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91777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其备有第1系统,包括被供给来自第1泵的压力油的第1方向切换阀;第2系统,包括被供给来自第2泵的压力油的第2方向切换阀;第3系统,包括被供给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的第3方向切换阀。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一般备有第1系统,所述第1系统包括第1方向切换阀,被供给来自第1泵的压力油;第2系统,所述第2系统包括第2方向切换阀,被供给来自第2泵的压力油;第3系统,所述第3系统包括第3方向切换阀,被供给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参照专利文献1、2、3)。记载于这些专利文献中的液压回路,其第1系统备有中立旁通型的第1方向切换阀;第1卸荷通路,连接在第1泵上、并通过第1方向切换阀而连通在油箱上;第1供给通路,分支于第1卸荷通路、并向第1方向切换阀供给压力油。又,第2系统备有第2方向切换阀;第2供给通路,向第2方向切换阀供给来自第2泵的压力油;第3系统备有第3方向切换阀。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88627号公报(权利要求书)专利文献2特开昭63-7425号公报(第5页、图1)专利文献3特开昭60-211522号公报(图2)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液压回路中,转臂驱动时,以第1以及第3泵供给压力油,悬臂驱动时,以第2以及第3泵供给压力油,即,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选择性地合流到转臂用方向切换阀或者悬臂用方向切换阀。而且,转臂以及悬臂同时驱动时(同时操作转臂用方向切换阀以及悬臂用方向切换阀时),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只优先地供给到悬臂用方向切换阀。但是,在这种液压回路中,同时操作悬臂用方向切换阀以及转臂用方向切换阀时,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不能供给到转臂用方向切换阀,从而不能加速驱动转臂。即,同时操作第1系统的第1方向切换阀与第2系统的第2方向切换阀时,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不能同时供给到两方向切换阀,从而导致了建筑机械的作业效率低的弊端。
又,在记载于专利文献2的液压回路中,操作非左右行进马达用的作业致动器用切换阀即第1系统的第1方向切换阀、以及非左右行进马达用的作业致动器用切换阀即第2系统的第2方向切换阀中的至少其中之一时,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供给到该第1方向切换阀以及该第2方向切换阀。但是,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向第1以及第2方向切换阀供给时,因为连通在油箱上的第3系统的卸荷通路(专利文献2的油箱连通油路26)关闭,所以在该第1以及该第2方向切换阀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使用的压力油少的情况下,会导致第3泵上的载荷变大的弊端。又,在记载于专利文献3的液压回路中,在位于辅助泵P3(第3泵)的下游侧的转臂加速阀22与悬臂用的控制阀11(第1方向切换阀)之间,连通在油箱上的通路一直与悬臂加速流路23连接。因此,即使在悬臂用方向切换阀(第1方向切换阀)使用的压力油足够多的情况下,也会导致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几乎不能被供给的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考虑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备有第1至第3系统,所述第1至第3系统分别连接在第1至第3的各泵上,通过把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高效地合流并供给到第1系统以及第2系统来提高建筑机械的作业效率,前述第1系统被供给来自第1泵的压力油,前述第2系统被供给来自第2泵的压力油。
本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备有第1系统,所述第1系统包括中立旁通型的第1方向切换阀,被供给来自第1泵的压力油;第1卸荷通路,连接在前述第1泵上、并通过前述第1方向切换阀连通在油箱上;第1供给通路,分支于前述第1卸荷通路、并向前述第1方向切换泵供给压力油;第2系统,所述第2系统包括第2方向切换阀,被供给来自第2泵的压力油;第2供给通路,向第2方向切换阀供给来自前述第2泵的压力油;第3系统,所述第3系统包括第3方向切换阀,被供给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
而且,本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有如下的几个特征。即,本发明的液压回路单独地备有如下的特征,或者适当组合地备有如下的特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的第1特征是,备有第1合流通路,可以向前述第1系统的前述第1卸荷通路供给来自前述第3泵的压力油;第2合流通路,可以向前述第2系统的前述第2供给通路供给来自前述第3泵的压力油;排出通路,连接前述第1合流通路以及前述第2合流通路与油箱、并且形成有节流阀;合流切换阀,所述合流切换阀具有连通位置,通过前述排出通路向油箱排出来自前述第3泵的压力油、限制位置,隔断前述排出通路或者与前述连通位置相比更为限制向油箱的排出流量;在操作前述第2系统的规定的前述第2方向切换阀时,前述切换阀从前述连通位置切换到前述限制位置。
根据这样的构成,不操作第1方向切换阀以及第2方向切换阀中的任意一个时,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从排出通路与第1系统的第1卸荷通路排出。因此,可以抑制在第3泵上产生高的载荷。又,不操作第2方向切换阀而操作第1方向切换阀时,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合流到第1系统,并且在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中,除了被供给到第1方向切换阀的压力油,剩余的压力油从排出通路排出。其结果,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抑制在第3泵上产生高的载荷。又,不操作第1方向切换阀而操作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时,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合流到规定的第2系统,并且在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中,除了被供给到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的压力油,剩余的压力油都从第1系统的第1卸荷通路排出。其结果,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抑制在第3泵上产生高的载荷。又,同时操作第1方向切换阀以及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时,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在排出通路上被隔断或者被限制,且并不是从第1卸荷通路排出,而是合流并供给到第1方向切换阀以及第2方向切换阀。如上所述,不论在那种情况下,都不会使第3泵的载荷增大到容许值以上,可以把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高效地合流并供给到第1系统以及第2系统,从而提高了建筑机械的作业效率。
本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的第2特征是,作为前述第1方向切换阀,具有控制压力油向悬臂压力缸的供给的悬臂用方向切换阀,作为前述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具有控制压力油向转臂压力缸的供给的转臂用方向切换阀以及控制压力油向活塞压力缸的供给的活塞用方向切换阀,在处于该转臂用方向切换阀被操作到转臂上拉位置与该活塞用方向切换阀被操作到活塞卸荷位置上的至少其中一个时,前述合流切换阀切换到前述限制位置。
根据这样的构成,进行转臂上拉操作以及活塞卸荷操作中的至少其中一个操作时,因为合流切换阀切换到限制位置,所以可以把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高效地供给到第2系统的转臂用方向切换阀以及活塞用方向切换阀。
本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的第3特征是,前述合流切换阀以对应于前述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的操作量而成比例地变更行程的方式,切换到前述限制位置,且连接在前述排出通路上的阀开度对应于前述合流切换阀的行程而减少,并且连接在前述第1合流通路上的阀开度也对应于前述合流切换阀的行程而减少。
根据这样的构成,因为可以对应于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的操作量来提高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向第2系统供给的分配比率,所以可以把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高效地供给到第2方向切换阀。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的图。
图2是如图1所示的液压回路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如图1所示的液压回路中的、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的操作量,与合流切换阀的行程以及合流切换阀内的各阀开度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的图。应用该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1(以下,称为液压回路1)的建筑机械是备有转臂或者悬臂等各种致动器的履带式车辆,其备有驱动这些致动器的各液压马达或者各压力缸。而且,该建筑机械备有第1泵11(P1)、第2泵12(P2)以及第3泵13(P3),所述第1泵11(P1)、第2泵12(P2)以及第3泵13(p3)分别把压力油供给到液压回路1所备有的第1至第3系统中。
如图1所示,液压回路1备有第1系统,连接有多个中立旁通型第1方向切换阀(21、22、23),所述第1方向切换阀(21、22、23)被供给来自第1泵11的压力油;第2系统,连接有多个第2方向切换阀(24、25、26),所述第2方向切换阀(24、25、26)被供给来自第2泵12的压力油;第3系统,连接有多个第3方向切换阀(27、28、29),所述第3方向切换阀(27、28、29)被供给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第1方向切换阀22、23并联,该第1方向切换阀22、23与第1方向切换阀21串联。第2方向切换阀25、26并联,该第2方向切换阀25、26与第2方向切换阀24串联。第3方向切换阀27、28、29并联。
第1系统备有第1方向切换阀(21、22、23);第1卸荷通路31,连接在第1泵11上、并通过第1方向切换阀(21、22、23)而与油箱(T1、T2)连通;第1供给通路32,分支于第1卸荷通路31、并分别向第1方向切换阀(22、23)供给压力油。又,配置有右行进用方向切换阀21,所述右行进用方向切换阀21被设置于最上游,且控制压力油向右行进马达的供给。第1方向切换阀备有悬臂用方向切换阀22,控制压力油向使悬臂动作的悬臂压力缸16的供给;辅助用方向切换阀23。
第2系统备有第2方向切换阀(24、25、26);第2卸荷通路33,连接在第2泵12上、并通过第2方向切换阀(24、25、26)而连通在油箱(T1、T2)上;第2供给通路34,向第2方向切换阀(25、26)供给来自第2泵12的压力油。第2供给通路34连接在第2卸荷通路33上。又,配置有左行进用方向切换阀24,所述左行进用方向切换阀24被设置于最上游,且控制压力油向左行进马达的供给。第2方向切换阀备有转臂用方向切换阀25,控制压力油向使转臂动作的转臂压力缸17的供给;活塞用方向切换阀26,控制压力油向使活塞动作的活塞压力缸18的供给。
第3系统备有第3方向切换阀(27、28、29);第3供给通路36,向第3方向切换阀(27、28、29)供给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中立旁通通路37,与第3方向切换阀(27、28、29)连通。又,第3方向切换阀(27、28、29)备有转臂摆动用方向切换阀27,控制向转臂摆动动作用的转臂摆动(B/摆动)压力缸14的压力油供给;叶片用方向切换阀28,控制向使叶片动作的叶片压力缸15的压力油供给;旋转用方向切换阀29,控制向旋转马达的压力油供给。
又,液压回路1备有第1合流通路38、第2合流通路39、排出通路40与合流切换阀30。第1合流通路38可以向第1系统的第1卸荷通路31供给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该第1合流通路38通过合流切换阀30而可与第3系统的中立旁通通路37的下游侧连通,并在右行进用方向切换阀21与悬臂用方向切换阀22之间,与第1卸荷通路31连接。第2合流通路39可以向第2系统的第2供给通路34供给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该第2合流通路39通过合流切换阀30而可与第3系统的中立旁通通路37连通,并连接在供给通路34上。
排出通路40将中立旁通通路37的下游侧与油箱(T1、T2)连接起来。图2是表示合流切换阀30与其附近的通路的液压回路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排出通路40由形成于合流切换阀30内的通路、与、连接在合流切换阀30上且连通在油箱上的通路构成。又,在合流切换阀30内,在排出通路40上形成有节流阀41。
在图1以及图2中,合流切换阀30连接在第3系统的中立旁通通路37的下游侧,并且连接在第1合流通路38以及第2合流通路39上。在合流切换阀30内,形成一部分排出通路40,并且合流切换阀30与在其外形成的排出通路40连接。该合流切换阀30具有连通位置42与限制位置43(43a、43b),并可以在两者之间切换。在连通位置42上,连通有中立旁通通路37的下游侧与油箱(T1、T2)。而且,在限制位置43(43a、43b)上,隔断第1合流通路38以及第2合流通路39与油箱(T1、T2),或者限制向油箱的排出流量。在操作第2系统的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转臂用方向切换阀25以及活塞用方向切换阀26)时,该合流切换阀30从连通位置42切换到限制位置43。
接着,详细说明切换该合流切换阀30的构成与其动作。首先,在合流切换阀30处于中立位置即连通位置42的状态下,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处于如下状态第3系统的中立旁通通路37的下游侧、与第1合流通路38以及第2合流通路39、排出通路40、四者都处于连通状态。因而,这种情况下,在对悬臂用方向切换阀22以及辅助用方向切换阀23(第1方向切换阀)、与转臂用方向切换阀25以及活塞用方向切换阀26(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的任意一个都不进行操作时,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从排出通路40与第1系统的第1卸荷通路31排出,前述悬臂用方向切换阀22经由第1卸荷通路31而与第1合流通路38连接,前述转臂用方向切换阀25与第2合流通路39连接。因此,可以抑制在第3泵13上产生高的载荷。
又,在对转臂用方向切换阀25以及活塞用方向切换阀26中(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的任意一个都不进行操作、而操作第1方向切换阀(22、23)中的任意一个时,合流切换阀30保持在连通位置42,第1卸荷通路31被隔断或者被限制流量。而且,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合流到第1系统,并供给到该被操作的第1方向切换阀(22、23)。又,在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中,除了被供给到第1方向切换阀(22、23)的压力油,剩余的压力油通过节流阀41从排出通路40排出。另外,在第1卸荷通路31未被隔断而是被节流的状态下,前述剩余的压力油也从第1卸荷通路31排出。其结果,这种情况下,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高效地合流到第2系统,并且可以抑制在第3泵13上产生高的载荷。
又,在不操作第1方向切换阀(22、23)、而操作转臂用方向切换阀25以及活塞用方向切换阀26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时,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合流到第2系统。即,通过第2合流通路39以及第2供给通路34,向该被操作的转臂用方向切换阀25以及活塞用方向切换阀26供给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具体地说,转臂用方向切换阀25被操作到转臂上拉位置时,合流切换阀30切换到限制位置43a,活塞用方向切换阀26被操作到活塞卸荷位置时,合流切换阀30切换到限制位置43b。转臂用方向切换阀25以及活塞用方向切换阀26的切换基于控制信号而进行,转臂用方向切换阀25被操作到转臂上拉位置、该控制信号Pa8对其发出控制时,该控制信号Pa8也对合流切换阀30发出控制,从而合流切换阀30切换到限制位置43a。另一方面,在活塞用方向切换阀26被操作到活塞卸荷位置、该控制信号Pb10对其发出控制时,该控制信号Pb10也对合流切换阀30发出控制,从而合流切换阀30切换到限制位置43b。通过将合流切换阀30切换到限制位置43(43a、43b),排出通路40就被隔断或者被限制向油箱的排出流量,从而在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中,除了被供给到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25、26)的压力油,剩余的压力油通过第1系统的第1卸荷通路31排出。其结果,这种情况下,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也高效地合流到第2系统,并且可以抑制在第3泵13上产生高的载荷。另外,在同时把转臂用方向切换阀25操作到转臂上拉位置以及把活塞用方向切换阀26操作到活塞卸荷位置的情况下,合流切换阀30构成为可以切换到限制位置43a以及限制位置43b中的任意一个。
又,同时操作第1方向切换阀(22、23)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与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25、26)中的至少其中之一时,第1卸荷通路31被隔断或者被限制流量,且在操作到转臂上拉位置以及活塞卸荷位置的情况下,合流切换阀30切换到限制位置43。因此,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在排出通路40上被隔断或者被限制排出流量,且也在第1卸荷通路31上被隔断或者限制排出流量,从而合流并供给到被操作的第1方向切换阀(22、23)以及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25、26)。
这样,对第1方向切换阀(22、23)以及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25、26)中的任意一个都不进行操作时、不操作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25、26)而操作第1方向切换阀(22、23)时或者不操作第1方向切换阀(22、23)而操作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25、26)时、对第1方向切换阀(22、23)以及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25、26)都进行操作时,即,无论哪种情况下,第3泵13上的载荷都不会增大到超过其容许值。而且,可以把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高效地合流并供给到第1系统以及第2系统,从而提高应用液压回路1的建筑机械的作业效率。
又,在该液压回路1中,在第1系统以及第2系统的最上游分别设置有行进马达用方向切换阀(21、24),在各系统中,行进马达用方向切换阀(21、24)与其他的方向切换阀串联。因此,对行进马达用方向切换阀(21、24)进行切换时,从第1泵11以及第2泵12而来的压力油供给到各行进马达用方向切换阀(21、24),从而供给到行进马达用方向切换阀以外的其他的方向切换阀的压力油减少。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可以把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高效地供给到这些其他的方向切换阀。
又,若在建筑机械行进时(驱动左右行进马达时)进行转臂上拉的操作,则因为上拉转臂而导致向转臂用方向切换阀25供给压力油的泵的载荷变高。但是,在该液压回路1中,进行转臂上拉操作时,可以把合流切换阀30切换到限制位置43a,关闭排出通路40,且增加并合流压力油从第3泵13向转臂用方向切换阀25的供给,所以可以防止转臂上拉动作速度的降低(作业效率低)。另一方面,进行转臂下拉动作时,由于转臂的自重而下拉,所以向转臂用方向切换阀25供给压力油的泵的载荷少。因此,不把合流切换阀30切换到限制位置43,从而不关闭排出通路40且不增加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供给地、合流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供给。又,同时进行活塞卸荷动作与转臂下拉动作的情况很多,所以这时需要足够多的压力油。因此,活塞用方向切换阀26切换到活塞卸荷位置,并且合流切换阀30切换到限制位置43b,从而可以关闭排出通路40,把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高效地供给到活塞用方向切换阀26,并高效地使用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这样,在液压回路1中,进行转臂上拉操作以及活塞卸荷操作中的至少其中之一时,因为合流切换阀30切换到限制位置43,所以可以把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高效地供给到第2系统的转臂用方向切换阀25以及活塞用方向切换阀26。
又,在液压回路1中,通过各自的方向切换阀(25、26)操作时的控制信号来进行把合流切换阀30切换到限制位置43的定时。因此,对于方向切换阀而言,不必设置有辅助阀,又,因为不必另外设置有控制通路,所以可以抑制液压回路与各方向切换阀变复杂。
另外,合流切换阀30以对应于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25、26)的操作量而成比例地变更行程的方式,从连通位置42切换到限制位置43。而且,在该合流切换阀30中,连接在排出通路40上的阀开度对应于合流切换阀30的行程而减少,并且连接在第1合流通路38上的阀开度也对应于合流切换阀30的行程而减少。
图3是表示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25、26)的操作量、与合流切换阀30的行程以及合流切换阀30内的各阀开度(阀开口面积)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转臂上拉操作量变大,则合流切换阀30的行程与该操作量一同成比例地变化,合流切换阀30切换到限制位置43a侧,对应于前述事实,连接在排出通路40上的排出通路侧开度(开口面积)减少。又,在活塞卸荷操作量变大的情况下,合流切换阀30的行程也与该操作量一同成比例地变化,合流切换阀30切换到限制位置43b,对应于前述事实,排出通路侧开度减少。而且,不论哪种情况下,若合流切换阀30的行程到达规定的位置,则排出通路侧开度被关闭,且排出通路40被隔断。又,同样地,合流切换阀30的行程与转臂上拉操作量以及活塞卸荷操作量一同成比例地变化,则对应于前述事实,连接在第1合流通路38上的第1合流通路侧开度(开口面积)减少。另一方面,在合流切换阀30中,连接在第2合流通路39上的第2合流通路侧开度(开口面积)保持不变,与合流切换阀30处于连通位置42还是限制位置43无关。
这样,在液压回路1中,合流切换阀30作成为下述构造对应于与转臂上拉操作量以及活塞卸荷操作量一同成比例地变更的行程,而减少排出通路侧开度以及第1合流通路侧开度,且使第2合流通路侧开度保持不变。以此,就可以对应于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25、26)的操作量,来提高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流入第2系统的分配比率。因此,可以把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高效地供给到第2方向切换阀(25、26)。另外,在位于连接在第1合流通路38上的合流切换阀30内的排出通路40上,形成有节流阀45(参照图2),而且设置为第2合流通路侧开度一直比第1合流通路侧开度大。以此,即使在不操作第1系统的悬臂用方向切换阀22时,也可以限制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从第1系统的第1卸荷通路31返回到油箱的油量,并把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高效地合流并供给到第2系统的转臂用方向切换阀25。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记载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进行种种变更。例如,可以进行如下的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合流切换阀连接在第3方向切换阀的下游侧,但是合流切换阀连接在第3方向切换阀的上游侧也可以。
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向转臂上拉位置的操作以及向活塞卸荷位置的操作的定时中,合流切换阀的构成为从连通位置切换到限制位置,但是在其他的定时中,其切换到限制位置也可以。例如,只是在进行向转臂上拉位置的操作或者向活塞卸荷位置的操作的定时中,合流切换阀切换到限制位置也可以,又,第1方向切换阀被操作到中立位置以外时,或者,行进马达用方向切换阀被操作到中立位置以外时,其切换到限制位置等种种实施方式也都可以。
进而,控制压力Pb8与Pb10构成为从同一方向作用于合流切换阀也可以。
权利要求
1.一种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备有第1系统,其包括中立旁通型的第1方向切换阀,被供给来自第1泵的压力油;第1卸荷通路,连接在前述第1泵上、并通过前述第1方向切换阀连通在油箱上;第1供给通路,分支于前述第1卸荷通路、并向前述第1方向切换泵供给压力油;第2系统,其包括第2方向切换阀,被供给来自第2泵的压力油;第2供给通路,向第2方向切换阀供给来自前述第2泵的压力油;第3系统,其包括第3方向切换阀,被供给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合流通路,可以向前述第1系统的前述第1卸荷通路供给来自前述第3泵的压力油;第2合流通路,可以向前述第2系统的前述第2供给通路供给来自前述第3泵的压力油;排出通路,连接有前述第1合流通路以及前述第2合流通路与油箱,并且形成有节流阀;合流切换阀,具有连通位置,通过前述排出通路而向油箱排出来自前述第3泵的压力油、限制位置,隔断前述排出通路或者与前述连通位置相比更为限制向油箱的排出流量;在操作前述第2系统的规定的前述第2方向切换阀时,前述合流切换阀从前述连通位置切换到前述限制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其特征在于,作为前述第1方向切换阀,具有控制压力油向悬臂压力缸的供给的悬臂用方向切换阀,作为前述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具有控制压力油向转臂压力缸的供给的转臂用方向切换阀以及控制压力油向活塞压力缸的供给的活塞用方向切换阀,在处于该转臂用方向切换阀被操作到转臂上拉位置与该活塞用方向切换阀被操作到活塞卸荷位置上的至少其中一个时,前述合流切换阀切换到前述限制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其特征在于,前述合流切换阀以对应于前述规定的第2方向切换阀的操作量而成比例地变更行程的方式,切换到前述限制位置,连接在前述排出通路上的阀开度对应于前述合流切换阀的行程而减少,并且连接在前述第1合流通路上的阀开度也对应于前述合流切换阀的行程而减少。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液压回路,通过把来自第3泵的压力油高效地合流并供给到第1系统以及第2系统中来提高建筑机械的作业效率,所述第1系统被供给来自第1泵的压力油,所述第2系统被供给来自第2泵的压力油。第1合流通路(38)可以向第1系统的第1卸荷通路(31)供给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第2合流通路(39)可以向第2系统的第2供给通路(34)供给来自第3泵(13)的压力油。排出通路(40)形成节流阀,并将第1合流通路(38)以及第2合流通路(39)与油箱连接起来。
文档编号E02F9/22GK1693718SQ20051005271
公开日2005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10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0日
发明者井奥贤介, 濑川均 申请人: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