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无泄漏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46424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效无泄漏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尤其是一种高效无泄漏叶片泵。
无泄漏叶片泵以隔套分离的内、外传动形式杜绝泄漏,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等领域;其内传动部件通过轴承安装在内轴承体上,由高压引流管、轴承导水沟构成轴承冷却润滑系统;高压润滑流由高压引流管引入,经双支承结构前、后轴承导水沟或单支承结构轴承前、后导水沟泄出;前端回流泄入叶轮后盖板外侧腔,由叶轮后盖板旋转产生的园盘效应或后盖板附设的背叶片加压回收;后端回流经传动轴中空泄流孔由叶轮螺母前端泄出(德国KLAUS UNION公司产品)或另接回流管导入吸入腔,此种结构形式后端回流泄入泵吸入口,对主流正常流动造成冲击,降低泵的抗汽蚀性及总体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可避免因回流冲击主流正常流动而使泵抗汽蚀性及总体效率降低的高效无泄漏叶片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一种高效无泄漏叶片泵,由泵体、叶轮及隔套分隔的内传动部件和外传动部件组成,内传动部件通过轴承安装在内轴承体上,由高压引流管、轴承导水沟构成轴承冷却润滑系统;内传动轴前端的流线型叶轮螺母上有与轴向成5°~45°角的对称泄流孔,为便于加工此角可设定在15°~30°之间,泄流孔通过流线型叶轮螺母内连通腔与内传动轴轴向引流孔相通。
本实用新型还可在流线型叶轮螺母端面开设与泄流孔相通的环形贮水槽,环型贮水槽外环端面与叶轮轮毂前端面或叶轮流线面形成环型泄漏缝。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一种高效无泄漏叶片泵,由泵体、叶轮及隔套分隔的内传动部件和外传动部件组成,内传动部件通过轴承安装在内轴承体上,由高压引流管、轴承导水沟构成轴承冷却润滑系统;叶轮螺母将叶轮紧固在内传动轴上,在内传动轴前端安装有整流罩,整流罩内形成的贮水腔通过内传动轴径向通孔与内传动轴轴向引流孔相通,整流罩端面与叶轮轮毂前端面或叶轮流线面形成环型泄流缝。
本实用新型还可将叶轮后盖板外侧腔经叶轮轮毂后端通槽及传动轴径向引流孔与传动轴轴向引流孔相通。
本实用新型工作中,轴承冷却润滑系统后端回流经传动轴轴向引流孔从主液流进口处顺主液流流动方向泄出,以减少对主液流正常流动的冲击,提高泵抗汽蚀性;本实用新型还可将一部分后端回流通过传动轴径向引流孔、叶轮轮毂后端通槽泄入后盖板外侧腔,与前端回流一起由叶轮后盖板旋转产生的圆盘效应或附设在叶轮后盖板的背叶片加压回收,减少一部分容积损失。经检测在流量、扬程、转速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可使泵效率比同类产品提高6%~11%。必须汽蚀余量(NPSH)约降低0.6米。
本实用新型附图图面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
图1—泵体2—叶轮3—流线型叶轮螺母4—背叶片 5—内轴承体6—高压引流管7—泵盖8—轴承导水沟 9—内传动轴10—封闭盘 11—内磁体 12—隔套 13—外磁体14—中联架 15—外轴承体 16—外传动轴17—电机联轴器 18—悬架支架 19—轴承20—径向引流孔 21—通槽 22—轴向引流孔23—连通腔 24—泄流孔图2是本实用新型叶轮螺母部分结构II示意图25—贮水槽图3是本实用新型叶轮螺母部分结构III示意图26—紧定螺栓 27—径向通孔 28—叶轮螺母 29—整流罩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述如
图1所示,一种高效无泄漏叶片泵,由泵体(1)、叶轮(2)及隔套(12)分隔的内传动部件(5、9、11、19)和外传动部件(13、14、15、16、18)组成,外传动部件(13、14、15、16、18)通过安装外传动轴(16)的外轴承体(15)、中联体(14)及固定隔套(12)的封闭盘(10)与内轴承体(5)相联;外传动轴(16)两端分别安装有外磁体(13)及电机联轴器(17),外轴承体(15)下端固定有支架(18);内轴承体(5)通过泵盖(7)与泵体(1)相联;内传动部件(5、9、11、19)通过轴承(19)安装在内轴承体(5)上,在内传动轴(9)一端安装有内磁体(11),另一端通过流线型叶轮螺母(3)安装有叶轮(2);设置在内轴承体(5)上的高压引流管(6)将高压腔液流引入,由内传动轴(9)两端轴承(19)上的导水沟(8)泄出,构成轴承冷却润滑系统;内传动轴(9)前端的流线型叶轮螺母(3)上有与轴向成30°角的对称泄流孔(24),泄流孔(24)通过流线型叶轮螺母(3)内连通腔(23)与内传动轴(9)轴向引流孔(22)相通;叶轮(2)后盖板附设有背叶片(4),其外侧腔经叶轮(2)轮毂后端通槽(21)及内传动轴(9)径向引流孔(20)与内传动轴(9)轴向引流孔(22)相通。本实用新型中轴承冷却润滑系统后端回流由轴承(19)导水沟(8)泄出,经内传动轴(9)轴向引流孔(22)一部分回流导入叶轮(2)后盖板外侧腔,另一部分回流从流线型叶轮螺母(3)泄流孔(24)顺主液流流动方向泄出。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可在流线型叶轮螺母(3)端面加工出与泄流孔(24)相通的环形贮水槽(25),环型贮水槽(25)外环端面与叶轮(2)轮毂前端面或叶轮(2)流线面形成环型泄漏缝,带压回流从环型泄漏缝喷出。
本实用新型中环型泄漏缝结构,还可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实现;六角叶轮螺母(28)将叶轮(2)紧固在内传动轴(9)上,在内传动轴(9)前端加工有内螺纹,通过紧定螺栓(26)安装有整流罩(29),整流罩(29)内形成的贮水腔通过内传动轴(9)前端的径向通孔(27)与内传动轴(9)轴向引流孔(22)相通,整流罩(29)端面与叶轮(2)流线面形成环型泄流缝。
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无泄漏叶片泵,由泵体(1)、叶轮(2)及隔套(12)分隔的内传动部件(5、9、11、19)和外传动部件(13、14、15、16、18)组成,内传动部件(5、9、11、19)通过轴承(19)安装在内轴承体(5)上,由高压引流管(6)、轴承导水沟(8)构成轴承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内传动轴(9)前端的流线型叶轮螺母(3)上有与轴向成5°~45°角的对称泄流孔(24),泄流孔(24)通过流线型叶轮螺母(3)内连通腔(23)与内传动轴(9)轴向引流孔(22)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无泄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流线型叶轮螺母(3)端面有与泄流孔(24)相通的环型贮水槽(25),环型贮水槽(25)外环端面与叶轮(2)轮毂前端面或叶轮(2)流线面形成环型泄流缝。
3.根据权利2所述的一种高效无泄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叶轮螺母(28)将叶轮(2)紧固在内传动轴(9)上,在内传动轴(9)前端安装有整流罩(29),整流罩(29)内形成的贮水腔通过内传动轴(9)径向通孔(27)与内传动轴(9)轴向引流孔(22)相通,整流罩(29)端面与叶轮(2)轮毂前端面或叶轮(2)流线面形成环型泄流缝;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高效无泄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叶轮(2)后盖板外侧腔经叶轮(2)轮毂后端通槽(21)及内传动轴(9)径向引流孔(20)与内传动轴(9)轴向引流孔(22)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无泄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流线型叶轮螺母(3)上对称开设的泄流孔与轴向夹角在15°~3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高效无泄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叶轮(2)后盖板附设有背叶片(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泄漏叶片泵,含有轴承冷却润滑系统,在内传动轴前端的流线型叶轮螺母上有与轴向成5°~45°角的对称泄流孔,泄流孔与内传动轴轴向引流孔相通;本实用新型将后端润滑回流顺主流流动方向泄出,减少对主流冲击,还可将叶轮后盖板后侧腔经叶轮轮毂后端通槽及径向引流孔与轴向引流孔相通,使一部分回流由叶轮回收,使泵效率提高6%~10%。
文档编号F04D29/10GK2229565SQ95204619
公开日1996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1995年3月4日 优先权日1995年3月4日
发明者辛育霖 申请人:辛育霖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