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能翼和带有增能翼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风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8348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增能翼和带有增能翼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风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风力发电机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构件,尤其是一种 增能翼,还提供带有增能翼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风轮。
背景技术
风能是水能之外最具规模应用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中 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风电市场。2009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超过800万千瓦,累计 总容量已达2000万千瓦以上。因此,我国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及相关领域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风力发电机按旋转轴的方向来分,可分为水平轴和垂直轴两种。在现有技术中,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越来越显示出其高效、功率大和便于安装、使用 寿命长等优点。但是,在垂直设置的风轮被风吹动旋转时,风轮的转动速度并不能随风力成 比例增加,在风力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这一情况更加突出,究其原因是,如图1所示,当来风 气流(图1中平行的若干箭头所示)冲击风轮时,在其迎风面的一侧受到的是驱动风轮转 动的有效推力,而在另一侧受到的则是阻止风轮转动的阻力,上述两种力的合力是来风气 流致使风轮旋转作功的有效动力。由于迎风面上一侧风阻的存在,显著降低了垂直轴风轮 受来风获得的驱动力,如图2所示,使得发电机的效率降低。现有技术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在风轮迎风面设置导流装置,构建一个导流风 场,使得来风按照导流装置提供的通道吹向风轮而推动风轮转动。这种通过将自然风引入 导流通道,再推动风轮叶片的消除风阻力的方法,存在降低自然风风力的缺点,同时,自然 风的风向会频繁变化,如果导流装置不随风向改变导流方向,导流装置带来的风能损耗将 更大,如果设计可以随风向变化而改变导流方向的导流装置,势必使得导流装置的结构变 得复杂,这给在风场这样特定严酷的环境中的使用、管理和维护都会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与现有建立导流风场原理完全 不同,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阻止风轮转动的阻力,从而提高风轮的转动效率的增能翼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带有增能翼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风轮。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增能翼,为一挡风件,其上具有一挡风面,该增能翼设置在一支架上,用以与 一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中的风轮的一个侧面对应,该侧面为该风轮在使用中迎风面的一部 分,该部分迎风面对应的风轮叶片由于来风气流作用使转动受阻,所述增能翼使得该侧面 被挡住。一种带有增能翼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风轮,该风轮可转动地固设在一垂直轴中心 塔柱上并与发电机转子连接,其上设有若干叶片,还包括一增能翼,该增能翼为一挡风件, 其上具有一挡风面,该增能翼以不阻挡所述叶片转动的方式设置在一支架上,且位于所述风轮使用中的迎风面的前方,该增能翼的挡风面与所述风轮的接受来风气流而转动受阻的 一侧迎风面的叶片相对应,使得所述风轮由于来风气流而转动受阻的侧面被挡住。本发明解决因来风造成风轮阻力矩而使发电机效率降低的问题是采用与现有技 术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应用了切断风流场的原理,通过设置的挡风物体,将对风轮产生阻力 矩的气流挡住,使其不能作用于风轮相应的叶片。通过该挡风物体的阻拦,可以增加发电机 的发电功率,故而称该挡风物体为增能翼。所述增能翼就是用来挡住风轮中的部分迎风面, 只要是能够起到挡风作用的物体均属于本发明所述的增能翼。所述增能翼可以是板式增能翼, 其包括一板件,其固设在所述支架上,该板件的侧 面与所述风力发电机的风轮的迎风面相对应构成所述挡风面;或者,所述增能翼是风轮式增能翼,其包括一风轮,其可转动地设置在一根风轮轴上,该 风轮轴固设在所述支架上,该增能翼风轮上叶片的最外侧旋转形成的圆柱体轨迹构成所述 挡风面。本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风轮为垂直叶片风轮,其中的叶片通过支撑杆连接到风轮中 的轮毂转轴上并与发电机的转子相连接,该叶片的形状为一垂直的柱状体,其水平截面为 飞机机翼的断面形状,即相对于风轮的转轴,叶片朝外的外侧表面为流线形状弧面,该外侧 表面与相对的内侧表面之间的圆滑过渡,形成较大的迎风端即叶片的头部和较小的尾部; 和/或,该柱状体在垂直方向上各水平截面大小形状相同。相对于风轮的转轴,该叶片的外侧表面和内侧表面之间的间距为,叶片的迎风端 面一端间距较大,沿顺风方向即叶片的宽度方向,间距逐渐减小。该柱状体在垂直方向上各水平截面大小形状相同。所述增能翼的所述风轮也可以是与本风力发电机中的风轮相同,为垂直叶片风 轮,其中的叶片通过支撑杆连接到风轮中的轮毂上,该轮毂可转动地固定在与所述塔柱平 行设置的所述风轮转轴上,该叶片的形状为一垂直的柱状体,其水平截面为飞机机翼的断 面形状,即相对于风轮的转轴,叶片朝外的外侧表面为流线形状弧面,该外侧表面与相对的 内侧表面之间的圆滑过渡,形成较大的迎风端即叶片的头部和较小的尾部;和/或,该柱状 体在垂直方向上各水平截面大小形状相同。相对于风轮的转轴,该叶片的外侧表面和内侧表面之间的间距为,叶片的迎风端 面一端间距较大,沿顺风方向即叶片的宽度方向,间距逐渐减小。该柱状体在垂直方向上各水平截面大小形状相同。所述增能翼的风轮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风轮,例如,可以是螺旋桨式的风轮。风轮样式的增能翼,在来风气流的作用下旋转,其可以起到与平板样式的增能翼 相同的阻断气流作用在风力发电机风轮上产生阻力矩的作用。所述增能翼的所述风轮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为若干个,其均设置在所述风轮转轴上。当所述增能翼的所述风轮风轮是一个时,所述风轮上的叶片的高度与所述风力发 电机的所述风轮的所述叶片高度相当;或者,当所述风轮是若干个时,各个所述风轮上的叶 片的高度以及相邻风轮叶片之间的垂直方向的间隙之和与风力发电机的所述风轮的所述 叶片高度相当。更进一步地,在所述增能翼的所述风轮和所述风轮轴之间设置发电机组,所述风轮连接所述发电机组的转子上,由此构成一较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小型的风力发电机。所述增能翼中设置的风轮与风轮轴构成的小风轮装置中的所述风轮和所述风轮 轴之间可以设有小型发电机组装置。该增能翼上设置的较小型的发电机装置的结构形式与 大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基本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可以是常规风力 发电机中的发电机组件。所述增能翼的所述挡风面为平面或弧面或平面和弧面结合的形状。所述增能翼的所 述挡风面的远离所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中设置所述风轮的中心 塔柱的最外侧边缘边至少与所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所述风轮的所述迎风面的所述侧面 的最外侧对应。或者是,所述增能翼的远离所述中心塔柱的一侧至少与所述风力发电机的 所述风轮接受来风气流而转动受阻的一侧迎风面的最外侧对应;和/或,所述增能翼的所述挡风面靠近所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中设置所述风轮的中心塔 柱的一侧边缘在所述迎风面的中点为起始点起以所述中心塔柱为中心顺时针转角180度 至330度所对应的迎风面上;或者,所述增能翼的所述挡风面的宽度为所述风力发电机的风轮整个迎风面的三分之
一至二分之一;所述增能翼的挡风面是弧面的,该弧面的两端可以是对应所述风轮的俯视角度,所述增能翼弧面的两端设置在风轮中心为坐标系原点 的第二象限中或从第二象限延伸至第三象限的范围内。其中的第二象限对应的风轮迎风面,从其最外端向内至少一部分为可使风轮对应 的叶片产生阻力矩的所述侧面。所述增能翼的一端到达第二象限的外端后还可以向第三象 限延伸一段。这时的增能翼即可以为弧形挡风面,或平面和弧面组合的挡风面。这样的增能翼可以确保风轮基本不产生不利于转动发电的阻力矩。所述支架可设置在一固定机架上。即所述增能翼设置在固定机架上,该固定机架 可以是所述中心塔柱,也可以是其他支承物。具体地,所述支架包括两根支撑杆,两根支撑 杆的一端与所述增能翼的上下两端连接,该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在一固定机架即所述垂直 轴风力发电机中设置所述风轮的中心塔柱上,该两根支撑杆分别位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的所 述风轮的上方和下方,且所述支撑杆的长度为使得所述增能翼位于所述风轮叶片回转圆周 轨迹的外面使之不会影响到本垂直轴发电机风轮的运动。作为板体的所述增能翼,该板体的上下两端分别固设在两根所述支撑杆上。所述增能翼是风轮的,该风轮轴的上下端分别固定在两根所述支撑杆上。所述增能翼也可以设置在其他支承物上。例如,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垂直轴风力 发电机风轮旁边的基础上,使得所述增能翼位于所述风轮叶片回转圆周轨迹的外面。。吹向本发电机风轮的风向通常是会有变化的,增能翼的位置也就应该能够随风轮 迎风面的改变和改变。另外,有些时候,不需要使用增能翼挡风,则需要将增能翼从迎风面 移到背风面或顺风面,为了使用这一需求,所述支架最好设计成可运动的结构。所述支架可 转动且可定位地固设在所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中设置所述风轮的中心塔柱上;具体的,所述支撑杆可以是可转动且可定位地固设在所述中心塔柱上。而对于支架支承的所述基础上的方案中,在所述基础上可设置轨道,所述支架可 移动地设于该轨道上定位。
在所述支架和所述 固定机架之间设置驱动机构,使得所述支架上的增能翼绕所述 发电机风轮位移。所述支架上连接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支架继而驱动所述增能翼相对于所述中心 塔柱或所述基础位移。本发明提供的带有增能翼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风轮通过在风轮迎风面的前面设 置增能翼,通过阻断气流作用在风力发电机风轮上产生阻力矩,可以使风轮的旋转力矩增 大,提高风力发电机的效率。通过设置增能翼,风力发电机的效率可以增大25%以上。


图1为现有技术中风力发电机风轮迎风时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风力发电机的功率与风速关系图;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带有板式增能翼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风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3a为示出板式增能翼的平板与发电机风轮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具有增能翼的本风轮的功率与风速的关系图;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带有风轮式增能翼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风轮的主视结构示 意图;图6为图5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多个风轮组成的增能翼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提供的增能翼,为一挡风件,其上具有一挡风面,该增能翼设置在一支架 上,用以与一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中的风轮的一个侧面对应,该侧面为该风轮在使用中迎风 面的一部分,该部分迎风面对应的风轮叶片由于来风气流作用使转动受阻,所述增能翼使 得该侧面被挡住。带有增能翼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风轮,该风轮可转动地固设在一垂直轴中心塔柱 上并与发电机转子连接,其上设有若干叶片,还包括一增能翼,该增能翼为一挡风物体,其 设置在一支架上且位于所述风轮叶片回转圆周轨迹的外面,在所述风轮迎风面的前方,该 增能翼的挡风面与所述风轮的接受来风气流而转动受阻的一侧迎风面的叶片相对应。本发明解决因来风造成风轮阻力矩而使发电机效率降低的问题是应用了切断风 流场的原理,通过设置的挡风物体,将对风轮产生阻力矩的气流挡住,使其不能作用于风轮 相应的叶片。通过该挡风物体的阻拦,可以增加发电机的发电功率,故而称该挡风物体为增 能翼。所述支架包括两根支撑杆,两根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增能翼的上下两端连接,该 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中心塔柱上,该两根支撑杆分别位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的所述风 轮的上方和下方。所述增能翼可以是板式增能翼,其包括一板件例如为一平板,其固设在所述支架 上,例如,该平板的上下两端固设在两根所述支撑杆上,该板件的侧面与所述风力发电机的 风轮的迎风面相对应构成所述挡风面。所述增能翼也可以是风轮式增能翼,其包括一风轮,例如为一垂直叶片风轮,其可转动地设置在一根风轮轴上,该风轮轴固设在所述支架上,例如,该风轮轴的上下端固定在 两根所述支撑杆上。该增能翼风轮上叶片的最外侧旋转形成的圆柱体轨迹构成所述挡风
面。
具体的,如图3a所示,一种带有板式增能翼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包括一垂直叶 片风轮01,所述垂直叶片风轮01上的叶片02通过至少两个支撑杆05连接到风轮中的轮毂 上,至少一根支撑杆连接的轮毂与发电机组件中的转子相连接,不与发电机组件连接的风 轮轮毂可转动地设在塔柱03上。而与发电机转子对应的定子也固设在塔柱03上。该叶片 的形状为一垂直的柱状体,其水平截面为飞机机翼的断面形状,即相对于风轮的转轴,其外 侧表面和迎风的端面为圆滑过渡的流线型弧面,叶片的迎风面间距较大,沿顺风方向,间距 逐渐减小,该柱状体在垂直方向上水平截面大小形状相同。还包括一增能翼,为一平板1,其上下两端分别固联在上下两根支撑杆(图中未示 出)的一端,该两根支撑杆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中心塔柱03上,该两根支撑杆分别位于所 述垂直风轮叶片的上方和下方;该增能翼的平板1,其位于所述风轮叶片回转圆周轨迹a的 外面。这样设置的增能翼不会影响发电机的风轮01的旋转,该增能翼位于风轮迎风面的前 方,平板板面与所述风轮01的接受来风气流而转动受阻的一侧迎风面的叶片相对应,挡住 所述风轮的一侧迎风面,使得发电机垂直风轮接受来风气流A而使得转动受阻的一侧面被 挡住。所述增能翼平板1的远离所述中心塔柱的一端在所述风力发电机的所述垂直叶 片风轮被遮挡的所述一侧的最外端的外侧,至少与该最外端对应。平板的宽度优选至少为 风轮01的整个迎风面宽度S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如图3a所示的平板1’即为其宽度是 迎风面宽度S的二分之一。所述增能翼也可以是弧形板,或平面和弧面结合的形状;所述平板靠近所述中心 塔柱03的一侧在迎风面的180度至330度之间,或者,对应所述风轮01的俯视角度,所述 增能翼弧面的两端设置在风轮中心为坐标系原点的第二象限中或从第二象限延伸至第三 象限的范围内。例如,如图3、3a所示的平板1或2’的靠近中心塔柱的一端在迎风面中点(0° ) 为起始点起的330°的位置上,或平板1宽度在一侧挡住风轮迎风面的三分之一或迎风面 对应的中心角60°,或者,平板1的靠近中心塔柱的一段在迎风面中点(0° )为起始点起 的320°的位置上。这样的增能翼可以确保风轮不产生不利于转动发电的阻力矩。另外,弧形板或平面和弧面组合形状板式增能翼两侧边缘与风轮的塔柱中心所做 的坐标系的关系可以是对应所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中风轮的俯视角度,所述增能翼的挡 风面的两端设置在所述风轮中心为坐标系原点的第二象限内或者从第二象限延伸至第三 象限范围内。即增能翼是在第二象限内的弧形板,该弧形板还可以延伸到第三象限。其中 的第二象限对应的风轮迎风面,从其最外端向内至少一部分为可使风轮对应的叶片产生阻 力矩的所述侧面。所述增能翼的一端到达第二象限的外端后还可以向第三象限延伸一段。 这时的增能翼即可以为弧形挡风面,或平面和弧面组合的挡风面。如图5、6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增能翼为风轮2,本带有风轮式增能翼的垂直 轴风力发电机风轮,包括一垂直叶片风轮01,其可转动地固设在一中心塔柱03上,其上通 过支撑杆021设有若干叶片02,竖直风轮样式的增能翼2,在来风气流A的作用下旋转,其可以起到与平板样式的增能翼相同的阻断气流作用在风力发电机风轮上产生阻力矩的作 用。增能翼风轮2的结构也可以是与所述风力发电机中的所述风轮Ol结构形状相同,即其 中的叶片23通过支撑杆21’连接到风轮中的轮毂上,该轮毂可转动地固定在风轮轴20上, 风轮轴20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两根支撑杆21与中心塔柱03连接,其为可转动且定位的连 接结构,使得增能翼风轮可以根据风向和需要调整和发电机风轮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还 可以在中心塔柱的顶部和增能翼风轮2的风轮轴的上端之间连接一斜拉杆22,以增加增能 翼与塔柱的连接稳定性。该增能翼风轮的叶片的形状为一垂直的柱状体,其水平截面为飞 机机翼的断面形状,即相对于风轮的转轴,其外侧表面和迎风的端面为圆滑过渡的流线型 弧面,外侧表面和内侧表面之间的间距为,叶片的迎风面间距较大,沿顺风方向,间距逐渐 减小,在垂直方向上,该柱状体在垂直方向上水平截面大小形状相同。所述增能翼风轮上的 叶片的高度与所述风力发电机垂直叶片风轮的叶片高度相当。更进一步地,所述增能翼风 轮2和风轮轴20之间可以设有小型发电机组装置。该小型发电机装置的结构形式与大型 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结构形式基本相似,定子设置在风轮轴上,转子设置在定子的外围,叶 片通过支撑杆21’固定在转子的周面上。这样的增能翼不仅可以起到阻断气流作用在风力 发电机风轮上产生阻力矩的作用,提高发电机的功率和效率,同时,还能够额外发出电能, 该电能可以与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力合并起来输送到电网上,更加提高本风力发电机的发 电功率,也可以通过连接蓄电装置而将这一部分电能蓄积起来,用于本风力发电机的其他 用途。所述增能翼的所述风轮也可以为若干个,如图7所示,每个竖直风轮23’连接在所 述风轮轴20上。纵向固设在所述风轮轴上,各个所述风轮上的叶片的高度以及相邻风轮叶 片之间的间隙之和与所述垂直叶片风轮的叶片高度相当。这时,若干个风轮可以是与上述 如图5、6所示的增能翼风轮相同结构的风轮,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风轮,例如为螺旋桨式 风轮。这时,对应风轮上的叶片可以是五片,均布在风轮转轴的圆周上。叶片数量也可以是 八个、十二个。本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风轮01的叶片数可以是4-24个。 通过在风力发电机的风轮的前面设置增能翼,提高发电机的发电功率和效率是明 显的,比较图2和图4所示,两幅图的横坐标为叶片位置角,单位为“度”,纵坐标为叶片从 风气流获得的有效驱动力矩值。图2所示为没有设置本增能翼的发电机风轮,风轮单叶片 的扭矩在其转动的一周中,有效驱动力矩在0以下的负值约占25%。图4显示出安装了增 能翼后风力发电机的扭矩图,可以看出,扭矩一直是处于0以上的正值。由此可以清楚地看 出,有了增能翼后可以增加功率20% -25%左右,并且可以明显降低启动风轮所需最低风 速,使得使用本增能翼的风力发电机可在低风速情况下的发电。支撑所述增能翼的支架可以是前述的可绕中心塔柱转动的支撑杆结构。可以在所 述塔柱上设置驱动机构,其连接所述支撑杆,通过该驱动机构驱动增能翼绕塔柱转动,从而 根据风向调节增能翼与风轮的相对位置,或者在风速较大不需要增能翼时将其从风轮的迎 风面转到顺风面一侧。支撑增能翼平板或风轮的支架也可以是设置在风力发电机旁边地基上的支架。为 了使得增能翼可以调整位置,可在地基上设置一个轨道,例如为一圆环形的轨道,支架可在 该轨道中移动。
权利要求
1.一种增能翼,其特征在于,为一挡风件,其上具有一挡风面,该增能翼设置在一支架 上,用以与一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中的风轮的一个侧面对应,该侧面为该风轮在使用中迎风 面的一部分,该部分迎风面对应的风轮叶片由于来风气流作用使转动受阻,所述增能翼使 得该侧面被挡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能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增能翼是板式增能翼,其包括一板 件,其固设在所述支架上,该板件上具有所述挡风面;或者,所述增能翼是风轮式增能翼,其包括一风轮,其可转动地设置在一根风轮轴上,该风轮 轴固设在所述支架上,该增能翼风轮上叶片的最外侧旋转形成的轨迹构成所述挡风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能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增能翼的所述风轮为垂直叶片风 轮,其中的叶片通过支撑杆连接到风轮中的轮毂上,该轮毂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风轮转轴 上,该叶片的形状为一垂直的柱状体,其水平截面为飞机机翼的断面形状,即相对于风轮的 转轴,叶片朝外的外侧表面为流线形状弧面,该外侧表面与相对的内侧表面之间的圆滑过 渡,形成较大的迎风端即叶片的头部和较小的尾部;和/或,该柱状体在垂直方向上各水平 截面大小形状相同;或者,所述增能翼的风轮为螺旋桨式风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能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增能翼的所述风轮的风轮转轴与 所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中设置所述风轮的中心塔柱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增能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增能翼的所述风轮是一 个;或者,所述增能翼的所述风轮为若干个,其均设置在所述风轮转轴上;或者,在所述增能翼的所述风轮和所述风轮轴之间设置发电机组,所述风轮连接在所述发电 机组的转子上,由此构成一风力发电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能翼,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增能翼的所述风轮风轮是一个 时,所述风轮上的叶片的高度与所述风力发电机的所述风轮的所述叶片高度相当;或者,当 所述风轮是若干个时,各个所述风轮上的叶片的高度以及相邻风轮叶片之间的垂直方向的 间隙之和与风力发电机的所述风轮的所述叶片高度相当。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增能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增能翼的所述挡风面为平面或弧面或平面和弧面结合的形状;和/或,所述增能翼的所述挡风面的远离所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中设置所述风轮的中心塔柱 的最外侧边缘边至少与所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所述风轮的所述迎风面的所述侧面的最 外侧对应;和/或,所述增能翼的所述挡风面的宽度为所述风力发电机的风轮整个迎风面的三分之一至 二分之一;和/或,所述增能翼的所述挡风面靠近所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中设置所述风轮的中心塔柱的 一侧边缘在所述迎风面的中点为起始点起以所述中心塔柱为中心顺时针转角180度至330 度所对应的迎风面上;或者,所述增能翼的所述挡风面为弧面,该弧面的两端是对应所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中风轮的俯视角度,所述增能翼的挡风面的两端设置在所 述风轮中心为坐标系原点的第二象限内或者从第二象限延伸至第三象限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增能翼,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两根支撑杆,两根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增能翼的上下两端连接,两根该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在一固定机 架即所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中设置所述风轮的中心塔柱上,该两根支撑杆分别位于所述风 力发电机的所述风轮的上方和下方,且所述支撑杆的长度为使得所述增能翼位于所述风轮 叶片回转圆周轨迹的外面;或者,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风轮旁边的基础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增能翼,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可转动且可定位地固设在 所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中设置所述风轮的中心塔柱上;或者,在支承所述支架的所述基础上设置轨道,所述支架可移动地设于该轨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增能翼,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连接一驱动机构,驱动所 述支架继而驱动所述增能翼相对于所述中心塔柱或所述基础位移。
11.一种带有增能翼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风轮,其特征在于,该风轮可转动地固设在一 垂直轴中心塔柱上并与发电机转子连接,其上设有若干叶片,还包括至少一增能翼,该增能 翼为一挡风件,其上具有一挡风面,该增能翼以不阻挡所述叶片的转动的方式设置在一支 架上,且位于所述风轮使用中的迎风面前方,该增能翼的挡风面与所述风轮的接受来风气 流而转动受阻的一侧迎风面的叶片相对应,使得所述风轮由于来风气流而转动受阻的侧面 被挡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有增能翼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 风轮为垂直叶片风轮,其中的叶片通过支撑杆连接到风轮中的轮毂转轴上并与发电机的转 子相连接,该叶片的形状为一垂直的柱状体,其水平截面为飞机机翼的断面形状,即相对于 风轮的转轴,叶片朝外的外侧表面为流线形状弧面,该外侧表面与相对的内侧表面之间的 圆滑过渡,形成较大的迎风端即叶片的头部和较小的尾部;和/或,该柱状体在垂直方向上 各水平截面大小形状相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增能翼,为一挡风件,其上具有一挡风面,该增能翼设置在一支架上,用以与一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中的风轮的一个侧面对应,该侧面为该风轮在使用中迎风面的一部分,该部分迎风面对应的风轮叶片由于来风气流作用使转动受阻,所述增能翼使得该侧面被挡住。本发明还提供带有增能翼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增能翼是板体或小风轮。通过在风轮迎风面的前面设置增能翼,阻断气流在风力发电机风轮上产生阻力矩,使风轮的旋转力矩增大,提高风力发电机的效率,风力发电机的效率可增大25%以上。
文档编号F03D3/06GK102146878SQ20101911406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8日
发明者盛明凡, 蒋大龙, 许金泉 申请人:国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