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65284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型叶片泵,该可变容量型叶片泵能够容易地形成与压力开关连接的压力导入通路和压力排出通路。在本发明中,在可变容量型叶片泵中,向控制阀导入高压的高压导入路与通向压力开关的高压导入路被部分地共用。
【专利说明】可变容量型叶片泵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变容量型叶片泵。
【背景技术】
[0002]以前,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技术中,液压回路中具有压力开关,在液压回路内变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为避免发动机负荷增大伴随的发动机转速降低,使提高发动机转速的装置动作,由此防止发动机失速。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80607号公报
[0004]在此,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技术中,在设置通过压力而使活塞滑动的类型的压力开关的情况下,需要用于检测高压的压力的压力导入路和将从滑动部的间隙泄漏的压力向低压部排出的返回路。然而,在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情况下,在使凸轮摆动的构造方面,相对于芯包(力一卜'J 7)的旋转方向,一半构成为吸入侧,另一半构成为输出侧,因此,难以形成用于将压力导入与压力排出这两者连接的油路构造。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型叶片泵,该可变容量型叶片泵能够容易地形成与压力开关连接的压力导入通路和压力排出通路。
[0006]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在可变容量型叶片泵中,向控制阀导入高压的高压导入路与通向压力开关的高压导入路被部分地共用。
[0007]具体而言,本发明的一种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具有:泵壳体,其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构成,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筒状部和封闭所述筒状部的轴向一侧的底部,所述第二壳体封闭所述筒状部的所述轴向另一侧;驱动轴,其轴支承于所述泵壳体;环状的定子,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在所述筒状部内;转子,其设在所述定子内,由所述驱动轴驱动旋转;狭缝,其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叶片,其突出、没入自如地设在所述狭缝内,与所述定子及所述转子一起分隔成多个泵室;压盘,其设在所述筒状部内的所述底部和所述定子之间,被从所述泵室输出的输出压力向所述定子侧推压;第一流体压室和第二流体压室,其为形成在所述筒状部的内壁和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一流体压室设在随着向所述定子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移动,容积减少的一侧,所述第二流体压室设在随着向所述定子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移动,容积增大的一侧;吸入口,其设在所述泵壳体上,向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所述多个泵室中容积增大的吸入区域开口 ;输出口,其设在所述压盘上,向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所述多个泵室中容积减少的输出区域开口 ;吸入通路,其设于所述泵壳体,与所述吸入口连接;高压室,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驱动轴的长度方向即轴向上配置在与所述输出口对置的位置,以与所述输出口连通的方式形成;压力开关,其设在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吸入区域侧,检测输出压力;高压导入路,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且一端侧与所述高压室连接,另一端侧与所述压力开关连接;控制阀容纳孔,其以处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且相对于所述驱动轴更位于所述吸入区域侧的方式设于所述泵壳体;分支通路,其从所述高压导入路的途中分支出来,且一端侧与所述高压导入路连接,另一端侧与所述控制阀容纳孔连接;控制阀,其容纳在所述控制阀容纳孔内,包括滑阀,基于经由所述分支通路导入的来自所述输出口的输出压力来控制所述滑阀,并为了控制所述定子的偏心量而控制所述第一流体压室或者所述第二流体压室的压力。
[0008]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种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包括:泵壳体,其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构成,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筒状部和封闭所述筒状部的轴向一侧的底部,所述第二壳体封闭所述筒状部的所述轴向另一侧;驱动轴,其轴支承于所述泵壳体;环状的定子,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在所述筒状部内;转子,其设在所述定子内,由所述驱动轴驱动旋转;狭缝,其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叶片,其突出、没入自如地设在所述狭缝内,与所述定子及所述转子一起分隔成多个泵室;压盘,其设在所述筒状部内的所述底部和所述定子之间,被从所述泵室输出的输出压力向所述定子侧推压;第一流体压室和第二流体压室,其为形成在所述筒状部的内壁和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一流体压室设在随着向所述定子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移动,容积减少的一侧,所述第二流体压室设在随着向所述定子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移动,容积增大的一侧;吸入口,其设在所述泵壳体上,向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所述多个泵室中容积增大的吸入区域开口 ;输出口,其设在所述压盘上,向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所述多个泵室中容积减少的输出区域开口 ;吸入通路,其设于所述泵壳体,与所述吸入口连接;高压室,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驱动轴的长度方向即轴向上配置在与所述输出口对置的位置,以与所述输出口连通的方式形成;压力开关,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吸入区域侧,检测输出压力;高压导入路,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且一端侧与所述高压室连接;控制阀容纳孔,其以处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且相对于所述驱动轴更位于所述吸入区域侧的方式设于所述泵壳体;分支通路,其从所述高压导入路的途中分支出来,且一端侧与所述高压导入路连接,另一端侧与所述控制阀容纳孔连接;控制阀,其容纳在所述控制阀容纳孔内,包括滑阀,基于经由所述分支通路导入的来自所述输出口的输出压力来控制所述滑阀,并为了控制所述定子的偏心量而控制所述第一流体压室或者所述第二流体压室的压力;安装凹部,其贯通形成至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且将所述压力开关安装在其外侧开口部分;压力开关用高压导入路,其一端侧与被导入所述输出压力的所述控制阀容纳孔连接,另一端侧在所述安装凹部的底部开口,与所述压力开关连接;排出通路,其在所述安装凹部的底部开口,与所述吸入通路侧连接。
[0009]因此,能够在不导致回路结构变复杂的情况下安装压力开关。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主视图。
[0011]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后视图。
[0012]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右视图。[0013]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俯视图。
[0014]图5是实施例1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X-X剖视图。
[0015]图6是实施例1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Y-Y剖视图。
[0016]图7是实施例1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A-A剖视图。
[0017]图8是实施例1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B-B剖视图。
[0018]图9是实施例2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A-A剖视图。
[0019]图10是实施例2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B-B剖视图。
[0020]图11是表示实施例3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右视图。
[0021]图12是表示实施例3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俯视图。
[0022]图13是实施例3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B-B剖视图。
[0023]图14是表示实施例4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主视图。
[0024]图15是表示实施例4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后视图。
[0025]图16是表示实施例4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右视图。
[0026]图17是表示实施例4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俯视图。
[0027]图18是实施例4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A-A剖视图。
[0028]图19是实施例4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B-B剖视图。
[0029]图20是表示实施例5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主视图。
[0030]图21是表示实施例5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右视图。
[0031]图22是表示实施例5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俯视图。
[0032]图23是实施例5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A-A剖视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I可变容量型叶片泵
[0035]2 前体
[0036]2a 内底面
[0037]2b筒状部
[0038]3 后体
[0039]4 泵体
[0040]4a容纳空间
[0041]5泵单元[0042]6驱动轴
[0043]7 转子
[0044]7a 狭缝
[0045]7b背压室
[0046]8 定子
[0047]9接合环
[0048]10 压盘
[0049]IOa吸入通路
[0050]14a第一流体压室
[0051]14b第二流体压室
[0052]16 叶片
[0053]17 泵室
[0054]18吸入孔
[0055]19c I开关销插入口
[0056]19dl 密封部件
[0057]19a吸入通路
[0058]19b输出通路
[0059]19c第一高压导入路
[0060]19d第二高压导入路
[0061]19e输出通路
[0062]20吸入管
[0063]22回流通路
[0064]23、25 输出孔
[0065]24a第一压力室
[0066]24b第二压力室
[0067]26控制阀
[0068]27 插塞
[0069]28控制阀容纳孔
[0070]28a高压室
[0071]28b 中压室
[0072]28c低压室
[0073]29 滑阀
[0074]30控制阀弹簧
[0075]31低压通路
[0076]32连通路
[0077]40压力开关
[0078]41开关销
[0079]42端子部件
[0080]43 弹簧[0081]44开关壳体
[0082]50可变测流口
[0083]70 带轮
[0084]201安装凹部
[0085]401排出通路
[0086]401a排出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87]〔实施例1〕
[0088]图1?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栗的图。图1是主视图,图2是后视图,图3是右视图,图4是俯视图。可变容量型叶片栗I由前体2和后体3两个主体构成,后述的可变测流口 50从主体外侧通过螺栓安装在前体2上。另外,在吸入区域侧且从泵单元5向控制阀26侧形成的第一高压导入路19c的延长线上,安装有压力开关40。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0089]图5、图6是实施例1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剖视图。图5是图4的X-X剖视图,图6是图4的Y-Y剖视图。可变容量型叶片泵I在前体2和后体3对接而成的泵体4内的容纳空间4a中容纳泵单元5,通过利用穿过容纳空间4a的驱动轴6驱动泵单元5旋转来进行泵送作用。在驱动轴6上安装有带轮70,利用架设在未图示的发动机曲轴上的带驱动驱动轴6旋转。前体2具有筒状部2b和封闭筒状部2b的轴向一侧的作为底部的内底面2a,通过用后体3封闭筒状部2b的轴向另一侧而形成容纳泵单元5的容纳空间4a。
[0090]泵单元5具有转子7、大致圆环状的定子8、大致圆环状的接合环9和大致圆盘状的压盘10,转子7与驱动轴6连结,由该驱动轴6驱动旋转,定子8设在该转子7的外周侧,在相对该转子7的偏心量变化的方向上摆动自如,接合环9嵌合安装于容纳空间4a的外周圆筒面,将该定子8容纳在内周侧,压盘10配置在收纳空间4a中前体2的内底面2a上。
[0091]接合环9及压盘10相对于泵体4的旋转方向通过定位销11定位。在接合环9的内周面中的在径向上与定位销11对置的位置,设有将接合环9与定子8之间密封的密封部件13。利用该密封部件13在定子8与接合环9之间分隔成一对流体压室14a、14b。也就是说,在定子8的径向两侧分别形成第一流体压室14a及第二流体压室14b,通过利用流体压室14a、14b之间的压力差使定子8摆动,使定子8相对转子7的偏心量发生增减。此外,定子8始终被复位弹簧15向与转子7的偏心量变得最大的方向施力。
[0092]在转子7的外周部,在周向上等间距地设有多个沿径向切割形成的狭缝7a。大致平板状的叶片16分别以在转子7的径向上自由突出、没入的方式容纳在各狭缝7a内,通过利用上述各叶片16将定子8与转子7之间的环状空间沿周向隔开,形成多个泵室17。并且,通过利用驱动轴6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驱动转子7旋转,各泵室17 —边使其容积发生增减一边分别沿周向移动,进行泵送动作。此外,各叶片16被导入背压室7b内的工作油的压力向定子8的内周面推压,确保泵室17的液密性,背压室7b形成在各狭缝7a的内周侧。
[0093]在后体3中的面对容纳空间4a的内侧面3a上,在各泵室17的容积随着转子7的旋转而逐渐扩大的吸入区域所相当的部分,切割形成有沿周向正视时呈大致月牙形的第一吸入孔18。并且,该第一吸入孔18与开设在后体3上的吸入通路19a连通。由此,经由与未图示的贮槽连接的吸入管20导入到吸入通路19a内的工作油,通过上述吸入区域的泵送吸入作用而被吸入各泵室17内。
[0094]在压盘10中与转子7对置的面上,在与第一吸入孔18对置的位置,切割形成有与该第一吸入孔18大致呈相同形状的第二吸入孔21。并且,该第二吸入孔21与形成在前体2上的椭圆形状的回流通路22连通。该回流通路22与前体2中的将密封前体2与驱动轴6之间的密封部件容纳起来的凹部连通,通过借助上述吸入区域的泵送吸入作用向各泵室17供给上述密封部件的剩余油,防止上述剩余油向外部漏出。
[0095]而且,在压盘10中与转子7对置的面上,在各泵室17的容积随着转子7的旋转而逐渐缩小的输出区域所相当的部分,切割形成有沿周向正视时呈大致月牙形的第一输出孔23。并且,该第一输出孔23经由凹入设置在前体2中的与压盘10对置的内底面2a上的第一压力室24a而与输出通路19b连通,并且经由第二压力室24b与第一高压导入路19c连通。由此,借助上述输出区域的泵送输出作用从各泵室17输出的工作油通过第一压力室24a及输出通路19b并经由可变测流口 50,经由输出通路19e向泵体4外输出,送入未图示的动力转向装置的液压动力缸。
[0096]在此,可变测流口 50构成为能够通过使滑阀利用电磁力动作来改变通路内的节流量(节流孔径),由此,通过自由地设定相对于流量的压力下降特性来谋求控制性的提高。此外,压盘10被第一及第二压力室24a、24b内的压力向转子7侧推压。
[0097]另外,在后体3的内侧面3a中与第一输出孔23对置的位置,切割形成有与该第一输出孔23大致呈相同形状的第二输出孔25。如此,通过隔着各泵室17以沿轴向对称的方式设置第一、第二吸入孔18、21及第一、第二输出孔23、25,确保了上述各泵室17轴向两侧的压力平衡。
[0098]图7、图8是实施例1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剖视图。图7是图4的A-A剖视图,图8是图4的B-B剖视图。如图7、图8所示,第二压力室24b与第一高压导入路19c连接,该第一高压导入路19c与压盘10平行地开设在前体2内。并且,第二压力室24b与第二高压导入路19d (分支通路)连接,该第二高压导入路19d与驱动轴6大致平行地开设,向后述的控制阀26供给通过可变测流口 50前的高压。第二高压导入路19d与驱动轴6大致平行地开设,在与后体3对置的侧面上开口,通过使后体3安装在前体2上而被密封。具体地说,第二高压导入路19d在开口外周处形成有密封槽,由密封部件液密性密封。另外,第一高压导入路19c贯通形成至前体2的外侧,在其外侧开口部分,形成有安装压力开关40的安装凹部201。在安装凹部201的底面形成有开关销插入口 19cl,该开关销插入口 19cl与第一高压导入路19c连通,并且与第一高压导入路19c相比直径稍大。
[0099]压力开关40具有端子部件42、开关销41和弹簧43,端子部件42保持于开关壳体44并与外部配线电连接,开关销41插入开关销插入口 19cl内且能够相对开关壳体44进行相对移动,弹簧43对该开关销41向离开端子部件42的方向施力。在开关销41插入开关销插入口 19cl内的状态下,在第一高压导入路19c内的液压变为高压时,开关销41抵抗弹簧43的弹性力而开始移动,与端子部件42接触。由此,压力开关40检测到预先设定的规定的高压状态。
[0100]在安装凹部201内形成有空间,从开关销插入口 19cl与开关销41之间的微小间隙泄露的工作油流入该空间内。另外,在安装凹部201,连接有与回流通路22连通的排出通路401,泄露的工作油适当通过排出通路401向回流通路22排出,从而适应由开关销41动作所决定的安装凹部201内的差压保持和容积变化等。
[0101]此外,排出通路401形成为能够由从安装凹部201的开口斜着插入的钻头开设的角度。换言之,设为在排出通路401向壳体外侧延长时,在安装凹部201的开口区域内通过的结构。因此,排出通路401能够与第一高压导入路19c 一起被压力开关40密封,不需要另行利用密封栓等进行密封。
[0102]如此,由于通向控制阀26的第一高压导入路19c与通向压力开关40的压力导入路能够被部分地共用,因此,能够在不导致回路结构变复杂的情况下安装压力开关40。另夕卜,由于压力开关40配置在吸入区域侧,因此,容易形成用于将供给到压力开关40侧的压力排出的排出通路401。另外,在没有压力开关的结构的情况下,需要在压力开关40的位置安装利用钻头开设第一高压导入路19c的情况下的密封栓,但由于利用压力开关40就能够进行密封,因此能够省去密封栓。
[0103]在前体2中的上端侧的内部,沿与驱动轴6正交的方向(图6的左右方向)设有控制泵输出压力的作为压力控制机构的控制阀26。该控制阀26包括控制阀容纳孔28、大致有底圆筒状的滑阀29和控制阀弹簧30,控制阀容纳孔28在前体2上从图6中的左侧向右侧开设,利用插塞27封闭图6中左侧的开口部,滑阀29以在轴向上滑动自如的方式容纳在该控制阀容纳孔28内,控制阀弹簧30对该滑阀29向插塞27侧施力。
[0104]在控制阀容纳孔28内,分别由滑阀29分隔成高压室28a、中压室28b和低压室28c,高压室28a形成在插塞27与滑阀29之间,设于输出通路19b途中的可变测流口 50的上游侧的液压、也就是第二压力室24b的液压被导入该高压室28a,中压室28b容纳控制阀弹簧30,可变测流口 50的下游侧的液压被导入该中压室28b,低压室28c形成在滑阀29的外周侧,泵吸入压力从吸入通路19a经由低压通路31导入该低压室28c。并且,滑阀29基于中压室28b与高压室28a的压力差沿轴向移动。
[0105]具体地说,在中压室28b与高压室28a的压力差较小,滑阀29位于插塞27侧时,将第一流体压室14a与控制阀容纳孔28连通的连通路32向低压室28c开口,该低压室28c的较低液压被导入第一流体压室14a内。另一方面,在中压室28b与高压室28a的压力差增大,滑阀29抵抗控制阀弹簧30的作用力而沿轴向移动时,低压室28c与第一流体压室14a的连通逐渐被隔断,高压室28a经由连通路32与第一流体压室14a连通。由此,高压室28a的较高液压被导入第一流体压室14a内。也就是说,向第一流体压室14a内选择性地导入低压室28c或者高压室28a的液压。
[0106]并且,始终向第二流体压室14b内导入泵吸入压力,在向第一流体压室14a内导入低压室28c的液压时,利用复位弹簧15的作用力,定子8位于与转子7之间的偏心量最大的位置(图6中左侧位置),泵输出量最大。另一方面,在向第一流体压室14a内导入高压室28a的液压时,利用该第一流体压室14a的压力,定子8抵抗复位弹簧15的作用力,以减小第二流体压室14b容积的方式摆动,该定子8与转子7的偏心量减少,泵输出量减少。
[0107]如上所述,在实施例1中,能够得到下述作用效果。
[0108](I)本实施例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具有:泵壳体,其由前体2 (第一壳体)和后体3(第二壳体)构成,前体2具有筒状部2b和封闭筒状部2b的轴向一侧的内底面2a (底部),后体3封闭筒状部2b的轴向另一侧;驱动轴6,其轴支承于泵壳体;环状的定子8,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在筒状部2b内;转子7,其设在定子8内,由驱动轴6驱动旋转;狭缝7a,其在转子7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叶片16,其突出、没入自如地设在狭缝7a内,与定子8及转子7 —起分隔成多个泵室17 ;压盘10,其设在筒状部2b内的内底面2a和定子8之间,被从泵室17输出的输出压力向定子8侧推压;第一流体压室14a和第二流体压室14b,其为形成在筒状部内壁和定子8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间,且第一流体压室14a设在随着向定子8相对旋转轴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移动,容积减少的一侧,第二流体压室14b设在随着向定子8相对旋转轴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移动,容积增大的一侧;吸入孔18(吸入口),其设在泵壳体上,向随着转子7的旋转,多个泵室17中容积增大的吸入区域开口 ;输出孔23,其设在压盘10上,向随着转子7的旋转,多个泵室17中容积减少的输出区域开口 ;吸入通路19a,其设于泵壳体,与吸入孔18连接;第二高压室24b,其设于前体2,在驱动轴6的长度方向即轴向上配置在与输出孔23对置的位置,以与输出孔23连通的方式形成;压力开关40,其设在前体2的吸入区域侧,检测输出压力;第一高压导入路19c,其设于前体2,且一端侧与第二高压室24b连接,另一端侧与压力开关40连接;控制阀容纳孔28,其以处于定子8的径向外侧且相对于驱动轴6更位于吸入区域侧的方式设于泵壳体;第二高压导入路19d(分支通路),其从第一高压导入路19c的途中分支出来,且一端侧与第一高压导入路19c连接,另一端侧与控制阀容纳孔28连接;控制阀26,其容纳在控制阀容纳孔28内,包括滑阀29,基于经由第二高压导入路19d导入的来自输出孔23的输出压力来控制滑阀29,并且为了控制定子8的偏心量而控制第一流体压室14a或者第二流体压室14b的压力。
[0109]如此,由于通向控制阀26的第一高压导入路19c与通向压力开关40的压力导入路能够被部分地共用,因此,能够在不导致回路结构变复杂的情况下安装压力开关40。另夕卜,由于压力开关40配置在吸入区域侧,因此,容易形成用于将供给到压力开关40侧的压力排出的排出通路401。另外,在没有压力开关的结构的情况下,需要在压力开关40的位置安装利用钻头开设第一高压导入路19c的情况下的密封栓,但由于利用压力开关40就能够进行密封,因此能够省去密封栓。
[0110](2)第二高压导入路19d形成为与驱动轴6大致平行。因此,第二高压导入路19d在与后体3对置的侧面上开口,因此能够通过使后体3安装在前体2上而被密封,不需要密封栓等就能够进行密封。
[0111](3)本实施例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包括:椭圆形状的回流通路22,其与吸入通路19a连通;安装凹部201,其贯通形成至前体2的外侧,且将压力开关40安装在其外侧开口部分;排出通路401,其在安装凹部201的底部开口,将回流通路22与安装凹部201连接。
[0112]因此,泄露到安装凹部201的工作油能够返回到回流通路22,能够确保压力开关40的适当动作。另外,由于在安装凹部201的底部开口,因此能够将压力开关40压入配置在接近安装凹部201底部的位置,因此能够谋求装置外形的小型化。另外,由于回流通路22形成为椭圆形状,因此能够提高回流通路22的开设方向等的设计自由度。
[0113](4)在使排出通路401向壳体外侧延长时,该延长的通路在安装凹部201的开口区域内通过。
[0114]因此,排出通路401能够与第一高压导入路19c 一起被压力开关40密封,不需要另行利用密封栓等进行密封。[0115]〔实施例2〕
[0116]接着,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9、图10是实施例2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剖视图。图9是图4的A-A剖视图,图10是图4的B-B剖视图。如图10所示,在实施例2中,以第一高压导入路19c与第二高压导入路19d的分支部分侧比控制阀容纳孔28侧更靠近驱动轴6的方式,倾斜地形成第二高压导入路19d。即,压力开关40需要确保供开关销41插入的开关销插入口 19cl的长度大小,控制阀26的位置也受壳体强度等的制约。于是,通过使第二高压导入路19d倾斜,并靠近泵单元5侧配置分支部分,能够缩短第一高压导入路19c。因此,如图9所示,能够缩小可变容量型叶片泵I的高度方向大小。此外,该情况下,不能如实施例1那样利用后体3密封第二高压导入路19d,因此另行利用密封部件19dl进行密封。
[0117]如上所述,在实施例2中,能够得到下述作用效果。
[0118](5)以第一高压导入路19c与第二高压导入路19d的分支部分侧比控制阀容纳孔28侧更靠近驱动轴6的方式,倾斜地形成第二高压导入路19d。因此,能够谋求装置外形的小型化。
[0119]〔实施例3〕
[0120]接着,对实施例3进行说明。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1、图12是表示实施例3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图。图11是右视图,图12是俯视图。另外,图13是实施例3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B-B剖视图。在实施例1中,与压盘10大致平行地开设第一高压导入路19c。与此相对,在实施例3中,以越接近压力开关40侧则越远离后体3的方式倾斜地形成第一高压导入路19c’,这点有所不同。换言之,第一高压导入路19c’倒向带轮一侧配置。即,存在与压力开关40配置在相同侧面上的吸入通路IOa和输出通路19e,配管等与这些通路连接,因此确保该侧面上的空间就成了问题。此时,通过使压力开关40倒向带轮一侧配置能够确保空间,能够避免配管等与压力开关40干涉。
[0121](6)将吸入通路19a、向泵壳体外侧导出输出压力的输出通路19e和压力开关40设在前体2的吸入区域侧,以越接近压力开关40侧则越远离后体3的方式,倾斜地形成第一闻压导入路19c’。
[0122]因此,能够确保壳体周边的空间,能够避免配管等与压力开关40干涉。
[0123]〔实施例4〕
[0124]接着,对实施例4进行说明。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4?图19是表示实施例4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图。图14是主视图,图15是后视图,图16是右视图,图17是俯视图。可变容量型叶片栗I由前体2和后体3两个主体构成,后述的可变测流口 50从主体外侧通过螺栓安装在前体2上。另外,在吸入区域侧,从泵单元5向径向外侧,依次安装有控制阀26和压力开关40。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0125]图18、图19是实施例4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剖视图,图18是图17的A-A剖视图,图19是图17的B-B剖视图。此外,图19的X-X剖面与图5相同,可变容量型叶片泵I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对共同结构的说明。
[0126]如图19所示,第二压力室24b与第一高压导入路19c’连接,该第一高压导入路19c’与压盘10平行地开设在前体2内。并且,第二压力室24b与第二高压导入路19d (分支通路)连接,该第二高压导入路19d与驱动轴6大致平行地开设,向后述控制阀26供给通过可变测流口 50前的高压。第二高压导入路19d与驱动轴6大致平行地开设,在与后体3对置的侧面上开口,通过使后体3安装在前体2上而被密封。具体地说,第二高压导入路19d在开口外周处形成有密封槽,由密封部件液密性密封。另外,第一高压导入路19c’贯通形成至前体2的外侧,利用密封部件190封闭其外侧开口部分。
[0127]在前体2中的上端侧的内部,沿与驱动轴6正交的方向(图18的左右方向)设有控制泵输出压力的作为压力控制机构的控制阀26。该控制阀26包括控制阀容纳孔28、大致有底圆筒状的滑阀29和控制阀弹簧30,控制阀容纳孔28在前体2上从图18中的左侧向右侧开设,利用插塞27封闭图18中左侧的开口部,滑阀29以在轴向上滑动自如的方式容纳在该控制阀容纳孔28内,控制阀弹簧30对该滑阀29向插塞27侧施力。
[0128]在控制阀容纳孔28内,分别由滑阀29分隔成高压室28a、中压室28b和低压室28c,高压室28a形成在插塞27与滑阀29之间,设于输出通路19b途中的可变测流口 50的上游侧的液压、也就是第二压力室24b的液压被导入该高压室28a,中压室28b容纳控制阀弹簧30,可变测流口 50的下游侧的液压被导入该中压室28b,低压室28c形成在滑阀29的外周侧,泵吸入压力从吸入通路19a经由低压通路31导入该低压室28c。并且,滑阀29基于中压室28b与高压室28a的压力差沿轴向移动。
[0129]在与控制阀容纳孔28邻接的位置,形成有安装压力开关40的安装凹部201。在安装凹部201的底面,形成有与高压室28a连通的压力开关用高压导入路19f,在该压力开关用高压导入路19f的靠安装凹部201 —侧的开口内,形成有供后述的开关销41插入的开关销插入口 19c I。
[0130]压力开关40具有端子部件42、开关销41和弹簧43,端子部件42保持于开关壳体44并与外部配线电连接,开关销41插入开关销插入口 19cl内且能够相对开关壳体44进行相对移动,弹簧43对该开关销41向离开端子部件42的方向施力。在开关销41插入开关销插入口 19cl内的状态下,在压力开关用高压导入路19f内的液压变为高压时,开关销41抵抗弹簧43的弹性力而开始移动,与端子部件42接触。由此,压力开关40检测到预先设定的规定的高压状态。
[0131]在安装凹部201内形成有空间,从开关销插入口 19cl与开关销41之间的微小间隙泄露的工作油流入该空间内。另外,在安装凹部201,连接有与低压室28c连通的排出通路401a,泄露的工作油适当通过排出通路401a向低压室28c排出,从而适应由开关销41动作所决定的安装凹部201内的差压保持和容积变化等。
[0132]此外,排出通路401a形成为能够由从安装凹部201的开口斜着插入的钻头开设的角度。换言之,设为在排出通路401a向壳体外侧延长时,在安装凹部201的开口区域内通过的结构。因此,排出通路401a能够与压力开关用高压导入路19f 一起被压力开关40密封,不需要另行利用密封栓等进行密封。
[0133]如此,通过利用压力开关用高压导入路19f将控制阀26的高压室28a与压力开关40连接,能够在不导致回路结构变复杂的情况下安装压力开关40。另外,由于压力开关40与具有低压室28c的控制阀容纳孔28邻接地配置,因此容易形成用于将供给到压力开关40侧的压力排出的排出通路401a。[0134]如上所述,在实施例4中,能够得到下述作用效果。
[0135](7)本实施例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包括:泵壳体,其由前体2 (第一壳体)和后体3(第二壳体)构成,前体2具有筒状部2b和封闭筒状部2b的轴向一侧的内底面2a (底部),后体3封闭筒状部2b的轴向另一侧;驱动轴6,其轴支承于泵壳体;环状的定子8,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在筒状部2b内;转子7,其设在定子8内,由驱动轴6驱动旋转;狭缝7a,其在转子7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叶片16,其突出、没入自如地设在狭缝7a内,与定子8及转子7 —起分隔成多个泵室17 ;压盘10,其设在筒状部2b内的内底面2a和定子8之间,被从泵室17输出的输出压力向定子8侧推压;第一流体压室14a和第二流体压室14b,其为形成在筒状部内壁和定子8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间,且第一流体压室14a设在随着向定子8相对旋转轴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移动,容积减少的一侧,第二流体压室14b设在随着向定子8相对旋转轴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移动,容积增大的一侧;吸入孔18 (吸入口),其设在泵壳体上,向随着转子7的旋转,多个泵室17中容积增大的吸入区域开口 ;输出孔23,其设在压盘10上,向随着转子7的旋转,多个泵室17中容积减少的输出区域开口 ;吸入通路19a,其设于泵壳体,与吸入孔18连接;第二高压室24b,其设于前体2,在驱动轴6的长度方向即轴向上配置在与输出孔23对置的位置,以与输出孔23连通的方式形成;压力开关40,其设于前体2的吸入区域侧,检测输出压力;第一高压导入路19c’,其设于前体2,且一端侧与高压室28a连接;控制阀容纳孔28,其以处于定子8的径向外侧且相对于驱动轴6更位于吸入区域侧的方式设于泵壳体;第二高压导入路19d (分支通路),其从第一高压导入路19c’途中分支出来,且一端侧与第一高压导入路19c’连接,另一端侧与控制阀容纳孔28连接;控制阀26,其容纳在控制阀容纳孔28内,包括滑阀29,基于经由第二高压导入路19d导入的来自输出孔23的输出压力来控制滑阀29,并且为了控制定子8的偏心量而控制第一流体压室14a或者第二流体压室14b的压力;安装凹部201,其贯通形成至前体2的外侧,且将压力开关40安装在其外侧开口部分;压力开关用高压导入路19f,其一端侧与被导入输出压力的控制阀容纳孔28连接,另一端侧在安装凹部201的底部开口,与压力开关40连接;排出通路401a,其在安装凹部201的底部开口,与吸入通路侧连接。
[0136]如此,由于利用压力开关用高压导入路19f将控制阀26与压力开关40连接,因此,能够在不导致回路结构变复杂的情况下安装压力开关40。另外,由于压力开关40被配置在吸入区域侧,因此,容易形成用于将供给到压力开关40侧的压力排出的排出通路401a。另外,在没有压力开关的结构的情况下,需要在压力开关40的位置安装钻头利用开设第一高压导入路19c’的情况下的密封栓,但由于利用压力开关40就能够进行密封,因此能够省去密封栓。另外,由于控制阀26与回流通路22相比处于更接近安装凹部201的位置,因此能够谋求缩短排出通路401a。
[0137](8)在使排出通路401a向壳体外侧延长时,该延长的通路在安装凹部201的开口区域内通过。
[0138]因此,排出通路401a能够与第一高压导入路19c’ 一起被压力开关40密封,不需要另行利用密封栓等进行密封。
[0139](9)第二高压导入路19d形成为与驱动轴6大致平行。因此,第二高压导入路19d在与后体3对置的侧面上开口,因此能够通过使后体3安装在前体2上而被密封,不需要密封栓等就能够进行密封。[0140](10)此外,也可以将吸入通路19a、向泵壳体外侧导出输出压力的输出通路19e和压力开关40设在前体2的吸入区域侧,以越接近压力开关40侧则越远离后体3的方式倾斜地形成第一高压导入路19c’。该情况下,能够确保壳体周边的空间,能够避免配管等与压力开关40干涉。
[0141]〔实施例5〕
[0142]接着,对实施例5进行说明。基本结构与实施例4相同,因此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20?图23是表示实施例5的适用于车辆用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图。图20是主视图,图21是右视图,图22是俯视图。图23是实施例5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的剖视图。图23是图22的A-A剖视图。在实施例4中,作为排出通路401a,形成为与控制阀26的低压室28c连接的结构。与此相对,在实施例5中,形成将安装凹部201的底部与回流通路22连接的排出通路401a。如在实施例1中所说明那样,该回流通路22与前体2中的将密封前体2与驱动轴6之间的密封部件容纳起来的凹部连通,通过借助上述吸入区域的泵送吸入作用向各泵室17供给上述密封部件的剩余油,防止上述剩余油向外部漏出。
[0143]在安装凹部201内形成有空间,从形成在压力开关用高压导入路19f端部的开关销插入口 19cl与开关销41之间的微小间隙泄露的工作油流入该空间内。另外,在安装凹部201,连接有与回流通路22连通的排出通路401a,泄露的工作油适当通过排出通路401a向回流通路22排出,从而适应由开关销41动作所决定的安装凹部201内的差压保持和容积变化等。
[0144]此外,排出通路401a形成为能够由从安装凹部201的开口斜着插入的钻头开设的角度。换言之,设为在排出通路401a向壳体外侧延长时,在安装凹部201的开口区域内通过的结构。因此,排出通路401a能够与压力开关用高压导入路19f 一起被压力开关40密封,不需要另行利用密封栓等进行密封。
[0145]如此,通过利用压力开关用高压导入路19f将控制阀26的高压室28a与压力开关40连接,能够在不导致回路结构变复杂的情况下安装压力开关40。另外,由于压力开关40与具有低压室28c的控制阀容纳孔28邻接地配置,因此容易形成用于将供给到压力开关40侧的压力排出的排出通路401a。
[0146]如上所述,在实施例5中,能够得到下述作用效果。
[0147](11)本实施例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具有与吸入通路19a连通的椭圆形状的回流通路22,排出通路401a与吸入通路侧的回流通路22连接。
[0148]因此,泄露到安装凹部201的工作油能够返回到回流通路22,能够确保压力开关40的适当动作。另外,由于在安装凹部201的底部开口,因此能够将压力开关40压入配置在接近安装凹部201底部的位置,因此能够谋求装置外形的小型化。另外,由于回流通路22形成为椭圆形状,因此能够提高回流通路22的开设方向等的设计自由度。
[0149]以上基于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在实施例中,形成为将排出通路401与回流通路22连接的结构,但不限于与回流通路22连接的情况,也可以形成为向其他低压部分排出的结构。例如,在将排出通路401与控制阀26的低压室28c连接的情况下,优选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形成在控制阀26内的排泄通路与排出通路401处于一条直线上。该情况下,能够同时开设排泄通路和排出通路这两者,能够谋求制造工序的简化。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具有: 泵壳体,其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构成,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筒状部和封闭所述筒状部的轴向一侧的底部,所述第二壳体封闭所述筒状部的所述轴向另一侧; 驱动轴,其轴支承于所述泵壳体; 环状的定子,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在所述筒状部内; 转子,其设在所述定子内,由所述驱动轴驱动旋转; 狭缝,其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叶片,其突出、没入自如地设在所述狭缝内,与所述定子及所述转子一起分隔成多个泵室; 压盘,其设在所述筒状部内的所述底部和所述定子之间,被从所述泵室输出的输出压力向所述定子侧推压; 第一流体压室和第二流体压室,其为形成在所述筒状部的内壁和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一流体压室设在随着向所述定子相对所述旋转轴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移动,容积减少的一侧,所述第二流体压 室设在随着向所述定子相对所述旋转轴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移动,容积增大的一侧; 吸入口,其设在所述泵壳体上,向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所述多个泵室中容积增大的吸入区域开口; 输出口,其设在所述压盘上,向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所述多个泵室中容积减少的输出区域开口 ; 吸入通路,其设于所述泵壳体,与所述吸入口连接; 高压室,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驱动轴的长度方向即轴向上配置在与所述输出口对置的位置,以与所述输出口连通的方式形成; 压力开关,其设在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吸入区域侧,检测输出压力; 高压导入路,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且一端侧与所述高压室连接,另一端侧与所述压力开关连接; 控制阀容纳孔,其以处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且相对于所述驱动轴更位于所述吸入区域侧的方式设于所述泵壳体; 分支通路,其从所述高压导入路的途中分支出来,且一端侧与所述高压导入路连接,另一端侧与所述控制阀容纳孔连接; 控制阀,其容纳在所述控制阀容纳孔内,包括滑阀,基于经由所述分支通路导入的来自所述输出口的输出压力来控制所述滑阀,并且为了控制所述定子的偏心量而控制所述第一流体压室或者所述第二流体压室的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以分支部分侧比控制阀容纳孔侧更靠近所述驱动轴的方式,倾斜地形成所述分支通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支通路形成为与所述驱动轴大致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椭圆形状的回流通路,其与所述吸入通路连通;安装凹部,其贯通形成至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且将所述压力开关安装在其外侧开口部分; 排出通路,其在所述安装凹部的底部开口,将所述回流通路与所述安装凹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排出通路向壳体外侧延长时,该延长的通路在安装凹部的开口区域内通过。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吸入通路、向所述泵壳体外侧导出所述输出压力的输出通路和所述压力开关设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吸入区域侧, 以越接近所述压力开关侧则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方式,倾斜地形成所述高压导入路。
7.—种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壳体,其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构成,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筒状部和封闭所述筒状部的轴向一侧的底部,所述第二壳体封闭所述筒状部的所述轴向另一侧; 驱动轴,其轴支承于所述泵壳体; 环状的定子,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在所述筒状部内; 转子,其设在所述定子内,由所述驱动轴驱动旋转; 狭缝,其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叶片,其突出、没入自如地设在所述狭缝内,与所述定子及所述转子一起分隔成多个泵室; 压盘,其设在所述筒状部内的所述底部和所述定子之间,被从所述泵室输出的输出压力向所述定子侧推压; 第一流体压室和第二流体压室,其为形成在所述筒状部的内壁和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一流体压室设在随着向所述定子相对所述旋转轴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移动,容积减少的一侧,所述第二流体压室设在随着向所述定子相对所述旋转轴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移动,容积增大的一侧; 吸入口,其设在所述泵壳体上,向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所述多个泵室中容积增大的吸入区域开口; 输出口,其设在所述压盘上,向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所述多个泵室中容积减少的输出区域开口 ; 吸入通路,其设于所述泵壳体,与所述吸入口连接; 高压室,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驱动轴的长度方向即轴向上配置在与所述输出口对置的位置,以与所述输出口连通的方式形成; 压力开关,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吸入区域侧,检测输出压力; 高压导入路,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且一端侧与所述高压室连接; 控制阀容纳孔,其以处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且相对于所述驱动轴更位于所述吸入区域侧的方式设于所述泵壳体; 分支通路,其从所述高压导入路的途中分支出来,且一端侧与所述高压导入路连接,另一端侧与所述控制阀容纳孔连接; 控制阀,其容纳在所述控制阀容纳孔内,包括滑阀,基于经由所述分支通路导入的来自所述输出口的输出压力来控制所述滑阀,并且为了控制所述定子的偏心量而控制所述第一流体压室或者所述第二流体压室的压力; 安装凹部,其贯通形成至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且将所述压力开关安装在其外侧开口部分; 压力开关用高压导入路,其一端侧与被导入所述输出压力的所述控制阀容纳孔连接,另一端侧在所述安装凹部的底部开口,与所述压力开关连接; 排出通路,其在所述安装凹部的底部开口,与所述吸入通路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吸入通路连通的椭圆形状的回流通路, 所述排出通路与所述吸入通路侧的所述回流通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排出通路向壳体外侧延长时,该延长的通路在安装凹部的开口区域内通过。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吸入通路、向所述泵壳体外侧导出所述输出压力的输出通路和所述压力开关设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吸入区域侧, 以越接近所述压力开关侧 则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方式,倾斜地形成所述高压导入路。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容量型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支通路形成为与所述驱动轴大致平行。
【文档编号】F04C2/344GK103671092SQ201310380464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8日
【发明者】野中智史 申请人:日立汽车系统转向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