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控制涡轮增压器喘振的进气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2161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控制涡轮增压器喘振的进气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涡轮增压器的进气管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控制涡轮增压器喘振的进气管。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器利用发动机的废气来提高发动机功率,由于其节省能源,在发动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涡轮增压器不仅有助于改善排放性能,同时也可以提高发动机低速功率与扭矩,满足人们对于驾驶舒适性的要求。但是,涡轮增压器的喘振现象是其与发动机匹配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保留10%的喘振裕度是涡轮增压器生产厂家所遵守的一个标准。目前为满足人们对于低转速高扭矩的驾驶要求,需提高发动机低转速时涡轮增压器的压比,这使得喘振裕度就更加难以保证,涡轮增压器更容易发生喘振现象。目前,为了提高涡轮增压器的喘振裕度,一般从涡轮增压器自身结构考虑,通过优化涡轮增压器压壳流道与叶轮来解决,但是喘振裕度改善较小,一般不超过5%,改善效果不
理相另外,涡轮增压器与空气滤清器连接的进气管路一般根据布置要求,设计为直管或弯管,结构简单,对于利用涡轮增压器的进气管路提升喘振裕度的研究尚属空白。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涡轮增压器喘振的进气管,通过在进气管主体和盖板上分别设置中空腔和上腔,当气流流经进气管主体时,便可过滤掉叶轮旋转时与气流碰撞的气波,消除气流波动,使气流流动平稳,避免喘振现象的发生,延长涡轮增压器的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控制涡轮增压器喘振的进气管,安装于涡轮增压器与空气滤清器之间,它包括进气管主体、与进气管主体固联的盖板;所述进气管主体具有向外凸出的凸台,凸台内部设有与气流流通方向垂直的中空腔;所述盖板上设有与中空腔连通且与中空腔共中心线设置的上腔。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中空腔的中心线与涡轮增压器叶轮的叶片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0mm。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限定,所述中空腔与上腔的内径之比为2:1。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限定,所述凸台与盖板之间设有密封垫片。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凸台、盖板、密封垫片的横向截面的结构相适配,三者于相应位置处均设有螺栓孔,盖板连带密封垫片于螺栓孔处经螺栓固联于凸台上。本实用新型还有一种限定,所述进气管主体与涡轮增压器为一体式结构。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现有产品当气流流经进气管主体时,叶片在旋转过程中,易于与流动紊乱的气流产生冲击,削减气流的流量,使涡轮增压器容易发生喘振现象;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进气管主体和盖板上分别设置中空腔和上腔,并将中空腔放置于涡轮增压器叶轮的叶片前IOOmm以内,并令中空腔与上腔共中心线且二者的内径比为2:1,当气流进入进气管,中空腔和上腔会过滤掉叶轮叶片旋转时与气流碰撞的气波,消除气流波动,使气流变得平顺,以减少不规则气流的运动,将涡轮增压器的喘振裕度提高20%以上,延长增压器的使用寿命,使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更易匹配;同时,进气管还起到四分之一波长管的消音作用,对于改善进气管的NVH特性也有很大作用。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开发成本低的特点。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车用涡轮增压器上。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
图1的纵向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涡轮增压器;2、中空腔;3、上腔;4、螺栓;5、盖板;6、密封垫片;7、进气管
主体;8、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用于控制涡轮增压器喘振的进气管,安装于涡轮增压器I与空气滤清器之间,结构如
图1及图2所示,包括进气管主体7、盖板5。进气管主体7具有向上凸出的横截面为菱形的凸台8,盖板5与凸台8的结构相适配,位于凸台8的正上方,盖板5与凸台8之间设有结构与盖板5相适配的密封垫片6。凸台8的顶面上于中空腔2的左右两处各设有螺栓孔,盖板5、密封垫片6于相应位置处也设有贯通的螺栓孔,盖板5连带密封垫片6于螺栓孔处通过螺栓4固联于凸台8上。凸台8内部设有与气流流通方向垂直且贯通凸台8顶面的圆柱形的中空腔2,盖板5的底部设有与中空腔2连通且与中空腔2共中心线设置的圆柱形的上腔3。中空腔2与上腔3的内径之比为2:1。中空腔2的中心线与涡轮增压器I叶轮的叶片的距离不超过IOOmm0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当气流流经进气管主体7时,中空腔2和上腔3会过滤掉涡轮增压器I叶轮的叶片旋转时与气流碰撞的气波,消除气流波动,使气流变得平顺,以减少不规则气流的运动,将涡轮增压器I的喘振裕度提高20%以上。同时,进气管主体7还起到四分之一波长管的消音作用。实施例2 —种用于控制涡轮增压器喘振的进气管本实施例(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只在于:进气管主体7与涡轮增压器8为一体式结构。本实施例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控制涡轮增压器喘振的进气管,安装于涡轮增压器(I)与空气滤清器之间,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进气管主体(7)、与进气管主体(7)固联的盖板(5); 所述进气管主体(7 )具有向外凸出的凸台(8 ),凸台(8 )内部设有与气流流通方向垂直的中空腔(2);所述盖板(5)上设有与中空腔(2)连通且与中空腔(2)共中心线设置的上腔(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控制涡轮增压器喘振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2)的中心线与涡轮增压器(I)叶轮的叶片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控制涡轮增压器喘振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2)与上腔(3)的内径之比为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控制涡轮增压器喘振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8)与盖板(5)之间设有密封垫片(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控制涡轮增压器喘振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8)、盖板(5)、密封垫片(6)的横向截面的结构相适配,三者于相应位置处均设有螺栓孔,盖板(5)连带密封垫片(6)于螺栓孔处经螺栓(4)固联于凸台(8)上。
6.根据权利要求1、2、4、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控制涡轮增压器喘振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主体(7)与涡轮增压器(I)为一体式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控制涡轮增压器喘振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主体(7)与涡轮增压器(I)为一体式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控制涡轮增压器喘振的进气管,安装于涡轮增压器与空气滤清器之间,它包括进气管主体、与进气管主体固联的盖板,所述进气管主体具有向外凸出的凸台,凸台内部设有与气流流通方向垂直的中空腔,所述盖板上设有与中空腔连通且与中空腔共中心线设置的上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控制涡轮增压器喘振的进气管,当气流流经进气管主体时,可过滤掉叶轮旋转时与气流碰撞的气波,消除气流波动,使气流流动平稳,避免喘振现象的发生,延长涡轮增压器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车用涡轮增压器上。
文档编号F01D25/04GK202991145SQ20122064909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30日
发明者张少华, 周武明, 张泽裕, 苏正杲, 于海超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