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及其风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482422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空调及其风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及其风机,该风机包括底壳,风机还包括多个风道和与多个风道一一对应的多个风叶,且风道设置在底壳内,多个风叶可旋转地设置在相应的风道内;其中,风道的出风口设置在底壳的侧面。本实用新型中的风机包括底壳和设置在所述底壳内的多个风道,且每个风道内均安装有风叶,这样,该风机便可以实现多个风道出风,进而通过对风机的风道的排布设计,提高了风机的使用效率,使采用该风机的空调实现冷、暖风不同风道出风的效果,提升人体舒适度。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风道的出风口设置在底壳的侧面可以比较方便地实现底壳的两侧分别出风的工作形式。
【专利说明】空调及其风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及其风机。

【背景技术】
[0002]风机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其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来提高气压压力并输送出气体。风机的应用范围很广,如用于工厂、矿井、隧道、冷却塔、车辆、船舶和建筑物的通风、排尘和冷却。另外,锅炉和工业炉窑的通风和引风、空气调节设备和家用电器设备中的冷却和通风、谷物的烘干和选送以及风洞风源和气垫船的充气和推进等均应用到风机。
[0003]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离心风机为多为单一风道风机,这种风机仅能从一个出风口出风,这使得该风机的制冷和制热效率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求的不断提高,这种风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及其风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风机效率较低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机,包括底壳,风机还包括多个风道和与多个风道一一对应的多个风叶,且风道设置在底壳内,多个风叶可旋转地设置在相应的风道内;其中,风道的出风口设置在底壳的侧面。
[0006]进一步地,底壳的相对的两个侧面均设置有风道的出风口。
[0007]进一步地,风道成对地设置在底壳上,且成对的风道的出风口设置在底壳的同一侧面。
[0008]进一步地,底壳的相对的两个侧面均设置有一对风道的出风口。
[0009]进一步地,位于底壳两侧的成对的风道的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均相靠近。
[0010]进一步地,位于底壳两侧的成对的风道的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均向上。
[0011]进一步地,位于底壳两侧的成对的风道的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均向下。
[0012]进一步地,位于底壳两侧的成对的风道的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均相远离。
[0013]进一步地,位于底壳一侧的风道与位于底壳另一侧的风道相对于底壳的竖直中心面对称设置。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管路系统和与所述管路系统连接的风机,所述风机为上述的风机。
[0015]本实用新型中的风机包括底壳和设置在所述底壳内的多个风道,且每个风道内均安装有风叶,这样,该风机便可以实现多个风道出风,进而通过对风机的风道的排布设计,提高了风机的使用效率,使采用该风机的空调实现冷、暖风不同风道出风的效果,提升人体舒适度。
[0016]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风道的出风口设置在底壳的侧面可以比较方便地实现底壳的两侧分别出风的工作形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21]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3]10、底壳;20、风道;21、出风口 ;30、风叶;40、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机,请参考图1至图4,该风机包括底壳10,风机还包括多个风道20和与多个风道20 —一对应的多个风叶30,且风道20设置在底壳10内,多个风叶30可旋转地设置在相应的风道20内;其中,风道20的出风口 21设置在底壳10的侧面。
[0026]本实用新型中的风机包括底壳10和设置在所述底壳10内的多个风道20,且每个风道20内均安装有风叶30,这样,该风机便可以实现多个风道20出风,进而通过对风机的风道20的排布设计,提高了风机的使用效率,使采用该风机的空调实现冷、暖风不同风道出风的效果,提升人体舒适度。
[0027]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风道20的出风口 21设置在底壳10的侧面可以比较方便地实现底壳10的两侧分别出风的工作形式。
[0028]优选地,底壳10的相对的两个侧面均设置有风道20的出风口 21。这样,可以比较方便地实现底壳10的相对的两个侧面出风的工作形式。
[0029]优选地,风道20成对地设置在底壳10上,且成对的风道20的出风口 21设置在底壳10的同一侧面。此处,出风口 21的出风方向相反包括出风方向相远离或相靠近。
[0030]优选地,底壳10的两个侧面均设置有一对风道20的出风口 21。
[0031]优选地,位于底壳10两侧的成对的风道20的出风口 21的出风方向均相靠近。这样,可以实现从底壳10两侧上端的风道20的出风口 21吹出的冷风向下沉淀扩散,从底壳10两侧下端的风道20的出风口 21吹出的暖风向上爬升扩散。
[0032]优选地,位于底壳10两侧的成对的风道20的出风口 21的出风方向均向上。这样,可以实现从底壳10两侧上端的风道20的出风口 21吹出的冷风向上吹出后再向下沉淀扩散,从底壳10的两侧下端的风道20的出风口 21吹出的暖风向上爬升扩散。
[0033]优选地,位于底壳10两侧的成对的风道20的出风口 21的出风方向均向下。这样,可以实现从底壳10两侧下端的风道20的出风口 21吹出的冷风向下沉淀扩散,使从底壳10的两侧下端的风道20的出风口 21吹出的暖风向下吹出后再向上爬升扩散。
[0034]优选地,位于底壳10两侧的成对的风道20的出风口 21的出风方向均相远离。这样,可以实现风机的底壳10的侧面的上、下两端均出风的工作形式。
[0035]优选地,位于底壳10 —侧的风道20与位于底壳10另一侧的风道20相对于底壳10的竖直中心面对称设置。在本申请中,各个风道组成:底壳10 —侧的一对风道20镜像形成底壳10另一侧的一对风道20,共同组成风机的多电机离心风道,可实现风机左、右分别出风的工作形式。
[0036]优选地,风机还包括多个电机40,多个电机40 对应地设置在风道20内,且电机40与风叶30驱动连接。这样,便可以实现风叶30的转动。
[0037]优选地,风道20包括设置在风道20的出风口 21 —侧的第一轮廓壁和与第一轮廓壁相对的第二轮廓壁,且第一轮廓壁和第二轮廓壁均朝向同一方向倾斜。
[003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管路系统和与管路系统连接的风机,风机为上述的风机。这样设置可以保证风道20的出风口 21的出风方向。
[0039]下面结合以下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以底壳10的上侧出冷风,下侧出热风为例)。
[0040]实施例一:
[0041]在本申请的第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风道组成:底壳10上端的风道20镜像形成底壳10下端的风道20,共同组成风机的多电机离心风道,可实现风机两侧上、下分别出风的工作形式。
[0042]在该实施例中,工作状态的实施方式:
[0043](I)制冷状态
[0044]在制冷状态下,位于底壳10下端的风道20内的电机40不工作,位于底壳10上端的风道20内的电机40分别带动离心风叶30按逆时针与顺时针旋转,此时冷风沿着底壳10左右两侧上端的出风口 21左向下和右向下甩出,实现冷空气朝空调器左右两侧吹出后向下沉淀扩散。
[0045](2)制热状态
[0046]在制热状态下,位于底壳10上端的风道20内的电机40不工作,位于底壳10下端的风道20内的电机40分别带动离心风叶按顺时针与逆时针旋转,此时暖风沿底壳10左右两侧下端的出风口 21左向上和右向上甩出,实现暖空气朝空调器左右两侧吹出后向上爬升扩散。
[0047]实施例二:
[0048]在本申请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风道组成:位于底壳10两侧上端的风道20镜像形成底壳10两侧下端的风道20,共同组成风机的多电机离心风道,可实现风机两侧上、下分别出风的工作形式。
[0049]在该实施例中,工作状态的实施方式:
[0050](I)制冷状态
[0051]在制冷状态下,位于底壳10两侧下端的风道20内的电机40不工作,位于底壳10两侧上端的风道20内的电机40分别带动离心风叶30按顺时针与逆时针旋转,此时冷风沿着底壳10两侧上端的出风口 21左向上和右向上甩出,实现冷空气朝空调器左右两侧吹出后向下沉淀扩散。
[0052](2)制热状态
[0053]在制热状态下,位于底壳10两侧上端的风道20内的电机40不工作,位于底壳10两侧下端的风道20内的电机40分别带动离心风叶30按顺时针与逆时针旋转,此时暖风沿着底壳10两侧下端的出风口 21左向上和右向上甩出,实现暖空气朝空调器左右两侧吹出后向上爬升扩散。
[0054]实施例三:
[0055]在本申请的第三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风道组成:位于底壳10两侧上端的风道20镜像成为位于底壳10两侧下端的风道20,共同组成风机的多电机离心风道,可实现风机两侧上、下分别出风的工作形。
[0056]在该实施例中,工作状态的实施方式:
[0057](I)制冷状态
[0058]在制冷状态下,位于底壳10两侧下端的风道20内的电机40不工作,位于底壳10两侧上端的风道20内的电机40分别带动离心风叶30按逆时针与顺时针旋转,此时冷风沿着位于底壳10两侧上端的出风口 21左向下和右向下甩出,实现冷空气朝空调器左右两侧吹出后向下沉淀扩散。
[0059](2)制热状态
[0060]在制热状态下,位于底壳10两侧上端的风道20内的电机40不工作,位于底壳10两侧下端的风道20内的电机40分别带动离心风叶30按逆时针与顺时针旋转,此时暖风沿着底壳10两侧下端的出风口 21左向下和右向下甩出,实现暖空气朝空调器左右两侧吹出后向上爬升扩散。
[0061 ] 可见,空调制冷时,冷风朝空调器两侧上方出风,避免直接吹向人体,而且温度低的气体密度大,冷风会逐渐下沉,制冷效果好,人体舒适度高。
[0062]空调制热时,暖风朝空调器两侧下方出风,热空气密度稍低,会慢慢上升,这样形成室内整体热循环,温度舒适性好。
[0063]实施例四:
[0064]在本申请的第四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风道组成:位于底壳10两侧上端的风道20镜像成为位于底壳10两侧下端的风道20,共同组成风机的多电机离心风道,可实现风机两侧上、下分别出风的工作形。
[0065](I)制冷状态
[0066]在制冷状态下,底壳10下端两侧的风道20内的电机40不工作,底壳10上端两侧的风道20分别带动风叶30按顺时针与逆时针旋转,此时冷风分别沿着底壳10上端的两侧的风道20的出风口 21左向上和右向上甩出,实现冷空气朝空调器左右两侧吹出后向下沉淀扩散。
[0067](2)制热状态
[0068]在制热状态下,底壳10上端两侧的风道20内的电机40不工作,底壳10下端两侧的风道20分别带动风叶30按逆时针与顺时针旋转,此时暖风沿着底壳10下端的两侧的风道20的出风口 21左向下和右向下甩出,实现暖空气朝空调器左右两侧吹出后向上爬升扩散。
[0069]可见,空调制冷时,冷风朝空调器两侧上方扩散式出风,避免直接吹向人体,而且温度低的气体密度大,冷风会逐渐下沉,制冷效果好,人体舒适度高。
[0070]空调制热时,暖风朝空调器两侧下方扩散式出风,热空气密度稍低,会慢慢上升,这样形成室内整体热循环,温度舒适性好。
[0071]这样的风道系统,使得气流运动符合人体的最佳舒适感受,且风道出风朝向的选择性可满足特定场合需求。
[0072]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0073]通过对风道20的转换,实现了空调器冷、暖风分开出风的工作形式,有效快速达到制冷与制热的需求,提升人体舒适度。
[007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风机,包括底壳(1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还包括多个风道(20)和与多个风道(20) —一对应的多个风叶(30),且所述风道(20)设置在所述底壳(10)内,所述多个风叶(30)可旋转地设置在相应的所述风道(20)内;其中,所述风道(20)的出风口(21)设置在所述底壳(10)的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0)的相对的两个侧面均设置有所述风道(20)的出风口(2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20)成对地设置在所述底壳(10)上,且成对的所述风道(20)的出风口(21)设置在所述底壳(10)的同一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0)的相对的两个侧面均设置有一对所述风道(20)的出风口(21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底壳(10)两侧的成对的所述风道(20)的出风口(21)的出风方向均相靠近。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底壳(10)两侧的成对的所述风道(20)的出风口(21)的出风方向均向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底壳(10)两侧的成对的所述风道(20)的出风口(21)的出风方向均向下。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底壳(10)两侧的成对的所述风道(20)的出风口(21)的出风方向均相远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底壳(10)—侧的所述风道(20)与位于所述底壳(10)另一侧的所述风道(20)相对于所述底壳(10)的竖直中心面对称设置。
10.—种空调,包括管路系统和与所述管路系统连接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
【文档编号】F04D29/42GK204200685SQ201420638710
【公开日】2015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9日
【发明者】徐远炬, 杨检群, 安智, 玉鼎, 李松, 熊华祥, 廖岸辉, 刘宝宝, 谭宋平, 吴秀滢, 梁勇超, 陈鹏宇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