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锚杆支护的锚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41592发布日期:2019-11-15 22:20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用于锚杆支护的锚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锚杆支护的锚网,属于岩层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锚杆支护系统中,锚杆支护的必要组件包括锚杆、托盘、螺母和锚网。其中,锚网包括由钢丝编织或焊接成的经纬网和菱形网。在进行锚杆支护的施工时,先在岩层表面铺设锚网,然后锚杆钻机带动钻杆通过锚网孔向岩层内部施工锚杆钻孔,在施工好的锚杆钻孔中放入树脂药卷,然后用锚杆钻机带动锚杆在锚杆钻孔中搅拌,树脂药卷被刺破后,树脂药卷中的树脂锚固剂将锚杆粘结在锚杆钻孔壁之间,实现对锚杆的固定。然后在锚杆尾部安装托盘和螺母,通过旋紧螺母将托盘压紧在岩层表面。

在锚杆与锚网联合支护时,锚网将托盘之间的垮落或沉降的岩层重量传递到托盘上,再通过托盘传递给锚杆,依靠锚杆的锚固力形成支护强度。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托盘与锚网的接触面中包含锚网的钢丝的数量很少,导致锚网的力学传递效果很差且容易被垮落的岩体撕破或者形成网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锚杆支护的锚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锚杆支护的锚网,所述锚网包括:圆盘,沿圆盘中轴方向设置有供锚杆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锚网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沿圆盘的径向与所述圆盘连接;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以所述第一通孔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所述锚网还包括方形框架,所述方形框架的中心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重合;且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方形框架。

进一步的,所述锚网还包括:所述第二连接件为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的圆环,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中心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重合。

进一步的,沿圆盘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距离的随着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通孔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进一步的,所述圆盘的中部设置有凹槽,且圆盘外周设置有供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穿入所述凹槽的第二通孔;所述圆盘还包括与凹槽的形状相配适的盖板,所述盖板用于压紧穿入凹槽中的第一连接件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钢丝、钢管、钢绞线、钢筋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方形框架由钢管、钢筋、钢板中的至少一种连接而成。

进一步的,第二连接件包括钢丝、钢管、钢绞线、钢筋和钢板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锚杆支护的锚网中所有的第一连接件都由圆盘的中心沿圆盘径向向外延伸,每根连接件都高效的将锚固力传递到锚网的各处。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锚网的锚固力的传递效果较好,且不容易被垮落的岩体撕破或者形成网兜,极大地提高了锚杆和锚网的联合支护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种用于锚杆支护的锚网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第二种用于锚杆支护的锚网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第三种用于锚杆支护的锚网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圆盘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圆盘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圆盘;2-第一连接件;3-方形框架;4-第二连接件。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实用新型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其中,“上”、“下”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应当对“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锚杆支护的锚网,包括:圆盘1,沿圆盘1的中轴方向设置有供锚杆穿过的第一通孔;锚网还包括第一连接件2,第一连接件2沿圆盘1的径向与圆盘1连接;多个第一连接件2以第一通孔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锚网还包括方形框架3,方形框架3的中心与第一通孔的中心重合;且第一连接件2的另一端连接方形框架3。

示例性的,本实施例的圆盘1的形状与多个第一连接件2以第一通孔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相适应,锚杆的锚固力在进行扩散时是以锚杆为中心向周围进行扩散的,所以圆盘1呈圆形也与锚杆锚固力的扩散相适应。

圆盘1的材料可以为铁、铝等金属,因为圆盘1与第一连接件2连接,对锚杆的锚固力进行扩散,圆盘1本身需要一定的强度和刚度。但本实施例中圆盘1的材料并不仅限于此,如圆盘1的材料还可以为碳素钢、低碳钢、合金钢等钢材,也可以为橡胶、塑料等。

圆盘1的作用主要是形成托盘的压紧面,并将多根第一连接件2固定在一起。在具体使用时,托盘除了压紧圆盘1外,也可以进一步把靠近圆盘1的第一连接件2的一部分压紧在岩层表面,这时可以使用中部有凹陷的托盘,托盘的凹陷与圆盘的形状相配适。

第一通孔的直径应当不小于锚杆的直径,以供锚杆穿出。在使用本实施例的锚网时可以不用托盘,直接将螺母旋紧在圆盘1上,但是第一通孔的直径应当小于螺母的外径。第一通孔设置在圆盘1的中轴方向,与圆盘1的中心重合,使得圆盘1在传递锚固力的时候更均匀,同时使得锚杆安装后位于锚网的中心,悬吊锚网时,锚网是平衡的。

同一张锚网中的第一连接件2可以为钢丝、铁丝、钢筋和钢绞线中的一种,在同一张锚网上也可以混合使用钢丝、铁丝、钢筋和钢绞线。但第一连接件的材料和形状、结构并不仅限于此,如第一连接件2可以为空心管,第一连接件2的连接面可以为圆形、方形、三角形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件2主要用于锚固力的传递,故要求第一连接件2有一定的刚度和抗拉强度。

第一连接件2与圆盘1可以为焊接、栓接等其他方式进行连接,第一连接件2与圆盘1的连接方式因第一连接件2和圆盘1的材料、形状和结构的选择而异,故在此不对第一连接件2与圆盘1的连接方式作具体的限制。

第一连接件2之间的夹角影响第一连接件2的密度,第一连接件2用来承载上部破碎岩体的重量,且防止上部破碎岩体从锚网中掉落。岩层比较破碎的条件与岩层完整性好的条件相比,岩层比较破碎的条件下第一连接件2的密度应该较大,以适应支护的实际需要。且第一连接件2之间的夹角还与第一连接件2的粗细有关,第一连接件2较粗的条件下,第一连接件2之间的夹角自然要减小。故,在此不对第一连接件2之间的夹角大小作具体的限制。

方形框架3用于和圆盘1配合来张紧第一连接件2,故方形框架3应当有一定的刚度。在材料的选择方面,方形框架3可以选择低碳钢、碳素钢、合金钢等钢材。方形框架3可以由钢管、钢筋、钢板等材料中的至少一种连接而成。如方形框架3的四个边都由钢筋连接而成,可以由四根钢筋焊接成,也可以由一根钢筋弯折成三个或者四个直角,仅对钢筋的两头进行固定连接。方形框架3材料的选择与锚网的大小有关,锚网的面积较小时,方形框架3可以选择刚度相对较低的材料。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方形框架3的厚度或直径作出选择。在此不对方形框架3的材料和尺寸大小作具体的限定。

方形框架3的中心与第一通孔重合,可以使第一连接件2受力均匀,使得锚网的各部分强度尽可能保持一致。方形框架的形状是为了适应在岩层控制中,锚网往往是连续铺设的,锚网之间需要紧密连接,方形的锚网在铺设时更方便。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锚杆支护的锚网中所有的第一连接件2都由圆盘1的中心沿圆盘1径向向外延伸,每根连接件都高效的将锚固力传递到锚网的各处。故本实施例提供的锚网的锚固力的传递效果较好,且不容易被垮落的岩体撕破或者形成网兜,极大地提高了锚杆和锚网的联合支护效果。

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锚网还包括:第二连接件4,第二连接件4为与第一连接件2连接的圆环,且第二连接件4的中心与第一通孔的中心重合。

示例性的,第二连接件4为圆环状的整体结构,第二连接件4与每个第一连接件2的相交处都与第一连接件2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2与第二连接件4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栓接,或者通过供第一连接件2与第二连接件4穿过的紧固件进行连接。

同一张锚网中所有的第二连接件4都与第一通孔的圆心重合,且第二连接件4沿圆盘1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即同一张锚网中不同的第二连接件4的直径并不相同。第二连接件4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第一连接件2之间的夹角,以及锚网的大小进行调整。第一连接件2的夹角大,即第一连接件2的密度小时,第二连接件4的密度可以适当增大;当锚网较大时,为了保证锚网的整体强度,第二连接件4的密度也应相应的增大。所以,在此处并不对第二连接件4的间距作具体的限定。

通过将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4进行连接,一方面提高了锚网的整体强度,另一方面使锚网的密度增加,从而提高了防止岩块漏出锚网的作用。

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沿圆盘1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件4;第二连接件4之间的距离的随着第二连接件4与第一通孔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示例性的,与第一通孔的距离增大时,第一连接件2之间的距离在增大,为了保证锚网整体的强度,可以在距离第一通孔的距离增大时,通过增大第二连接件4的密度来进行增强。但并不意味着第二连接件4的距离都不一样,比如在与第一通孔相距的某个距离范围内,第二连接件4之间的距离可以是一样的。

如图5所示,进一步的,圆盘1的中部设置有凹槽,且圆盘1外周设置有供第一连接件2的一端穿入凹槽的第二通孔;圆盘1还包括与凹槽的形状相配适的盖板,盖板用于压紧穿入凹槽中的第一连接件2的一端。

示例性的,第一连接件2与圆盘1的连接方式与圆盘1的形状有关。在此示例中,第一连接件2穿过第二通孔进入圆盘1中部的凹槽中,第一连接件2可以仅靠盖板的挤压力来与圆盘1进行连接,并压紧第一连接件2;也可以进一步的,第一连接件2与凹槽内部焊接。该示例仅作为第一连接件2与圆盘1进行连接的一种情况。对于是由圆盘1或者第一连接件2的结构变化产生的其他的第一连接件2与圆盘1的连接方法,也应当落入本实施例的范围之内。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件2包括钢丝、钢管、钢绞线、钢筋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的,方形框架3由钢丝、钢管、钢绞线、钢筋、钢板中的至少一种连接而成。

进一步的,第二连接件4包括钢丝、钢管、钢绞线、钢筋和钢板中的至少一种。

对于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4和方形框架3的具体的材料、形状结构的说明在前述均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