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1318发布日期:2019-01-04 22:43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动力、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燃料通过燃烧进行供热的系统中,燃烧形成的燃气与被加热介质之间存在很大的温 差;在直接利用燃料通过燃烧进行制冷的系统中,燃烧形成的燃气与制冷装置工作介质之 间同样存在很大的温差;在采用燃料燃烧提供热源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动力提供实际上 是一项限制性附加条件,并且很多时候仍然存在着温差不能充分利用的情形。汇总难以实 现热能高效利用的情形,可主要归纳为六个方面:①不带动力负荷情况下,燃气与被加热 介质之间存在无法利用的大温差,无法实现热能高效利用;②配置吸收式热泵时,受吸收 式热泵工作介质工作温度区间的限制,驱动燃气与吸收式热泵工作介质之间存在大温差, 温差利用不合理;③配置余热锅炉,燃气向余热锅炉提供显热,在蒸汽产生环节存在较大 温差;在采用蒸汽驱动吸收式热泵时,这会导致温差利用不合理;④低温热资源缺乏,难 以利用环境中的热能;⑤当低温热资源温度很低时,无法找到适合吸收式热泵装置的热力 性能和安全性能都令人满意的工作介质;⑥劣质燃料时,不能直接采用燃气轮机装置来实 现高温热能的合理利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发明人提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由空气-蒸汽联合循环装置将燃 气的高温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驱动压缩式逆向循环或同时对外提供动力,空气-蒸汽 联合循环装置的余热负荷驱动吸收式逆向循环,由压缩式逆向循环和吸收式逆向循环获取 并提升低品位热负荷的温度,减少热能高效利用的限制因素,并实现劣质燃料情况下的高 效制热与高效制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联合循环供能系统,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 泵、热交换器、压缩机、低温节流阀、低温热交换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 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还有压缩 空气通道与锅炉连通之后锅炉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连通,锅炉还有燃料和空气通 道与外部连通,锅炉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连通,空气轮机还有空气通道与余热锅炉连 通,余热锅炉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 蒸汽轮机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连通之后循 环泵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连通,热交 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机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低温节流阀与低温热交换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压缩 机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 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 环系统,压缩机、蒸发器、低温节流阀和低温热交换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系统,吸收器、 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空 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或同时对外提供动力,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 吸收式逆向循环提供驱动热负荷,压缩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通过蒸发器向吸收式 逆向循环供热,吸收式逆向循环通过吸收器和冷凝器对外供热,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2.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项所述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将 压缩机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低温节流阀与低温热交 换器连通调整为压缩机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压缩机连通,第二压缩机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低 温节流阀与低温热交换器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3.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 泵、热交换器、压缩机、第二冷凝器、低温节流阀、低温热交换器、蒸发器、吸收器、发 生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 压气机还有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连通之后锅炉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连通,锅炉还 有燃料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连通,空气轮机还有空气通 道与余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 道与外部连通,蒸汽轮机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 环泵连通之后循环泵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 轮机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机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 器连通之后第二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低温节流阀与低温热交换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压缩机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 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 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 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系统,压缩机、第二冷凝器、低温节流阀和低温热交换器构成压缩 式逆向循环系统,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 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或同时对外提供动 力,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吸收式逆向循环提供驱动热负荷,压缩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 荷并通过第二冷凝器对外供热,吸收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通过吸收器和冷凝器对 外供热,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4.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3项所述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将 压缩机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之后第二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低温节流阀与 低温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压缩机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之后第二冷凝器再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压缩机连通,第二压缩机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之后第二 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低温节流阀与低温热交换器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5.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 泵、热交换器、压缩机、冷却器、低温节流阀、低温热交换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 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 还有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连通之后锅炉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连通,锅炉还有燃料 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连通,空气轮机还有空气通道与余 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 部连通,蒸汽轮机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连 通之后循环泵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连 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机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却器连通之后 冷却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低温节流阀与低温热交 换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压缩机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冷却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构成空气-蒸汽正 向循环系统,压缩机、冷却器、蒸发器、低温节流阀和低温热交换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 系统,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 向循环系统;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或同时对外提供动力,空气- 蒸汽正向循环向吸收式逆向循环提供驱动热负荷,压缩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分别 通过冷却器对外供热和通过蒸发器向吸收式逆向循环供热,吸收式逆向循环通过吸收器和 冷凝器对外供热,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6.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5项所述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将 压缩机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却器连通之后冷却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压 缩机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却器连通之后冷却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压缩机连通,第二 压缩机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却器连通之后冷却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形成 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7.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 泵、热交换器、压缩机、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低温节流阀、第二低温节流阀、低温 热交换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 压气机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还有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连通之后锅炉再有压缩空 气通道与空气轮机连通,锅炉还有燃料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 锅炉连通,空气轮机还有空气通道与余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 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蒸汽轮机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 热交换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连通之后循环泵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连通,余热 锅炉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 机有低压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低压冷剂液管路经低温节流阀与低温热 交换器连通之后低温热交换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压缩机连通,压缩机还有低压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压缩机连通,第二压缩机还有高压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 器还有高压冷剂液管路经蒸发器和第二低温节流阀与低温热交换器连通之后低温热交换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压缩机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 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 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 阀与蒸发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气机、锅炉、 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系统,压缩机、 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蒸发器、低温节流阀、第二低温节流阀和低温热交换器构成压 缩式逆向循环系统;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 构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或同时对外提供 动力,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吸收式逆向循环提供驱动热负荷,压缩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 负荷并分别通过第二冷凝器对外供热和通过蒸发器向吸收式逆向循环供热,吸收式逆向循 环通过吸收器和冷凝器对外供热,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8.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 泵、热交换器、压缩机、第二冷凝器、低温节流阀、第二低温节流阀、低温热交换器、蒸 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有空气 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还有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连通之后锅炉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 轮机连通,锅炉还有燃料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连通,空 气轮机还有空气通道与余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 器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蒸汽轮机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热交换器还 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连通之后循环泵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高 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机有低压冷 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低压冷剂液管路经低温节流阀与低温热交换器连通 之后低温热交换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压缩机连通,压缩机还有高压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高压冷剂液管路经蒸发器和第二低温节流阀与低温热交换器 连通之后低温热交换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压缩机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 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构成空气-蒸汽 正向循环系统,压缩机、第二冷凝器、蒸发器、低温节流阀、第二低温节流阀和低温热交 换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系统,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 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或同 时对外提供动力,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吸收式逆向循环提供驱动热负荷,压缩式逆向循环 获取低温热负荷并分别通过第二冷凝器对外供热和通过蒸发器向吸收式逆向循环供热,吸 收式逆向循环通过吸收器和冷凝器对外供热,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9.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 泵、热交换器、压缩机、膨胀机、低温热交换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 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还有压缩空 气通道与锅炉连通之后锅炉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连通,锅炉还有燃料和空气通道 与外部连通,锅炉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连通,空气轮机还有空气通道与余热锅炉连通, 余热锅炉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蒸汽 轮机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连通之后循环泵 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连通,热交换器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 剂气体通道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还有冷剂气体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与压缩机连通,低温 热交换器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 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气机、锅 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系统,压 缩机、蒸发器、膨胀机和低温热交换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系统,蒸发器、吸收器、发生 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空气-蒸汽正向循 环向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或同时对外提供动力,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吸收式逆向循环 提供驱动热负荷,压缩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通过蒸发器向吸收式逆向循环供热, 吸收式逆向循环通过吸收器和冷凝器对外供热,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10.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9项所述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 将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膨胀机连通调整为 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剂气体通道与第二压缩机连通,第 二压缩机还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膨胀机连通,形 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11.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 环泵、热交换器、压缩机、膨胀机、低温热交换器、回热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 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 还有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连通之后锅炉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连通,锅炉还有燃料 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连通,空气轮机还有空气通道与余 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 部连通,蒸汽轮机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连 通之后循环泵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连 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 蒸发器再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回热器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还有冷剂气体通道经低温热交换 器和回热器与压缩机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 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系统;压缩机、蒸发器、膨胀机、低温热交换器和回热器构成压缩 式逆向循环系统,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 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或同时对外提供动 力,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吸收式逆向循环提供驱动热负荷,压缩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 荷并通过蒸发器向吸收式逆向循环供热,吸收式逆向循环通过吸收器和冷凝器对外供热, 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12.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1项所述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 将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回热器与膨胀机连 通调整为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与通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剂气体通道与第二压缩 机连通,第二压缩机还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回热 器与膨胀机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13.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 环泵、热交换器、压缩机、膨胀机、冷却器、低温热交换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 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 还有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连通之后锅炉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连通,锅炉还有燃料 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连通,空气轮机还有空气通道与余 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 部连通,蒸汽轮机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连 通之后循环泵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连 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与膨胀机 连通,膨胀机还有冷剂气体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与压缩机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却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 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 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 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系统,压缩机、冷却器、膨胀机和低温热 交换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系统,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泵和 溶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或 同时对外提供动力,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吸收式逆向循环提供驱动热负荷,压缩式逆向循 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通过冷却器对外供热,吸收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通过吸收器 和冷凝器对外供热,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14.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3项所述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 将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与膨胀机连通调整为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与 第二压缩机连通,第二压缩机还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与膨胀机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 能系统。

15.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 环泵、热交换器、压缩机、冷却器、膨胀机、低温热交换器、回热器、蒸发器、吸收器、 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 压气机还有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连通之后锅炉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连通,锅炉还 有燃料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连通,空气轮机还有空气通 道与余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 道与外部连通,蒸汽轮机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 环泵连通之后循环泵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 轮机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和 回热器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还有冷剂气体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和回热器与压缩机连通, 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却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 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 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低温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气机、锅炉、空 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系统,压缩机、 冷却器、膨胀机、低温热交换器和回热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系统,蒸发器、吸收器、发 生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空气-蒸汽正向 循环向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或同时对外提供动力,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吸收式逆向循 环提供驱动热负荷,压缩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通过冷却器对外供热,吸收式逆向 循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通过吸收器和冷凝器对外供热,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16.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5项所述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 将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和回热器与膨胀机连通调整为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经 冷却器与第二压缩机连通,第二压缩机再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和回热器与膨胀机连通, 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17.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 环泵、热交换器、压缩机、冷却器、蒸发器、膨胀机、低温热交换器、吸收器、发生器、 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 还有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连通之后锅炉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连通,锅炉还有燃料 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连通,空气轮机还有空气通道与余 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 部连通,蒸汽轮机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连 通之后循环泵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连 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与蒸发器 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还有冷剂气体通道经低温热交换 器与压缩机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却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 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吸 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 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系统,压缩机、冷却器、蒸发器、膨 胀机和低温热交换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系统,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流 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压缩式逆向循 环提供动力或同时对外提供动力,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吸收式逆向循环提供驱动热负荷, 压缩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分别通过冷却器对外供热和通过蒸发器向吸收式逆向循 环供热,吸收式逆向循环通过吸收器和冷凝器对外供热,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18.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7项所述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 将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膨胀机连 通调整为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剂气体通道与第 二压缩机连通,第二压缩机还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剂 气体通道与膨胀机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19.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 环泵、热交换器、压缩机、冷却器、蒸发器、回热器、膨胀机、低温热交换器、吸收器、 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 压气机还有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连通之后锅炉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连通,锅炉还 有燃料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连通,空气轮机还有空气通 道与余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 道与外部连通,蒸汽轮机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 环泵连通之后循环泵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连通,余热锅炉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 轮机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与 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回热器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还有冷剂气体通 道经低温热交换器和回热器与压缩机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冷却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 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气机、锅 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系统,压 缩机、冷却器、蒸发器、回热器、膨胀机和低温热交换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系统,蒸发 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 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或同时对外提供动力,空气-蒸汽正向循环 向吸收式逆向循环提供驱动热负荷,压缩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分别通过冷却器对 外供热和通过蒸发器向吸收式逆向循环供热,吸收式逆向循环通过吸收器和冷凝器对外供 热,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20.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9项所述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 将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回热器与 膨胀机连通调整为压缩机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冷剂气体 通道与第二压缩机连通,第二压缩机还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 再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回热器与膨胀机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21.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20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热 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采取下列其中任一一项技术措施 以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①将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混合气 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②将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与外部连通;③将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蒸发器和低温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

22.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20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发 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23.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20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发 生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 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与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24.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20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发 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 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 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25.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22-24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 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采取下列其中任一一项技术措 施以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①将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混合 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②将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发生 器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与外部连通;③将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 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蒸发器和低温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

26.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20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发 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 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 部连通,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 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联合循 环供能系统。

27.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20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发 生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发生 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将吸 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 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 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 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联合循环 供能系统。

28.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20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发 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 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 部连通,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 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 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冷凝器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29.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26-28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 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采取下列其中任一一项技术措 施以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①将第二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 器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②将第二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 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与外部连通;③将第二发生 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蒸发器 和低温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

30.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22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 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31.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23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 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 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32.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24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 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 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 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 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33.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30-32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 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采取下列其中任一一项技术措 施以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①将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混合 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②将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发生 器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与外部连通;③将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 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蒸发器和低温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

34.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22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 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 调整为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混合 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 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 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 凝器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35.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23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 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有混合气体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 部连通,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 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 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 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 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36.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24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 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 调整为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混合 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 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37.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34-36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 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采取下列其中任一一项技术措 施以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①将第三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 器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②将第三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 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与外部连通;③将第三发生 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蒸发器 和低温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

38.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30-37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将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三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39.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20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发 生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将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 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 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能 系统。

40.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39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热交 换器,第二热交换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采取下列其中任一一项技术措施以 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①将第二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 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②将第二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 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与外部连通;③将第二发生器有 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蒸发器和低温 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

41.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20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高温热 交换器和第二循环泵,将余热锅炉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 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余热锅炉有混合气体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连通之后高温热交换器再 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高温热交换器和发生器之间依靠第二循环泵和循环热介质管 路构成闭合循环回路,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42.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41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采取下列其中任一一项技术措施以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①将高温热交换器和发生器之间依靠第二循环泵和循环热介质管路构成闭合循环回路调整为高温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依靠第二循环泵和 循环热介质管路构成闭合循环回路;②将高温热交换器和发生器之间依靠第二循环泵和循 环热介质管路构成闭合循环回路调整为高温热交换器、发生器、第二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之 间依靠第二循环泵和循环热介质管路构成闭合循环回路;③将高温热交换器和发生器之间 依靠第二循环泵和循环热介质管路构成闭合循环回路调整为高温热交换器、发生器、第二 热交换器、蒸发器和低温热交换器之间依靠循环泵和循环热介质管路构成闭合循环回路。

43.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20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高温热 交换器、第二循环泵、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将余 热锅炉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余热 锅炉有混合气体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连通之后高温热交换器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 通,高温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之间依靠第二循环泵和循环热介质管路构成闭合 循环回路;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 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联合循环 供能系统。

44.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20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取消锅炉有 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连通,取消空气轮机有空气通道与余热锅炉连通,取消余热锅炉有混 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有燃气通道依次 连通余热锅炉和发生器之后发生器再有燃气通道与外部连通,空气轮机有空气通道依次连 通余热锅炉和发生器之后发生器再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45.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44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工作机, 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分别向工作机提供动力、向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和向吸收式逆向循 环提供驱动热负荷,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46.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在第1-45项所述的任一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将燃料和空 气通道变更为高温热源介质通道,将燃气通道变更为低温热源介质通道,形成联合循环供 能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1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2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3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4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5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6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7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8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9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10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11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12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13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14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15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16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17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18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19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20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21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22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2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23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2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24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2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25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2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26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2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27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2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28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2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29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3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30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3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第31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中,A-压气机,B-锅炉,C-空气轮机,D-蒸汽轮机,E-余热锅炉,F-循环泵, G-热交换器,H-压缩机,I-低温节流阀,J-低温热交换器,K-第二压缩机,L-第二 冷凝器,M-冷却器,N-第二低温节流阀,O-膨胀机,P-回热器,Q-高温热交换器,R-第 二循环泵,S-工作机;1-吸收器,2-发生器,3-冷凝器,4-蒸发器,5-节流阀,6-溶 液泵,7-溶液热交换器,8-热交换器,9-第二发生器,10-第二节流阀,11-第二溶液 泵,1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第三发生器,14-第三节流阀,15-第三溶液泵,16-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17-第二吸收器。

这里还要给出以下说明:

(1)蒸发器——从吸收式逆向循环角度命名,在吸收式逆向循环中为蒸发器,在压缩式 逆向循环中作冷凝器或冷却器使用。

(2)低温节流阀I——将压缩式逆向循环中的节流阀命名为低温节流阀,将吸收式逆向循 环中的节流阀分别命名为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

(3)压缩机和压气机一一将空气轮机装置中的压缩空气用的压缩机称之为压气机,将逆 向循环中压缩工作介质用的压缩机称之为压缩机。

(4)工作介质——将压缩蒸汽循环和吸收式循环中的气态工质称冷剂蒸汽,液态工质称 冷剂液,将压缩气体循环中的工质称冷剂气体;将蒸汽动力循环中的液态工质称冷凝液, 如凝水或其它液态介质。

(5)冷凝器和冷却器——工质释放潜热为主的热交换器称冷凝器,工质释放显热为主的 热交换器称冷却器。

(6)锅炉——通过燃烧将燃料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对工质进行加热装置;这里也包括余热 锅炉,此时高温热源介质流经锅炉并对工质进行加热,降低温度之后的热源介质提供给逆 向循环系统作驱动热介质。

(7)不涉及本发明实质内容的流程和结构,不在本发明表述范围内。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 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热交 换器、压缩机、低温节流阀、低温热交换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 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工作机所组成;压气机A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A还有 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B连通之后锅炉B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C连通,锅炉B还有 燃料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B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空气轮机C还有空 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E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2连通之后发生器2再 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蒸汽轮机D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G连通,热交换器G 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F连通之后循环泵F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 E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D连通,热交换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 机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低温节流阀I与低温 热交换器J连通,低温热交换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压缩机H连通,低温热交换器J还 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吸收器1还有 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 液热交换器7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冷凝器3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5与蒸发器4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热交换器和工作 机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系统,压缩机、蒸发器、低温节流阀和低温热交换器构成压缩式 逆向循环系统,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成 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

(2)流程上,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进行 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燃料和空气进入锅炉B并燃烧,燃气在锅炉B内放热于压缩空气之 后进入余热锅炉E,空气流经压气机A升压升温,压缩空气流经锅炉B、吸热升温之后进入 空气轮机C,压缩空气流经空气轮机C降压作功,作功之后的空气进入余热锅炉E,燃气和 空气在余热锅炉E内加热冷凝液成高压蒸汽,燃气和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提供给发生器2 作驱动热介质,余热锅炉E产生的高压蒸汽进入蒸汽轮机D降压作功,蒸汽轮机E排出的 低压蒸汽进入热交换器G、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冷凝液经循环泵F加压之后提供给 余热锅炉E、吸热成高压蒸汽并向蒸汽轮机D提供;压缩机、蒸发器、低温节流阀和低温热 交换器进行压缩式逆向循环——冷剂蒸汽进入压缩机H,升压升温之后流经蒸发器4并放热 成冷剂液,冷剂液经低温节流阀I节流之后进入低温热交换器J、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压缩 机H提供;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进行吸收 式逆向循环——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发生器2、吸热释放冷 剂蒸汽并向冷凝器3提供,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吸收器1、吸收冷剂蒸 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3的冷 剂液经节流阀5节流进入蒸发器4、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1提供;空气-蒸汽正向循 环分别向工作机和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吸收式逆向循环提供驱 动热负荷,压缩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通过蒸发器向吸收式逆向循环供热,吸收式 逆向循环通过吸收器和冷凝器对外供热,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2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将压缩机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 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低温节流阀I与低温热交换器J连通调整为压 缩机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压缩机K连 通,第二压缩机K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低温 节流阀I与低温热交换器J连通;压缩机H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蒸发器4放热降温之后进 入第二压缩机K,第二压缩机K产生的冷剂蒸汽向蒸发器4提供,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3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热交 换器、压缩机、第二冷凝器、低温节流阀、低温热交换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 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A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A 还有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B连通之后锅炉B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C连通,锅炉B 还有燃料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B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空气轮机C还 有空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E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2连通之后发生器2 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蒸汽轮机D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G连通,热交换器G 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F连通之后循环泵F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 E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D连通,热交换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 机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L连通之后第二冷凝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低温节流阀I 与低温热交换器J连通,低温热交换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压缩机H连通,低温热交换 器J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L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 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 器7与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7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 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5与蒸发器4 连通,蒸发器4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构 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系统,压缩机、第二冷凝器、低温节流阀和低温热交换器构成压缩式 逆向循环系统,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成 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

(2)流程上,与图1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相比,除无工作机之外,不同之处在于:压 缩机、第二冷凝器、低温节流阀和低温热交换器进行压缩式逆向循环——冷剂蒸汽进入压 缩机H,升压升温之后流经第二冷凝器L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剂液经低温节流 阀I节流之后进入低温热交换器J、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压缩机H提供;蒸发器4直接自低 温介质获取低温热负荷。

图4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3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将压缩机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冷凝器L连通之后第二冷凝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低温节流阀I与低温热交换器J连通 调整为压缩机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L连通之后第二冷凝器L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压缩机K连通,第二压缩机K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L连通之后第二冷凝 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低温节流阀I与低温热交换器J连通;压缩机H产生的冷剂蒸汽流 经第二冷凝器L放热降温之后进入第二压缩机K,第二压缩机K产生的冷剂蒸汽再向第二冷 凝器L提供,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5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热交 换器、压缩机、冷却器、低温节流阀、低温热交换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 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工作机所组成;压气机A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 机A还有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B连通之后锅炉B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C连通,锅 炉B还有燃料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B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空气轮机C 还有空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E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2连通之后发生 器2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蒸汽轮机D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G连通,热交 换器G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F连通之后循环泵F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E连通, 余热锅炉E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D连通,热交换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压缩机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却器M连通之后冷却器M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4 连通,蒸发器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低温节流阀I与低温热交换器J连通,低温热交换器J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压缩机H连通,低温热交换器J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却 器M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吸收 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7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冷 凝器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5与蒸发器4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热交换器 和工作机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系统,压缩机、冷却器、蒸发器、低温节流阀和低温热交 换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系统,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 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

(2)流程上,与图1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压缩机、冷却器、蒸 发器、低温节流阀和低温热交换器进行压缩式逆向循环——冷剂蒸汽进入压缩机H,升压升 温之后流经冷却器M并放热降温,降温之后的冷剂蒸汽流经蒸发器4放热成冷剂液,冷剂 液经低温节流阀I节流之后进入低温热交换器J、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压缩机H提供。

图6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5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将压缩机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 却器M连通之后冷却器M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4连通调整为压缩机H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冷却器M连通之后冷却器M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压缩机K连通,第二压缩机K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却器M连通之后冷却器M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4连通;压缩机H 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冷却器M放热降温之后提供给第二压缩机K,第二压缩机K产生的冷剂 蒸汽流经冷却器M放热降温之后提供给蒸发器4,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7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热交 换器、压缩机、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低温节流阀、第二低温节流阀、低温热交换器、 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A有 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A还有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B连通之后锅炉B再有压缩空气 通道与空气轮机C连通,锅炉B还有燃料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B还有燃气通道与 余热锅炉E连通,空气轮机C还有空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E还有混合气体 通道与发生器2连通之后发生器2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蒸汽轮机D有低压蒸汽 通道与热交换器G连通,热交换器G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F连通之后循环泵F再有冷 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E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D连通,热交换器G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机H有低压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4连通,蒸发器4 还有低压冷剂液管路经低温节流阀I与低温热交换器J连通之后低温热交换器J再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压缩机H连通,压缩机H还有低压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压缩机K连通,第二压缩 机K还有高压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L连通,第二冷凝器L还有高压冷剂液管路经蒸 发器4和第二低温节流阀N与低温热交换器J连通之后低温热交换器J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压缩机H连通,低温热交换器J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L还有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吸收器1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 交换器7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节流阀5与蒸发器4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构成空气-蒸 汽正向循环系统,压缩机、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蒸发器、低温节流阀、第二低温节 流阀和低温热交换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系统;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 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

(2)流程上,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进行 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燃料和空气进入锅炉B并燃烧,燃气在锅炉B内放热于压缩空气之 后进入余热锅炉E,空气流经压气机A升压升温,压缩空气流经锅炉B、吸热升温之后进入 空气轮机C,压缩空气流经空气轮机C降压作功,作功之后的空气进入余热锅炉E,燃气和 空气在余热锅炉E内加热冷凝液成高压蒸汽,燃气和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提供给发生器2 作驱动热介质,余热锅炉E产生的高压蒸汽进入蒸汽轮机D降压作功,蒸汽轮机E排出的 低压蒸汽进入热交换器G、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冷凝液经循环泵F加压之后提供给 余热锅炉E、吸热成高压蒸汽并向蒸汽轮机D提供;压缩机、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蒸 发器、低温节流阀、第二低温节流阀和低温热交换器进行压缩式逆向循环——冷剂蒸汽进 入压缩机H,经压缩成低压冷剂蒸汽之后一部分提供给第二压缩机K,另一部分流经蒸发器 4并放热成低压冷剂液之后再经低温节流阀I节流进入低温热交换器J、吸热成冷剂蒸汽并 向压缩机H提供,第二压缩机K产生的高压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冷凝器L并放热于被加热介 质成高压冷剂液,高压冷剂液流经蒸发器4降温和经第二低温节流阀N节流进入低温热交 换器J、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压缩机H提供;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 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进行吸收式逆向循环——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 换器7进入发生器2、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3提供,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 换器7进入吸收器1、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 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3的冷剂液经节流阀5节流之后进入蒸发器4、吸热成冷剂蒸汽并 向吸收器1提供;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分别向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和向吸收式逆向循环 提供驱动热负荷,压缩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分别通过第二冷凝器对外供热和通过 蒸发器向吸收式逆向循环供热,吸收式逆向循环通过吸收器和冷凝器对外供热,形成联合 循环供能系统。

图8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热交 换器、压缩机、第二冷凝器、低温节流阀、第二低温节流阀、低温热交换器、蒸发器、吸 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A有空气通道与 外部连通,压气机A还有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B连通之后锅炉B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 轮机C连通,锅炉B还有燃料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B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 连通,空气轮机C还有空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E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 器2连通之后发生器2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蒸汽轮机D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 换器G连通,热交换器G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F连通之后循环泵F再有冷凝液管路与 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E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D连通,热交换器G还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机H有低压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4连通,蒸发器4还有低压 冷剂液管路经低温节流阀I与低温热交换器J连通之后低温热交换器J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压缩机H连通,压缩机H还有高压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L连通,第二冷凝器L还 有高压冷剂液管路经蒸发器4和第二低温节流阀N与低温热交换器J连通之后低温热交换 器J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压缩机H连通,低温热交换器J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L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 通,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2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7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 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5与蒸发器4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3还分别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 和热交换器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系统,压缩机、第二冷凝器、蒸发器、低温节流阀、第 二低温节流阀和低温热交换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系统,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

(2)流程上,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进行 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燃料和空气进入锅炉B并燃烧,燃气在锅炉B内放热于压缩空气之 后进入余热锅炉E,空气流经压气机A升压升温,压缩空气流经锅炉B、吸热升温之后进入 空气轮机C,压缩空气流经空气轮机C降压作功,作功之后的空气进入余热锅炉E,燃气和 空气在余热锅炉E内加热冷凝液成高压蒸汽,燃气和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提供给发生器2 作驱动热介质,余热锅炉E产生的高压蒸汽进入蒸汽轮机D降压作功,蒸汽轮机E排出的 低压蒸汽进入热交换器G、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冷凝液经循环泵F加压之后提供给 余热锅炉E、吸热成高压蒸汽并向蒸汽轮机D提供;压缩机、第二冷凝器、蒸发器、低温节 流阀、第二低温节流阀和低温热交换器进行压缩式逆向循环——冷剂蒸汽进入压缩机H,经 压缩成低压冷剂蒸汽之后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继续被压缩成高压冷剂蒸汽,另一部分 流经蒸发器4并放热成低压冷剂液,低压冷剂液再经低温节流阀I节流进入低温热交换器J、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压缩机H提供,压缩机H产生的高压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冷凝器L并放 热于被加热介质成高压冷剂液,高压冷剂液流经蒸发器4降温和经第二低温节流阀N节流 进入低温热交换器J、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压缩机H提供;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进行吸收式逆向循环——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泵6 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发生器2、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3提供,发生器2的浓溶液 经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吸收器1、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3的冷剂蒸汽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3的冷剂液经节流阀5节流之后进入蒸发器4、吸热成 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1提供;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分别向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和向吸收 式逆向循环提供驱动热负荷,压缩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分别通过第二冷凝器对外 供热和通过蒸发器向吸收式逆向循环供热,吸收式逆向循环通过吸收器和冷凝器对外供热, 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9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热交 换器、压缩机、膨胀机、低温热交换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溶 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工作机所组成;压气机A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A还有压 缩空气通道与锅炉B连通之后锅炉B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C连通,锅炉B还有燃 料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B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空气轮机C还有空气 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E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2连通之后发生器2再有 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蒸汽轮机D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G连通,热交换器G还 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F连通之后循环泵F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E 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D连通,热交换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 机H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膨胀机O连通,膨 胀机O还有冷剂气体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J与压缩机H连通,低温热交换器J还有低温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 路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 器7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节流阀5与蒸发器4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热交换器和工作机构成空 气-蒸汽正向循环,压缩机、蒸发器、膨胀机和低温热交换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系统,蒸 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 统。

(2)流程上,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进行 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燃料和空气进入锅炉B并燃烧,燃气在锅炉B内放热于压缩空气之 后进入余热锅炉E,空气流经压气机A升压升温,压缩空气流经锅炉B、吸热升温之后进入 空气轮机C,压缩空气流经空气轮机C降压作功,作功之后的空气进入余热锅炉E,燃气和 空气在余热锅炉E内加热冷凝液成高压蒸汽,燃气和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提供给发生器2 作驱动热介质,余热锅炉E产生的高压蒸汽进入蒸汽轮机D降压作功,蒸汽轮机E排出的 低压蒸汽进入热交换器G、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冷凝液经循环泵F加压之后提供给 余热锅炉E、吸热成高压蒸汽并向蒸汽轮机D提供;压缩机、蒸发器、膨胀机和低温热交换 器进行压缩式逆向循环——冷剂气体进入压缩机H,升压升温之后流经蒸发器4并放热降温, 冷剂气体流经膨胀机O降压作功,降压之后的冷剂气体流经低温热交换器J、吸热升温之后 向压缩机H提供;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进 行吸收式逆向循环——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发生器2、吸热 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3提供,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吸收器1、吸收 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3 的冷剂液经节流阀5节流之后进入蒸发器4、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1提供;空气-蒸 汽正向循环分别向工作机和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向吸收式逆向循 环提供驱动热负荷,压缩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通过蒸发器向吸收式逆向循环供热, 吸收式逆向循环通过吸收器和冷凝器对外供热,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10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9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将压缩机H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蒸 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膨胀机O连通调整为压缩机H有冷剂气体通 道与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气体通道与第二压缩机K连通,第二压缩机K还 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膨胀机O连通;压缩机H 产生的冷剂气体流经蒸发器4放热降温之后提供给第二压缩机K,第二压缩机K产生的冷剂 气体流经蒸发器4放热降温之后提供给膨胀机O,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11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热交 换器、压缩机、膨胀机、低温热交换器、回热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 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工作机所组成;压气机A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A 还有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B连通之后锅炉B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C连通,锅炉B 还有燃料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B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空气轮机C还 有空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E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2连通之后发生器2 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蒸汽轮机D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G连通,热交换器G 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F连通之后循环泵F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 炉E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D连通,热交换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压缩机H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回热器P与膨 胀机O连通,膨胀机O还有冷剂气体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J和回热器P与压缩机H连通, 低温热交换器J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 通,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2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7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 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5与蒸发器4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3还分别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 热交换器和工作机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系统;压缩机、蒸发器、膨胀机、低温热交换器 和回热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系统,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 和溶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

(2)流程上,与图9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压缩机H产生的冷剂 气体流经蒸发器4放热降温之后提供给回热器P,冷剂气体流经回热器P放热降温之后提供 给膨胀机O;膨胀机O排出的冷剂气体依次流经低温热交换器J和回热器P、逐步吸热升温 之后提供给压缩机H。

图12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1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将压缩机H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蒸 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回热器P与膨胀机O连通调整为压缩机H有 冷剂气体通道与通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气体通道与第二压缩机K连通,第 二压缩机K还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回热器P 与膨胀机O连通;压缩机H产生的冷剂气体流经蒸发器4、放热降温之后提供给第二压缩机 K,第二压缩机K产生的冷剂气体依次流经蒸发器4和回热器P放热降温之后提供给膨胀机 O,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13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热交 换器、压缩机、膨胀机、冷却器、低温热交换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 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A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A还有压 缩空气通道与锅炉B连通之后锅炉B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C连通,锅炉B还有燃 料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B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空气轮机C还有空气 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E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2连通之后发生器2再有 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蒸汽轮机D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G连通,热交换器G还 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F连通之后循环泵F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E 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D连通,热交换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 机H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M与膨胀机O连通,膨胀机O还有冷剂气体通道经低温热交 换器J与压缩机H连通,低温热交换器J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却器M还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吸收器1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 交换器7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节流阀5与蒸发器4连通,蒸发器4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1 和冷凝器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 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系统,压缩机、冷却器、膨胀机和低 温热交换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系统,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 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

(2)流程上,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进行 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燃料和空气进入锅炉B并燃烧,燃气在锅炉B内放热于压缩空气之 后进入余热锅炉E,空气流经压气机A升压升温,压缩空气流经锅炉B、吸热升温之后进入 空气轮机C,压缩空气流经空气轮机C降压作功,作功之后的空气进入余热锅炉E,燃气和 空气在余热锅炉E内加热冷凝液成高压蒸汽,燃气和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提供给发生器2 作驱动热介质,余热锅炉E产生的高压蒸汽进入蒸汽轮机D降压作功,蒸汽轮机E排出的 低压蒸汽进入热交换器G、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冷凝液经循环泵F加压之后提供给 余热锅炉E、吸热成高压蒸汽并向蒸汽轮机D提供;压缩机、冷却器、膨胀机和低温热交换 器进行压缩式逆向循环——冷剂气体进入压缩机H,升压升温之后流经冷却器M并放热降温, 冷剂气体流经膨胀机O降压作功,降压作功之后的冷剂气体流经低温热交换器J、吸热升温 并向压缩机H提供;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 进行吸收式逆向循环——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发生器2、吸 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3提供,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吸收器1、吸 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 器3的冷剂液经节流阀5节流之后进入蒸发器4、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1提供;空气 -蒸汽正向循环分别向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和向吸收式逆向循环提供驱动热负荷,压缩 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通过冷却器对外供热,吸收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通 过吸收器和冷凝器对外供热,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14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3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将压缩机H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 却器M与膨胀机O连通调整为压缩机H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M与第二压缩机K连通, 第二压缩机K还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M与膨胀机O连通;压缩机H产生的冷剂气体流 经冷却器M放热降温之后提供给第二压缩机K,第二压缩机K产生的冷剂气体流经冷却器M 放热之后提供给膨胀机O,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15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热交 换器、压缩机、冷却器、膨胀机、低温热交换器、回热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 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A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A 还有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B连通之后锅炉B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C连通,锅炉B 还有燃料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B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空气轮机C还 有空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E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2连通之后发生器2 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蒸汽轮机D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G连通,热交换器G 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F连通之后循环泵F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 炉E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D连通,热交换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压缩机H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M和回热器P与膨胀机O连通,膨胀机O还有冷剂气体 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J和回热器P与压缩机H连通,低温热交换器J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冷却器M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 连通,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7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 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5与蒸发器4连通,蒸发器4还有低温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气机、锅炉、 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系统,压缩机、 冷却器、膨胀机、低温热交换器和回热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系统,蒸发器、吸收器、发 生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

(2)流程上,与图13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压缩机、冷却器、膨 胀机、低温热交换器和回热器进行压缩式逆向循环——压缩机H产生的冷剂气体依次流经 冷却器M和回热器P、放热降温之后提供给膨胀机O,冷剂气体流经膨胀机O降压作功,膨 胀机O排出的冷剂气体依次流经低温热交换器J和回热器P、吸热升温之后向压缩机H提供。

图16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5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将压缩机H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 却器M和回热器P与膨胀机O连通调整为压缩机H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M与第二压缩 机K连通,第二压缩机K再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M和回热器P与膨胀机O连通;压缩 机H产生的冷剂气体流经冷却器M放热降温之后提供给第二压缩机K,第二压缩机K产生的 冷剂气体依次流经冷却器M和回热器P、放热降温之后提供给膨胀机O,形成联合循环供能 系统。

图17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热交 换器、压缩机、冷却器、蒸发器、膨胀机、低温热交换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 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A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A还有压 缩空气通道与锅炉B连通之后锅炉B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C连通,锅炉B还有燃 料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B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空气轮机C还有空气 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E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2连通之后发生器2再有 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蒸汽轮机D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G连通,热交换器G还 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F连通之后循环泵F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E 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D连通,热交换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缩 机H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M与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膨胀机O 连通,膨胀机O还有冷剂气体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J与压缩机H连通,低温热交换器J还 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却器M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4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 生器2连通,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7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2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5与蒸发器4连通,吸 收器1和冷凝器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 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系统,压缩机、冷却器、蒸发 器、膨胀机和低温热交换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系统,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 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向循环系统。

(2)流程上,与图9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相比,除无工作机之外,不同之处在于:压 缩机H产生的冷剂气体依次流经冷却器M和蒸发器4、逐步放热降温之后提供给膨胀机O, 压缩式逆向循环获取低温热负荷并分别通过冷却器对外供热和通过蒸发器向吸收式逆向循 环供热。

图18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7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将压缩机H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 却器M与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气体通道与膨胀机O连通调整为压缩机H有 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M与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气体通道与第二压缩机K 连通,第二压缩机K还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M与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 气体通道与膨胀机O连通;压缩机H产生的冷剂气体依次流经冷却器M和蒸发器4、放热降 温之后提供给第二压缩机K,第二压缩机K产生的冷剂气体依次流经冷却器M和蒸发器4、 放热降温之后提供给膨胀机O,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19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热交 换器、压缩机、冷却器、蒸发器、回热器、膨胀机、低温热交换器、吸收器、发生器、冷 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压气机A有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压气机A 还有压缩空气通道与锅炉B连通之后锅炉B再有压缩空气通道与空气轮机C连通,锅炉B 还有燃料和空气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B还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空气轮机C还 有空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炉E还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2连通之后发生器2 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蒸汽轮机D有低压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G连通,热交换器G 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循环泵F连通之后循环泵F再有冷凝液管路与余热锅炉E连通,余热锅 炉E还有高压蒸汽通道与蒸汽轮机D连通,热交换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压缩机H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M与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回 热器P与膨胀机O连通,膨胀机O还有冷剂气体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J和回热器P与压缩 机H连通,低温热交换器J还有低温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却器M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 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7与 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节流阀5与蒸发器4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压 气机、锅炉、空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构成空气-蒸汽正向循环 系统,压缩机、冷却器、蒸发器、回热器、膨胀机和低温热交换器构成压缩式逆向循环系 统,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构成吸收式逆向 循环系统。

(2)流程上,与图17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压缩机H产生的冷剂 气体依次流经冷却器M、蒸发器4和回热器P放热降温之后提供给膨胀机O,膨胀机O排出 的冷剂气体依次流经低温热交换器J和回热器P吸热升温之后提供给压缩机H。

图20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9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压缩机,将压缩机H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 却器M与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回热器P与膨胀机O连通调整为 压缩机H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M与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再有冷剂气体通道与第 二压缩机K连通,第二压缩机K还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冷却器M与蒸发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4 再有冷剂气体通道经回热器P与膨胀机O连通;压缩机H产生的冷剂气体依次流经冷却器M 和蒸发器4、放热降温之后提供给第二压缩机K,第二压缩机K产生的冷剂气体依次流经冷 却器M、蒸发器4和回热器P放热降温之后提供给膨胀机O,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21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1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热交换器,将发生器2有混合 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2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8与外部连通,第二 热交换器8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1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二发生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9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1连 通,将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 生器9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9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0与冷凝器3连通,第二发生 器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

(2)流程上,余热锅炉E排出的混合气体依次流经发生器2和第二热交换器8、放热降温 之后对外排出;发生器2产生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9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器1的部 分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发生器9,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 生器9、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3提供,第二发生器9的浓溶液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1,流经第二发生器9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经第二 节流阀10节流进入冷凝器3,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22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1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热交换器,将发生器2有混合 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2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8和蒸发器4与外部 连通,第二热交换器8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节流阀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2连 通调整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 生器2连通,将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7与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9再有浓溶液管路 经溶液热交换器7与吸收器1连通,将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发 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9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9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 阀10与冷凝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

(2)流程上,余热锅炉E排出的混合气体依次流经发生器2、第二热交换器8和蒸发器4, 逐步放热降温之后对外排出;发生器2产生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9作驱动热介质, 吸收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2,发 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发生器9,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9、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3提供,第二发生器9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 换器7进入吸收器1,流经第二发生器9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经第二节流阀10节 流进入冷凝器3,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23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1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热交换器,将发生器2有混合 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2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8、蒸发器4和低温热 交换器J与外部连通,第二热交换器8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和溶 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 与第二发生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2与发生器2连通,将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7与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 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和溶液热交换器7与吸收器1连通,将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9连通之后 第二发生器9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0与冷凝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9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

(2)流程上,余热锅炉E排出的混合气体依次流经发生器2、第二热交换器8、蒸发器4 和低温热交换器J,逐步放热降温之后对外排出;发生器2产生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 9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二发生器9,冷剂 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9、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3提供,第二发生器 9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2,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12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吸收器1,流经第二发生器9的冷剂蒸汽放热成 冷剂液之后经第二节流阀10节流进入冷凝器3,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24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22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发生器2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热交换器8和蒸发 器4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2有混合气体通道经第二发生器9、第二热交换器8和蒸发器 4与外部连通;余热锅炉E排放的混合气体依次流经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9、第二热交换 器8和蒸发器4放热降温,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25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21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 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1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与第三发生器13连通,第三发生器1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与吸收器 1连通,将第二发生器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9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三发生器13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4与冷凝器3连 通,第三发生器1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

(2)流程上,第二发生器9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3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器 1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进入第三发生器13,冷剂蒸汽流 经第三发生器1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3提供,第三发生器13的 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进入吸收器1,流经第三发生器13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之后经第三节流阀14节流进入冷凝器3,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26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22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将第二发生器9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 流阀10与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9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发生器13和第二节流阀 10与冷凝器3连通;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1有稀 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 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7、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12与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9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7与吸收器1连通调 整为第二发生器9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三发生器13连通,第三发生 器13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7与吸收器1连通,将第二发生器9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3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 1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4与冷凝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冷凝器3连通。

(2)流程上,第二发生器9产生的冷剂液和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3作驱动热介质, 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7、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12进入发生器2,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发生器9,第二发 生器9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进入第三发生器13,冷剂蒸汽和冷剂液流经第三发 生器1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3提供,第三发生器13的浓溶液经 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吸收器1,流经第三发生器13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经第三节 流阀14节流进入冷凝器3,流经第三发生器13的冷剂液放热降温之后经第二节流阀10节 流进入冷凝器3,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27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23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 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 发生器9连通调整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13 连通,第三发生器13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二发生 器9连通,将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和溶液热交换器7与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和溶液热 交换器7与吸收器1连通,将第二发生器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 生器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3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 流阀14与冷凝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3连通。

(2)流程上,第二发生器9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3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三发生器13,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3、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3提供,第三发生器1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 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进入第二发生器9,第二发生器9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1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2,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16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吸收器1,流经第三发生器13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 液之后经第三节流阀14节流进入冷凝器3,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28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1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将发生器2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2)有混 合气体通道与第二发生器9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9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将蒸发 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17连通, 第二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9连 通,第二发生器9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17连通,第二发 生器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第二吸收器17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余热锅炉E排出的混合气体依次流经发生器2和第二发生器9并逐步放热, 蒸发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吸收器17,第二吸收器17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1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发生器9、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1提供,第二发生 器9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吸收器17、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 质,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29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1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高温热交换器和第二循环泵,将余 热锅炉E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2连通之后发生器2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 为余热锅炉E有混合气体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Q连通之后高温热交换器Q再有混合气体通 道与外部连通,高温热交换器Q和发生器2之间依靠第二循环泵R和循环热介质管路构成 闭合循环回路。

(2)流程上,余热锅炉E排出的混合气体流经高温加热器Q并放热于循环热介质,循环 热介质经第二循环泵R加压之后流经高温热交换器Q、吸热升温或吸热汽化之后提供给发生 器2作驱动热介质,循环热介质流经发生器2并放热,再经第二循环泵R加压向高温加热 器Q提供,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30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1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高温热交换器、第二循环泵、第二 发生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将余热锅炉E有混合气体通道与 发生器2连通之后发生器2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余热锅炉E有混合气体通 道与高温热交换器Q连通之后高温热交换器Q再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高温热交换 器Q、发生器2和第二发生器9之间依靠第二循环泵R和循环热介质管路构成闭合循环回路; 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17连通,第二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 生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9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17连通, 第二发生器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第二吸收器17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2)流程上,余热锅炉E排出的混合气体流经高温热交换器Q并放热于循环热介质,循 环热介质经第二循环泵R加压之后流经高温热交换器Q、吸热升温或吸热汽化之后提供给发 生器2和第二发生器9作驱动热介质;循环热介质流经发生器2和第二发生器9并逐步放 热,再经第二循环泵R加压向高温热交换器Q提供;蒸发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吸 收器17,第二吸收器17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发生器 9、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1提供,第二发生器9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 进入第二吸收器17、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图31所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所示联合循环供能系统中,增加第二热交换器,将燃料和空气通道变更为高温 热源介质通道,取消锅炉B有燃气通道与余热锅炉E连通,取消空气轮机C有空气通道与 余热锅炉E连通,取消余热锅炉E有混合气体通道与发生器2连通之后发生器2再有混合 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锅炉B有低温热源介质通道经余热锅炉E、发生器2、第二热交换器 8、蒸发器4和低温热交换器J与外部连通,空气轮机C有空气通道经锅炉B、发生器2、 第二热交换器8、蒸发器4和低温热交换器J与外部连通;高温热源介质向压缩空气提供热 负荷,锅炉B排出的低温热源介质依次流经发生器2、第二热交换器8、蒸发器4和低温热 交换器J并逐步放热降温,空气轮机C排出的空气依次流经发生器2、第二热交换器8、蒸 发器4和低温热交换器J并逐步放热降温,空气-蒸汽正向循环分别向工作机S提供动力、 向压缩式逆向循环提供动力和向吸收式逆向循环提供驱动热负荷,形成同时提供供热需求 和动力需求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联合循环供能系统,具有如下效果和 优势:

(1)适应不同燃料或热源介质,并实现高效供热与高效制冷。

(2)能够较好地实现对诸如环境低温热资源的利用,实现节能型供热或高效制冷。

(3)燃气的高温热能通过空气-蒸汽正向循环装置和压缩式逆向循环装置加以利用,提升 低温热负荷温度或同时对外提供动力,高温段温差得到合理利用,减少不可逆损失。

(4)燃气余热负荷通过吸收式逆向循环装置加以利用,获取或进一步提升低温热负荷温 度,实现温差的合理利用,减少不可逆损失。

(5)给出多种具体技术方案,能够应对众多不同的实际状况,有较宽的适用范围。

(6)发挥空气-蒸汽联合循环、压缩式逆向循环和吸收逆向循环各自的优势,能够最大程 度地实现热能的高效利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