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06880发布日期:2019-09-17 23:50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燃料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供给装置。详细而言,涉及一种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用于将燃料箱内的燃料供给至内燃机的燃料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众所周知将燃料供给装置安装于燃料箱。此时,还众所周知的是,从设于燃料箱的上表面部的开口部插入燃料供给装置的一部分来进行安装。此外,如日本特开2012-184760号公报(以下,称作760公报)中记载的那样构成为设于燃料供给装置的泵单元能够旋转也是公知的。并且,为了检测储存于燃料箱的燃料的余量而在泵单元安装被称作燃料测量器(日文:センダーゲージ)的燃料余量检测装置也是公知的。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760公报所述的技术还有改良的余地。若是760公报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则在向燃料箱安装燃料供给装置时,燃料余量检测装置有可能与燃料箱的底面部、开口部的边缘发生碰撞。若燃料余量检测装置与燃料箱发生碰撞而发生变形等,则燃料余量检测装置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发挥预定的功能。

因而,以往需要一种能抑制设于燃料供给装置的燃料余量检测装置与燃料箱发生碰撞的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燃料供给装置具有:盖构件,其安装于燃料箱的开口部;以及泵单元,其具备泵。盖构件和泵单元利用连结部连结,泵单元以能够旋转移动的方式连结于连结部。并且,燃料供给装置还包括燃料余量检测装置,该燃料余量检测装置安装于泵单元并且是为了检测燃料的余量而使用的。燃料余量检测装置包括与电气布线连接的检测装置主体、以能够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检测装置主体的臂部以及安装于臂部的顶端侧的浮子。在以泵单元相对于连结部旋转自如的状态把持盖构件而将其吊起的状态下,浮子位于比泵单元的底座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因而,泵单元的底座部与燃料箱抵接,能够抑制作为燃料余量检测装置的构成要素的浮子与燃料箱抵接。因此,能够抑制浮子的破损、臂部的变形等,燃料余量检测装置能够发挥预定的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连结部以能够通过至少其一部分移动而变更泵单元与盖构件之间的距离的方式进行连结。

因而,在泵单元与燃料箱抵接之后能够进一步使盖构件向下方移动以进行按压。由此,泵单元成为容易被按压于燃料箱的结构。这样的形态的燃料供给装置也能够避免浮子部与燃料箱的底面部抵接,因此不用担心浮子部的破损,能够将盖构件快速地安装于燃料箱。并且,能够将泵单元固定于燃料箱的底面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在形成于连结部和泵单元中的任一者的连结轴贯穿于被形成于连结部和泵单元中的另一者的连结孔的状态下,泵单元以能够相对于连结部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于连结部。

因而,在泵单元相对于连结部相对移动时连结轴能够一边与连结孔接触一边移动。由此,泵单元能够以摆动的方式移动。因此,泵单元能够一边改变与燃料箱的底部之间的接触位置一边进行移动。这样的形态也能够避免浮子部与燃料箱的底面部抵接,因此不用担心浮子部的破损,能够将盖构件快速地安装于燃料箱。并且,能够将泵单元固定于燃料箱的底面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泵单元包括沿着与泵单元的底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凸部。凸部对在设于燃料箱的圆形的开口部内配置的泵单元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从而抑制检测装置主体与开口部的边缘抵接。

因而,能够抑制检测装置主体与燃料箱的开口部的边缘发生碰撞。由此,能够抑制燃料余量检测装置的不良状况。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燃料供给装置具有:盖构件,其安装于燃料箱的开口部;以及泵单元,其包括泵。盖构件和泵单元利用连结部连结,泵单元以能够旋转移动的方式连结于连结部。并且,燃料供给装置还包括燃料余量检测装置,该燃料余量检测装置安装于泵单元并且是为了检测燃料的余量而使用的。燃料余量检测装置包括与电气布线连接的检测装置主体、以能够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检测装置主体的臂部以及安装于臂部的顶端侧的浮子。泵单元具备沿着与泵单元的底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凸部。凸部对在设于燃料箱的圆形的开口部内配置的泵单元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从而抑制检测装置主体与开口部的边缘抵接。

因而,能够抑制检测装置主体与燃料箱的开口部的边缘发生碰撞。由此,能够抑制燃料余量检测装置的不良状况。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检测装置主体安装于泵单元所具有的凸部的侧面。凸部配置在比检测装置主体靠底座部的外周侧的位置。

因而,凸部以抑制检测装置主体与开口部的边缘接触的方式发挥作用。并且,该凸部是为了安装检测装置主体而使用的,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凸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检测装置主体安装于泵单元所具有的凸部的侧面。凸部设有罩部,检测装置主体配置在罩部与底座部之间。

因而,凸部以抑制检测装置主体与开口部的边缘接触的方式发挥作用。并且,该凸部包括罩部,因此能够抑制凸部自底座部突出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图1的燃料供给装置插入燃料箱内的概念图。

图3是表示泵单元与燃料箱的开口部之间的关系的图2中的iii-iii线向视图。

图4是另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左视图。

图5是图4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主视图。

图6是另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左视图。

图7是图6的供给装置的概念主视图。

图8是另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左视图。

图9是图8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主视图。

图10是另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左视图。

图11是图10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主视图。

图12是另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另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主视图。

图14是用于表示图13的实施例的泵单元与燃料箱的开口部之间的关系的从燃料箱内观察泵单元而得到的仰视图。

图15是用于表示图14的实施例的检测装置主体的配置变更了的泵单元与燃料箱的开口部之间的关系的从燃料箱内观察泵单元而看到的仰视图。

图16是另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主视图。

图17是另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左视图。

图18是图17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主视图。

图19是用于表示图17的实施例的泵单元与燃料箱之间的开口部的关系的从燃料箱内观察泵单元而看到的仰视图。

图20是表示将图17的燃料供给装置插入燃料箱内的概念图。

图21是表示将以往的燃料供给装置插入燃料箱内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对于本说明书中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等方向,规定为图1等所示的x是前方向,y是左方向,z是上方向。例如,通常,燃料供给装置1的盖构件2位于上侧,泵单元4位于下侧。泵单元4的旋转轴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出。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正交,并且与上下方向正交。

本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1可搭载于交通工具,例如,搭载于交通工具中的尤其是车辆。燃料供给装置1安装于被配置在比车辆的地板靠下方的位置的燃料箱7。燃料供给装置1用于将燃料箱7内的液体燃料输送至未图示的内燃机。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1具有:盖构件2,其安装于被设在燃料箱7的上表面部71的开口部72;以及泵单元4,其具备为了将燃料箱7内的燃料向外部输送而使用的泵41。此外,燃料供给装置1还具有:连结部3,其为了将盖构件2和泵单元4连结起来而使用;以及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其为了检测燃料箱7中的燃料的余量而使用。泵单元4设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盖构件2安装于燃料箱7的开口部72。盖构件2能够将燃料箱7的开口部72封闭,并且以使泵单元4沿着燃料箱7的底面部73的方式按压泵单元4。

盖构件2具备用于覆盖燃料箱7的开口部72的结构的安装板部21。在大致圆盘形状的安装板部21具有用于将由泵单元4输送来的燃料向燃料箱7外引导的喷出口23。而且,在安装板部21具有用于连接电气布线的电连接器24。开口部72通常为圆形,安装板部21与开口部72的形状相对应,在俯视时为大致圆形。在开口部72安装有未图示的树脂制的环状件,环状件以使燃料箱7与盖构件2之间的间隙消失或者减小的方式填埋间隙。

图1、2所示的连结部3构成为能够伸缩。连结部3具备安装于盖构件2的棒构件35和能够沿棒构件35移动的接合部36。该棒构件35以与安装板部21扩展开的面方向正交的方式延伸。并且,在接合部36和盖构件2之间设有作为能够发挥弹力的构件的弹簧53。该弹簧53在盖构件2与泵单元4之间接近到小于规定间隔时能够以使盖构件2和泵单元4分开的方式施力。因而,在从泵单元4的底面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相接触的状态起、进一步使盖构件2以向燃料箱7的底面部73靠近的方式移动的期间,弹簧53收缩。在该弹簧53被维持为收缩状态时,泵单元4会被维持为被向燃料箱7的底面部73持续按压的状态。另外,来自弹簧53的施力从连结部3向设于泵单元4的卡合部49传递,发挥将该卡合部49向燃料箱7的底面部73按压的作用。

如图1、2所示,在盖构件2的下方设有泵单元4。泵单元4具备为了输送燃料而使用的泵41和为了载置泵41而使用的底座部42。底座部42为大致平板状,以底座部42的一侧面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相对的方式配置。底座部42有时也称作燃料储存部、副箱等。底座部42包括供泵41安装的上底座421、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接触的下底座422以及被上底座421和下底座422夹持的过滤构件423。在上底座421设有与泵41相连接的抽吸口4211,构成为能够利用泵41对通过了过滤构件423的燃料进行抽吸。

在下底座422设有形成有格子的未图示的开口(底面开口)。为了即使在下底座422以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接触的状态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底面开口吸入燃料,而在下底座422设有图3所示的脚部4222。另外,上底座421的外周比下底座422的外周小一圈。构成为在没有夹持过滤构件423的状态下在上底座421和下底座422之间产生间隙。该间隙是能够将燃料导入底座部42内的间隙。在本实施例中,配置为上底座421的一侧面被过滤构件423覆盖。因此,从该间隙进入底座部42内的燃料也通过过滤构件423而到达泵41。

在泵单元4安装有为了调整燃料的输送压力而使用的压力调整阀43。压力调整阀43安装于从泵41延伸的阀支承部411。利用压力调整阀43调整了压力的燃料经由软管51和喷出口23等被送入内燃机。

如图1、2所示,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设于泵单元4的底座部42、例如设于底座部42的上底座421。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具备与电气布线相连接的检测装置主体481、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481转动的臂部482、以及设于臂部482的自由端侧的浮子483。该浮子483能够如图1中的空心箭头所示那样移动,与燃料的液面高度相应地浮子483的位置被确定。并且,根据该浮子483的位置确定臂部482的位置。根据该臂部482与检测装置主体481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确定检测装置主体481的电阻值,检测燃料的余量。

如图1所示,连结部3和泵单元4是通过将被设于泵单元4的连结轴45插入到设于连结部3的连结孔31而连接起来的。由此,连结部3和泵单元4被连接为能够以连结轴45为中心相对移动。因而,参照图2,在把持着盖构件2吊起燃料供给装置1的情况下,泵单元4相对于连结部3旋转。此时,泵单元4的底座部42的一端侧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相对。并且,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位于比底座部42的一端侧靠上侧的位置。

然而,在吊起燃料供给装置1时,若如图21所示的以往技术那样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的浮子483位于比底座部42的一端靠下侧的位置,则浮子483会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发生碰撞。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在吊起燃料供给装置1时,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位于比底座部42的一端靠上侧的位置。因而,在燃料箱7中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抵接的不是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而是底座部42。底座部42在与燃料箱7抵接后逐渐以下底座422沿着燃料箱7的方式倒下。因此,能够抑制配置于上底座421的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猛地碰撞。因而,能够抑制浮子483、臂部482与燃料箱7碰撞所引起的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的破损。

在本实施例中,浮子483、臂部482以不会向下底座422的底面侧突出的方式限制了移动范围,因此能够从实质上避免浮子483、臂部482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发生碰撞。

燃料供给装置1还考虑到了如图3所示那样在将泵单元4插入开口部72时可产生的问题。具体而言,燃料供给装置1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在将泵单元4插入燃料箱7内时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的检测装置主体481与燃料箱7的开口部72的边缘75发生碰撞。更具体而言,在泵单元4设有在图3的状态下比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凸部61。凸部61沿着与泵单元4的底面扩展开的面相交的方向延伸,用于限制泵单元4的移动范围。由此,能够抑制检测装置主体481与开口部72的边缘75抵接。

如图1所示,在泵单元4的底座部42以自上底座421延伸的方式设有大致平板状的安装部,以用来安装检测装置主体481。该安装部具有沿着与泵单元4的底面扩展开的面相交的方向延伸的凸部61。如图3所示,该安装部构成为避免检测装置主体481与开口部72的边缘75发生碰撞。即,在图3的状态下安装部位于比检测装置主体481靠外侧的位置,比检测装置主体481靠近开口部72的边缘75。也可以如图1所示那样在安装部设置罩部611。罩部611配置于在将燃料供给装置1安装于燃料箱7时比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靠盖构件2侧的位置。由此,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位于罩部611与底座部42之间。凸部61自底座部42沿着与底座部42的底面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且具有与底座部42的底面平行地延伸出的罩部611。即,凸部61在侧视时为大致l字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凸部61的构成要素的罩部611形成为能够与开口部72的边缘75抵接,限制位于开口部72内的泵单元4的移动范围。即,在图3的状态下,罩部611位于比检测装置主体481靠外侧的位置,比检测装置主体481靠近开口部72的边缘75。像这样,泵单元4的移动范围被限制,从而能够避免位于开口部72内的检测装置主体481与开口部72的边缘75抵接。

接着,对图4、5所示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与图1~3所示的实施例之间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在底座部42的前侧侧方设有浮子保护部441。以下,以该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图4、5所示的实施例与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不同,形成为板状的浮子保护部441向底座部42的前侧侧方突出(参照图4和图5)。这样的部位也是底座部42的一部分,该浮子保护部441构成为比浮子483先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抵接。本实施例的浮子保护部441是以底座部42的底面延长的方式向左右方向扩展开的板状部位。若形成这样的部位,则没有必要将检测装置主体481配置在后方侧,并且没有必要缩短安装有浮子483的臂部482,因此能够提高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的配置结构的自由度。

浮子保护部441的顶端与连结轴45之间的距离比浮子483的顶端与连结轴45之间的距离长,构成为浮子保护部441比浮子先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抵接。

在图4、5所示的实施例中,能够将臂部482形成为大致l字状,在与泵单元4相对的位置配置浮子483。浮子保护部441构成为配置在比上底座421的上端面靠下方的位置,容易检测燃料的余量。另外,只要能够通过浮子保护部441的存在来避免浮子483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抵接即可,因此浮子保护部441并非一定要为板状。

接着,对图6、7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6、7所示的实施例与图4、5所示的实施例之间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浮子保护部442的配置。以下,以该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图6、7所示的实施例与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不同,形成为板状的浮子保护部442向底座部42的前侧侧方突出(参照图6和图7)。而且,板状的浮子保护部442构成为能够配置在浮子483的侧方。这样的部位也是底座部42的一部分,该浮子保护部442构成为比浮子483先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抵接。

若是图6、7所示的实施例的结构,则是在浮子483的下方没有配置底座部42的结构,因此,与图4、5所示的实施例相比较,更能检测出燃料箱7的底面部73附近的燃料。另外,在图6、7所示的实施例中,浮子保护部442也并非一定要为板状。

接着,对图8、9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8、9所示的实施例与图4、5所示的实施例及图6、7所示的实施例之间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浮子保护部443的外形。以下,以该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图8、9所示的实施例与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不同,形成为弯曲的板状的浮子保护部443向底座部42的前侧侧方突出。而且,将浮子保护部443形成为覆盖浮子483的下方及侧方。

在图8、9所示的实施例的浮子保护部443的情况下,在从前侧进行观察的侧视时呈大致l字形状。因而,成为容易确保浮子保护部443的强度的构造。

接着,对图10、11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0、11所示的实施例与图1~3所示的实施例之间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浮子483的配置。并且,与之相应地,在底座部42的左侧的侧方具备浮子保护部444。以下,以所述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图10、11所示的实施例与其他实施例不同,形成为浮子483向底座部42的左侧突出。在这样的形态下,在浮子483与底座部42之间的位置关系上,也能够抑制浮子483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抵接。

在图10、11所示的实施例中,板状的浮子保护部444形成为向底座部42的左侧突出,以覆盖浮子483的下表面的方式配置。通过设置这样的浮子保护部444,从而即使在盖构件2倾斜的状态下也能够抑制浮子483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抵接。

接着,对图12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与图1~3所示的实施例之间的主要不同点在于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的配置,因此,以下,以所述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以臂部482以连结轴45延伸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为中心轴线旋转的方式配置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但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构成为该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的朝向改变大致90度。因而,与其他实施例不同,臂部482配置为沿着左右方向延伸,浮子483形成为向底座部42的右侧突出。该浮子483能够与燃料的液面相应地如空心箭头所示那样地移动。

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也采用底座部42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抵接的结构,因此,配置为在吊起燃料供给装置1时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位于比底座部42的一端靠上侧的位置。因而,能够抑制浮子483与燃料箱7的底面部73抵接。

接着,对图13、14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3、14所示的实施例具有凸部62而不是图1~3所示的凸部61,在这一点上与图1~3的实施例不同。以下,以所述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图1~3所示的实施例的凸部61在侧视时呈l字形状,具有罩部611,但图13、14所示的实施例采用没有设置罩部611的结构。图13、14所示的实施例的凸部62形成为板状的部位沿着与底座部42的底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如图14所示,凸部62也发挥限制泵单元4相对于圆形的开口部72的移动的作用。

在图13、14所示的实施例的凸部62安装有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的检测装置主体481,检测装置主体481安装于凸部62的靠泵单元4的中央侧的侧面。即,在安装于燃料箱7的状态下的俯视时,配置为:与检测装置主体481相比,凸部62位于泵单元4的外周侧。如图14所示那样构成为凸部62的顶端比检测装置主体481远离底座部42,但与检测装置主体481相比凸部62配置在泵单元4的外周侧,从而能够如图15所示那样构成为检测装置主体481比凸部63的顶端远离底座部42。

接着,对图16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6所示的实施例具有凸部64,该凸部64位于与图13、14所示的凸部62不同的位置。以下,以所述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在图13、14所示的实施例中,构成为在泵单元4的配置连结部3的一侧设置凸部62,但在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构成为在与其相反的一侧、即没有配置连结部3的一侧设置凸部64。在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也与图13、14所示的实施例同样地配置为与检测装置主体481相比凸部64位于泵单元4的外周侧。在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也与图13、14所示的实施例同样地凸部64限制泵单元4的移动范围,从而抑制检测装置主体481与开口部72的边缘75发生碰撞。

接着,对图17~20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7~20所示的实施例具有凸部65,该凸部65位于与图16所示的凸部64不同的位置。以下,以所述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在图17~20所示的实施例中,在与安装检测装置主体481的部位不同的部位设置凸部65。凸部65设于泵单元4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附近,构成为该凸部65的顶端能够位于泵41的上方。

图17~20所示的实施例的凸部65也是为了限制泵单元4的移动范围而设置的,用于限制位于开口部72内的泵单元4的移动范围。由此,能够抑制检测装置主体481与燃料箱7的开口部72的边缘抵接(参照图19)。

图17~20所示的实施例的凸部65还作为在将燃料供给装置1向燃料箱7插入时的引导件发挥作用。在将燃料供给装置1向燃料箱7插入时,首先将泵单元4插入开口部72(参照图20)。以相对于底座部42的底面扩展开的面倾斜的方式设于凸部65的倾斜面641被设为引导部,在泵单元4通过开口部72时,使该引导部以与开口部72的边缘抵接的方式移动,从而不会成为泵单元4无法沿着插入方向移动的状态,能够使泵单元4顺利地移动。

参照所述构造说明了本发明的形态,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前提下进行各种替换、改良、变更,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本发明的形态能够包含不脱离附带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目的的全部替换、改良、变更。例如本发明的形态并不限定于所述特別的构造,能够如下述那样变更。

例如,也能够将填充有吸附材料的过滤罐部设于盖构件。该情况下,能够是连结部将过滤罐部和泵单元连结起来的结构。另外,即使是采用具有过滤罐部的盖构件,也能够是连结部将安装板部和泵单元连结起来的结构。

底座部中的过滤构件不是必须的,因此也能够采用没有过滤构件的结构。该情况下,也能够在底座部以外的部位设置过滤构件,若泵所抽吸的燃料能够保持清洁,则也能够在燃料供给装置中不设置过滤构件。

将连结部与泵单元能够相对移动地连接的结构不限于将设于泵单元的连结轴插入被设于连结部的连结孔来进行连接,也能够采用将设于连结部的连结轴插入被设于泵单元的连结孔来进行连接的结构。

为了保护检测装置主体而设置的凸部也能够不是板状的形态,而是棒状等各种形态。另外,并非一定要是仅设置一个凸部的结构,也能够通过设置多个来利用相互关系保护检测装置主体。

另外,交通工具不限于车辆,也可以是飞机、直升飞机等在空中飞行的交通工具、船舶、潜水艇等在海面上、海水中等移动的交通工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