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缸盖、内燃机及装有这种内燃机的机械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40641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内燃机缸盖、内燃机及装有这种内燃机的机械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缸盖,涉及装有这种缸盖的内燃机,涉及装有这种缸盖的内燃机的机械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内燃机缸盖的单个汽缸内设置2个进气门,或者3个进气门,比较单个进气门的缸盖,加大了进气量,改进了燃烧,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迄今为止的多进气门缸盖的进气道设计,单个汽缸对应的2个进气道的缸盖外表面的进气入口,都是对应燃烧室成为一道水平直线设置,导致经过进气道引导的2股进气流,都是按照相同的角度喷入汽缸内与燃油混合燃烧,互相同样的角度对冲撞击状态下燃烧。PCT/CN2013/086928、PCT/CN2014/094488,201310184378.7、ZL201320883334.9、ZL201420234388.7 等发明创造,提供了压铸水冷缸盖的技术,进气道的精密、光洁、一致有了改进提高,但是进气道的进气孔口也还是一道水平直线设置。要进一步提高2股喷入汽缸内的进气流在汽缸内更加充分混合促进燃烧,需要2股进气流之间实现更加充分的搅拌翻滚,现有进气道进气口全部一直线、入缸进气道角度全部一致的设计已经不能够满足内燃机技术进步的需要,需要创造其他新的思路,对内燃机缸盖的进气道设计做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0003]一种内燃机缸盖,包括燃烧室18、进气道887、排气道889、缸盖螺栓孔881,其特征在于:内燃机缸盖80单个汽缸的燃烧室18内有2个进气道887,上述2个进气道887的进气道进气孔口之间有上下偏心距X,上述2个进气道887相对于燃烧室18有进气道进气角度差a。
[0004]如上所述的内燃机缸盖,其特征在于:进气道进气孔口的上下偏心距X的数值范围在I毫米至5毫米。
[0005]如上所述的内燃机缸盖,其特征在于:进气道进气孔口的上下偏心距X的数值范围在5毫米至10毫米。
[0006]如上所述的内燃机缸盖,其特征在于:进气道进气孔口的上下偏心距X的数值范围在10毫米至15毫米。
[0007]如上所述的内燃机缸盖,其特征在于:进气道进气孔口的上下偏心距X的数值范围在15毫米至80毫米。
[0008]如上所述的内燃机缸盖,其特征在于:进气道进气角度差a的数值范围在1°至10。。
[0009]如上所述的内燃机缸盖,其特征在于:进气道进气角度差a的数值范围在10°至25。。
[0010]一种内燃机缸盖,包括燃烧室18、进气道887、排气道889、缸盖螺栓孔881,其特征在于:内燃机缸盖80单个汽缸的燃烧室18内有2个以上进气道887,上述2个以上进气道887中最少有一个进气道887的进气道进气孔口与相邻其他进气道887的进气道进气孔口之间有上下偏心距X,上述2个以上进气道887中最少有一个进气道887与相邻其他进气道887之间相对于燃烧室18有进气道进气角度差a。
[0011]一种内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上装有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缸盖80。
[0012]一种装有内燃机的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装置上装有如上所述的内燃机。
[0013]上述创新发明,克服了传统缸盖一直线设置进气道进气孔口的偏见,能够使得喷入汽缸内的进气流有不同的喷入汽缸燃烧室的进气道气流引导喷射角度,不需要提高制造成本,而获得进气流在汽缸内更加充分交叉的搅拌翻滚混合,得到更加均匀的燃油与空气的充分混合,提高燃烧质量,有利于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5]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多缸四气门内燃机缸盖的局部立体图。
[0016]图2是图1中缸盖的仰视图。
[0017]图3是图1中缸盖的主视图。
[0018]图4是图1中缸盖的A向视图。
[0019]图5是一种应用本发明的多缸四气门内燃机缸盖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0]图6是图5中缸盖的B向视图。
[0021]图7是一种现有技术多缸四气门内燃机缸盖的局部立体图。
[0022]图8是一种应用本发明的多缸四气门内燃机缸盖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80.缸盖,18.燃烧室,12.火花塞孔,912.火花塞孔摩擦焊连接件,887.进气道,9887.进气道摩擦焊连接件,750.喷燃料器孔,9750.喷燃料器孔摩擦焊连接件,889.排气道,881.缸盖螺栓孔,X.进气道进气孔口的上下偏心距,a.进气道进气角度差。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0026]在图1中,是一种应用CN 203948184 U公布的摩擦焊接技术、铝合金交叉分型压铸上下缸盖以后,再摩擦焊接合成的水冷多缸四气门汽油发动机缸盖的局部立体图,喷燃料器孔750位于进入同一个汽缸的2个进气道887的下方居中位置,所有进气道全部设置在一直线上,喷入汽缸内的进气流成一个角度喷入,两股进气流形成对撞。
[0027]在图2中,两个进气道887、两个排气道889,都是对称设置,进入汽缸的气流如果入缸角度相同,也是对称状态进入,形成迎面相撞击。
[0028]在图3中,每个汽缸两个进气道887,都设置在一直线,喷入汽缸的进气流都是同一个角度入缸。
[0029]在图4中,现有技术的缸盖进气道设置,各个进气道887的角度没有变化。
[0030]在图5中,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同一个汽缸的两个进气道887的进气孔口不在一直线上,两个进气道进气孔口的上下有偏心距X,这两个进气道的入缸出气口与现有技术一致不改变,实现两个不同的喷入汽缸的气流具有不同的角度,两股入缸气流相对冲击时,由于引导气流进入缸盖的进气道角度不同,产生的搅拌翻滚混合更加彻底均匀,有利于充分燃烧。
[0031]在图6中,进气道887处的双点划线显示出与同一个汽缸内另一个进气道887的入缸角度不同,进气道进气角度差a可以根据缸盖大小做调整设计。在制造压铸缸盖时,可以设计成为同一个模具活动抽芯体兼顾到全部进气道的压铸成形与脱摸。
[0032]在图7中,一个现有技术多缸四气门缸盖的局部立体图,进气道887的进气口处已经汇集合成一个长圆形孔口,在进气道入口里面设置分叉,再分成两个进入同一个汽缸的进气道887,上述两个进气道887处于一直线状态,入缸气流迎面相撞击的角度是一模一样的。
[0033]在图8中,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是对于现有技术砂型泥芯铸造缸盖进气道的一种改进设计,这种现有技术进气道在缸盖的进气道空气入口处对应一个汽缸只有一个入口,进入缸盖外表面后再分叉为两个进气道通向两个进气阀口。改进设计后,同一个汽缸的两个进气道887的进气孔口已经不在一直线上,两个进气道进气孔口的上下有偏心距X,这两个进气道的入缸出气口出气阀位置的形状可以与现有技术一致不改变,进气道进气角度差a实现了两股不同的喷入汽缸的气流具有不同的气流导向角度,两股入缸气流相对冲击时,由于气流喷入时的角度不同,产生的搅拌翻滚混合更加彻底均匀,有利于充分燃烧。
[0034]本发明可以在现有技术缸盖大部分结构与构造设计不变动的情况下,仅仅调整进气道进气孔口的上下偏心距X、进气道进气角度差a,不增加制造成本,能够达到入缸气流的搅拌翻滚混合更加均匀彻底的目的,使得内燃机汽缸内的混合油气燃烧更加充分,发动机更加节能环保。
【主权项】
1.一种内燃机缸盖,包括燃烧室(18)、进气道(887)、排气道(889)、缸盖螺栓孔(881),其特征在于:内燃机缸盖(80)单个汽缸的燃烧室(18)内有2个进气道(887),上述2个进气道(887)的进气道进气孔口之间有上下偏心距(X),上述2个进气道(887)相对于燃烧室(18)有进气道进气角度差(a)。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缸盖,其特征在于:进气道进气孔口的上下偏心距(X)的数值范围在I毫米至5毫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缸盖,其特征在于:进气道进气孔口的上下偏心距(X)的数值范围在5毫米至10毫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缸盖,其特征在于:进气道进气孔口的上下偏心距(X)的数值范围在10毫米至15毫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缸盖,其特征在于:进气道进气孔口的上下偏心距(X)的数值范围在15毫米至80毫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缸盖,其特征在于:进气道进气角度差(a)的数值范围在1°至1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缸盖,其特征在于:进气道进气角度差(a)的数值范围在 10° 至 25°。
8.一种内燃机缸盖,包括燃烧室(18)、进气道(887)、排气道(889)、缸盖螺栓孔(881),其特征在于:内燃机缸盖(80)单个汽缸的燃烧室(18)内有2个以上进气道(887),上述2个以上进气道(887)中最少有一个进气道(887)的进气道进气孔口与相邻其他进气道(887)的进气道进气孔口之间有上下偏心距(X),上述2个以上进气道(887)中最少有一个进气道(887)与相邻其他进气道(887)之间相对于燃烧室(18)有进气道进气角度差(a)。
9.一种内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上装有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缸盖(80)。
10.一种装有内燃机的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装置上装有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
【专利摘要】内燃机缸盖、内燃机及装有这种内燃机的机械装置。内燃机缸盖,包括燃烧室18、进气道887、排气道889、缸盖螺栓孔881,其特征在于:内燃机单个汽缸的燃烧室18内有2个和/或2个以上进气道887,上述2个和/或2个以上进气道887的进气道进气孔口之间有上下偏心距x,上述2个和/或2个以上进气道887相对于燃烧室18有进气道进气角度差a,使得喷入缸内空气更加充分搅拌翻滚混合彻底均匀,利于燃烧。
【IPC分类】F02F1-28, F02F1-24
【公开号】CN104863743
【申请号】CN201510151384
【发明人】蒋尧夫, 丁文江, 彭立明, 付彭怀, 朱永奎, 姚真裔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 蒋一民, 蒋尧夫
【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