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43008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油泵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油泵,特别涉及具备内转子、外转子、将内转子的 外周部与外转子的内周部的连接的多个叶片的油泵。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内转子、外转子、将内转子的外周部与外转子 的内周部连接的多个叶片的油泵。这种油泵例如被特开 2012-255439号公报公开。

特开2012-255439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摆杆泵(Pendulum slider pump)(油泵),具备:被旋转驱动的内转子;外转子,其以包围 内转子的方式配置,构成为能在内转子的外侧旋转;以及多个摆(叶 片),其将内转子的外周部与外转子的内周部连接。在该特开 2012-255439号公报记载的摆杆泵中,各个摆的一方端部(顶端部) 与内转子的外周部铰链式连结,并且另一方端部(根部)嵌入与各 摆对应形成的外转子的凹部。并且,按照内转子与外转子的相对偏 心,随着内转子的旋转而各个摆以与内转子的连结部为中心进行摆 动并且依次旋转移动,随之,摆的另一方端部相对于外转子的凹部 自由伸缩地进行位移。此时,由于摆而被分别分隔开的多个容积室 随着内转子的旋转而反复地依次变形,由此发挥泵功能。

另外,为了使摆按钟摆状摆动(转动)而使各个摆的将一方端 部与另一方端部相连的中间部比两端部(一方端部和另一方端部) 细。由此防止进入外转子的凹部的中间部由于摆的摆动(倾斜)而 接触到凹部的内壁。另外,各个摆按钟摆状摆动,由此使得具有相 对偏心的内转子与外转子一起平滑地旋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2-25543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特开2012-255439号公报记载的摆杆泵(油泵)中, 构成为由于摆而被分别分隔开的多个容积室随着内转子的旋转而 反复地依次变形,由此发挥泵功能,另一方面,难以充分利用由摆 分隔开的多个容积室以外的容积变化量,因此存在无法充分增加每 单位旋转的油的净喷出量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1个目的在于 提供能充分增加每单位旋转的油的净喷出量的油泵。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油泵具备:内转子, 其包括叶片收纳部并且能够旋转,上述叶片收纳部收纳多个叶片, 上述多个叶片能在半径方向上滑行移动;环状的外转子,其包括多 个叶片连结部并且能够旋转,上述叶片连结部与上述多个叶片的半 径方向外侧的顶端部连结;第1容积变化部,其设置在上述内转子 与上述外转子之间,按照上述内转子相对于上述外转子的偏心而使 第1容积变化,从而具有泵功能;以及第2容积变化部,其设于上述 外转子,按照上述内转子相对于上述外转子的偏心而使相邻的上述 叶片连结部间的周向上的距离变化,由此使第2容积变化,从而具 有泵功能。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油泵中,如上述那样,具备:内转子, 其包括叶片收纳部,上述叶片收纳部收纳多个叶片,上述多个叶片 能在半径方向上滑行移动;外转子,其包括多个叶片连结部,上述 叶片连结部与上述多个叶片的半径方向外侧的顶端部连结;第1容 积变化部,其按照内转子相对于外转子的偏心而使第1容积变化, 从而具有泵功能;以及第2容积变化部,其设于外转子,按照内转 子相对于外转子的偏心而使相邻的叶片连结部间的周向上的距离 变化,由此使第2容积变化,从而具有泵功能。由此,在由叶片相 互分隔开的第1容积变化部的高效率的泵动作的基础上,还能有效 地利用新设置于外转子的第2容积变化部的泵动作。因此,能充分 增加油泵的每单位旋转的油的净喷出量。其结果是能提高泵效率。 另外,在相同喷出量下进行比较的情况下,能使油泵小型化,因此 能提高油泵对机器(装置)的搭载性。另外,由于油泵小型化,能 减少油泵驱动时的机械损失,因此能减少驱动油泵的驱动源的负荷 而谋求节能化。

优选在上述一个方面的油泵中,还具备第3容积变化部,其按 照上述内转子相对于上述外转子的偏心而使多个叶片在半径方向 上滑行移动,由此使内转子的叶片收纳部的第3容积变化,从而具 有泵功能。根据这种构成,能构成如下油泵:在具有第1容积变化 部和第2容积变化部的泵动作的基础上,还加入了使叶片相对于叶 片收纳部在半径方向上直线地滑行移动从而使叶片收纳部中的第3 容积变化部的容积变化来将油吸入、喷出的泵动作,因此有效地增 加了第3容积变化部所具有的泵动作,能相应地进一步增加油泵所 具有的每单位旋转的油喷出量。其结果是能进一步使油泵小型化。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按钟摆状摆动的摆的中间部比两端部 细,因此在摆的另一方端部(根部)进入外转子的凹部深处而使被 根部和凹部包围的容积室最小化的过程中,摆的细的中间部与凹部 之间会附带地产生新的空间部(容积部)。而在上述一个方面的油 泵中,使用在半径方向上直线地滑行移动的叶片,因此不需要使相 对于叶片收纳部伸缩的叶片的中间部变细。因此,在第3容积变化 部在使第3容积减少的方向上发生容积变化的过程中,在第3容积变 化部的第1容积变化部一方侧的部分不会发生使容积增加的(出现 新的容积室)的负面因素(无用功),因此能使第1、第2和第3容积 变化部的容积变化在油泵整体的泵动作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优选在还具备上述第3容积变化部的构成中,还具备:吸入油 的吸入口和喷出油的喷出口,构成为:在吸入口,通过使收纳于叶 片收纳部的叶片向半径方向外侧逐渐地滑行移动,从而使内转子的 叶片收纳部的第3容积逐渐变大,并且在喷出口,通过使收纳于叶 片收纳部的叶片向半径方向内侧逐渐地滑行移动,从而使内转子的 叶片收纳部的第3容积逐渐变小。根据这种构成,容易将随着叶片 向半径方向外侧方向和内侧方向的直线往复移动而在叶片收纳部 中反复出现(增加)和消失(减少)的第3容积的容积变化作为泵 动作进行利用。此时,不仅将油泵的驱动力变换为与叶片的滑行移 动伴随的第1容积变化部(第1容积)和第2容积变化部(第2容积) 的容积变化,还变换为与叶片的滑行移动伴随的第3容积变化部(第 3容积)的容积变化,因此不会浪费驱动力,能提高油泵的机械效 率。

优选在还具备上述第3容积变化部的构成中,叶片的收纳于叶 片收纳部的部分的厚度是固定的。根据这种构成,利用收纳于叶片 收纳部的部分的厚度固定的叶片,能使叶片在叶片收纳部中不发生 晃荡地在半径方向上稳定地滑行移动。另外,在往复移动时叶片不 会晃荡,因此能提高第3容积变化部(第3容积)反复扩大(增加) 和缩小(减少)时的气密性。由此,能将第3容积变化部的泵效率 维持为高水平。

优选在上述一个方面的油泵中,第2容积变化部构成为能按照 内转子相对于外转子的偏心而使叶片的半径方向外侧的顶端部在 半径方向上的滑行位置发生变化,由此使外转子的多个叶片连结部 之间在周向上的距离发生变化,由此使第2容积发生变化,外转子 包括多个外转子片,多个外转子片按多个叶片分别设置,分别包括 叶片连结部,多个外转子片构成为在使相邻的外转子片彼此的周向 上的距离可变地卡合的状态下配置成圆周状,相邻的外转子片在具 有构成第2容积变化部的卡合空间的状态下在周向上相互卡合,并 且通过使相邻的外转子片间的周向上的距离发生变化而使卡合空 间的第2容积变化。根据这种构成,能适当利用叶片的半径方向外 侧的顶端部在半径方向上的滑行位置的位移来使外转子中的多个 叶片连结部间的周向上的距离容易变化(伸缩)。由此,能适当利 用叶片的半径方向上的驱动力来使第2容积变化部发挥泵功能。

另外,在相邻的外转子片彼此在周向上的距离可变化地卡合的 状态下将多个外转子片配置成圆周状,由此能适当利用相邻的外转 子片彼此在周向上的离合动作(伸缩动作)来使第2容积变化部(第 2容积)反复扩大(增加)和缩小(减少)来发挥泵功能。另外, 通过使相邻的外转子片间的周向上的距离变化,从而使卡合空间的 第2容积变化,由此能将外转子片彼此卡合时的卡合空间适当用作 第2容积,能发挥在第2容积变化部中使第2容积反复增加和减少的 泵功能。

优选在上述第2容积变化部按照内转子相对于外转子的偏心而 能使第2容积变化的构成中,设有将构成第2容积变化部的卡合空间 与第1容积变化部连通的槽或者孔。根据这种构成,具有第1容积的 第1容积变化部和具有第2容积的第2容积变化部通过槽或者孔相互 连通,因此在容积室扩大时能将油一并吸入到第1容积变化部和第2 容积变化部。另外,在容积室缩小时能将油从第1容积变化部和第2 容积变化部一起喷出。

优选在上述相邻的外转子片在具有构成第2容积变化部的卡合 空间的状态下在周向上相互卡合的构成中,构成第2容积变化部的 卡合空间包括位于相邻的2个叶片中的一方侧的第1卡合空间和位 于相邻的2个叶片中的另一方侧的第2卡合空间。根据这种构成,在 将相邻的外转子片相连而整体上构成环状的外转子时,能以1个外 转子片为中心例如通过第1卡合空间容易地与在一方侧(例如右侧) 相邻的外转子片卡合,并且能容易地通过第2卡合空间与在另一方 侧(例如左侧)相邻的外转子片卡合。

优选在上述第2容积变化部按照内转子相对于外转子的偏心而 能使第2容积变化的构成中,还具备吸入油的吸入口和喷出油的喷 出口,外转子包括多个外转子片,上述多个外转子片按多个叶片分 别设置,分别包括叶片连结部,构成为:在吸入口,通过使相邻的 外转子片间的周向上的距离逐渐变大,从而使第2容积逐渐变大, 并且在喷出口,通过使相邻的外转子片间的周向上的距离逐渐变 小,从而使第2容积逐渐变小。根据这种构成,能使环状的外转子 旋转时各个第2容积变化部的第2容积的扩大和收缩在各个第2容积 变化部依次通过吸入口和喷出口的定时同步地进行,因此能有效地 发挥第2容积变化部所具有的泵功能。

优选在上述一个方面的油泵中,还具备:转子收纳部,其收纳 外转子,并且能在第1方向上移动而使外转子的偏心量变化;吸入 油的吸入口和喷出油的喷出口;以及凸轮构件,其包括凸轮区域, 凸轮区域被设置成按照来自喷出口的油的喷出压力而在与第1方向 交叉的第2方向上直线地移动,随着向第2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的直线 移动而使转子收纳部在第1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外转子的偏心量增 减。根据这种构成,能随着按照油的喷出压力的凸轮构件向第2方 向上的一个方向的直线移动而使转子收纳部经过设于凸轮构件的 凸轮区域在第1方向上移动并且使外转子的偏心量增加或减少而容 易地变化。因此,在本发明中,仅通过向一个方向的移动就能使外 转子的偏心量增减,因此不需要按照油的喷出压力(内燃机的转速) 来切换油压力的作用位置,其结果是不需要设置油压方向切换阀 等,因此能相应地进一步简化油泵的构成。

优选在还具备上述转子收纳部和凸轮构件的构成中,凸轮构件 包括阀柱构件,阀柱构件按照油的喷出压力而在第2方向上直线地 移动,转子收纳部包括凸轮卡合部,凸轮卡合部与阀柱构件的凸轮 区域相对配置,构成为,阀柱构件的凸轮区域相对于转子收纳部的 凸轮卡合部的突出量沿着第2方向变化,并且按照与阀柱构件向第2 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的移动伴随的凸轮区域的突出量的变化而使转 子收纳部在第1方向移动,使外转子的偏心量增减。根据这种构成, 能有效地利用由阀柱构件的凸轮区域和转子收纳部的凸轮卡合部 构成的凸轮机构,能直接跟随与阀柱构件向第2方向上的一个方向 的移动伴随的凸轮区域的突出量变化而使外转子的偏心量增减。

优选在上述凸轮构件包括按照油的喷出压力而在第2方向上直 线地移动的阀柱构件的构成中,阀柱构件的凸轮区域包括:第1凸 轮区域,其在来自喷出口的油的喷出压力处于第1压力范围的情况 下与转子收纳部的凸轮卡合部相对配置;第2凸轮区域,其在来自 喷出口的油的喷出压力处于比第1压力范围大的第2压力范围的情 况下与转子收纳部的凸轮卡合部卡合;以及第3凸轮区域,其在来 自喷出口的油的喷出压力处于比第2压力范围大的第3压力范围的 情况下与转子收纳部的凸轮卡合部卡合,构成为:在按照来自喷出 口的油的喷出压力的增加,使阀柱构件向第2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移 动,从而将凸轮构件的凸轮区域依次切换为第1凸轮区域、第2凸轮 区域和第3凸轮区域的情况下,在第2凸轮区域中使相对于内转子的 旋转中心的、转子收纳部在第1方向上的移动量和外转子的偏心量 减少,并且从在第2凸轮区域中相对于内转子的旋转中心的、转子 收纳部在第1方向上的移动量和外转子的偏心量减少的状态起,在 第3凸轮区域中使转子收纳部在第1方向上的移动量和外转子的偏 心量增加。根据这种构成,以来自喷出口的油的喷出压力处于第1 压力范围的情况对应的第1凸轮区域为基准,在油的喷出压力从第1 压力范围增加到第2压力范围,进而从第2压力范围增加到第3压力 范围时,阀柱构件的凸轮区域沿着第2方向上的一个方向从第1凸轮 区域依次切换到第2凸轮区域并且从第2凸轮区域依次切换到第3凸 轮区域,并且,通过与阀柱构件向一个方向的移动伴随的凸轮区域 的切换,能使外转子的偏心量出现减少和增加两者,因此能使油泵 容易地产生所希望的喷出压力特性。

优选在上述凸轮区域包括第1凸轮区域、第2凸轮区域和第3凸 轮区域的构成中,按以下方式形成第1凸轮区域:使得与转子收纳 部向第1方向的移动伴随的外转子的偏心量成为第1偏心量,按以下 方式形成第2凸轮区域:使得与转子收纳部向第1方向的移动伴随的 外转子的偏心量成为比第1偏心量小的第2偏心量,按以下方式形成 第3凸轮区域:使得与转子收纳部向第1方向的移动伴随的外转子的 偏心量成为比第2偏心量的最小值大的第3偏心量。根据这种构成, 在以油的喷出压力处于第1压力范围的情况下的泵容量为基准的情 况下,能在油的喷出压力处于第2压力范围时将泵容量调整得比第1 压力范围时的泵容量小,并且能在油的喷出压力处于第3压力范围 时将泵容量调整得比第2压力范围时的泵容量大并且比第1压力范 围时的泵容量小。

优选在这种情况下,第2凸轮区域被设为随着趋向第3凸轮区域 而使外转子的偏心量从第1偏心量减少到第2偏心量,第3凸轮区域 被设为随着趋向与第2凸轮区域相反的一方侧而使外转子的偏心量 从第2偏心量增加到第3偏心量。根据这种构成,能在阀柱构件向第 2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的第2凸轮区域中,容易减少与转 子收纳部向第1方向的移动伴随的外转子的偏心量。另外,能在阀 柱构件向第2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的第3凸轮区域中,容 易地增加与转子收纳部向第1方向的移动伴随的外转子的偏心量。

优选在上述凸轮区域包括第1凸轮区域、第2凸轮区域和第3凸 轮区域的构成中,构成为:在第1压力范围中,通过使阀柱构件的 第1凸轮区域直线地移动到与转子收纳部的凸轮卡合部对应的位 置,从而使转子收纳部直线地移动到第1方向上的第1偏心位置,形 成作为最大偏心量的第1偏心量,构成为:在第2压力范围中,通过 使阀柱构件的第2凸轮区域直线地移动到与转子收纳部的凸轮卡合 部卡合的位置,从而使转子收纳部直线地移动到第1方向上的第2 偏心位置,形成比第1偏心量小的第2偏心量,构成为:在第3压力 范围中,通过使阀柱构件的第3凸轮区域直线地移动到与转子收纳 部的凸轮卡合部卡合的位置,从而使转子收纳部直线地移动到第1 方向上的第3偏心位置,形成比第2偏心量的最小值大的第3偏心量。 根据这种构成,能使转子收纳部在第1压力范围、第2压力范围和第 3压力范围中移动到分别对应的第1偏心位置、第2偏心位置和第3 偏心位置中的任一个,并且能将外转子的偏心量适当地调整为第1 偏心量、第2偏心量和第3偏心量。由此,能得到能可靠地发挥所要 求的喷出压力特性的油泵。

优选在还具备上述转子收纳部和凸轮构件的构成中,还具备: 第1施力构件,其对转子收纳部向上述凸轮构件侧施力;以及第2 施力构件,其对凸轮构件施力而使凸轮构件趋向上述喷出口侧的位 置。根据这种构成,与凸轮构件向第2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的直线移 动伴随而使转子收纳部在第1方向上移动时,能利用第1施力构件对 转子收纳部的凸轮构件侧的作用力,使转子收纳部适当地跟随凸轮 构件的凸轮区域的凸轮形状(凹凸形状)而在第1方向上移动。另 外,设有对凸轮构件施力而使其趋向喷出口侧的位置的第2施力构 件,由此在来自喷出口的油的喷出压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容易地利 用第2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将凸轮构件向与第2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相 反的另一个方向推回,因此能进行与凸轮构件的油的喷出压力相应 的可逆的动作。

此外,在本申请中,上述一个方面的油泵中也可以考虑如下构 成。

即,优选在上述一个方面的油泵中,在外转子的外表面形成有 油膜。根据这种构成,外转子包括多个叶片连结部,并且使相邻的 叶片连结部间的周向上的距离变化而伴随着使第2容积变化部的第 2容积变化的形状变化,在构成这种外转子的情况下,由于在外转 子的外表面形成了油膜,因此也能使具有这种形状变化的环状的外 转子在油泵的外壳内平滑地旋转。另外,能利用该油膜使第2容积 变化部的第2容积平滑地变化。

另外,优选在上述一个方面的油泵中,多个叶片装配于内转子 的叶片收纳部,能在周向上不发生摆动地在半径方向上滑行移动。 根据这种构成,在油泵动作时,能使叶片随着沿着半径方向的直线 的(一维的)滑行移动而相对于叶片收纳部伸缩,因此不需要将叶 片形成为例如使相对于叶片收纳部伸缩的叶片的中间部变细等的 特殊的形状。即,与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中间部比两端部细而使 按钟摆状摆动的摆(叶片)不同,能排除由于中间部的特殊形状导 致泵动作的效率降低的因素。因此,能给油泵带来高效率的泵功能。

另外,在上述外转子包括多个外转子片的油泵中,构成为:外 转子片具有在相邻的外转子片彼此在半径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能 在周向上卡合的卡合片部,构成第2容积变化部的卡合空间根据卡 合片部间的重叠量而使周向上的距离变化,从而使第2容积变化。 根据这种构成,能容易地根据相互重叠的卡合片部间的重叠量使卡 合空间的第2容积增减,因此能使外转子(第2容积变化部)容易地 发挥泵功能。

另外,优选在上述凸轮区域包括第1凸轮区域、第2凸轮区域和 第3凸轮区域的油泵中,构成为:第1凸轮区域、第2凸轮区域和第3 凸轮区域连续设置,转子收纳部的凸轮卡合部随着阀柱构件的移动 而至少沿着第2凸轮区域和第3凸轮区域滑行,由此在第1方向上移 动。根据这种构成,在阀柱构件向第2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移动的情 况下,凸轮卡合部能跟随凸轮区域(第2凸轮区域和第3凸轮区域) 的凸轮形状而进行卡合,并且能使转子收纳部在第1方向上移动, 因此以来自喷出口的油的喷出压力处于第1压力范围的情况下对应 的第1凸轮区域为基准,在第2凸轮区域中能使内转子的偏心量平滑 地减少,并且在第3凸轮区域中能使内转子的偏心量从减少状态起 平滑地增加。

另外,优选在上述一个方面的油泵中,与凸轮构件向第2方向 上的一个方向直线地移动时的凸轮区域的突出量的变化相应的转 子收纳部向第1方向的移动造成的外转子的偏心量的特性和与凸轮 构件向与一个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的另一个方向直线地移动时的 凸轮区域的突出量的变化相应的转子收纳部向第1方向的移动造成 的外转子的偏心量的特性之间具有回差。根据这种构成,在来自喷 出口的油的喷出压力以短时间间隔反复上下变动的情况下,能避免 按外转子的偏心量特性根据凸轮构件的移动方向而具有回差的量, 在油泵内产生频繁地反复进行凸轮构件追随喷出压力的频繁上下 变动而向第2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和另一个方向的直线移动动作和基 于此的转子收纳部在第1方向的小幅度往复移动动作的现象(颤动 (chattering)现象)。因此,在来自喷出口的油的喷出压力以短的 时间间隔反复上下变动的情况下,也不会使外转子的偏心量小幅度 晃动,因此能稳定地喷出油。

另外,在还具备上述转子收纳部和凸轮构件的油泵中,构成为 向凸轮构件的凸轮区域提供被吸入口吸入的油的至少一部分。根据 这种构成,在使转子收纳部经过设于凸轮构件的凸轮区域向第1方 向移动时,能容易地将与喷出压力相比压力下降的油导入凸轮区 域,能使与转子收纳部的凸轮区域抵接的部分的移动变平滑,因此 能平滑地进行利用凸轮构件使转子收纳部在第1方向上移动的凸轮 动作。由此,能可靠地跟随来自喷出口的油的喷出压力并且能得到 平滑的喷出压力特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能提供能充分增加每单位旋转的油的 净喷出量的油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油泵中的泵要素的构成的 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外转子片(单 品)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外转子片(单 品)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外转子中的相 邻的外转子片间的卡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外转子中的相 邻的外转子片间的卡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动作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动作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外转子片(单 品)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12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外转子片(单 品)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外转子中的相 邻的外转子片间的卡合状态的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油泵的整体构成的截面 图。

图16是部分地示出构成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油泵的泵体的 泵收纳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油泵的阀柱构件的结 构的立体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动作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动作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动作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油泵的动作的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油泵的特性(发动机转速- 喷出压力特性)和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油泵的特性(发动 机转速-喷出压力特性)的图。

图2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油泵的特性具有回差 这一点的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油泵的整体构成的截面 图。

图2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油泵的特性(发动机转速- 喷出压力特性)和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油泵的特性(发动 机转速-喷出压力特性)的图。

图26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油泵中的泵要素的外转子 片(单品)的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油泵100的构 成。此外,在图1和图2中,对构成油泵100的主要构成要素标注附 图标记,在图3~图7中,对油泵100的详细构成(结构)标注附图 标记。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油泵100具备:内转子10、 外转子20以及连接内转子10和外转子20的6个叶片30。另外,利用 内转子10、外转子20和6个叶片30构成了具有泵功能的泵要素35。

另外,如图2所示,油泵100具备:壳体40,其包括铁系的金属 材料,收纳环状的外转子20,使外转子20能沿箭头Q2方向旋转;以 及铝合金制的泵体(外壳)50,其收纳壳体40,使得壳体40能够移 动(Y方向)。此外,在图1中,为了示出油泵100的内部结构而省略 了收纳外转子20的壳体40和泵体50(参照图2)的图示。另外,油 泵100构成为例如搭载于未图示的内燃机(发动机)等,在这种情 况下,具有将油底壳内的油(润滑油)1(参照图2)提供给活塞周 围、曲轴等可动部(滑行部)的功能。

另外,如图2所示,油泵100具备吸入油1的吸入口52和喷出油1 的喷出口53。吸入口52和喷出口53在壳体40的背后(纸面远侧)形 成于泵体50。另外,油泵100具备从纸面近侧覆盖泵体50的未图示 的盖。由此,构成为在被盖封闭的泵体50内形成由内转子10、外转 子20和6个叶片30分别包围而成的6个容积室61。在此,各个容积室 61具有容积V1。另外,在后面还要说到,构成为在油泵100动作时 按照与叶片30的伸缩(滑行移动)伴随的容积室61的形状变化(扩 大和缩小)而使容积V1增减。此外,容积室61是本发明的“第1容 积变化部”的一个例子。另外,容积V1是本发明的“第1容积”的 一个例子。

以下说明泵要素35的构成。另外,油泵100的动作在后面详细 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铁系的金属材料的内转子10具有在作为 旋转中心R的中心部具有轴孔11。另外,轴孔11连接有未图示的驱 动轴,由此使内转子10在旋转中心R的位置被固定的状态下向一个 方向(箭头Q2方向)旋转。在此,在油泵100中,内燃机(发动机) 的曲轴被用作内转子10的驱动源。另外,内转子10具有沿着内转子 10的外周部设置的叶片收纳部12。

叶片收纳部12具有从内转子10的外周部向轴孔11(旋转中心 R)在半径方向上延伸的6个凹部12a。此外,在此记载的“半径方 向”表示内转子10绕着旋转中心R旋转时沿着旋转半径的方向。另 外,各个凹部12a在半径方向上具有规定的深度,凹部12a配置为以 轴孔11为中心相互具有等角度间隔(60度间隔)。另外,凹部12a从 内转子10的一方侧(X2侧)的端面到另一方侧(X1侧)的端面沿 着X方向呈槽状延伸。另外,夹着叶片30使其能够滑行的凹部12a 的从沿着X方向延伸的一方侧的内壁面到相对的另一方侧的内壁面 的宽度W(参照图7)是固定的。另外,内转子10沿着X方向具有规 定的转子宽度L(参照图1)。此外,转子宽度L与外转子20和壳体40 在X方向上的长度(宽度)是相同的。

如图2所示,铝合金制的外转子20具有6个外转子片21。另外, 各个外转子片21构成为呈圆周状依次连接(卡合)。由此,外转子 20构成为外转子片21在沿着壳体40的内周面40a按圆环状相连的状 态下相对于壳体40向箭头Q2方向旋转。

另外,如图3所示,外转子片21包括分别形成为部分圆弧状的 第1卡合片部21a、第2卡合片部21b、第3卡合片部21c以及第4卡合 片部21d。另外,外转子片21还包括在轴方向(X方向)上延伸的基 部21e,第1卡合片部21a和第4卡合片部21d的在Q2侧沿轴方向(X 方向)延伸的根部从Q1侧与基部21e连接。另外,第2卡合片部21b 和第3卡合片部21c的在Q1侧沿轴方向(X方向)延伸的根部从Q2 侧与基部21e连接。在此,在本说明书中,Q1侧和Q2侧分别对应于 外转子片21的周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因此,外转子片21是具 有第1卡合片部21a~第4卡合片部21d以基部21e为中心在周向上 (箭头Q1方向和箭头Q2方向)扩展为圆弧状的翼状的一体结构部 件。此外,基部21e是本发明的“叶片连结部”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从图3的上方(Z2侧)沿着箭头Z1方向观察1个外转 子片21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以基部21e为中心相互配置为对角关 系的第1卡合片部21a和第3卡合片部21c配置在外转子片21的半径 方向的外侧(纸面近侧)。而相互配置为对角关系的第2卡合片部21b 和第4卡合片部21d相对于第1卡合片部21a和第3卡合片部21c配置 在半径方向的内侧(纸面远侧)。因此,第1卡合片部21a~第4卡合 片部21d配置为按该顺序以半径方向的外侧、内侧、外侧、内侧这 样沿着半径方向具有交错(错落)的关系。另外,如图2所示,第1 卡合片部21a和第3卡合片部21c各自的外侧表面3构成为隔着油膜 1a相对于壳体40的内周面40a在周向上(箭头Q方向)滑行。

另外,如图5所示,在将第1卡合片部21a~第4卡合片部21d具 有错落结构的外转子片21相连的情况下,Q2侧的外转子片21的第1 卡合片部21a相对于Q1侧的外转子片21的第2卡合片部21b以从半径 方向外侧(纸面近侧)被覆盖的方式进行卡合。另外,Q2侧的外转 子片21的第4卡合片部21d相对于Q1侧的外转子片21的第3卡合片部 21c以在半径方向内侧(纸面远侧)潜入的方式进行卡合。即,相 对的Q2侧的第1卡合片部21a的半径方向内侧的内侧表面2与相对的 在Q1方向上相邻的第2卡合片部21b的半径方向外侧的外侧表面3抵 接(面接触)。另外,相对的Q2侧的第4卡合片部21d的半径方向外 侧的外侧表面3与相对的在Q1方向上相邻的第3卡合片部21c的半径 方向内侧的内侧表面2抵接(面接触)。

因此,如图5和图6所示,Q2侧的外转子片21中的第1卡合片部 21a和第4卡合片部21d与在Q1侧与该外转子片21相邻的外转子片21 中的第2卡合片部21b和第3卡合片部21c沿着转子宽度方向(X方向) 交错地组合。并且,Q2侧的第1卡合片部21a及第4卡合片部21d与 Q1侧的第2卡合片部21b及第3卡合片部21c各自的内侧表面2与外侧 表面3的卡合在沿着Q方向相邻的外转子片21中依次重复发生。这样 将6个外转子片21连成圆环状(圆周状)来构成外转子20(参照图2)。

另外,第1卡合片部21a~第4卡合片部21d形成为部分圆弧状, 因此相邻的外转子片21彼此在周向上(箭头Q方向)的重叠区(重 なりしろ)(卡合面积)能在规定范围(各片部的周向上的长度的 范围)内沿着箭头Q1方向或者箭头Q2方向增减。此外,图6是从配 置有内转子10(参照图2)的一方侧观察相互相邻的外转子片21的 图。因此,构成为装入了壳体40(参照图2)内的外转子20使相邻 的外转子片21彼此在规定范围内增加或者减少周向上(箭头Q方向) 的距离(卡合面积),并且仍然维持相互的卡合状态。

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箭头Q方向上相互相邻的 外转子片21间,分别形成有以下说明的卡合空间5~8。

具体地说,如图5和图6所示,首先,通过1个外转子片21中的 Q2侧的第1卡合片部21a与在Q1侧相邻的外转子片21的第2卡合片 部21b的卡合,在第2卡合片部21b的外侧表面3侧形成能使容积增减 (伸缩)的1个卡合空间5。卡合空间5是形成在第2卡合片部21b的 外侧表面3和与它相对的壳体40的内周面40a(参照图2)之间的空 间。另外,如图7所示,卡合空间5位于相邻的2个叶片30中的Q1侧 (一方侧)。另外,与此同时,在第1卡合片部21a的内侧表面2侧形 成能使容积增减(伸缩)的1个卡合空间6。卡合空间6是直接露出 到内转子10(参照图2)侧的空间。另外,卡合空间6位于相邻的2 个叶片30中的Q2侧(另一方侧)。此外,卡合空间5和6分别是本发 明的“第1卡合空间”和“第2卡合空间”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基部21e与第2卡合片部21b的连接部形成有1个切口部 21f。切口部21f是从基部21e的一方侧(X2侧)的端部起沿轴方向 (X方向)具有规定的长度(深度),沿着厚度方向将第2卡合片部 21b的一部分切成槽状的切口。由此将第2卡合片部21b的内侧表面2 侧和外侧表面3侧连通。由此,如图7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构 成为位于外转子20的外侧表面3侧的卡合空间5与被内转子10、外转 子20和相邻的2个叶片30包围的容积室61通过切口部21f连通。此 外,优选切口部21f的容积在容易使油1流动的范围内比卡合空间5 尽可能小。此外,切口部21f是本发明的“槽部”的一个例子。

另外,外转子20中还存在另一个类似的构成。如图5和图6所示, 通过1个外转子片21中的Q2侧的第4卡合片部21d与在Q1方向上相 邻的外转子片21的第3卡合片部21c的卡合,在第4卡合片部21d的外 侧表面3侧形成能使容积增减(伸缩)的1个卡合空间7。卡合空间7 是形成在第4卡合片部21d的外侧表面3和与它相对的壳体40的内周 面40a(参照图2)之间的空间。另外,如图7所示,卡合空间7位于 相邻的2个叶片30中的Q2侧(另一方侧)。另外,与此同时,在第3 卡合片部21c的内侧表面2侧形成能使容积增减(伸缩)的1个卡合 空间8。卡合空间8是直接露出到内转子10侧的空间。另外,卡合空 间8位于相邻的2个叶片30中的Q1侧(一方侧)。此外,卡合空间7 和8分别是本发明的“第2卡合空间”和“第1卡合空间”的一个例 子。

另外,在第1卡合片部21a与第4卡合片部21d沿着轴方向(X方 向)相对的端部形成有沿着周向(箭头Q方向)从Q1侧的端部延伸 到基部21e的1个切口部21g。另外,切口部21g是在X方向上具有规 定的宽度的状态下沿着厚度方向将第4卡合片部21d的一部分切成 槽状的切口。由此将第1卡合片部21a的内侧表面2侧与第4卡合片部 21d的外侧表面3侧连通。由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构 成为位于外转子20的外侧表面3侧的卡合空间7与被内转子10、外转 子20和相邻的2个叶片30包围的容积室61(参照图7)通过切口部21g 连通。此外,优选切口部21g的容积在容易使油1流动的范围内比卡 合空间7尽可能小。此外,切口部21g是本发明的“槽部”的一个例 子。

此外,从图6也可知,卡合空间6和8配置在外转子20的旋转半 径方向上的内侧表面2侧,因此卡合空间6和8实质上与容积室61(参 照图7)连接(连通)。

另外,构成为利用上述卡合空间5、6、7和8形成在相互卡合的 外转子片21间具有容积V2的1个容积室62。即,卡合空间5~8的合 计容积相当于容积V2。此外,卡合空间6和8实质上与容积室61连通, 但是在此,作为形成在外转子20侧的能增减的卡合空间而与容积室 61区别记载。另外,容积室62构成为随着相邻的外转子片21彼此在 周向上(箭头Q方向)的重叠区(卡合面积)在规定范围内增减而 同步进行使卡合空间5~8的各容积增减的动作。即,在相邻的外转 子片21向相互分离的方向位移的情况下,“重叠区”变少,容积V2 随着卡合空间5~8而单调地增加。另外,在相邻的外转子片21向相 互靠近的方向位移的情况下,“重叠区”变多,容积V2随着卡合空 间5~8而单调减少。另外,该卡合空间5~8的各容积的增减动作承 担后述的外转子20的泵功能。此外,容积室62是本发明的“第2容 积变化部”的一个例子。另外,容积V2是本发明的“第2容积”的 一个例子。

另外,如图3所示,在外转子片21的基部21e形成有具有规定的 内径并且半径方向内侧的一部分被切成部分圆弧状(C字状)的卡 合部21h。另外,如图4所示,卡合部21h沿着基部21e的轴方向从一 方侧(X2侧)的端部到另一方侧(X1侧)的端部按直线状延伸, 卡合部21h在轴方向(X方向)上贯通基部21e。即,卡合部21h的X 方向的长度等于叶片30的宽度(内转子10的转子宽度L)。此外,卡 合部21h是本发明的“叶片连结部”的一个例子。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关于外转子片21的半径方向外侧的外 侧表面3,在第1卡合片部21a的与基部21e相反的一方侧(Q1侧)的 侧端部21j、第3卡合片部21c的与基部21e相反的一方侧(Q2侧)的 侧端部21k和基部21e的Q2侧的侧端部21m分别使半径方向的厚度 变小而具有顶端变细一些的形状。由此,在将6个外转子片21组合 而成的外转子20沿着壳体40的内周面40a旋转时,容易对外转子20 的外表面20a与壳体40的内周面40a之间的微小间隙导入油1(参照 图2)。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7所示,构成为在外转 子20的外表面20a形成有薄的油膜1a的状态下,外转子20在壳体40 内旋转。

如图7所示,铝合金制的叶片30具有基部31和顶端部32。基部 31在顶端部32侧具有使厚度T变小而收窄一些的部分,在该收窄的 部分的顶端一体地连接有顶端部32。另外,基部31具有根部31a。 另外,叶片30构成为从根部31a侧插入到内转子10的凹部12a(叶片 收纳部12)。此外,基部31是本发明的“收纳于叶片收纳部的部分” 的一个例子。

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基部31的厚度T沿着半径方向(叶 片30的移动方向)是固定的。另外,凹部12a的宽度W形成为比基 部31的厚度T大了微小的量,基部31的在X方向上延伸的外侧面构 成为相对于凹部12a的在X方向上延伸的内侧面沿着旋转半径方向 平滑地滑行(滑行移动)。即,多个叶片30被配置在内转子10的叶 片收纳部12的凹部12a,使得多个叶片30在作为内转子10的旋转方 向的周向上(箭头Q方向)不摆动,能随着顶端部32相对于凹部12a 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动作和与其相反的根部31a向凹部12a导入 半径方向内侧的动作进行滑行移动动作。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利用凹部12a和叶片30的根部 31a在内转子10的叶片收纳部12形成具有容积V3的1个容积室63。另 外,构成为容积室63的容积V3随着叶片30相对于凹部12a伸缩自如 地滑行移动而增减。也就是说,在叶片30(顶端部32)从凹部12a 伸出时容积V3增加,并且在叶片30(根部31a)被导入凹部12a时容 积V3减少。此外,容积室63是本发明的“第3容积变化部”的一个 例子。此外,容积V3是本发明的“第3容积”的一个例子。

另外,叶片30的顶端部32带有倒角,顶端部32构成为嵌入到形 成于外转子片21的基部21e的卡合部21h。此外,卡合部21h的截面 积形成为比顶端部32的截面积大了微小的量,顶端部32的外周面构 成为具有一些空隙地与卡合部21h的内周面连结(卡合)。由此,叶 片30构成为能不受叶片30与外转子片21的连结角度的限制而相对 于内转子10的凹部12a在半径方向上滑行移动。另外,在连成圆环 状的外转子片21侧,能不受与叶片30的连结角度的限制而在整体上 保持环状形状地在壳体40内旋转。

另外,在内转子10的内部形成有连通路13(在图2中用虚线表 示),其将由凹部12a和叶片30的根部31a形成的容积室63和被内转 子10、外转子20和相邻的2个叶片30包围的容积室61连通。由此, 在第1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位于相邻的叶片30间的1个容积室61、形 成在周向上(箭头Q方向)与该部分卡合的外转子片21间的容积室 62以及容积室61附近的容积室63相互连通。即,以这些容积室61~ 63为一组的容积室绕着内转子10相互隔开的状态形成6组。

构成泵要素35(参照图1)的内转子10、外转子20和叶片30是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由此在油泵100中,如下那样装入各个部件。 即,如图2所示,在将内转子10和由6个外转子片21连成环状的外转 子20一起配置在壳体40内的状态下,将叶片30的基部31沿着X方向 滑行插入内转子10的凹部12a(叶片收纳部12),并且将叶片30的顶 端部32沿着X方向嵌入外转子片21的卡合部21h。另外,将6个叶片 30被同样地嵌入,将内转子10和外转子20通过叶片30连接起来。然 后,用未图示的盖覆盖而将泵体50封闭。并且,构成为在利用驱动 源(曲轴)使内转子10向箭头Q2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通过6个叶片 30而使外转子20也与内转子10向相同的箭头Q2方向旋转。

此外,在图2中,示出了内转子10的旋转中心R与外转子20的 旋转中心U完全一致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各叶片30中,顶端 部32从凹部12a(叶片收纳部12)向外转子片21侧突出相同的量。 因此,即使使内转子10旋转,各叶片30也只是保持相同的突出量进 行旋转移动而带着外转子20转动,因此油泵100不能发挥后述的泵 功能。

另外,保持外转子20的壳体40在Y方向(箭头Y1方向或者箭头 Y2方向)上移动规定量。由此,构成为外转子20的旋转中心U相对 于内转子10的旋转中心R相对地在横方向(箭头Y1方向或者箭头Y2 方向)上偏心。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各个叶片30按沿着箭 头Q2方向的每个旋转位置使顶端部32从凹部12a(叶片收纳部12) 向外转子片21侧突出与偏心相应的量。因此,随着内转子10的旋转 而各个叶片30相对于凹部12a伸缩并且旋转移动来带着外转子20转 动。由此,油泵100构成为具有泵功能而进行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2和图6~图9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油泵100的 动作。

首先,如图2所示,在内转子10向箭头Q2方向旋转的情况下, 外转子20也通过6个叶片30向与内转子10相同的箭头Q2方向旋转。 然后,如图8所示,基于规定的控制动作,保持外转子20的壳体40 向箭头Y1方向移动,由此使外转子20的旋转中心U相对于内转子10 的旋转中心R在横方向(Y1方向)上偏心。

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具有规定 的偏心量而向箭头Q2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按照该偏心量使容积室 61、62和63各自的形状(容积)变化,并且承担泵功能来进行动作。 即,在油泵100中,根据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而使容 积室61的容积V1、容积室62的容积V2和容积室63的容积V3分别变 化(增减)来进行发挥泵功能的动作。

分别独立地说明,首先,在容积室61中,根据外转子20相对于 内转子10的偏心量,叶片30的半径方向外侧的顶端部32(参照图7) 在半径方向上的滑行位置随着外转子20的旋转移动而变化,由此反 复进行使容积V1增减的动作。具体地说,如图8和图9所示,随着各 容积室61按箭头Q2方向依次通过泵体50的吸入口52(参照图8)附 近,叶片30沿着半径方向从凹部12a(参照图7)逐渐增加顶端部32 (参照图7)的突出量。另外,随着顶端部32的突出,包围1个容积 室61的相邻的外转子片21间的周向上(箭头Q方向)的距离逐渐变 大。由此,容积室61的容积V1逐渐变大。另外,随着各容积室61 按箭头Q2方向依次通过泵体50的喷出口53(参照图8)附近,叶片 30沿着半径方向逐渐增加根部31a(参照图7)对凹部12a(参照图7) 的插入量。另外,随着根部31a的插入,包围1个容积室61的相邻的 外转子片21间的周向上(箭头Q方向)的距离逐渐变小。由此,容 积室61的容积V1逐渐变小。

另外,在容积室62中,根据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 叶片30的半径方向外侧的顶端部32在半径方向上的滑行位置随着 外转子20的旋转移动而变化,由此反复进行使容积V2增减的动作。 具体地说,随着各容积室62按箭头Q2方向依次通过吸入口52(参照 图8)附近,叶片30的突出量增加,并且相邻的外转子片21向相互 分离的方向位移,外转子片21间的周向上(箭头Q方向)的距离逐 渐变大。由此,包括卡合空间5~8的容积室62的容积V2逐渐变大。 另外,随着各容积室62按箭头Q2方向依次通过喷出口53附近,叶片 30的插入量增加,并且相邻的外转子片21向相互靠近的方向位移, 外转子片21间的周向上(箭头Q方向)的距离逐渐变小。由此,包 括卡合空间5~8的容积室62的容积V2逐渐变小。

另外,在容积室63中,根据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 多个叶片30在半径方向上滑行移动,由此反复进行使内转子10的叶 片收纳部12的容积V3增减的动作。具体地说,随着各容积室63按箭 头Q2方向依次通过吸入口52(参照图8)附近,叶片30的突出量增 加,并且容积室63的容积V3逐渐变大。另外,随着各容积室63按箭 头Q2方向依次通过喷出口53附近,叶片30的插入量增加,并且容积 室63的容积V3逐渐变小。此外,图9示出了内转子10和外转子20相 对于图8在箭头Q2方向上旋转约30度后的状态。

此外,在油泵100中,位于相邻的叶片30间的1个容积室61、形 成在周向上卡合于该部分的外转子片21间的容积室62(卡合空间 5~8)以及容积室61附近的容积室63通过上述切口部21f(参照图 6)、切口部21g(参照图6)和连通路13(参照图7)相互连通,并 且扩大和缩小的动作相互同步。由此,在通过吸入口52附近时,在 流路上成为一组的容积室61~63中,容积V1、容积V2和容积V3一 起扩大并且吸入油1。并且,然后,在通过喷出口53附近时在流路 上成为一组的容积室61~63使容积V1、容积V2和容积V3一起缩小 并且喷出油1。此外,内转子10每转1圈进行一次使容积室61~63 在容积上一体地扩大和缩小的泵动作。

另外,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能根据壳体40(参照 图2)的移动位置而调整为任意的大小。即,在偏心量相对较小的 情况下,容积室61~63在容积上一体地扩大和缩小的泵动作量相对 较小,油1的喷出量相对较少。另外,在偏心量相对较大的情况下, 容积室61~63在容积上一体地扩大和缩小的泵动作量相对较大,油 1的喷出量相对较多。

在油泵100中,1次旋转中一组容积室61~63的容积从缩小状态 到扩大状态的动作和从扩大状态到缩小状态的一系列动作在各容 积室的组中按错开60度的相位依次实施。由此,实现了将油1从吸 入口52吸入泵主体并且从喷出口53喷出的连续的泵动作。在此,未 图示的驱动源的驱动力使内转子10旋转,随着内转子10的旋转,使 通过叶片30环状连接到其外侧的外转子20旋转。此时,6个外转子 片21使卡合状态周期性地变化,使外转子20(容积室62)进行泵动 作。另外,在驱动源的驱动力带动内转子10和外转子20转动时,基 于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状态使叶片30滑行(往复)移动。 此时,叶片30不仅进行往复移动,也在叶片收纳部12的凹部12a内 进行使容积室63扩大和缩小的泵动作。

这样,在油泵100中,将内置于壳体40内并随着内转子10的旋 转而变形的可动部(空间部:容积室61~63)的变形运动全部转换 为泵动作。此时,基部31使用不变细而具有固定厚度T的叶片30, 因此不会发生在使容积室63的容积V3减少的过程中在容积室61中 与容积室63相反地使容积V1增加的负面因素(无用功),使容积室 61~63同步发生的容积变化在油泵100整体的泵动作中有效地发挥 作用。另外,如上所述,可动部(容积室61~63)的变形运动利用 了输入到内转子10的驱动源的驱动力。因此,在油泵100中,容积 室61~63一体地进行动作的结构有助于将驱动源的驱动力尽可能 地转换为泵动作来喷出油1。特别是,除了容积室61以外,容积室 62和63的变形运动也加入了泵动作,因此有效地对容积室61的容积 V1加上了容积室62的容积V2和容积室63的容积V3。这意味着增加 了每单位旋转的油1的净喷出量。油泵100是如上述那样构成的。

在第1实施方式中,能得到如下效果。

即,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具备:内转子10,其包 括分别收纳6个叶片30的叶片收纳部12(6个凹部12a),使叶片30 能在半径方向上滑行移动;外转子20,其包括与6个叶片30各自的 半径方向外侧的顶端部32连结的6处基部21e;容积室61,其按照内 转子10相对于外转子20的偏心量而使容积V1变化从而具有泵功能; 以及容积室62,其设于外转子20,按照内转子10相对于外转子20 的偏心而使相邻的基部21e间的周向上的距离发生变化,由此使容 积V2变化从而具有泵功能。由此,在被叶片30相互分隔开的容积室 61的高效率的泵动作的基础上,还能有效地利用新设于外转子20 的容积室62的泵动作。因此,能充分增加油泵100每单位旋转的油1 的净喷出量。其结果是能提高油泵100的泵效率。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能使高效地确保油1的喷出量的容积 室61按加上了外转子20侧的容积室62的泵动作的量来高效地增加 油1的喷出量。因此,在相同喷出量下进行比较的情况下,能使转 子宽度L(参照图1)变短等而使油泵100小型化,因此能提高油泵 100对内燃机(发动机)等的搭载性。另外,由于油泵100小型化而 能减少油泵100的驱动时的机械损失(机械损失),因此能减少驱动 油泵100的驱动源的负荷而谋求节能化。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还具备容积室63,多个叶片30按照内 转子10相对于外转子20的偏心量而在半径方向上滑行移动,由此使 内转子10的叶片收纳部12中的容积V3发生变化从而具有泵功能。由 此,在容积室61和容积室62所具有的泵动作的基础上,也没有忽视 叶片30相对于叶片收纳部12在半径方向上直线地滑行移动导致叶 片收纳部12中的容积室63的容积变化而将其加入到吸入喷出油1的 泵动作来构成油泵100,因此能按有效地加上容积室63所具有的泵 动作的量使油泵100所具有的每单位旋转的油1的喷出量进一步增 加。其结果是能使油泵100进一步小型化。另外,使用在半径方向 上直线地滑行移动的叶片30,因此不需要使相对于叶片收纳部12 (凹部12a)伸缩的各个叶片30的中间部变细。因此,在容积室63 使容积V3减少的方向上发生容积变化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在容积室 63附近由于容积室61侧的部分而增加新的容积(出现新的容积室) 的负面因素(无用功)等,因此能使容积室61~63的容积变化在油 泵100整体的泵动作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还具备吸入油1的吸入口52和喷出油 1的喷出口53。并且将油泵100构成为:在吸入口52,收纳于叶片收 纳部12的叶片30向半径方向外侧逐渐地滑行移动,由此使内转子10 的叶片收纳部12的容积V3逐渐变大,并且在喷出口53,收纳于叶片 收纳部12的叶片30向半径方向内侧逐渐地滑行移动,由此使内转子 10的叶片收纳部12的容积V3逐渐变小。由此,能容易将随着叶片30 向半径方向外侧方向和内侧方向的直线往复移动而在叶片收纳部 12(凹部12a)中反复出现(增加)和消失(减少)的容积V3的容 积变化作为泵动作进行利用。此时,油泵100的驱动力(内转子10 的驱动力)不仅能变换为与叶片30的滑行移动伴随的容积室61(容 积V1)和容积室62(容积V2)的容积变化,还能变换为与叶片30 的滑行移动伴随的容积室63(容积V3)的容积变化,因此不会浪费 驱动力,能提高油泵100的机械效率。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叶片30的收纳于叶片收纳部12的基 部31的厚度T是固定的。由此,利用收纳于叶片收纳部12的基部31 的厚度T固定的叶片30,能使叶片30在叶片收纳部12中不发生晃荡 地在半径方向上稳定地滑行移动。另外,在往复移动时叶片30不会 发生晃荡,因此能提高容积室63反复扩大(增加)和缩小(减少) 时的气密性。由此,能将容积室63的泵效率维持为高水平。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容积室62构成为能按照内转子10相 对于外转子20的偏心而使叶片30的半径方向外侧的顶端部32在半 径方向上的滑行位置发生变化,由此使外转子20的多个基部21e间 在周向上的距离发生变化,由此能使容积室62的容积V2发生变化。 由此,能适当利用叶片30的半径方向外侧的顶端部32在半径方向上 的滑行位置的位移来使外转子20中的多个基部21e间的周向上的距 离容易变化(伸缩)。由此,能适当利用叶片30的半径方向上的驱 动力来使容积室62发挥泵功能。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外转子20包括多个外转子片21,上 述多个外转子片21按多个叶片30分别设置,分别包括基部21e。并 且,在相邻的外转子片21彼此在周向上(箭头Q方向)的距离可变 化地卡合的状态下将多个外转子片21按圆周状配置来构成外转子 20。由此,能适当利用相邻的外转子片21彼此在周向上(箭头Q方 向)的离合动作(伸缩动作),发挥使容积室62反复扩大和缩小的 泵功能。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相邻的外转子片21构成为在具有构 成容积室62的卡合空间5~8的状态下在周向上(箭头Q方向)相互 卡合,并且通过使相邻的外转子片21间的周向上(箭头Q方向)的 距离发生变化而使卡合空间5~8的容积V2变化来构成油泵100。由 此,能适当将外转子片21彼此卡合时的卡合空间5~8用作容积V2, 发挥在容积室62中反复扩大、缩小容积V2的泵功能。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外转子片21具有在相邻的外转子片 21彼此在半径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能在周向上卡合的第1卡合片部 21a~第4卡合片部21d。并且,构成容积室62的一部分的卡合空间5 和6按照第1卡合片部21a与第2卡合片部21b的重叠量使周向上的距 离变化,并且构成容积室62的一部分的卡合空间7和8按照第3卡合 片部21c与第4卡合片部21d的重叠量而使周向上的距离变化,由此 使卡合空间5~8的合计的容积V2变化,这样构成外转子20。由此, 能容易地按照相互重叠的第1卡合片部21a~第4卡合片部21d间的 重叠量使卡合空间5~8的容积V2增减,因此能使外转子20(容积室 62)容易地发挥泵功能。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1个外转子片21中设有将构成容积 室62的卡合空间5与容积室61连通的切口部21f以及将构成容积室 62的卡合空间7与容积室61连通的切口部21g。由此,具有容积V1 的容积室61和具有容积V2的容积室62通过切口部21f和切口部21g 相互连通,因此在容积室扩大时能将油1一并吸入到容积室61和容 积室62。另外,在容积室缩小时能将油1从容积室61和容积室62一 起喷出。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位于相邻的2个叶片30中的一方侧(图 5中的Q1侧)的卡合空间5和8以及位于相邻的2个叶片30中的另一方 侧(图5中的Q2侧)的卡合空间6和7构成一组的卡合空间5~8,这 样构成外转子20。由此,在将相邻的外转子片21依次相连而整体上 构成圆环状(圆周状)的外转子20时,能以1个外转子片21为中心 例如通过卡合空间5和8容易地与在一方侧(Q1侧)相邻的外转子片 21卡合,并且能容易地通过卡合空间6和7与在另一方侧(Q2侧)相 邻的外转子片21卡合。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吸入口52,相邻的外转子片21间 的周向上(箭头Q方向)的距离逐渐变大从而使容积V2逐渐变大, 并且在喷出口53,相邻的外转子片21间的周向上(箭头Q方向)的 距离逐渐变小从而使容积V2逐渐变小,这样构成外转子20。由此, 能使环状的外转子20旋转时各个容积室62的容积V2的扩大和收缩 与各个容积室62依次通过吸入口52和喷出口53的定时同步地进行, 因此能有效地发挥容积室62所具有的泵功能。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外转子20的外表面20a形成有油膜 1a。由此,即使在构成包括多个多个基部21e,并且使相邻的基部 21e间的周向上的距离变化时伴随着使容积室62的容积V2变化的形 状变化的外转子20的情况下,由于在外转子20的外表面20a形成有 油膜1a,因此能使具有这种形状变化的环状的外转子20在油泵100 的壳体40内平滑地旋转。另外,能利用该油膜1a使容积室62的容积 V2平滑地变化。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多个叶片30在周向上(箭头Q方向) 不发生摆动而是能在半径方向滑行移动地装配于内转子10的叶片 收纳部12的凹部12a。由此,在油泵100的动作时,能使各个叶片30 随着沿着半径方向的直线的(一维的)滑行移动而相对于叶片收纳 部12(凹部12a)伸缩,因此不需要将叶片30形成为使相对于叶片 收纳部12伸缩的叶片30的基部31部分地变细等的特殊形状。由此, 与叶片的中间部比两端部(顶端部和根部)细而按钟摆状摆动的叶 片的构成不同,能通过使用基部31不变细而具有固定的厚度T的叶 片30来排除泵使动作的效率降低的因素。即,给容积室61能带来高 效率的泵功能。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和图10~图14说明第2实施方式。在该第2实 施方式中,说明将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外转子20(参照 图2)不同的形状的外转子片221组合来构成环状的外转子220的例 子。此外,在图10中,对构成油泵200的主要构成要素标注了附图 标记,在图11~图14中,对油泵200的详细构成(结构)标注了附 图标记。另外,在图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与 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图示。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油泵200具备:构成泵要 素235的内转子10、外转子220以及6个叶片30。另外,在泵体50内 形成有被内转子10、外转子220和6个叶片30分别包围而成的6个容 积室261。另外,容积室261的容积V1随着在油泵200的动作时叶片 30的伸缩(滑行移动)导致的容积室261的扩大和缩小而增减。此 外,容积室261是本发明的“第1容积变化部”的一个例子。

在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外转子220具有构成为能呈圆周状依 次连接(卡合)的6个外转子片221。由此,外转子220构成为在将 外转子片221在壳体40内连成圆环状的状态下相对于壳体40向箭头 Q2方向旋转。

另外,如图11所示,外转子片221包括分别形成为部分圆弧状 的第1卡合片部221a、第2卡合片部221b和第3卡合片部221c。另外, 外转子片221还包括沿轴方向(X方向)延伸的基部221e,第1卡合 片部221a和第2卡合片部221b的在Q2侧沿轴方向(X方向)延伸的 根部从Q1侧与基部221e连接。另外,第3卡合片部221c的在Q1侧沿 轴方向(X方向)延伸的根部从Q2侧与基部221e连接。因此,外转 子片221是具有如下形状的一体结构部件:第1卡合片部221a和第2 卡合片部221b相对于基部221e向Q1侧扩展为圆弧状的翼,并且,第 3卡合片部221c相对于基部221e向Q2侧扩展为圆弧状的翼。另外, 如图12所示,外转子片221形成为在从X2侧的端部到X1侧的端部除 了后述的切口部221f和切口部221g以外具有一样的截面形状。此 外,基部221e是本发明的“叶片连结部”的一个例子。

另外,如图13所示,在将外转子片221相连的情况下,利用Q2 侧的外转子片221的第1卡合片部221a和第2卡合片部221b从半径方 向外侧和内侧夹住而卡合在Q1侧相邻的外转子片221的第3卡合片 部221c。并且,利用Q1侧(一方侧)的外转子片221的第1卡合片部 221a和第2卡合片部221b夹住Q2侧(另一方侧)的外转子片221的第 3卡合片部221c的卡合关系在沿着Q方向相邻的外转子片221中依次 反复发生。这样,将6个外转子片221连成圆环状(圆周状)来构成 外转子220(参照图10)。

另外,如图13所示,构成为相邻的外转子片221彼此的周向上 (箭头Q方向)的重叠区(卡合面积)能在规定范围(各片部的周 向上的长度的范围)内沿着箭头Q方向增减。因此,装入壳体40(参 照图10)内的外转子220构成为,相邻的外转子片221彼此在规定范 围内使周向上(箭头Q方向)的距离(卡合面积)增加或者减少并 且仍然维持各自的卡合状态。

在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箭头Q方向上相互相邻的外转子 片221间分别形成有以下说明的卡合空间201~203。

具体地说,如图13所示,利用1个外转子片221中的Q2侧的第1 卡合片部221a和第2卡合片部221b与在Q1侧相邻的外转子片221的 第3卡合片部221c的卡合在第3卡合片部221c的外侧表面3侧形成能 使容积增减(伸缩)的1个卡合空间201。该卡合空间201是形成在 第3卡合片部221c的外侧表面3和与它相对的壳体40的内周面40a (参照图10)之间的空间。另外,与此同时,在第3卡合片部221c 的内侧表面2侧形成能使容积增减(伸缩)的1个卡合空间202。该 卡合空间202是直接露出到内转子10(参照图10)侧的空间。另外, 在第1卡合片部221a与第2卡合片部221b相互相对的供第3卡合片部 221c插入的部分形成能使容积增减(伸缩)的1个卡合空间203。另 外,如图14所示,卡合空间201和202位于相邻的2个叶片30中的Q1 侧(一方侧)。另外,卡合空间203位于相邻的2个叶片30中的Q2侧 (另一方侧)。此外,卡合空间201和202是本发明的“第1卡合空间” 的一个例子。另外,卡合空间203是本发明的“第2卡合空间”的一 个例子。

另外,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基部221e与第2卡合片部221b的 连接部形成有1个切口部221f。切口部221f从基部221e的一方侧(X2 侧)的端部起在轴方向(X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深度),将第 2卡合片部221b的一部分沿着厚度方向切成槽状。由此,构成为将 第2卡合片部221b的内侧表面2侧与外侧表面3侧连通。由此,在第2 实施方式中,位于第1卡合片部221a与第2卡合片部221b之间的卡合 空间203和被内转子10、外转子220以及相邻的2个叶片30包围的容 积室261通过切口部221f连通。此外,优选切口部221f的容积在容 易使油1流动的范围内比卡合空间203尽可能小。此外,切口部221f 是本发明的“槽部”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基部221e与第3卡合片部221c的连接部形成有1个切口 部221g。切口部221g是从基部221e的一方侧(X2侧)的端部起在轴 方向(X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深度)而将第3卡合片部221c 的一部分沿着厚度方向切成槽状的切口。由此,构成为将第3卡合 片部221c的内侧表面2侧与外侧表面3侧连通。由此,在第2实施方 式中,位于第3卡合片部221c的外侧表面3侧的卡合空间201与位于 第3卡合片部221c的内侧表面2侧的卡合空间202(容积室261)通过 切口部221g连通。此外,优选切口部221g的容积在容易使油1流动 的范围内比卡合空间201尽可能小。此外,切口部221g是本发明的 “槽部”的一个例子。

另外,如图13所示,构成为利用上述卡合空间201、202和203 在相互卡合的外转子片221间形成具有容积V2的1个容积室262。即, 卡合空间201~203的合计容积相当于容积V2。此外,卡合空间202 实质上与容积室261连通,但是在此,作为形成在外转子220侧的能 增减的卡合空间而与容积室261区别记载。另外,容积室262构成为 随着相邻的外转子片221彼此在周向上(箭头Q方向)的重叠区(卡 合面积)在规定范围内增减而同步进行卡合空间201~203的各容积 增减的动作。由此,在相邻的外转子片221向相互远离的方向位移 的情况下“重叠区”变少,与卡合空间201~203伴随的容积V2单调 增加。另外,在相邻的外转子片221向相互靠近的方向位移的情况 下“重叠区”变多,容积V2单调减少。另外,该卡合空间201~203 的各容积的增减动作承担外转子220的泵功能。此外,容积室262 是本发明的“第2容积变化部”的一个例子。

另外,如图11所示,在外转子片221的基部221e形成有卡合部 221h,该卡合部221h具有规定的内径,并且是将半径方向内侧的一 部分切成部分圆弧状(C字状)而形成的。另外,卡合部221h沿着 基部221e的轴方向从一方侧的端部到另一方侧的端部按直线状延 伸,在轴方向(X方向)上贯通基部221e。此外,卡合部221h是本 发明的“叶片连结部”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利用凹部12a和叶片30 的根部31a在内转子10的叶片收纳部12形成具有容积V3的1个容积 室263。此外,容积室263是本发明的“第3容积变化部”的一个例 子。另外,叶片30相对于凹部12a伸缩自如地滑行移动,容积室263 的容积V3随之增减。

由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位于相邻的叶片30间的1个容 积室261、在周向上(箭头Q方向)与该部分卡合的外转子片221间 形成的容积室262以及容积室261附近的容积室263相互连通。即, 以这些容积室261~263为一组的容积室以绕着内转子10相互隔开 的状态形成6组。

在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构成为在外转子220 相对于内转子10具有偏心量地向箭头Q2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容积室 261、262和263按照该偏心量而使各自的形状(容积)发生变化并 且承担泵功能。即,容积室261、262和263分别根据外转子220相对 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而使容积V1、V2和V3变化来发挥泵功能。

此外,说明容积室262的泵功能的动作,如图10所示,在吸入 口52附近,相邻的外转子片221间的周向上的距离逐渐变大,由此 使包括卡合空间201~203的容积室262的容积V2逐渐变大。另外, 在喷出口53附近,相邻的外转子片221间的周向上的距离逐渐变小, 由此使包括卡合空间201~203的容积室262的容积V2逐渐变小,这 样来进行动作。在这种情况下,相邻的外转子片221在具有构成容 积室262的卡合空间201~203的状态下在周向上(箭头Q方向)相互 卡合,并且相邻的外转子片221间的周向上(箭头Q方向)的距离发 生变化,由此使卡合空间201~203的合计容积V2发生变化。此外, 容积室261和263的泵动作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容积室61 和63的泵动作是同样的。

此外,在油泵200中,位于相邻的叶片30间的1个容积室261、 在周向上与该部分卡合的外转子片221间形成的容积室262以及容 积室261附近的容积室263也通过上述的切口部221f(参照图13)、 切口部21g(参照图13)和连通路13(参照图14)相互连通,并且 彼此同步进行扩大和缩小的动作。由此,在通过吸入口52附近时, 在流路上成为一组的容积室261~263使容积V1、容积V2和容积V3 一起扩大并且吸入油1。另外,在通过喷出口53附近时,在流路上 成为一组的容积室261~263使容积V1、容积V2和容积V3一起缩小 并且喷出油1。

这样,在油泵200中,将内置于壳体40内并随着泵主体的旋转 而变形的可动部(空间部:容积室261~263)的变形运动全部转换 为泵动作。另外,如上述那样,可动部(容积室261~263)的变形 运动利用了输入到内转子10的驱动源的驱动力。因此,在油泵200 中,容积室261~263一体地进行动作的结构也有助于将驱动源的驱 动力尽可能地转换为泵动作来喷出油1。这意味着增加了每单位旋 转的油1的净喷出量。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油泵200的其它的构成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在第2实施方式中,能得到如下效果。

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具备:内转子10,其包括分 别收纳6个叶片30的叶片收纳部12(6个凹部12a),使叶片30能在半 径方向上滑行移动;外转子220,其包括将6个叶片30各自的半径方 向外侧的顶端部32连结的6处基部21e;容积室261,其按照内转子 10相对于外转子220的偏心量使容积V1变化从而具有泵功能;以及 容积室262,其设于外转子220,按照内转子10相对于外转子220的 偏心而使相邻的基部221e间的周向上的距离发生变化,由此使容积 V2变化从而具有泵功能。由此,在被叶片30相互分隔开的容积室261 的高效率的泵动作的基础上,还能有效利用新设于外转子220的容 积室262的泵动作。因此,能充分增加油泵200每单位旋转的油1的 净喷出量。其结果是能提高油泵200的泵效率。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还具备容积室263,多个叶片30按照内 转子10相对于外转子220的偏心量而在半径方向上滑行移动,由此 使内转子10的叶片收纳部12中的容积V3发生变化从而具有泵功能。 由此,能在容积室261和容积室262所具有的泵动作的基础上,也没 有忽视叶片30相对于叶片收纳部12在半径方向上直线地滑行移动 导致叶片收纳部12中的容积室263的容积变化而将其加入吸入、喷 出油1的泵动作来构成油泵200,因此能按有效地加上容积室263所 具有的泵动作的量使油泵200所具有的每单位旋转的油1的喷出量 进一步增加。其结果是能使油泵200进一步小型化。另外,使用在 半径方向上直线地滑行移动的叶片30,因此不需要使相对于叶片收 纳部12(凹部12a)伸缩的各个叶片30的中间部变细。因此,在容 积室263使容积V3减少的方向上发生容积变化的过程中,不会发生 在容积室263附近由于容积室261侧的部分而增加新的容积(出现新 的容积室)的负面因素(无用功)等,因此能使容积室261~263 的容积变化在油泵200整体的泵动作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外转子220包括多个外转子片221, 上述多个外转子片221按多个叶片30分别设置,分别包括基部221e。 并且,在相邻的外转子片221相互在周向上(箭头Q方向)的距离可 变地卡合的状态下,将多个外转子片221呈圆周状配置,这样构成 外转子220。由此,能适当利用相邻的外转子片221彼此在周向上(箭 头Q方向)的离合动作(伸缩动作),反复使容积室262扩大缩小来 发挥泵功能。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相邻的外转子片221在具有构成容积 室262的卡合空间201~203的状态下在周向上(箭头Q方向)相互卡 合,并且通过使相邻的外转子片221间在周向上(箭头Q方向)的距 离变化来使卡合空间201~203的容积V2变化,这样构成油泵200。 由此,能将外转子片221彼此卡合时的卡合空间201~203适当用作 容积V2,能使容积室262发挥使容积V2反复扩大缩小的泵功能。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外转子片221具有相邻的外转子片221 彼此在半径方向重叠的状态下能在周向上卡合的第1卡合片部 221a~第3卡合片部221c。并且,构成容积室262的一部分的卡合空 间201~203根据第1卡合片部221a~第3卡合片部221c的重叠量而 使周向上的距离变化从而使卡合空间201~203的合计容积V2变化, 这样构成外转子220。由此,能容易地根据相互重叠的第1卡合片部 221a~第3卡合片部221c间的重叠量使卡合空间201~203的容积V2 增减,因此能使外转子220(容积室262)容易地发挥泵功能。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1个外转子片221设有将构成容积 室262的卡合空间203与容积室261连通的切口部221f以及将构成容 积室262的卡合空间201、202与容积室261连通的切口部221g。由此, 通过切口部221f和切口部221g将具有容积V1的容积室261和具有容 积V2的容积室262相互连通,因此在容积室扩大时能将油1一并吸入 到容积室261和容积室262。另外,在容积室缩小时能将油1从容积 室261和容积室262一起喷出。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利用位于相邻的2个叶片30中的一方 侧(图5中的Q1侧)的卡合空间201和202以及位于相邻的2个叶片30 中的另一方侧(图5中的Q2侧)的卡合空间203来构成一组卡合空间 201~203,这样构成外转子220。由此,在将相邻的外转子片221 依次相连而整体上构成环状的外转子220时,能以1个外转子片221 为中心例如通过卡合空间201和202容易地与在一方侧(Q1侧)相邻 的外转子片221卡合,并且能容易地通过卡合空间203与在另一方侧 (Q2侧)相邻的外转子片221卡合。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其它的效 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第3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和图15~图23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油泵 300的构成。此外,以下将收纳泵要素35的壳体45的移动方向设为Y 轴方向,将与此正交的阀柱构件360移动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内 转子10的旋转轴方向设为X轴方向来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对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 记来进行图示。此外,壳体45是本发明的“转子收纳部”的一个例 子,阀柱构件360是本发明的“凸轮构件”的一个例子。

如图15所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油泵300搭载于具备发动 机90的汽车(未图示),具有抽取油底壳91内的油(润滑油)1,将 其提供给活塞92周围、曲轴93等可动部(滑行部)的功能。

油泵300具备:具有泵功能的泵要素35、收纳泵要素35(参照 图1)的壳体45以及收纳壳体45的泵体80。此外,壳体45是本发明 的“转子收纳部”的一个例子。

另外,环状的外转子20的外表面20a被保持为能相对于壳体45 的内周面45a滑行。并且,在泵体80的形成为凹状的泵收纳部81装 入有泵要素35和壳体45使其能够旋转的状态下,利用未图示的盖构 件从纸面近侧密封泵体80,由此在泵要素35的部分形成6个容积室 V。此外,各个容积室V包括容积室61、62和63(参照图2)。在该 状态下利用曲轴93的驱动力使内转子10向箭头Q1方向旋转的情况 下,外转子20也通过6个叶片30向与内转子10相同的箭头Q1方向旋 转。另外,各个容积室V随着泵要素35向箭头Q1方向的旋转而周期 性地发生形状变化,由此产生泵功能。

在泵收纳部81形成有吸入油1的吸入口52和喷出油1的喷出口 53。吸入口52连接着从油底壳91延伸的吸入油路95。另外,泵体80 具有与泵收纳部81的喷出口53连接的喷出油路54,喷出油路54与向 发动机90的各部提供油1的外部的提供油路96连接。

另外,泵收纳部81具有收纳壳体45并使其能沿着Y轴方向往复 移动的形状。具体地说,泵收纳部81具有在Z1侧和Z2侧分别向Y轴 方向延伸的内侧面81a,并且壳体45具有在Z1侧和Z2侧分别向Y轴 方向延伸的外侧面45b。壳体45形成为使外侧面45b与泵收纳部81 的内侧面81a相对地嵌入泵收纳部81的外形。并且,壳体45构成为 外侧面45b相对于泵收纳部81的内侧面81a滑行,由此相对于泵收纳 部81在箭头Y1方向或者箭头Y2方向上直线地移动。此外,Y轴方向 是本发明的“第1方向”的一个例子。

此外,在壳体45的Z2侧的外侧面45b嵌入有密封构件47。包括 橡胶系(树脂制)材料的密封构件47分别设于Y1侧的外侧面45b和 Y2侧的外侧面45b。另外,构成为另一该密封构件47使泵收纳部81 中的喷出口53侧的压力相对较高的油1不致漏出到作为压力相对较 低的区域的吸入口52(吸入油路95)侧。

另外,如图15和图16所示,泵收纳部81还具有在Y1侧和Y2侧 分别按圆弧状延伸的内侧面81b,在Y1侧的内侧面81b设有弹簧收纳 部85(参照图15),并且在Y2侧的内侧面81b设有开口部86。另外, 如图16所示,在被泵收纳部81的吸入口52和喷出口53夹着的中央部 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贯通泵体80的贯通孔87。构成为在贯通孔87中 插通有用于使内转子10(参照图15)旋转的驱动轴(未图示)。另 外,该驱动轴以在泵收纳部81中配置有内转子10的状态固定于内转 子10的轴孔11。另外,如图15所示,壳体45还具有在Y1侧和Y2侧 分别按圆弧状延伸的外侧面45c,在Y1侧的外侧面45c设有包括平坦 面的座部46,并且在Y2侧的外侧面45c设有凸部48。此外,凸部48 是本发明的“凸轮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壳体45以使凸部48朝向设有泵收纳部81的开口部86的一方侧 (Y2侧)的方式配置于泵收纳部81,并且在将螺旋状的弹簧305嵌 入弹簧收纳部85,向箭头Y2方向按压座部46状态下,利用膨胀螺栓 307密封弹簧收纳部85的与壳体45相反的一方侧(Y1侧)。由此,壳 体45利用弹簧305的作用力总是向设有开口部86的Y2侧施力。另外, 构成为在壳体45最靠Y2侧的情况下,凸部48的顶端通过开口部86 突出到后述的油路部57内。此外,弹簧305是本发明的“第1施力构 件”的一个例子。

此外,内转子10具有固定地配置的旋转中心R。并且构成为: 保持外转子20的壳体45在Y轴方向(箭头Y1方向或者箭头Y2方向) 上移动规定量,由此使外转子20的旋转中心U相对于内转子10的旋 转中心R在横方向(箭头Y1方向或者箭头Y2方向)上相对偏心。在 这种情况下,在沿着箭头Q1方向的各个旋转位置(旋转角度)各个 叶片30的顶端部32从叶片收纳部12的凹部12a起向外转子片21侧突 出与偏心相应的量。因此,各个叶片30随着内转子10的旋转而相对 于凹部12a伸缩并且向箭头Q1方向旋转移动来带动外转子20向箭头 Q1方向旋转。

此时,在各个容积室V中,随着容积室V的形状变形而使内容 积在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周期性地变化。随着容积室V的容积从极 小值变为极大值而容积室V的压力降低从而吸引油1,随着容积室V 的容积从极大值变为极小值而容积室V的压力增加从而将吸引的油 1喷出。由此,油泵300构成为具有泵功能来进行动作。

在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油泵300具备阀柱构件 360。阀柱构件360被装在泵体80内,构成为按照来自喷出口53的油 1的喷出压力P(在图15中将喷出侧的油1示为点状)而在与Y轴方 向正交的Z轴方向上直线地移动。另外,阀柱构件360设有如下功能: 使壳体45随着阀柱构件360在Z轴方向上的直线移动而在Y轴方向 上移动,由此使壳体45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量(=外转子20的旋转 中心U相对于内转子10的旋转中心R的偏心量)增减。此外,Z轴方 向是本发明的“第2方向”的一个例子。以下,具体说明这一点。

如图15所示,在泵体80中形成有用于将油1导入到喷出油路54 的中途的油路部57。油路部57的除了开口部86以外的部分具有圆形 的截面形状,在油路部57的内部插入有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阀柱构 件360。另外,油路部57具有收纳阀柱构件360并使阀柱构件360能 沿着Z轴方向向箭头Z1方向或者箭头Z2方向往复移动的形状。此 外,箭头Z1方向是本发明的“第2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的一个例子。 另外,箭头Z2方向是本发明的“第2方向的另一个方向”的一个例 子。

另外,如图17所示,阀柱构件360具备:主体部361,其沿着Z 轴方向延伸为棒状;凸轮形状部362,其形成于主体部361的沿着Z 轴方向靠中央部的一部分区域;凹状的座部363,其形成于一方端 部(Z1侧);以及受压面364,其形成于另一方端部(Z2侧)区域。 阀柱构件360使受压面364朝向喷出油路54侧地插入油路部57,并且 在使螺旋状的弹簧306嵌入座部363的状态下利用膨胀螺栓308密封 与油路部57的相反的一方侧(Z1侧)。此外,凸轮形状部362是本发 明的“凸轮区域”的一个例子。另外,弹簧306是本发明的“第2 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

凸轮形状部362是对主体部361的一方侧面进行切削而形成为 具有规定的凹凸形状,凸轮形状部362以外的部分保留着具有圆柱 形状的外侧面361a。另外,阀柱构件360在使外侧面361a与油路部 57的内侧面57a(参照图15)相对地将主体部361滑行地插入油路部 57的状态下,外侧面361a相对于内侧面57a滑行从而阀柱构件360相 对于油路部57向箭头Z1方向或者箭头Z2方向直线地移动。此外,油 路部57的内径形成为比阀柱构件360的外径大了微小的量,构成为 阀柱构件360的圆柱状的外侧面361a相对于油路部57的内侧面57a 平滑地滑行。

另外,如图15所示,油路部57被分成:受压区域58a,在其内 部配置有阀柱构件360,由此使从喷出口53喷出的油1的压力按箭头 Z1方向直接进行作用;以及调整区域58b,其包括设有凸轮形状部 362和座部363的区域,构成为不直接受到油1的喷出压力就能使阀 柱构件360移动。另外,在阀柱构件360被配置在油路部57的状态下, 凸轮形状部362与经过开口部86突出到油路部57的调整区域58b内 的壳体45的凸部48相对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壳体45的凸部48的顶 端部受到弹簧305的作用力而从Y1侧抵接于凸轮形状部362的规定 部分。

由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泵要素35的工作中,从喷出口53 喷出的油1经过喷出油路54而具有喷出压力P地导入到油路部57的 受压区域58a时,油1作用于阀柱构件360的受压面364而使阀柱构件 360向箭头Z1方向直线地移动。并且,凸轮形状部362受到喷出压力 P而向箭头Z1方向直线移动,随之壳体45通过抵接于凸轮形状部362 的凸部48相对于泵体80向箭头Y1方向或者箭头Y2方向中的任一个 方向移动。其结果是,在泵要素35中构成为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 10的偏心量随着壳体45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量的增减而增减。

此外,在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相对较小的情况 (例如,图21的状态)下,6个容积室V在容积上一体地扩大和缩小 的泵动作量相对较小,相同转速下的油1的喷出量变得相对较少。 在这种情况下,与转速增加伴随的喷出压力P上升(图22所示的直 线(喷出压力特性)的斜率)平缓。另外,在偏心量相对较大的情 况(例如,图15的状态)下,6个容积室V在容积上一体地扩大和缩 小的泵动作量相对较大,相同转速下的油1的喷出量相对较多。在 这种情况下,与转速增加伴随的喷出压力P较大地上升(图22示出 的直线的斜率大)。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形状部362形成 为具有使与壳体45的凸部48相对的Y轴方向上的突出量D沿着Z轴 方向变化(增减)的表面形状(凹凸形状)。由此,构成为按照与 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方向的移动伴随的凸轮形状部362的突出量 D的变化(凸轮形状部362的起伏状态),壳体45向箭头Y1方向或者 箭头Y2方向移动而使外转子20的旋转中心U相对于内转子10的旋 转中心R的偏心量增减。

更详细地说,凸轮形状部362是从一个端部侧(Z1侧)向另一 个端部侧(Z2侧)将凸轮区域71、凸轮区域72、凸轮区域73、凸轮 区域74、凸轮区域75沿着Z轴方向按该顺序相连而构成的。此外, 凸轮区域71、72和73分别是本发明的“第1凸轮区域”、“第2凸轮区 域”和“第3凸轮区域”的一个例子。

在此,在以凸轮区域71的高度(箭头Y1方向上的突出量D)为 基准的情况下,凸轮区域71沿着Z轴方向是平坦的,高度沿着Z轴方 向具有固定值。另外,凸轮区域72以具有连续性的方式与凸轮区域 71连接,并且形成为随着从凸轮区域71向Y2方向远离而高度(箭头 Y1方向上的突出量D)逐渐增加。另外,凸轮区域73以向箭头Y2 方向折弯的方式与凸轮区域72的Z2侧的终点部连接,并且形成为随 着从凸轮区域72向Y2方向远离而高度(箭头Y1方向上的突出量D) 逐渐减少。此外,凸轮区域74维持着凸轮区域73在Z2侧的终点部的 高度(箭头Y1方向上的突出量D)而沿着Z轴方向是平坦的,形成 为将其位置处的高度维持为固定值。此外,凸轮区域74的高度比凸 轮区域71的高度大。另外,凸轮区域75以具有连续性的方式与凸轮 区域74的Z2侧的终点部连接,并且形成为随着从凸轮区域74向Y2 方向远离而高度(箭头Y1方向上的突出量D)逐渐增加。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凸轮区域71是在来自喷出口53的油1 的喷出压力P处于压力范围P1的情况(参照图15)下与壳体45的凸 部48相对配置的区域。另外,凸轮区域72是在来自喷出口53的油1 的喷出压力P处于比压力范围P1大的压力范围P2(参照图18)的情 况下与壳体45的凸部48卡合的区域。另外,凸轮区域73是在来自喷 出口53的油1的喷出压力P处于比压力范围P2大的压力范围P3(参照 图19)的情况下与壳体45的凸部48卡合的区域。此外,压力范围P1、 压力范围P2和压力范围P3分别是本发明的“第1压力范围”、“第2 压力范围”和“第3压力范围”的一个例子。

另外,除了上述以外,凸轮区域74是在来自喷出口53的油1的 喷出压力P处于比压力范围P3大的压力范围P4(参照图20)的情况 下与壳体45的凸部48卡合的区域。另外,凸轮区域75是在来自喷出 口53的油1的喷出压力P处于比压力范围P4大的压力范围P5(参照图 21)的情况下与壳体45的凸部48卡合的区域。此外,具有压力范围 P1<压力范围P2<压力范围P3<压力范围P4<压力范围P5的关 系。

在此,在壳体45的凸部48与凸轮区域71相对配置的情况(参照 图15)下,外转子20的旋转中心U相对于内转子10的旋转中心R的 偏心量是最大值的偏心量A1。另外,在壳体45的凸部48与凸轮区域 75相对配置的情况(参照图21)下,外转子20的旋转中心U相对于 内转子10的旋转中心R的偏心量是最小值的偏心量A5。

并且,在油泵300中,随着来自喷出口53的油1的喷出压力P的 增加,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方向移动从而将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形 状部362依次切换为凸轮区域71、凸轮区域72、凸轮区域73、凸轮 区域74和凸轮区域75的情况下,在凸轮区域71(参照图15)中,维 持着(不发生变化)壳体45相对于内转子10的旋转中心R在Y轴方 向上的移动量(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另一方面, 在凸轮区域72(参照图18)中,壳体45相对于内转子10的旋转中心 R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量(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减 少。

另外,构成为从凸轮区域72中壳体45相对于内转子10的旋转中 心R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量(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 减少的状态使凸轮区域73(参照图19)中壳体45相对于内转子10 的旋转中心R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量(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 偏心量)增加(向偏心量变大的方向返回)。然后,在凸轮区域74 (参照图20)中维持着壳体45相对于内转子10的旋转中心R在Y轴 方向上的移动量(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在凸轮区 域73中增加后的状态没有变化),另一方面,在凸轮区域75(参照 图21)中壳体45相对于内转子10的旋转中心R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 量(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再次减少(向偏心量变小 的方向前进)。

即,凸轮区域71形成为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随着 壳体45向Y轴方向的移动而维持(固定)为偏心量A1。另外,凸轮 区域72形成为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随着壳体45向Y轴 方向的移动而成为比偏心量A1小的偏心量A2(减少)。另外,凸轮 区域73形成为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随着壳体45向Y轴 方向的移动而增加到比偏心量A2的最小值大的偏心量A3。在此, 偏心量A3的最大值比偏心量A2的最大值(=偏心量A1)小。此外, 偏心量A1、偏心量A2和偏心量A3分别是本发明的“第1偏心量”、 “第2偏心量”和“第3偏心量”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凸轮区域74形成为,外转子20 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随着壳体45向Y轴方向的移动而维持作为 偏心量A3的最大值的偏心量A4(但是,是比偏心量A2的最大值小 的值),凸轮区域75形成为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随着 壳体45向Y轴方向的移动而减少到比偏心量A4小的偏心量A5。

因此,凸轮区域72设为随着趋向凸轮区域73而使外转子20相对 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从偏心量A1(=偏心量A2的最大值)向偏心 量A2(=偏心量A2的最小值)减少,凸轮区域73设为随着趋向凸 轮区域74而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从偏心量A2(=偏 心量A2的最小值)向偏心量A3(限于比偏心量A2的最大值小的范 围)增加。另外,凸轮区域75设为随着趋向与凸轮区域74相反的一 方侧而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从偏心量A4(=偏心量 A3的最大值)向偏心量A5(=偏心量A5的最小值)增加。

另外,构成为凸轮区域71、凸轮区域72、凸轮区域73、凸轮区 域74以及凸轮区域75连续设置,壳体45的凸部48随着阀柱构件360 向箭头Z1方向的移动而沿着凸轮区域71、凸轮区域72、凸轮区域73、 凸轮区域74以及凸轮区域75依次滑行,由此在Y轴方向(箭头Y1方 向或者箭头Y2方向)上移动。

另外,说明与喷出压力P的关系,在第3实施方式中,构成为 在油1的喷出压力P处于压力范围P1(参照图15)的情况下,阀柱构 件360的凸轮区域71直线地移动到与壳体45的凸部48对应的位置, 由此使壳体45直线地移动到Y轴方向上的第1偏心位置,维持作为最 大的偏心量的偏心量A1。另外,构成为在压力范围P2(参照图18) 中,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区域72直线地移动到与壳体45的凸部48卡 合的位置,由此使壳体45直线地移动到Y轴方向上的第2偏心位置, 变化为比偏心量A1小的偏心量A2。然后,构成为在压力范围P3(参 照图19)中,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区域73直线地移动到与壳体45的 凸部48卡合的位置,由此使壳体45直线地移动到Y轴方向上的第3 偏心位置,变化为比偏心量A2的最小值大的偏心量A3。

另外,构成为在压力范围P4(参照图20)中,阀柱构件360的 凸轮区域74直线地移动到与壳体45的凸部48卡合的位置,由此使壳 体45直线地移动到Y轴方向上的第4偏心位置,维持作为偏心量A3 的最大偏心量的偏心量A4。并且,构成为在压力范围P5(参照图 21)中,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区域75直线地移动到与壳体45的凸部 48卡合的位置,由此使壳体45直线地移动到Y轴方向的第5偏心位 置,变化为比偏心量A4小的偏心量A5。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泵收纳部81的吸入口 52(吸入油路95)在Y2侧的区域中经过开口部86与设有阀柱构件360 的凸轮形状部362的调整区域58b连通。因此,在泵要素35的动作中, 通过开口部86对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形状部362(凸轮区域71~凸轮 区域75)导入被吸入口52吸入的油1的至少一部分。由此,构成为 在使壳体45通过设于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形状部362而在Y轴方向上 移动时,容易将压力比喷出压力P低的油1导入凸轮形状部362(调 整区域58b)周边,对凸轮区域71~凸轮区域75进行润滑。此外, 在阀柱构件360中形成有贯通孔365,该贯通孔365在Z轴方向上贯通 座部363的内部(底部),将设有弹簧306的一方侧与凸轮区域71(凸 轮形状部362)连通。因此,被吸入口52吸入的油1中的至少一部分 不但被导入到凸轮形状部362,还被导入到膨胀螺栓308与座部363 之间的空间部。由此,构成为即使随着阀柱构件360在Z轴方向上的 正反移动而使膨胀螺栓308与座部363之间的空间部(调整区域58b) 的容积增减,由于低压(吸入压)状态下的油1可逆地流动,因此 也不会妨碍阀柱构件360向Z轴方向的移动。

此外,在内转子10的旋转中心R与外转子20的旋转中心U完全 一致的状态下,各叶片30的顶端部32从凹部12a(叶片收纳部12) 向外转子片21侧突出相同的量。因此,即使使内转子10旋转,也只 是各叶片30保持着相同的突出量进行旋转移动而带着外转子20转 动,因此油泵300不发挥泵功能。

另外,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油泵300具有如下的特性(相对 于内转子10转速的油1的喷出压力特性)。作为油泵300的动作特性 的一个例子,图22示出了从泵体80(喷出油路54)喷出的油1的喷 出压力(纵轴)相对于发动机90(曲轴93)的转速(横轴)的特性。 此外,图22除了油泵300的动作特性以外,还示出了作为比较例的 现有的油泵的特性(喷出压力特性)。此外,在作为比较例(以往 例)的油泵中具有如下结构:在随着油的喷出压力的增加而使壳体 (转子收纳部)向一个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壳体的偏心量相对于内 转子(转子)单调减少而使泵容量减少。另外,以下根据阀柱构件 360的移动位置而适当参照图15和图18~图21进行说明。此外,在 图18~图20中,图示了泵要素35的概略构成,用虚线示出了环状的 外转子20(外转子片21)的外形。

在图22中发动机90(参照图15)的转速为约1100转/分以前的 区间中,如图15所示,在阀柱构件360中,凸轮区域71与壳体45的 凸部48相对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发动机90(曲轴93)的转速 上升而来自喷出口53的油1的喷出压力P的增加导致阀柱构件360随 之向箭头Z1方向移动,平坦的凸轮区域71仅会沿着Z轴方向向箭头 Z1方向移动,因此凸部48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量不变。在这种情况 下,外转子20的旋转中心U相对于内转子10的旋转中心R的偏心量 维持作为最大值的偏心量A1。因此,壳体45维持偏心量A1的情况 下的喷出压力特性表示为如图22中的特性G1的形状。此外,具有特 性G1的斜率的直线(将特性G1延长的虚线)相当于油泵300的最大 偏心量线。另外,特性G1的范围相当于喷出压力P中的压力范围P1。

然后,在发动机90的转速超过约1100转/分并且喷出压力P超过 压力范围P1的最大值时,向箭头Z1方向移动的阀柱构件360对凸部 48的卡合位置从凸轮区域71切换为凸轮区域72。由此,油泵300从 图15的状态转移到图18的状态。如图18所示,在来自喷出口53的油 1的喷出压力P的增加导致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方向移动的情况 下,凸部48跟随凸轮区域72的形状(倾斜形状)而向箭头Y1方向逐 渐移动。即,在凸轮区域72中,随着箭头Y1方向上的突出量D的增 加而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减少。因此,壳体45从偏 心量A1(固定值)变化(减少)为偏心量A2。这种情况下的喷出 压力特性表示为如图22中的特性G2的形状。另外,特性G2的范围 相当于喷出压力P的压力范围P2。

然后,在发动机90的转速超过约3600转/分并且喷出压力P超过 压力范围P2的最大值时,向箭头Z1方向移动的阀柱构件360对凸部 48的卡合位置从凸轮区域72切换为凸轮区域73。由此,油泵300从 图18的状态转移到图19的状态。如图19所示,随着来自喷出口53 的油1的喷出压力P增加而使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方向移动的情况 下,凸部48跟随凸轮区域73的形状(倾斜形状)而向箭头Y2方向逐 渐移动。即,在凸轮区域73中,随着箭头Y1方向上的突出量D的减 少而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增加。因此,壳体45在偏 心量A2的最大值后变化(增加)为比偏心量A2的最大值大的偏心 量A3。这种情况下的喷出压力特性表示出如图22中的特性G3那样 的形状。另外,特性G3的范围相当于喷出压力P的压力范围P3。

然后,在发动机90的转速超过约3900转/分并且喷出压力P超过 压力范围P3的最大值时,向箭头Z1方向移动的阀柱构件360相对于 凸部48的卡合位置从凸轮区域73切换为凸轮区域74。由此,油泵300 从图19的状态转移到图20的状态。如图20所示,在随着来自喷出口 53的油1的喷出压力P的增加而使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方向移动的 情况下,凸部48不跟随凸轮区域74的形状(平坦形状)而在Y轴方 向上进行移动。即,在凸轮区域74中,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 的偏心量维持在该位置(偏心量A3的最大值=偏心量A4(固定 值))。这种情况下的喷出压力特性表示为如图22中的特性G4的形 状。另外,特性G4的范围相当于喷出压力P的压力范围P4。此外, 特性G4的斜率小于特性G1的斜率。即,在壳体45中,与偏心量A1 的情况相比使偏心量向偏心量A4减少,泵容量(每1次旋转的净喷 出量)减少。即,具有特性G4的斜率的直线(将特性G4延长得到 的虚线)相当于油泵300的最大与最小之间的偏心量线。

然后,在发动机90的转速超过与压力P4对应的约5300转/分而 喷出压力P达到压力P4时,向箭头Z1方向移动的阀柱构件360相对于 凸部48的卡合位置从凸轮区域74切换为凸轮区域75。由此,油泵300 从图20的状态转移到图21的状态。如图21所示,在随着来自喷出口 53的油1的喷出压力P的增加而使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方向移动的 情况下,凸部48跟随凸轮区域75的形状(倾斜形状)而向箭头Y1 方向逐渐移动。即,在凸轮区域75中,随着箭头Y1方向上的突出量 D的增加而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再次减少。因此, 壳体45从偏心量A4(固定值)变化(减少)到偏心量A5。这种情 况下的喷出压力特性表示出如图22中的特性G5的形状。此外,具有 特性G5的斜率的直线(将特性G5延长得到的虚线)相当于油泵300 的最小偏心量线。另外,特性G5的范围相当于喷出压力P的压力范 围P5。这样,在油泵300中,具有将用粗实线表示的特性G1~特性 G5相连得到的喷出压力特性。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的油泵中,在发动机90的转速为约2900 转/分以前的区间中,即使随着发动机90(曲轴93)的转速的上升 而使油1的喷出压力P的增加,壳体(转子收纳部)的偏心量(在这 种情况下为偏心量A1)也不发生变化。因此,如图22所示,将特性 H1表示为:保持与油泵300(参照图15)的特性G1相同的斜率,使 曲线延长到发动机90的转速为约2900转/分的位置为止。然后,在 发动机90的转速超过约2900转/分时,基于喷出压力P使壳体(转子 收纳部)向一个方向移动。由此,壳体(转子收纳部)的偏心量从 最大值的偏心量A1即时地减小到最小值范围的偏心量A5(A1> A5)。因此,在约2900转/分处,遵循斜率比特性H1小的特性H2。 此外,特性H2是将与油泵300(参照图15)的特性G5相同的斜率延 伸到发动机90的转速为约2900转/分的位置而得到的。这样,在比 较例的油泵中,具有将用粗虚线表示的特性H1(最大偏心量线)和 特性H2(最小偏心量线)相连的喷出压力特性。

在此,如图22所示,在搭载油泵300的汽车中,根据发动机90 的转速设定用于利用规定的油压来提供油1的动作点S1~S4。在第3 实施方式的油泵300中,实现了用于满足各动作点S1~S4中要求的 油1的提供压力的喷出压力特性(特性G1~特性G5)。另外,比较 例的油泵中喷出压力特性(特性H1~特性H2)也满足了这一点。 然而,所要求的喷出压力特性只要在各动作点S1~S4的上方附近通 过即可,特别是在关注成为发动机90的中速旋转区域的动作点S3 (约4000转/分)的情况下,至少要满足油泵300的特性G4的部分所 要求的喷出压力P。

而在比较例的油泵中,仅具有特性H1和特性H2这两种斜率, 因此虽然满足动作点S3(约4000转/分)处的要求压力,但是会以 远远超过该压力的喷出压力P(特性H2的部分)来提供油1。在油 泵300中,构成为通过具有特性G2~特性H4来满足动作点S3处的油 1的要求压力并且不会如比较例的油泵那样产生过剩的喷出压力P。 从特性G2到特性H4的变化是如下实现的:在阀柱构件360(参照图 15)向作为一个方向的箭头Z1方向直线地移动时,使壳体45跟随凸 轮形状部362(参照图15)的凹凸形状而相对于泵体80在箭头Y1方 向和箭头Y2方向的2个方向上可逆地移动。相对于比较例的油泵中 的从特性H1(将特性G1延长到中速旋转区域得到的特性)到特性 H2(将特性G5延长到中速旋转区域得到的特性)的变化,第3实施 方式的油泵300在特性G1与特性G5之间具有山谷状地折弯的特性 G2~特性G4的区间,意味着在相同的转速下泵要素35(参照图15) 不会产生不必要的(过剩的)油压。具有不必要的油压(油量)的 油1能将减压阀(未图示)等顶起而经过减压路径返回到油底壳91。 在油泵300中不发生不必要的(过剩的)油压(油量),因此能相应 地减少驱动泵要素35的动力。泵动力的减少有助于减少发动机90 的负荷(损失),带来燃料利用率的提高。

此外,在发动机90(参照图15)的转速从高的状态变化为低的 状态的情况下,喷出压力特性遵循与上述相反方向的变化。即,喷 出压力P按特性G5、G4、G3、G2和G1的顺序变化。

在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方向直线 地移动时凸轮形状部362的突出量D变化导致壳体45向Y轴方向(箭 头Y1方向或者箭头Y2方向)的移动带来的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 10的偏心量的特性与在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2方向直线地移动时凸 轮形状部362的突出量D变化导致壳体45向X方向的移动带来的外 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的特性之间,具有回差。

具体地说,如图18~图20所示,在发动机90(参照图15)的转 速上升时,阀柱构件360按照油1的喷出压力P向箭头Z1方向直线地 移动,壳体45的凸部48的顶端部按凸轮区域72、73和74的顺序滑行。 由此,喷出压力特性如图23所示,遵循从纸面左侧向右侧延伸的特 性G2、特性G3和特性G4的路径。另一方面,在发动机90的转速下 降时,阀柱构件360受到弹簧306的作用力而向箭头Z2方向直线地移 动,壳体45的凸部48的顶端部按凸轮区域74、73和72的顺序滑行。 由此,喷出压力特性遵循图23的从纸面右侧向左侧延伸的特性G41、 特性G31和特性G21的路径。

其中,在发动机转速上升时的特性G2、特性G3和特性G4各自 所对应的发动机转速的范围与发动机转速下降时的特性G21、特性 G31和特性G41各自所对应的发动机转速的范围之间,存在规定的 回差。在这种情况下,在发动机转速上升时,如果没有达到相对较 高的转速,喷出压力特性就不会从特性G2切换到特性G3,从特性 G3切换到特性G4。反之,在发动机转速下降时,如果没有达到比 发动机转速上升时低的转速,喷出压力特性就不会从特性G41切换 到特性G31,从特性G31切换到特性G21。因此,在油泵300中,构 成为在对喷出的油1赋予规定的喷出压力P(纵轴)时,在发动机90 的转速上升时,需要产生规定的转速R1。相反,在发动机90的转速 下降时,喷出压力P会被维持到比上升时得到了喷出压力P的转速 R2低的转速R2(R2<R1)为止,在使转速比转速R2低的阶段喷出 压力P才会降低。

其理由如下。以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区域72为例进行说明,如 图15所示,在壳体45的凸部48受到弹簧305的作用力而向箭头Y2方 向抵接(卡合)于在从Z1侧向Z2侧使突出量D增加的方向上具有规 定倾斜角度而形成的凸轮区域72的条件下,使阀柱构件360向箭头 Z1方向直线地移动而使凸部48的顶端部在凸轮区域72的倾斜面形 状上从Z1侧(突出量D小的一方侧)滑行到Z2侧(突出量D大的一 方侧)的情况下,阀柱构件360受到弹簧306向箭头Z2方向作用的按 压力F1和弹簧305的作用力通过凸部48的顶端部向箭头Y2方向按 压凸轮区域72的倾斜面时基于凸轮区域72的倾斜角度而在箭头Z2 方向上分解的弹簧负载(按压力)F2的合计负载F1+F2(作用于箭 头Z2方向)。因此,为了使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方向直线地移动, 需要对受压面364向箭头Z1方向作用比作用于该箭头Z2方向的合计 负载F1+F2大的按压力。

另一方面,在使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2方向直线地移动而使凸 部48的顶端部在凸轮区域72的倾斜面形状上从Z2侧(突出量D大的 一方侧)滑行到Z1侧(突出量D小的一方侧)的情况下,阀柱构件 360受到从弹簧306向箭头Z2方向作用的按压力F1减去弹簧305的作 用力通过凸部48的顶端部向箭头Y2方向按压凸轮区域72的倾斜面 时基于凸轮区域72的倾斜角度而在箭头Z1方向上分解的弹簧负载 (按压力)F2的负载F1-F2(作用于箭头Z2方向)。因此,为了使阀 柱构件360向箭头Z2方向直线地移动,只要对受压面364向箭头Z1 方向作用比作用于该箭头Z2方向的负载F1-F2小的按压力即可。这 样,在凸部48的顶端部登上凸轮区域72的倾斜面的情况(阀柱构件 360向箭头Z1方向移动的情况)与滑下的情况(阀柱构件360向箭头 Z2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在箭头Z1方向上应该对阀柱构件360的受 压面364赋予的按压力(油1的喷出压力P)是不同的。在箭头Z1方 向上应该对该受压面364赋予按压力的差相当于图23所示的回差。 另外,由于存在回差,构成为即使在作用于受压面364的油1的喷出 压力P以短的时间间隔反复上下变动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阀柱构 件360追随喷出压力P的频繁上下变动而向箭头Z1方向和箭头Z2方 向频繁运动而频繁地重复沿着壳体45的Y轴方向小幅度往复移动的 颤动现象。如上述那样构成第3实施方式的油泵300。

在第3实施方式中,能得到如下效果。

即,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具备阀柱构件360,该阀 柱构件360按照来自喷出口53的油1的喷出压力P而在与Y轴方向正 交的Z轴方向上直线地移动,包括凸轮形状部362,该凸轮形状部362 被设为随着向箭头Z1方向的直线移动而使壳体45在Y轴方向(箭头 Y1方向或者箭头Y2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 10的偏心量增减。由此,随着阀柱构件360由于油1的喷出压力P向 箭头Z1方向直线移动,能通过设于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形状部362 使壳体45在Y轴方向上移动,从而容易地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 10的偏心量增加或者减少地发生变化。因此,在油泵300中,仅通 过向一个方向(箭头Z1方向)的移动就能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 10的偏心量增减,因此不需要根据油1的喷出压力P(发动机90的转 速)而切换油压力的作用位置,其结果是,不需要设置油压方向切 换阀等,因此能相应地使油泵300的构成更简单。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壳体45包括与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形 状部362相对配置的凸部48,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形状部362相对于 壳体45的凸部48的突出量D沿着Z轴方向变化。并且,构成为根据 与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方向的移动伴随的凸轮形状部362的突出 量D的变化使壳体45在Y轴方向(箭头Y1方向或者箭头Y2方向)上 移动,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增减。由此,能有效地 利用由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形状部362和壳体45的凸部48构成的凸 轮机构,能直接跟随与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方向的移动伴随的凸 轮形状部362的突出量D的变化而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 心量增减。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形状部362至少 包括:凸轮区域71,其在来自喷出口53的油1的喷出压力P处于压力 范围P1的情况下与壳体45的凸部48相对配置;凸轮区域72,其在喷 出压力P处于比压力范围P1大的压力范围P2的情况下与壳体45的凸 部48卡合;以及凸轮区域73,其在喷出压力P处于比压力范围P2大 的压力范围P3的情况下与壳体45的凸部48卡合。并且,构成为:在 按照来自喷出口53的油1的喷出压力P的增加,使阀柱构件360向箭 头Z1方向移动,从而将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形状部362依次切换为凸 轮区域71、凸轮区域72和凸轮区域73的情况下,在凸轮区域72中使 相对于内转子10的旋转中心R的、壳体45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量和 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减少,并且从在凸轮区域72中相 对于内转子10的旋转中心R的、壳体45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量和外 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减少的状态起,在凸轮区域73中使 壳体45向Y轴方向的移动量和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增 加。由此,以与来自喷出口53的油1的喷出压力P处于压力范围P1 的情况对应的凸轮区域71为基准,在油1的喷出压力P从压力范围P1 增加到压力范围P2乃至从压力范围P2增加到压力范围P3时,能将阀 柱构件360的凸轮形状部362沿着箭头Z1方向从凸轮区域71切换到 凸轮区域72和从凸轮区域72切换到凸轮区域73,并且通过与阀柱构 件360向箭头Z1方向的移动伴随的凸轮区域71~73的切换,使外转 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出现减少和增加两者,因此能使油泵 300容易地产生所希望的喷出压力特性。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按以下方式形成凸轮区域71:与壳 体45向Y轴方向的移动伴随的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成 为偏心量A1,按以下方式形成凸轮区域72:与壳体45向Y轴方向的 移动伴随的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成为比偏心量A1小 的偏心量A2,按以下方式形成凸轮区域73:与壳体45向Y轴方向的 移动伴随的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成为比偏心量A2的 最小值大的偏心量A3。由此,在以油1的喷出压力P处于压力范围 P1的情况下的泵容量为基准的情况下,能在油1的喷出压力P处于压 力范围P2时将泵容量调整得比压力范围P1小,并且能在油1的喷出 压力P处于压力范围P3时将泵容量调整得比压力范围P2时的泵容量 大并且比压力范围P1时的泵容量小。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凸轮区域72被设为随着趋向凸轮区 域73而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从偏心量A1减少到偏 心量A2,并且凸轮区域73被设为随着趋向凸轮区域74而使外转子20 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从偏心量A2增加到偏心量A3。由此,在 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的凸轮区域72中,容易减 少与壳体45向Y轴方向的移动伴随的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 心量。另外,能在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的凸轮 区域73中,容易地增加与壳体45向Y轴方向的移动伴随的外转子20 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凸轮区域71、凸轮区域72 和凸轮区域73连续设置,壳体45的凸部48随着阀柱构件360的移动 而至少沿着凸轮区域72和凸轮区域73滑行,由此在Y轴方向(箭头 Y1方向或者箭头Y2方向)上移动。由此,在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 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凸部48能跟随凸轮形状部362(凸轮区域72和 凸轮区域73)的凸轮形状(倾斜形状)而进行卡合,并且能使壳体 45向Y轴方向移动,因此以与来自喷出口53的油1的喷出压力P处于 压力范围P1的情况对应的凸轮区域71为基准,在凸轮区域72中能使 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平滑地减少,并且在凸轮区域73 中能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从减少的状态起平滑地 增加。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压力范围P1中,通过使 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区域71直线地移动到与壳体45的凸部48对应的 位置,从而使壳体45直线地移动到Y轴方向上的第1偏心位置,形成 作为最大偏心量的偏心量A1。另外,构成为:在压力范围P2中, 通过使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区域72直线地移动到与壳体45的凸部48 卡合的位置,从而使壳体45直线地移动到Y轴方向上的第2偏心位 置,形成比偏心量A1小的偏心量A2。进而,构成为:在压力范围 P3中,通过使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区域73直线地移动到与壳体45的 凸部48卡合的位置,从而使壳体45直线地移动到Y轴方向上的第3 偏心位置,形成比偏心量A2的最小值大的偏心量A3。由此,能使 壳体45在压力范围P1、压力范围P2和压力范围P3中移动到分别对应 的第1偏心位置、第2偏心位置和第3偏心位置中的任一个,并且能 将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适当调整为偏心量A1、偏心量 A2和偏心量A3。因此,能得到能可靠地发挥所要求的喷出压力特 性的油泵300。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具备在阀柱构件360侧对壳体45向箭 头Y2方向施力的弹簧305。由此,与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方向的 直线移动伴随而使壳体45在Y轴方向上移动时,能利用弹簧305对壳 体45的阀柱构件360侧向箭头Y2方向的作用力,使壳体45适当地跟 随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形状部362的凸轮形状(凹凸形状)而在Y轴 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具备对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2方向 施力而使其趋向喷出油路54(喷出口53侧的位置)的弹簧306。由 此,在来自喷出口53的油1的喷出压力P减少的情况下,能容易地利 用弹簧306的作用力将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2方向推回,因此能进行 与阀柱构件360的油1的喷出压力P相应的可逆的动作。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方向直线 地移动时的凸轮形状部362的突出量D的变化相应的壳体45向Y轴 方向(箭头Y1方向或者箭头Y2方向)的移动造成的外转子20相对 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的特性(图23中向特性G2、G3和G4的推移) 和与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2方向直线地移动时的凸轮形状部362的 突出量D的变化相应的壳体45向X方向的移动造成的外转子20相对 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的特性(图23中向特性G41、G31和G21的推移) 之间,具有回差。由此,在来自喷出口53的油1的喷出压力P以短时 间间隔反复上下变动的情况下,能避免按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 的旋转中心U的偏心量特性根据阀柱构件360的移动方向而具有回 差的量,在油泵300内产生频繁地反复进行阀柱构件360追随喷出压 力P的频繁上下变动而向箭头Z1方向和箭头Z2方向的直线移动动 作和基于此的壳体45在Y轴方向上的小幅度往复移动动作的现象 (颤动现象)。因此,在来自喷出口53的油1的喷出压力P以短的时 间间隔反复上下变动的情况下,也不会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 的偏心量小幅度晃动,因此能稳定地喷出油1。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泵体80的泵收纳部81设有使油路 部57开口的开口部86。并且,通过开口部86将吸入到吸入口52的油 1的至少一部分导入阀柱构件360的凸轮形状部362(凸轮区域71~ 凸轮区域75)来构成油泵300。由此,在使壳体45经过设于阀柱构 件360的凸轮形状部362而在Y轴方向上移动时,能容易地将压力比 喷出压力P降低的油1导入凸轮形状部362,能使壳体45的凸部48(抵 接于凸轮形状部362的凸部48的顶端部)的移动变平滑,因此能平 滑地进行利用阀柱构件360使壳体45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凸轮动作。 由此,能可靠地追随来自喷出口53的油1的喷出压力P而得到平滑的 喷出压力特性。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5、图24和图25说明第4实施方式。在该第4 实施方式中,说明具有阀柱构件460而构成油泵400的例子,该阀柱 构件460具有与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阀柱构件360(参照图 15)不同的凸轮形状部462。此外,在图中,对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 同样的构成标注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图示。

如图24所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油泵400具备阀柱构件 460。此外,阀柱构件460是本发明的“凸轮构件”的一个例子。

在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阀柱构件460的凸轮形状部462是从 一个端部侧(Z1侧)向另一个端部侧(Z2侧)将凸轮区域71、凸轮 区域72、凸轮区域473、凸轮区域475沿着Z轴方向按该顺序相连而 构成。也就是说,不像阀柱构件360(参照图15)那样设置与Z轴方 向平行的凸轮区域74(参照图15)而是从凸轮区域473连接到凸轮 区域475。因此,凸轮区域473比第3实施方式的凸轮区域73(参照 图15)长一些,凸轮区域475按不设置凸轮区域74(参照图15)的 量保持相同的倾斜坡度而延伸到凸轮区域473侧。此外,凸轮形状 部462是本发明的“凸轮区域”的一个例子,凸轮区域473是本发明 的“第3凸轮区域”的一个例子。

因此,油泵400具有如图25所示的特性(相对于内转子10的转 速的油1的喷出压力特性)。

在图25中,与阀柱构件460向箭头Z1方向的移动伴随的凸轮区 域71和凸轮区域72中的特性G1和特性G2与油泵300的情况是相同 的。另外,在发动机90(参照图24)的转速超过约3600转/分并且 喷出压力P超过压力范围P2的最大值时,向箭头Z1方向移动的阀柱 构件460使相对于凸部48的卡合位置从凸轮区域72切换到凸轮区域 473。在凸轮区域473中,箭头Y1方向上的突出量D减少导致外转子 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增加,喷出压力特性表示为如特性G6 的形状。并且,在发动机90的转速超过约3900转/分并且喷出压力P 超过压力范围P3的最大值时,向箭头Z1方向移动的阀柱构件460使 相对于凸部48的卡合位置从凸轮区域473切换为凸轮区域475。在凸 轮区域475中,箭头Y1方向上的突出量D的增加导致外转子20相对 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再次减少,喷出压力特性表示为如特性G7的形 状。这样,在油泵400中,具有将用粗实线表示的特性G1、G2、G6 和G7相连而成的喷出压力特性。

在与比较例的油泵中的喷出压力特性(特性H1~特性H2)进 行比较的情况下,在第4实施方式的油泵400中,在特性G1与特性 G7之间存在特性G2和特性G6的区间意味着在相同的转速下也不会 使泵要素35(参照图24)产生不必要的(过剩的)油压,具有满足 规定的动作点S3处的油1的要求压力的特性。因此,谋求以与在油 泵400中不产生不必要的(过剩的)油压相应的量减少泵动力。泵 动力的减少也有助于减少发动机90的负荷(损失),带来燃料利用 率的提高。此外,在发动机90(参照图24)的转速从高的状态变化 为低的状态的情况下,喷出压力特性遵循与上述相反方向的变化。 即,喷出压力P按特性G7、G6、G2和G1的顺序变化。此外,第4实 施方式的油泵400的其它构成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在第4实施方式中,能得到如下效果。

在第4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具备阀柱构件460,该阀柱构 件460按照来自喷出口53的油1的喷出压力P而在与Y轴方向正交的 Z轴方向上直线地移动,包括凸轮形状部462,随着向箭头Z1方向的 直线移动而使壳体45在Y轴方向(箭头Y1方向或者箭头Y2方向)上 移动,从而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增减。由此,随着 阀柱构件460由于油1的喷出压力P而向箭头Z1方向直线移动,能通 过设于阀柱构件460的凸轮形状部462使壳体45在Y轴方向上移动, 从而容易地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量增加或者减少地 发生变化。因此,与例如采用设置多个系统的油压电路和油压方向 切换阀等来根据油1的喷出压力P(发动机90的转速)切换油压力对 壳体45的施力点(作用位置)的构成的情况不同,按照油1的喷出 压力P而在Z轴方向上直线移动,利用随着向箭头Z1方向的直线移 动而使壳体45在Y轴方向移动来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心 量增减的阀柱构件460,也能与设有油压方向切换阀等的情况同样 地使油泵400产生所希望的喷出压力特性,因此能相应地使油泵400 的构成变得更简单。此外,第4实施方式的其它效果与上述第3实施 方式是同样的。

此外,应当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全部内容是例示而非限 制。本发明的范围不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 书表示,还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内转子10与外转 子20(220)之间以等角度间隔(60度间隔)配置有6个叶片30来构 成油泵100(200,300,400)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 叶片30的个数也可以是6个以外,例如可以是4个(90度间隔)、5 个(72度间隔)、8个(45度间隔)或者9个(40度间隔)等。在这 种情况下,按照叶片30的个数,构成外转子的外转子片的个数也要 变更。

另外,在上述第1、第3和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外转子片 21中设有切口部21f和21g来使容积部62和61连通的例子,并且在上 述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外转子片221中设有切口部221f和221g 来使容积部262和261连通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 可以在外转子片中设有连通孔。作为一个例子,也可以如图26所示 的变形例那样构成外转子片521。即,也可以在基部21e与第2卡合 片部21b的连接部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2卡合片部21b的连通孔 501,并且在第1卡合片部21a与第4卡合片部21d在轴方向(X方向) 上相对的端部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4卡合片部21d的连通孔 502。此外,连通孔501和502是本发明的“孔部”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使用内燃机(发动机 90)的曲轴93作为内转子10的驱动源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使用电动机作为油泵(内转子)的驱动源。在这种情 况下,也可以使电动机的转速固定而根据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 的偏心而使油泵100(200,300,400)的喷出量可变,也可以构成 为在与该偏心伴随的外转子20的机械式的泵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 变更电动机的转速,由此针对所要求的喷出量更细致地调整油泵 100(200,300,400)的喷出量。

另外,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构成在泵体50 (80)内部相对于旋转中心R固定的内转子10使壳体40(45)平行 移动从而按照偏心量使喷出量可变的油泵100(200,300,400),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这样构成油泵:在壳体40(45) 的一方侧设置转动支点,并且以该转动支点为中心使壳体40(45) 的另一方侧转动规定角度,从而产生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10的偏 心。

另外,在上述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相对于旋转中 心R固定的内转子10使壳体40偏心,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也 可以这样构成油泵100(200):构成为内转子10的旋转中心R能够移 动,由此使内转子10相对于固定的壳体40偏心,根据偏心量使喷出 量可变。

另外,在上述第3和第4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相对于旋转中 心R固定的内转子10使壳体45在Y轴方向(箭头Y1方向或者箭头Y2 方向)上偏心,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也可以这样构成油泵300 (400):构成为使内转子10的旋转中心R能够在Y轴方向上移动, 由此使内转子10的旋转中心R相对于固定的壳体45的旋转中心U偏 心,按照与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方向的移动伴随的内转子10的正 反偏心量而使喷出压力变化。

另外,在上述第3和第4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如下构成:在 使壳体45的凸部48的顶端部抵接于阀柱构件360(460)的具有相互 不同的倾斜角度而将多个凸轮区域连续相连而成的凸轮形状部362 (462)的状态下,使壳体45在Y轴方向上正反移动,但是本发明不 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阀柱构件中形成具有与凸轮形状 部362同样的突出量D的凸轮槽,并且在壳体45(转子收纳部)的与 凸部48相当的部分设有用于嵌入该凸轮槽而进行卡合的卡合销,在 阀柱构件360向箭头Z1方向直线地移动时,利用转子收纳部的卡合 销与阀柱构件的凸轮槽的卡合状态而使转子收纳部在Y轴方向(箭 头Y1方向或者箭头Y2方向)上移动并且使外转子20相对于内转子 10的偏心量增减。

另外,在上述第3和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构成油泵300 (400)的例子:在利用弹簧305的作用力使壳体45的凸部48向箭头 Y2方向抵接(卡合)于阀柱构件360(460)的凸轮形状部362(462) 的状态下,包括随着阀柱构件360(460)向箭头Z1方向直线移动, 壳体45(凸部48)被凸轮形状部362(462)按压而向箭头Y1方向推 出的动作,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琢磨阀柱构件与转子收纳 部的卡合方法(卡合机构),由此例如包括随着阀柱构件向箭头Z1 方向的直线移动而将转子收纳部向箭头Y1方向拉出的动作来构成 油泵。

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将包括凸轮区域71~ 75的凸轮形状部362设置于阀柱构件360,并且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 中,举例示出了将包括凸轮区域71、72、473和475的凸轮形状部462 设置于阀柱构件460,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凸轮区域的凸轮形状 (凹凸形状)也可以是上述以外的情况。能按照提供油压的装置(汽 车等)所要求的动作点而适当变更凸轮区域的凸轮形状。

另外,在上述第3和第4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相对于能在泵 体80内在Y轴方向上往复移动的壳体45,设有能在与Y轴方向正交 的Z轴方向上往复移动的阀柱构件360(460),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油1的喷出压力P造成的阀柱构件360的直线移动的方向只要与壳体 45的移动方向交叉即可。例如,也可以构成泵体80和内部的油路(油 压路径)而使得阀柱构件360沿着内转子10的旋转轴延伸的X轴方向 直线地移动。

另外,在上述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内转子10 向箭头Q2方向旋转从而使外转子20(220)向相同的方向旋转来构 成油泵100(200),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与上述第3 和第4实施方式同样地,使内转子10向与箭头Q2方向相反的箭头Q1 方向旋转来构成油泵100(200)。即,是叶片30相对于内转子10沿 着半径方向反复直线伸缩的构成,因此与内转子10的旋转方向无 关。不过,在使内转子10向箭头Q1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需要使吸入 口52与喷出口53的配置关系与上述情况相反。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外转子片221形成为从 X2侧的端部到X1侧的端部除了切口部221f和221g以外具有一样的 截面形状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外转子片 221的第1卡合片部221a与第2卡合片部221b的沿着X方向的两端部 在半径方向上连成一体。并且,也可以构成外转子片,使得由第1 卡合片部221a、第2卡合片部221b以及将第1卡合片部221a和第2卡 合片部221b在X方向的两端部处相连的侧端部呈圆周状包围的凹状 部分形成卡合空间203。因此,第3卡合片部221c伸缩自如地卡合于 其周围被封闭的卡合空间203。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代替切 口部221f而设置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2卡合片部221b的连通孔来使 卡合空间203与容积室261连通。根据如该变形例的构成,将厚度小 的(薄的)第1卡合片部221a和第2卡合片部221b在X方向的两端部 处连成一体,因此能提高反复进行第3卡合片部221c在卡合空间203 中伸缩的动作的外转子片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在泵体50内部 使壳体40相对于旋转中心R固定的内转子10平行移动从而按照偏心 量使喷出量可变的油泵100(200,300,400)的例子,但是本发明 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不使壳体40平行移动而是利用固定的 偏心量来使喷出量固定的油泵。

另外,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用铝合金来构成的 各种外转子片21(221)的例子,外转子片21(221)构成了外转子 20(220),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树脂材料来构 成外转子(外转子片)。

另外,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对 内燃机(发动机)提供油(润滑油)1的油泵100(200,300,400) 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到用于 对按照内燃机的转速自动切换变速比的自动变速器(AT)提供AT 流体(AT油)的油泵。另外,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到用于对与改变 齿轮的组合来进行变速的上述AT(多级变速机)不同地能连续无级 地改变变速比的无级变速机(CVT)内的滑行部提供润滑油的油泵。 另外,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到用于对车辆中的驱动转向(操舵装置) 的动力转向装置提供动力转向油的油泵。

另外,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油泵100(200, 300,400)搭载于具备内燃机(发动机)的汽车等车辆的例子,但 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搭载于具备内燃 机(发动机)的车辆以外的设备机器的油泵。另外,内燃机能采用 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和天然气发动机等。

附图标记说明

1:油

5、8:卡合空间(第1卡合空间)

6、7:卡合空间(第2卡合空间)

10:内转子

12:叶片收纳部

12a:凹部(叶片收纳部)

20、220:外转子

21、221:外转子片

21a、221a:第1卡合片部

21b、221b:第2卡合片部

21c、221c:第3卡合片部

21d:第4卡合片部

21e、221e:基部(叶片连结部)

21f、221f:切口部(槽部)

21g、221g:切口部(槽部)

21h、221h:卡合部(叶片连结部)

30:叶片

31:基部(收纳于叶片收纳部的部分)

32:顶端部

35、235:泵要素

40、45:壳体(转子收纳部)

46:座部

47:密封构件

48:凸部(凸轮卡合部)

50、80:泵体

52:吸入口

53:喷出口

54:喷出油路

57:油路部

58a:受压区域

58b:调整区域

61、261:容积室(第1容积变化部)

62、262:容积室(第2容积变化部)

63、263:容积室(第3容积变化部)

71:凸轮区域(第1凸轮区域)

72:凸轮区域(第2凸轮区域)

73、473凸轮区域(第3凸轮区域)

74:凸轮区域

75、475:凸轮区域

81:泵收纳部

85:弹簧收纳部

86:开口部

90:发动机

100、200,300、400:油泵

201、202:卡合空间(第1卡合空间)

203:卡合空间(第2卡合空间)

305:弹簧(第1施力构件)

306:弹簧(第2施力构件)

360、460:阀柱构件(凸轮构件)

361:主体部

362、462:凸轮形状部(凸轮区域)

363:座部

364:受压面

365:连通孔

501、502:连通孔(孔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