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管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43843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软管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软管泵,更具体来说,涉及对例如血液或生理盐水等液体进行输送的软管泵的改良。
背景技术
目前,通过旋转的转子对软管进行操作来输送液体的软管泵是公知的,特别是,作为用于透析治疗的透析装置的血液泵和补液泵而使用软管泵。在使用这样的软管泵的透析装置中,在透析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需要软管泵和安装在透析器上的软管的安装 拆卸作业。而且,对于由多个管构成的血液回路,由于确定了软管向软管泵的安装顺序和安装方向,所以血液回路向软管泵的拆装作业繁杂。因此,为简化这样繁杂的作业,提出了经由连接器等连接机构将软管安装在泵的外壳上的方案(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另外,已知有如下软管泵,其将支架固定在与弯曲软管的两端连接的一对给排软管上,且将该支架安装在外壳上(例如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昭60-7578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表2007-537390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7-198150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专利第2593058号公报但是,所述专利文献1、2记载的连接器都是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在该连接器内设置有成为血液回路的一部分的血液通路。因此,在所述专利文献1、2记载的软管泵中, 用于制作连接器的模具的构造变得复杂,进而存在软管泵的制造成本变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所述专利文献3、4中,由于预先相对于管以正交状态固定支架,所以这样的固定作业繁杂。而且,需要注意安装了支架后的多个软管不与其他软管的支架缠绕并进行处理,所以存在管的处理和管理变得繁杂的缺点。

发明内容
鉴于这样的情况,技术方案1记载的本发明是一种软管泵,具有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具有圆筒状侧壁;转子,所述转子具有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圆筒状侧壁的内侧的滚子, 并通过驱动源而旋转;导管,所述导管的弯曲部安装在所述圆筒状侧壁和所述滚子之间,所述导管使液体流通,通过使所述转子旋转,由所述滚子操作所述弯曲部并通过导管输送液体,该软管泵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管的液体的供给侧和排出侧的位置分别设置第一卡合部,并且,设置具有第二卡合部的支架,所述第二卡合部能够与该导管的两方的第一卡合部卡合,使该支架的第二卡合部与所述导管的两个第一卡合部卡合并通过支架保持导管,在该状态下,能够将该支架相对于所述外壳进行拆装。另外,技术方案2记载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中,所述导管具有供给软管,所述供给软管经由供给侧连接器连接于所述弯曲部的一端;排出软管,所述排出软管经由排出侧连接器连接于所述弯曲部的另一端,在所述供给侧连接器及排出侧连接器的外周部的规定位置,形成有作为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凸缘部,而且,在所述支架上,形成有作为能够与所述两连接器的凸缘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的凹部。而且,技术方案3记载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发明中,所述导管具有供给软管,所述供给软管经由供给侧连接器连接于所述弯曲部的一端; 排出软管,所述排出软管经由排出侧连接器连接于所述弯曲部的另一端,在所述供给侧连接器及排出侧连接器的外周部的规定位置,形成有作为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大致棒状的突起,而且,在所述支架上,形成有作为能够与所述两连接器的突起卡合的第二卡合部的凹部。发明的效果根据所述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使第二卡合部卡合于所述两第一卡合部并通过支架保持导管,能够将该状态的支架相对于外壳进行拆装。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导管相对于外壳的安装 拆卸作业。另外,由于在支架自身上不设置液体通路,所以与以往相比能够简化支架的结构。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简化支架制作用的模具的结构,进而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软管泵的制造成本。另外,根据所述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在所述技术方案1的效果的基础上,当转子的旋转产生的拉伸力作用于导管时,能够防止支架对导管进行保持的位置在轴向上偏移。此外,根据所述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在所述技术方案1或2的效果的基础上, 能够良好地防止导管的旋转方向的错位。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软管泵的主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软管泵的立体图。图3是剖切了图2的主要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图1所示的导管和支架的卡合前的立体图。图5是使图4的导管和支架卡合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从下表面侧观察图5所示的导管和支架的立体图。图7是在图1的软管泵中,将环状的大直径软管安装到外壳的圆筒状侧壁时的工序图,(a)表示将大直径软管嵌入圆筒状侧壁之前的状态,(b)表示将大直径软管嵌入圆筒状侧壁过程中的状态,(c)表示将大直径软管嵌入圆筒状侧壁之后的状态。图8是在图1的软管泵中,将大直径软管从外壳的圆筒状侧壁拆下时的工序图, (a)表示将大直径软管从圆筒状侧壁拆下之前的状态,(b)表示将大直径软管从圆筒状侧壁拆下过程中的状态,(c)表示将大直径软管从圆筒状侧壁拆下之后的状态。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软管泵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针对图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在图1至图3中,1是软管泵,该软管泵1通过转子3的滚子4、4对由软质的软管构成的导管2进行操作,从而输送液体(血液)。 该软管泵1作为透析装置的血液泵使用,设置在透析装置的主体部的正面。图1表示设置在所述透析装置的主体部的正面的软管泵1的主视图,图2是软管泵1的立体图。本实施例的软管泵1具有马达5,所述马达5配置在透析装置的主体部,并以驱动轴5A成为水平的方式被支承;转子3,所述转子3将中心部连结在所述马达5的驱动轴 5A的前端,并以驱动轴5A为旋转中心在铅直面上旋转;外壳6,所述外壳6围绕转子3并沿铅直方向配置于透析装置的主体部;导管2,所述导管2由串联连接的多个软管构成且具有挠性;支架7,所述支架7在保持所述导管2的状态下以能够自由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外壳6。在转子3中,在其旋转方向上,在相互错开180度的位置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轴支承有一对滚子4、4,并且,在各滚子4的旋转方向前方配置有放射方向的导向钉11、11。各导向钉11由配置在与驱动轴5A正交的方向上的棒状部件和自由旋转地安装在其外周部的圆筒部件构成,所述各导向钉11与各滚子4相比,配置在透析装置的主体部的正面的外部侧(参照图幻。因此,当通过未图示的控制装置使所述马达5的驱动轴5A旋转时,转子3 以驱动轴5A为旋转中心在图1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导向钉11比滚子4稍微先行地移动。以后详细叙述,但在本实施例中,当各导向钉11与转子3 —起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各导向钉11在从透析装置的外面侧接触导管2的弯曲部即大直径软管8的外表面的状态下,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能够在外壳6的圆筒状侧壁6A和滚子4、4之间自动安装导管2的大直径软管8。另外,在导向钉11进入像这样安装于圆筒状侧壁6A的大直径软管8 和外壳6的圆筒底面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使转子3旋转,能够自动地从外壳6的圆筒状侧壁 6A拆下导管2的大直径软管8。在这样的导管2相对于圆筒状侧壁6A进行自动拆装时,各导向钉11的圆筒部件与大直径软管8的外表面接触并旋转(自转),所以,能够顺畅地在圆筒状侧壁6A和滚子4、4之间拆装大直径软管8。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转子3中设置了一对滚子4、4和一对导向钉11、11,但滚子 4和导向钉11设置于至少一个转子3即可。本实施例的外壳6具有圆筒状侧壁6A,所述圆筒状侧壁6A围绕转子3形成为圆筒状;切口部6B,所述切口部6B从所述圆筒状侧壁6A连续地向水平方向的一侧延伸。另外,在外壳6上,为了从透析装置的正面的外部侧覆盖所述圆筒状侧壁6A和切口部6B,设置有合成树脂制的透明的开闭罩12。该开闭罩12朝向软管泵1的正面,经由左侧的合叶部 6C而开闭。当作业者开放开闭罩12时,圆筒状侧壁6A和切口部6B的正面侧向外部露出。而且,在该状态下,从作业者将保持导管2的状态下的支架7安装于外壳6的切口部6B开始, 如上所述地通过转子3使导向钉11、11旋转,使导管2的大直径软管8自动地安装在圆筒状侧壁6A和滚子4、4之间。在外壳6的切口部6B的上下的侧壁上,分别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卡合槽6D、6D,形成于支架7侧的一对卡合部7A、7A卡合于所述两卡合槽6D、6D。另外,在切口部6B的上方的侧壁的规定位置,沿与卡合槽6D正交的方向形成有定位凹部6E,另一方面,在位于支架7的上方侧的卡合部7A的长度方向规定位置,形成有定位突起7C。
在本实施例中,作业者在导管2上嵌入支架7而保持导管2,作业者将该状态的支架7的定位突起7C插入外壳6的定位凹部6E之后,将支架7嵌合并压入切口部6B,此时, 支架7的两卡合部7A、7A与两卡合槽6D、6D卡合。由此,支架7安装于外壳6的切口部6B。 在支架7完成安装的状态下,支架7和由其保持的导管2在上下、左右及内外方向上相对于外壳6被定位。另外,在切口部6B的底面的中央配置有检测开关13,当如上所述地使支架7的卡合部7A、7A与卡合槽6D、6D卡合时,位于支架7的背面中央的突出部7B与检测开关13抵接(参照图幻。此时,检测开关13产生的检测信号传递到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能够辨识导管2经由支架7安装于外壳6的切口部6B的情况。另外,在切口部6B的底面,设置有能够沿透析装置的外部侧方向进退移动的圆柱状的拒绝钉14,该拒绝钉14通过配置于透析装置的主体部的马达15而进退移动。在将保持导管2的状态下的支架7从外壳6的切口部6B拆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经由所述马达15使拒绝钉14从切口部6B的底面仅以规定量朝向透析装置的正面的外部侧突出。由此,通过拒绝钉14的前端部,支架7及其保持的导管2朝向透析装置的外部侧被强制地推出,所以,支架7的卡合部7A、7A从切口部6B的卡合槽6D、6D脱离。这样,通过拒绝钉14将支架7从外壳6的切口部6B拆下。通过拒绝钉14的突出动作将支架7从外壳6的切口部6B拆下的操作也可以通过作业者操作透析装置的操作盘来实施,或者也可以组合到实施透析装置的一系列的透析治疗程序时的最终工序中。以下,如图4 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导管2具有大直径软管8,所述大直径软管 8成为环状的弯曲部并安装在所述外壳6的圆筒状侧壁6A内;供给软管18,所述供给软管 18经由带阶梯圆筒状的供给侧连接器17连接于所述大直径软管8的一端;排出软管19,所述排出软管19经由带阶梯筒状的排出侧连接器17’连接于大直径软管8的另一端。供给软管18和排出软管19使用相同直径的管,大直径软管8使用比两软管18、19 直径大的管。大直径软管8成为环状的弯曲部并被所述各滚子4、4推压操作,所以,为了确保液体(血液)的流量和耐久性,由聚氯乙烯等柔软材质构成。另外,供给软管18、排出软管19也由聚氯乙烯构成。如图4所示,由于两连接器17、17’由同一形状、同一尺寸的聚氯乙烯形成,所以, 在这里对供给侧连接器17的结构进行说明。即,供给侧连接器17具有大直径连接部17A, 所述大直径连接部17A与大直径软管8的一端嵌合;小直径连接部17B,所述小直径连接部 17B与所述大直径连接部17A连接设置并与供给软管18的端部嵌合;作为环状突起的凸缘部17C,所述凸缘部17C形成在成为所述大直径连接部17A的自由端的外周部;圆柱状的突起部17D,所述突起部17D突出设置在小直径连接部17B的外周部的与大直径连接部17相邻的位置。所述凸缘部17C与后述的支架7侧的卡合槽7H卡合。另外,所述突起部17D相对于供给侧连接器17的轴心沿正交方向突出地形成,该突起部17D与支架7侧的圆筒凹部7G卡合。以上是对供给侧连接器17的结构的说明,如上所述,由于排出侧连接器17’形成为与供给侧连接器17相同的形状,所以,省略排出侧连接器17’的详细说明。此外,在排出侧连接器17’中,分别用符号’示出了与供给侧连接器17对应的各部分。另外,所述两连接器17、17’的结构是以往公知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这样已有的两连接器17、17’,将大直径软管8的两端连接于供给软管18和排出软管19,并能够将成为其连接部分的两连接器17、17’通过支架7以自由拆装的方式保持。此外,所述两连接器17、 17’的突起部17D、17D’的形状也可以代替所述圆柱状而采用多棱柱、圆锥、棱锥等,只要是能够与支架7侧的圆筒凹部7G、7G’卡合的形状即可。在通过支架7保持本实施例的导管2之前,如下所述地连接各管8、18、19。S卩,预先在大直径软管8的一端的外周部涂敷粘结剂并使其嵌合在供给侧连接器17的大直径连接部17A内,并且,在向供给软管18的一端的外周部涂敷粘结剂后,使其嵌合于供给侧连接器17的小直径连接部17B。另外,在大直径软管8的另一端的外周部涂敷粘结剂并使其嵌合在排出侧连接器17’的大直径连接部17A’内,并且,在向排出软管19的一端的外周部涂敷粘结剂后,使其嵌合于连接器17’的小直径连接部17B’。由此,借助两连接器17、17’,将多个管8、18、19串联地连接而形成导管2。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当使大直径软管8弯曲成环状而作为弯曲部时,以两连接器17、17’的突起部17D、17D’在相邻位置相互平行的方式, 使两连接器17、17’的围绕轴的安装位置一致(参照图4)。另外,将成为弯曲部的大直径软管8的长度设定为比外壳6的圆筒状侧壁6A的圆周方向长度稍长的尺寸。由于大直径软管8被设定成这样的尺寸,所以,在将保持两连接器
17、17’的状态下的支架7安装于外壳6的切口部6B时,作为弯曲部的大直径软管8能够带有余量地重叠在圆筒状侧壁6A上。本实施例的软管泵1的特征在于,导管2的大直径软管8和两软管18、19的连接部分即两连接器17、17’被支架7保持,能够将该保持状态下的支架7相对于外壳6的切口部6B进行拆装。S卩,如图4 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架7由一体成形的合成树脂形成,并形成为从透析装置的正面的外侧覆盖所述两连接器17、17’的外周面的大小。该支架7具有左右一对的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所述左右一对的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能够保持两连接器17、17’和与它们相邻的两软管18、19 ;中央平坦部7E,所述中央平坦部7E连接这两个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左右一对的平坦部7F、7F,,所述左右一对的平坦部7F、7F,形成在两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的外方的侧部。各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以相同尺寸且以左右对称的形状形成,两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的内表面侧(与两连接器17、17’相对的一侧)成为跨过轴向整个区域的开口部 (参照图6)。经由这些开口部,使两连接器17、17’的外周部和位于它们的相邻位置的两软管18、19的外周部嵌入并保持于各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各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的内表面即带阶梯凹部的形状,成为与两连接器17、 17’的凸缘部17C(17C’)、大直径连接部17A(17A’)、小直径连接部17B(17B’ )及两软管
18、19的外周面的形状和尺寸相对应的形状。而且,两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的与两连接器17、17’卡合的主要部分的轴心相互成规定角度并呈V字状,另外,两带阶梯卡合凹部7D、 7D’的与两软管18、19卡合的附属部分的轴心相互平行。因此,在将各连接器17、17’和它们的相邻位置的两软管18、19嵌合于各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时,通过该支架7将两连接器17、17’以V字状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并且,两软管18、19相互平行地被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在各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的大直径软管8侧的端部,分别形成有能够与所述两连接器17、17’的凸缘部17C、17C’卡合的圆周方向的卡合槽7H、7H’。另外,在各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的轴向的规定位置,分别朝向外部突出设置有能够与所述两连接器17、17’ 的突起部17D、17D’卡合的圆筒凹部7G、7G’。在这里,一方的圆筒凹部7G由有底孔形成,另一方的圆筒凹部7G’成为无底的圆筒状。由此,作业者能够肉眼确认支架7的突起部17D、 17D’相对于两连接器17、17’的卡合方向。此外,也可以是圆筒凹部7G’为有底孔,圆筒凹部7G为无底的圆筒形状,而且,还可以是所述圆筒凹部7G、7G’双方都为有底孔,或者双方都为无底的圆筒形状。如上所述,当在各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使两连接器17、17’和它们的相邻位置的两软管18、19嵌合时,各连接器17、17’的凸缘部17C、17C’与卡合槽7H、7H’卡合,并且, 各连接器17、17’的突起部17D、17D’与圆筒凹部7G、7G’卡合(参照图4 图6)。这样,本实施例的支架7将供给侧连接器17和其相邻位置的供给软管18嵌入并保持于一方的带阶梯卡合凹部7D,并且,将排出侧连接器17’和其相邻位置的排出软管19 保持于另一方的带阶梯卡合凹部7D’。此时,供给侧连接器17的凸缘部17C卡合于支架7 的一方的卡合槽7H,排出侧连接器17’的凸缘部17C’卡合于支架7的另一方的卡合槽7H’。 另外,供给侧连接器17的突起部17D卡合于支架7的一方的圆筒凹部7G,排出侧连接器17’ 的突起部17D’卡合于支架7的另一方的圆筒凹部7G’(参照图4 图6)。由此,两软管 18、19的长度方向上的支架7的安装位置被确定,并且两连接器17、17’以V字状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参照图4、图5)。另外,支架7的中央平坦部7E和外侧的平坦部7F、7F’以成为同一平面的方式形成,所述两平坦部7F、7F’的缘部保持相互平行。这两个平坦部7F、7F’的缘部形成为圆柱状,此处成为直线状的卡合部7A、7A。如前所述,通过使这些卡合部7A、7A与外壳6的卡合槽6D、6D卡合,能够将支架7安装于外壳6。另外,在位于供给软管18侧的卡合部7A上,为了防止表里误插入而在长度方向规定位置形成有定位突起7C。通过使支架7的定位突起7C卡合于外壳6侧的定位凹部6E, 能够限制支架7相对于外壳6的左右方向的卡合位置。另外,在支架7的中央平坦部7E的内面侧,大致圆柱状的突出部7B朝向内侧突出设置。当使保持着两连接器17、17’的状态下的支架7卡合于外壳6的切口部6B,使两卡合部7A、7A完全地卡合于两卡合槽6D、6D时,该支架7的突出部7B与所述外壳6侧的检测开关13抵接(参照图3)。由此,所述透析装置的控制装置能够识别外壳6上安装有导管2 的情况。对将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实施例的软管泵1作为透析装置的血液泵使用的情况下的作业工序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首先在使用前的准备工序中,经由两连接器17、17’连接构成导管2 的大直径软管8、供给软管18、排出软管19。另外,使导管2的大直径软管8弯曲而形成环状的弯曲部,使两连接器17、17’位于相邻位置,在该状态下,从两连接器17、17’的突起部17D、17D’侧使支架7的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卡合于两连接器17、17’的外表面及两软管18、19的外表面(参照图4、图5)。另外,使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的卡合槽7H、7H’卡合于两连接器17、17’的凸缘部17C、 17C’,并且,使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侧的圆筒凹部7G、7G’卡合于两连接器17、17’的突起部17D、17D’。由此,供给侧连接器17和供给软管18被保持在支架7的带阶梯卡合凹部 7D内,并且,排出侧连接器17’和排出软管19被保持在另一方的带阶梯卡合凹部7D’内。这样,在准备工序中,为了载置两连接器17、17’被保持的状态下的导管2,在开放外壳6的开闭罩12之后,使所述状态的支架7卡合于外壳6的切口部6B。此时,首先使支架7的定位突起7C卡合于定位凹部6E,然后将支架7整体压入切口部6B内,之后,使双方的卡合部7A、7A卡合于卡合槽6D、6D。由此,保持着导管2的两连接器17、17’的支架7向外壳6的切口部6B的安装完成。当这样地完成了安装时,支架7的突出部7B与检测开关13抵接,由此,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能够识别导管2安装于外壳6的情况。此外,在通过支架7将导管2的两连接器17、17’安装于外壳6的切口部6B的状态下,环状的大直径软管8不咬入圆筒状侧壁6A,成为从透析装置的正面的外部侧与转子3 的外周部重叠的状态。因此,转子3的导向钉11与支架7的相邻位置的大直径软管8相比位于透析装置的外部侧。而且,然后,作业者操作透析装置的操作盘,经由马达5使转子3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所以,通过旋转的转子3的两导向钉11使环状的大直径软管8的大致整个区域嵌入圆筒状侧壁6A和转子3的外周部及滚子4之间(参照图7(a) 图7(c))。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那样地,能够通过转子3和设置于其中的导向钉11、11将导管2的大直径软管8自动地安装于外壳6的圆筒状侧壁6A。在这样安装时,大直径软管8就会被转子 3的两滚子4、4和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圆筒状侧壁6A夹入。这样,通过支架7将导管2的大直径软管8、两连接器17、17’及两软管18、19安装在外壳6上,在完成安装后,作业者关闭开闭罩12。然后,作业者将供给软管18及排出软管 19的未图示的另一端连接到所需的位置。然后,透析装置通过预定的操作程序工作,进行透析治疗。与之相伴,经由所述马达5使转子3旋转,由此,大直径软管8被滚子4、4操作,所以,经由导管2输送血液。在该透析作业之后,如下所述地进行支架7的拆卸。即,首先,控制装置经由马达 15使拒绝钉14突出。因此,通过拒绝钉14将支架7向透析装置的外部侧仅推出规定尺寸, 支架7的卡合部7A、7A从外壳6的卡合槽6D、6D脱离。于是,两连接器17、17’成为与转子 3的导向钉11、11相比向透析装置的外部侧离开的状态,因此,在该状态下,经由马达5的驱动轴5A使转子3旋转。由此,导向钉11通过转子3旋转,同时,进入大直径软管8和外壳6的圆筒底面之间,所以,大直径软管8的整体从圆筒状侧壁6A和滚子4、4之间向透析装置的外部侧被推出并拆下(参照图8 (a) 图8 (c))。这样,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弯曲部的大直径软管8相对于圆筒侧壁6A的拆装能够通过转子3和导向钉11自动地进行。在所述本实施例的软管泵1中,具有支架7,所述支架7能够拆装地保持导管2的成为血液的供给侧及排出侧的两连接器17、17’,通过支架7保持两连接器17、17’,并将该状态的支架7相对于外壳6进行拆装。因此,能够准确地将导管2相对于外壳6安装在规定的安装位置即切口部6B。另外,由于经由支架7将导管2的供给侧及排出侧的部位(两连接器17、17’)安装于外壳6,
9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导管2相对于外壳6的安装、拆卸作业。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两连接器17、17’的凸缘部17C、17C’卡合于支架7的卡合槽 7H、7H’,并且,突起部17D、17D’卡合于圆筒凹部7G、7G’。因此,在转子3旋转并通过滚子4 操作大直径软管8时,即使对于导管2沿长度方向作用拉伸力,也能够良好地防止导管2沿长度方向错位。另外,突起部17D、17D’卡合于圆筒凹部7G、7G’,由此,能够防止导管2本身围绕轴旋转。另外,由于本实施例的支架7从外部保持两连接器17、17’、即大直径软管8的两端和两软管18、19的连接部分,所以不需要在支架7自身上形成液体通路。因此,与所述的内部具有液体通路的支架相比,能够简化支架7的结构。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简化用于制作支架7的模具,并能够相应地降低软管泵1的制造成本。另外,由于在支架7自身上没有设置使液体流通的液体通路,所以与所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以往产品相比,支架7的管理极容易ο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两连接器17、17’,能够使用具有突起部17D(17D’)的已有的连接器,并且,保持两连接器17、17’的支架7为了保持导管2的两支架17、17’能够多次反复使用。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软管泵1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将两连接器17、17’的作为第一卡合部的凸缘部17C、17C’ 卡合于支架7侧的作为第二卡合部的卡合槽7H、7H’,并且,同样地将作为第一卡合部的突起部17D、17D’卡合于支架7侧的作为第二卡合部的圆筒凹部7G、7G’,但是,也可以是如下所述的结构。即,可以省略所述实施例中的两连接器17、17’的作为第一卡合部的凸缘部 17C、17C’,并且省略支架7侧的作为第二卡合部的卡合槽7H、7H’。另外,与这样的结构相反地,也可以省略所述实施例中的两连接器17、17’侧的作为第一卡合部的突起部17D、17D’, 并且省略支架7侧的作为第二卡合部的圆筒凹部7G、7G’。换言之,只要是如下结构即可, 即,至少在两连接器17、17’侧形成第一卡合部,在支架7侧形成能够与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另外,第一卡合部和与其卡合的第二卡合部的凹部和凸部的关系也可以与所述实施例相反。例如,也可以是在导管2侧形成作为第一卡合部的凹部,并在支架7侧形成作为第二卡合部的凸部。以下,图9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软管泵1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在该第二实施例中,通过对支架7中的成为排出侧的带阶梯卡合凹部7D’进行改良,能够吸收大直径软管8的长度的偏差。更详细来说,在支架7的排出软管19侧的带阶梯卡合凹部7D’, 代替所述圆筒凹部形成沿导管2 (排出软管19)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筒状凹部7G,。 另外,带阶梯卡合凹部7D’中的、与排出侧连接器17’的凸缘部17C’卡合的卡合槽7H’的轴向长度设定成凸缘部17C’的轴向长度的数倍。其他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软管泵1 的结构相同。根据这样的第二实施例,在使排出侧连接器17’的外表面卡合于支架7的带阶梯卡合凹部7D’时,以排出侧连接器17’的轴向上的卡合位置能够在规定范围内选择的方式, 对所述筒状凹部7G’、卡合槽7H’的轴向长度设置余量。因此,根据该第二实施例,能够吸收导管2的弯曲部即大直径软管8的长度的偏差并将两连接器17、17’保持在支架7上,并且能够将该保持状态下的该支架7安装在外壳6的切口部6B。在这样的第二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和效果,而且,只要大直径软管8的全长收纳在规定范围内,就能够通过支架7安装于外壳6,从而能够抑制导管2的制作成本。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由大直径软管8、供给软管18、排出软管19及两连接器17、 17’构成导管2,在两连接器17、17’上形成突起部17D、17D’,但是,也可以是如下所述的结构。即,通过具有挠性的单一的软管构成导管2,在与所述实施例中的两连接器17、17’对应的位置、即导管2的液体的供给侧及排出侧的外周部,分别与所述突起部17D、17D’同样地形成一对突起部。另外,与该导管2侧的两突起部对应地,使能够与它们卡合的一对凹部形成在支架7侧。而且,通过使支架7的两凹部卡合于导管2的两突起部,从而通过支架7保持导管2,将该状态下的支架7相对于外壳6的切口部6B进行拆装。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得到与所述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支架7的两卡合部7A、7A相互平行地设置在支架7的端部,与之对应,外壳6的两卡合槽6D、6D也平行地设置,但作为其他实施例,也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即,支架7的两卡合部7A、7A以相互成规定角度的方式形成,并且,与它们对应地, 外壳6的两卡合槽6D、6D也以成规定角度的方式形成即可。例如,两卡合部7A、7A构成的角度向着外壳6内的转子3而变小,形成为八字形,并且,与之相配,两卡合槽6D、6D也形成为八字形,从而能够得到以下效果。即,在通过使转子3旋转而向转子3侧拉伸导管2时, 八字形的两卡合部7A、7A和两卡合槽6D、6D作为止挡件发挥功能,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支架7及导管2的供给软管18被拉入转子3。另外,所述说明是对将本实施例的软管泵1作为透析装置的血液泵使用的情况的说明,但当然也可以使用本实施例的软管泵1作为输送生理盐水等的泵。附图标记的说明
1软管泵2导管
3转子4、4滚子
6外壳6A圆筒状侧壁
7支架8大直径软管(弯曲部)
18供给软管19排出软管
17C、17C’凸缘部(第一卡合部)
7H、7H,卡合槽(第:二卡合部)
17D、17D’突起部(第一卡合部)
7G.7G'圆筒凹部(第二卡合部)
权利要求
1.一种软管泵,具有外壳,所述外壳在内部具有圆筒状侧壁;转子,所述转子具有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圆筒状侧壁的内侧的滚子,并且所述转子通过驱动源而旋转;导管,所述导管的弯曲部安装在所述圆筒状侧壁和所述滚子之间,并且,所述导管使液体流通,所述软管泵使所述转子旋转,从而通过所述滚子操作所述弯曲部,通过导管输送液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管的液体的供给侧和排出侧的部位分别设置第一卡合部,并且,设置具有能够与该导管的两个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的支架,使该支架的第二卡合部与所述导管的两个第一卡合部卡合并通过支架保持导管,在该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拆装该支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具有供给软管,所述供给软管经由供给侧连接器连接于所述弯曲部的一端; 排出软管,所述排出软管经由排出侧连接器连接于所述弯曲部的另一端,在所述供给侧连接器及排出侧连接器的外周部的规定位置,形成有作为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凸缘部,而且,在所述支架上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作为能够与所述两个连接器的凸缘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具有供给软管,所述供给软管经由供给侧连接器连接于所述弯曲部的一端; 排出软管,所述排出软管经由排出侧连接器连接于所述弯曲部的另一端,在所述供给侧连接器及排出侧连接器的外周部的规定位置,形成有作为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大致棒状的突起,而且,在所述支架上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作为能够与所述两个连接器的突起卡合的 ^J ~ 卡合部ο
全文摘要
软管泵(1)的导管(2)具有环状的大直径软管(8);供给软管(18),其通过供给侧连接器(17)连接在大直径软管(8)的一端;排出软管(19),其通过排出侧连接器(17’)连接在大直径软管(8)的另一端。支架(7)具有能够与两连接器(17、17’)的外表面卡合的一对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通过支架(7)的带阶梯卡合凹部(7D、7D’)保持所述两连接器(17、17’),将该状态的支架(7)安装于外壳(6)的切口部(6B)。能够提供导管(2)相对于外壳(6)的拆装容易的软管泵(1)。
文档编号F04C5/00GK102317629SQ20098015667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6日
发明者伊东洋一, 园田善之, 山口晃伸, 柳本洋二, 泽田利春 申请人:尼普洛株式会社, 涩谷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