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38384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被用作流体压设备的流体压供给源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栗。
【背景技术】
[0002]可变容量式叶片栗包括:转子,其收纳有叶片;定子,其具有与叶片的顶端部滑动接触的内周凸轮面;以及侧板,其与转子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滑动接触。在侧板分别呈圆弧状地形成有吸入口和排出口,该吸入口用于向在转子、定子以及相邻的叶片之间划分形成的栗室引导工作流体,该排出口用于引导自栗室排出的工作流体。
[0003]在侧板还形成有与在叶片的基端侧划分形成的背压室相连通的背压口。自背压口供给至背压室的工作流体压向径向外侧推压叶片,而使叶片的顶端与定子的内周滑动接触。在吸入区间,栗室的压力较低,因此在背压室的压力的作用下叶片被强力地按压于定子的内周凸轮面,叶片的顶端与内周凸轮面之间的滑动阻力增大。
[0004]在日本JP6 — 200883A中记载有这样的技术:在吸入区间和排出区间,分别呈圆弧状地设有背压口,向排出侧背压口导入自排出口排出的高压的工作流体,另一方面,向吸入侧背压口导入吸入口的低压的工作流体,从而使叶片与内周凸轮面之间的滑动阻力降低。

【发明内容】

[0005]用于驱动转子旋转的轴穿插于在侧板的中心设置的贯通孔。即使轴旋转,侧板也不旋转,因此在轴的外周与贯通孔的内周之间设有微小的间隙。而且,即使转子旋转,侧板也不旋转,因此在转子的侧面与侧板的侧面之间设有微小的间隙。
[0006]因而,被导入到排出侧背压口的高压的工作流体有可能经由转子与侧板之间的间隙向轴的外周泄漏。若工作流体泄漏,则为了弥补排量的降低,定子的偏心量增大。由此,转子的旋转负荷增大,因此栗效率降低。
[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工作流体自排出侧背压口泄漏而导致栗效率降低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栗。
[0008]采用本发明的某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式叶片栗,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栗被用作流体压供给源,其中,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栗包括:转子,其连结于利用动力源的动力驱动而进行旋转的轴;狭缝,其在转子的外周具有开口部,并且呈放射状地形成有多个;叶片,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收纳于各狭缝;定子,其具有与叶片的顶端部滑动接触的内周凸轮面,并且能够相对于转子的中心偏心,叶片的顶端部是叶片自狭缝突出的方向的端部;栗室,其划分形成在转子、定子以及相邻的叶片之间;吸入口,其用于引导要被吸入到栗室的工作流体;排出口,其用于引导自栗室排出的工作流体;背压室,其形成在狭缝内,由叶片的基端部划分形成,叶片的基端部是与顶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板,其具有与转子的侧面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以及供轴穿插的贯通孔;吸入侧背压口,其形成在滑动接触面的贯通孔的外周侧,用于在栗室与吸入口相连通的吸入区间将吸入口的工作流体引导至背压室;排出侧背压口,其形成在滑动接触面的贯通孔的外周侧,用于在栗室与排出口相连通的排出区间将自排出口排出的工作流体引导至背压室;附加槽,其延伸设置在滑动接触面的、自排出侧背压口与贯通孔之间的区域到吸入侧背压口与贯通孔之间的区域为止的整个范围内;以及连接槽,其用于将附加槽与吸入侧背压口连通。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栗的主视图。
[0010]图2是侧板的主视图。
[0011]图3是栗盖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13]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栗100 (以下,简称为“叶片栗100”)的主视图,是将栗盖80拆掉并沿轴20的轴线方向进行观察而得到的图。图2是侧板70的主视图,是沿与图1相同的方向进行观察而得到的图。图3是栗盖80的主视图,是表示将自图1中的叶片栗100拆下的栗盖80以纸面的上下方向为轴线翻转过来后的状态的图。
[0014]叶片栗100被用作搭载于车辆的流体压设备、例如动力转向装置、无级变速器等的流体压供给源。工作流体为油、其它的水溶性替代液等。
[0015]叶片栗100由例如发动机(未图示)等驱动,通过使连结于轴20的转子30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那样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来产生流体压。
[0016]叶片栗100包括:栗体10 -M 20,其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栗体10 ;转子30,其连结于轴20,被轴20驱动而旋转;多个叶片40,其以能够相对于转子30沿径向往复运动的方式设于转子30 ;定子50,其用于收纳转子30和叶片40 ;以及接合环60,其为环状,用于包围定子50。
[0017]在转子30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呈放射状地形成有多个在外周面具有开口部的狭缝31。叶片40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各狭缝31。在狭缝31的基端侧形成有由叶片40的基端部41划分形成的、能够导入工作流体的背压室32,该叶片40的基端部41是叶片40的与叶片40自狭缝31突出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叶片40在背压室32的压力的作用下被推压向使该叶片40自狭缝31突出的方向。
[0018]在栗体10形成有用于收纳接合环60的栗收纳凹部11。在栗收纳凹部11的底面配置有与转子30、定子50和接合环60这三者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图1中的里侧)相抵接的侧板70(图2)。栗收纳凹部11的开口部由与转子30、定子50和接合环60这三者的另一侧(图1中的跟前侧)相抵接的栗盖80(图3)密封。栗盖80和侧板70以夹着转子30、定子50和接合环60这三者的两侧面的状态配置。在转子30与定子50之间划分形成有由各叶片40分隔出的栗室33。
[0019]如图2所示,在侧板70的与转子30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71形成有:贯通孔72,其供轴20穿插;吸入口 73,其用于向栗室33内引导工作流体;以及排出口 74,其用于放出栗室33内的工作流体并将其引导向流体压设备。吸入口 73和排出口 74分别形成为以贯通孔72为中心的圆弧状。
[0020]如图3所示,在栗盖80的与转子30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81的与侧板70对称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82、吸入口 83和排出口 84。S卩,栗盖80的吸入口 83经由栗室33而与侧板70的吸入口 73相连通,栗盖80的排出口 84经由栗室33而与侧板70的排出口 74相连通。而且,栗盖80的贯通孔82与侧板70的贯通孔72同轴配置。
[0021]返回到图1,定子50为环状的构件,具有与叶片40的顶端部42滑动接触的内周凸轮面51,该叶片40的顶端部42是叶片40自狭缝31突出的方向的端部。在内周凸轮面51形成有吸入区间和排出区间,随着转子30的旋转,工作流体经由吸入口 73、83而被吸入到该吸入区间,工作流体自该排出区间经由排出口 74、84而被排出。
[0022]吸入口 73贯穿侧板70,并且经由形成于栗体10的吸入通路(未图示)而与流体罐(未图示)相连通,流体罐的工作流体自侧板70的吸入口 73经由吸入通路供给向栗室33ο
[0023]排出口 74贯穿侧板70,并且与形成于栗体10的高压室(未图示)相连通。高压室经由排出通路(未图示)而与叶片栗100的外部的流体压设备(未图示)相连通。SP,自栗室33排出的工作流体经由排出口 74、高压室、排出通路供给向流体压设备。
[0024]接合环60收纳在栗体10的栗收纳凹部11内。在接合环60与定子50之间安装有支承销61。定子50被支承于支承销61,定子50在接合环60的内侧以支承销61为支点摆动,相对于轴20的中心线O偏心。
[0025]在接合环60的槽62安装有在定子50摆动时与定子50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密封件63。在定子50的外周面与接合环60的内周面之间利用支承销61和密封件63划分形成有第一流体压室64和第二流体压室65。
[0026]定子50在第一流体压室64与第二流体压室65之间的压力差的作用下以支承销61为支点摆动。在定子50摆动时,定子50相对于转子30的偏心量发生变化,栗室33的排量发生变化。在定子50在图1中相对于支承销61沿逆时针方向摆动时,定子50相对于转子30的偏心量减小,栗室33的排量减小。相对于此,在如图1所示那样定子50相对于支承销61沿顺时针方向摆动时,定子50相对于转子30的偏心量增大,栗室33的排量增大。
[0027]在接合环60的内周面分别以鼓出的方式形成有限制部66和限制部67,该限制部66用于限制定子50向相对于转子30的偏心量减小的方向移动,该限制部67用于限制定子50向相对于转子30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移动。S卩,限制部66用于限定定子50相对于转子30的最小偏心量,限制部67用于限定定子50相对于转子30的最大偏心量。
[0028]第一流体压室64与第二流体压室65之间的压力差由控制阀(未图示)控$1」。控制阀控制第一流体压室64和第二流体压室65这两者的工作流体压,以使得定子50相对于转子30的偏心量随着转子30的转速的增大而减小。
[0029]接着,说明用于向背压室32引导工作流体的背压口。
[0030]如图2所示,在侧板70形成有:排出侧背压口 75,其在排出区间与背压室32相连通;以及吸入侧背压口 76,其在吸入区间与背压室32相连通。
[0031]排出侧背压口 75和吸入侧背压口 76形成为以轴20的中心线O为中心的、且具有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状。排出侧背压口 75形成在排出区间的整个区域内,两端分别延伸设置到吸入区间内。吸入侧背压口 76形成在吸入区间的与排出侧背压口 75互不干涉的区域。即,排出侧背压口 75与吸入侧背压口 76以两端彼此分开的方式设置,彼此不连通。
[0032]排出侧背压口 75经由贯穿侧板70的通孔75Α而与高压室相连通。高压的工作流体自高压室供给至排出侧背压口 75。另一方面,吸入侧背压口 76经由贯穿侧板70的通孔76A而与吸入通路相连通。低压的工作流体自吸入通路供给至吸入侧背压口 76。
[0033]如图3所示,在栗盖80的与侧板70对称的位置形成有排出侧背压口 85和吸入侧背压口 86。高压的工作流体自侧板70的排出侧背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