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进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7265发布日期:2018-11-02 22:45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舱,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的横置发动机的排气歧管一般位于发动机的前部,排气歧管是发动机机舱中的主要发热源,其热辐射是引起机舱温度升高、发动机进气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为防止排气歧管的热辐射引起发动机进气温度过高及排气歧管热辐射对其他零部件产生损害,通常在排气歧管外围布置有隔热罩。随着汽车发动机的小型化,发动机的排气温度越来越高。同时,因汽车配置的增加,布置在发动机机舱中的零部件增多,发动机机舱的布置更加紧凑,不利热量散发。对空滤器而言,机舱的高温会直接导致其内部的空气被加热,从而导致发动机进气温度升高。因布置空间的限制,空滤器管路不可避免的需要布置在排气歧管周围,此时空滤器管路受到排气歧管直接的“加热”,而对于布置在散热器后方的管路,还会受到散热器吹来的热空气的加热,从而使进气温度更高。因此,只通过排气歧管隔热罩已不能满足控制发动机进气温度的要求。并且增加额外的多个或多层隔热罩存在成本高、重量大、装配空间要求高的问题。而且如果只是一味的通过隔热罩对排气歧管进行包裹,不利于发动机的热量散发,这会引起发动机机油温度高、水温高、排气歧管可靠性降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进气结构,以改善现有的横置发动机的进气温度较高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进气结构,包括:

车辆前舱;

前进气格栅,所述前进气格栅位于所述车辆前舱前部;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车辆前舱内,所述散热器设在所述前进气格栅后方;

发动机,所述发动机设置在所述车辆前舱内,所述发动机设在所述散热器的后方;

空滤系统,所述空滤系统包括空滤器和通气管,所述通气管包括与所述空滤器的进气口相连的进气管以及连通所述空滤器的出气口和所述发动机的出气管;

作为改进的,所述通气管的至少一段为位于所述散热器的后方的管段,所述散热器的后方设有第一导流体,所述第一导流体上设有从前至后向下倾斜的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背向所述管段且面向所述散热器,所述第一导流面的前边缘的离地高度大于所述管段的离地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流体的前部,所述第一导流体的后部隔在所述管段和所述发动机之间,所述第一导流体和所述发动机之间具有间隔。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和所述车辆前舱的顶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后方设有用于将经所述间隙向后流动的气流中的一部分气流引导至所述管段处的第二导流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流体位于所述通气管的上方,所述第一导流体和所述第二导流体之间形成气流通道,所述通气管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第一导流体的前部和所述第二导流体的前部形成供气流进入所述气流通道的入口;所述入口正对所述散热器和所述车辆前舱的顶壁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体为板状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流体为板状件。

进一步的,所述管段的长度呈左右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体上设有与所述通气管相连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导流体上设有与所述通气管相连的第二连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体和所述第二导流体均由工程塑料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优化散热器、空滤器的布置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导流体,使得部分被散热器加温的空气在第一导流面的作用下避开通气管流动,这降低了通气管的升温幅度,从而有效降低了通气管内的气流的温度,从而保证发动机的进气温度较低;通过设置第二导流体,以及利用散热器和车辆前舱顶壁之间的间隙,将从该间隙中流入车辆前舱的未经散热器加热的气流通过第二导流体引导到通气管上,并不断地与通气管的外表面相接触,这有利于对通气管进行降温,保证了发动机的较低的进气温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结构的各部的位置关系简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进气管和第一导流体以及第二导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剖面图;

图5为实施例二中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结构的各部的位置关系简图。

图中:1—前进气格栅,2—散热器,3—发动机,4—空滤器,5—通气管,6—第一导流体,7—第二导流体,8—间隙,9—第一连接部,10—第二连接部,11—进气管,12—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中所示的一种发动机进气结构,包括:

车辆前舱;

前进气格栅1,前进气格栅1位于车辆前舱前部;

散热器2,散热器2设置在车辆前舱内,散热器2设在前进气格栅1后方;

发动机3,发动机3设置在车辆前舱内,发动机3设在散热器2的后方;

空滤系统,空滤系统包括空滤器4和通气管5,通气管5包括与空滤器4的进气口相连的进气管11以及连通空滤器4的出气口和发动机3的出气管12;

作为改进的,通气管5的至少一段为位于散热器2的后方的管段,优选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管段为进气管11的部分管段,当然,这部分管段也可以是出气管12的部分管段。散热器2的后方设有第一导流体6,第一导流体6上设有从前至后向下倾斜的第一导流面,第一导流面背向管段且面向散热器2,第一导流面的前边缘的离地高度大于管段的离地高度。第一导流面从前之后向下倾斜,第一导流面背向管段且面向散热器2,这种设置的好处在于,汽车行驶时,气流流入前进气格栅1并流经散热器2的表面,由于散热器2会被气流带走部分热量,因此,流经散热器2的气流的温度会有所上升,在气流脱离散热器2向后运动的时候,部分气流经第一导流面的作用沿着第一导流面从前之后逐渐向下流动,这减少了部分气流直接与通气管5的管段的接触,有效的降低了通气管5被散热器2加温后的气流所影响而引起的升温幅度,从而可以降低通气管5内的空气的升温幅度,进而降低了发动机3的进气温度。

作为优选的,第一导流面设置在第一导流体6的前部,第一导流体6的后部隔在管段和发动机3之间,第一导流体6和发动机3之间具有间隔。第一导流体6的后部和发动机3之间具有间隔,那么,在第一导流面的引导下向后运动的气流可以经第一导流体6和发动机3之间的间隔而向后运动,这避免了气流的堵塞。

作为优选的,散热器2和车辆前舱的顶壁之间具有间隙8,间隙8的后方设有用于将经间隙8向后流动的气流中的一部分气流引导至管段处的第二导流体7。气流从间隙8中向后流动,而不经过散热器2,因此这部分气流不会被散热器2影响而升温,那么这部分气流被引导至管段处将有利于对管段进行物理降温,因此,这降低了发动机3的进气温度。

作为优选的,第二导流体7位于通气管5的上方,第一导流体6和第二导流体7之间形成气流通道,通气管5位于气流通道内,第一导流体6的前部和第二导流体7的前部形成供气流进入气流通道的入口;入口正对散热器2和车辆前舱的顶壁之间的间隙8。第一导流体6和第二导流体7将通气管5夹在其间,气流从间隙8中流入第一导流体6和第二导流体7形成的气流通道内,使未经散热器2加热的气流充分与通气管5的外表面相接触,以对通气管5进行充分降温,保证了发动机3的较低的进气温度,在本实施例中,未经加热的气流同进气管11的外表面相接触。

作为优选的,第一导流体6为板状件。作为优选的,第二导流体7为板状件。第一导流体6和第二导流体7均为板状件,其体积较小,有利于有限的车辆前舱的布置,节约布置空间,还有重量较轻的优点。

作为优选的,管段的长度呈左右方向延伸。管段的长度呈左右方向延伸,这为一般性设置。

作为优选的,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导流体6上设有与通气管5相连的第一连接部9,第二导流体7上设有与通气管5相连的第二连接部10。通过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10分别将第一导流体6和第二导流体7固定在通气管5上,而不需要在车辆前舱内设置额外的安装点,有利于节约车辆前舱的布置空间。

作为优选的,第一导流体6和第二导流体7均由工程塑料制成。工程塑料的质量较轻但强度较强,且成本较低。

本实施例一的原理在于,气流从前进气格栅1进入车内,然后部分气流经位于散热器2上方的间隙8直接流入车辆前舱,这部分气流未经加热,未经加热的气流在图1中用空心箭头表示,而穿过散热器2进入车辆前舱的气流被加热形成热空气,加热空气在图1中用实心箭头表示,未经加热的空气流入第一导流体6和第二导流体7形成的气流通道内,并对气流通道内的进气管11进行降温,以保证进气管11内的空气不被加热,使发动机3的进气温度较低,而被加热的空气从前向后流动并经由第一导流面的导流作用向后流动,这避免了被加热的空气直接与进气管11的外表面相接触,从而避免进气管11被加热,这种结构实现了加热空气和未加热空气的分离;同时,由于第一导流体6的后部与发动机3之间有间隔,加热空气在第一导流面的作用下向后运动并流经该间隔的时候,会带走发动机3的部分辐射热能,避免发动机3的辐射热能直接加热进气管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体6起到了充分阻隔发动机3的辐射热能的作用,辐射热能在图1中用虚线箭头表示,有利于保证发动机3的进气温度较低。

实施例二,由于部分车型的不同,车辆前舱内的零部件的布置也不相同,实施例一中讲述的情况较为适应进气管11靠近发动机的车型,而实施例二中则适用于出气管12靠近发动机的车型,因此在实施例二中,如图5所示,出气管12位于第一导流体6和第二导流体7中间,其余的设置则同第一实施例相同。由于进入进气管11的空气会先经过空滤器4的处理然后经由出气管12流入发动机3,因此,保证出气管12的温度较低,也能保证进入发动机的空气的温度较低。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优化散热器2、空滤器4的布置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导流体6,使得部分被散热器2加温的空气在第一导流面的作用下避开通气管5流动,这降低了通气管5的升温幅度,从而有效降低了通气管5内的气流的温度,从而保证发动机3的进气温度较低;通过设置第二导流体7,以及利用散热器2和车辆前舱顶壁之间的间隙8,将从该间隙8中流入车辆前舱的未经散热器2加热的气流通过第二导流体7引导到通气管5上,并不断地与通气管5的外表面相接触,这有利于对通气管5进行降温,保证了发动机3的较低的进气温度。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