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放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85256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综放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井下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支护设备,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综放工作面端头、与大功率大运量刮板输送机及自移式转载机等设备配套用的综放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
背景技术
综放工作面端头是工作面与回采巷道的交汇处,端头区围岩在多种支承压力作用下,受采动影响最大,矿压显现复杂,无立柱空间大,所以端头既是顶板维护的重点,又是顶板管理的难点。尤其是下端头,区内布置的设备多,包括前后刮板输送机、自移式转载机,不仅是采运设备的交接点,而且是行人、输煤的咽喉,所以端头支护是决定工作面安全运转的关键。目前,综放面端头采用一字型金属铰接顶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支护,不仅事故率高,而且劳动作业量大。端头支架曾出现过①三架一组、②两架一组、③主架一组加付架一组几种架型,均因重量太大、结构复杂、移架不顺利而不能使用。特别是与大功率采煤机、刮板机、自移转载机配套的端头支架更无先例。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的综放工作面端头支护劳动作业量大、事故率高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综放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它能实现高产大运量综放工作面端头支护作业的机械化,减少工人笨重体力劳动,降低事故率,提高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且结构简单,重量轻,移架顺利。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综放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采用两架一组的型式,主要由左架、右架、左右架间的防倒千斤顶,以及液压回路构成。以下简称端头支架。
①左架包括三节顶梁、三节底座以及对应铰接于二者之间的三立柱;三节顶梁是左前顶梁、左中顶梁、左后顶梁;三节底座是左前底座、左中底座、左后底座;三立柱是前立柱、中立柱、后立柱。三节顶梁顺序铰接,左前顶梁的前端铰接有超前护顶用的左前梁,前梁千斤顶铰接于左前顶梁与左前梁之间。左后顶梁的后端铰接有左掩护梁。三底座之间通过联接底座顺序铰接,左前底座与左中底座之间是左前联接底座,左中底座与左后底座之间是左后联接底座;左前底座前端与推移千斤顶铰接,推移千斤顶前端通过前连接头与转载机连接,或者与同类支架连接;左架的底座上设有向外侧推移的底座侧推千斤顶。
②右架与左架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右架的底座不设底座侧推千斤顶。
③架间防倒千斤顶铰接于左架和右架的顶梁或掩护梁、连杆之间。
④前立柱与中立柱之间的间距、中立柱与后立柱之间的间距,分别与前、后部刮板输送机机头或机尾宽度加上前移步距相适应。
⑤液压回路主要由操纵阀组、液控锁、安全阀及液压辅助元件组成。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该端头支架用于下端头时,左、右前底座前端的推移千斤顶分别通过其前端铰接的左、右前连接头,与转载机左、右侧增加的连接座对应连接;前立柱与中立柱之间的间距、中立柱与后立柱之间的间距,分别与前、后部刮板输送机机头的宽度加上前移步距相适应。左架的左掩护梁、左后底座,分别与左前连杆、左后连杆的上、下端铰接,构成四连杆机构;右架的右掩护梁、右后底座与右前连杆、右后连杆亦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①该支架用于综放工作面端头区支护,具有较大的无立柱空间,能保证设备正常使用和维护。特别是用于高产大综放工作面下端头支护,能与大功率大运量的前、后部刮板输送机及自移式转载机等设备很好地配套使用。
②实现端头支护作业机械化,减少工人的笨重体力劳动,降低事故率,提高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实现综放工作面安全高产高效。
③结构简单,重量轻,移架方便、安全可靠。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综放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图2是图1的底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图4是图1的B--B剖视图图中1、2-左、右前梁,3、4-左、右前顶梁,5、6-左、右中顶梁,7、8-左、右后顶梁,9、10-左、右掩护梁,11、12-左、右前连杆,13、14-左、右后连杆,15、16-左、右后底座,17、18-左、右后联接底座,19、20-左、右中底座,21、22-左、右前联接底座,23、24-左、右前底座,25-底座侧推千斤顶,26-推移千斤顶,27、28-左、右前连接头,29-前梁千斤顶,30-前立柱,31-操纵阀组,32-中立柱,33-后立柱,34-前防倒千斤顶,35-后防倒千斤顶,36-连接头,37-连接头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在图1、2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综放面下端头用的端头支架,是简易式两架一组型式,由左架、右架、左右架间的防倒千斤顶,以及液压回路组成。
①左架由三节顶梁、三节底座,以及对应铰接于二者之间的三立柱构成。三节顶梁是左前顶梁(3)、左中顶梁(5)、左后顶梁(7);三节底座是左前底座(23)、左中底座(19)、左后底座(15);三立柱是前立柱(30)、中立柱(32)、后立柱(33)。
三节顶梁之间顺序铰接。左前顶梁(3)前端与左前梁(1)铰接,用于超前护顶;前梁千斤顶(29)铰接于左前顶梁(3)与左前梁(1)之间。左后顶梁(7)后端与左掩护梁(9)铰接,左掩护梁(9)与左前连杆(11)、左后连杆(13)的上端铰接,左前连杆(11)、左后连杆(13)的下端与左后底座(15)之间铰接,构成四连杆机构。
三底座之间通过联接底座顺序铰接,左前底座(23)与左中底座(19)之间通过左前联接底座(21)铰接,左中底座(19)与左后底座(15)之间通过左后联接底座(17)铰接。左前底座(23)的前端与推移千斤顶(26)铰接,推移千斤顶(26)前端通过前连接头(27)与转载机左侧焊接的连接座联接。左前底座(23)与左中底座(19)上设有向外侧推移的底座侧推千斤顶(25)。
三立柱的前立柱(30)为一根、中立柱(32)为两根、后立柱(33)为一根。
②右架与左架基本相同,即右架也由三节顶梁、三节底座以及对应铰接于二者之间的三立柱构成。三节顶梁是右前顶梁(4)、右中顶梁(6)、右后顶梁(8);三节底座是右前底座(24)、右中底座(20)、右后底座(16);三立柱是前立柱(30)、中立柱(32)、后立柱(33)。
三节顶梁之间顺序铰接。右前顶梁(4)前端与右前梁(2)铰接,前梁千斤顶(29)铰接于右前顶梁(4)与右前梁(2)之间;右后顶梁(8)后端与右掩护梁(10)铰接,右掩护梁(10)与右前连杆(12)、右后连杆(14)的上端铰接,右前连杆(12)、右后连杆(14)下端与右后底座(16)之间铰接,构成四连杆机构。
三节底座之间通过联接底座顺序铰接,右前底座(24)与右中底座(20)之间是右前联接底座(22),右中底座(20)与右后底座(16)之间是右后联接底座(18);右前底座(24)前端与推移千斤顶(26)铰接,推移千斤顶(26)前端通过前连接头(28)与转载机右侧的连接座连接。
三立柱的前立柱(30)为一根、中立柱(32)为两根、后立柱(33)为一根。
右架与左架的区别主要在于右架的底座无底座侧推千斤顶(25)。
③架间防倒千斤顶包括左、右前顶梁(3、4)间的两根前防倒千斤顶(34),左、右中顶梁(5、6)之间,左、右后顶梁(7、8)之间及左、右前连杆(11、12)之间的三根后防倒千斤顶(35);它们通过连接头(36、37)与顶梁等联接。
④前立柱(30)与中立柱(32)之间的间距、中立柱(32)与后立柱(33)之间的间距,应分别与前、后部刮板输送机机头且包括前移步距相适应。即三节顶梁、三立柱在前、后部刮板机机头处形成大跨距的空间。
⑤液压回路主要由操纵阀组(31)、液控单向锁、安全阀、截止阀,以及液压管路、快速接头等液压辅助元件组成。
上述的左、右架是相对的,工作面推进方向改变,左、右架将互换。
除了上述方案,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措施1.该端头支架用于上端头时,其左、右前底座(23、24)前端可通过推移千斤顶(26),与前方的同类支架联接,以解决端头支架的前移。此时,前立柱与中立柱之间的间距、中立柱与后立柱之间的间距,应分别与前、后部刮板输送机机尾宽度加上前移步距相适应。同类支架,是指与端头支架一样由左架、右架、架间防倒千斤顶构成的配套支架,其后底座与推移千斤顶(26)联接,不用掩护梁、连杆,立柱间距不受上述限制,三立柱、两立柱均可。
2.该端头支架的左、右掩护梁与左、右后底座之间,也可采用其它形式联接,如单连杆铰接、或单连杆铰接并增加与后顶梁铰接的平衡千斤顶。
3.该端头支架前立柱、中立柱、后立柱,可各采用一或两根。
4.架间防倒千斤顶也可铰接于左架和右架的后连杆、掩护梁之间。
5.顶板破碎严重时,左、右架顶梁上可增加侧护梁及其侧护梁千斤顶。
工作原理综放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布置在综放工作面与工作面运输巷的交汇处,与综放工作面第一架放顶煤支架过渡相邻,位于自移式转载机的后部两侧,前、后刮板输送机机头处在端头支架的左架的前顶梁(3)和后顶梁(7)之下。当采煤机割煤后,推移前部输送机,前移放顶煤支架,再拉后部输送机到位,工序完成后,转载机靠自移机构和端头支架前部两个推移千斤顶(26)向前行走一个步距,然后操作端头支架左架操纵阀组(31),降低端头支架的左架的前、中、后立柱(30、32、33),使左架离顶,通过与转载机联接的推移千斤顶(26)使左架向前移一个步距,行走过程中为了防止支架倒架及歪斜,利用支架的前、中、后顶梁(1、3、5)及前连杆的防倒千斤顶(34、35),及时调整顶梁及掩护梁;支架行走一个步距后,同时升左架的前、中、后立柱(1、3、5),使左架及时撑顶。完成左架的动作之后,操作端头支架右架的操纵阀组(31),降端头支架右架的前、中、后立柱(30、32、33),使右架离顶,通过与转载机联接的右架前端的推移千斤顶(26),使右架向前移一个步距,右架行走过程中,及时调整顶梁及掩护梁,使顶梁不歪斜;底座偏离时通过调整三个底座侧推千斤顶(25),使底座保持直线行走,右架到位后,同时升右架的前、中、后立柱(30、32、33),使右架及时撑顶,完成一个循环。
权利要求1.一种综放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其特征在于为两架一组型式,包括左架、右架、左右架间的防倒千斤顶,以及液压回路;①左架包括三节顶梁、三节底座以及对应铰接于二者之间的三立柱,三节顶梁是左前顶梁(3)、左中顶梁(5)、左后顶梁(7),三节底座是左前底座(23)、左中底座(19)、左后底座(15),三立柱是前立柱(30)、中立柱(32)、后立柱(33);三节顶梁顺序铰接,左前顶梁(3)前端铰接有超前护顶用的左前梁(1),前梁千斤顶(29)铰接于左前顶梁(3)与左前梁(1)之间;左后顶梁(7)后端铰接有左掩护梁(9);三底座之间通过联接底座顺序铰接,左前底座(23)与左中底座(19)之间是左前联接底座(21),左中底座(19)与左后底座(15)之间是左后联接底座(17);左前底座(23)前端与推移千斤顶(26)铰接,推移千斤顶(26)前端,与转载机联接,或者与同类支架联接;左架的底座上有向外侧推移的底座侧推千斤顶(25);②右架与左架的区别是底座无底座侧推千斤顶(25),其余与左架相同;③架间防倒千斤顶铰接于左架和右架的顶梁或掩护梁、连杆之间;④前立柱(30)与中立柱(32)之间的间距及中立柱(32)与后立柱(33)之间的间距,分别与前、后部刮板输送机机头或机尾宽度加上前移步距相适应;⑤液压回路包括操纵阀组(31)、液控锁、安全阀以及液压辅助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放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左、右前底座(23、24)的推移千斤顶(26)分别通过前端铰接的左、右前连接头(27、28),与转载机左、右侧增加的连接座对应连接;前立柱(30)与中立柱(32)之间的间距、中立柱(32)与后立柱(33)之间的间距,分别与前、后部刮板输送机机头宽度加上前移步距相适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综放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左掩护梁(9)、左后底座(15),分别与左前连杆(11)、左后连杆(13)的上、下端相铰接,构成四连杆机构;右掩护梁(10)、右后底座(16)亦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综放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左、右架的前立柱(30)各为一根、中立柱(32)各为两根、后立柱(33)各为一根。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综放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底座侧推千斤顶(25)位于左前底座(23)与左中底座(19)上;所说的架间防倒千斤顶包括左、右前顶梁(3、4)之间的前防倒千斤顶(34),左、右前中梁(5、6)之间,左、右后顶梁(7、8)之间以及左、右前连杆(11、12)之间的后防倒千斤顶(35)。
专利摘要一种综放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为两架一组式,由左架、右架、架间防倒千斤顶以及液压回路构成。左架、右架均由三顶梁前顶梁、中顶梁、后顶梁,三底座前底座、中底座、后底座,三立柱前立柱、中立柱、后立柱构成。三顶梁顺序铰接,前顶梁前端铰接护顶前梁及其千斤顶,后顶梁后端铰接掩护梁;三底座之间分别通过前、后联接底座顺序铰接,前底座前端通过推移千斤顶与转载机等连接。左、右架的顶梁、连杆等之间有防倒千斤顶铰接。前、中立柱的间距及中、后立柱的间距,分别与前、后部刮板输送机宽度加前移步距相适应。左架底座有侧推千斤顶。可实现端头支护机械化,减少笨重体力劳动,降低事故率,提高推进速度;且结构简单,重量轻,移架方便。
文档编号E21D23/16GK2787833SQ200420098308
公开日2006年6月14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10日
发明者韩纪志, 来存良, 李佃平, 李正龙, 孟祥军, 何烨, 陈龙高, 张善波, 刑士军, 谢强珍 申请人: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