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式螺杆制冷压缩机供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3340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集成式螺杆制冷压缩机供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杆制冷压缩机,具体地指一种集成式螺杆制冷压缩机供油装置。
背景技术
在螺杆制冷压缩机中,高速旋转的阴阳转子径向定位通常使用的都是圆柱滚子轴承。为了及时带走圆柱滚子轴承在高速运动时由于机械摩擦功耗产生的热量,保持轴承正常的运行温度,以保证轴承达到使用寿命,在螺杆制冷压缩机中必须要对轴承部位持续不断地供给循环润滑油以进行冷却降温和润滑。同时,为了使压缩机的排气量和机组的制冷量能够适时根据用户的使用要求进行改变,螺杆制冷压缩机中都设置有能量调节滑阀以进行排气量调节。而且为保证压缩机始终运行在最经济最省电节能的状态,必须使压缩机内外压力比接近或相等,使压缩机内的压缩状况与实际工况相符合,在螺杆制冷压缩机中通常都设置有内容积比调节滑阀进行内容积比调节。这两个滑阀的运动都是靠液压油推动油活塞从而带动滑阀来进行运动的,高压油从液压缸的一侧进入油缸,油缸另一侧的油则被推挤排除出油缸进入到压缩机的低压的吸气端。而在现有的螺杆制冷压缩机中,润滑轴承的油和推动滑阀运动的液压油虽然是采用同一油箱来源的油,但却在管路上是各自分散连接的。这就导致螺杆制冷压缩机组中油路系统复杂,油路管道众多,管路非常长,管道走向复杂,增加了管路空间布局的困难。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管路清晰、布局简单、成本低廉的集成式螺杆制冷压缩机供油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集成式螺杆制冷压缩机供油装置,包括电磁换向总阀、内容积比减载进油管、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能量增载进油管、能量减载进油管、第一卡套式管端接头、第二卡套式管端接头和主供油管,还包括由能量调节滑阀座和内容积比调节滑阀座组成的电磁换向阀座,所述电磁换向阀座与电磁换向总阀底面相连;内容积比减载进油管和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分别通过第一卡套式管端接头与内容积比调节滑阀座的两端相连;能量增载进油管和能量减载进油管分别通过第一卡套式管端接头与能量调节滑阀座的一侧相连;与主供油管相连的第二卡套式管端接头与电磁换向阀座上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所在的一端相连;电磁换向阀座内设有能够连通电磁换向总阀、内容积比减载进油管、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能量增载进油管、能量减载进油管和压缩机吸气端座的油路,所述油路能够提供润滑压缩机轴承部位、能量增减载和内容积比增减载所需的液压油。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油路包括主供油孔、内容积比增载进油孔、内容积比减载进油孔、工艺孔、能量增载进油孔、能量减载进油孔、第一取油孔、第二取油孔、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第一回油通孔、第二回油通孔、出油孔和接口孔;所述第一取油孔、第二取油孔、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第一回油通孔和第二回油通孔均设于电磁换向阀座顶面且均与电磁换向总阀相连通,第一回油通孔与第二回油通孔分别设于能量调节滑阀座和内容积比调节滑阀座顶面外侧,并与压缩机吸气端座上设置的油孔位置相对应,第一取油孔与第二取油孔分别位于能量调节滑阀座和内容积比调节滑阀座顶面内侧,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位于第一回油通孔和第一取油孔之间, 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位于第二回油通孔和第二取油孔之间;主供油孔与主供油管相连通,内容积比增载进油孔和内容积比减载进油孔分别与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和内容积比减载进油管相连通,工艺孔与内容积比减载进油孔设于同一端面,能量增载进油孔和能量减载进油孔分别与能量增载进油管和能量减载进油管相连通,出油孔设于能量调节滑阀座底部,出油孔的具体位置与压缩机吸气端座上设置的进油孔位置相对应,接口孔设于能量增载进油孔和能量减载进油孔同一侧的上方;第一取油孔与主供油孔相连通,接口孔与主供油孔相连通,接口孔与工艺孔相连通,工艺孔与第二取油孔相连通;能量增载进油孔与第二连接孔相连通,能量减载进油孔与第一连接孔相连通,内容积比增载进油孔与第四连接孔相连通,内容积比减载进油孔与第三连接孔相连通;出油孔与主供油孔相连通。[0008]进一步地,所述电磁换向阀座底部设有可防止液压油从电磁换向阀座泄漏出来的密封垫片。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通过设置在电磁换向阀座上的电磁换向总阀, 控制能量增减载和内容积比增减载的液压油的流动方向。为了具备能量调节增减载和内容积比调节增减载的功能,电磁换向阀座由能量调节滑阀座和内容积比调节滑阀座组成。主供油管通过第二卡套式管端接头安装在电磁换向阀座的一端,为电磁换向阀座提供润滑、 能量调节和内容积比调节所需的液压油。内容积比减载进油管、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通过第一卡套式管端接头与电磁换向阀座内的油路相连通,提供内容积比增减载的功能。能量增载进油管和能量减载进油管通过第一卡套式管端接头与电磁换向阀座内的油路相连通, 提供能量增减载的功能。从主供油管供应过来的液压油一部分直接进入第一取油孔,还有一部分液压油流经接口孔、工艺孔进入第二取油孔,第一取油孔和第二取油孔专门为电磁换向阀座用以能量调节增减载和内容积比调节增减载供油。剩下的油经出油孔直接流向压缩机吸气端座设置的进油孔为压缩机内的轴承提供润滑。能量增载进油孔与第二连接孔相连通,能量减载进油孔与第一连接孔相连通,内容积比增载进油孔与第四连接孔相连通,内容积比减载进油孔与第三连接孔相连通。第一取油孔、第二取油孔、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均设于电磁换向阀座顶面且均与电磁换向总阀相连通,第一取油孔、第二取油孔、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之间并不直接相连通,而是通过控制电磁换向总阀决定第一取油孔、 第二取油孔、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之间哪两个孔相连通,并通过与第二连接孔相连通的能量增载进油孔、与第一连接孔相连通的能量减载进油孔、与第四连接孔相连通的内容积比增载进油孔、与第三连接孔相连通的内容积比减载进油孔决定是能量增载调节、能量减载调节、内容积比增载调节和内容积比减载调节。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中的液压油的流向是变化的,由电磁换向总阀随增减载的需要而定。而在电磁换向阀座上对应于压缩机吸气端座上的油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回油通孔和第二回油通孔,能量调节和内容积比调节的回油从这两个回油通孔直接进入压缩机内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所设计的供油装置保证了供往压缩机轴承部位的润滑油和进行滑阀运动调节的液压油集中从一个共同的电磁换向阀座喷出,轴承部位所需的润滑油直接通过相互连接的电磁换向阀座的出油孔与压缩机吸气端座的进油孔进入压缩机内部,省去了原有的进油管道;而进行滑阀运动调节的压力油的回油直接通过电磁换向阀座的第一回油通孔和第二回油通孔流向压缩机吸气端座上设置的油孔,省却了外部回油管道连接,从而大大简化了螺杆制冷压缩机组中的油路系 统,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

图I为一种集成式螺杆制冷压缩机供油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电磁换向阀座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的K向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2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的C-C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中的D-D剖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2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2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的E-E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I中电磁换向阀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I中电磁换向总阀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参见图I至图13,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螺杆制冷压缩机供油装置,包括电磁换向总阀I、内容积比减载进油管2、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3、能量增载进油管4、能量减载进油管
5、第一卡套式管端接头6、第二卡套式管端接头7、主供油管(图中未示出)、电磁换向阀座 8和密封垫片9,其中,为了具备能量调节增减载和内容积比调节增减载的功能,电磁换向阀座8由能量调节滑阀座8. I和内容积比调节滑阀座8. 2组成,所述电磁换向总阀I由第一电磁换向阀I. I和第二电磁换向阀I. 2组成,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I. I和第二电磁换向阀I. 2均为型号为4WE6-50的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所述电磁换向阀座8与电磁换向总阀I底面相连,油的流向由电磁换向总阀I进行控制和调节。内容积比减载进油管2和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3分别通过第一卡套式管端接头6与内容积比调节滑阀座8. 2的两端相连,提供内容积比增减载的功能。能量增载进油管4和能量减载进油管5分别通过第一卡套式管端接头6与能量调节滑阀座8. I的一侧相连,提供能量增减载的功能。与主供油管相连的第二卡套式管端接头7与电磁换向阀座 8上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3所在的一端相连,所述主供油管为轴承(图中未示出)润滑、进行能量调节和内容积比调节提供集中的总供油。电磁换向阀座8内设有能够连通电磁换向总阀I、内容积比减载进油管2、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3、能量增载进油管4、能量减载进油管 5和压缩机吸气端座的油路,所述油路能够提供润滑压缩机轴承部位、能量增减载和内容积比增减载所需的液压油。所述密封垫片9设于电磁换向阀座8底部,可防止液压油从电磁换向阀座8泄漏出来。所述油路包括主供油孔8. I. I、内容积比增载进油孔8. 2. I、内容积比减载进油孔 8. 2. 2、工艺孔8. 2. 3、能量增载进油孔8. I. 2、能量减载进油孔8. I. 3、第一取油孔8. I. 4、 第二取油孔8. 2. 4、第一连接孔8. I. 5、第二连接孔8. I. 6、第三连接孔8. 2. 5、第四连接孔 8. 2. 6、第一回油通孔8. I. 7、第二回油通孔8. 2. 7、出油孔8. I. 8和接口孔8. 1.9。 所述第一取油孔8. I. 4、第二取油孔8. 2. 4、第一连接孔8. I. 5、第二连接孔8. I. 6、 第三连接孔8. 2. 5、第四连接孔8. 2. 6、第一回油通孔8. I. 7和第二回油通孔8. 2. 7均设于电磁换向阀座8顶面,电磁换向总阀I底面设有与这些孔相连通的孔,即第一进油口 P1、第二进油口 P2、第一出油口 Al、第二出油口 BI、第三出油口 A2、第四出油口 B2、第一回油口 Tl 和第二回油口 T2。第一回油通孔8. I. 7与第二回油通孔8. 2. 7分别设于能量调节滑阀座 8. I和内容积比调节滑阀座8. 2顶面外侧,并与压缩机吸气端座(图中未示出)上设置的油孔(图中未示出)位置相对应,可以让调节能量和内容积比调节的回油从第一回油通孔 8. I. 7和第二回油通孔8. 2. 7直接回流至压缩机吸气腔(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电磁换向阀座8通过螺钉与压缩机吸气端座相连。第一取油孔8. I. 4与第二取油孔8. 2. 4分别位于能量调节滑阀座8. I和内容积比调节滑阀座8. 2顶面内侧,第一连接孔8. I. 5和第二连接孔8. I. 6位于第一回油通孔8. I. 7和第一取油孔8. I. 4之间,第三连接孔8. 2. 5和第四连接孔8. 2. 6位于第二回油通孔8. 2. 7和第二取油孔8. 2. 4之间。主供油孔8. I. I与主供油管相连通,内容积比增载进油孔8. 2. I和内容积比减载进油孔8. 2. 2分别与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3和内容积比减载进油管2相连通。工艺孔8. 2. 3 与内容积比减载进油孔8. 2. 2设于同一端面。能量增载进油孔8. I. 2和能量减载进油孔 8. I. 3分别与能量增载进油管4和能量减载进油管5相连通。出油孔8. I. 8设于能量调节滑阀座8. I底部,出油孔8. I. 8的具体位置与压缩机吸气端座上设置的进油孔位置相对应,可为压缩机吸气端座的轴承提供提供冷却润滑油。接口孔8. I. 9设于能量增载进油孔8. I. 2 和能量减载进油孔8. 1.3同一侧的上方,在本实施例中,接口孔8. 1.9内设有压力传感器, 从此处测量油压。第一取油孔8. I. 4与主供油孔8. I. I相连通,接口孔8. I. 9与主供油孔8. I. I相连通,接口孔8. I. 9与工艺孔8. 2. 3相连通,工艺孔8. 2. 3与第二取油孔8. 2. 4相连通;能量增载进油孔8. I. 2与第二连接孔8. I. 6相连通,能量减载进油孔8. I. 3与第一连接孔8. I. 5相连通,内容积比增载进油孔8. 2. I与第四连接孔8. 2. 6相连通,内容积比减载进油孔8. 2. 2与第三连接孔8. 2. 5相连通。出油孔8. I. 8与主供油孔8. I. I相连通。从主供油管供应过来的液压油一部分直接进入第一取油孔8. I. 4,还有一部分液压油流经接口孔8. I. 9、工艺孔8. 2. 3进入第二取油孔8. 2. 4,第一取油孔8. I. 4和第二取油孔8. 2. 4为达到能量调节增减载和内容积比调节增减载的功能专门向电磁换向阀座8供油。剩下的油经出油孔8. I. 8直接流向压缩机吸气端座设置的进油孔为压缩机内的轴承提供润滑。[0037]能量增载进油孔8. I. 2与第二连接孔8. I. 6相连通,能量减载进油孔8. I. 3与第一连接孔8. I. 5相连通,内容积比增载进油孔8. 2. I与第四连接孔8. 2. 6相连通,内容积比减载进油孔8. 2. 2与第三连接孔8. 2. 5相连通。第一取油孔8. I. 4、第二取油孔8. 2. 4、第一连接孔8. I. 5、第二连接孔8. I. 6、第三连接孔8. 2. 5、第四连接孔8. 2. 6均设于电磁换向阀座8顶面且均与电磁换向总阀I相连通,第一取油孔8. I. 4、第二取油孔8. 2. 4、第一连接孔8. I. 5、第二连接孔8. I. 6、第三连接孔8. 2. 5、第四连接孔8. 2. 6之间并不直接相连通,而是通过控制电磁换向总阀I决定第一取油孔8. I. 4、第二取油孔8. 2. 4、第一连接孔8. 1.5、 第二连接孔8. I. 6、第三连接孔8. 2. 5、第四连接孔8. 2. 6之间哪两个孔相连通,并通过与第二连接孔8. I. 6相连通的能量增载进油孔8. I. 2、与第一连接孔8. I. 5相连通的能量减载进油孔8. I. 3、与第四连接孔8. 2. 6相连通的内容积比增载进油孔8. 2. I、与第三连接孔 8. 2. 5相连通的内容积比减载进油孔8. I. 3决定是能量增载调节、能量减载调节、内容积比增载调节和内容积比减载调节。第一连接孔8. I. 5、第二连接孔8. I. 6、第三连接孔8. 2. 5、 第四连接孔8. 2.6中的液压油的流向是变化的,由电磁换向总阀I随增减载的需要而定。而在电磁换向阀座8上对应于压缩机吸气端座上的油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回油通孔8. I. 7和第二回油通孔8. 2. 7,能量调节和内容积比调节的回油从这两个回油通孔直接进入压缩机内部。以上结构保证将供往压缩机轴承部位的润滑油和进行滑阀运动调节的液压油集中从一个共同的电磁换向阀座8喷出,轴承部位所需的润滑油直接通过相互连接的电磁换向阀座8的出油孔8. I. 8与压缩机吸气端座的进油孔进入压缩机内部,省去了原有的进油管道。而进行滑阀运动调节的压力油的回油直接通过电磁换向阀座的第一回油通孔8. 1.7 和第二回油通孔8. 2. 7流向压缩机吸气端座上设置的油孔,省却了外部回油管道连接,从而大大简化了螺杆制冷压缩机组中的油路系统。使得油路系统清晰简单,大大节约了成本。
权利要求1.一种集成式螺杆制冷压缩机供油装置,包括电磁换向总阀(I)、内容积比减载进油管(2)、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3)、能量增载进油管(4)、能量减载进油管(5)、第一卡套式管端接头出)、第二卡套式管端接头(7)和主供油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能量调节滑阀座 (8. I)和内容积比调节滑阀座(8. .2)组成的电磁换向阀座(8),所述电磁换向阀座(8)与电磁换向总阀(I)底面相连;内容积比减载进油管(2)和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3)分别通过第一卡套式管端接头¢)与内容积比调节滑阀座(8.2)的两端相连;能量增载进油管(4) 和能量减载进油管(5)分别通过第一卡套式管端接头(6)与能量调节滑阀座(8. I)的一侧相连;与主供油管相连的第二卡套式管端接头(7)与电磁换向阀座(8)上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⑶所在的一端相连;电磁换向阀座⑶内设有能够连通电磁换向总阀(I)、内容积比减载进油管(2)、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3)、能量增载进油管(4)、能量减载进油管(5)和压缩机吸气端座的油路,所述油路能够提供润滑压缩机轴承部位、能量增减载和内容积比增减载所需的液压油。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式螺杆制冷压缩机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包括主供油孔(8. I. I)、内容积比增载进油孔(8. 2. I)、内容积比减载进油孔(8. 2. 2)、工艺孔(8. 2. 3)、能量增载进油孔(8. I. 2)、能量减载进油孔(8. I. 3)、第一取油孔(8. I. 4)、第二取油孔(8. .2. .4)、第一连接孔(8. I. 5)、第二连接孔(8. I. 6)、第三连接孔(8. 2. 5)、第四连接孔(8. 2. 6)、第一回油通孔(8. I. 7)、第二回油通孔(8. .2. 7)、出油孔(8. I. 8)和接口孔 (8. I. 9);所述第一取油孔(8. I. 4)、第二取油孔(8. 2. 4)、第一连接孔(8. I. 5)、第二连接孔 (8. I. 6)、第三连接孔(8. 2. 5)、第四连接孔(8. .2. .6)、第一回油通孔(8. I. 7)和第二回油通孔(8. 2. 7)均设于电磁换向阀座⑶顶面且均与电磁换向总阀⑴相连通,第一回油通孔 (8. I. 7)与第二回油通孔(8. 2. 7)分别设于能量调节滑阀座(8. I)和内容积比调节滑阀座 (8. 2)顶面外侧,并与压缩机吸气端座上设置的油孔位置相对应,第一取油孔(8. 1.4)与第二取油孔(8. 2.4)分别位于能量调节滑阀座(8. I)和内容积比调节滑阀座(8. 2)顶面内侧,第一连接孔(8. I. 5)和第二连接孔(8. I. 6)位于第一回油通孔(8. I. 7)和第一取油孔 (8. I. 4)之间,第三连接孔(8. 2. 5)和第四连接孔(8. 2. 6)位于第二回油通孔(8. 2. 7)和第二取油孔(8. 2. 4)之间;主供油孔(8. I. I)与主供油管相连通,内容积比增载进油孔(8. 2. I)和内容积比减载进油孔(8. 2. 2)分别与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3)和内容积比减载进油管(2)相连通,工艺孔(8. 2. 3)与内容积比减载进油孔(8. 2. 2)设于同一端面,能量增载进油孔(8. I. 2)和能量减载进油孔(8. 1.3)分别与能量增载进油管(4)和能量减载进油管(5)相连通,出油孔 (8. I. 8)设于能量调节滑阀座(8. I)底部,出油孔(8. I. 8)的具体位置与压缩机吸气端座上设置的进油孔位置相对应,接口孔(8. I. 9)设于能量增载进油孔(8. I. 2)和能量减载进油孔(8. I. 3)同一侧的上方;第一取油孔(8. I. 4)与主供油孔(8. I. I)相连通,接口孔(8. I. 9)与主供油孔(8. I. I) 相连通,接口孔(8. I. 9)与工艺孔(8. 2. 3)相连通,工艺孔(8. 2. 3)与第二取油孔(8. 2. 4) 相连通;能量增载进油孔(8. I. 2)与第二连接孔(8. I. 6)相连通,能量减载进油孔(8. I. 3)与第一连接孔(8. I. 5)相连通,内容积比增载进油孔(8. 2. I)与第四连接孔(8. 2. 6)相连通,内容积比减载进油孔(8. 2. 2)与第三连接孔(8. 2. 5)相连通;出油孔(8. I. 8)与主供油孔(8. I. I)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集成式螺杆制冷压缩机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换向阀座(8)底部设有可防止液压油从电磁换向阀座(8)泄漏出来的密封垫片(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成式螺杆制冷压缩机供油装置,包括电磁换向总阀、内容积比减载进油管、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能量增载进油管、能量减载进油管、主供油管和电磁换向阀座,所述电磁换向阀座与电磁换向总阀底面相连;内容积比增减载进油管与电磁换向阀座的两端相连;能量增减载进油管与电磁换向阀座的一侧相连;主供油管与电磁换向阀座上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所在的一端相连;电磁换向阀座内设有能够连通电磁换向总阀、内容积比减载进油管、内容积比增载进油管、能量增载进油管、能量减载进油管和压缩机吸气端座的油路。其管路清晰、布局简单、成本低廉,适于螺杆制冷压缩机。
文档编号F04C29/02GK202360405SQ20112047090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3日
发明者丁杰, 刘进亮, 李军, 李贞成, 王洁, 王火平, 苏应春, 赵明, 霍正齐 申请人:武汉新世界制冷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