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喷射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30908发布日期:2019-06-15 00:51阅读:95来源:国知局
燃料喷射阀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向例如汽车的内燃机供给燃料的燃料喷射阀。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燃料喷射装置,以能往复移动的方式将阀构件收容于筒状的外壳内,通过使阀构件与阀座接触以将喷孔关闭,通过使阀构件与阀座分开以将喷孔打开。在外壳内收容有可动芯部,上述可动芯部与阀构件一体移动。此外,在外壳固定有固定芯部,上述固定芯部配置于可动芯部的上游侧。在外壳的周围设有线圈部,上述线圈部产生将可动芯部吸引到固定芯部的电磁吸引力。在停止向线圈部通电时,在弹簧的力的作用下,阀构件与阀座接触。当向线圈部进行通电时,在线圈部的电磁吸引力的作用下,阀构件克服弹簧的力而与阀座分开。

以往,为了减小因可动芯部与固定芯部碰撞而产生的开阀时的工作声,提出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对外壳的内周面与可动芯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并且在可动芯部的靠固定芯部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环状的突出部。在这种以往的燃料喷射装置中,存在于可动芯部与固定芯部之间的空间在突出部的径向外侧变大,因流过外壳的内周面与可动芯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燃料的阻力而产生的流体减震效果变强。由此,开阀时的可动芯部的速度降低,开阀时的工作声减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14828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燃料喷射装置中,在突出部形成有平坦面,因此,在开始将喷孔关闭的闭阀动作时、即可动芯部开始向远离固定芯部的方向移动时,阻碍可动芯部与固定芯部的分离的流体的粘附力、即挤压力变大,从而使闭阀时的响应性变差。

此外,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的燃料喷射装置中,由于在突出部形成有平坦面,因此,若在可动芯部与固定芯部碰撞时可动芯部发生倾斜,则突出部的平坦面的外周的角部与固定芯部接触。与此相对的是,在可动芯部与固定芯部碰撞时可动芯部未发生倾斜的情况下,突出部的平坦面会根据突出部的平坦面的精加工程度而与固定芯部局部地接触。因此,在现有的燃料喷射装置中,突出部与固定芯部接触的位置根据每个燃料喷射装置的个体以及每个动作不同而不同,由此,开阀时的工作声会产生差异。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料喷射阀,能抑制开阀时的工作声的差异的产生,并且能抑制闭阀时的响应性变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燃料喷射阀包括:筒状的芯部;阀座,上述阀座形成有座面,并配置于比芯部靠燃料流动的下游侧的位置;阀芯,上述阀芯配置成能在芯部与座面之间移位,通过与座面接触以将燃料通路关闭,并通过与座面分开以将燃料通路打开;筒状的保持件,上述保持件对阀座和阀芯进行收容;弹簧,上述弹簧朝与座面接触的方向对阀芯施力;以及线圈,上述线圈克服弹簧的施力而产生使阀芯朝与座面分开的方向移位的电磁吸引力,阀芯具有与芯部相对的筒状的电枢和固定于电枢的阀芯主体,阀芯主体因电枢朝与芯部分开的方向的移位而与座面接触,并因电枢朝靠近芯部的方向的移位而与座面分开,在电枢的靠芯部一侧的端部设有凸部和平面形成部,上述平面形成部位于比凸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平面形成部具有从凸部连续的第一正交平面部,第一正交平面部平行于与电枢的轴线正交的平面,凸部比第一正交平面部更朝向芯部突出,在包括电枢的轴线的平面内的凸部的外形线为从电枢的内周面连续的弧状的曲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燃料喷射阀,能减小电枢的凸部与芯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并能减小在电枢与芯部分开的闭阀时作用于电枢与芯部之间的挤压力。因此,能使阀体容易朝向座面移位,并能抑制燃料喷射阀的闭阀时的响应性变差。此外,无论电枢的倾斜变得如何,都能减小芯部与凸部的接触状态的差异,并能抑制开阀时的工作声的差异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燃料喷射阀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电枢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电枢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燃料喷射阀的电枢及芯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燃料喷射阀的电枢及芯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6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燃料喷射阀的电枢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电枢的俯视图。

图8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燃料喷射阀的电枢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8的电枢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燃料喷射阀的电枢及芯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燃料喷射阀的电枢及芯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电枢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燃料喷射阀的剖视图。燃料喷射阀1具有驱动装置2和阀装置3,上述阀装置3在驱动装置2的作用下动作。燃料在分别经过驱动装置2内以及阀装置3内的各个燃料通路之后,从阀装置3喷射。

驱动装置2具有:两段圆筒状的金属制的外壳4;金属制的筒状的芯部5,上述芯部5配置于外壳4的内侧;线圈6,上述线圈6以将芯部5包围的状态配置于外壳4的内侧;树脂制的绕线管7,上述绕线管7供线圈6卷绕;金属制的罩8,上述罩8通过焊接固定于外壳4的外周部的一部分,且在芯部5的周围将绕线管7覆盖;以及端子9,上述端子9用于将线圈6与外部电连接。外壳4、芯部5、线圈6、绕线管7、罩8以及端子9通过树脂制的成型体10而成为一体。此外,通孔4、芯部5、线圈6、绕线管7以及罩8配置成与燃料喷射阀1的轴线a同轴。

在罩8设有缺口部。端子9穿过罩8的缺口部而与线圈6连接。当经由端子9向线圈6进行通电时,会从线圈6产生电磁力。

阀装置3包括:阀座12,上述阀座12设有阀座内空间部11;喷孔板13,上述喷孔板13配置于比阀座12靠燃料流动的下游侧;阀芯14,上述阀芯14能相对于阀座12向沿轴线a的方向移位;筒状的保持件15,上述保持件15对阀座12、喷孔板13及阀芯14进行收容;筒状的固定杆16,上述固定杆16配置于比阀芯14靠燃料流动的上游侧,并固定于芯部5;以及作为弹性体的弹簧17,上述弹簧17配置在阀芯14与固定杆16之间。

保持件15固定于外壳4。阀座12固定于保持件15的内周面。喷孔板13固定于阀座12。阀座12、喷孔板13、阀芯14、保持件15、固定杆16和弹簧17配置成与燃料喷射阀1的轴线a同轴。

阀座12配置于比芯部5靠燃料流动的下游侧。在阀座12设有通孔12a以作为燃料通路,上述通孔12a从阀座内空间部11向喷孔板13侧贯穿。通孔12a设置成与轴线a同轴。阀座内空间部11的内表面具有:沿阀芯14发生移位的方向的圆筒状的滑动面18;以及圆锥状的座面19,该座面19从滑动面18向通孔12a朝靠近轴线a的方向连续地倾斜。即,在阀座12的内周部形成有沿轴线a的滑动面18和相对于轴线a倾斜的座面19。

阀芯14配置成能在芯部5与座面19之间移位。此外,阀芯14具有:配置在保持件15内的可动铁芯、即筒状的电枢21;以及固定于电枢21的阀芯主体22。阀芯主体22具有:滚珠23,上述滚珠23插入到阀座内空间部11;以及筒状的连结构件24,上述连结构件24将电枢21与滚珠23连结。阀芯14一边使滚珠23在滑动面18上引导,一边相对于阀座12移位。

电枢21在沿燃料喷射阀1的轴线a的方向上与芯部5相对。在阀座内空间部11的内表面与滚珠23之间形成有供燃料流动的燃料通路。当阀芯14相对于阀座12移位时,阀芯主体22的滚珠23与座面19接触或是与座面19分开。阀芯主体22的滚珠23在电枢21朝与芯部5分开的方向的移位的作用下与座面19接触,并在电枢21朝靠近芯部5的方向的移位的作用下与座面19分开。

当滚珠23与座面19分开时,在滚珠23与座面19之间会产生间隙以作为燃料通路,从而处于燃料通路打开的状态、即开阀状态。当滚珠23与座面19接触时,滚珠23与座面19之间的间隙会消失,从而处于燃料通路关闭的状态、即闭阀状态。

燃料在阀座内空间部11的内表面与滚珠23之间产生的燃料通路中依次流过滑动面18、座面19之后,穿过通孔12a向喷孔板13流出。通过滚珠23与座面19接触或是滚珠23与座面19分开,从而对从通孔12a向喷孔板13流出的燃料的量进行调节。

在芯部5的靠电枢21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与电枢21相对的芯部下游侧端面25。在本例中,芯部下游侧端面25与燃料喷射阀1的轴线a正交。当燃料喷射阀1成为开阀状态时,电枢21与芯部5的芯部下游侧端面25接触。

喷孔板13通过焊接固定于阀座12。在喷孔板13设有贯穿喷孔板13的多个燃料喷射孔26。从阀座12的通孔12a向喷孔板13流出的燃料从多个燃料喷射孔26向外部喷射。

弹簧17在被压缩于固定杆16与连结构件24之间的状态下产生弹性复原力。由此,弹簧17朝使滚珠23与座面19接触的方向对阀芯14施力。

当线圈6产生电磁力时,电枢21被吸引到芯部5。即,线圈6产生将电枢21吸引到芯部5的电磁吸引力。当线圈6产生电磁吸引力时,阀芯14克服弹簧17的施力而朝与座面19分开的方向移位。

固定杆16内的空间、配置有弹簧17的空间以及连结构件24内的空间形成供燃料流动的燃料通路。燃料在按固定杆16、弹簧17和连结构件24的顺序流过燃料通路之后,流向阀座12的阀座内空间部11。

图2是表示图1的电枢21的放大剖视图。此外,图3是表示图2的电枢21的俯视图。在电枢21的靠芯部5一侧的端部设有凸部31和平面形成部32,上述平面形成部32位于比凸部3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如图3所示,沿电枢21的轴线b观察时的凸部31的形状呈沿电枢21的周向的圆环状。在本例中,凸部31位于以电枢21的轴线b为中心的圆上。此外,凸部31设于电枢21的靠芯部5一侧的端部的内周部分。另外,以包括电枢21的轴线b的平面将电枢21切断时的凸部31的外形线成为从电枢21的内周面连续并向芯部5侧隆起的弧状的曲线。在本例中,如图2所示,以包括电枢21的轴线b的平面将电枢21切断时的凸部31的外形线成为具有半径r的圆弧状。

平面形成部32具有从凸部31向径向外侧连续的第一正交平面部33。第一正交平面部33在比凸部3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遍及电枢21整周地形成。此外,第一正交平面部33平行于与电枢21的轴线b正交的平面。凸部31在沿电枢21的轴线b的方向上从第一正交平面部33的位置向芯部5突出。

如图1所示,电枢21一边在保持件15上引导,一边朝沿燃料喷射阀1的轴线a的方向移位。在电枢2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s。由此,电枢21会以相对于燃料喷射阀1的轴线a发生了倾斜的状态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接触。

凸部31距第一正交平面部33的位置的高度是基于电枢21相对于轴线a的最大倾斜设定的。由此,即使电枢21在相对于轴线a发生了倾斜的状态下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接触时,电枢21的除了凸部31之外的其他部分也保持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分开的状态,而仅凸部31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接触。此外,由于以包括电枢21的轴线b的平面将电枢21切断时的凸部31的外形线成为弧状的曲线,因此,在燃料喷射阀1成为开阀状态时,凸部31以线接触状态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接触。

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在停止对线圈6进行通电的状态下,在弹簧17的作用力下,阀芯主体22的滚珠23与阀座12的座面19接触。由此,燃料通路关闭,停止燃料从阀座12向喷孔板13供给。

当向线圈6通电时,产生电磁吸引力,电枢21被吸引到芯部5。由此,阀芯14克服弹簧17的施力而向芯部5移位。由此,阀芯主体22的滚珠23与阀座12的座面19分开,从而成为燃料通路打开的开阀状态。

当燃料喷射阀1成为开阀状态时,电枢21与芯部5的芯部下游侧端面25接触。此时,电枢21的除了凸部31之外的其他部分保持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分开,而仅凸部31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接触。由于凸部31的外形线为弧状的曲线,因此,凸部31以线接触状态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接触。

在开阀状态下,从连结构件24内的燃料通路流入到阀座内空间部11的燃料在穿过滚珠23与滑动面18之间产生的燃料通路到达座面19之后,穿过滚珠23与座面19之间产生的燃料通路流向通孔12a。然后,燃料从通孔12a流向喷孔板13,并穿过多个燃料喷射孔26向外部喷射。

另一方面,当停止向线圈6进行通电时,电磁吸引力会消失,在弹簧17的施力的作用下,阀芯14朝靠近阀座12的座面19的方向移位。然后,阀芯主体22的滚珠23与座面19接触,燃料通路关闭。由此,停止燃料从阀座12的通孔12a向喷孔板13供给。

在上述这种燃料喷射阀1中,凸部31和从凸部31连续的第一正交平面部33设于电枢21的靠芯部5一侧的端部,在包括电枢21的轴线b的平面内的凸部31的外形线为从电枢21的内周面连续的弧状的曲线,因此,在电枢21的凸部31与芯部5接触时,能使凸部31与芯部5的接触状态处于线接触状态。由此,能减小电枢21与芯部5之间的接触面积,并能减小在电枢21与芯部5分开的闭阀时作用于电枢21与芯部5之间的挤压力。因此,能使阀芯14容易地向座面19移位,并能抑制燃料喷射阀1的闭阀时的响应性变差。此外,由于设有凸部31,因此,能增大在比凸部3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存在于芯部下游侧端面25与平面形成部32之间的空间的容积,能增大存在于芯部下游侧端面25与平面形成部32之间的燃料所带来的流体减震效果。由此,能增大与阀芯14朝靠近芯部5的方向的移位对抗的阻力,能减小开阀时的阀芯14的速度。因此,能实现开阀时的工作声的减小。

另外,在燃料喷射阀1的开阀时,电枢21会以电枢21相对于燃料喷射阀1的轴线a发生了倾斜的状态与芯部5接触。与芯部5接触时的电枢21的倾斜度根据每个燃料喷射阀1个体的不同而不同。此外,在电枢21的凸部31设有平坦面的情况下,凸部的平坦面的程度也根据每个燃料喷射阀1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电枢21的凸部31设有平坦面的情况下,电枢21与芯部5碰撞时的开阀时的工作声的差异根据每个燃料喷射阀1个体的不同而变大。即,在电枢21的凸部31上设有平坦面的情况下,当电枢21的倾斜变大时,电枢21在凸部的平坦面的最外周部处与芯部5接触,当电枢21的倾斜变小而使得芯部5的芯部下游侧端面25与电枢21的凸部的平坦面大致平行时,接触位置会根据芯部5的芯部下游侧端面25以及凸部的平坦面各自的平面度的精加工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电枢21与芯部5碰撞时产生的工作声的差异会根据每个燃料喷射阀1的个体的不同而变大。

与此相对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包括电枢21的轴线b的平面内的凸部31的外形线为从电枢21的内周面连续的弧状的曲线,因此,无论电枢21相对于燃料喷射阀1的轴线a的倾斜如何,芯部下游侧端面25与凸部31的接触状态的差异均会变小。由此,还能减小开阀时的工作声的差异。

此外,在电枢21的凸部31设有平坦面的情况下,当电枢21发生倾斜时,凸部31的平坦面的最外周部与芯部5的芯部下游侧端面25接触。与此相对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枢21的外形线为弧状的曲线,因此,凸部31在比凸部31的平坦面的最外周部的位置靠芯部5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处与芯部5接触。由此,与在凸部31具有平坦面的情况相比,在凸部31的外形线为弧状的曲线的本实施方式中,从凸部31与芯部5的接触位置直至振动到达芯部5的外周面为止的传递路径更长。因此,通过将在包括电枢21的轴线b的平面内的凸部31的外形线设为弧状的曲线,能增大芯部5中的振动的衰减,并能更可靠地抑制开阀时的工作声。

此外,凸部31配置成沿电枢21的周向的圆环状,因此,能更可靠地使电枢21中的仅凸部31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接触。由此,能更可靠地减小开阀时的工作声的差异。

实施方式2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燃料喷射阀的电枢21及芯部5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平面形成部32具有:第一正交平面部33,上述第一正交平面部33从凸部31连续;以及第二正交平面部34,上述第二正交平面部34位于比第一正交平面部3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第二正交平面部34在比第一正交平面部3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遍及电枢21的整周地形成。此外,第一正交平面部33以及第二正交平面部34平行于与电枢21的轴线b正交的平面。

第二正交平面部34的位置比第一正交平面部33的位置更远离芯部下游侧端面25。也就是说,第二正交平面部34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之间的距离、即第二间隔g2比第一正交平面部33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之间的距离、即第一间隔g1大。因而,在存在于比凸部31靠径向外侧的空间e中,平面形成部32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之间的距离按第一正交平面部33、第二正交平面部34的顺序向电枢21的径向外侧阶段性地变大。其他结构及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种燃料喷射阀1中,第二正交平面部34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之间的距离、即第二间隔g2比第一正交平面部33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之间的距离、即第一间隔g1大,因此,即使凸部31在电枢21相对于燃料喷射阀1的轴线a发生了倾斜的状态下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接触的情况下,也因存在第二间隔g2,能使电枢21的除了凸部31之外的其他部分不易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接触。此外,平面形成部32中越靠近凸部31的部分,越不易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接触,因此,能使第一正交平面部33的位置靠近芯部下游侧端面25,并能减小第一正交平面部33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之间的距离、即第一间隔g1。由此,能增大芯部5与电枢21之间的电磁吸引力,能提高燃料喷射阀1的开阀时的响应性。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平面形成部32所包含的正交平面部的数量为第一正交平面部33和第二正交平面部34这两个,但平行于与电枢21的轴线b正交的平面的三个以上的正交平面部也可以包含于平面形成部32。在这种情况下,在比第一正交平面部3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设有第二正交平面部34,在比第二正交平面部3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设有另外的正交平面部。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以使平面形成部32与下游侧端面25之间的距离朝向电枢21的径向外侧阶段性地变大的方式,使平面形成部32的各正交平面部形成于电枢21的靠芯部5一侧的端部。

实施方式3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燃料喷射阀的电枢21及芯部5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在电枢21的靠芯部5一侧的端部设有电枢侧锥形面部41,上述电枢侧锥形面部41位于比平面形成部3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电枢侧锥形面部41在比平面形成部3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遍及电枢21的整周地形成。

电枢侧锥形面部41相对于电枢21的轴线b倾斜。此外,电枢侧锥形面部41从平面形成部32朝向径向外侧向与芯部5分开的方向倾斜。在本例中,仅第一正交平面部33包含于平面形成部32,电枢侧锥形面部41从第一正交平面部33连续地朝向径向外侧向与芯部5分开的方向倾斜。由此,在存在于比凸部31靠径向外侧的空间e中,电枢侧锥形面部41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之间的距离朝向电枢21的径向外侧连续地变大。其他结构及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种燃料喷射阀1中,由于从平面形成部32朝向径向外侧向与芯部5分开的方向倾斜的电枢侧锥形面部41设于电枢21的靠芯部5一侧的端部,因此,即使凸部31在电枢21相对于燃料喷射阀1的轴线a发生了倾斜的状态下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接触的情况下,也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能使电枢21的除了凸部31之外的其他部分不易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接触。此外,能使电枢21的靠芯部5一侧的端部中靠近凸部31的部分靠近芯部下游侧端面25,并能增大芯部5与电枢21之间的电磁吸引力。另外,由于电枢侧锥形面部41连续地倾斜,因此,在电枢侧锥形面部41中能消除层差,并能消除层差中的电磁吸引力的损失。由此,能进一步增大芯部5与电枢21之间的电磁吸引力,并能进一步提高燃料喷射阀1的开阀时的响应性。

实施方式4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燃料喷射阀的电枢21的剖视图。此外,

图7是表示图6的电枢21的俯视图。在沿电枢21的周向呈环状配置的凸部31设有多个凹部42。多个凹部42在电枢2的周向上相互隔开地设于凸部31。由此,在电枢21的周向上被凹部42分割开的多个凸部31设于电枢21的靠芯部5一侧的端部。即,在电枢21的靠芯部5一侧的端部,以在电枢21的周向上隔着凹部42相互隔开间隔的方式设有多个凸部31。在本例中,六个凹部42设于凸部31,被凹部42分割开的六个凸部31设于电枢21的靠芯部5一侧的端部。

各凹部42的底面43与第一正交平面部33连续。此外,各凹部42的底面43还与电枢21的内周面连续。另外,各凹部42的底面43平行于与电枢21的轴线b正交的平面。即,各凹部42的底面43与第一正交平面部33存在于同一平面上。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种燃料喷射阀1中,由于在凸部31设有凹部42,因此,能通过凹部42进一步减小电枢21与芯部5的接触面积。由此,能进一步减小在闭阀时作用于芯部5与电枢21之间的挤压力,并能进一步提高闭阀时的响应性。此外,由于凹部42的底面43与第一正交平面部33连续且平行于与电枢21的轴线b正交的平面,因此,能将凹部42的底面43配置于与第一正交平面部33同一平面上,并能使凹部42的底面43靠近芯部下游侧端面25。由此,能抑制芯部5与电枢21之间的电磁吸引力的减小。

此外,由于在电枢21的靠芯部5一侧的端部,以在电枢21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有多个凸部31,因此,能进一步减小在闭阀时作用于芯部5与电枢21之间的挤压力,并能进一步提高闭阀时的响应性。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多个凹部42设于凸部31,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仅一个凹部42设置于凸部31。即使这样,也能减小电枢21与芯部5的接触面积,并能实现闭阀时的响应性的提高。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凹部42的底面43与第一正交平面部33存在于同一平面上,但也可以将凹部42的底面43形成于比第一正交平面部33的位置靠近芯部下游侧端面25的位置。若是这样,能进一步抑制芯部5与电枢21之间的电磁吸引力的减小。

实施方式5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燃料喷射阀的电枢21的剖视图。此外,

图9是表示图8的电枢21的俯视图。在电枢21的靠芯部5一侧的端部,以在电枢21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有多个凸部31。多个凸部31各自的外表面的形状为球面部分的形状。在本例中,在以电枢21的轴线b为中心的圆上配置有多个凸部31,多个凸部31的外表面的形状均为相同的形状。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4相同。

在这种燃料喷射阀1中,由于多个凸部31配置成沿电枢21的周向相互隔开间隔,多个凸部31各自的外表面的形状为球面部分的形状,因此,能使电枢21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的接触状态变为点接触状态。由此,能进一步减小芯部下游侧端面25与电枢21的接触面积,能进一步减小在闭阀时作用于芯部5与电枢21之间的挤压力。因此,能进一步实现闭阀时的响应性的提高。

实施方式6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燃料喷射阀的电枢21及芯部5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形成于芯部5的靠电枢21一侧的端部的芯部下游侧端面25具有:环状的芯部侧正交平面部52,上述芯部侧正交平面部52将芯部5的轴线a包围;以及圆锥状的芯部侧锥形面部51,上述芯部侧锥形面部51位于比芯部侧正交平面部5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芯部侧正交平面部52平行于与芯部5的轴线a正交的平面。芯部侧锥形面部51相对于芯部5的轴线a倾斜。此外,芯部侧锥形面部51从芯部侧正交平面部52向芯部5的径向内侧朝与电枢21分开的方向倾斜。由此,在芯部5的电枢21的端部,由芯部侧锥形面部51形成有朝向芯部5的轴线a凹陷的凹陷部。凸部31在沿芯部5的轴线a的方向上与芯部侧锥形面部51相对。

当电枢21在开阀时电枢21的轴线b相对于芯部5的轴线a发生了偏心的状态下被吸引到芯部5时,凸部31在电枢21相对于芯部5的轴线a发生了倾斜的状态下与图10的芯部侧锥形面部51的p点接触。当凸部31与芯部侧锥形面部51的p点接触时,凸部31一边沿芯部侧锥形面部51滑动,一边朝图10的箭头d的方向、即电枢21的轴线b靠近芯部5的轴线a的调芯方向移位,最终,凸部31遍及芯部5的整周地与芯部侧锥形面部51接触。其他结构及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种燃料喷射阀1中,由于向芯部5的径向内侧朝与电枢21分开的方向倾斜的芯部侧锥形面部51设于芯部5的靠电枢21一侧的端部,凸部31与芯部侧锥形面部51相对,因此,即使电枢21在电枢21的轴线b相对于芯部5的轴线a发生了偏心的状态下与芯部5接触的情况下,因凸部31被芯部侧锥形面部51引导,能使电枢21相对于芯部5自动地向减小电枢21的轴线b与芯部5的轴线a之间的偏心的方向进行移位。此外,在芯部下游侧端面25为与芯部5的轴线a正交的平面的情况下,当在开阀时凸部31与芯部下游侧端面25碰撞时,电枢21容易相对于芯部5回跳,但当在开阀时凸部31与芯部侧锥形面部51碰撞时,凸部31沿芯部侧锥形面部51滑动,因此,电枢21变得不易相对于芯部5回跳。因此,通过在芯部5的靠电枢21一侧的端部设置芯部侧锥形面部51,能进一步提高开阀时的响应性。此外,在凸部31沿芯部侧锥形面部51滑动时,在凸部31与芯部侧锥形面部51之间会产生摩擦损失,因此,能减小从电枢21传递至芯部5的能量,并能进一步实现开阀时的工作声的减小。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芯部下游侧端面25具有芯部侧正交平面部52以及芯部侧锥形面部51,但没有芯部侧正交平面部52亦可。

实施方式7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燃料喷射阀的电枢21及芯部5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此外,图12是表示图11的电枢21的俯视图。在凸部31与第一正交平面部33之间设有曲面部53,上述曲面部53将凸部31与第一正交平面部33平滑地连接。在本例中,在包括电枢21的轴线b的平面中,曲面部53、即圆弧的半径r比凸部31的外形线、即圆弧的半径r大。其他结构及动作与实施方式6相同。

在这种燃料喷射阀1中,将凸部31和第一正交平面部33平滑地连接的曲面部53设于凸部31与第一正交平面部33之间,因此,能通过曲面部53抑制燃料流动在凸部31与第一正交平面部33的边界处的淤滞(日文:淀み)。由此,能抑制因燃料的淤滞部分的压力损失造成的空间e中的压力的减小,并能抑制开阀时的流体减震效果的降低。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将凸部31与第一正交平面部33平滑地连接的曲面部53适用于实施方式6的电枢21,但也可以将平滑地连接凸部31与第一正交平面部33的曲面部53适用于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5的电枢21。即便这样,

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也可以将使第一正交平面部33与第二正交平面部34平滑地连接的曲面部设于第一正交平面部33与第二正交平面部34之间。即使这样,也能抑制燃料流动在第一正交平面部33与第二正交平面部34的边界处的淤滞,并能抑制空间e中的压力的减小。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也可以将使平面形成部32与电枢侧锥形面部41平滑地连接的曲面部设于平面形成部32与电枢侧锥形面部41之间。能抑制燃料流动在平面形成部32与电枢侧锥形面部41的边界处的淤滞,并能抑制空间e中的压力的减小。

此外,也可以在实施方式3至实施方式7的电枢21中,适用平面形成部32具有多个正交平面部的、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结构。

此外,也可以在实施方式4至实施方式7的电枢21中,适用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电枢侧锥形面部41。

此外,也可以在实施方式2至实施方式5的芯部5中,适用与实施方式6相同的芯部侧锥形面部51。

另外,本发明在发明的范围内,能将各上述实施方式自由组合,或是能将各上述实施方式适当变形、省略。

(符号说明)

1燃料喷射阀;5芯部;6线圈;12阀座;14阀芯;15保持件;17弹簧;19座面;21电枢;22阀芯主体;31凸部;32平面形成部;33第一正交平面部;34第二正交平面部;41电枢侧锥形面部;42凹部;51芯部侧锥形面部;53曲面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