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组件、发动机热量回收利用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71145发布日期:2023-06-28 12:07阅读:36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组件、发动机热量回收利用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组件、发动机热量回收利用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相较于纯电车辆和插电混动车辆,增程式车辆具有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增程式车辆的续航里程不受动力电池电量的限制,可以实现较大的续航里程,而且,通过加油可以持续长距离依靠电驱动行驶。在增程式车辆中,发动机用作为增程器,其用于发电,而不是用于直接驱动车辆。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动机可以始终运行在效率较高的转速区间,可以实现良好的燃油经济性。

2、但是在另一方面,增程式车辆的发动机是否工作就取决于增程式车辆搭载的动力电池的电量和工况;也就是说,增程式车辆的发动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持续工作的,而是间歇性工作的;例如,在增程式车辆搭载的动力电池的电量被充满或者较高时,发动机就会停止工作。

3、上述的工作模式导致了增程式车辆的发动机的热量产生及余热输出不稳定,如图1所示。因此,对于增程式车辆而言,利用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对乘员舱进行供热或者对动力电池进行保温的难度较高,而且,驾乘人员的体验差以及对动力电池的保温效果差。

4、应用在其他车辆中的发动机,其运行时产生的热量也并不总是不变的,同样会存在波动,存在与上述类似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增程式车辆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利用的难度稿、体验和效果差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两种不同的包含上述发动机组件的发动机热量回收利用系统。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包含上述发动机组件或发动机热量回收利用系统的车辆。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发动机组件,其包括发动机和储能器;所述储能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腔体空间,所述腔体空间用于容纳储能介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输入口、第一输出口、第二输入口和第二输出口;所述腔体空间内设置有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口和第二输出口之间,所述第二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口和第二输出口之间;所述第一输入口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连接,所述第一输出口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第二输入口用于与用热系统的低温介质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口用于与用热系统的高温介质端连接。

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其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和储能器的第一输入口连接,发动机的冷却液入口和储能器的第一输出口连接,第一管路在储能器内部的腔体空间内将第一输入口和第二输出口连接,根据上述连接结构,发动机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可以转移并储存在腔体空间的储能介质中;并且,腔体空间内的储能介质中所储存的热量具有稳定性,能够稳定向外输出热量。在此情况下,在将储能器内储存的热量转移至用热系统内进行利用时,由于储能器内的所储存的热量是稳定的,其可以被稳定地输出到用热系统内,这样就可以带来更好的供热效果和体验,对于用热系统而言,其内部可以保持温度的稳定,避免温度忽高忽低的情况发生。

5、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壁体和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设置在所述壁体的内侧。

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壁体内设置隔热层,可以起到保温作用,避免腔体空间内储能介质所储存的热量快速流失,从而增加储能器所储存热量的稳定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向用热系统的热量稳定输出。

7、进一步地,所述壁体为金属材质,和/或,所述壁体的厚度的范围在1~2mm。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具有上述结构的壳体可以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和可靠性。

9、进一步地,所述储能介质为相变材料。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通过相变的方式吸收热量或者释放热量,所实现的吸收和释放热量的效率会较高。

11、本发明提供的发动机热量回收利用系统,其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组件,以及还包括第三管路、第四管路、暖风芯体和泵送机构;所述第三管路连接在所述发动机组件中所述储能器的第二输出口和暖风芯体之间,所述第四管路连接在所述发动机组件中所述储能器的第二输入口和所述暖风芯体之间,以在所述第二管路和暖风芯体之间形成闭路循环;所述第二管路和暖风芯体之间的闭路循环内设置有冷媒,所述泵送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冷媒在所述闭路循环中流动。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储能器中所储存的热量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向暖风芯体实现稳定地热量输出。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电加热器。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储能器中所储存的热量不足时,可以使用电加热器加热冷媒,用于向暖风芯体输出热量。

15、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热量回收利用系统还包括电加热器和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三通阀的第一输入端和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三管路上;所述电加热器具有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输出口与所述三通阀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入口与所述第四管路连接。

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通过三通阀选择性地将储能器与暖风芯体连通,或者将电加热器与暖风芯体连通。

17、本发明提供的发动机热量回收利用系统,其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组件,以及还包括第五管路、第六管路、动力电池单元和泵送机构;所述第五管路连接在所述发动机组件中所述储能器的第二输出口和所述动力电池单元之间,所述第六管路连接在所述发动机组件中所述储能器的第二输入口和所述动力电池单元之间,以在所述第二管路和动力电池单元之间形成闭路循环;所述第二管路和动力电池单元之间的闭路循环内设置有冷媒,所述泵送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冷媒在所述闭路循环中流动。

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储能器中所储存的热量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向动力电池单元实现稳定地热量输出。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五管路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2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即时地检测输入给动力电池单元的冷媒的温度。

21、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热量回收利用系统还包括电加热器和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三通阀的第一输入端和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五管路上;所述电加热器具有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输出口与所述三通阀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入口与所述第六管路连接。

2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通过三通阀选择性地将储能器与动力电池单元连通,或者将电加热器与动力电池单元连通。

23、本发明提供的车辆,其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组件,和/或,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热量回收利用系统。

24、进一步地,所述车辆为增程式车辆。

2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6、本发明提供的发动机组件、发动机热量回收利用系统及车辆,其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和储能器的第一输入口连接,发动机的冷却液入口和储能器的第一输出口连接,第一管路在储能器内部的腔体空间内将第一输入口和第二输出口连接,根据上述连接结构,发动机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可以转移并储存在腔体空间的储能介质中;并且,腔体空间内的储能介质中所储存的热量具有稳定性,能够稳定向外输出热量。在此情况下,在将储能器内储存的热量转移至用热系统内进行利用时,由于储能器内的所储存的热量是稳定的,其可以被稳定地输出到用热系统内,这样就可以带来更好的供热效果和体验,对于用热系统而言,其内部可以保持温度的稳定,避免温度忽高忽低的情况发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