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水泵蜗壳的四缸柴油机缸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7066发布日期:2018-08-24 20:47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内燃机领域,涉及一种集成水泵蜗壳的四缸柴油机缸体。



背景技术:

目前,柴油机作为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等的主要动力,其自身的结构尺寸基本决定了整个拖拉机或者工程机械的结构尺寸。随着非道路动力机械的排放要求越来越严,用户对动力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拖拉机等机械产品上增加的用来处理尾气排放、减振降噪的装置越来越多,在保证整机外形尺寸等指标尽可能小的前提下,柴油机结构的紧凑型,不仅成为成功开发一款整机产品的关键,而且是其适配性的重要标志。

背景技术

目前,柴油机作为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等的主要动力,其自身的结构尺寸基本决定了整个拖拉机或者工程机械的结构尺寸。随着非道路动力机械的排放要求越来越严,用户对动力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拖拉机等机械产品上增加的用来处理尾气排放、减振降噪的装置越来越多,在保证整机外形尺寸等指标尽可能小的前提下,柴油机结构的紧凑型,不仅成为成功开发一款整机产品的关键,而且是其适配性的重要标志。

目前市场上非道路四缸柴油机的水泵布置大都普遍外置,如图1所示,水泵和风扇用同一条皮带驱动,导致风扇距离发动机机体前端面距离较长,从而使得发动机整机长度尺寸增加,结构紧凑性下降,影响柴油机的适配性;另外水泵外置,如图2所示,冷却液从水泵出口到机油冷却器的入口冷却通道较长,沿程损失较大,冷却效率下降,柴油机整机性能下降;如图3所示,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较低,走小循环时节温器出水口与水泵进水腔距离较远,需用胶管连接,存在漏水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泵蜗壳集成在缸体上的柴油机缸体。由于水泵蜗壳内置在柴油机缸体上,从而使柴油机整机长度缩短,结构紧凑,节省空间,提高了柴油机的适配性,极大地方便了拖拉机等整机其他零部件的布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一种集成水泵蜗壳的四缸柴油机缸体,包括:水泵进水口、节温器回水入口、水泵进水腔、水泵蜗壳进水口、水泵蜗壳、机油冷却器进水通道、机油冷却器腔、缸体水道、水套进水口;本缸体整体是“龙门式”缸体,节温器回水入口位于缸体顶面A侧部,水泵进水腔位于节温器回水入口的下部,二者通过铸造的通孔连通;水泵蜗壳位于缸体的前端面B中部,水泵蜗壳进水口在水泵进水腔和水泵蜗壳的中间,连通水泵进水腔和水泵蜗壳,水泵进水口1位于水泵蜗壳的左下部,机油冷却器腔位于水泵蜗壳后部,机油冷却器腔与机油冷却器进水通道连通;缸体水道位于缸体进气侧上部,呈一水平长通道,和机油冷却器腔贯通;水套进水口连通缸体水道。

水泵蜗壳进水口的直径d1为72±2mm,轴向中心与水泵蜗壳的轴心同轴;水泵进水口1的直径d2为50±3mm;机油冷却器腔为竖直的长L为87±2mm、宽S为78±2 mm、高H为231±2 mm的矩形空腔,机油冷却器腔进水口距离缸体前端面E为121±3mm。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可达到如下有益效果:此集成水泵蜗壳的四缸柴油机缸体,水泵蜗壳内置,水泵安装在缸体内,相比传统水泵安装方式,首先发动机水泵皮带轴向距离缩短,有利于其他零部件的布置,整机结构紧凑;其次,水泵蜗壳内置,冷却液流出水泵后将直接进入机油冷却器腔,冷却通路缩短、冷却效率提高。当发动机冷却液走小循环时,节温器出水口与水泵进水腔直接连通,节温器安装方便,省去连接胶管,解决漏水隐患,提高整机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主流水泵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水泵出水口到机油冷却进水口的水道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节温器与水泵连接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成水泵蜗壳的四缸柴油机缸体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成水泵蜗壳的四缸柴油机缸体的水泵蜗壳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成水泵蜗壳的四缸柴油机缸体水泵蜗壳和机油冷却器腔的连接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成水泵蜗壳的四缸柴油机水泵蜗壳的横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成水泵蜗壳的四缸柴油机机油冷却器腔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如图4~7所示,一种集成水泵蜗壳的四缸柴油机缸体,主要包括:水泵进水口1、节温器回水入口2、水泵进水腔3、水泵蜗壳进水口4、水泵蜗壳5、机油冷却器进水通道6、机油冷却器腔 7、缸体水道8、水套进水口9。

本缸体整体是“龙门式”缸体,节温器回水入口2位于缸体顶面A侧部,水泵进水腔3位于节温器回水入口2 的下部,二者通过铸造的通孔连通;水泵蜗壳5位于缸体的前端面B中部,水泵蜗壳进水口4在水泵进水腔3和水泵蜗壳5的中间,连通水泵进水腔3和水泵蜗壳5,水泵进水口1位于水泵蜗壳5的左下部,机油冷却器腔7位于水泵蜗壳5后部,机油冷却器腔7与横向通道6连通;缸体水道8位于缸体进气侧上部,呈一水平长通道,和机油冷却器腔7贯通;水套进水口9连通缸体水道8。

水泵蜗壳进水口4的直径d1为72±2mm,轴向中心与水泵蜗壳5的轴心同轴;水泵进水口1的直径d2为50±3mm;机油冷却器腔7为竖直的长L为87±2mm、宽S为78±2 mm、高H为231±2 mm的矩形空腔,机油冷却器腔7进水口距离缸体前端面E为121±3mm。

发动机安装时,水泵通过水泵盖板上的孔用螺栓固定到缸体前端面A上,缸体前端面A与水泵之间用密封圈密封,防止漏水,水泵叶轮与水泵蜗壳5匹配。节温器固定到发动机缸盖上,通过发动机缸盖与缸体贯通的的孔连接。机油冷却器芯子置于机油冷却器腔7内,机油冷却器盖罩通过螺栓固定到缸体上,机油冷却器盖罩与发动机缸体之间通过密封胶密封,防止漏油。

发动机工作时,皮带带动水泵轴旋转,水泵进水口1处形成负压,在大气压作用下,发动机冷却循环中的冷却液从水箱流出,经过水泵进水口1,进入到水泵进水腔3。如果是发动机刚启动时,冷却液温度较低,冷却液不经过水箱散热,直接通过节温器回水入口2进入水泵进水腔3。由于水泵叶轮为轴流式叶轮,冷却液通过水泵蜗壳进水口4轴向流动进入水泵蜗壳5,水泵叶轮带动冷却液高速旋转,提高了冷却液的动能,水泵蜗壳壁面轮廓如图7所示,以水泵叶轮轴心为圆心,沿冷却液顺时针流动半径方向逐渐增大,冷却液流经截面积逐渐增大,动能逐渐转化为压力能,压力增加,以用来克服冷却循环的各种阻力。

经过加压的冷却液从水泵蜗壳5流出后,通过机油冷却器进水通道6,进入机油冷却器芯子,机油冷却器芯子位于机油冷却器腔7内,为板翅式结构,热的润滑油在管道内流动,冷却液在管道外流动,并且流动方向相反,通过管道壁面进行传热,形成所谓的“逆流换热”来冷却机油,降低机油温度。从机油冷却器芯子流出的冷却液进入缸体水道8,接着以漫流的形式进入水套进水口9,继而冷却活塞等受高热负荷零件,保证发动机安全运行。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内容,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形式上的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启示之内所作出的形式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