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化工驰放气燃气发电的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31267阅读:5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煤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化工驰放气燃气发电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煤化工企业生产最终产品过程中,会产生一部分驰放气,其主要成分为h2、co、ch4,占驰放气的80%左右,驰放气不进行合成反应,常因在化工设备或管道中积聚而产生,由于驰放气影响设备的传热效果、影响反应速度和进度、降低生产效率等,所以驰放气必须定期排放。弛放气中含有有害、有用的组分,一般浓度都较低,品味低,附加值低。若直接将驰放气排放至大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然而驰放气并不一定是完全没用的,该部分气体如不加以回收利用,则直接通过火炬燃烧排放或者通过过热炉回收利用,使得这部分驰放气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能降低生产成本,也达不到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利用煤化工驰放气燃气发电的系统,该系统能充分利用煤化工驰放气,实现系统节能减排,成为循环经济运行的模式。

本发明目的之二是用上述系统实现煤化工驰放气燃气发电的方法,使煤化工弛放气得到再利用,是提高装置经济、环保效益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煤化工驰放气燃气发电的系统,是由驰放气处理装置、燃气发电装置、余热锅炉装置组成,所述的驰放气处理装置由驰放气储罐通过管道与过滤器相联通;所述燃气发电装置由氮气储罐、柴油储罐、阀站、压气机、燃气轮机和发电机组成;所述的燃气轮机通过阀站连接过滤器;所述的余热锅炉装置包含三通挡板、直排烟囱和脱硝催化剂,脱硝催化剂固定在余热锅炉中。

进一步,所述驰放气处理装置通过阀站与燃气发电装置连接,燃气发电装置通过三通挡板与余热锅炉连接。

本发明用上述系统实现一种煤化工驰放气燃气发电的方法,是将驰放气由外界送入驰放气储罐,经过滤器进入阀站,同时将氮气储罐中的氮气进入阀站,柴油储罐中的柴油进入燃气轮机,压气机中的介质直接进入燃气轮机后燃烧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烟气通过烟道引入三通挡板后再进入余热锅炉,烟气进入余热锅炉后再进入催化剂脱硝,经脱硝后合格烟气通过直排烟囱排放。

进一步,在驰放气进入之前热负荷要达到13mw,压力控制在2.00-2.50mpa。

更进一步,脱硝采用烟气后处理方式,且脱硝排烟温度至少为280℃,氨气压力至少为0.15mpa,避免了燃气轮机喷入蒸汽降低氮氧化物造成热效率低、能耗高的缺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几大系统装置的有机结合,以化工驰放气为气源实现燃气发电,同时利用燃机排烟余热通过余热锅炉副产蒸汽并入生产系统,在低氮排放方面,采用烟气处理方式,即通过scr法降低nox排量,实现系统节能减排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系统流程图。

图中:1.氮气储罐2.驰放气储罐3.过滤器4.柴油储罐5.三通档板6.直排烟囱7.余热锅炉8.催化剂9.压气机10.燃气轮机11.发电机12.阀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由图1可知,一种化工驰放气燃气发电的系统,由驰放气处理装置、燃气发电装置、余热锅炉装置组成,所述的驰放气处理装置由驰放气储罐2通过管道与过滤器3联通;所述的燃气发电装置由氮气储罐1、柴油储罐4、阀站12、压气机9、燃气轮机10和发电机11组成,所述燃气轮机10通过阀站12连接过滤器3;所述的余热锅炉装置包含三通挡板5、直排烟囱6和脱硝催化剂8,脱硝催化剂8固定在余热锅炉7中,所述的驰放气处理装置通过阀站12与燃气发电装置连接,燃气发电装置通过三通挡板5与余热锅炉连接。

本发明用上述系统实现一种煤化工驰放气燃气发电的方法,是将驰放气由外界送入驰放气储罐2,经过滤器3进入阀站12,同时将氮气储罐1中的氮气进入阀站12,柴油储罐4中的柴油进入燃气轮机10,压气机9中的介质直接进入燃气轮机10后燃烧做功,带动发电机11发电,烟气通过烟道引入三通挡板5后再进入余热锅炉7,烟气进入余热锅炉7后再进入催化剂8脱硝,催化剂8放置在余热锅炉7内部焊接的托架上,经脱硝后合格烟气通过直排烟囱6排放。

进一步,在驰放气进入之前热负荷要达到13mw,压力控制在2.00-2.50mpa。

进一步,脱硝采用烟气后处理方式,且脱硝排烟温度至少为280℃,氨气压力至少为为0.15mpa,避免了燃气轮机喷入蒸汽降低氮氧化物造成热效率低、能耗高的缺点。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化工驰放气燃气发电的系统及方法,该系统,是由驰放气处理装置、燃气发电装置、余热锅炉装置组成,所述的驰放气处理装置通过阀站与燃气发电装置连接,燃气发电装置通过三通挡板与余热锅炉连接。该系统通过几大装置的有机结合,以化工驰放气为气源实现燃气发电,同时利用燃机排烟余热通过余热锅炉副产蒸汽并入生产系统,在低氮排放方面,采用烟气处理方式,降低NOx排量,实现系统节能减排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成宏伟;董正庆;柳永兵;马洪光;宋淑群;贺超群;陈少锋;刘超;王晓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9.05
技术公布日:2018.02.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