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40147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山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在矿山发生井下灾变时为无法撤离的人员提供安全避难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
背景技术
移动救生舱是矿井及相关行业紧急避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在矿井及相关行业的生产现场发生紧急情况时,为井下遇险人员提供安全避险的生命保障设备。移动救生舱是一种可通过牵引、吊装等方式实现移动,以适应作业地点变化要求的避险设施。在矿井及相关行业生产现场发生灾害事故时,移动救生舱可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因此移动救生舱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则能够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从而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目前在矿井及相关行业中使用的移动救生舱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整体式的移动救生舱,由于其体积较大从地面运输到井下十分困难;另一种是分体组装式的移动救生舱, 其是将整个救生舱舱体分解为若干节舱体单元运送到井下,再在井下进行二次组装构成。 其中每节舱体单元仅是一个部件,无法独立使用,只有在井下二次组装完毕后才能投入使用。由于受到井下现场条件所限,二次组装工作较为困难且耗时费力,并且二次组装后移动救生舱的质量尤其是密封性能不易保证。另外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对组装后的移动救生舱的性能还没有有效的检验方法,因此使用这种分体组装式的移动救生舱存在着较大的隐患。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移动救生舱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 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移动救生舱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通过将容纳一定人数的移动救生舱合理分割为多个体积小、自重轻并能够独立工作的移动救生舱单元,并在使用时按照容纳总人数的要求将多个移动救生舱单元连接成舱列,使移动救生舱的运输、移动和安装更加快速方便,同时还增强了移动救生舱舱体的抗冲击性能,使移动救生舱舱体的密封性能得到了保证,非常适于实用。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是由多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可拆卸的顺次连接而成, 其中在每个所述的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的两端都设置有用以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的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的牵引连接机构,并且每个所述的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工作单元,其都包括一舱体结构;一设置于该舱体结构上使该舱体结构内形成一密闭的安全避难空间的密封门,其中该密封门包括逃生门和观察窗;以及设置于该舱体结构内的舱体内部设备。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其中每个所述的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还包括 一使该舱体结构能够在井下或隧道内移动的轮轴机构和车轮、或拖撬,该轮轴机构和车轮、 或拖撬是直接设置于该舱体结构外部的底面上;而所述的的牵引连接机构是设置于该舱体结构的两端。前述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其中每个所述的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还包括 一与单轨吊结合使该舱体结构能够在井下或隧道内移动的上挂式运输机构,该上挂式运输机构是直接设置于该舱体结构外部的顶部上;而所述的牵引连接机构是设置于该舱体结构的两端。前述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其中每个所述的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的该舱体结构是设置于一平板运输车上,并且在该平板运输车车体的底面上设置有使该平板运输车能够在井下或隧道内移动的一轮轴机构和车轮、或拖撬;而所述的牵引连接机构是设置于该平板运输车的两端。前述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其中每个所述的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的该舱体结构是设置于一平板运输车上,并且在该平板运输车车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一与单轨吊结合使该舱体结构能够在井下或隧道内移动的上挂式运输机构;而所述的牵引连接机构是设置于该平板运输车的两端。前述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其中所述的多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包括舱体内部设有过渡舱的移动救生舱单元或舱体内部不设有过渡舱的移动救生舱单元。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将容纳一定人数的移动救生舱合理分割为多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每个移动救生舱单元既能满足不同矿井运输条件的要求,又能为乘员及所需的设备提供足够的空间以保证救生舱单元的独立运行。并且在使用时按照容纳总人数的要求将多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连接成舱列,可以方便将移动救生舱由地面通过有限的罐笼空间整体运输至井下,同时解决了移动救生舱在井下的快速就位、安装和快速移动的问题。本发明的多个移动救生舱单元在运到井下后可以通过牵引连接机构连接成舱列, 再移动到指定的区域安装。当需要再次移动时可整列移动就位,也可解除连接后拆分为移动救生舱单元分别进行移动后再行连接就位。因此本发明除了进行移动救生舱单元的相互牵引连接外,整体舱列无需再进行其他任何二次组装工作。本发明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除了能够机动灵活、组合方便外,由于其每个移动救生舱单元具有较小体积的外形结构,因此其还增强了舱体的抗冲击性能和密封性能。综上所述,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新型的矿井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该结构是通过把规定人数的移动救生舱分割为多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然后通过牵引连接机构或平板运输车将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组成舱列。其中每个移动救生舱单元为一个完整的工作单元,它包括舱体结构、防爆密封门、轮轴机构及车轮、牵引连接机构和内部设备。移动救生舱单元舱体内部可设有过渡舱或不设有过渡舱,其外形尺寸和重量在矿山不同矿井运输的允许范围内。当多个移动救生舱单元运到井下后,根据使用地点所需容纳总人数的要求, 通过牵引连接机构或平板运输车组成舱列后,再移动到指定的区域安装。本发明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解决了目前移动救生舱在矿井应用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如将移动救生舱由地面通过有限的罐笼空间整体运输至井下的问题、救生舱在井下的快速就位和安装的问题、救生舱在井下的快速移动问题以及救生舱在井下二次安装或移动后的气密性保障的问题。并且其减小体积的外形结构还大大有利于提高舱体的抗冲击、密封等性能。本发明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 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IA是依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的示意图。图IB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的示意图。图2A-图2C是依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中移动救生舱单元的示意图。1 移动救生舱单元2 舱体结构3 密封门4 轮轴机构和车轮5 牵引连接机构6 平板运输车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当可对本发明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一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请参阅图1A、图IB所示,图IA是依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的示意图。图IB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的示意图。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是由多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1可拆卸的顺次连接而成。其是通过将容纳一定人数的的移动救生舱分割为多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1,并且在每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1的下方都设置车轮或拖撬,或者是在每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1的上方都设置能够与单轨吊结合的上挂式运输机构,然后通过设置于每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1两端的牵引连接机构5将相邻的两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 1连接组成舱列,在井下或隧道内进行安装或移动。其中每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1都是一个可以独立运行的完整的独立工作单元。如图2A-图2C所示,图2A-图2C是依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中移动救生舱单元的示意图。每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1包括一舱体结构2 ;—设置于舱体结构2上使舱体结构2内形成一密闭的安全避难空间的密封门3,其中密封门3包括逃生门和观察窗;以及设置于舱体结构2内的舱体内部设备(未图示)。如图IA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用于使构成本发明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的每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1在井下或隧道内移动的轮轴机构和车轮4或拖撬是直接设置于舱体结构2外部的底面上。而牵引连接机构5是设置于舱体结构2的两端。这样, 在安装使用时,只需要通过舱体结构2两端的牵引连接机构5相互连接即可使移动救生舱单元1依据需要组成本发明的舱列式结构。如图IB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构成本发明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的每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1的舱体结构2都设置于一平板运输车6上,而在该平板运输车6车体的底面上设置使该平板运输车6能够在井下或隧道内移动的轮轴机构和车轮4、或拖撬。此时牵引连接机构5是设置于平板运输车6的两端。这样,在安装使用时,只需要通过牵引连接机构5使平板运输车6相互连接即可使移动救生舱单元1依据需要组成本发明的舱列式结构。另外,本发明还可以不通过设置轮轴机构和车轮4或拖撬,而通过在每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1的上方都设置能够与单轨吊结合的上挂式运输机构来实现移动救生舱单元1的运输与移动。其中,在图IA中,可以不在每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1的舱体结构2外部的底面上设置轮轴机构和车轮4或拖撬,而在每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1的舱体结构2外部的顶部上设置上挂式运输机构(未图示),通过该上挂式运输机构与单轨吊结合来实现该舱体结构2在井下或隧道内的移动。同样,在图IB中,也可以不在每个承载舱体结构2的平板运输车6车体的底面上设置轮轴机构和车轮4或拖撬,而在每个平板运输车6车体的上表面上设置上挂式运输机构(未图示),通过该上挂式运输机构与单轨吊结合来实现该舱体结构2在井下或隧道内的移动。本发明所述的牵引连接机构5和上挂式运输机构可以采用现有公知的符合本发明使用要求的各种形式的牵引连接机构和上挂式运输机构来实现,故在此不加详述。其中,构成本发明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的多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1还包括舱体内部设有过渡舱的移动救生舱单元1或舱体内部不设有过渡舱的移动救生舱单元1。 并且上述构成本发明的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1的外形尺寸和重量是在矿山不同矿井运输的允许范围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是由多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可拆卸的顺次连接而成,其中在每个所述的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的两端都设置有用以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的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的牵引连接机构,并且每个所述的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工作单元,其都包括一舱体结构;一设置于该舱体结构上使该舱体结构内形成一密闭的安全避难空间的密封门,其中该密封门包括逃生门和观察窗;以及设置于该舱体结构内的舱体内部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所述的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还包括一使该舱体结构能够在井下或隧道内移动的轮轴机构和车轮、或拖撬,该轮轴机构和车轮、或拖撬是直接设置于该舱体结构外部的底面上;而所述的的牵引连接机构是设置于该舱体结构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所述的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还包括一与单轨吊结合使该舱体结构能够在井下或隧道内移动的上挂式运输机构,该上挂式运输机构是直接设置于该舱体结构外部的顶部上;而所述的牵引连接机构是设置于该舱体结构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所述的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的该舱体结构是设置于一平板运输车上,并且在该平板运输车车体的底面上设置有使该平板运输车能够在井下或隧道内移动的一轮轴机构和车轮、或拖撬;而所述的牵引连接机构是设置于该平板运输车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每个所述的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的该舱体结构是设置于一平板运输车上,并且在该平板运输车车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一与单轨吊结合使该舱体结构能够在井下或隧道内移动的上挂式运输机构;而所述的牵引连接机构是设置于该平板运输车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多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包括舱体内部设有过渡舱的移动救生舱单元或舱体内部不设有过渡舱的移动救生舱单元。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舱列式移动救生舱结构,是通过把规定人数的移动救生舱分割为多个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然后通过牵引连接机构或平板运输车将独立的移动救生舱单元组成舱列。其中每个移动救生舱单元为一个完整的工作单元,其包括舱体结构、密封门、轮轴机构和车轮、牵引连接机构和内部设备,并且在每个移动救生舱单元的内部可设有过渡舱或不设过渡舱,而且每个移动救生舱单元的外形尺寸和重量在矿山不同矿井运输的允许范围内。因此本发明可通过拆分成多个体积小、自重轻的移动救生舱单元而分别由地面通过有限的罐笼空间运输至井下,并在井下连接成舱列,实现在井下快速的移动、就位和安装,并且能够保证舱体的密封性能,提高舱体的抗冲击性。
文档编号E21F11/00GK102251803SQ20111016647
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0日
发明者武越 申请人:武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