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6641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风扇,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
背景技术
如图1~3所示,显示一现行风扇1的态样。该风扇1包含一外壳11、一轴承单元12、一定子单元13,及一扇轮单元14。该外壳11具有一位于中央底部的固定座111,该固定座111上形成有一储油槽112,及一环绕该储油槽112的嵌槽113。
该轴承单元12具有一嵌插在该固定座111的嵌槽113中的轴套121,及一紧迫地容置于该轴套121内并可界定出通孔120的轴承122。该轴承122具有一上轴段123、一连接该上轴段123且直径小于该上轴段123的下轴段124、多个间隔地形成于该上轴段123外周面上的沟槽125、多个形成于该下轴段124底面的穿槽126,及三分别位于该上轴段123顶缘、底缘与该下轴段124底缘的倒角127。
该定子单元13具有一套设于该轴套121上的定子131,及一连接于该定子131底端并靠抵于该外壳11的固定座111上的电路板132。
该扇轮单元14具有一轮毂141、多个自该轮毂141向外延伸的扇叶142、一环贴于该轮毂141内面的磁铁环143、一自该轮毂141向下延伸并穿过该轴承122的通孔120的转轴144、一卡制在该转轴144底部的扣环145,及一容置于该固定座111的储油槽112内并被该转轴144抵触的垫片146。
当该扇轮单元14的转轴144转动时,可形成离心力而将该转轴144上的油液甩开,使得该储油槽112内的油液可沿着该转轴144而向上流动至该轴承122的顶面。接着,顺着该上轴段123的倒角127流入所述的沟槽125。最后,经由所述的穿槽126再流回该储油槽112中,完成回油的动作。
在组装该风扇1时,是先将该轴承122迫入该轴套121中,再将该转轴144穿入该轴承122的通孔120。然而,该轴承122是以紧配方式达到固定,因此容易使得该通孔120受到挤压而有变形的疑虑,进而影响该转轴144的真直度,导致该转轴144运转不顺并产生转动噪音,致使缩短使用期限。同时,因为该轴套121的上端开口并无任何的阻挡构造,油液在流经该轴承122顶面时极有可能会溢出。
如图4所示,显示另一现行风扇2的态样,该风扇2包含一外壳21、一轴承单元22、一定子单元23,及一扇轮单元24。该外壳21、定子单元23,与扇轮单元24的构造是与前述的风扇1(见图3)相同,不再赘述。而该轴承单元22具有一轴套221、一紧迫地容置于该轴套221内的轴承222,及一盖抵于该轴套221上端开口的轴承盖223。利用该轴承盖223的设置,以避免油液泄出。虽然该风扇2可以解决油液溢出的问题,但是,该风扇2仍然存在着该扇轮单元24运转不顺而会产生转动噪音的现象,导致使用期限短缩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能提供循环的油路,并使运转顺畅,延长使用期限。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包含一壳座单元、一轴承单元、一扇轮单元,及一定子单元,该壳座单元具有一固定座,及一设置在该固定座上的支撑筒,该轴承单元具有一容置在该壳座单元的支撑筒内的轴承,该扇轮单元具有一中空的轮毂组、多个自该轮毂组向外延伸的扇叶、一设置在该轮毂组内面的磁性环,及一自该轮毂组向下延伸并穿出该轴承的转轴,该定子单元是介于该扇轮单元的磁性环与该壳座单元的支撑筒之间,其特征在于该支撑筒的内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该轴承单元还具有一个用于抵压该轴承的定位环,该轴承具有一个界定出一轴孔的本体,及至少一个自该本体顶面向下凹陷延伸并与该支撑筒的凹槽相连通的连接槽,该轴承的底面与支撑筒之间界定出一与该凹槽连通的储油空间,该轴承顶面与轮毂组之间界定出一与该支撑筒的凹槽相连通的流动空间,当该扇轮单元的转轴转动时,可将容置于该储油空间的油液沿该轴承的轴孔向上吸引,而流至该流动空间,经由该轴承的连接槽并沿该支撑筒的凹槽向下流动,而回到该储油空间,以构成一循环油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透过所述的凹槽与连接槽,可让油液从该流动空间回流至该储油空间,达到循环流动,同时,借由该定位环抵压该轴承而使其可达到定位,因此,该转轴并不会被该轴承所挤压,能顺畅地运转,进而延长使用期限。

图1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一现行风扇的结构;图2是一立体图,说明图1中风扇的一轴承的态样;
图3是该风扇的一剖面侧视图;图4是一剖面侧视图,说明另一现行的风扇的态样;图5是一剖面侧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的较佳实施例的态样;图6是一立体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壳座单元的支撑筒的态样;图7是一局部立体剖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一轴承的态样;及图8是一局部俯视图,用以说明该轴承安装在该支撑筒的态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5~8所示,本实用新型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的较佳实施例,包含一壳座单元3、一轴承单元4、一扇轮单元5,及一定子单元6。
该壳座单元3具有一固定座31、一设置在该固定座上31的支撑筒32、一垫片33,及一磁铁片34。该支撑筒32具有一设置在该固定座31上的底壁321、一自该底壁321外周缘向上延伸的围绕壁322,及多个间隔且对称地形成在该底壁321与围绕壁322的内面上的凹槽323。该底壁321顶面形成有一可容置该垫片33的容置槽324。该磁铁片34是位于该支撑筒32的底壁321的底部。
在该较佳实施例中,是以四个凹槽323为例子,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可以只有一个凹槽323。当然,也可以是二个、三个,或是四个以上的凹槽323。
该轴承单元4具有一容置在该壳座单元3的支撑筒32内的轴承41,及一环贴于该支撑筒32的围绕壁322上缘用以抵压该轴承41达到定位的定位环42。该轴承41具有一可界定出一轴孔410的本体411、多个自该本体411顶面向下凹陷延伸并分别与所述支撑筒32的凹槽323相连通的连接槽412,及二上下相间隔地形成在该本体411上的容油环沟413。该扇轮单元5具有一中空的轮毂组51、多数片自该轮毂组51向外延伸的扇叶52、一设置在该轮毂组51内面的磁性环53、一自该轮毂组51向下延伸并穿出该轴承单元4的轴承41而抵靠在该壳座单元3的垫片33上的转轴54,及一扣环55。
该轮毂组51具有一供该转轴54插设的嵌合座511、一自该嵌合座511向外延伸的平板512,及一自该平板512周缘向下延伸的环板513。该嵌合座511具有一凸出该平板512并邻近该轴承单元4的定位环42的遮挡部514。在该较佳实施例中,该嵌合座511与平板512是分开制造的,但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不应以此为限。
该转轴54的底部上形成有一可供该扣环55卡扣的环槽541,该扣环55是介于该壳座单元3的支撑筒32与该轴承单元4的轴承41之间,可以防止该转轴54脱离该轴承41。在该较佳实施例中,该转轴54为含有铁的金属材质所制成,可利用该壳座单元3的磁铁片34吸引该转轴54,让该转轴54的运转更为平稳。较佳地,该转轴54为含有铁、锰、镍等元素的金属材质所制成。
该定子单元6是介于该扇轮单元5的磁性环53与该壳座单元3的支撑筒32之间,用以推动该扇轮单元5转动。该定子单元6具有一套设于该支撑筒32上的定子61,及一连接该定子61的电路板62。当该电路板62通电时,可使该定子61与该磁性环53形成斥力,借以推动该扇轮单元5转动。
该轴承单元4的轴承41的顶面与该轮毂组51的嵌合座511之间可界定出一与该支撑筒32的每一凹槽323及轴孔410相连通的流动空间7。该轴承41的底面与该支撑筒32的底壁321可界定出一与每一凹槽323、容置槽324,及轴孔410相连通的储油空间8。
由于该转轴54与该轴承41的轴孔410之间的间距微小,可借由虹吸效果将容置于该储油空间8中的油液吸上来。而在运转时,则利用该转轴54的转动产生离心力而将油液甩出,使得油液会沿该轴孔410向上流动至该流动空间7。透过该嵌合座511的遮挡部514的设计,可以防止油液溢出。
接着,油液会再从该流动空间7沿着该轴承41的每一连接槽412流至对应的凹槽323,而顺势向下流动。过程中,可借由该轴承41上的每一容油环沟413,保持适量的油液。最后,油液会再度回到该储油空间8,就完成一循环的油路。借由此循环油路的设计,让该扇轮单元5在运转时,能借由随时被润滑着而可顺畅地转动。
值得一提的是,该轴承41的底面是设计为凹陷状的态样,可增加该储油空间8的储油量。另外,由于该遮挡部514与该定位环42之间存在着一间隙,而此间隙应视使用的油液种类而予以适当调整。原则上,若使用的油液粘度较小时,此间隙应调小。
由于该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的设计是利用该定位环42抵压该轴承41,以达到定位作用。因此,该轴承41与该支撑筒32的配合则不需如现有般的设计,是以迫入的方式进行组装。换句话说,该轴承41的轴孔410可以保持原有的精度而不会受到挤压,避免产生扭曲变形的情况,而该转轴54则因此可以维持应有真直度,能平顺且稳定地在该轴孔410中转动。因此,减少不当的摩擦与噪音的产生,以延长其使用期限。
归纳上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是利用该定位环42抵压该轴承41,而让该轴承41定位,不会去挤压该轴承41的轴孔410,能避免该转轴54产生扭曲变形的状况,因此,可以减少运转时不当的摩擦与噪音的产生,以延长其使用期限。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包含一壳座单元、一轴承单元、一扇轮单元,及一定子单元,该壳座单元具有一固定座,及一设置在该固定座上的支撑筒,该轴承单元具有一容置在该壳座单元的支撑筒内的轴承,该扇轮单元具有一中空的轮毂组、多个自该轮毂组向外延伸的扇叶、一设置在该轮毂组内面的磁性环,及一自该轮毂组向下延伸并穿出该轴承的转轴,该定子单元是介于该扇轮单元的磁性环与该壳座单元的支撑筒之间,其特征在于该支撑筒的内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该轴承单元还具有一个用于抵压该轴承的定位环,该轴承具有一个界定出一轴孔的本体,及至少一个自该本体顶面向下凹陷延伸并与该支撑筒的凹槽相连通的连接槽,该轴承的底面与支撑筒之间界定出一与该凹槽连通的储油空间,该轴承顶面与轮毂组之间界定出一与该支撑筒的凹槽相连通的流动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轴承单元的轴承还具有多个上下相间隔地形成在该本体上的容油环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扇轮单元的轮毂组具有一供该转轴设置的嵌合座、一自该嵌合座向外延伸的平板,及一自该平板周缘向下延伸的环板,该嵌合座具有一凸出该平板并邻近该轴承单元的定位环的遮挡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扇轮单元的转轴底部上形成有一环槽,该扇轮单元更具有一卡扣于在该转轴的环槽上并介于该支撑筒与该轴承之间的扣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定子单元具有一套设于该壳座单元的支撑筒上的定子,及一连接该定子的电路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壳座单元的支撑筒内面上形成有多个间隔且对称设置的凹槽,该轴承具有多个自该本体顶面向下凹陷延伸并分别与该支撑筒的凹槽相连通的连接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壳座单元的支撑筒具有一设置在该固定座上的底壁,及一自该底壁外周缘向上延伸的围绕壁,该凹槽是形成在该底壁与围绕壁的内面上,该轴承单元的定位环是设置在该围绕壁的内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壳座单元还具有一位于该支撑筒的底壁底部的磁铁片,该扇轮单元的转轴为含有铁的金属材质所制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支撑筒的底壁形成有一与该储油空间相连通的容置槽,该壳座单元还具有一容置于该容置槽并供该扇轮单元的转轴抵靠的垫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轴承单元的轴承还具有多个上下相间隔地形成在该本体上的容油环沟。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扇轮单元的轮毂组具有一供该转轴设置的嵌合座、一自该嵌合座向外延伸的平板,及一自该平板周缘向下延伸的环板,该嵌合座具有一凸出该平板并邻近该轴承单元的定位环的遮挡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扇轮单元的转轴底部上形成有一环槽,该扇轮单元更具有一卡扣于在该转轴的环槽上并介于该支撑筒与该轴承之间的扣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定子单元具有一套设于该支撑筒的围绕壁上的定子,及一与该定子连接的电路板。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壳座单元的支撑筒内面上形成有多个间隔且对称设置的凹槽,该轴承具有多个自该本体顶面向下凹陷延伸并分别与该支撑筒的凹槽相连通的连接槽。
专利摘要一种具有循环油路的散热风扇,包含一壳座单元、一轴承单元、一扇轮单元,及一定子单元,该壳座单元具有一固定座,及一设置在该固定座上的支撑筒,该支撑筒的内面上形成有至少一凹槽,该轴承单元具有一容置在该支撑筒内的轴承,及一用于抵压该轴承的定位环,该轴承顶面上形有至少一与该支撑筒的凹槽连通的连接槽,该轴承分别与该扇轮单元、支撑筒之间界定出一流动空间与储油空间,当该转轴转动时,可使油液沿该轴承的轴孔向上吸引流至该流动空间,经由该轴承的连接槽与该支撑筒的凹槽,而向下流动并回到该储油空间,构成一循环油路。本实用新型能使运转顺畅,延长使用期限。
文档编号F04D25/08GK2918812SQ20062012159
公开日2007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8日
发明者陈建荣, 叶育民 申请人:元山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