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强化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14606发布日期:2021-05-19 01:24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强化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强化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风电的迅速开发,我国市场上运行着世界上最丰富的风电机组型号,特殊条件下难免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其中有些机型夏季满负荷下风机因超温限负荷时有发生,导致降功率运行,塔基控制器、发电机冷却、逆变功率模块、电抗器温度等超温后每升高1℃,最大功率要降10%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3.现有的散热装置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现有的散热冷却系统在夏季高温大风天气等较严酷的运行条件下,部分机组因散热能力不足造成超温报警、限负荷甚至停机,减少工作部件预期寿命,机组的发电能力和赢利能力受到损害,从而较为不便,在使用的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强化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强化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强化散热装置,包括风电机组,所述风电机组的顶端一侧固定安装有连接套管,所述连接套管的底端一侧固定安装有法兰座,所述连接套管的顶端一侧套接有出风通风管,所述风电机组的底端一侧固定安装有通风管机构,所述风电机组的外表面对应通风管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架,所述风电机组的外壁一侧固定安装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外端一侧销连接有主连接杆,所述主连接杆的外端一侧销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外端一侧销连接有第二连接杆。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主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杆的内部一侧均设置有锁紧螺栓,且第一连接杆通过锁紧螺栓与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且主连接杆通过锁紧螺栓与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外端一侧固定安装有连接座。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座的内壁一侧销连接有第三连接杆,且第二连接杆通过连接座与第三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底端一侧固定安装有进风通风管。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风通风管的外端一侧设置有波纹管,所述波纹管的外端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法兰,且波纹管通过连接法兰分别与通风管机构和进风通风管固定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套管的内壁一侧开设有连接槽,且连接套管通过连接槽与出风通风管连接,所述连接套管的内部一侧贯穿开设有通气口。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槽的内底壁一侧设置有止推轴承,连
接槽通过止推轴承与出风通风管固定连接,所述出风通风管的外壁一侧套接有密封垫圈,且密封垫圈设置在连接槽的内部一侧。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风通风管的外表面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滑块,所述连接套管的内部对应限位滑块的一侧均开设有限位滑槽,且限位滑槽的内直径比限位滑块的外直径略大,且出风通风管通过限位滑块与连接套管滑动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通过设置的出风通风管与通风管机构,当使用人员将出风通风管设置的法兰座安装在风电机组的顶端,从而能够将出风通风管固定,通过通风管机构设置的进风通风管进行进风,通过出风通风管进行出风,从而能够形成一个风路,显著改善了风电机组内的通风条件,能够将机舱内工作部件产生的热量更及时的排出,增加了散热面的对流速度,有效降低了部件的工作温度,有利于其安全稳定长寿运行,由于连接套管通过连接槽与出风通风管连接,连接槽内底部通过止推轴承与出风通风管连接,从而能够使得出风通风管的方向自行逆着风向,更便于排风使用,有效的提高该装置的实用性,便于使用人员进行使用,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
15.2、通过设置的调节机构,当使用人员需要根据风向将进风通风管对准风向,由于波纹管具有可塑性,使用人员则可以通过调节主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的角度后,通过锁紧螺栓进行固定后,再通过固定架进行放置后,则可以更好的将风从进风通风管进入,实现散热使用,通过对进风通风管引入鼓风机进行强制散热,便于使用人员进行使用,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
附图说明
16.图1为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强化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强化散热装置中通风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强化散热装置中连接套管与出风通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风电机组;2、连接套管;3、法兰座;4、出风通风管;5、通风管机构;6、固定架;7、调节机构;8、主连接杆;9、第一连接杆;10、第二连接杆;11、锁紧螺栓;12、连接座;13、第三连接杆;14、进风通风管;15、波纹管;16、连接法兰;17、连接槽;18、通气口;19、止推轴承;20、密封垫圈;21、限位滑块;22、限位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风电机组通风强化散热装置,包括风电机组1,风电机组1的顶端一侧固定安装有连接套管2,连接套管2的底端一侧固定安装有法兰座3,连接套管2的顶端一侧套接有出风通风管4,风电机组1的底端一侧固定安装有通风管机构5,风电机组1的外表面对应通风管机构5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架6,风电机组1的外壁一侧固定安装有调节机构7,调节机构7的外端一侧销连接有主连接杆8,主连接杆8的外端一侧销连接有第一连接杆9,第一连接杆9的外端一侧销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0。
21.在图2中:主连接杆8与第一连接杆9的内部一侧均设置有锁紧螺栓11,且第一连接杆9通过锁紧螺栓11与第二连接杆10固定连接,且主连接杆8通过锁紧螺栓11与第一连接杆9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10的外端一侧固定安装有连接座12,从而使得整体装置可以通过锁
紧螺栓11锁紧主连接杆8、第一连接杆9与第二连接杆10。
22.在图2中:连接座12的内壁一侧销连接有第三连接杆13,且第二连接杆10通过连接座12与第三连接杆13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杆13的底端一侧固定安装有进风通风管14,从而使得整体装置可以通过波纹管15具有可塑性,使用人员则可以通过主连接杆8、第一连接杆9、第二连接杆10与第三连接杆13将进风通风管14角度调节。
23.在图1

2中:进风通风管14的外端一侧设置有波纹管15,波纹管15的外端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法兰16,且波纹管15通过连接法兰16分别与通风管机构5和进风通风管14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整体装置可以通过波纹管15具有可塑性,便于使用人员调节进风通风管14的开口方向。
24.在图1与3中:连接套管2的内壁一侧开设有连接槽17,且连接套管2通过连接槽17与出风通风管4连接,连接套管2的内部一侧贯穿开设有通气口18,从而使得整体装置可以通过通气口18保持出风通风管4的通气性。
25.在图1与3中:连接槽17的内底壁一侧设置有止推轴承19,连接槽17通过止推轴承19与出风通风管4固定连接,出风通风管4的外壁一侧套接有密封垫圈20,且密封垫圈20设置在连接槽17的内部一侧,从而使得整体装置可以通过密封垫圈20提高出风通风管4与连接套管2的连接密封性。
26.在图1与3中:出风通风管4的外表面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滑块21,连接套管2的内部对应限位滑块21的一侧均开设有限位滑槽22,且限位滑槽22的内直径比限位滑块21的外直径略大,且出风通风管4通过限位滑块21与连接套管2滑动连接,从而使得整体装置可以通过限位滑块21与限位滑槽22的配合,带动出风通风管4更好的调节。
2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使用人员将出风通风管4设置的法兰座3安装在风电机组1的顶端,从而能够将出风通风管4固定,通过通风管机构5设置的进风通风管14进行进风,通过出风通风管4进行出风,从而能够形成一个风路,显著改善了风电机组1内的通风条件,能够将机舱内工作部件产生的热量更及时的排出,增加了散热面的对流速度,有效降低了部件的工作温度,有利于其安全稳定长寿运行,由于连接套管2通过连接槽17与出风通风管4连接,连接槽17内底部通过止推轴承19与出风通风管4连接,从而能够使得出风通风管4的方向自行逆着风向,更便于排风使用,有效的提高该装置的实用性,当使用人员需要根据风向,将进风通风管14对准风向,由于波纹管15具有可塑性,使用人员则可以通过主连接杆8、第一连接杆9、第二连接杆10与第三连接杆13将进风通风管14角度调节后,通过锁紧螺栓11进行固定后,再通过固定架6进行放置后,则可以更好的将风从进风通风管14进入,实现散热使用,通过对进风通风管14引入鼓风机进行强制散热,便于使用人员进行使用,较为实用。
28.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