁定外周槽96。连接流体通道110设置成连接供给侧流体通道 47和锁定流体通道99。连接流体通道110的一个纵向端与供给侧流体通道47连通,而连 接流体通道110的另一纵向端则朝阀间隔部107开口。 为了向锁定机构9a和相位移置锁定机构9b供给操作油以解除利用相位移置锁定 机构9b的锁定,开始激励第二螺线管101。因此,操作油从液压泵P流经流体供给通道33、 供给侧流体通道47、连接流体通道110、阀间隔部107、锁定流体通道99、锁定外周槽96、以 及锁定连通孔95,从而将操作油压力输送至锁定凹部93b。当操作油的压力达到预定等级 时,第二进退部件92b从锁定凹部93b縮回,从而改变至解除状态。随后,以操作油供至提 前角室6a或延迟角室6b或从中排出的方式,可以控制相对转动相位。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可以应用于车辆等的内燃机。
权利要求
一种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包括驱动侧转动件(3),与内燃机的曲轴同步转动;从动侧转动件(5),与所述驱动侧转动件(3)同轴方式布置,并与开闭所述内燃机的气门的凸轮轴(8)同步转动;液压室(6),形成在所述驱动侧转动件(3)和所述从动侧转动件(5)之一处;分隔部(7),形成在所述驱动侧转动件(3)和所述从动侧转动件(5)中的另一个处,以将所述液压室(6)分隔成提前角室(6a)和延迟角室(6b);以及流体控制阀部(2),在所述凸轮轴(8)的相对侧处相对于所述凸轮轴(8)正交布置,以在所述流体控制阀部(2)与所述凸轮轴(8)之间布置所述驱动侧转动件(3)和所述从动侧转动件(5),所述流体控制阀部(2)包括在相对于所述凸轮轴(8)的正交方向线性移动的第一线性移动件(25),从而控制流体相对于所述提前角室(6a)和所述延迟角室(6b)的供给及排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l),其中所述流体控制阀部(2)布置在与所述凸轮轴(8)的轴线正交的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l),其中设置流体供给通道(33),所述流体供给通道(33)从所述凸轮轴(8) —侧向所述流体控制阀部(2)供给流体。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l),其中在所述凸轮轴(8)的轴线侧,凹部(14)形成在所述从动侧转动件(5)处,所述凹部(14)朝所述凸轮轴(8)的相对侧开口,设置壳体(23),所述壳体(23)包括插进所述凹部(14)的凸部(23b),以及其中:所述流体控制阀部(2)设置在所述壳体(23)处。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门正时控装置(l),其中所述凸部(23b)形成有供给侧流体通道(47),与所述流体供给通道(33)连通并延伸至所述流体控制阀部(2);提前角侧流体通道(42),从所述流体控制阀部(2)向所述提前角室(6a)供给流体;以及延迟角侧流体通道(43),从所述流体控制阀部(2)向所述延迟角室(6b)供给流体,以及其中所述供给侧流体通道(47)包括止回阀(15c),所述止回阀(15c)限制流体从所述供给侧流体通道(47)朝所述流体供给通道(33)侧的流动。
6. 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l),其中设置相位移置锁定机构(9b),所述相位移置锁定机构(9b)用于锁定所述从动侧转动件(5)和所述驱动侧转动件(3)之间的相对转动以建立锁定状态,以及,释放所述从动侧转动件(5)和所述驱动侧转动件(3)之间的相对转动以建立解除状态,在所述解除状态,所述锁定状态得以解除,在所述壳体(23)处,设置相位移置锁定阀部(100),所述相位移置锁定阀部(100)包括在相对于所述凸轮轴(8)的正交方向线性移动的第二线性移动件(104),从而控制流体相对于所述相位移置锁定机构(9b)的供给及排出,以及其中在所述凸部(23b)处形成锁定流体通道(99),所述锁定流体通道(99)从所述相位移置锁定阀部(100)向所述相位移置锁定机构(9b)供给流体,以及,从所述相位移置锁定机构(9b)向所述相位移置锁定阀部(100)排出流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l),其中设置相位移置锁定机构(9b),所述相位移置锁定机构(9b)锁定所述从动侧转动件(5)和所述驱动侧转动件(3)之间的相对转动以建立锁定状态,以及,释放所述从动侧转动件(5)和所述驱动侧转动件(3)之间的相对转动以建立解除状态,在所述解除状态,所述锁定状态得以解除,所述凸部(23b)形成有供给侧流体通道(47),与所述流体供给通道(33)连通并延伸至所述流体控制阀部(2);提前角侧流体通道(42),从所述流体控制阀部(2)向所述提前角室(6a)供给流体;以及,延迟角侧流体通道(43),从所述流体控制阀部(2)向所述延迟角室(6b)供给流体,在所述壳体(23)处设置相位移置锁定阀部(100),所述相位移置锁定阀部(100)包括在相对于所述凸轮轴(8)的正交方向线性移动的第二线性移动件(104),从而控制流体相对于所述相位移置锁定机构(9b)的供给及排出,在所述凸部(23b)处形成锁定流体通道(99),所述锁定流体通道(99)从所述相位移置锁定阀部(100)向所述相位移置锁定机构(9b)供给流体,以及,从所述相位移置锁定机构(9b)向所述相位移置锁定阀部(100)排出流体,以及其中在所述凸轮轴(8)的径向所取的剖视图中观察时,所述锁定流体通道(99)形成在所述凸部(23b)处,以在所述凸轮轴(8)的径向向外方向自所述凸轮轴(8)的轴线侧开始延伸,所述锁定流体通道(99)布置在所述提前角侧流体通道(42)和所述延迟角侧流体通道(43)之间,在所述凸轮轴(8)的径向所取的剖视图中观察时,所述提前角侧流体通道(42)和所述延迟角侧流体通道(43)各自形成在所述凸部(23b)处,以在所述凸轮轴(8)的径向向外方向自所述凸轮轴(8)的轴线侧开始延伸。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包括驱动侧转动件(3)、从动侧转动件(5)、液压室(6)、分隔部(7)、以及流体控制阀部(2),液压室(6)形成在驱动侧转动件(3)和从动侧转动件(5)之一处,分隔部(7)形成在驱动侧转动件(3)和从动侧转动件(5)中的另一个处,以将液压室(6)分隔成提前角室(6a)和延迟角室(6b),流体控制阀部(2)在凸轮轴(8)的相对侧相对于凸轮轴(8)正交布置,以将驱动侧转动件(3)和从动侧转动件(5)布置在流体控制阀部(2)与凸轮轴(8)之间,流体控制阀部(2)包括在相对于凸轮轴(8)的正交方向线性移动的第一线性移动件(25),从而控制流体相对于提前角室(6a)和延迟角室(6b)的供给及排出。
文档编号F01L1/34GK101787910SQ20101010642
公开日2010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28日
发明者朝日丈雄, 稻摩直人, 铃木重光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