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硬管道、进气系统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9556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进气硬管道、进气系统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进气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气硬管道、进气系统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使用增压式发动机的汽车中,随着增压器的转速的提升,进气系统中进气压力不断提高,使得发送机输出功率也随之增加,但当发动机不需要进气时,即,进气系统内的管道内的气体被阻隔在节气门外,此时增压器还在继续工作,源源不断的压缩气体被传送到进气系统的管道内,如果此时,管道内的高压气体不能被及时排出,那么管道内的压力就会迅速升高,造成节气门的损害或进气系统的管道爆裂。因此,需要在进气系统中设置旁通阀,利用旁通阀及其连接管路对于进气系统中过高的压力进行泄压。目前,应用到汽车上的旁通阀,通常需要单独的安装支架来安装到发动机机舱内,并且需要旁通阀进气管连接旁通阀座和进气通道上的硬管道,旁通阀进气管需要兼顾旁通阀的不同安装位置和管路走向,增加了机舱设计布置的困难性,增加整车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公开旨在提出一种进气硬管道,该进气硬管道上集成旁通阀,以此省去了固定旁通阀的安装支架以及用于连通的旁通阀进气管,简化装配工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进气硬管道,包括具有内部气道的管道本体,所述内部气道包括用于连通中冷器的进气口和用于连通节气门的出气口,其中,所述管道本体上集成有旁通阀,所述旁通阀与所述内部气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旁通阀包括阀座和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阀座上的阀体,所述阀座集成在所述管道本体上,所述阀座内部沿轴向开设有用于配合安装所述阀体的阀孔,所述阀孔沿所述轴向分别依次包括出气孔和进气孔,该出气孔的孔径大于所述进气孔,所述管道本体上开设有旁通孔,所述旁通孔与所述进气孔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旁通孔的孔径分别小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的口径。

进一步的,所述出气孔接近所述进气孔的一端周缘朝向所述阀座的轴向凸出延伸以形成有密封圆槽,所述密封圆槽与所述进气孔间隔设置,且与所述出气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阀座沿周向间隔设置有朝向径向凸出的多个安装凸台,每个所述安装凸台上开设有沿所述阀座的轴向延伸的安装孔,所述阀体上形成有所述安装孔一一对应的固定孔,并通过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固定孔和所述安装孔以固定到所述阀座。

进一步的,所述阀座上形成有出气管接头,所述出气管接头设置在相邻的所述安装凸台之间,并连通到所述出气孔。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安装凸台不均匀地分布在所述阀座的周向上,且相邻的所述安装凸台之间的间距应不小于所述出气管接头的管径。

进一步的,所述阀座与所述管道本体一体注塑成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公开所述的进气硬管道具有以下优势:

本公开所述的进气硬管道,直接在管道本体上集成旁通阀,省去了安装固定旁通阀的安装支架,同时旁通阀直接与管道本体连通,则可以进一步简化原有的用于连通旁通阀和管道本体的旁通阀进气管,这样,简化了旁通阀的装配工艺,同时更加方便布置旁通阀,并且可以降低整车的成本。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进气系统,在进气硬管道上集成旁通阀,以能够在进气系统压力过高时,开启旁通阀通道泄压,避免进气系统的管道爆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进气系统,包括进气软管道、出气软管道以及旁通出气管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述公开的进气硬管道,所述进气硬管道的所述进气口连通到所述进气软管道以连通到所述中冷器,所述出气口连通到所述出气软管道以连通到所述节气门,所述旁通阀与所述旁通出气管道连通。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公开所述的具有以下优势:

本公开所述的进气系统上集成了旁通通道,即,旁通阀和旁通出气管道可以在进气系统中管道的压力过高时进行泄压,将一部分气体从旁通出气管道排出,避免进气系统中管道压力过高导致管道爆裂的现象发生。同时集成的旁通通道,更加便于安装和布置。

本公开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中冷器和节气门,还包括上述公开的进气系统。

所述车辆与上述进气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进气硬管道的轴测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本公开提供的阀座的剖视图;

图4为本公开提供的进气硬管道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管道本体,11-进气口,12-出气口,2-旁通阀,21-阀座,211-出气管接头,22-阀体,3-阀孔,31-出气孔,32-进气孔,311-密封圆槽,5-安装凸台,51-安装孔,6-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进气硬管道,包括具有内部气道的管道本体1,该内部气道包括用于连通中冷器的进气口11和用于连通节气门的出气口12,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管道本体1上集成有旁通阀2,该旁通阀2与内部气道连通。

当进入到进气硬管道内的气体压力过高时,需要通过旁通阀及其连接管路对于经由进气硬管道传输的过高的气体进行泄压,也即,需要将一部分气体从旁通阀连通的管路中流出,其余的气体则继续通过管道本体1,通过节气门进入到发动机。由此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将旁通阀2直接集成在管道本体1上,一方面,节省了用于原本固定安装旁通阀2的安装支架,同时另一方面,也省去了用于连通旁通阀2和管道本体1的旁通进气管道,即,泄压时,内部气道的部分气体会直接流入到旁通阀2内,无需额外连接管道来连通旁通阀2和内部气道。这样,不仅便于旁通阀的安装装配,同时也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整车成本。

如图1所示,为了代替原有的旁通进气管道,实现旁通阀2与内部气道的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旁通阀2包括阀座21和可拆卸地安装到该阀座21上的阀体22,阀座21集成在管道本体1上,阀座21内部沿轴向开设有用于配合安装阀体22的阀孔3,该阀孔3沿轴向分别依次包括出气孔31和进气孔32,该出气孔31的孔径大于进气孔32,管道本体1上开设有旁通孔,该旁通孔与进气孔32相连通。

即,在管道本体1上开设有旁通孔,使得可以将一部分需要泄出的气体通过旁通孔流入到旁通阀2的进气孔32内,当内部气道内的进气压力大于旁通阀的设定值时,旁通阀2自动开启泄压,使得进气孔32和出气孔31连通,气体便可以流入到出气孔31内流出。

由于旁通阀2主要是在进气硬管道内压力过高时起到泄压的作用,大部分的气体还是要通过进气硬管道流入到发动机气缸内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旁通孔的孔径分别小于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的口径。只要能够在进气压力过高时能够气道泄压的作用,避免进气压力过高即可。

另外,在将阀体22安装配合到阀孔3内时,进气孔32和出气孔31之间是密封的,互不连通的,如图3所示,为了增加密封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出气孔31接近进气孔32的一端周缘朝向阀座21的轴向凸出延伸以形成有密封圆槽311,该密封圆槽311与进气孔32间隔设置,且与出气孔31连通。即,密封圆槽311增大了密封面积,可以起到更好的密封作用,在不需要对气体进行泄压时,可以防止内部气道内的气体从旁通阀内外泄。

为了方便阀体22的拆装,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21沿周向间隔设置有朝向径向凸出的多个安装凸台5,每个安装凸台5上开设有沿阀座21的轴向延伸的安装孔51,阀体22上形成有安装孔51一一对应的固定孔,并通过紧固件6依次穿过固定孔和安装孔51以固定到阀座21。为了避免安装过程中,损害管道本体1,安装孔51形成为盲孔,限定紧固件6的安装位置。其中,紧固件6可以为螺栓、铆钉等,对此本公开不做限制。

为了将流入到出气孔31的气体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21上形成有出气管接头211,为了不干涉安装凸台5的安装固定,该出气管接头211设置在相邻的安装凸台5之间,并连通到出气孔31。

为了防止阀体22的错装,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安装凸台5不均匀地分布在阀座21的周向上,不均匀的分布便要求安装位置,这样,就需要相应地固定孔和安装孔配合安装,避免阀体22因错装而导致重装的现象发生。并且相邻的安装凸台5之间的间距应不小于出气管接头211的管径,这样可以进一步地避免二者的安装干涉,同时也限定了相邻的安装凸台5的间距,避免相邻的安装凸台5的间距大小差异过大,保证阀体22固定到阀座21上的平稳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21可以与管道本体1一体注塑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阀座21也可以焊接到管道本体1上,对此本公开不做限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进气系统,包括进气软管道、出气软管道以及旁通出气管道,其中,还包括上述公开的进气硬管道,其中,进气硬管道的进气口11连通到进气软管道以连通到中冷器,出气口12连通到出气软管道以连通到节气门,旁通阀2与旁通出气管道连通。即,进气硬管道分别通过进气软管道和出气硬管道连通到中冷器和节气门,负责将中冷器冷却的气体传输到节气门以进入到发动机内。当进气系统内部管道压力过高时,旁通阀便开启,这样,部分气体从旁通阀流出,而后从旁通出气管道排出,旁通出气管道可以连接到增压器,这样排出的气体便可以再次循环利用。同时本进气系统布置空间较小,零件较少,降低了整车的成本。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中冷器和节气门,还包括上述公开的进气系统。进气系统接收由中冷器冷却的气体,同时负责将接收的气体流通到节气门处,以输送到发动机汽缸内进行燃烧利用。在进气硬管道需要泄压时,便可以自动开启旁通阀进行泄压。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