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风电机组的机舱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5113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风电机组的机舱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主要涉及到风电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风电机组的机舱罩。



背景技术:

风机机舱罩是罩在风力发电机组最外的一层防护装置,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机、齿轮箱和机舱控制柜等核心部件基本都安装在风机机舱罩内,风机机舱罩对于安装在风机机舱罩内的设备起着安全防护作用。由于风力发电机组内部件很多器件存在发烧过热现象,包括齿轮箱、发电机等设备。为了保证发电机、齿轮箱等大型空冷型部件的通风散热要求,故机舱罩需设计通风冷却结构。同时通风冷却结构还需要考虑机舱的环境适应性和结构强度,比如除尘、降噪、防雨、抗风载,抗冰载等能力。现有技术的机舱罩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机舱内通风面积多通过直接在机舱罩底部切割出通风口来实现,或通过在机舱罩侧面安装百叶窗等来实现机舱的通风。但部分风电机组为保证机舱内的通风风量需求,同时又要保证机舱罩的强度,同时还受机舱内设备的空间影响,使得无法开出完全满足面积的通风面积,存在布局困难、散热效果不佳等问题;在机舱侧面开孔又存在容易进雨水进沙尘的问题。如果将将通风口开于机舱两侧或顶部,存在机舱罩漏水风险,且大幅度的通过开孔增加通风面积,将使风机的运行时的噪音无遮挡的释放,环境不友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散热效果好、能防尘防雨、强度高、更环保的用于风电机组的机舱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风电机组的机舱罩,包括机舱罩本体,所述机舱罩本体靠近风轮叶片组的一端侧壁上开设有一个以上的前端捕风孔部,所述前端捕风孔部均朝向风轮叶片组设置用于捕捉风轮叶片组作业时产生的气流,所述机舱罩本体内壁上于前端捕风孔部处设有相配合的前端导风过滤隔层,经前端捕风孔部捕捉的气流进入前端导风过滤隔层进行过滤后被导向至机舱内的风电机组设备处进行散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舱罩本体的尾部设有用于与前端导风过滤隔层配合形成空气对流的尾端排风隔层,所述尾端排风隔层凸出设置于机舱罩本体尾端,所述尾端排风隔层的底面上开设有多个朝向地面设置的第一排风孔部,经前端导风过滤隔层导入的气流在进行散热交换后进入尾端排风隔层内并经第一排风孔部向下排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尾端排风隔层与机舱之间设有密封隔板,所述密封隔板上开设有一个以上的第二排风孔部用于将机舱内气流导入至尾端排风隔层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尾端排风隔层内于每个第二排风孔部处均设有一个轴流风机用于将机舱内气流快速导入至尾端排风隔层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排风孔部和第二排风孔部处均设有用于过滤的钢丝网板,所述第一排风孔部处钢丝网板的孔距大于第二排风孔部处钢丝网板的孔距。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舱罩本体的前端设有多个朝向风轮叶片组的圆弧面,所述前端捕风孔部共两个,两个所述前端捕风孔部分别开设于机舱罩本体两侧的两个对称圆弧面上,每个所述前端捕风孔部均包括多个成排设置的U型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端导风过滤隔层上设有导风孔用于将捕捉进隔层腔室的气流导入至机舱内,所述导风孔处设有可拆卸的过滤板用于对导入的气流进行过滤,所述前端导风过滤隔层的底面上开设有一个以上与外界连通的排污孔用于将进入到隔层腔室内的雨水杂物排出至机舱罩本体外。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板包括叠加在一起的过滤钢板和过滤棉板,所述过滤钢板上开设有多个过滤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舱罩本体包括上下连接的上罩体和下罩体,所述上罩体的径向宽度长于下罩体的径向宽度以使两者内壁面的连接处形成台阶面,所述前端导风过滤隔层设置于台阶面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罩体的长度长于下罩体的长度、以使上罩体的尾部凸出于下罩体的尾部,所述上罩体凸出的尾部处设置尾端排风隔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用于风电机组的机舱罩,充分利用高速旋转的风轮叶片组产生较强的气流,通过设置前端捕风孔部捕捉到气流,使得气流进入机舱罩本体内进行快速散热,散热效果好,保证了机舱内的通风风量需求。同时,这种设计无需在机舱罩本体的底部和侧壁开设多个通风孔或者百叶窗,有效增强了机舱罩本体的强度。

(2)本发明的用于风电机组的机舱罩,进一步在机舱罩本体内设置了与前端捕风孔部相配合的前端导风过滤隔层,经前端捕风孔部捕捉的较强气流并不会在机舱内乱窜,而是在进入前端导风过滤隔层后,经过前端导风过滤隔层的导向至有散热需求的风电机组设备处进行散热。同时,前端导风过滤隔层还起到一个雨水灰尘过滤的作用,从前端捕风孔部进入的雨水或者杂质并不会直接侵袭风电机组设备,而是在前端导风过滤隔层内被缓冲、过滤。

(3)本发明的用于风电机组的机舱罩,通过设置前端导风过滤隔层,使得机舱内风机噪音并不会无遮挡的直接通过前端捕风孔部传出,前端导风过滤隔层能够很好的对噪音进行缓冲、降噪,使得风电机组更加环保。

(4)本发明的用于风电机组的机舱罩,通过设置尾端排风隔层,一是和前端的前端导风过滤隔层形成对流配合,使得进入机舱罩本体内的气流流动性更好,散热效果更加。二是尾端排风隔层是凸出设计的,使得雨水灰尘不能倒灌进入机舱罩本体内,进一步满足了机舱罩本体的防尘防水的要求。三是凸出设计的尾端排风隔层具有一定的空腔,能够形成缓冲空间,对机舱内风机噪音进行缓冲、降噪,进一步使得风电机组更加环保。

(5)本发明的用于风电机组的机舱罩,通过设置朝向风轮叶片组的圆弧面,使得设置在圆弧面上的前端捕风孔部能够更加直面风轮叶片组,进一步满足了捕风要求,能够最大量的捕捉到风轮叶片组产生的气流。同时,每个前端捕风孔部均包括多个成排设置的U型孔,时因为开设在圆弧面上的U型孔能够满足最大的开口面积要求,进风面积大能够捕捉到最大量的气流以满足散热需求。

(6)本发明的用于风电机组的机舱罩,将前端导风过滤隔层设置于台阶面上,使得前端导风过滤隔层不会和舱内的风电设备形成空间冲突,不会占用风电设备空间,最终使得既满足了前端导风过滤隔层的安装需要,又使得机舱罩本体满足了风电机组特殊的尺寸、空间要求。

(7)本发明的用于风电机组的机舱罩,上罩体凸出的尾部处设置尾端排风隔层。使得尾端排风隔层和上罩体一体成型,即尾端排风隔层并不是单个组件,也并不是后期单独安装,这既便于尾端排风隔层的统一制作,外形美观,又便于尾端排风隔层的高空安装牢固性,满足风电行业高空安全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用于风电机组的机舱罩的侧视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用于风电机组的机舱罩的剖视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用于风电机组的机舱罩的上罩体的仰视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机舱罩本体;11、上罩体;12、下罩体;13、台阶面;2、前端捕风孔部;3、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1、导风孔;32、排污孔;4、尾端排风隔层;41、第一排风孔部;42、密封隔板;43、第二排风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风电机组的机舱罩,包括机舱罩本体1,机舱罩本体1靠近风轮叶片组的一端侧壁上开设有一个以上的前端捕风孔部2,前端捕风孔部2均朝向风轮叶片组设置用于捕捉风轮叶片组作业时产生的气流,机舱罩本体1内壁上于前端捕风孔部2处设有相配合的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经前端捕风孔部2捕捉的气流进入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进行过滤后被导向至机舱内的风电机组设备处进行散热。通过以上特殊的科学设计,具有如下优点:

一是当风电机组作业时,高速旋转的风轮叶片组会产生较强的气流,本发明充分利用该气流,在机舱罩本体1的前端、靠近风轮叶片组开设一个以上的前端捕风孔部2,前端捕风孔部2能捕捉到风轮叶片组产生的较强气流,使得气流进入机舱罩本体1内进行快速散热,散热效果好,保证了机舱内的通风风量需求。同时,这种设计无需在机舱罩本体1的底部和侧壁开设多个通风孔或者百叶窗,有效增强了机舱罩本体1的强度。二是本发明进一步在机舱罩本体1内设置了与前端捕风孔部2相配合的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经前端捕风孔部2捕捉的较强气流并不会在机舱内乱窜,而是在进入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后,经过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的导向至有散热需求的风电机组设备处进行散热。三是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还起到一个雨水灰尘过滤的作用,从前端捕风孔部2进入的雨水或者杂质并不会直接侵袭风电机组设备,而是在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内被缓冲、过滤。四是通过设置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使得机舱内风机噪音并不会无遮挡的直接通过前端捕风孔部2传出,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能够很好的对噪音进行缓冲、降噪,使得风电机组更加环保。

如图2、图3、图5所示,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机舱罩本体1的尾部设有用于与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配合形成空气对流的尾端排风隔层4,尾端排风隔层4凸出设置于机舱罩本体1尾端,尾端排风隔层4的底面上开设有多个朝向地面设置的第一排风孔部41,经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导入的气流在进行散热交换后进入尾端排风隔层4内并经第一排风孔部41向下排出。通过设置尾端排风隔层4,一是和前端的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形成对流配合,使得进入机舱罩本体1内的气流流动性更好,散热效果更加。二是尾端排风隔层4是凸出设计的,其凸出的底面上设置开口朝下的第一排风孔部41,使得雨水灰尘不能倒灌进入机舱罩本体1内,进一步满足了机舱罩本体1的防尘防水的要求。三是凸出设计的尾端排风隔层4具有一定的空腔,能够形成缓冲空间,对机舱内风机噪音进行缓冲、降噪,使得机舱内风机噪音并不会无遮挡的直接传出,进一步使得风电机组更加环保。

如图2、图5所示,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尾端排风隔层4与机舱之间设有密封隔板42,密封隔板42上开设有一个以上的第二排风孔部43用于将机舱内气流导入至尾端排风隔层4内。由于尾端排风隔层4是具有一定长度、宽度和空间的,为保证进入集机舱罩本体1内的气流能够充分进行热交换后再排出,通过设置密封隔板42和第二排风孔部43,使得从前端进入的气流不会马上从尾端排风隔层4处流出,而是会在机舱罩本体1内进行充分热交换后再排出,进一步保证了散热效果。同时,通过设置密封隔板42,形成了双层防护,使得即使万一有小部分灰尘雨水进入尾端排风隔层4,也会被密封隔板42阻隔而不会进一步进入机舱内,有效保证了风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尾端排风隔层4内于每个第二排风孔部43处均设有一个轴流风机用于将机舱内气流快速导入至尾端排风隔层4内。通过设置轴流风机,能够在需要时进一步保证空气对流的效果。有效保证各种极端环境下的散热需求。

如图3、图5所示,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排风孔部41和第二排风孔部43处均设有用于过滤的钢丝网板,第一排风孔部41处钢丝网板的孔距大于第二排风孔部43处钢丝网板的孔距。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排风孔部41处钢丝网板的孔距为20mm, 第二排风孔部43处钢丝网板的孔距为10mm。通过设置钢丝网板,一是能够进一步形成防护,有效保证风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二是两者的孔距并非一样大,这是因为第二排风孔部43更靠近风电设备,所以需要相对更细微的过滤,而尾端排风隔层4的第一排风孔部41直接和外界接触,孔距更大便于快速将尾端排风隔层4内的热气流排出至外界,以保证散热效果。

如图1、图2、图4所示,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机舱罩本体1的前端设有多个朝向风轮叶片组的圆弧面,前端捕风孔部2共两个,两个前端捕风孔部2分别开设于机舱罩本体1两侧的两个对称圆弧面上,每个前端捕风孔部2均包括多个成排设置的U型孔。通过设置朝向风轮叶片组的圆弧面,使得设置在圆弧面上的前端捕风孔部2能够更加直面风轮叶片组,进一步满足了捕风要求,能够最大量的捕捉到风轮叶片组产生的气流。同时,每个前端捕风孔部2均包括多个成排设置的U型孔,时因为开设在圆弧面上的U型孔能够满足最大的开口面积要求,进风面积大能够捕捉到最大量的气流以满足散热需求。

如图2、图4所示,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上设有导风孔31用于将捕捉进隔层腔室的气流导入至机舱内,导风孔31处设有可拆卸的过滤板用于对导入的气流进行过滤,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的底面上开设有一个以上与外界连通的排污孔32用于将进入到隔层腔室内的雨水杂物排出至机舱罩本体1外。通过设置导风孔31,进入至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内的气流能够被精准的导向至有散热需求的风电机组设备处进行散热。设置在导风孔31处的过滤板能够对从前端捕风孔部2进入的雨水或者杂质进行过滤,使其并不会直接侵袭风电机组设备。同时被缓冲、过滤的雨水或者杂质又能够通过设置在底部的排污孔32排出至机舱罩本体1外。

如图4所示,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过滤板包括叠加在一起的过滤钢板和过滤棉板,过滤钢板上开设有多个过滤孔。设有过滤孔的过滤钢板能够形成支撑,使得过滤板不易被高速气流损坏,同时,叠加在过滤钢板上的过滤棉板能够对细微杂质和雨水作精密的过滤,两者结合过滤效果极佳。

如图1、图2、图4所示,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机舱罩本体1包括上下连接的上罩体11和下罩体12,上罩体11的径向宽度长于下罩体12的径向宽度以使两者内壁面的连接处形成台阶面13,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设置于台阶面13上。由于风电机组有特殊的尺寸限制和空间限制,使得位于下部的下罩体12的径向宽度不能过宽,使得在下罩体12内壁上已无安装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的空间。本发明将上罩体11的径向宽度长于下罩体12的径向宽度,使两者内壁面的连接处形成台阶面13的容纳空间,然后将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设置于台阶面13上,使得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不会和舱内的风电设备形成空间冲突,不会占用风电设备空间,最终使得既满足了前端导风过滤隔层3的安装需要,又使得机舱罩本体1满足了风电机组特殊的尺寸、空间要求。

如图1、图2、图5所示,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上罩体11的长度长于下罩体12的长度、以使上罩体11的尾部凸出于下罩体12的尾部,上罩体11凸出的尾部处设置尾端排风隔层4。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尾端排风隔层4和上罩体11一体成型,即尾端排风隔层4并不是单个组件,也并不是后期单独安装,这既便于尾端排风隔层4的统一制作,外形美观,又便于尾端排风隔层4的高空安装牢固性,满足风电行业高空安全的要求。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