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1888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涉及车辆的消音器,废气通过该消音器而最终从该车辆排出;并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该消音器根据发动机的操作速度来划分在该消音器内流动的废气的路径,从而产生运动排气声响。
背景技术
车辆包括用于将根据发动机的燃烧而产生的排气声响降低至限定值或更低的消音器。所述消音器连接至所述发动机和排气管,并在废气经过所述消音器同时降低燃烧后的从所述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的噪音。同时,多数车辆包括消音器,所述消音器以尽可能多地降低操作噪音的方式制成。然而,如轿跑车或跑车的车辆(其制造关注于行驶性能)根据行驶状态而产生具有独特的运动音调的排气声响,从而使得驾驶员能够通过听觉而感受到行驶状态,这是重要的市场品质之一。例如,图1和图2图示说明了常规消音器,其配置于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并包括尾管150,所述尾管150的出口曝露于该消音器的两侧。参照图1,常规消音器连接至排气管110的后端,该消音器的前端和后端均配置在与车辆的纵向方向F垂直的方向(亦即,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并且排气管110的末端弯曲并连接至消音器的前端,从而 向消音器引入废气。图2图示说明了常规消音器的内部结构。该常规消音器包括:外壳120 ;多个挡板121,其将外壳120的内部分成多个室;引入管141,其连接至排气管110并穿过多个挡板121 ;一对尾管150,其穿过多个挡板121并使废气穿过外壳120的两端而排出至外部;和中间管142,其配置成与引入管141和尾管150平行。在如上所述的常规消音器所具有的结构中,引入消音器的废气仅仅通过一个路径而传送至尾管150。因此,常规消音器无法形成运动排气声响。另外,因为排气管110的末端弯曲从而将废气在车辆纵向方向F上引入到侧表面,所以背压可能会增加,从而降低了车辆的输出功率。同时,具有较大的发动机排量的轿跑车或跑车包括安装于吸入系统中的发声器,从而产生更多的运动排气声响。然而,具有较小的发动机排量的车辆由于布局而难以安装单独的发声器。因此,其排气系统完全地贡献产生运动排气声响。然而,因为发动机排量较小的车辆具有相对较少量的气缸,所以相应气缸之间的燃烧间隔比发动机排量较大的车辆的燃烧间隔长。因此,排气声响的脉动大、单一且不协调,使得难以产生运动排气声响。
公开于该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致力于提供一种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能够输出运动排气声响,从而使得驾驶员通过听觉来感受行驶性能,同时降低排气声响的整体音量,而不具有应用在大排量发动机上的发声器;提供一种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取决于发动机的运转速度而使废气经过不同的路径,从而使得从每个操作区域产生运动排气声响;并提供一种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能够通过降低引入至该消音器的废气的阻力来增加输出功率。参照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其他目标和优势可通过以下说明来理解并变得显而易见。同时,对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的目标和优势可通过所请求保护的手段及其组合而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以如下的方式构造:从发动机排出的废气通过排气管传输至所述消音器;所述消音器的前端和后端配置在与车辆的纵向方向F垂直的方向(亦即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排气管的末端弯曲并连接至所述消音器的侧表面,所述侧表面面朝所述车辆的前方而形成,从而将所述废气引入所述消音器,并且所述废气通过一对尾管排出至外部,所述一对尾管连接至所述消音器的前端和后端,所述尾管面朝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而形成。在所述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中,所述排气管连接至配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引入室,所述排气管的出口延伸并连接至所述引入室的内部,排出室被布置成与所述引入室相通,并且将所述废气排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的所述一对尾管可具有位于所述排出室内的入口。当所述发动机在低 速下操作时,引入到所述引入室的废气通过第一中间管而被排放至所述排出室,并随后通过所述尾管排出至外部,所述第一中间管具有配置成与所述排气管的出口相邻的入口。当所述发动机在高速下操作时,引入到所述引入室的废气通过第二中间管而被排放至所述排出室,并随后通过所述尾管排出至外部,所述第二中间管具有形成于与所述第一中间管相比更加远离所述排气管的出口处的引入孔。从连接至所述引入室的所述排气管起延伸的虚拟线可位于所述尾管的上方。所述排气管可向上倾斜并连接至所述弓I入室。所述排气管可相对于所述水平面向上倾斜26度的角度,并连接至所述引入室。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中间管、所述第二中间管和所述尾管均可以配置在垂直于所述排气管的方向上。所述第一中间管可形成为可具有与所述第二中间管相比更大的直径。多个共振室可分别配置于所述外壳的前端和后端的内部边缘处,所述第二中间管的两端可置于所述共振室内,并且所述第二中间管可连接所述多个共振室。在外壳内,所述排出室可位于所述外壳的中央,所述引入室可配置于所述排出室与所述多个共振室的任何一个之间,并且可将用于降低高频流动噪音的吸音室配置于所述排出室和另一个共振室之间。
所述尾管的任何一个均可与所述吸音室相通。穿过所述吸音室的尾管可具有多个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在位于所述吸音室中的所述尾管的圆周上形成。可将从所述排出室穿过所述引入室以及所述共振室的尾管的入口与出口之间的距离设置成大于连通孔与从所述排出室穿过所述吸音室和所述共振室的尾管的出口之间的距离。所述吸音室的内部可填充有玻璃棉。连接所述引入室和所述排出室的所述第一中间管可形成为其具有的长度大于具有分别位于多个共振室内的两端的第二中间管的长度。所述第一中间管可具有在所述引入室内的位于与所述排气管出口相邻处的入口,并具有包括多个排出孔的出口,所述排出孔沿着所述第一中间管的圆周形成并且位于所述排出室中。所述第二中间管可具有包括多个引入孔的入口和包括多个第二排出孔的出口,所述引入孔沿着第二中间管的圆周形成并且位于从所述排气管在所述引入室内的出口起的所述排气管的延伸线上,而所述第二排出孔沿着其圆周方向形成并且位于所述排出室内。所述第二中间管中的所述引入孔的面积之和可大于所述第二排出孔的面积之和。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更为具体地变得清楚或得以阐明。


图1是图示说明常规消音器连接至排气管的状态的平面图。图2是图示说明常规消音器的内部结构的平面图。图3是图示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连接至排气管的状态的平面图。图4是图示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的内部结构的平面图。图5是图示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中排气管与尾管之间的布置关系的侧视图。图6是图示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中在低速操作区域中的废气流动的平面图。图7是图示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中在高速操作区域中的废气流动的平面图。图8是对比性地显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以及常规消音器中测得的排气声响整体音量的图。图9是对比性地显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以及常规消音器中的排气声响所提取出的轰鸣声的音量图。应当了解,所附附图并非按比例地显示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图示性的各种特征的略微简化的画法。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外形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在这些图形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形,附图标记引用本发明的同样的或等同的部分。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对本发明的各个具体实施方案详细地作出引用,这些具体实施方案的实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发明将与示例性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意识到,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同形式及其他具体实施方案。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以如下的方式构造:排气管10连接至配置于外壳20内的引入室32,排气管10的出口延伸并连接至引入室32的内部,排出室33被设置成与所述引入室32相通,用于将废气排出至外壳20的外部的一对尾管51和53具有位于排出室33内的入口,当所述发动机在低速下操作时,弓丨入到引入室32的废气通过第一中间管41而被排放至排出室33,并随后通过尾管51和53排出至外部,所述第一中间管41具有配置成与排气管10的出口相邻的入口,并且当所述发动机在高速下操作时,引入到引入室32的废气通过第二中间管43而被排放至排出室33,并随后通过尾管51和53排出至外部,所述第二中间管43具有形成于与第一中间管41相比更加远离排气管10的出口处的引入孔。根据 本发明的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可限定成具有以下结构的消音器:其中该消音器的外壳20具有圆柱形,从而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该消音器的前端和后端配置成面朝车辆的宽度方向。在这种水平安装的消音器中,排气管(从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引入到该排气管)连接至朝向车辆前方形成的外壳20的侧表面,外壳20的前端和后端均配置成面朝车辆的宽度方向,并且废气通过分别连接至外壳20的前端和后端的尾管而排出至外部。外壳20的内部通过多个挡板21而分成多个室。合意地,可将四个挡板21以相互之间的预定距离而排列于外壳20内,从而将外壳20的内部分成五个室。通过相应的挡板21将形成于外壳20内的五个室设置为独立的空间。此处,形成于外壳20内的五个室包括:排出室33,其位于外壳20的中央;共振室31和35,其配置于外壳20的两边缘处;以及引入室32和吸音室34,其分别配置于排出室33与共振室31和35之间。例如,参照图4,共振室31、引入室32、排出室33、吸音室34和共振室35可从图4的右侧依次布置。根据发动机的操作速度来决定废气的主要流路。更具体地,当所述发动机在低于约2,OOOrpm的低速下操作时,引入到外壳20的废气被引入至引入室32,并随后通过排出室33和吸音室34而排出至外部,而当所述发动机在2,OOOrpm或更高的高速下操作时,废气被引入至引入室32,在共振室31和35中共振,并随后通过排出室33和吸音室34而排出至外部。引入室32连接至排气管10。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的消音器是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形成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并且所述的多个室沿外壳20的宽度方向排列。因此,排气管10沿垂直于外壳20的方向穿过外壳20而直接连接至引入室32。另外,排气管10具有位于引入室32内的末端。排气管10穿过外壳20而形成,从而延伸至引入室32内,并且排气管10的出口位于引入室32内。因为排气管10穿过外壳20而形成,所以废气流并不弯曲,而是直接引入至引入室32。因此,排气管10降低了背压,从而有助于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另外,由于排气管10的直径设置为大于常规消音器,有可能有助于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由于排气管10具有增大的直径并且直接连接至引入室32以增加输出功率,外壳20的整体尺寸(亦即消音器的整体容量)设置成大于常规消音器中的整体尺寸,从而降低排
气噪音。当发动机在高速下操作时,引入室32内的排气管10应将废气输送至第二中间管43,第二中间管43将在下文中描述。因为排气管10的出口和第二中间管43彼此分离,所以从排气管10的末端起延伸的虚拟线位于尾管51和53的上方,所述尾管51和53位于外壳20的横截面的中部,从而使得从排气管10排放的废气越过尾管51和53而被引入至第二中间管43。对于该操作,排气管10的出口向上倾斜,并连接至引入室32,如图5中所示。例如,排气管10可相对于地面向上倾斜26度的角度。排出室33配置成与引入室32相通,从而使得引入至引入室32的废气被排放至排出室33并随后排出至外部。尾管51和53的入口位于排出室33内,从而使排放至排出室33的废气通过尾管51和53而排出至外部。共振室31和35分别形成于外壳20的两边缘处。当发动机主要在2,OOOrpm或更高速度下操作时,废气在共振室31和35中共振,从而改进排气声响的音调。另外,引入室32配置于与排出室33相邻处,所述排出室33配置于外壳20的中部,而吸音室34配置于引入室32的与排出室33相对的一侧。吸音室34接收从引入室33排放至排出室32的一部分废气,从而降低高频流动噪
曰 吸音室34的内部填充有玻璃纤维,所述玻璃纤维起到吸音构件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吸音。如上所述,在外壳20内被挡板21分开的五个室以如下顺序排列:共振室31、引入室32、排出室33、吸音室34和共振室35,并且通过可传送废气的管道而相互连接,从而形成废气的流路。取决于发动机的操作速度,引入室32和排出室33 (其相互连通)具有经过第一中间管41或第二中间管43的两个废气流路(将在下文中描述)。亦即,当所述发动机在低于约2,OOOrpm的低速下操作时,多数废气从引入室32通过第一中间管41而进入排出室33,而当所述发动机在2,000或更高的高速下操作时,多数废气通过第二中间管43传送。同时,排放至排出室33的废气通过这对尾管51和53而排出至外壳20的外部,所述尾管51和53的入口被 形成为位于排出室33内。
因为第一中间管41、第二中间管43以及尾管51和53均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从而穿过外壳20内的相应的室,所以第一中间管41、第二中间管43以及尾管51和53均布置成与排气管10垂直。当发动机在低速下操作时,第一中间管41用作废气通过引入室32和排出室33的流路。对于该结构,第一中间管41配置成垂直于排气管10,并且第一中间管41的入口位于引入室32内且位于与排气管10的出口相邻处。第一中间管41的出口包括多个第一排出孔41b,所述第一排出孔41b以较小的直径形成于第一中间管41的圆周上。第一排出孔41b在位于排出室33内的第一中间管41的一部分处沿着第一中间管41的圆周排列。此时,第一排出孔41b可沿着排气管10的圆周以预定的宽度排列。当引入至具有相对较大直径的第一中间管41的废气排出至具有较小直径的第一排出孔41b时,所述排气声响的音量降低,并且所述排气声响的音调得以改进。同时,参考标号41a所代表的盖子阻塞了第一中间管41的末端,从而使得引入至第一中间管41的废气通过第一排出孔41b而排出。第二中间管43包括多个引入孔43a和多个第二排出孔43b,所述引入孔43a形成于位于引入室32内的第二中间管43 —部分处,而所述第二排出孔43b形成于位于排出室33内的第二中间管43的一部分处。引入孔43a用作第二中间管43的入口,而第二排出孔43b用作第二中间管43的出口。与第一排出孔41b相似,引入孔43a和第二排出孔43b以较小的直径形成于第二中间管43的圆周上,并以预定的宽度排列。特别地,由于引入孔43a被形成为沿着在引入室32内从排气管10起延伸的虚拟线而与排气管10的出口相分离,因此当所述发动机在高速下操作时,所述废气可容易地通过引入孔43a引入到第二中间管43内。因为从连接至引入室32的排气管10起延伸的虚拟线位于尾管51和53的上方,所以当所述发动机在高速下操作时,来自排气管10的废气可沿着外壳20的内表面越过尾管51和53的顶部,并随后从 排气管10传输至位于尾管51和53后方的第二中间管43。同时,第二中间管43中的多个引入孔43a的面积之和可设置成大于多个第二排出孔43b的面积之和。在高速操作过程中,当引入至引入孔43a的废气通过第二排出孔43b而排放至排出室33时,所述废气的一部分被引入至与第二中间管43的两端相通的共振室31和35,并随后发生共振以改进排气声响的音调。第二中间管43配置成与外壳20内的排气管10垂直,从而使得配置于外壳20的两边缘处的共振室31和35彼此相通,并且第二中间管43的两端分别位于共振室31和35内。另外,第二中间管43的直径设置成小于第一中间管41的直径。因此,在低速操作过程中,可容易地沿与第二中间管43相比直径更大的第一中间管41的纵向方向弓丨入在低速下从排气管10排放至引入室32中的废气。另外,当所述发动机在高速下操作时,在高速下从排气管10排放至引入室32中的废气连续地沿所述废气的排放方向移动,并随后通过第二中间管43的引入孔43a以穿过第二中间管43的侧表面的方式而被引入至第二中间管43。因此,第二中间管43中的引入孔43a的总面积比第二中间管43的直径更加重要。另外,因为第二中间管43的两端均位于分别配置于外壳20的两边缘处的共振室31和35内,所以第二中间管43形成为长于仅连接引入室32和排出室33的第一中间管41。
尾管51和53的入口位于排出室33内,而其出口位于外壳20的外部,从而使得引入至外壳20的废气通过尾管51和53而排出至外部。从排出室33起,这对尾管51和53配置于外壳20的两侧处。例如,第一尾管51可配置成从排出室33穿过引入室32和共振室31,而第二尾管53可配置成从排出室33穿过吸音室34和共振室35。在尾管51和53之间,第二尾管53从排出室33连接至外部,同时与吸音室34相通,而第一尾管51从排出室33连接至外部,而不与引入室32和共振室31直接相通。此时,第二尾管53形成为与吸音室34相通。由于在第二尾管53位于吸音室34内的一部分处形成多个连通孔53a,因此第二尾管53和吸音室34彼此相通。与第一排出孔41b、第二排出孔43b和引入孔43a相似,多个连通孔53a沿着第二尾管53的圆周以预定的览度形成。同时,因为第二尾管53具有连通孔,所以第一尾管51和第二尾管53的构造不对称。亦即,由于在第二尾管53中形成了连通孔,因此第一尾管51中的入口与出口之间的距离LI设置成大于第二尾管53中的出口与用作入口的连通孔53之间的距离L2(此处,假设曝露至外壳的外部的尾管长度彼此相等)。换言之,当第一尾管51的入口和消音器的右侧出口之间的距离LI与第二尾管53的连通孔53a和消音器的左侧之间的距离L2进行比较时,建立L1>L2的关系。现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的操作将描述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根据发动机的转速(rpm)来改变废气的主要流动。例如,在发动机转速低于约2,OOOrpm的低速操作区域中,将废气通过第一中间管41而排出至外部,如图6所示,而在发动机转速高于2,000转的高速操作区域中,将废气通过第二中间管42而排出至外部,如图7所示。在发动机转速不超过2,OOOrpm的低速操作区域中,在将废气通过排气管10引入至引入室32时(如图6中虚线箭头所示),大多数废气通过第一中间管41而从引入室32排放至排出室33,并随后通过尾管51和53而从排出室33排出至外部。因为排气管10的出口配置于与第一中间管41相邻处,所以,当发动机在低速下操作时,大多数废气通过与排气管10的出口相邻的第一中间管41而排放至排出室33。同时,在发动机转速超过2,OOOrpm的高速操作区域中,大多数废气通过第二中间管43而从引入室32移动至排出室33,如图7中的实线箭头所示。因为发动机在高速下操作,所以从排气管10排放至引入室32的废气即使在该废气被排放后也可有效地维持其流动。因此,大多数废气难以被引入至与排气管10的出口相邻但与排气管10垂直的第一中间管41,而是被引入至具有沿所述废气的流动方向形成的引入孔43a的第二中间管43,尽管第二中间管43与排气管10的出口分离。特别地,因为排气管10向上倾斜并连接,并且从排气管10起延伸的虚拟线位于尾管51和53的上方,所以,在高速操作过程中,从排气管10的出口排放的大多数废气平稳地引入至第二中间管43的引入孔43a。引入至第二中间管43的引入孔43a的废气通过第二排出孔43b而排放至排出室33,并随后通过尾管51和53而排出至外部。同时,当发动机在高速下操作时,引入第二中间管43的废气还移动至共振室31和35 (第二中间管43的两端位于所述共振室31和35中),并随后在共振室31和35内共振,从而改进排气声响的音调。另外,无论发动机的操作速度如何,通过第二尾管53排出至外部的废气的高频流动噪音均通过吸音室34而得以降低。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中,排气声响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数量比发动机的汽缸数量大两倍。因此,排气声响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相应汽缸的燃烧周期之间显得是平均的,从而产生运动排气声响。图8和图9是显示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和常规消音器中的排气声响的总音量(dB(A))以及从排气声响提取出的轰鸣声的音量(dB(C))的图。参照图8可见,与常规消音器所产生的排气声响的音量(如符号(A)所示)相比,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的消音器的排气声响的总音量(如符号(B)所示)降低。参照图9 (其显示通过对来自整个排气声响的产生运动排气声响的轰鸣声施加权重所获得的结果),在车辆启动的区域中(1,800^3, 200rpm)或者在车辆以尽可能高的速度行驶的区域中(4,000^5, 500rpm),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的轰鸣噪音组成部分B位于根据常规消音器的轰鸣噪音组成部分A的上方。因此可以看到,发动机的排气声响通过斜线所表示的面积而更加强调运动型。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可安装在轿跑车或跑车中,并根据行驶状态而产生运动排气声响,从而使得驾驶员可通过听觉感受到行驶性能,这使得有可能改进车辆的市场品质。特别地,因为废气依据发动机的操作速度而经过消音器内的不同路径,所以排气声响的总音量可降低,并且可强调运动排气声响。

同时,因为排气管的出口并不弯曲而是直接沿车辆的纵向方向而连接至引入室,所以可防止背压上的降低,从而有助于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虽然本发明已经关于特定具体实施方案而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很清楚,在不脱离如在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为了方便解释和精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术语“上”、“下”、“内”和“外”被用于参考附图中所显示的这些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前面对本发明具体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所呈现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前面的描述并不想要成为毫无遗漏的,也不是想要把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很多改变和变化都是可能的。选择示例性实施方案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及其不同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形式所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通过排气管来接收从发动机排放的废气,所述排气管位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形成的外壳的侧表面处,并且该消音器通过连接至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形成的所述外壳的前端和后端的一对尾管而将所述废气排放至外部, 其中所述外壳的侧表面被形成为面朝所述车辆的前方,并且连接至所述排气管, 所述排气管连接至位于所述外壳内的引入室,并具有延伸并连接至所述引入室的内部的出口, 排出室被设置成与所述引入室流体相通, 将所述废气排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的所述一对尾管具有位于所述排出室内部的入口, 当所述发动机在低于预定值的速度下操作时,引入到所述引入室的废气通过第一中间管而被排放至所述排出室,并随后通过所述尾管排出至外部,所述第一中间管具有布置在与所述排气管的出口相邻处的入口,并且 当所述发动机在高于所述预定值的速度下操作时,引入到所述引入室的废气通过第二中间管而被排放至所述排出室,并随后通过所述尾管排出至外部,所述第二中间管具有形成于与所述第一中间管相比更加远离所述排气管的出口处的引入孔。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中从连接至所述引入室的所述排气管起延伸的虚拟线位于所述尾管的上方,从而使得当所述发动机在高于所述预定值的速度下操作时,来自所述排气管的废气沿着所述外壳的内表面越过所述尾管的顶部,并随后从所述排气管传输至位于所述尾管后方的所述第二中间管。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中所述排气管相对于水平面以预定角度倾斜,并且该排气管连接至所述引入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中所述排气管以26度的预定角度向上倾斜并连接至所述引入室。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中所述外壳内部的所述第一中间管、所述第二中间管和所述尾管均配置在垂直于所述排气管的方向上。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中所述第一中间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中间管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中分别在所述外壳的前端和后端的内部边缘配置共振室,且 所述第二中间管连接这些共振室。
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中,在所述外壳内部 所述排出室位于所述外壳的中央, 所述引入室配置于所述排出室与任意一个所述共振室之间,且 将用于降低高频流动噪音的吸音室配置于所述排出室和另一个共振室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中所述尾管的第二尾管从所述排出室连接至外部,同时该第二尾管与所述吸音室相通,而第一尾管连接至外部而不与所述引入室和所述共振室直接相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中穿过所述吸音室的所述第二尾管具有多个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在所述吸音室中形成在所述第二尾管的圆周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中当所述第一尾管的入口和所述消音器的右侧出口之间的距离LI与所述第二尾管的所述连通孔和所述消音器的左侧出口之间的距离L2相比较时,则建立了 L1>L2的关系。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中所述吸音室的内部填充有玻璃棉。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中连接所述引入室和所述排出室的所述第一中间管的长度大于第二中间管的长度,该第二中间管的两端位于相应的共振室内。
1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中所述第一中间管具有在所述引入室内的位于与所述排气管的出口相邻处的入口,并具有包括多个排出孔的出口,所述排出孔沿着所述第一中间管的圆周形成并且位于所述排出室中。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中所述第二中间管具有包括多个引入孔的入口和包括多个第二排出孔的出口,所述引入孔沿着该第二中间管的圆周形成并且位于在所述引入室内的从所述排气管出口起的所述排气管的延伸线上,而所述第二排出孔沿着该第二中间管的圆周方向形成并且位于所述排出室内。
1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中所述第二中间管中的所述引入孔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二排出孔的面积之和。
17.一种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包括外壳; 第一尾管和第二尾管,其穿过所述外壳而安装至所述外壳的前端和后端; 引入室,其形成于所述外壳内,并且所述排气管的出口连接至所述引入室; 第一中间管,其与所述引入室流体连接,并且具有第一排出孔; 排出室,其通过所述第一中间管的第一排出孔而与所述引入室流体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尾管和第二尾管的每个末端和所述第一中间管的第一排出孔均设置于所述排出室内; 第一共振室和第二共振室,其形成于所述外壳内; 第二中间管,其穿过所述排出室和所述引入室而流体连接至所述第一共振室和第二共振室,并且该第二中间管具有引入孔和第二排出孔,所述引入孔设于所述引入室内,而所述第二排出孔设于所述排出室内; 其中,根据废气的压力,引入至所述引入室的废气通过所述第一中间管的第一排出孔而排放至所述排出室,并随后通过所述第一尾管和第二尾管而排出至外部,或者将引入至所述引入室的废气通过所述第二中间管的引入孔和所述第二排出孔而排放至所述排出室,并随后通过所述第一尾管和第二尾管而排出至外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中所述第一中间管的入口与所述排气管的出口之间的距离短于所述第二中间管的引入孔与所述排气管的出口之间的距离。
1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进一步包括吸音室,其位于所述第二共振室和所述排出室之间, 其中所述第二尾管包括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形成于其外表面上并且配置于所述吸音室内,从而使所述吸音室与所述排出室流体连通,并且其中所·述吸音室的内部填充有玻璃棉。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运动音调的水平安装的消音器,其可包括外壳;第一尾管和第二尾管,其穿过所述外壳而安装至所述外壳的前端和后端;引入室,其形成于所述外壳内,并且排气管的出口连接至所述引入室;第一中间管,其与引入室流体连接,并且具有第一排出孔;排出室,其通过第一中间管的第一排出孔而与所述引入室流体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尾管和第二尾管的每个末端和所述第一排出孔均配置于所述排出室内;第一共振室和第二共振室,其形成于外壳内;第二中间管,其穿过排出室和引入室而流体连接至第一共振室和第二共振室,并且具有引入孔和第二排出孔,所述引入孔配置于所述引入室内,而所述第二排出孔配置于所述排出室内。
文档编号F01N13/00GK103256110SQ20121020975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6日
发明者安贤均, 韩鹤孙 申请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