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水泵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16860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泵控制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无线电水泵控制器。

背景技术:
一般的工业用水泵都在几千瓦到数十千瓦不等,启动电流都非常大以及Δ—Y转换,整个启、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干扰非常大。电动机启动产生的电磁干扰通过电源线或电磁辐射进人其他用电器。因此水泵遥控装置时通常会受到干扰,甚至无法保证电路能可靠地工作。甚至还使得电路中的继电器的触点产生振动,很容易将价格昂贵的接触器和水泵线圈烧坏,以及产生大量的电磁污染。因此需要一种能保证水泵电路可靠地工作的控制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保证水泵电路可靠地工作的控制器。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供的无线电水泵控制器,包括电源电路、无线接收模块TJS-02-315、继电器J1和交流接触器CJ;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端与无线接收模块TJS-02-315继电器J1和交流接触器CJ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将开启和关闭信号输入到继电器J1;所述继电器J1与交流接触器CJ连接用于控制交流接触器CJ的通断,从而通过交流接触器CJ来控制电动机的启停。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第三反相器和三极管V1;所述第一二极管阳极与无线接收模块B端连接;所述第一反相器与无线接收模块A端连接;所述第一反相器输出端与第二二极管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阴极和第二二极管阳极连接后与第二反相器、第三反相器连接;所述三极管V1基极通过电阻与第三反相器连接;所述第二反相器和第三反相器串联后的两端并联有电阻;所述三极管V1的发射机接地,三极管V1的集电极与继电器连接,所述继电器两端并联有二极管。进一步,还包括常闭按钮TA,所述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交流接触器CJ的线圈和常闭按钮TA依次串联后与电动机连接。进一步,还包括常开按钮QA,所述常开按钮QA通过切换开关与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并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无线电水泵控制器,本电路利用无线接收模块TJS-02-315接收遥控信号,通过其B端和A端分别输出开启和关闭信号控制继电器J1,再通过J1-1控制交流接触器CJ,进而控制电动机的启停,使用效果非常好。在接收电源处还采用4W带全屏蔽罩的电源变压器,可防止电磁干扰,并保证有充足裕量,长期可靠使用。电源进线采用双级成品电源过滤器,以抑制外界特别是从电源线路窜过来的电磁干扰。无线接收模块的电源采用专用稳压、滤波处理。采用优质继电器输出控制信号。整个装置安装在铁制屏蔽盒内(信号接收由软导线引出),防止电磁辐射干扰。附图说明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电水泵控制器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如图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无线电水泵控制器,包括电源电路、无线接收模块TJS-02-315、继电器J1和交流接触器CJ;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端与无线接收模块TJS-02-315继电器J1和交流接触器CJ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将开启和关闭信号输入到继电器J1;所述继电器J1与交流接触器CJ连接用于控制交流接触器CJ的通断,从而通过交流接触器CJ来控制电动机的启停。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第三反相器和三极管V1;所述第一二极管阳极与无线接收模块B端连接;所述第一反相器与无线接收模块A端连接;所述第一反相器输出端与第二二极管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阴极和第二二极管阳极连接后与第二反相器、第三反相器连接;所述三极管V1基极通过电阻与第三反相器连接;所述第二反相器和第三反相器串联后的两端并联有电阻;所述三极管V1的发射机接地,三极管V1的集电极与继电器连接,所述继电器两端并联有二极管。还包括常闭按钮TA,所述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交流接触器CJ的线圈和常闭按钮TA依次串联后与电动机连接。还包括常开按钮QA,所述常开按钮QA通过切换开关与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并联。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电水泵控制器的电源电路采用4W带全屏蔽罩的电源变压器,电源进线采用双级成品电源过滤器,无线接收模块的电源采用稳压、滤波处理。采用优质继电器输出控制信号。整个装置安装在铁制屏蔽盒内(信号接收由软导线引出),防止电磁辐射干扰。图1中TA为常闭按钮,按下时断开,用于停泵。QA为常开按钮,用于手动时启动泵用。CJ为交流接触器,HK为空气开关,这些开关的容量视水泵的启动电流和功率而定。RD1~RD5为熔断器。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做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