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49309阅读:91来源:国知局
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利用自然力来发电,且无污染的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其技术方案为,包括设于水面下的水下发电装置,其是由发电及水下驱动装置组成;该水下驱动装置是由座体、转动框体、弹性气囊、加压装置、压板及配重装置组成;该配重装置是由控制线、配重引导杆、配重体、支架、第一至第四导轮以及拉伸弹簧组成;通过加压装置和压板的施压,迫使弹性气囊对应侧处的气体,远离该处,并进入弹性气囊的另一侧处,让弹性气囊内部两侧的气体失衡,使浮力产生变动,形成一转动趋势,并同时让压板带动配重装置,以产生力矩的变动,强化转动趋势,由此带动转动框体转动,驱动发电装置进行发电。
【专利说明】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尤指一种设于水面下、无污染、能利用自然力来发电的发电机。
【背景技术】
[0002]当代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基础上的,没有了能源的消费,人类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倒退到中世纪,而能源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我们选择了一条依赖机器和技术进步的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
[0003]而当能源危机出现时,我们又求助于技术革新来解决问题,结果呢,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制造着新的问题;而新问题往往比旧的问题还要棘手,能源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石油经济时代终将过去。
[0004]能源的种类,分初级能源及次级能源。所谓初级能源就是指天然形成的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风力、水力、太阳能等。
[0005]依其使用的方式又可分为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再生能源是指随着大自然的运转而永不枯竭的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生质能、海洋能等能源。
[0006]非再生能源是指其有消耗性,而其蕴藏量有限,甚至会日渐减少,用完就不能再用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核燃料、化学能等。
[0007]而所谓次级能源就是指初级能源经过处理或转换后所形成的能源,包括电能、电磁能、汽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煤气等。
[0008]可再生能源一词并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根据国际能源总署可再生能源工作小组,可再生能源是指「从持续不断地补充的自然过程中得到的能量来源」。
[0009]可再生能源泛指多种取之不竭的能源,严谨来说,是人类有生之年都不会耗尽的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现时有限的能源,如化石燃料和核能。
[0010]大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其实都是太阳能的储存,可再生的意思并非提供十年的能源,而是百年甚至千年的。
[0011]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五氟化硫、全氟碳化合物、氟氯碳化物等的排放量,以有效的防止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包括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气温升闻等负面的影响。
[0012]目前电力的供应,以核能及火力发电为主要供电来源,水力占一小部分,然而核能发电后的废料处理不易,而火力发电在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后,会产生尘埃与造成大气温室效应等问题,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在经历环保政策与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下,往往造成发电厂的运作成本增加,进而会转嫁到用电户身上。
[0013]另一方面,现今社会使用众多电器设施而导致电力需求增加,再加上建造发电厂时会因前述问题而易遭受阻力,以致当现有发电厂的发电量不及用电量时,会导致在用电高峰时段,需采以轮流限电的方式实施,对于使用者而言,更为不便。
[0014]由于建造上述大型发电厂所需的设备种类众多,其组装上即耗时,且造价昂贵,又不易小型及普及化,而大型发电厂产生的电力又需经数层变电设备来调整电压,才得以供各地区的用电户使用,如此在传输电力时又需考虑电力传输时的耗损问题,如发生故障问题,还需费时检查整个电力系统,以找出故障源。
[0015]有鉴于此,如何使发电设备小型化与普及化,让一般地区的用电户也能使用,由此减少电力传输所经过变电设备的数量,来降低电力损耗,以作紧急备用发电用途,还能减少上述环境污染的危险因素产生,同时为了降低污染,能使用自然力来发电,且在无污染的前提下,提供一发电装置,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欲改进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16]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利用自然力来发电,且无污染的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为达上述目的及解决现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
[0017]一种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包含有:
[0018]一设于水面(W)下的水下发电装置(100),该水下发电装置(100)是由至少一发电装置(10)、及至少一与前述发电装置(10)轴接的水下驱动装置(20)所组成;
[0019]该水下驱动装置(20)是由一设于水面(W)下的座体⑴;
[0020]至少一轴设于该座体(1)顶侧端处、一侧与该发电装置(10)轴接,由左右对应设置的第一、第二框体(21、22)相配合组成的转动框体(2);
[0021]一对应于该转动框体(2)而设置、环设于该转动框体(2)外,周缘处凸出于转动框体(2)的周缘外,内填充有气体(T)的弹性气囊(3);
[0022]一对应于该转动框体(2)而设置、位于该座体(1) 一侧,垂直于水面(W),能对该弹性气囊(3) —侧施加压力的加压装置(4);
[0023]数个环绕活动设置于该弹性气囊(3)外,位于该第一、第二框体(21、22)间,并与该弹性气囊(3)紧密接触,能与该弹性气囊(3)同步转动,以于行经通过该加压装置(4)对该弹性气囊(3)施加压力的一侧处时、产生位移,供增加施压面积用的压板(5);以及
[0024]数组分别对应于各压板(5)设置,位于该第一、第二框体(21、22)间,能被该压板
(5)所带动、跟随对应的压板(5)而往复运动的配重装置(6)所组成;
[0025]所述第一、第二框体(21、22),其对应于各压板(5)处、分别各设有一引导板(23),该引导板(23)具有一与该压板(5)对应端连接、以供引导该对应压板(5)位移用的引导槽(231);
[0026]所述各压板(5),其与前述对应引导槽(231)的连接处,分别设有一滑杆(51);
[0027]所述配重装置(6),其是由一条两端分别与该压板(5)的对应滑杆(51)连接的控制线(61);
[0028]一往转动方向偏转,与前述控制线(61)连接的压板(5)间、呈一角度状而设置,且其远离轴心的一端处、还对应于位于转动方向的邻近的压板(5)的配重引导杆(62);
[0029]一活动穿设于该配重引导杆(62)外的配重体(63);
[0030]一设于该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2)间的支架(64);
[0031]一与该支架(64)连接,垂直于与前述控制线(61)连接的压板(5),能将该控制线(61)往该第二框体(22)方向引导的第一导轮(65);
[0032]一与该支架(64)连接,垂直于前述邻近的压板(5),能将该第一导轮(65)所导出的该控制线(61)、往前述邻近的压板(5)方向引导的第二导轮(66);
[0033]一设于该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2)间,并与该配重引导杆(62)远离前述邻近的压板(5)的一端连接,轴心与该第二导轮(66)垂直交错,能将该第二导轮(66)所导出的该控制线(61)、导入并绕过该配重体(63)后、再导出至该第二导轮(66)处、让该控制线
(61)通过该第二导轮(66)的引导、而导往该第二框体(22)方向的第三导轮(67);
[0034]一与该支架(64)连接,垂直于与前述控制线(61)连接的压板(5),并与该第一导轮(65)平行,能将该第二导轮(66)所导往该第二框体(22)方向的该控制线(61)、引导至与前述控制线(61)连接的压板(5)处的第四导轮(68);及
[0035]一个一端固接于该配重引导杆(62)邻近前述邻近的压板(5)的一端处、另端与绕过该配重体(63)的该控制线(61)连接的拉伸弹簧(69)所组成;
[0036]通过该加压装置(4)和该压板(5)的施压,迫使该弹性气囊(3)对应侧处的气体(T),远离该处,并进入该弹性气囊(3)的另一侧处,让该弹性气囊(3)内部两侧的气体(T)失衡,使浮力产生变动,形成一转动趋势,并同时让该压板(5)带动该配重装置(6),以产生力矩的变动,强化转动趋势,由此带动该转动框体(2)转动,驱动该发电装置(10),让该发电装置(10)进行发电。
[0037]可选的,所述加压装置(4),其是由一固设于该座体⑴一侧的支撑架(41);
[0038]一与该支撑架(41)连接,呈劣弧状设置的固定框架(42);以及
[0039]一组设于该固定框架(42)内,一侧邻近于该弹性气囊(3)对应侧、并能对该弹性气囊(3)邻近侧施压的加压组件(43)所组成;
[0040]前述固定框架(42)的顶端,为往远离该弹性气囊(3)非对应侧、偏离圆心处而设置。
[0041]可选的,所述加压组件(43),其是由一沿着固定框架(42)、而装设于固定框架
[42]内的传动机构(431);及
[0042]一环绕设置于该传动机构(431)外围、与传动机构(431)紧密贴合的履带(432)所组成;
[0043]前述传动机构(431),其是由数个轴设于该固定框架(42)内的滚动件(4311)所组成。
[0044]可选的,所述加压组件(43),其是由数个沿着固定框架(42)、而密集轴设于固定框架(42)内,一侧紧贴该弹性气囊(3)对应侧、并能对该侧施压的滚柱体(44)所组成。
[0045]可选的,所述座体(1)与转动框体(2)轴接处,设有一能供转动框体(2)支撑定位用的转轴(11);
[0046]而前述转轴(11)的两端处,还分别设有一底端与该座体(1)固接的转轴支撑架
(12);
[0047]且前述转轴(11)的其中一端处,还与该发电装置(10)轴接。 [0048]可选的,所述水下驱动装置(20),其还与一设于该水下驱动装置(20) —侧、能让转动框体(2)转动的外挂驱动装置(30)连接;
[0049]前述外挂驱动装置(30),其还与该发电装置(10)及一电力源(40)电连接;
[0050]前述电力源(40),其为下列之一或其混合:风力发电装置、水力发电装置、太阳能发电装置。[0051]可选的,所述气体(T),其占弹性气囊(3)内部的10~70%空间。
[0052]可选的,所述气体(T),其为下列之一:氢气、氦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0053]可选的,所述配重体(63),其经该控制线(61)的穿越处,还分别设有一远离而平行与该配重体(63)轴线的第一穿孔(631);
[0054]而所述配重体(63),其经该配重引导杆(62)的穿越处,还设有一远离而平行与该配重体(63)轴线的第二穿孔(632),该第二穿孔(632)之间的距离,大于该第三导轮(67)的直径;
[0055]而前述第一穿孔(631)和第二穿孔(632)间,相互远离,并呈三角状而设置。
[005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新型的效果如下所示::
[0057]第一点:本实用新型水下发电装置制造简单,在组装上,还能依需求,以多个水下驱动装置配合一发电装置使用,适用于地区性以作小额或备用发电使用,因为组装简单,能大量装置,可以有效的降低发电成本,提升了本实用新型的产业应用性。
[0058]第二点:由于本实用新型水下发电装置是置于水中,以浮力来产生动力,如此能减少资源消耗,并无核能废料或燃烧废气的污染问题,自然能源不仅可以确保能源的来源不虞匮乏,还有维护自然环境、活化地区经济及开创就业机会的周边效果。
[0059]第三点: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弹性气囊与加压装置的配合,让水下驱动装置能产生转动的动作,由此带动发电装置,让发电装置发电,应用简单,且最重要的是,能降低成本,让电力成本更低廉。
[0060]第四点:本实用新型中,是通过加压装置与压板的配合,让加压装置在施加压力时,能利用压板,充分的将弹性气囊对应侧处的气体,挤压至弹性气囊的另一侧处,提高水下驱动装置的转动效率。
[0061]第五点:本实用新型中,是通过压板与配重装置的配合,让压板在对弹性气囊施加压力的同时,利用控制线、配重体及拉伸弹簧的配合,让对应的配重体,能往远离该弹性气囊轴心方向移动,不断产生一与转动方向同向的力矩,强化转动效果,提高水下驱动装置的转动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62]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0063]图2: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示意图。
[0064]图3: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65]图4:为图3的A部分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66]图5:本实用新型配重装置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0067]图6:本实用新型压板与配重装置配合时的立体示意图。
[0068]图7:本实用新型控制线的配置方式示意图。
[0069]图8:为图3的B部分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70]图9~图15:本实用新型压板与配重装置配合运作时的实施示意图。
[0071]图16、图17: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实施示意图。
[0072]图18:本实用新型装置多组水下驱动装置时的立体示意图。
[0073]图19:本实用新型配合另种加压装置应用时的立体示意图。[0074]图20:本实用新型配合外挂驱动装置及电力源应用时的立体示意图。
[0075]符号说明
[0076]I座体 61控制线
[0077]11转轴 62配重引导杆
[0078]12转轴支撑架 63配重体
[0079]2转动框体 631第一穿孔
[0080]21第一框体 632第二穿孔
[0081]22第二框体 64支架
[0082]23引导板 65第一导轮
[0083]231引导槽 66第二导轮
[0084]3弹性气囊 67第三导轮
[0085]4加压装置 68第四导轮
[0086]41支撑架 69拉伸弹簧
[0087]42固定框架 10发电装置
[0088]43加压组件 20水下驱动装置
[0089]431传动机构 30外挂驱动装置
[0090]4311滚动件 40电力源
[0091]432履带 100水下发电装置
[0092]44滚柱体 T气体
[0093]5压板 W水面
[0094]51滑杆 I第一部份
[0095]6配重装置 II第二部份
【具体实施方式】
[0096]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0097]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示意图,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4所示为图3的A部分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配重装置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压板与配重装置配合时的立体示意图,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线的配置方式示意图,如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装置多组水下驱动装置时的立体示意图。
[0098]图式中揭示出,一种能利用自然力来发电,且无污染的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
[0099]为解决前述现有问题及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其为一种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设于水面W下的水下发电装置100,该水下发电装置100是由至少一发电装置10、及至少一与前述发电装置10轴接的水下驱动装置20所组成;该水下驱动装置20是由一设于水面W下的座体I ;至少一轴设于该座体I顶侧端处、一侧与该发电装置10轴接,由左右对应设置的第一、第二框体21、22相配合组成的转动框体2 ;—对应于该转动框体2而设置、环设于该转动框体2外,周缘处凸出于转动框体2的周缘外,内填充有气体T的弹性气囊3 ;—对应于该转动框体2而设置、位于该座体I 一侧,垂直于水面W,能对该弹性气囊3 —侧施加压力的加压装置4 ;数个环绕活动设置于该弹性气囊3外,位于该第一、第二框体21、22间,并与该弹性气囊3紧密接触,能与该弹性气囊3同步转动,以于行经通过该加压装置4对该弹性气囊3施加压力的一侧处时、产生位移,供增加施压面积用的压板5 ;以及数组分别对应于该各压板5设置,位于该第一、第二框体21、22间,能被该压板5所带动、跟随对应的该压板5而往复运动的配重装置6所组成;所述第一、第二框体21、22,其对应于该各压板5处、分别各设有一引导板23,该引导板23具有一与该压板5对应端连接、以供引导该对应压板5位移用的引导槽231 ;所述各压板5,其与前述对应引导槽231的连接处,分别设有一滑杆51 ;所述配重装置6,其是由一条两端分别与该压板5的对应滑杆51连接的控制线61 ;—往转动方向偏转,与前述控制线61连接的压板5间、呈一角度状而设置,且其远离轴心的一端处、还对应于位于转动方向的邻近的压板5的配重引导杆62 ;—活动穿设于该配重引导杆62外的配重体63 ;—设于该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2间的支架64 ;—与该支架64连接,垂直于与前述控制线61连接的压板5,能将该控制线61往该第二框体22方向引导的第一导轮65 ;—与该支架64连接,垂直于前述邻近的压板5,能将该第一导轮65所导出的该控制线61、往前述邻近的压板5方向引导的第二导轮66 ;—设于该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2间,并与该配重引导杆62远离前述邻近的压板5的一端连接,轴心与该第二导轮66垂直交错,能将该第二导轮66所导出的该控制线61、导入并绕过该配重体63后、再导出至该第二导轮66处、让该控制线61经由通过该第二导轮66的引导、而导往该第二框体22方向的第三导轮67 ;—与该支架64连接,垂直于与前述控制线61连接的压板5,并与该第一导轮65平行,能将该第二导轮66所导往该第二框体22方向的该控制线61、引导至与前述控制线61连接的压板5处的第四导轮68 ;及一个一端固接于该配重引导杆62邻近前述邻近的压板5的一端处、另端与绕过该配重体63的该控制线61连接的拉伸弹簧69所组成;由此通过该加压装置4和该压板5的施压,迫使该弹性气囊3对应侧处的气体T,远离该处,并进入该弹性气囊3的另一侧处,让该弹性气囊3内部两侧的气体T失衡,使浮力产生变动,形成一转动趋势,并同时让该压板5带动该配重装置6,以产生力矩的变动,强化转动趋势,由此带动该转动框体2转动,驱动该发电装置10,让该发电装置10进行发电。
[0100]其中,本实用新型的运动原理,就如同将一个未灌饱的救生圈,放入水面下、并强制救生圈不能浮出水面、只能旋转时的反应一样;也就是说,会与当救生圈无法浮出水面时,受到浮力与水压的影响,位置于救生圈远离水面的部分处的气体,会往救生圈邻近水面的部分移动,造成救生圈转动的现象一样;通过弹性气囊3与加压装置4的配合,让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气囊3,未被加压的部分充满气体T,被加压的部分几乎没有气体T,以致于弹性气囊3内部浮力失衡,让弹性气囊3自然产生转动趋势,产生变动,由此驱动转动框体2,同时让发电装置10转动发电,直到阻力大于转动力为止。
[0101]其次,因为本实用新型水下发电装置100制造简单,组装上也非常的容易,所以非常适用于地区性作为小额或备用发电使用,因为组装简单,能大量装置,可以有效的降低发电成本,提升了本实用新型的产业应用性。
[0102]再者,由于本实用新型水下发电装置100是置于水中,以浮力来产生动力,所以非常的环保,不会产生废弃物,能降低对环境的冲击,而且应用的是浮力,所以设置上非常的方便,不需要流动的水,设置地点的选择多,能做为一自然、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来使用。
[0103]还有,本实用新型水下发电装置100中的水下驱动装置20,还能多组串联[如图18],或是将水下发电装置100多组并联,以增加本实用新型的发电效率,能让整体的发电成本显得更低。
[0104]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重点,就是通过加压装置4与压板5的配合,让加压装置4在施加压力时,能利用压板5,充分的对弹性气囊3施压,以将弹性气囊3对应侧处的气体T,完整的挤压至弹性气囊3的另一侧处,通过压板5的应用,让弹性气囊3能更顺畅的转动,提升水下驱动装置20的转动效率。
[0105]再来,压板5的应用,不仅仅只是提高施压面积,更重要的是,能配合配重装置6,利用控制线61、配重体63及拉伸弹簧69的配合,让对应的配重体63,能往远离该弹性气囊3轴心方向移动,以不断产生一与转动方向同向的力矩,让原本就处于不平衡状态的本实用新型,更不平衡,达成强化转动效果,提高水下驱动装置20的转动效率的目标,延长本实用新型的转动时间。
[0106]如图8所示为图3的B部分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式中揭示出,所述加压装置4,其是由一固设于该座体I 一侧的支撑架41 ;一与该支撑架41连接,呈劣弧状设置的固定框架42 ;以及一组设于该固定框架42内,一侧邻近于该弹性气囊3对应侧、并能对该弹性气囊3邻近侧施压的加压组件43所组成;前述固定框架42的顶端,为往远离该弹性气囊3非对应侧、偏离圆心处而设置。
[0107]其中,通过此种设置,以对弹性气囊3有效的施压,同时通过较简易的架构,降低故障率,因为本实用新型是安装在水面W下,所以故障率必须要低,以避免安放于水面W下时,发生故障时,所要面对的维护上的问题。
[0108]其次,偏离圆心处的设置方式,让弹性气囊3在被挤压时,能更快速的产生一转动趋势,以稳定的驱动转动框体2,让发电装置10能转动发电。
[0109]上述中,所述加压组件43,其是由一沿着固定框架42、而装设于固定框架42内的传动机构431 ;及一环绕设置于该传动机构431外围、与传动机构431紧密贴合的履带432所组成;前述传动机构431,其是由数个轴设于该固定框架42内的滚动件4311所组成。
[0110]其中,通过此种加压组件43,以滚动件4311来撑开履带432,让履带432能顺利伏贴在弹性气囊3对应侧的表面上,能对弹性气囊3有效的完整加压,让该侧内的气体T能被完整的挤到弹性气囊3另一侧内。
[0111]上述中,所述座体I与转动框体2轴接处,设有一能供转动框体2支撑定位用的转轴11 ;而前述转轴11的两端处,还分别设有一底端与该座体I固接的转轴支撑架12 ;且前述转轴11的其中一端处,还与该发电装置10轴接。
[0112]其中,通过此种座体I与转动框体2的定位方式,降低整体的复杂度,以降低装置成本,同时让转动框体2的干扰与阻力降低,通过转轴11让转动框体2能稳定的转动,并能方便连接发电装置10、或是将多组水下驱动装置20串联,还通过转轴支撑架12,让转动框体2能稳定的定位转动。
[0113]上述中,所述气体T,其占弹性气囊3内部的10?70%空间。
[0114]其中,通过气体T量的变动,赋予本实用新型不同的转动量,让本实用新型在装置时,能自由的调整、搭配,以发挥出最佳的运作效率。
[0115]其次,气体T所占空间的比例,其中又以50%为最优的选择。
[0116]上述中,所述气体T,其是为下列之一:氢气、氦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空气。[0117]其中,通过不同气体T的应用,让本实用新型能以较小或更大的体积来设置,让整体能符合业者的使用需求,能适合装置于不同的场合之中。
[0118]上述中,所述配重体63,其经该控制线61的穿越处,还分别设有一远离而平行与该配重体63轴线的第一穿孔631 ;而所述配重体63,其经该配重引导杆62的穿越处,还设有一远离而平行与该配重体63轴线的第二穿孔632,该第二穿孔632之间的距离,大于该第三导轮67的直径;而前述第一穿孔631和第二穿孔632间,相互远离,并呈三角状而设置。
[0119]其中,通过第一穿孔631的设置,让配重体能顺畅的在配重引导杆62上移动。
[0120]其次,通过第二穿孔632的设计,当控制线61 —被拉伸弹簧69所拉动,另一端的控制线61,就会呈现出往内紧缩的状态,由此让该配重体63被带动,往远离弹性气囊3轴心方向移动,达到对应压板5、灵活变动力矩、让弹性气囊3稳定转动的目标。
[0121]如图9?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压板与配重装置配合运作时的实施示意图。
[0122]图式中揭示出,当压板5未被挤压、处于弹性气囊3最外围的位置时[如图9],因为控制线61被往远离弹性气囊3的方向拉,而控制线61的长度又是固定的,所以与控制线61连接的拉伸弹簧69,就会处在被拉长的状态,而配重体63同样也是被控制线61所带动,位在邻近弹性气囊3轴心的位置。
[0123]当弹性气囊3转动,压板5进入弹性气囊3与加压装置4之间,压板5被挤压、往弹性气囊3最内围移动时[如图10、图11、图12],控制线61会被放松,于此同时,拉伸弹簧69便会拉动控制线61,自另一方向,往远离弹性气囊3的方向拉,迫使配重体63往远离弹性气囊3的方向移动,形成一与转动方向同向的力矩,让弹性气囊3的转动量提高。
[0124]而当弹性气囊3继续转动,压板5要离开弹性气囊3与加压装置4之间,压板5渐渐的不被挤压、往弹性气囊3最外围移动时[如图13、图14],控制线61又开始被往远离弹性气囊3的方向拉,大于拉伸弹簧69的拉力后,配重体63便又开始往邻近弹性气囊3的方向移动,缩小力矩。
[0125]当弹性气囊3继续转动,压板5离开弹性气囊3与加压装置4之间,压板5不被挤压、已经移动到弹性气囊3最外围处时[如图15],配重体63便会回到原点,力矩缩小到处于最不影响弹性气囊3转动的状态。
[0126]不断重复前述流程,通过配重体63让弹性气囊3更不平衡,延长处于转动状态的时间,提闻本实用新型的发电效率。
[0127]如图16、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实施示意图。图式中揭示出,通过弹性气囊3,其与加压装置4和压板5的配合,让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气囊3,未被加压的部分充满气体T,被加压的部分几乎没有气体T,以致于弹性气囊3内部压力不平衡,产生浮力失衡的状态。
[0128]因为受到浮力与压力的影响,浮力失衡后,弹性气囊3内的气体T会有想要往上跑的趋势,但因为弹性气囊3的两侧浮力不平衡,所以同时还会有往接近水面W、但压力低的方向,进行移动的趋势。
[0129]如此一来,浮力产生变动后,就能让弹性气囊3自然而然产生一转动趋势,由此驱动转动框体2,所以就如同图所示一般,会让第一部份I转开,第二部份II转入一样。
[0130]而当弹性气囊3—转动,转动框体2就会同步转动,同时让转轴11转动,由此带动发电装置10转动发电,直到阻力大于转动力为止。[0131]如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配合另一种加压装置应用时的立体示意图。
[0132]图式中揭示出,所述加压组件43,其是由数个沿着固定框架42、而密集轴设于固定框架42内,一侧紧贴该弹性气囊3对应侧、并能对该侧施压的滚柱体44所组成。
[0133]其中,虽然此种加压组件43,与前述具有履带432的加压组件43相比,伏贴度较差,但是胜在成本更低,维护更容易,且不易故障,能应用于尺寸较小的本实用新型上,对于安装环境的限制较少,有利于推广应用。
[0134]如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配合外挂驱动装置及电力源应用时的立体示意图。
[0135]图式中揭示出,所述水下驱动装置20,其还与一设于该水下驱动装置20 —侧、能让转动框体2转动的外挂驱动装置30连接;前述外挂驱动装置30,其还与该发电装置10及一电力源40电连接;前述电力源40,其是为下列之一或其混合:风力发电装置、水力发电装置、太阳能发电装置。
[0136]其中,当弹性气囊3因浮力而所产生的转动力,无法或是难以超越加压组件43的阻力时,通过外挂驱动装置30的应用,便能让弹性气囊3顺利的带动转动框体2。
[0137]其次,因为一般弹性气囊3的浮力,与加压组件43的阻力,会非常接近,所以外挂驱动装置30的出力与浮力的总作用力,只要能超过阻力,即可让弹性气囊3转动,进而带动转动框体2。
[0138]因此,外挂驱动装置30的出力低,通过风力、或是水力、或是太阳能等发电装置,即可让本实用新型顺利的运转,非常的环保与节能。
[0139]另一方面,当电力源40的电力不足时,还能让发电装置10所发的电的一部分,作为电力源40的电力补充使用,让本实用新型能顺利的运转,虽然此举会影响到电力的输出量,但是能确保本实用新型的运作,而且相较于停机、等到电力源40有足够的电再运作的方式而言,此种应用方式,更加的符合经济效益。
[0140]综合以上所述,能得知本实用新型水下发电装置100,通过水下驱动装置20的应用,通过弹性气囊3、加压装置4、压板5、和配重装置6的配合,让本实用新型运转,以达到降低发电成本的目标,只要间歇给予旋转动力,就能延长作用时间,相较于传动发电装置,更加的环保,更具有应用性、实用性、功效性与产业利用性。
[0141]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式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与本新型意旨相符的修饰性变化,只要在均等范围内都应涵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设于水面(W)下的水下发电装置(100),该水下发电装置(100)是由至少一发电装置(10)、及至少一与前述发电装置(10)轴接的水下驱动装置(20)所组成; 该水下驱动装置(20)包含一设于水面(W)下的座体(1); 至少一轴设于该座体(1)顶侧端处、一侧与该发电装置(10)轴接,由左右对应设置的第一、第二框体(21、22)相配合组成的转动框体(2); 一对应于该转动框体(2)而设置、环设于该转动框体(2)外,周缘处凸出于转动框体(2)的周缘外,内填充有气体(T)的弹性气囊(3); 一对应于该转动框体(2)而设置、位于该座体(1) 一侧,垂直于水面(W),能对该弹性气囊(3) —侧施加压力的加压装置(4); 数个环绕活动设置于该弹性气囊(3)外,位于该第一、第二框体(21、22)间,并与该弹性气囊(3)紧密接触,能与该弹性气囊(3)同步转动,以于行经通过该加压装置(4)对该弹性气囊(3)施加压力的一侧处时、产生位移,供增加施压面积用的压板(5);以及 数组分别对应于各压板(5)设置,位于该第一、第二框体(21、22)间,能被该压板(5)所带动、跟随对应的压板(5)而往复运动的配重装置(6)所组成; 所述第一、第二框体(21、22),其对应于各压板(5)处、分别各设有一引导板(23),该引导板(23)具有一与该压板(5)对应端连接、以供引导该对应压板(5)位移用的引导槽(231); 所述各压板(5),其与前述对应引导槽(231)的连接处,分别设有一滑杆(51); 所述配重装置出),其是由一条两端分别与该压板(5)的对应滑杆(51)连接的控制线(61); 一往转动方向偏转,与前述控制线(61)连接的压板(5)间、呈一角度状而设置,且其远离轴心的一端处、还对应于位于转动方向的邻近的压板(5)的配重引导杆(62); 一活动穿设于该配重引导杆出2)外的配重体(63); 一设于该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2)间的支架(64); 一与该支架(64)连接,垂直于与前述控制线(61)连接的压板(5),能将该控制线(61)往该第二框体(22)方向引导的第一导轮(65); 一与该支架(64)连接,垂直于前述邻近的压板(5),能将该第一导轮(65)所导出的该控制线(61)、往前述邻近的压板(5)方向引导的第二导轮(66); 一设于该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2)间,并与该配重引导杆(62)远离前述邻近的压板(5)的一端连接,轴心与该第二导轮(66)垂直交错,能将该第二导轮(66)所导出的该控制线(61)、导入并绕过该配重体(63)后、再导出至该第二导轮(66)处、让该控制线(61)通过该第二导轮(66)的引导、而导往该第二框体(22)方向的第三导轮(67); 一与该支架(64)连接,垂直于与前述控制线(61)连接的压板(5),并与该第一导轮(65)平行,能将该第二导轮(66)所导往该第二框体(22)方向的该控制线(61)、引导至与前述控制线(61)连接的压板(5)处的第四导轮(68);及 一个一端固接于该配重引导杆出2)邻近前述邻近的压板(5)的一端处、另端与绕过该配重体(63)的该控制线(61)连接的拉伸弹簧(69)所组成; 通过该加压装置(4)和该压板(5)的施压,迫使该弹性气囊(3)对应侧处的气体(T),远离该处,并进入该弹性气囊(3)的另一侧处,让该弹性气囊(3)内部两侧的气体(T)失衡,使浮力产生变动,形成一转动趋势,并同时让该压板(5)带动该配重装置(6),以产生力矩的变动,强化转动趋势,由此带动该转动框体(2)转动,驱动该发电装置(10),让该发电装置(10)进行发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装置(4),其是由一固设于该座体(1) 一侧的支撑架(41); 一与该支撑架(41)连接,呈劣弧状设置的固定框架(42);以及 一组设于该固定框架(42)内,一侧邻近于该弹性气囊(3)对应侧、并能对该弹性气囊(3)邻近侧施压的加压组件(43)所组成; 前述固定框架(42)的顶端,为往远离该弹性气囊(3)非对应侧、偏离圆心处而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组件(43),其是由一沿着固定框架(42)、而装设于固定框架(42)内的传动机构(431);及 一环绕设置于该传动机构(431)外围、与传动机构(431)紧密贴合的履带(432)所组成; 前述传动机构(431),其是由数个轴设于该固定框架(42)内的滚动件(4311)所组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组件(43),其是由数个沿着固定框架(42)、而密集轴设于固定框架(42)内,一侧紧贴该弹性气囊(3)对应侧、并能对该侧施压的滚柱体(44)所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1)与转动框体(2)轴接处,设有一能供转动框体(2)支撑定位用的转轴(11); 而前述转轴(11)的两端处,还分别设有一底端与该座体(1)固接的转轴支撑架(12); 且前述转轴(11)的其中一端处,还与该发电装置(10)轴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驱动装置(20),其还与一设于该水下驱动装置(20) —侧、能让转动框体(2)转动的外挂驱动装置(30)连接; 前述外挂驱动装置(30),其还与该发电装置(10)及一电力源(40)电连接; 前述电力源(40),其为下列之一或其混合:风力发电装置、水力发电装置、太阳能发电装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T),其占弹性气囊(3)内部的10~70%空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T),其为下列之一:氢气、氦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水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体(63),其经该控制线(61)的穿越处,还分别设有一远离而平行与该配重体(63)轴线的第一穿孔(631); 而所述配重体(63),其经该配重引导杆(62)的穿越处,还设有一远离而平行与该配重体(63)轴线的第二穿孔(632),该第二穿孔(632)之间的距离,大于该第三导轮(67)的直径; 而前述第一穿孔(631)和第二穿孔(632)间,相互远离,并呈三角状而设置。
【文档编号】F03B13/00GK203670084SQ201320656832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6日
【发明者】詹益堂 申请人:詹益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