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声进气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2733发布日期:2019-05-21 20:34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消声进气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发动机的噪音消除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消声进气系统及具有该消声进气系统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的普及,人们对车辆乘坐的舒适性,尤其是对噪声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过高的震动噪声不仅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而且还会造成车辆的损坏。为了减少噪声的传出,在车辆的进气系统上一般装有消声装置。

通常情况下,车辆上的消声装置都是专车专用,新开发一种车型就需要为车辆的进气系统重新设计消声装置,而设计好的消声装置也只能够针对特定的频率进行调节,无法做到通用化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声进气系统及具有该消声进气系统的车辆,该消声进气系统通用化程度较高,节约成本,同时也能够根据需要对消声进气系统的消声频率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消声进气系统,包括消声器,所述消声器包括消声器壳体及设置于所述消声器壳体内的消声管道,在所述消声器壳体内设置有多个隔板,所述多个隔板使所述消声器壳体内形成有多个消声腔,所述消声管道包括消声槽及盖设于所述消声槽上的盖板,在所述盖板上相对于每一所述消声腔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消声管道的内部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消声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消声器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及第三隔板,所述消声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消声槽的一侧,所述第三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在所述盖板所在的区域,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结合为一体,在非所述盖板所在区域,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三隔板结合为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消声器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及第三隔板,所述消声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消声槽的一侧,所述第三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在所述盖板所在的区域,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结合为一体,在非所述盖板所在区域,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结合为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朝向所述第二隔板及所述第三隔板所在一侧的一端的端部形成有凹槽,在所述第二隔板及所述第三隔板朝向所述第一隔板所在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凸起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朝向所述第二隔板及所述第三隔板所在一侧的一端的端部形成有凸起部,在所述第二隔板及所述第三隔板朝向所述第一隔板所在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一体形成于所述发动机装饰罩上,在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上还形成有避让所述发动机罩上机油加注口的避让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安装部,所述消声器壳体通过所述安装部固定于发动机上,所述安装部上形成有卡槽,在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橡胶减震垫,所述橡胶减震垫卡合于所述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消声进气系统还包括进气软管,所述进气软管的两端分别通过卡箍固定于所述消声器及发动机上。

进一步地,所述消声进气系统还包括与曲轴箱连通的曲轴箱通风管,所述曲轴箱通风管的一端通过卡箍与所述进气软管相连,另一端通过卡箍与所述曲轴箱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声进气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消声管道分为独立的消声槽及盖板,上述的通孔设置于盖板上,因此,当调音或者更换车型时,仅需要更换盖板,调节盖板上通孔的开孔面积,即可达到调整消声频率的目的,该结构减少了开模费用,极大地节约了研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消声进气系统的通用化程度。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声进气系统内消声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消声进气系统内消声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消声进气系统内消声装置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消声进气系统内消声装置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消声进气系统内消声装置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VI-V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声进气系统内连接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声进气系统及具有该消声进气系统的车辆,该消声进气系统通用化程度较高,节约成本,同时也能够根据需要对消声进气系统的消声频率进行调节。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声进气系统内消声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消声进气系统内消声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消声进气系统内消声装置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消声进气系统内消声装置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消声进气系统内消声装置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VI-V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声进气系统内连接软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声进气系统包括消声器10、进气软管20及发动机(图未示),进气软管20连接于消声器10与发动机之间,消声器10包括消声器壳体11及设置于消声器壳体11内的消声管道12,在消声器壳体11内设置有多个隔板,以使消声器壳体11内形成有多个消声腔14,该消声管道12包括消声槽121及盖设于消声槽121上的盖板122,在盖板122上,相对于每一消声腔14的位置开设有通孔123,消声管道12的内部通过该通孔123与,消声腔14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消声管道12、每一通孔123及每一消声腔14组成一谐振腔,也即该系统内可以存在多个谐振腔,当气体进入消声系统内的消声腔14时,消声器壳体11内的谐振腔即可减弱气流的噪音。由于消声管道12分为独立的消声槽121及盖板122,上述的通孔123设置于盖板122上,因此,当调音或者更换车型时,仅需要更换盖板122,调节盖板122上通孔123的开孔面积,即可达到调整消声频率的目的,该结构减少了开模费用,极大地节约了研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消声进气系统的通用化程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地节约成本,减少零部件,消声器壳体11包括第一壳体111及第二壳体112,第一壳体111可以一体成型于发动机装饰罩40上。在第一壳体111及第二壳体112上还形成有避让机油加注口盖41的避让部113。

在本实施例中,隔板包括第一隔板131、第二隔板132及第三隔板133,第一隔板131设置于第一壳体111内,第二隔板132设置于盖板122远离消声槽121的一侧,第三隔板133设置于第二壳体112内,当盖板122盖设于消声槽121上,且第二壳体112与第一壳体111结合为一体时,第一隔板131在盖板122所在区域与第二隔板132结合为一体,第一隔板131在非盖板122所在区域与第三隔板133结合为一体,继而将消声器壳体11组成多个独立的消声腔14。

可以理解地,当消声槽121设置于第一壳体111上时,第三隔板133在盖板122所在的区域与第二隔板132结合为一体,第三隔板133在非盖板122所在的区域与第一隔板131结合为一体,继而将消声器壳体11组成多个独立的消声腔14。

为了便于各隔板的结合,如图6所示,在第一隔板131朝向第二隔板132及第三隔板133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凹槽134,在第二隔板132及第三隔板133朝向第一隔板131的端部形成有凸起部135,当第一壳体111、盖板122及第二壳体112安装于一体时,凸起部135伸入凹槽134内,以完成各隔板的固定。

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隔板132及第三隔板133朝向第一隔板131所在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凹槽134,在第一隔板131朝向第二隔板132及第三隔板133所在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凸起部135。

同样地,消声腔14在机油加注口盖41处会形成弯折,以对机油加注口盖41进行避让,同时,该弯折还可以使进入消声腔14内的空气在弯折区域产生碰撞,以提高消声性能。

进一步地,在第二壳体112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安装部14,安装部14上形成有卡槽141,消声器壳体11通过该安装部14固定于发动机上,在该安装部13上设置有橡胶减震垫142,橡胶减震垫142卡合于卡槽141内,以便于更换,同时减少发动机的振动对消声器壳体11的干扰,防止消声器壳体11脱落。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声进气系统还包括进气软管20,该进气软管20连接于发动机与消声器1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进气软管20的两端分别通过卡箍21固定于消声器10与发动机上。

进一步地,该消声进气系统还包括与曲轴箱连通的曲轴箱通风管22,曲轴箱通风管22的一端通过卡箍21与进气软管20相连,另一端通过卡箍21与曲轴箱相连,通过进气软管20及卡箍21的连接方式,可以较为快速地对进气软管21进行更换,提高该消声进气系统的通用化。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消声管道12分为独立的消声槽121及盖板122,上述的通孔123设置于盖板122上,因此,当调音或者更换车型时,仅需要更换盖板122,调节盖板122上通孔123的开孔面积,即可达到调整消声频率的目的,该结构减少了开模费用,极大地节约了研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消声进气系统的通用化程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声进气系统,关于该车辆的其它技术特征,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