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拆的钻杆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3930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钻杆组件,特别涉及一种易拆的钻杆组件。



背景技术:

钻杆是钻孔工具中连接、用以传递动力的杆件,是尾部带有缧纹的钢管,用于连接钻机地表设备和位于钻井底端钻磨设备或底孔装置,钻杆的用途是将钻探泥浆运送到钻头,并与钻头一起提高、降低或旋转底孔装置,钻杆必须能够承受巨大的内外压、扭曲、弯曲和振动,在油气的开采和提炼过程中,钻杆可以多次使用。目前一些钻杆组件油缸与油缸接头之间没有固定板,所以在钻杆需要拆开时,油缸无法有效的下压八角套,八角套与钻杆体之间也没有进一步下压的组件,就会导致钻杆体无法被有效的固定住,在拆卸和组装时会比较麻烦,所以说现在的技术还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油缸无法有效的下压八角套和钻杆体无法被有效的固定的缺陷,提供一种易拆的钻杆组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易拆的钻杆组件,包括上钻头,所述上钻头的内部设置有灌浆杆,所述灌浆杆的一侧设置有拉板,所述拉板的一侧设置有灌浆顶板,所述灌浆顶板的一侧设置有灌浆过渡板,所述灌浆过渡板的一侧设置有灌浆板,所述灌浆板的一侧设置有灌浆底板,所述灌浆底板的一侧设置有油缸接头,所述油缸接头连接油缸,所述油缸的一端安装有位于所述灌浆杆上的八角套,所述八角套的一端设置有钻杆体,所述钻杆体连接下钻杆接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油缸与所述油缸接头之间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并紧螺母。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钻头的一侧设置有滚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钻杆接头的一侧连接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八角套与所述弹簧之间设置有外八角套。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主要是一种便于拆卸组装的钻杆组件,当钻杆需要拆开时,油缸带动固定板下压,固定板带动八角套下压,且八角套与固定板是轴向固定的,八角套会压在外八角套上,八角套内有连接角是可以与外八角套相适配的,当八角套下压套住外八角套时钻杆体就被固定住了,外八角套与钻杆体是可以上下滑动,但轴向是固定的,该设备具有操作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钻头;2、滚轮;3、拉板;4、灌浆杆;5、灌浆顶板;6、灌浆过渡板;7、灌浆板;8、油缸接头;9、灌浆底板;10、固定板;11、八角套;12、油缸;13、外八角套;14、下钻杆接头;15、钻杆体;16、弹簧;17、并紧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 定本发明。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易拆的钻杆组件,包括上钻头1,上钻头1的内部设置有灌浆杆4,灌浆杆4的一侧设置有拉板3,拉板3的一侧设置有灌浆顶板5,灌浆顶板5的一侧设置有灌浆过渡板6,灌浆过渡板6的一侧设置有灌浆板7,灌浆板7的一侧设置有灌浆底板9,灌浆底板9的一侧设置有油缸接头8,油缸接头8连接油缸12,油缸12的一端安装有位于灌浆杆4上的八角套11,八角套11的一端设置有钻杆体15,钻杆体15连接下钻杆接头14。

油缸12与油缸接头8之间设置有固定板10,固定板10上设置有并紧螺母17。

八角套11与弹簧16之间设置有外八角套13。

上钻头1的一侧设置有滚轮2。

下钻杆接头14的一侧连接弹簧16。

工作原理,当钻杆需要拆开时,油缸12带动固定板10下压,固定板10带动八角套11下压,八角套11与固定板10是轴向固定的,当固定板10带动八角套11下压时,八角套11会压在外八角套13上,八角套11内有连接角是可以与外八角套13相适配的,当八角套11下压套住外八角套13时钻杆体15就被固定住了,此时只要动力头正转或反转就要可以把钻杆体15与动力头进行对接或拆开了,外八角套13与钻杆体15是可以上下滑动但是轴向是固定的。

本发明主要是一种便于拆卸组装的钻杆组件,当钻杆需要拆开时,油缸带动固定板下压,固定板带动八角套下压,且八角套与固定板是轴向固定的,八角套会压在外八角套上,八角套内有连接角是可以与外八角套相适配的,当八角套下压套住外八角套时钻杆体就被固定住了,外八角套与钻杆体是可以上下滑动,但轴向是固定的,且该设备具有操作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 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