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61725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油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机油供给模块,具体涉及机油滤清器。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机油供给模块中,机油滤清器用于去除机油中的灰尘、金属颗粒、碳沉淀物和煤烟颗粒等杂质,保护发动。通常,在安装或更换机油滤清器时,首先需要排干或吸干老的机油,这通常由控制机油滤清器中的阀门来完成。这将使机油滤清器的零件增多,成本增加。因此,有必要改进机油过滤器,使该机油过滤器具有更少的零件,成本更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机油滤清器,该机油过滤器无需用于排干老的机油的阀门,从而降低成本和零件数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ー种机油滤清器,包括外壳、设置在该外壳内的滤芯,所述外壳与所述滤芯之间形成过滤前污油的通道,所述滤芯内形成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排油通道,其中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之间由第一密封圈密封,所述排油通道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由第二密封圈密封,当排油时,所述第一密封圈首先脱离密封,污油从所述排油通道中排出,此时所述第二密封圈仍然保持密封,直到污油完全从所述排油通道排出后,所述第二密封圈脱离密封。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排油通道壁的接触位置与该第一密封圈脱离密封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清洁油通道壁的接触位置与该第二密封圈脱离密封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优选地,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同轴心,且所述排油通道处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外围,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处于所述排油通道的外围。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滤芯的下端部上,所述下端部为圆柱形阶梯凸台,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直径较小的凸台外围上,将所述排油通道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密封,而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直径较大的凸台外围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之间密封。优选地,所述的机油滤清器还包括旁通阀,所述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下壳体与滤芯盖,所述旁通阀设置在所述滤芯盖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封闭。优选地,所述旁通阀包括固定在滤芯盖上的架体,固定在该架体上的中空基座,套设在该基座的弹簧,设置在弹簧上的阀瓣,通过弹簧的作用,使阀瓣封闭架体上的油通道孔。优选地,所述旁通阀的架体与滤芯的盖板配合并通过密封圈密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排油通道之间由第一密封圈密封,所述排油通道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由第二密封圈密封,且使排油时,第一密封圈先脱离密封,排干污油后,第二密封圈才脱离密封,从而不需要使用传统的阀门来控制排干老的机油,简化了排油结构,具有更少的零部件,从而节约成本。此外,通过将旁通阀固定在滤芯盖上,使得旁通阀的结构更为紧凑,安装更为方便。


本发明将在以下附图示例下更为清楚,其中附图显示了本发明的非限制性例子,其中
图I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机油滤清器的部分剖面示意 图2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机油滤清器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ー步描述。參见图1,ー种机油滤清器,包括外壳、设置在该外壳内的滤芯3、以及设置在该滤芯3内的滤芯架4,,该滤芯架4并不是必要的,所述外壳与所述滤芯3之间形成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发动机中通过热交換(如果设置有的话)冷却后的机油进入该过滤前污油通道,所述滤芯3内形成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清洁油通过该通道13进入发动机润滑,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排油通道14,当需要更换或安装滤芯3吋,需要先排干老的机油,而这些机油则通过排油通道14排出,其中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与所述排油通道14之间由第一密封圈10密封,所述排油通道14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之间由第二密封圈11密封,当排油时,所述第一密封圈10首先与所述排油通道14的壁分离,污油从所述排油通道14中排出,此时所述第二密封圈11仍然保持密封,直到污油完全从所述排油通道14排出后,所述第二密封圈11脱离密封。如图I所示,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与所述排油通道14同轴心,且所述排油通道14处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外围,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处于所述排油通道13的外国。所述第一密封圈10和所述第二密封圈11设置在滤芯的下端部17上,该下端部17具有中央通道,作为清洁油通道13的一部分,清洁油可以通过该中央通道进入发动机。所述下端部17为圆柱形阶梯凸台,第二密封圈11设置在直径较小的凸台外围上,将所述排油通道14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之间密封,而第一密封圈10设置在直径较大的凸台外围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与排油通道14之间密封。如图I所示,第一密封圈10与排油通道壁的接触位置(即密封位置)与第一密封圈脱离密封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比第二密封圈11与清洁油通道壁的接触位置(即密封位置)与第二密封圈脱离密封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10与下壳体2上排油通道14环形壁18的接触位置与环形壁18自由端之间的距离,比第二密封圈11与下壳体2上清洁油通道13的环形壁19的接触位置与环形壁19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小。因此,当更换机油滤清器时,第一密封圈10首先与环形壁18分离,污油从所述排油通道14中排出,此时所述第二密封圈11仍然保持密封,直到污油完全从所述排油通道14排出后,所述第二密封圈11与环形壁19分离,脱离密封,从而可以进行机油滤清器的更换。因此,通过上述结构,不需要使用传统的阀门来控制排干老的机油,简化了排油结构。当新的机油滤清器安装到位后,将滤芯盖I与下壳体2重新连接,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与排油通道14之间重新由第一密封圈10密封,所述排油通道与14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之间也重新由第二密封圈11密封。此外,机油滤清器还包括旁通阀15,所述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下壳体2与滤芯盖1,所述旁通阀15设置在所述滤芯盖I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与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之间封闭。当外部温度降低到某一特定值或当机油滤清器超出正常使用期限时,溢流阀会在特殊压カ作用下打开,让未经过滤的机油直接流进发动机。尽管如此ー来,机油中的杂质会进入发动机,但比起发动机中没有机油而造成的损失而言,它要小得多。因此溢流阀是在紧急情况下保护发动机的关键。同吋,由于所述旁通阀设置在所述滤芯盖上,使得旁通阀的结构更为紧凑,安装更为方便。 作为选择,如图2所示,机油滤清器也可以不包括旁通阀15。如图I所示,所述旁通阀15包括固定在滤芯盖上的架体5,固定在该架体上的中空基座6,套设在该基座的弹簧7,设置在弹簧上的阀瓣8,通过弹簧7的作用,使阀瓣8封闭架体上的油通道孔9。其中,旁通阀的架体5可以通过热弯曲成形エ艺或卡扣连接固定在滤芯盖I上。所述旁通阀的架体5与滤芯的上盖板配合并通过密封圈16密封,从而污油不会通过旁通阀的架体5与滤芯上盖板之间的间隙进入清洁油通道13。其中,旁通阀的架体5与滤芯的上盖板可以通过卡扣连接,从而便于取出滤芯3。作为选择,滤芯3的上盖板可以与滤芯盖I通过卡扣连接。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不能因此即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对熟悉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举凡运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做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ー种机油滤清器,包括外壳、设置在该外壳内的滤芯、所述外壳与所述滤芯之间形成过滤前污油的通道,所述滤芯内形成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排油通道,其特征在干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之间由第一密封圈密封,所述排油通道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由第二密封圈密封,当排油时,所述第一密封圈首先脱离密封,污油从所述排油通道中排出,此时所述第二密封圈仍然保持密封,直到污油完全从所述排油通道排出后,所述第二密封圈脱离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油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排油通道壁的接触位置与该第一密封圈脱离密封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清洁油通道壁的接触位置与该第ニ密封圈脱离密封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机油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同轴心,且所述排油通道处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外围,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处于所述排油通道的外围。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机油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滤芯的下端部上,所述下端部为圆柱形阶梯凸台,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直径较小的凸台外围上,将所述排油通道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密封,而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直径较大的凸台外围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之间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旁通阀,所述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下壳体与滤芯盖,所述旁通阀设置在所述滤芯盖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封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阀包括固定在滤芯盖上的架体,固定在该架体上的中空基座,套设在该基座的弹簧,设置在弹簧上的阀瓣,通过弹簧的作用,使阀瓣封闭架体上的油通道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阀的架体与滤芯的盖板配合并通过密封圈密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油滤清器,包括外壳、设置在该外壳内的滤芯(3),外壳与滤芯(3)之间形成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滤芯内形成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外壳内形成有排油通道(14),其中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与排油通道(14)之间由第一密封圈(10)密封,排油通道(14)与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之间由第二密封圈(11)密封,当排油时,第一密封圈(10)首先与排油通道(14)的壁分离,污油从排油通道(14)中排出,此时第二密封圈(11)仍然保持密封,直到污油完全从排油通道(14)排出后,第二密封圈(11)脱离密封。从而简化了排油结构,节约成本。
文档编号F01M11/03GK102852589SQ20111017513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7日
发明者乔治欧·吉伦迪 申请人:上海索菲玛汽车滤清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