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排水止水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77912发布日期:2019-11-29 22:31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排水止水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隧道或地下工程防排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排水止水带。



背景技术:

我国早期的铁路隧道建设时,防水方面没有因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导致了富水地区隧道出现比较严重的渗漏水病害。混凝土衬砌自身拥有良好的防水效果,但是在施工缝或者变形缝的位置,由于施工或降雨等因素,常常会产生渗漏水或者涌水的现象。目前,工程中常用的止水带分为背贴式止水带和中埋式止水带,现有的止水带短时间内能够阻止地下水的渗入侵入隧道内,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水压力作用、矿物质的侵蚀以及施工工艺缺陷,存在防水板破损、排水管接头不牢固、止水带施工不当等不足之处,造成二次衬砌隧道施工缝或者变形缝位置渗漏水问题的不断出现;现有的背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均采用与二次衬砌施工为整体结构,后期无法进行更换维修;当止水带经过长时间的水压力作用以及矿物质的侵蚀,易发生老化,从而在止水带与衬砌间产生缝隙,造成水的渗漏,继而在后期运营过程中,排水管堵塞、排水系统老化、破损等问题相继出现,不仅增加了隧道后期运营维护保养的成本,也使得渗漏水的治理十分被动。在交通工具快速发展的今天,隧道内渗漏水严重制约了车辆在隧道内的行驶速度,同时产生交通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排水止水带,以解决有的止水带无法维修更换,且防排水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排水止水带,包括排水盒及排水槽,排水盒固定设置在排水缝隙的背水面,排水盒为凹形槽结构;排水盒的凹面为迎水面,排水槽固定设置在排水盒的迎水面上;排水槽的一端与排水盒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嵌入排水缝隙中,排水槽的两个侧壁分别与排水缝隙的两侧缝隙壁紧密贴合。

进一步的,排水槽的截面为半圆弧形或v型结构;其中,半圆弧形结构的底部圆弧面与排水盒固定连接,半圆弧形结构的两个侧壁分别与排水缝隙的两侧缝隙壁紧密贴合;v型结构的底部与排水盒固定连接,v型结构的两个侧壁端分别与排水缝隙的两侧缝隙壁紧密贴合。

进一步的,排水槽的两个侧壁末端分别设置有卡接段,卡接段与排水缝隙紧密贴合;两个卡接段之间的距离大于排水缝隙的缝宽。

进一步的,卡接段采用楔形结构,卡接段与排水槽的连接端为大端,卡接段的自由端为小端。

进一步的,排水盒的两个侧壁分别设置有翼缘板;其中,一个翼缘板与前施工衬砌段固定连接,另一个翼缘板与后施工衬砌段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前施工衬砌段和后施工衬砌段表面均设置有安装槽,翼缘板嵌入安装槽内;并通过螺栓将翼缘板与安装槽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安装槽内设置有密封体,用于将翼缘板密封设置在安装槽内。

进一步的,密封体为化学密封胶,化学密封胶采用丙烯酸酯密封胶或聚硫密封胶。

进一步的,排水盒及排水槽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排水盒、排水槽及卡接段均采用橡胶制作,排水槽及卡接段内均设置有钢丝网。

与现有技术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排水止水带,通过将排水槽嵌入在排水缝隙内,通过排水槽汇集从排水缝隙流出的地下水,并将汇集的地下水排入边沟,再流入中央排水沟,排出隧洞;排水盒作为二次防排水的屏障,当排水槽与排水缝隙之间存在少量渗漏水时,渗漏水通过排水槽与排水缝隙之间的缝隙进入排水盒内,利用排水盒对渗漏水二次汇集,并将其排出,避免了渗漏水浸入隧道或其他建筑物内,其防排水效果较好,能够方便维修更换。

进一步的,通过将排水槽设置为半圆弧形结构或v型结构,确保了可排水止水带与排水缝隙的密封连接,避免了地下渗水的窜流。

进一步的,通过设置卡接段,提高了排水槽与排水缝隙之间密封性,确保了通过排水缝隙中流出的地下水,全部汇集在排水槽内,进而将水排出。

进一步的,通过将卡接段设置为楔形结构,提高了卡接段与排水缝隙之间平顺连接,确保了地下水的汇集。

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翼缘板,提高了排水盒与衬砌的密封,避免了结构渗水。

进一步的,通过采用密封体对翼缘板的密封,实现了对可排水止水带的二次密封。

进一步的,采用化学密封胶进行密封时,密封性能好;在需要维修更换时,只需要采用机械或化学方式凿除后,拆除螺栓,即可实现对可排水止水带的拆除,维修更换方式简单。

进一步的,通过在排水槽及卡接段内设置有钢丝网,提高了排水槽及卡接段的刚度,确保了排水槽及卡接段与排水缝隙之间的密封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排水止水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排水止水带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排水止水带的安装使用结构示意图。

其中,1排水盒,2排水槽,3卡接段,4翼缘板,5螺栓,6密封体,7排水缝隙,8防水板,9前施工衬砌段,10后施工衬砌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附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排水止水带,包括排水盒1、排水槽2、卡接段3、翼缘板4、螺栓5及密封体6;排水盒1设置在排水缝隙7的背水面,排水盒1为凹型槽结构,排水盒1的凹面为迎水面;排水槽2固定设置在排水盒1的迎水面上,排水槽2的一端与排水盒1固定连接,排水槽2的另一端嵌入排水缝隙7中;排水槽2的截面为半圆弧形结构,半圆弧形结构的底部圆弧面与排水盒1固定连接,半圆弧形结构的两个端侧壁分别与排水缝隙7的缝隙壁紧密贴合;半圆弧形结构的两个侧壁末端分别设置有卡接段3,两个卡接段3分别与排水缝隙7的缝隙壁紧密贴合,并将防水板8固定夹设在可排水止水带与衬砌之间;卡接段3为楔形结构,且卡接段3与排水槽2的连接端为大端,卡接段3的自由端为小端,实现了排水缝隙7的缝隙壁与排水槽2平顺连接;两个卡接段3远离半圆弧形结构的圆心倾斜设置,两个卡接段3之间的距离大于排水缝隙7的缝宽,保证了排水槽2与排水缝隙7之间的密封性。

排水盒1的两个侧壁分别设置有翼缘板4,其中一个翼缘板4与前施工衬砌段9固定连接,另一个翼缘板4与后施工衬砌段10固定连接;前施工衬砌段9及后施工衬砌段10表面均设置有安装槽;翼缘板4嵌入安装槽内,并通过螺栓5与安装槽固定连接;安装槽内设置密封体6进行密封,实现翼缘板4与安装槽之间的密封连接;密封体6为化学密封胶,翼缘板4安装完成后,采用将化学密封胶浇注在安装槽内,确保了翼缘板4与安装槽之间的密封连接,实现了对可排水止水带的二次密封固定;化学密封胶采用丙烯酸酯密封胶或聚硫密封胶。

排水盒1、排水槽2、卡接段3及翼缘板4均采用橡胶制作,排水槽2及卡接段3内设置有钢丝网,提高了排水槽2及卡接段3的刚度,确保了排水槽2及卡接段3与排水缝隙7之间的密封连接。

优选的,排水盒1、排水槽2、卡接段3及翼缘板4采用一体式结构。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排水槽2的截面为v型结构,v型结构的底部与排水盒1固定连接,v型结构的两个侧壁分别与排水缝隙7的两侧缝隙壁紧密贴合;v型结构的两个侧壁的末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排水缝隙7的缝宽,确保了排水槽2与排水缝隙7之间的密封性。

工作原理及安装方法

如附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排水止水带,采用在前、后施工衬砌段浇筑并养护完成后安装;安装时,先将可排水止水带的卡接段3向中间挤压,使两个卡接段3的间距小于排水缝隙7的缝宽;然后将卡接段3嵌入排水缝隙7中,用力推动可排水止水带,使卡接段4与排水缝隙7的缝隙壁密切贴合,并将防水板8固定夹设在可排水止水带与二次衬砌之间;继续用力推动可排水止水带,使翼缘板4嵌入在安装槽内,通过螺栓5将翼缘板4与安装槽固定连接,实现对整条可排水止水带的预固定,最后采用化学密封胶对安装槽进行填补密封,实现对可排水止水带的二次密封固定。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排水止水带,通过将排水槽2嵌入在排水缝隙7内,通过排水槽2汇集从排水缝隙7流出的地下水,并将汇集的地下水排入边沟,再流入中央排水沟,排出隧洞;排水盒1作为二次防排水的屏障,当卡接段3与排水缝隙7之间存在少量渗漏水时,渗漏水通过卡接段3与排水缝隙7之间的缝隙进入排水盒1内,利用排水盒1对渗漏水二次汇集,并将其排出,避免了渗漏水浸入隧道或其他建筑物内。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排水止水带在需要维修更换时,通过化学或物理凿除的方式,除去密封体6,然后拆除螺栓5,最后,将可排水止水带从排水缝隙7中抽除;待检查修复完成后,将修复后的或新的可排水止水带重新安装在排水缝隙7中,便实现了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排水止水带的维修更换,其检修更换方式简单,操作方便。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排水止水带,设置在前后施工衬砌段的施工缝、变形缝或沉降缝中,能够应用于基于分区防排水理念的新型隧道防排水体系中,本发明能够依据隧道中的涌水量大小、二次衬砌后的水压力大小及围岩等级,对衬砌后的地下水实现排水降压;同时对渗漏水沿着隧道纵向窜流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

本发明中所述的一种可排水止水带,自由状态下,两个卡接段3之间的距离大于安装位置处排水缝隙7的缝宽略大;使用状态下,两个卡接段3之间的距离缩小,合理地利用橡胶的弹性提供的张力,使卡接段3与排水缝隙7的缝隙壁面紧密贴合。

本发明可以解决隧道二次衬砌内的渗漏水的外排放及水压力释放问题,从而避免了二次衬砌壁后渗漏水引起的堵塞,水压力升高等诸多问题。

本发明安装拆卸方便,出现问题可以对有问题的区段及时处理,并更换新的防排水带,解决了以往排水系统堵塞或构建老化的维修困难问题。

本发明设置了排水槽2及排水盒1两道防排水的关卡,从而保证地下水不会流入隧道内,提高了洞内行车安全性能。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排水止水带采用外贴方式设置在衬砌的背水面,取代了目前在防水板上安装止水带的分区方式,也解决了防排水构件不便于检查或者更换的问题;实现了防水系统的“可维可达”。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