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扫路机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7813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扫路机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扫路机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现有扫路机,发动机降温模式为传统的水内循环风冷散热器散热的模式,并且散热器还需担负液压油冷却等工作,在一些特殊地区或高温天气里工作时,该模式的降温效果并不能满足发动机的需求,“开锅”现象时有发生,不得不暂时中断作业。

传统解决方式为通过增加发动机功率、加大风扇直径或加大散热器面积等增加成本的方式,上述解决方式,会极大的浪费资源,甚至不得不出现衍生机型,并且当扫路机在正常地区和常温天气常规作业时,传统的发动机大循环的冷却模式即可满足散热需求。

扫路机上的除尘水箱内装有作业降尘的介质水,目前,并没有利用除尘水箱内的介质水对发动机和液压油进行降温的系统,因此,设计一种能够根据具体工况环境,特别是外部温度过高时,自动的将扫路机作业降尘的介质水,引入发动机、液压油的散热降温系统里,提高散热降温效果,并且不会增加过多成本的降温系统,是现阶段扫路机降温系统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对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扫路机冷却系统,可以根据具体工况环境,调节该系统的散热模式,在外部温度过高时,自动的将扫路机作业降尘的介质水,引入发动机、液压油的散热降温系统里,提高散热降温效果,避免发动机“开锅”和液压油温度过高等现象,并且结构简单,不会增加过多成本,效能及效益比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扫路机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系统和设于除尘水箱内的第一冷热交换器,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通过冷却液循环管道连接的发动机和发动机冷却器,所述第一冷热交换器通过管道与所述发动机出水口与所述发动机冷却器入水口之间的冷却液循环管道的一段并联,与所述第一冷热交换器并联的所述冷却液循环管道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冷热交换器的入水管道上设有第二阀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液压油冷却系统和设于除尘水箱内的第二冷热交换器,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包括通过液压油循环管道连接的液压油箱和液压油冷却器,所述第二冷热交换器通过管道与所述液压油箱出油口与所述液压油冷却器入油口之间的液压油循环管道的一段并联,与所述第二冷热交换器并联的所述液压油循环管道上设有第三阀门,所述第二冷热交换器的入油管道上设有第四阀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液压油冷却器与所述液压油箱间还设有过滤器,所述液压油箱与所述第二冷热交换器间还设有液压泵。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冷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冷热交换器均包括第一管道和设于所述第一管道内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两端设有挡板以封堵,所述第一管道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所述空腔的连接口。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冷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冷热交换器之间设有固定组件以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的截面分别设为圆形、方形或多边形,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均设为不锈钢、铝合金或铜材质制成,所述第一管道外壁和所述第二管道内壁分别设有翅片。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发动机的出水口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液压油箱出油口处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均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均为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表现在:

1、本实用新型将扫路机作业降尘的介质水,引入到发动机、液压油的散热降温系统里,构成了另外的一套水冷散热系统,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避免了在温度较高时发动机出现“开锅”现象。

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能够分别实现发动机和液压油冷却系统的切换,在正常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使用传统的发动机大循环以及液压油常规循环的降温模式,在温度较高时,通过调节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的开关分别使用第一冷热交换器和第二冷热交换器提高发动机冷却液和液压油的降温效果,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3、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的监测发动机出水口的冷却液温度和液压油箱出油口的液压油温度,控制器可以根据以上温度信息,智能的调节发动机冷却系统和液压油冷却系统的循环回路,自动化程度高。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增加较小,效能及效益比高,并且不会影响降尘作业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扫路机冷却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扫路机冷却系统的中第一冷热交换器和第二冷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扫路机冷却系统的功能框图;

图中:1-第一冷热交换器、2-除尘水箱、3-第二冷热交换器、4-第三阀门、5-液压油冷却器、6-过滤器、7-液压油箱、8-液压泵、9-第二温度传感器、10-第二阀门、11-第四阀门、12-发动机冷却器、13-发动机、14-第一温度传感器、15-第一阀门、16-固定组件、17-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发动机冷却系统和设于除尘水箱2内的第一冷热交换器1,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通过冷却液循环管道连接的发动机13和发动机冷却器12,第一冷热交换器1通过管道并联于发动机13出水口与发动机冷却器12入水口之间的冷却液循环管道上,与第一冷热交换器1并联的冷却液循环管道上设有第一阀门15,第一冷热交换器1的入水管道上设有第二阀门10;当扫路机在正常温度下工作时,第一阀门15开启,第二阀门10关闭,发动机13通过传统的大循环冷却的方式即可满足发动机13的降温需求,当扫路机在高温下工作时,第一阀门15关闭,第二阀门10开启,发动机13的冷却液循环管道内的冷却液流入到第一冷热交换器1中与除尘水箱2内的介质水进行热交换,可以进一步的降低冷却液循环管道内的冷却液的温度,从而可以提高冷却液循环管道内的冷却液对发动机13的降温效果,避免在温度较高时发动机出现“开锅”现象。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液压油冷却系统和设于除尘水箱1内的第二冷热交换器3,液压油冷却系统包括通过液压油循环管道连接的液压油箱7和液压油冷却器5,第二冷热交换器3通过管道与液压油箱7出油口与液压油冷却器5入油口之间的液压油循环管道的一段并联,与第二冷热交换器3并联的液压油循环管道上设有第三阀门4,第二冷热交换器3的入油管道上设有第四阀门11,当扫路机在正常温度下工作时,第三阀门4开启,第四阀门11关闭,液压油通过传统的液压油的冷却循环管路即可满足的降温需求;当扫路机在高温下工作时,第三阀门4关闭,第四阀门11开启,液压油循环管道内的液压油流入到第二冷热交换器3中与除尘水箱2内的介质水进行热交换,可以进一步的降低液压油循环管道内的液压油的温度,从而可以提高液压油的降温效果,避免液压油温度过高,出现工作失常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油冷却器5与液压油箱7间还设有过滤器6,过滤器6对液压油进行过滤;液压油箱7与第二冷热交换器3间还设有液压泵8,液压泵8为液压油循环提供动力。

如图2所示,第一冷热交换器1和第二冷热交换器3均包括第一管道和设于第一管道内的第二管道,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间形成空腔,空腔两端设有挡板以封堵,第一管道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所述空腔的连接口,冷却液和液压油分别在第一冷热交换器1和第二冷热交换器3的空腔内流动并与第一管道外部和第二管道内部的除尘水箱2内的介质水进行热交换以降温,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能够有效的提高换热效果;第一冷热交换器1和第二冷热交换器3之间设有固定组件16以固定,优选的,固定组件16设为塑料固定夹;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截面分别设为圆形、方形或多边形甚至不规则形状等,管道截面以尽可能提高热交换效率为准,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材质可以为不锈钢、铝合金或铜材质,也是以保证热交换效率为准,第一管道外壁和第二管道内壁还可以设有翅片,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

结合图1和图3,发动机13的出水口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4,液压油箱7出油口处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9,第一温度传感器14和第二温度传感器9均连接有控制器17,控制器分别与第一阀门15、第二阀门10、第三阀门4和第四阀门11连接,当第一温度传感器14检测的发动机13的温度在阈值温度以下时,控制器17控制第一阀门15打开且第二阀门10关闭,发动机13通过传统的大循环冷却的方式实现降温;当第一温度传感器14检测的发动机13的温度高于阈值温度时,控制器17控制第一阀门15关闭且第二阀门10打开,发动机13的冷却液循环管道内的冷却液流入到第一冷热交换器1中与除尘水箱2内的介质水进行热交换,进一步的降低冷却液循环管道内的冷却液的温度,实现本实用新型中发动机冷却回路智能的调节;同理,液压油冷却循环通过控制器17控制第三阀门4和第四阀门11,也可以实现液压油冷却回路智能的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阀门15、第二阀门10、第三阀门4和第四阀门11优选的设为电磁阀,便于自动化控制。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