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杆端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1196阅读:970来源:国知局
抽油杆端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在油井中使用的抽油杆柱的领域,以及更具体地涉及适于抽油杆的端部设计。
背景技术
:在油井中的生产油管内使用抽油杆在本领域内是众所周知的。图1是示出现有技术的抽油系统的示意图。如现有技术图1中所示,抽油单元1附接到光杆2。光杆2纵向地附接到设置于油管柱3内部的抽油杆柱5,而油管柱3设置于套管柱4中。抽油杆柱5根据美国石油协会(“api,americanpetroleuminstitute”)11b规格由在多个连接部10(仅示出一个)中联接在一起的多根单独的抽油杆构成(下文称为“api11b抽油杆柱”)。在api11b抽油杆柱5的底端处是往复泵(未示出)。当抽油单元向下移动抽油杆柱5时,往复泵筒填充有待生产的生产流体7。相反,当抽油单元向上移动api11b抽油杆柱5时,往复泵中的阀关闭,并且泵筒中的生产流体7被提升,从而将生产流体置于其上方,并且迫使一个泵筒的生产流体7在api11b杆柱5周围的环形空间中沿着油管柱3以及连接部10向上移动以到达地球表面,并且最终通过阀和管道连接部(未示出)流出油管柱并到达存储部并进行处理。api11b抽油杆柱5必须从抽油单元1一直延伸到往复泵,该往复泵可以在表面下方几千英尺处。如上所述,api11b抽油杆柱5由在多个连接部10中联接在一起的多个单独的api11b抽油杆组成。图1a示出图1的连接部10的放大侧视横截面视图。连接部10包括在通过标准的双母扣联接件27联接在一起的两个相邻的api11b抽油杆中的每一个上的螺纹公扣端29。联接件27旋拧到相邻杆的公扣上(“上扣(madeup)”),直到联接件的端部接触抽油杆的公扣台肩28的面26。图2是示出在两端上具有api规格11b端部连接的现有技术的api11b抽油杆20的横截面侧视图。抽油杆20包括具有直径drapi的杆主体部分22和从杆主体22过渡到扳手平面部分27的加厚凸缘(upsetbead)部分23。扳手平面部分27通常包括四个扳手平面24。扳手平面部分27终止于具有公扣台肩面26的公扣台肩28,当螺纹公扣端部29上扣在联接件27中以形成连接部10时,所述公扣台肩面26接触联接件27的端部(参见图1a)。杆20的外周面包括从杆主体22过渡到凸缘23的过渡部段。过渡部段包括从杆主体直径drapi延伸到加厚凸缘23的曲率半径raapi。曲率半径raapi终止于加厚凸缘23表面的拐点,其中加厚凸缘的表面然后过渡到扳手平面部分27。扳手平面24具有宽度wsapi(横向于杆20的轴线aa)和长度lwsapi(沿着杆20的轴线aa)。连接部10还包括公扣长度lpapi和应力释放长度lsapi。下表i包括以毫米(“mm”)表示的物理参数值和如图2中所示的api11b杆连接部10的无量纲比率。表i:如图2中所示的现有技术api11b杆的抽油杆端部数据已经观察到,现有api11b抽油杆20在使用期间至少具有以下问题,例如:由于疲劳失效(加厚凸缘是常常包括大量表面缺陷的区域)(由于用于产生该几何形状的锻造工艺)在加厚凸缘23和扳手平面24的区域中的断裂,并且扳手方颈在连接部20上扣和卸扣时受到来自扭矩扳手的损坏);由于锻造期间的扭结,许多杆必须在加厚凸缘23的区域中重新加工;以及由于在油管3的内壁和抽油杆连接部10、20之间的环形空间中的生产流体7的移动导致的侵蚀和腐蚀,导致杆柱5的高度磨损。期望一种新的抽油杆端部连接设计,以克服api抽油杆端部连接部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和其它问题。技术实现要素:现有技术的抽油杆端部多年来是根据api标准11b制造的。虽然api设计适用于抽油杆,但是也发生了一些疲劳失效,特别是当它们经受高的轴向负荷时。本公开描述一种用于抽油杆端部的新设计,其包括改进的杆端部几何形状,其提供减小的应力和更好的抗疲劳性,特别是在新的抽油杆的扳手方颈和锻造区域中。这种新设计降低使用抽油杆的井的操作成本。此外,新的杆设计为制造过程中的感应加热提供更均匀的几何形状。本公开描述并示出一种改进的抽油杆,其具有第一端部,该第一端部包括:抽油杆主体122,其具有大致圆柱形外表面、纵向轴线和杆直径dr;以及具有纵向轴线的过渡部段125。过渡部段具有邻近于抽油杆主体的近端布置的远端,其中过渡部段的纵向轴线和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过渡部段还包括围绕过渡部段的纵向轴线周向设置的外表面,其中外表面包括纵向轮廓,该纵向轮廓具有从杆主体的圆柱形外表面开始的连续曲线,并且具有凹形弯曲部分和凸形弯曲部分,凹形弯曲部分具有半径ra以及凸形弯曲部分具有半径rb,其中rb小于ra,并且横向于纵向轴线测量的过渡部段125的直径随着与杆的外表面相距距离的增加而连续地增加。抽油杆端部还包括扳手方颈部段127,其具有邻近于过渡部段的近端设置的远端,其中扳手方颈部段具有与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的纵向轴线,以及扳手方颈部段包括彼此正交的至少四个扳手平面124。每个扳手方颈部段127具有横向于杆主体的轴线aa测量的横截面宽度ws,并且该宽度是在两个平行的扳手平面之间跨过杆主体的横向距离(参见图5和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扳手平面124可在倒角角部c处相接。抽油杆端部还包括公扣台肩部段128,其具有邻近于扳手方颈部段的近端设置的远端。公扣台肩部段128具有与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的纵向轴线,以及设置在公扣台肩部段近端上的公扣台肩面126。公扣台肩面适于接触联接件的端部,并且公扣台肩面具有外径df。抽油杆端部还包括具有与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的纵向轴线的螺纹公扣连接部段129,所述螺纹公扣连接部段具有邻近于公扣台肩部段128的近端设置的远端,所述螺纹公扣连接部段包括设置在所述螺纹公扣连接部段的周向外表面的一部分上的螺纹,其中所述螺纹配置成与所述联接件内部的螺纹配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抽油杆还可包括具有第二过渡部段125的第二抽油杆端部,第二过渡部段125具有纵向轴线。第二过渡部段可包括邻近于抽油杆主体的近端设置的远端,其中过渡部段的纵向轴线和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其中过渡部段具有围绕所述过渡部段的纵向轴线周向设置的外表面,并且所述外表面具有纵向轮廓,所述纵向轮廓包括从所述杆主体的圆柱形外表面开始的连续曲线,并且具有凹形弯曲部分和凸形弯曲部分,凹形弯曲部分具有半径ra以及凸形弯曲部分具有半径rb,其中rb小于ra,并且横向于纵向轴线测量的过渡部段125的直径随着与杆的外表面相距距离的增加而连续地增加。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抽油杆端部还可包括第二扳手方颈部段127,该第二扳手方颈部段具有邻近于过渡部段的近端设置的远端,其中扳手方颈部段具有与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的纵向轴线并且扳手方颈部段包括彼此正交的至少四个扳手平面124。每个扳手方颈部段127具有横向于杆主体的轴线aa测量的横截面宽度ws,并且该宽度是在两个平行的扳手平面之间跨过杆主体的横向距离(参见图5和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扳手平面124可在倒角角部c处相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扳手平面124可在倒角角部c处相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抽油杆端部还可包括第二公扣台肩部段128,该第二公扣台肩部段具有邻近于扳手方颈部段的近端设置的远端。公扣台肩部段128具有与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的纵向轴线,以及设置在公扣台肩部段的近端上的公扣台肩面126。公扣台肩面适于接触联接件的端部,所述公扣台肩面具有外径df。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抽油杆端部可具有第二螺纹公扣连接部段129,该第二螺纹公扣连接部段具有与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的纵向轴线。螺纹公扣连接部段具有邻近于公扣台肩部段128的近端设置的远端,并且螺纹公扣连接部段包括设置在螺纹公扣连接部段的周向外表面的一部分上的螺纹。该螺纹配置成与第二联接件内的螺纹配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杆端部和第二杆端部中的任一个或两者的公扣台肩部段128包括在扳手方颈部段127和台肩面之间过渡的周向外表面。公扣台肩部段128具有横向于纵向轴线测量的直径,并且该直径随着沿公扣台肩部段的纵向轴线与扳手方颈部段相距距离的增加而连续增加。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杆端部和第二杆端部中的任一个或两者包括设置在公扣台肩面126和螺纹公扣连接部段129的螺纹之间的应力释放槽1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杆端部和第二杆端部中的任一个或两者具有至少为1.5的ws/dr比率关系。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杆端部和第二杆端部中的任一个或两者包括至少为3.3的ra/dr比率关系。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杆端部和第二杆端部中的任一个或两者的联接件的最大横向直径大于杆主体122、过渡部段125、螺纹公扣连接部段129和公扣台肩部段128的最大横向外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杆端部和第二杆端部中的任一个或两者包括倒角角部,该倒角角部具有大体上平坦的表面,该表面限制在小于直径df的直径dc中。本公开描述并示出联接抽油杆的改进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第一抽油杆,其包括:抽油杆主体122,其具有大致圆柱形外表面、纵向轴线和杆直径dr;具有纵向轴线的过渡部段125,所述过渡部段具有邻近于抽油杆主体的近端设置的远端,其中过渡部段的纵向轴线和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所述过渡部段包括围绕过渡部段的纵向轴线周向设置的外表面,所述外表面具有纵向轮廓,所述纵向轮廓包括从杆主体的圆柱形外表面开始的连续曲线,并且具有凹形弯曲部分和凸形弯曲部分,凹形弯曲部分具有半径ra以及凸形弯曲部分具有半径rb,其中rb小于ra,并且横向于纵向轴线测量的过渡部段125的直径随着与杆的外表面相距距离的增加而连续地增加;扳手方颈部段127,其具有邻近于过渡部段的近端设置的远端,其中所述扳手方颈部段具有与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的纵向轴线,所述扳手方颈部段包括至少四个扳手平面124,每个所述扳手平面124具有横向于杆主体的轴线aa测量的宽度ws;公扣台肩部段128,其具有邻近于扳手方颈部段的近端设置的远端,所述公扣台肩部段128具有与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的纵向轴线,并且具有设置在公扣台肩部段的近端上的公扣台肩面126,所述公扣台肩面具有外径df,其中所述公扣台肩部段128包括在扳手方颈部段127和台肩面之间过渡的周向外表面,并且其中所述公扣台肩部段128具有横向于纵向轴线测量的直径,该直径随着沿公扣台肩部段的纵向轴线与扳手方颈部段相距距离的增加而连续增加,其中ra/dr比率关系至少为3.3;螺纹公扣连接部段129,其具有与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的纵向轴线,所述螺纹公扣连接部段具有邻近于公扣台肩部段128的近端设置的远端,所述螺纹公扣连接部段包括设置在所述螺纹公扣连接部段的周向外表面的一部分上的公螺纹;以及提供第二抽油杆,所述第二抽油杆包括:抽油杆主体122,其具有大致圆柱形外表面、纵向轴线和杆直径dr;具有纵向轴线的过渡部段125,所述过渡部段具有邻近于抽油杆主体的近端设置的远端,其中过渡部段的纵向轴线和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所述过渡部段包括围绕过渡部段的纵向轴线周向设置的外表面,所述外表面具有纵向轮廓,所述纵向轮廓包括从杆主体的圆柱形外表面开始的连续曲线,并且具有凹形弯曲部分和凸形弯曲部分,凹形弯曲部分具有半径ra以及凸形弯曲部分具有半径rb,其中rb小于ra,并且横向于纵向轴线测量的过渡部段125的直径随着与杆的外表面相距距离的增加而连续地增加;扳手方颈部段127,其具有邻近于过渡部段的近端设置的远端,其中所述扳手方颈部段具有与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的纵向轴线,所述扳手方颈部段包括至少四个扳手平面124,每个所述扳手平面124具有横向于杆主体的轴线aa测量的宽度ws;公扣台肩部段128,其具有邻近于扳手方颈部段的近端设置的远端,所述公扣台肩部段128具有与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的纵向轴线,并且具有设置在公扣台肩部段的近端上的公扣台肩面126,所述公扣台肩面具有外径df,其中所述公扣台肩部段128包括在扳手方颈部段127和台肩面之间过渡的周向外表面,并且其中所述公扣台肩部段128具有横向于纵向轴线测量的直径,该直径随着沿所述公扣台肩部段的纵向轴线与所述扳手方颈部段相距距离的增加而连续增加,其中ra/dr比率关系至少为3.3;螺纹公扣连接部段129,其具有与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的纵向轴线,所述螺纹公扣连接部段具有邻近于公扣台肩部段128的近端设置的远端,所述螺纹公扣连接部段包括设置在螺纹公扣连接部段的周向外表面的近端部分上的螺纹;并且其中公扣台肩部段128包括在扳手方颈部段127和台肩面之间过渡的周向外表面;以及提供联接件,所述联接件具有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近端部分中带有母螺纹并具有近端面,远端部分中带有母螺纹并具有远端面;将所述第一抽油杆的螺纹公扣连接部的近端插入到联接件的近端部分中;以及旋转第一抽油杆或联接件,直到所述第一抽油杆的公扣台肩面接触所述联接件的近端面;以及将所述第二抽油杆的螺纹公扣连接部的近端插入到联接件的远端部分中;以及旋转第二抽油杆或联接件,直到第二抽油杆的公扣台肩面接触联接件的近端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联接抽油杆的方法包括第一抽油杆,其中第一抽油杆的相邻扳手平面124彼此正交,并且在包括平坦表面的倒角角部处相接。每个扳手平面124具有横向于杆主体的轴线aa测量的宽度ws,并且该宽度是在两个平行的扳手平面之间跨过杆主体的横向距离(参见图5和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扳手平面124可在倒角角部c处相接。该方法包括第二抽油杆,其中第二抽油杆的相邻扳手平面124彼此正交,并且在包括平坦表面的倒角角部处相接。每个扳手平面124具有横向于杆主体的轴线aa测量的宽度ws,并且该宽度是在两个平行的扳手平面之间跨过杆主体的横向距离(参见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扳手平面124可在倒角角部c处相接。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抽油系统的示意图,示出现有技术api11b规格的设置在井眼中的油管柱内的抽油杆柱;图1a是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api11b抽油杆的现有技术抽油杆端部的放大横截面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api11b抽油杆的横截面侧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新型抽油杆端部的透视图;图4是图3所示抽油杆端部的横截面俯视图;图5是图4所示抽油杆端部的横截面端视图;图6是图3所示的抽油杆端部从图4所示的俯视图旋转45度后的横截面侧视图;以及图7是图6所示的抽油杆端部的横截面端视图。各幅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具体实施方式图3是本公开的抽油杆端部的透视图,以及图4是图3所示抽油杆端部的横截面俯视图。抽油杆100包括具有直径dr的杆主体部分122和过渡部段125,该过渡部段从杆主体122过渡到具有多个扳手平面124的扳手方颈部段127。过渡部段125包括周向外表面,其具有第一凹形弯曲部分(从外部观察)和第二凸形弯曲部分,第一凹形弯曲部分具有半径ra以及第二凸形弯曲部分具有半径rb。半径ra和半径rb在曲面a和曲面b彼此相切的拐点(ip,inflectionpoint)处相接。rb小于ra,并且横向于纵向轴线测量的过渡部段125的直径随着沿过渡部段的纵向轴线与杆主体相距距离的增加而连续地增加。过渡部段125终止于扳手方颈部段127。扳手方颈部段127包括邻近于过渡部段的近端设置的远端,其中扳手方颈部段具有与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的纵向轴线,并且扳手方颈部段包括彼此正交的至少四个扳手平面124。扳手方颈部段127终止于具有公扣台肩面126的公扣台肩部段128,当螺纹公扣端部129与联接件上扣以形成连接部时,所述公扣台肩面126接触标准联接件的端部(对于标准联接件的示例而言,参见图1a中的联接件27)。每个扳手方颈部段127具有横向于杆主体的轴线aa测量的横截面宽度ws,并且该宽度是在两个平行的扳手平面之间跨过杆主体的横向距离(参见图5和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扳手平面124可在倒角角部c处相接。长度lws是扳手平面的长度(沿着杆主体122的轴线aa测量)。公扣台肩部段128包括周向外表面,该周向外表面包括具有半径rdf的凸形表面(从外部观察)。公扣台肩部段还包括具有直径df(参见图5和图6)的公扣台肩面126。具有与杆主体的纵向轴线对准的纵向轴线的螺纹公扣连接部段129连接到公扣台肩部段。螺纹公扣连接部包括适于与联接件内部的母螺纹配合的公螺纹。应力释放槽123设置在台肩面126与螺纹公扣连接部段129的螺纹之间。下表ii包括如图3至图7中所示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以毫米(“mm”)表示的物理参数值和无量纲比率。表ii:图3至图7所示示例性实施例的抽油杆端部数据本公开的设计减小扳手平面部分和锻造区域中的应力,并减少疲劳失效。相对于图1和图2所示api11b抽油杆,图3至图7中所示并且如本文所述的本公开的新设计至少包括以下改进/优点。在新设计中消除了位于扳手平面24和抽油杆主体22之间的api11b连接部中的加厚凸缘23,并且代替加厚凸缘23,新设计的杆主体122通过包括连续周向外表面的平滑连续过渡部段125平滑地连接扳手方颈部段127,该连续周向外表面包括具有半径ra的第一凹形(从外部观察)弯曲部分和具有半径rb的第二凸形弯曲部分,所述第一凹形弯曲部分和第二凸形弯曲部分在拐点ip处相接。rb小于ra,并且横向于纵向轴线测量的过渡部段125的直径随着沿过渡部段的纵向轴线与杆主体相距距离的增加而连续地增加。由于在新设计中不存在加厚凸缘23,可在特定杆直径的新端部设计中扩大扳手方颈ws的尺寸和半径ra的尺寸,但保持这些值在api11b的标准值范围内,以便使用标准设备来处理杆和扭转杆连接部(例如吊卡和杆扳手和钳)。例如,使用新的杆端部几何形状,人们可以使用直径为7/8英寸的新设计杆中的直径为1英寸的api杆的“wsapi”值。这导致与用于相同杆直径的由api11b标准化的扳手平面24相比,新端部抽油杆的扳手方颈部段127的宽度ws的尺寸最大化,但是扳手方颈的尺寸仍然保持位于api标准化值范围内。在本公开的设计中,扳手方颈宽度ws与杆直径rd的比率关系(ws/dr)超过api11b杆端部的扳手方颈wsapi的宽度与api杆的杆直径drapi的比率关系wsapi/drapi(参见表i和表ii中的值和比率,其中新设计具有至少1.5的ws/dr比率关系,而api设计具有在1.14至1.3之间的wsapi/drapi比率关系)。相对于特定的杆尺寸,增大抽油杆端部的扳手方颈部段的尺寸(例如,增加ws/dr值)是有利的,因为扳手方颈是杆的在操纵(对连接部进行上扣和卸扣)期间容易损坏的一部分。对扳手方颈部段127的损坏可导致应力集中和裂纹,这些应力集中和裂纹在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疲劳失效。去除现有技术api11b设计中使用的加厚凸缘具有附加的益处,即减少移动杆柱5对油管3的内表面造成的磨损。这是通过使用新设计通过展开(分布)抽油杆和油管之间的接触(磨损)点来实现的。在api11b杆端部的设计中,加厚凸缘是杆的具有最大直径并且通常在非常小的区域中与油管接触的一部分,产生高的接触压力并且在接触元件(即,油管)的较软部分中造成损坏,导致油管通过磨损孔而过早失效。此外,去除加厚凸缘消除了在标准现有技术api杆中出现锻造缺陷的区域,在标准现有技术api杆中在锻造api11b杆的端部之后由于裂纹、锻造鳍和锻造鳞而需要对加厚凸缘(23)进行重新加工。api11b杆的加厚凸缘23在锻造期间经受高的挠曲,这可导致在锻造之后产生高的残余应力,这可能会产生可导致疲劳失效的应力集中的裂纹,因此期望消除该凸缘从而避免抽油杆表面中的这些类型的缺陷。相对于适于特定杆直径的标准化api11b杆的过渡部段扩大本公开的杆的连续弯曲平滑过渡部段125的半径增加了耐腐蚀疲劳性。使用过渡部段125的弯曲部分的半径ra和新的抽油杆端部的杆直径dr的比率ra/dr与适于api杆的比率rapi/drapi来图示该增加的半径(参见表i和表ii中的值和比率,其中新设计具有比率关系ra/dr>3,而api11b设计具有大约等于3的rapi/drapi比率关系)。这种增加的(ra/dr)比率为跨过抽油杆端部的流体流提供了更平滑的过渡,减少了湍流区域(高摩擦区域)。在api杆中,较小的(rapi/drapi)比率与流体腐蚀性和湍流相结合助长了点蚀开始并导致开裂,这可能导致api杆的锻造端部过渡部段中的腐蚀疲劳失效。将api杆设计(参见图2)中扳手方颈部分27和台肩26之间的直径的突然变化替换为在新设计(参见图6)中具有半径rdf的公扣台肩部段128的连续弯曲外表面为流体流提供更平滑的过渡并且减小跨过抽油杆端部的湍流和压降。由于在新的抽油杆端部设计中没有(如在api11b抽油杆端部中存在的那样的)加厚凸缘,对于具有与api11b杆相同的杆直径和油管直径而言,新的抽油杆端部几何形状具有在沿着抽油杆端部的外表面流动的生产流体7中的较低的压力损失值(参见所附的表iii和表iv)。这种改进的生产流体7流增加了安装有新设计杆的井的生产率,并且减少井中的杆的侵蚀性腐蚀,并且因此延长具有新的抽油杆端部设计的杆的寿命。此外,由于在新设计中没有加厚凸缘,连接部和油管之间的接触表面将是取决于井偏差的联接件27和扳手方颈的角部的最大横向外径(例如,垂直于纵向轴线测量的直径)。因此与其中加厚凸缘产生高的磨损压力(因为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增加了油管和抽油杆的磨损率的api11b设计相比,这种新的抽油杆端部几何形状将磨损集中在联接件上并以较低程度(与api11b设计相比)集中在抽油杆扳手方颈的角部上。因此,联接件是由于与联接件和油管壁的接触相关的摩擦而最可能磨损的元件。这导致对其它抽油杆端部元件的较小磨损。这最终导致具有新设计的抽油杆端部的抽油杆的井的较低的维护成本,因为连接件是最便宜的物件并且是杆柱中最容易更换的物件。实验数据在下表iii和表iv中,井流体a和b表示使用抽油杆的井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典型流体类型。表iii:井流体a和b的特性流体a流体b级别api2345密度(gr/cm3)0.970.799石蜡含量3%24%倾点16℃(-3℃)已进行了流体流动模拟以便评估流动特性(反向流动、流动湍流、压降、由于流体流动而施加到抽油杆上的力、由于流体流动而施加到油管上的力、接头上的摩擦和压力)来比较特纳瑞斯(tenaris)设计与api设计。表iv:以绝对值表示的流模拟结果在该表iv中,tenaris-a是在表iii的流体a中使用的本发明的杆端部的模拟结果,以及api-a是在表iii的流体a中的api杆模拟结果。tenaris-b和api-b是对于表iii的流体b的模拟结果。在下面的表v中,结果是无量纲的,这意味着它们被分成在1米的杆主体(没有连接)的模拟中获得的相同值。表v以无量纲值表示的对于一米的杆主体(无连接)而言的流动模拟结果在该表v中,tenaris-a是用于表iii的流体a中的适于本公开的杆的模拟结果,api-a是表iii的流体a中的api杆模拟结果。tenaris-b和api-b是表iii的流体b的模拟结果。本文已经公开和描述了优选实施例。其它实施方式在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