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0893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动工具,尤指一种转动方向可供切换的气动工具。
背景技术
熟知的气动工具是利用高压气体带动气动马达中的转子转动,再利用气动马达带动工具转动,而可以用以转动螺丝或其它工件,为了便于使用同一个气动工具执行组装与拆卸螺丝的工作,气动工具或其中的气动马达多装设有可以供使用者切换正反转的装置, 例如中国台湾M396733、M370470、M2931M及IC84504等专利案都提到了类似的切换装置, 可以藉由切换进气阀的位置,或者切换开启不同的进气阀,进而达成改变气动马达转动方向的使用效果。然而,就如同中国台湾M2931M号专利案所述,许多气动工具在供使用者切换转动方向时,都是需要使用者同时使用两手进行操作,不便于使用者单手操作,使用上有所不便。因此,中国台湾M2931M号专利案提供了可以让使用者单手进行操作以切换转动方向的气动工具,可惜的是,此种气动工具需要使用两组进气阀进行切换,提高了结构的复杂度及生产成本,且不易于应用到常用其它气动工具既有的结构中。于是,有中国台湾1319346号专利案,提供了另一种气动工具,在气动工具中组装了可以左右水平移动的推杆,利用推杆的移动带动进气阀转动,进而利用进气阀改变气动马达的转动方向,而水平移动的推杆可以供使用者单手拨动操作,提供了便利的使用效果。然而,中国台湾1319346号专利案所述的气动工具,其推杆为水平移动而将会有一端水平地凸出于气动工具外侧,在使用气动工具的工作场合中,容易因撞击周围的其它对象而意外地发生了切换,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此种气动工具时需要额外提高注意,以避免意外切换到其它的转动方向,此外,推杆过度地凸出于气动工具外侧,也容易发生因撞击而使推杆及其连接的零部件损坏的情形。再者,切换机构反复切换过程中,会透过主动部驱动被动部,进而连动进气阀成功换向,相对的整个切换过程中主动部因反复作动损耗情况亦最严重,但由图中可发现切换机构与垂直延伸的主动部为单一材料特性的一体式部件,一但主动部损耗情形下,势必需连同切换机构一并更换,相当不经济、不实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动工具,能供使用者单手切换气动马达的转动方向,并可减少意外切换的情形,同时提高气动工具的结构稳定度。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气动工具,包括有一气动马达、一进气阀、一切换装置与一耦合机构。该气动马达包括一汽缸与一转子,该转子可转动地设于该汽缸,该汽缸形成有二个进气流道,该汽缸供高压气体经由该二个进气流道其中一者进入,使该转子转动。该进气阀可于一左旋位置与一右旋位置之间转动,该进气阀位于该左旋位置时该进气阀连接于其中一进气流道,该进气阀位于该右旋位置时该进气阀连接于其中另一进气流道,该进气阀供连接高压气体源,将高压气体导引至该进气阀所连接的进气流道。该切换装置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该切换装置自该第一端向该第二端弧形地延伸,该切换装置可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弧形地滑动,该切换装置向该第一位置滑动时该第一端向该气动工具的一侧凸出,该切换装置向该第二位置滑动时该第二端向该气动工具相反的另一侧凸出。该耦合机构连接于该切换装置与该进气阀之间,使该切换装置与该进气阀成连动关系。当该切换装置弧形地滑动至该第一位置时,该耦合机构带动该进气阀,使该进气阀转动至该左旋位置,相对地,当该切换装置弧形地滑动至该第二位置时,该耦合机构带动该进气阀,使该进气阀转动至该右旋位置。其中,该切换装置绕该汽缸弧形地滑动。其中,该耦合机构包含一第一齿部与一第二齿部,该第一齿部成型于该切换装置, 该第二齿部成型于该进气阀,该第一齿部与该第二齿部啮合。其中,该切换装置包含一弧形的推杆与一齿块,该推杆中央形成有一定位槽,该齿块形成该第一齿部,该齿块卡抵于该定位槽,使该齿块与该推杆成连动关系。其中,该进气阀包含一可转动的阀管与一传动件,该阀管套设于该传动件,该传动件随该阀管一同转动,该传动件形成该第二齿部。其中,该切换装置形成有二个按压部,各该按压部延伸呈柄状以供手部按压,其中一个按压部位于该第一端,其中另一按压部位于该第二端。上述气动工具中,还可包含一外壳,该气动马达固定地设置于该外壳中,该切换装置可滑动地设置于该外壳。还可进一步包含一冲击工具组,该冲击工具组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外壳,该冲击工具组连接于该转子,使该冲击工具组受该转子带动而转动。藉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动工具装设了可以弧形地滑动的切换装置,而可以减少切换装置凸出于气动工具外的程度,进而可以减少意外撞击其它对象,而不预期地发生切换的情形,同时,又降低了切换装置与其它对象碰撞的机会,维持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此外,该切换装置可弧形地滑动,而可绕气动马达周围移动,可以较贴近于气动马达,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稳定度。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中传动件的立体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中齿块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气动马达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与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动作示意图。 图8与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动作示意图。 图10与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动作示意图。 图12与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剖面动作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0030]1 气动马达34推杆[0031]11 汽缸341 定位槽[0032]Iiuiir 进气流道35齿块[0033]112 延伸部41第一齿部[0034]113 容槽42第二齿部[0035]12 转子43扣槽[0036]2 进气阀44插销[0037]21 阀管45凸部[0038]211 凹槽46扣槽[0039]22 传动件47第一扣槽[0040]221 凸肋48第二扣槽[0041]23 启动阀杆49卡扣件[0042]24 压钮491 弹性件[0043]3 切换装置5 外壳[0044]31 第一端51控制阀[0045]32 第二端6 冲击工具组[0046]33,33'按压部61 工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可能的实施形式,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范围,合先叙明。请参考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动工具,供高压气体驱动,包括一气动马达1、一进气阀2、一切换装置3与一耦合机构,优选地,还包括有一外壳5与一冲击工具组6。该气动马达1包括一汽缸11与一转子12,该转子12可转动地设于该汽缸11,该汽缸11形成有二进气流道111、111’,该汽缸11供高压气体经由该二进气流道111、111 ’其中一者进入,使该转子12转动,更进一步说,该汽缸11形成有一延伸部112,该延伸部112 并可形成有一容槽113,该二进气流道111、111’延伸至该容槽113。该汽缸11并可另外设有排气流道(图未示),以供高压气体在带动转子12转动后排出。该进气阀2可转动地设于该容槽113,使该进气阀2可于一左旋位置与一右旋位置之间转动,于本实用新型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该进气阀2亦可组装于其它构件,如外壳5, 而仅是单纯地与该汽缸11相邻。如图5所示,该进气阀2位于该左旋位置时,该进气阀2连接于其中一进气流道111,该进气阀2位于该右旋位置时,该进气阀2则连接于其中另一进气流道111’,该进气阀2供连接于一高压气体源,将高压气体导引至该进气阀2所连接的进气流道111、111’,使该进气阀2可供转动而于该二进气流道111、111’之间切换,改变高压气体进入汽缸11所流经的进气流道,进而改变气动马达中的转子12的转动方向。于本实施例中,该进气阀2包括了一阀管21与一传动件22,该阀管21可转动地设于该容槽113, 该阀管21并套设于该传动件22,该传动件22与该阀管21的截面外形相对应而成转动连动关系,更明确地说,该传动件22与该阀管21其中一者形成有凹槽211,另一者则形成有对应的凸肋221,该凸肋221卡抵于该凹槽211中,使该传动件22与该阀管21—同转动。此外, 该进气阀2还可进一步包含了启动阀杆23与压钮M,该启动阀杆23可滑动地设于该阀管 21中,而可选择性地封闭该阀管21,用以控制高压气体的进入与否,该压钮M则固设于该激活阀杆23的一端,供使用者按压而使该启动阀杆23移动,开启该阀管21而使高压气体进入。该切换装置3具有一第一端31与一第二端32,该切换装置3自该第一端31向该第二端32弧形地延伸,该切换装置3可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弧形地滑动,优选地,该切换装置为绕该汽缸11弧形地滑动,更优选地,可将该切换装置3滑设于该外壳5。 该切换装置3向该第一位置滑动时,该第一端31向该气动工具的一侧凸出,凸出于该外壳 5之外以供使用者拨动或按压,相对地,该切换装置3向该第二位置滑动时,该第二端32向该气动工具相反的另一侧凸出,同样地,凸出于该外壳5之外以供使用者拨动或按压。于本实施例中,该切换装置3还形成有二按压部33、33’,各该按压部33、33’延伸而呈柄状,可便于供使用者手部按压,其中一个按压部33位于该第一端31,另一个按压部33’则位于该第二端 32。该耦合机构连接于该切换装置3与该进气阀2之间,使该切换装置3与该进气阀 2成连动关系,而于该切换装置3弧形地滑动时带动该进气阀2转动。于本实施例中,该耦合机构包括有一第一齿部41与一第二齿部42,该第一齿部41 成型于该切换装置3,该第二齿部42则成型于该进气阀2,该第一齿部41与该第二齿部42 啮合,而使该进气阀2于该切换装置3弧形地滑动时一同转动,更明确地说,如图2与图2A 所示,可使该第二齿部42形成于该传动件22,并可如图2与图2B所示,使该切换装置3包括一弧形的推杆34与一齿块35,该推杆34中央形成有一定位槽341,于该齿块35形成该第一齿部41,该齿块35并卡抵于该定位槽341,优选地,该齿块35凸出而形成有卡扣部,使齿块35卡扣于定位槽341中,使该齿块35与该推杆34成连动关系,于该推杆34弧形地滑动时,该齿块35亦随该推杆34 —同滑动。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切换装置3,由独立的该推杆34与该齿块35 二部件组设结合时,该切换装置3则可利用该齿块35设置耦合机构,切换装置换向时透过耦合机构连动,以致耦合机构部位的损耗相当严重。故本实用新型的切换装置将推杆与设置耦合机构的齿部采二部件组合创意,独立的推杆及齿块则具备二种材质组合使用优点,尤其该齿块35更可以选用耐磨耗的材料制作,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切换装置3与耦合机构的使用寿命。其次,切换装置3中的推杆34与齿块35为独立的两个部件,可以便于在齿块35 或第一齿部41磨损后进行单一部件的更换维修。同样地,进气阀中2包括有阀管21与传动件22也可以获取类似的使用效果,在传动件22采用耐磨耗的材料制作,提高进气阀2与耦合机构的使用寿命,并可于传动件22或第二齿部42磨损后进行更换维修。该外壳5可供该气动马达1与该进气阀2固定地设置于其中,并供该切换装置3可滑动地设置其上,以供该切换装置3自该外壳5的两侧凸出,供使用者直接按压切换使用, 更进一步,该冲击工具组6亦组装设置于该外壳5中,其中,该外壳5可以由数个部分彼此组装而成,并可进一步于该外壳5设置其它控制阀51,用以连接高压气体源或控制高压气体的进气流量。该冲击工具组6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外壳5,且该冲击工具组6连接于该转子12,并具有一工具头61,该冲击工具组6可受该转子12带动而转动,并经由该工具头61向外输出附加有冲击效果的旋转动力。利用上述装置,请参考图6与图7,该切换装置3可供使用者自外壳5外部按压进行切换,该切换装置3滑动时则藉由该耦合机构带动该进气阀2转动,更详细地说,如图6 所示,该切换装置3弧形地滑动至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端31向该气动工具的其中一侧凸出,该耦合机构将带动该进气阀2,使该进气阀2转动至该左旋位置,使高压气体被导引至其中一进气流道111,相对地,请参考图7,该切换装置3弧形地滑动至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二端32向该气动工具的另外一侧凸出,该耦合机构则带动该进气阀2,使该进气阀2转动至该右旋位置,使高压气体被导引至其中另外一进气流道111’,藉此,可以利用该切换装置 3转动进气阀2,而进一步改变高压气体进入该气动马达1的路径,改变气动马达的转子12 的转动方向。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的切换装置可弧形地滑动,优选地,更是绕着汽缸滑动, 使本实用新型中的切换装置较贴近于汽缸或外壳,而不会过度地凸出于外壳之外,而可减少切换装置意外受到撞击的机会,减少相关零部件的损坏机率,强化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稳定度,进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此外,切换装置受到意外碰撞的机会降低后,也可减少气动工具被意外地切换转动方向的情形,使用者可以更稳定地使用气动工具,使气动工具获得了较佳的使用效果。本实用新型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该耦合机构也可以改变设置为其它结构。例如图8与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该耦合机构包括一扣槽43与一插销44,该扣槽43成型于该切换装置3,该插销44则设置于该进气阀2,其中该插销44可以是可转动地插设于该进气阀2中的阀管或者传动件,然而将该插销44 一体固设于进气阀2者,亦无不可。该插销44则卡抵于该扣槽43,使得该切换装置3在弧形地滑动时藉由扣槽43与插销 44带动进气阀2转动。请参考图10与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该耦合机构则包括有一凸部 45与一扣槽46,该凸部45是成型于该切换装置3,并自该切换装置3向下凸出,该扣槽46 则成型于该进气阀,同样地,该扣槽可以是成型于进气阀2中的阀管或者传动件,该凸部45 可转动地卡扣于该扣槽46中,使得该切换装置3滑动时可带动进气阀2转动。请再参考图12与图13,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中,该耦合机构则包括有一第一扣槽47、一第二扣槽48与一卡扣件49,优选地,再进一步包括一弹性件491,该第一扣槽 47成型于该切换装置3,该第二扣槽48则成型于该进气阀2,该卡扣件49两端分别可转动地卡扣于该第一扣槽47与该第二扣槽48,使切换装置3滑动时藉由第一扣槽47、卡扣件49 与第二扣槽48带动进气阀2转动,优选地,该卡扣件49两端可分别形成有较大的端部,可利用端部卡扣于第一、第二扣槽中,并避免卡扣件49中央的部分与第一、第二扣槽的周围相互卡抵,可提高各个部件之间的密合度与动作的顺畅度。该弹性件491则可以设置于该卡扣件49与该进气阀2之间,使该卡扣件49随时贴抵于该切换装置3,进一步提高各个零部件之间的密合度,然而,改将该弹性件491设置于该卡扣件49与该切换装置3之间者,亦无不可。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皆可利用切换装置3供使用者拨动,于切换装置3弧形地滑动时带动进气阀2转动,进而改变气动马达转子的转动方向,该切换装置3滑动时则是沿弧形的路径滑动,从而产生降低损坏机率、提高结构稳定度以及避免被任意或意外地切换的情形,确实极具进步的功效。
权利要求1.一种气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含气动马达,包含汽缸与转子,所述转子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汽缸,所述汽缸形成有二个进气流道,所述汽缸供高压气体经由所述二个进气流道其中一者进入,使所述转子转动;进气阀,所述进气阀可于左旋位置与右旋位置之间转动,所述进气阀位于所述左旋位置时,所述进气阀连接于其中一个进气流道,所述进气阀位于所述右旋位置时,所述进气阀连接于其中另一个进气流道,所述进气阀供连接高压气体源,将高压气体导引至所述进气阀所连接的进气流道;切换装置,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切换装置自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弧形地延伸,所述切换装置可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弧形地滑动,所述切换装置向所述第一位置滑动时,所述第一端向所述气动工具的一侧凸出,所述切换装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滑动时, 所述第二端向所述气动工具相反的另一侧凸出;耦合机构,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进气阀之间,使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进气阀成连动关系;其中当所述切换装置弧形地滑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耦合机构带动所述进气阀, 使所述进气阀转动至所述左旋位置;其中当所述切换装置弧形地滑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耦合机构带动所述进气阀, 使所述进气阀转动至所述右旋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绕所述汽缸弧形地滑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机构包含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所述第一齿部成型于所述切换装置,所述第二齿部成型于所述进气阀,所述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二齿部啮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含弧形的推杆与齿块, 所述推杆中央形成有定位槽,所述齿块形成所述第一齿部,所述齿块卡抵于所述定位槽,使所述齿块与所述推杆成连动关系。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阀包含可转动的阀管与传动件,所述阀管套设于所述传动件,所述传动件随所述阀管一同转动,所述传动件形成所述第二齿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形成有二个按压部,每个所述按压部延伸呈柄状以供手部按压,其中一个按压部位于所述第一端,其中另一按压部位于所述第二端。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动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外壳,所述气动马达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中,所述切换装置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动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外壳,所述气动马达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中,所述切换装置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动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冲击工具组,所述冲击工具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所述冲击工具组连接于所述转子,使所述冲击工具组受所述转子带动而转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动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冲击工具组,所述冲击工具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所述冲击工具组连接于所述转子,使所述冲击工具组受所述转子带动而转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动工具,包括有一气动马达与一进气阀,该进气阀供高压气体输入,将高压气体导引至气动马达,以高压气体带动气动马达转动,该进气阀并可供转动而改变高压气体进入气动马达的路径,进而改变气动马达的转动方向,其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一切换装置与一耦合装置,该切换装置可弧形地滑动,该耦合装置则设置于该切换装置与该进气阀之间,于该切换装置滑动时带动该进气阀转动,藉此,本实用新型可减少切换装置与其它对象碰撞的机会,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并减少气动马达转动的方向被意外地切换的情形。
文档编号F01D1/30GK202055866SQ201120171428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6日
发明者丁志明, 江衍则 申请人:海峰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