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清洁强度的汽车机油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65582发布日期:2022-01-19 17:21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清洁强度的汽车机油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油过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清洁强度的汽车机油滤清器。


背景技术:

2.机油,即发动机润滑油。密度约为0.91
×
10
³
(kg/m
³
)能对发动机起到润滑减磨、辅助冷却降温、密封防漏、防锈防蚀、减震缓冲等作用。被誉为汽车的“血液”,在汽车长时间的使用中,金属磨屑、尘土、高温下被氧化的积碳和胶状沉淀 物、水等不断混入润滑油,机油滤清器的作用就是滤掉这些机械杂质和胶质, 保待润滑油的清洁,延长其使用期限,并保护发动机。
3.传统的机油滤清器往往清洁力度不够,导致机油中含有杂物,损坏发动机;现有使用的机油滤清器,在纸滤芯的底部都设有旁通阀,这是在设计时,为了考虑到发动机在冷启动机油粘度大或纸滤芯被部分堵塞或全部堵塞时,保证机油能顺利循环回发动机而设计的直接油流通道。当机油在油泵的压力下打开旁通阀时,此时经旁通阀循环回发动机的机油不但得不到纸滤芯的过滤,而且还会将原有已被纸滤芯过滤出来的大颗粒杂质,经旁通阀重新冲回到发动机中,给发动机带来不间断的二次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高清洁强度的汽车机油滤清器。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高清洁强度的汽车机油滤清器,包括固定套和机械增压泵,所述固定套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机械增压泵,所述机械增压泵的上方中部设置有进油管,所述机械增压泵上方一侧设置有传动轴,所述固定套下方外侧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固定套的下方内侧螺纹连接有约束筒,所述约束筒的内部设置有滤芯;
7.所述机械增压泵的下方中心处固定连通有旁通筒,所述旁通筒的内部下方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上方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的上方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旁通筒的内部上方固定连接有限位架,所述旁通筒的内部在限位架的上方滑动连接有双通塞,所述双通塞的下方开设有多个底流孔,所述双通塞的侧壁开设有多个侧流孔。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所述滤芯包括两个支撑板、滤纸筒、第一筛网和第二筛网,所述滤纸筒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板固定架,两个所述支撑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筛网,两个所述支撑板在第一筛网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筛网。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两个压力塞、两个限位套、弹簧块、两个限位栓和限位弹簧,所述旁通筒的内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套,两个所述限位套远离弹簧块的一端均滑动连接
有压力塞,两个所述压力塞均穿过旁通筒的两侧与旁通筒滑动连接,所述弹簧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弹簧,所述弹簧块的两侧均滑动连接有限位栓,所述弹簧块的两侧均通过限位栓与相对应的限位套固定卡接。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所述旁通筒的底部穿过约束筒底部与约束筒螺纹连接。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所述限位架在底流孔的外侧开设有多个错位孔,所述旁通筒的顶部与多个侧流孔相对应的位置处均开设有相对应的通孔。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7.两个所述支撑板的中心两侧均开设有与压力塞相对应的通孔。
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9.所述限位架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橡胶密封垫,且橡胶密封垫开设有与错位孔相对应的通孔。
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1.所述旁通筒的内侧底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23.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机械增压泵,配合滤芯的三层过滤结构,在机械增压泵提供的高压力之下,可保证过滤精度大幅提高的情况下,过滤速度不降低,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24.2、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旁通筒,配合限位机构和双通塞,可在滤芯过滤性能达到极限发生堵塞时,通过急速升高的压力解除压缩弹簧的限位,使双通塞上移,改变双通塞的流量通路,避免滤芯内部的废渣重新进入机油内,导致发动机二次磨损的情况发生,加强了装置的实用性。
25.3、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可在旁通通路打开时,及时进行报警,便于车主及时更换滤芯,加强了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清洁强度的汽车机油滤清器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清洁强度的汽车机油滤清器的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清洁强度的汽车机油滤清器的滤芯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清洁强度的汽车机油滤清器的驱动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4的a处放大图。
31.图例说明:
32.1、固定套;2、机械增压泵;3、进油管;4、传动轴;5、密封圈;6、约束筒;7、滤芯;8、旁通筒;9、限位机构;10、压缩弹簧;11、连接杆;12、限位架;13、双通塞;14、底流孔;15、侧流孔;701、支撑板;702、滤纸筒;703、第一筛网;704、第二筛网;901、压力塞;902、限位套;903、弹簧块;904、限位栓;905、限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高清洁强度的汽车机油滤清器,包括固定套1和机械增压泵2,固定套1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机械增压泵2,机械增压泵2的上方中部设置有进油管3,机械增压泵2上方一侧设置有传动轴4,固定套1下方外侧设置有密封圈5,固定套1的下方内侧螺纹连接有约束筒6,约束筒6的内部设置有滤芯7,滤芯7包括两个支撑板701、滤纸筒702、第一筛网703和第二筛网704,滤纸筒70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板701固定架,两个支撑板70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筛网703,两个支撑板701在第一筛网70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筛网704,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机械增压泵2,配合滤芯7的三层过滤结构,可利用机械增压泵7提供的高压力之下,保证过滤精度大幅提高时,过滤速度不降低,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36.机械增压泵2的下方中心处固定连通有旁通筒8,旁通筒8的底部穿过约束筒6底部与约束筒6螺纹连接,旁通筒8的内侧底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可在旁通通路打开时,及时进行报警,便于车主及时发现并更换滤芯,旁通筒8的内部下方设置有压缩弹簧10,压缩弹簧10的上方设置有限位机构9,限位机构9包括两个压力塞901、两个限位套902、弹簧块903、两个限位栓904和限位弹簧905,旁通筒8的内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套902,两个限位套902远离弹簧块903的一端均滑动连接有压力塞901,两个支撑板701的中心两侧均开设有与压力塞901相对应的通孔,两个压力塞901均穿过旁通筒8的两侧与旁通筒8滑动连接,弹簧块90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弹簧905,弹簧块903的两侧均滑动连接有限位栓904,弹簧块903的两侧均通过限位栓904与相对应的限位套902固定卡接,弹簧块903的上方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1,旁通筒8的内部上方固定连接有限位架12,旁通筒8的内部在限位架12的上方滑动连接有双通塞13,双通塞13的下方开设有多个底流孔14,双通塞13的侧壁开设有多个侧流孔15,限位架12在底流孔14的外侧开设有多个错位孔,旁通筒8的顶部与多个侧流孔15相对应的位置处均开设有相对应的通孔,限位架12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橡胶密封垫,且橡胶密封垫开设有与错位孔相对应的通孔,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旁通筒8,配合限位机构9和双通塞13,可在滤芯7过滤性能达到极限发生堵塞时,通过急速升高的压力解除压缩弹簧10的限位,使双通塞13上移,改变双通塞13的流量通路,避免滤芯7内部的废渣重新进入机油内,导
致发动机二次磨损的情况发生,加强了装置的实用性。
37.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机油先通过机械增压泵2进行增压,在机械增压泵2提供的高压力之下,机油通过侧流孔15进入滤芯7的三层过滤结构进行过滤,可保证过滤精度大幅提高的情况下,过滤速度不降低,在滤芯7过滤性能达到极限,发生堵塞时,通过急速升高的压力使压力塞901向内运动,顶出限位栓904,解除压缩弹簧10的限位,使双通塞13上移导致侧流孔15错位堵塞,改变双通塞13的流量通路,在旁通筒8的隔绝下,避免滤芯7内部已过滤的大颗粒废渣重新进入机油内,导致发动机二次磨损的情况发生,加强了装置的实用性。
3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