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裂排液作业的气举管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01987阅读:9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压裂排液作业的气举管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石油井下的压裂管柱。特别涉及一种可以进行 压裂排液作业的气举管柱,是一种用于压裂后气举排液,同时也是完井 的生产管柱。
背景技术
对于一个已经确定气举采油为主要举升方式的油田,随着油田的高 速开发,由于地层能量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地层压力维持水平低,为了 保持油田稳产和减缓产量下降速度,采取压裂或酸压施工,依然是提高 油井单井产能的主要措施。为了减少和降低压裂液破胶和酸化反应后的 残液对油层的伤害,在压裂完成后,需要将这些入井流体快速排出。对 于一个低压油藏,仅靠自然放喷或替置原油己经达不到快速返排目的, 如果通过连续油管和氮气气举排液,虽然可以实现压裂液迅速返排,但 排液完成后,油井通常不能恢复自喷,需要起出压裂管柱,重新更换气 举管柱完井生产。传统的压裂管柱的压裂施工不仅工序复杂,排液成本 高,而且延长作业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压裂排液作业的气举管柱,不仅能完 成油井压裂,还能利用本管柱完成气举排液,并且利用本管柱进行气举 采油。减少井下管柱的起下次数,简化作业工序,降低费用,节约时间;
还要保护油层降低油层污染。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压裂排液作业的气举管柱,由高压 气举工作筒、滑套、机械座封式封隔器和喇叭口,以及油管组成,其特 征在于压裂排液作业的气举管柱分为两部分,上部是注气段,下部是
封隔固定段。上部注气段采用螺纹连接有5—8个高压气举工作筒,高压
气举工作筒之间连接有油管。高压气举工作筒的分布主要由系统供气启 动压力、压井液梯度、注气量、地层供液等因素来确定。高压气举工作
筒之间的距离在200—500米之间。第一个高压气举工作筒到地面的距离 在800—1800米之间。下部封隔固定段包括滑套、机械座封式封隔器和 喇叭口。最下端的高压气举工作筒到滑套的距离在200—500米之间。滑 套与下部机械座封式封隔器之间的距离为20—70米。机械座封式封隔器 与下部喇叭口之间的距离为30—80米。
所述的高压气举工作筒的结构是在气举阀偏心安装筒的上部螺纹连 接有油管接箍。袖管接箍中心线与气举阀偏心安装筒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为10—20毫米。在气举阀偏心安装筒的阀座上有一个气举阀。阀座与气
举阀偏心安装筒内腔之间有流体通道。
本实用新型适用的套管规格^ 139. 7毫米。
本实用新型作业全过程
按附图l配好下井管柱;管柱下到预定位置后,按如下步骤作业
坐封封隔器上提下放机械坐封封隔器;
连接地面高压管线,进行压裂作业;
压裂完后,拆卸地面高压管线和井口保护器;
利用现场气举地面管线从压縮机站引进气源,向油套环空注气;
出油管线导入放喷管线,同时控制注气速度,使环空液面下降,井 下气举阀逐级暴露出来,通过气举阀向油管中注气。由于气体注入油管 后与井筒中流体混合,降低井筒中流体密度,将井液举升至地面,达到 返排压裂液的目的;
环空液面下降到最后一级阀位置后,气举系统稳定。压裂液返排结 束,将地面出油管线倒入生产系统,开始油井气举生产。
可以清楚地看出,本实用新型气举管柱下入井内后,经过压裂、排 液过程,最后进入油井生产全过程,始终保留在井下。
本实用新型配套的工具和用途
1) KPX-115型高压气举工作筒(见附图2)
气举工作筒的主要作用是为气举阀提供工作载体,二者构成一个整 体控制气流,达到举升井下液体的目的,是本管柱的核心部分。高压工 作筒的级数及深度等相关参数由气举工艺设计决定。该高压工作筒与普 通气举工作筒相比有两大特点 一是要有足够的厚度,满足承受90 Mpa 高压的要求,二是要有足够大的过流通道,保持与所连接的油管一致。
2) 滑套
滑套主要作用为管柱提供循环通道,用于压井或洗井,通过钢丝绞 车下入专用移位工具可以实现其反复开关,工作压力可以达到90Mpa。
3) —种机械座封式封隔器
该封隔器上提下放坐封,上提解封,依靠水力锚和卡瓦锚定,承受 双向压差,工作压力可以达到90Mpa。压裂时阻断井下高压,防止上部套 管承受高压,保护油层上部套管;生产时阻隔环空高压气体,避免高压 气体从喇叭口进入油管。气举生产时封隔器以上的环空压力大于油管内 压力,水力锚处于收縮状态,因此封隔器解除容易,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井下所有工具均可以承受压裂施工中的高 压,特别是高压工作筒的设计既能承受高压,又有足够大的通道,满足 了压裂施工的要求。
压裂后可以利用工作筒提供的过液通道直接从环空注气排液,采用 气举快速排液的特点,加快返排速度,避免了油层二次污染,提高了返 排率;简化了作业工序,縮短了作业占产时间;同时充分利用了现有的 气举资源,降低作业成本,工艺简单可靠。
管柱中的滑套可以重复开关,压裂完成后,打开滑套可以加快排液 速度;根据需要,也可作为洗井或替液通道。
排液结束后,利用管柱中的"多级高压工作筒和机械座封式封隔器" 可以进行连续气举完井生产,完全符合油井气举工艺要求。
能满足油气井压裂施工的要求。压裂后利用工作筒提供的过液通道 直接从环空直接注气排液,不起压裂管柱,不下排液管柱,通过压裂排 液作业的气举管柱能完成压裂后排液,减少下压裂排液管柱作业。在完 成压裂、排液后不起出压裂管柱,采用气举方式气举完井生产。 一趟管 柱实现压裂、排液及完井生产等三项功能。保证了压裂液的快速返排,
避免了油层的二次污染;同时简化了作业工序,縮短了作业时间,提高 了压裂液的返排率。该技术在现场应用中,施工压力可达到75Mpa,平均 排液时间1天。压裂、排液完成后快速转入气举生产,降低作业成本, 工艺简单可靠,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附圉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压裂排液作业的气举管柱的结构示意图。是实施
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高压气举工作筒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中,l.套管,2.油管,3.高压气举工作筒,4.滑套,5.机械座封
式封隔器,6.喇叭口, 7.油管接箍,8.气举阀偏心安装筒,9.气举阀,
10.阀座,ll.通道,12.本体中心线,13.接箍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以一口井深4500米,套管(l)直径为139.7毫米的油井, 油管(2)直径为88. 9毫米(31/。的压裂排液作业的气举管柱为例,进行说 明。参阅附图l。从井口至井深1500米处是第一个高压气举工作筒(3)。 第一个高压气举工作筒(3)下部螺纹连接油管(2),每隔300米连接一个 高压气举工作筒(3)。共连接有6个高压气举工作筒(3)。每两个高压气 举工作筒(3)之间有直径为88.9毫米(3/2")的油管(2)连接。最下端的一 个高压气举工作筒(3)与滑套(4)的距离为300米。滑套(4)与下部机械座 封式封隔器(5)之间的距离为50米。机械座封式封隔器(5)与下部喇叭口
(6)之间的距离为70米。
参阅附图2。高压气举工作筒的结构是在气举阀偏心安装筒(8)本 体上部螺纹连接有88. 9毫米(31//')的油管接箍(7)。油管接箍中心线(13) 与气举阀偏心安装筒本体中心线(12)之间的距离为12毫米。在气举阔偏 心安装筒的阀座(10)上安装有一个气举阀(9)。气举阀(9)与阀座(10)之 间密封。阀座(10)与高压气举工作筒(3)内腔之间有高度为5毫米的流体 通道(ll)。
本实用新型自研制以来完成现场试验达50余井次。井口最高施工压 力75Mpa,未出现管柱串漏现象,施工成功率100%;同时油井压裂后返 排效果理想,平均排液时间縮短3—5天,入井液的返排率达98%;单井 平均日增产量27吨。
权利要求1、一种压裂排液作业的气举管柱,由高压气举工作筒(3)、滑套(4)、机械座封式封隔器(5)和喇叭口(6),以及油管(2)组成,其特征在于压裂排液作业的气举管柱分为两部分,上部是注气段,下部是封隔固定段,上部注气段采用螺纹连接有5-8个高压气举工作筒(3),高压气举工作筒(3)之间连接有油管(2),高压气举工作筒(3)之间的距离在200-500米之间,第一个高压气举工作筒(3)到地面的距离在800-1800米之间;下部封隔固定段包括滑套(4)、机械座封式封隔器(5)和喇叭口(6),最下端的高压气举工作筒(3)到滑套(4)的距离在200-500米之间,滑套(4)与下部机械座封式封隔器(5)之间的距离为20-70米,机械座封式封隔器(5)与下部喇叭口(6)之间的距离为30-80米。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压裂排液作业的气举管柱,其特征是高 压气举工作筒(3)的结构是在气举阀偏心安装筒(8)的上部螺纹连接有油 管接箍(7),油管接箍中心线(13)与气举阀偏心安装筒本体中心线(12)之间 的距离为10—20毫米,在气举阀偏心安装筒的阀座(10)上有一个气举阀 (9),阀座(10)与高压气举工作筒(3)内腔之间有流体通道(11),高压气举 工作筒(3)耐压卯Mpa。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裂排液作业的气举管柱,其特征是机 械座封式封隔器(5)能承受双向压差,工作压力达到卯Mpa。
专利摘要一种压裂排液作业的气举管柱,由油管、气举工具、滑套和封隔器等井下工具组成。自上而下螺纹连接有5-8个高压气举工作筒,高压气举工作筒之间连接有油管。高压气举工作筒的分布主要由系统供气启动压力、压井液梯度、注气量、地层供液等因素来确定。滑套与下部封隔器之间的距离为20-70米。封隔器与下部喇叭口之间的距离为30-80米。在油井压裂施工结束后不起出压裂管柱,采用气举方式实现压裂液快速返排和连续气举完井生产,是压裂工艺和气举技术的结合,可一趟管柱实现压裂、排液及连续气举完井生产等三项功能。该管柱承受压力高,排液速度快,不动管柱可实现连续气举生产,既简化作业程序,又能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文档编号E21B43/25GK201013342SQ20062015861
公开日2008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9日
发明者冯仁东, 友 刘, 颖 刘, 刘会琴, 吴红霞, 王振松, 罗文银 申请人: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钻采工艺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