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1649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对从致动器排出来的油进行再利用的技术(可进行压力油再生的技术)。另外,在该文献所记载的技术中,两个泵(12L、12R)各自的喷出量(喷出流量)被负控制(以下称为“负控”)控制独立地控制。进一步详细而言,在该文献的权利要求1中存在如下记载。“使从动臂缸的缸底侧油室流出的压力油流入其他液压致动器,利用所述喷出量减少部使所述主泵的喷出量减少”」。另外,在该文献的段落[0019]存在如下记载。“主泵(12L、12R)所喷出来的压力油的流动被负控制节流阀(20L、20R)限制……使负控制节流阀(20L、20R)产生用于对调节器(13L、13R)进行控制的控制压力(以下称为“负控压力”。)”。另外,在该文献的段落[0021]存在如下记载。“调节器(13L、13R)、……所导入的负控压力越大,越使主泵(12L、12R)的喷出量减少,所导入的负控压力越小,越使主泵(12L、12R)的喷出量增大”。此外,在该文献所记载的附图标记带有括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53498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两个泵(12L、12R)的喷出量被独立地控制。另一方面,也存在使两个泵(第1泵和第2泵)的喷出量联动而进行控制的情况。在此,通过进行上述的压力油再生,使第2泵的喷出油过量(喷出油的需要量减少)。此时,尽管第2泵的喷出量过量,由于使第1泵和第2泵的喷出量联动而进行控制,因此有可能无法使第2泵的喷出量恰当地减少。具体而言,例如,在通过将第1泵的喷出油向致动器供给,而基于第1泵的喷出油的需要量决定第2泵的喷出量的情况下等,有可能产生上述的问题。其结果,有可能产生用于驱动第2泵的浪费的能量消耗。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在第1泵和第2泵各自的喷出量联动地进行控制的构成中,通过进行压力油再生,在第2泵的喷出量过量时,能够易于减少第2泵的喷出量,从而抑制能量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与第1泵、第2泵、罐以及多个致动器连接。所述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包括与所述第1泵连接的第1卸载通路、与所述第2泵连接的第2卸载通路、以及与所述第1卸载通路、所述第2卸载通路、以及所述罐连接的罐通路。而且,所述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包括换向阀、负控压力检测部、调节器、再生通路、以及检测压力上升通路。所述换向阀从所述第1泵或所述第2泵向所述致动器供给油,将从所述致动器排出来的油向所述罐排出,与多个所述致动器分别连接。所述负控压力检测部将由所述第1卸载通路的最下游部的第1压力检测部检测到的压力和由所述第2卸载通路的最下游部的第2压力检测部检测到的压力中的较低的一者的压力作为负控压力输出。所述调节器根据从所述负控压力检测部输出的所述负控压力使所述第1泵和所述第2泵各自的喷出量联动地进行控制。所述再生通路与构成多个所述致动器的一部分的再生对象致动器连接。所述检测压力上升通路与所述再生对象致动器连接。所述换向阀包括将所述第2泵的喷出油向所述再生对象致动器供给的再生对象切换阀。所述再生通路用于进行将从所述再生对象致动器排出来的再生对象排出油向通过被供给所述第2泵的喷出油而工作的所述致动器供给的压力油再生。所述检测压力上升通路在进行所述压力油再生时将所述再生对象排出油的一部分向所述第1卸载通路的比所述第1压力检测部靠上游侧的部分、或所述第2卸载通路的比所述第2压力检测部靠上游侧的部分供给。

根据上述构成,在第1泵和第2泵各自的喷出量联动地进行控制的构成中,通过进行压力油再生,在第2泵的喷出量过量时易于减少第2泵的喷出量,能够抑制能量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的建筑机械1的液压回路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的一部分的液压回路图。

图3是表示选择了图2所示的动臂下降位置53Fc时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的一部分的液压回路图。

图4是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5是第3实施方式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6是第4实施方式的与图2相当的图。

图7是表示选择了图6所示的斗杆工作位置53Ec时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430的一部分的液压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对图1所示的包括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的建筑机械1进行说明。

建筑机械1是用于进行建筑作业的机械。建筑机械1例如是液压挖掘机。建筑机械1包括泵11·12、罐15、致动器21A~23F、以及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

泵11·12是将油(压力油、工作油)喷出的液压泵。泵11·12是容量可变型液压泵。在泵11·12中,通过改变斜板的偏转角,使容量改变,若容量改变,则喷出量(输入轴1每旋转1圈的油的喷出量)改变。泵11·12由两个泵构成。泵11·12存在第1泵11和第2泵12。泵11·12例如是组合式泵。组合式泵是利用1个输入轴驱动多个泵(第1泵11和第2泵12)的泵。在组合式泵中,第1泵11和第2泵12一体地构成。在组合式泵中,第1泵11的喷出量和第2泵12的喷出量相等。此外,泵11·12也可以不是组合式泵。第1泵11和第2泵12也可以是分体的。第1泵11的输入轴和第2泵12的输入轴既可以是共用的,也可以不是共用的。第1泵11的喷出量和第2泵12的喷出量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罐15贮存油。罐15向泵11·12供给油。从泵11·12喷出并经由致动器21A~23F的油返回罐15。从泵11·12喷出并没有经由致动器21A~23F的油返回罐15。

致动器21A~23F使建筑机械1工作。致动器21A~23F是通过从泵11·12供给油而进行驱动的、液压致动器。致动器21A~23F的种类有液压马达和液压缸。在建筑机械1是液压挖掘机的情况下,致动器21A~23F的用途存在行驶用、回转用、铲斗转动用、斗杆起伏用以及动臂起伏用等。致动器21A~23F具有第1致动器21A·21D、第2致动器22B·22C、以及第3致动器23E·23F。

通过从第1泵11供给油而驱动第1致动器21A·21D。从第2泵12不会向第1致动器21A·21D供给油。第1致动器21A·21D具有右行驶用马达21A(一侧的行驶用马达)和回转用马达21D。

右行驶用马达21A(一侧的行驶用马达)是用于使建筑机械1行驶的液压马达。右行驶用马达21A是用于驱动建筑机械1所具有的下部行驶体的右侧的履带的液压马达。

回转用马达21D是用于使上部回转体相对于下部行驶体回转的液压马达。

通过从第2泵12供给油而驱动第2致动器22B·22C。从第1泵11不会向第2致动器22B·22C供给油。第2致动器22B·22C存在左行驶用马达22B(另一侧的行驶用马达)和铲斗用缸22C。

左行驶用马达22B(另一侧的行驶用马达)是用于使建筑机械1行驶的液压马达。左行驶用马达22B是用于驱动建筑机械1所具有的下部行驶体的左侧的履带的马达。此外,也可以将右行驶用马达21A设为第2致动器,将左行驶用马达22B设为第1致动器。

铲斗用缸22C是用于使铲斗相对于斗杆转动的液压缸。

可从第1泵11向第3致动器23E·23F供给油,且可从第2泵12向第3致动器23E·23F供给油。通过从第1泵11和第2泵12中的、两者或一者供给油而驱动第3致动器23E·23F。第3致动器23E·23F具有斗杆用缸23E和动臂用缸23F(再生对象致动器)。

斗杆用缸23E是用于使斗杆相对于动臂起伏(上下、转动)的缸。

动臂用缸23F(再生对象致动器)是用于使动臂相对于上部回转体起伏(上下、转动)的缸。但是,在进行使动臂下降的动作的情况(“动臂下降的情况”)下,动臂用缸23F与第2致动器同样地动作(随后论述)。此外,建筑机械1也可以包括除了上述的致动器21A~23F以外的致动器(例如推土铲用的致动器等)。动臂用缸23F是“再生对象致动器”。再生对象致动器是指将向再生通路71(图3参照、随后论述)流入的油排出的致动器。

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是用于对多个致动器21A~23F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液压回路。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与第1泵11、第2泵12、罐15以及多个致动器21A~23F连接。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一体地构成,构成为例如块状(大致长方体状)。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如随后论述那样包括多个换向阀51A~53F,但有时也将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整体上称为“换向阀”。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包括通路31~43、换向阀51A~53F、负控压力检测部60、调节器65、图2所示的再生通路71、以及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82。

如图1所示,通路31~43是油的通路(油路、配管)。通路31~43包括卸载通路31·32、罐通路35以及供给通路41·42·43。

卸载通路31·32是用于使泵11·12的喷出油不向致动器21A~23F供给就返回罐15的通路(旁通通路)。但是,在油从第1卸载通路31向第1斗杆用合流通路41Ea(随后论述)流动的情况等下,也存在泵11·12的喷出油向致动器21A~23F供给的情况。另外,在使用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82(随后论述)的情况下,也存在从致动器21A~23F(例如动臂用缸23F)向卸载通路31·32供给油的情况。卸载通路31·32设置有两根(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是所谓的双旁通方式)。卸载通路31·32包括第1卸载通路31和第2卸载通路32。第1卸载通路31与第1泵11连接。第2卸载通路32与第2泵12连接。如图2所示,在第1卸载通路31配置有第1溢流阀31r。在第2卸载通路32配置有第2溢流阀32r。

第1溢流阀31r配置于第1卸载通路31的最下游部。上述“最下游部”是指多个换向阀51A~53F中的比最下游侧(远离泵11·12那一侧)的换向阀(图1中,是斗杆用换向阀53E)靠下游的部分(最下游位置)。图2所示的第1溢流阀31r是在第1卸载通路31的最下游部的压力超过了第1溢流压力(随后论述)时将第1卸载通路31的最下游部的油向罐15排出的安全阀。上述第1溢流压力被预先设定于第1溢流阀31r。第2溢流阀32r配置于第2卸载通路32的最下游部。第2溢流阀32r是在第2卸载通路32的最下游部的压力超过了第2溢流压力(随后论述)时将第2卸载通路32的最下游部的油向罐15排出的安全阀。上述第2溢流压力被预先设定于第2溢流阀32r。

如图1所示,罐通路35是用于使油返回罐15的通路。罐通路35与罐15、第1卸载通路31、以及第2卸载通路32连接。罐通路35与多个换向阀51A~53F分别连接。罐通路35与第1卸载通路31和第2卸载通路32的最下游部连接。如图2所示,罐通路35具有斗杆用罐通路35E和动臂用罐通路35F等。斗杆用罐通路35E是使从斗杆用缸23E(随后论述)排出来的油返回罐15的通路。动臂用罐通路35F是使从动臂用缸23F(随后论述)排出来的动臂排出油35Fo(再生对象排出油)(参照图3)返回罐15的通路。

如图1所示,供给通路41·42·43是用于使泵11·12的喷出油向致动器21A~23F供给的通路。供给通路41·42·43具有第1供给通路41、第2供给通路42以及第3供给通路43。

第1供给通路41用于使第1泵11的喷出油向第1致动器21A·21D和第3致动器23E·23F供给的通路(其中,第3供给通路43不包含于第1供给通路41)。第1供给通路41与第1泵11连接。第1供给通路41与第1卸载通路31连接。第1供给通路41与第1卸载通路31的最上游部连接。上述“第1卸载通路31的最上游部”是指比第1卸载通路31所经由的换向阀51A~53F(随后论述)中的最上游侧的换向阀(图1中,是右行驶用换向阀51A(一侧的行驶用换向阀))靠上游侧(第1泵11侧)的部分。第1供给通路41包括第1供给干线通路41α、第1供给分支通路41A~41F以及第1斗杆用合流通路41Ea。

第1供给干线通路41α是可向第1换向阀51A·51D和第3换向阀53E·53F中的、两个以上的换向阀供给油的通路。

第1供给分支通路41A~41F是仅向第1换向阀51A·51D和第3换向阀53E·53F中的、1个换向阀(换向阀51A·51D·53E·53F中的任一个)供给油的通路。第1供给分支通路41A~41F与第1供给干线通路41α连接。第1供给分支通路41A~41F具有右行驶用分支通路41A(一侧的行驶用分支通路)、回转用分支通路41D、第1动臂用分支通路41F、以及第1斗杆用分支通路41E。第1动臂用分支通路41F将第1供给干线通路41α和动臂用供给通路43F(随后论述)连接起来。第1斗杆用分支通路41E将第1供给干线通路41α和斗杆用供给通路43E(随后论述)连接起来。

第1斗杆用合流通路41Ea是用于将在第1卸载通路31中流动的油(过量油)向斗杆用供给通路43E(第3供给通路43)供给的(使其合流的)的通路。第1斗杆用合流通路41Ea与第1卸载通路31以及斗杆用供给通路43E(第3供给通路43)连接。此外,将在卸载通路31·32中流动的油向供给通路41·42·43供给的合流通路也可以设于第1斗杆用合流通路41Ea以外。

第2供给通路42是用于将第2泵12的喷出油向第2致动器22B·22C和第3致动器23E·23F供给的通路(但是,第3供给通路43不包含于第2供给通路42)。第2供给通路42与第2泵12连接。第2供给通路42与第2卸载通路32连接。第2供给通路42与第2卸载通路32的最上游部连接。上述“第2卸载通路32的最上游部”是比第2卸载通路32所经由的换向阀52B~53F(随后论述)中的最上游侧的换向阀(图1中,是左行驶用换向阀52B(另一侧的行驶用换向阀))靠上游侧(第2泵12侧)的部分。第2供给通路42包括第2供给干线通路42α和第2供给分支通路42B~42F。

第2供给干线通路42α是可向第2换向阀52B·52C和第3换向阀53E·53F中的、两个以上的换向阀供给油的通路。

第2供给分支通路42B~42F是仅可向第2换向阀52B·52C和第3换向阀53E·53F中的、1个换向阀(换向阀52B·52C·53E·53F中的任一个)供给油的通路。第2供给分支通路42B~42F与第2供给干线通路42α连接。第2供给分支通路42B~42F具有左行驶用分支通路42B(另一侧的行驶用分支通路)、铲斗用分支通路42C、第2动臂用分支通路42F、动臂下降用分支通路42F1、以及第2斗杆用分支通路42E。第2动臂用分支通路42F将第2供给干线通路42α和动臂用供给通路43F(随后论述)连接起来。第2斗杆用分支通路42E将第2供给干线通路42α和斗杆用供给通路43E(随后论述)连接起来。

第3供给通路43是用于将第1泵11和第2泵12的喷出油向第3致动器23E·23F供给的通路。第3供给通路43与第1供给通路41以及第2供给通路42连接。第1供给通路41中流动的油和在第2供给通路42中流动的油合流而成的油向第3供给通路43流动。第3供给通路43具有斗杆用供给通路43E和动臂用供给通路43F。

斗杆用供给通路43E与斗杆用换向阀53E(随后论述)连接。斗杆用供给通路43E与第1斗杆用分支通路41E以及第2斗杆用分支通路42E连接。

动臂用供给通路43F与动臂用换向阀53F(随后论述)连接。动臂用供给通路43F与第1动臂用分支通路41F以及第2动臂用分支通路42F连接。

此外,在通路31~43配置有止回阀。止回阀防止油从换向阀52C·51D·53E·53F向供给通路41·42、卸载通路31·32倒流。止回阀配置于例如第1供给分支通路(回转用分支通路41D、第1动臂用分支通路41F、以及第1斗杆用分支通路41E)、第2供给分支通路(铲斗用分支通路42C、第2动臂用分支通路42F、动臂下降用分支通路42F1、以及第2斗杆用分支通路42E)、以及合流通路(第1斗杆用合流通路41Ea等)。

换向阀51A~53F是使从泵11·12向致动器21A~23F供给的油的流量和方向改变的(对流量进行调整、对方向进行切换的)阀。换向阀51A~53F是与多个致动器21A~23F分别连接、相对于致动器21A~23F供排(供给和排出)油的阀。换向阀51A~53F将泵11·12的喷出油向致动器21A~23F供给。换向阀51A~53F将致动器21A~23F所排出的油向罐15排出(返回)。换向阀51A~53F配置于泵11·12与致动器21A~23F之间。换向阀51A~53F分别是滑阀。滑阀是根据阀芯的行程量(位置)使油的流量、方向改变的阀。

该换向阀51A~53F存在第1换向阀51A·51D、第2换向阀52B·52C、以及第3换向阀53E·53F。在换向阀51A~53F中,从卸载通路31·32中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具有右行驶用换向阀51A、左行驶用换向阀52B、铲斗用换向阀52C、回转用换向阀51D、斗杆用换向阀53E、以及动臂用换向阀53F。

第1换向阀51A·51D是使从第1泵11向第1致动器21A·21D流动的油的流量和方向改变的阀。第1换向阀51A·51D使油相对于第1致动器21A·21D供排。第1换向阀51A·51D与第1供给通路41、第1卸载通路31以及罐通路35连接。第1换向阀51A·51D既可以与第2卸载通路32连接(参照回转用换向阀51D),也可以不与第2卸载通路32连接(参照右行驶用换向阀51A)。第1换向阀51A·51D具有右行驶用换向阀51A和回转用换向阀51D。

右行驶用换向阀51A(一侧的行驶用换向阀)使油相对于右行驶用马达21A供排。右行驶用换向阀51A与右行驶用分支通路41A连接。

回转用换向阀51D使油相对于回转用马达21D供排。回转用换向阀51D与回转用分支通路41D连接。

第2换向阀52B·52C是使从第2泵12向第2致动器22B·22C流动的油的流量和方向改变的阀。第2换向阀52B·52C使油相对于第2致动器22B·22C供排。第2换向阀52B·52C与第2供给通路42、第2卸载通路32、以及罐通路35连接。第2换向阀52B·52C与第1卸载通路31连接。第2换向阀52B·52C也可以不与第1卸载通路31连接(未图示)。第2换向阀52B·52C具有左行驶用换向阀52B和铲斗用换向阀52C。

左行驶用换向阀52B(另一侧的行驶用换向阀)使油相对于左行驶用马达22B供排。左行驶用换向阀52B与左行驶用分支通路42B连接。

铲斗用换向阀52C使油相对于铲斗用缸22C供排。铲斗用换向阀52C与铲斗用分支通路42C连接。

第3换向阀53E·53F是使从第1泵11和第2泵12向第3致动器23E·23F流动的油的流量和方向改变的阀。第3换向阀53E·53F使油相对于第3致动器23E·23F供排。为了从两个泵11·12向1个第3致动器(23E或23F)供给油,1个第3换向阀(53E或53F)就足矣(无需两个以上的换向阀)。第3换向阀53E·53F与第3供给通路43、第1卸载通路31、第2卸载通路32以及罐通路35连接。第3换向阀53E·53F配置于比第1换向阀51A·51D和第2换向阀52B·52C靠下游侧(卸载通路31·32的下游侧)的位置。第3换向阀53E·53F也可以在部分的切换位置与第2换向阀52B·52C同样地动作(参照随后论述的动臂用换向阀53F的动臂下降位置53Fc(参照图2))。第3换向阀53E·53F具有斗杆用换向阀53E和动臂用换向阀53F。

斗杆用换向阀53E使油相对于斗杆用缸23E供排。斗杆用换向阀53E与斗杆用供给通路43E连接。如图2所示,斗杆用换向阀53E的切换位置具有斗杆中立位置53Ea和斗杆工作位置53Eb·53Ec。

动臂用换向阀53F(再生对象切换阀)使油相对于动臂用缸23F供排。如图1所示,动臂用换向阀53F配置于其他换向阀(卸载通路31·32上的比动臂用换向阀53F靠上游侧的换向阀)的下游侧。动臂用换向阀53F配置于斗杆用换向阀53E的下游侧。动臂用换向阀53F与动臂用供给通路43F连接。另外,动臂用换向阀53F与动臂下降用分支通路42F1连接。动臂用换向阀53F是“再生对象切换阀”。再生对象切换阀是指可将至少第2泵12的喷出油向再生对象致动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动臂用缸23F)供给的阀。

如图2所示,该动臂用换向阀53F的切换位置具有动臂中立位置53Fa和动臂工作位置53Fb·53Fc。动臂工作位置53Fb·53Fc具有动臂上升位置53Fb和动臂下降位置53Fc。动臂上升位置53Fb是在使动臂上升时所选择的切换位置。动臂下降位置53Fc是在使动臂下降时所选择的切换位置。如图3所示,在动臂下降位置53Fc形成有动臂下降用分支通路42F1、第1卸载通路31、第2卸载通路32、以及动臂用罐通路35F。

如图2所示,负控压力检测部60是为了利用负控(负控制控制)对泵11·12的容量进行控制而设置的。负控压力检测部60将由第1压力检测部61p(随后论述)检测到的压力P1(液压、检测压力)和由第2压力检测部62p(随后论述)检测到的压力P2(液压、检测压力)中的、较低的一者的压力作为负控压力Pn输出。负控压力检测部60包括第1压力检测部61p、第2压力检测部62p、第1检测压力产生节流阀61r、第2检测压力产生节流阀62r、以及低压选择部63。

第1压力检测部61p配置于第1卸载通路31的最下游部。具体而言,第1压力检测部61p配置于第1卸载通路31的比动臂用换向阀53F靠下游侧、且比罐15靠上游侧的部分。第2压力检测部62p配置于第2卸载通路32的最下游部。具体而言,第2压力检测部62p配置于第2卸载通路32的比动臂用换向阀53F靠下游侧、且比罐15靠上游侧的部分。

第1检测压力产生节流阀61r产生由第1压力检测部61p检测的压力P1。第1检测压力产生节流阀61r配置于第1卸载通路31的比第1压力检测部61p靠下游侧的部分。第2检测压力产生节流阀62r产生由第2压力检测部62p检测的压力P2。第2检测压力产生节流阀62r配置于第2卸载通路32的比第2压力检测部62p靠下游侧的部分。

低压选择部63对由第1压力检测部61p检测到的压力P1和由第2压力检测部检测到的压力P2中的、较低的一者的压力进行选择。低压选择部63将选择好的压力作为负控压力Pn输出。低压选择部63例如是低压选择阀,是使用了例如梭形滑阀的选择部等。此外,低压选择部63也可以不是阀。低压选择部63也可以将负控压力Pn作为液压信号输出,另外,也可以将负控压力Pn转换成电信号等而输出(未图示)。

调节器65根据从负控压力检测部60(从低压选择部63)输出的负控压力Pn对泵11·12的喷出量进行控制(改变)。调节器65通过改变泵11·12的偏转角、改变泵11·12的容量来改变泵11·12的喷出量。由调节器65对泵11·12的喷出量的控制可利用负控控制进行。进一步详细而言,从泵11·12流动到致动器21A~23F的(所使用的)油越多,在卸载通路31·32中流动的油越少,结果,被负控压力检测部60检测的负控压力Pn变低。因此,负控压力Pn越低,调节器65越增加泵11·12的喷出量。负控压力Pn越高,调节器65越减少泵11·12的喷出量。

该调节器65使第1泵11和第2泵12各自的喷出量联动而进行控制。调节器65使第1泵11的喷出量和第2泵12的喷出量同时改变。调节器65在使第1泵11的喷出量增加时,也使第2泵12的喷出量增加。调节器65在使第1泵11的喷出量减少时,也使第2泵12的喷出量减少。调节器65使第1泵11的喷出量和第2泵12的喷出量相同(也可以是大致相同)。通过利用1个调节器65对第1泵11和第2泵12的喷出量进行控制,能够削减调节器65所花费的成本(与利用两个调节器65对第1泵11的喷出量和第2泵12的喷出量独立地进行控制的情况相比的情况)。

如图3所示,再生通路71是用于进行压力油再生的通路。再生通路71与动臂用缸23F(再生对象致动器)连接。从动臂用缸23F排出来的动臂排出油35Fo流入再生通路71。再生通路71将动臂排出油35Fo向通过被供给第2泵12的喷出油而工作的致动器(第2致动器22B·22C和第3致动器23E·23F中的任一个)供给。例如,再生通路71将动臂排出油35Fo向动臂用缸23F供给。具体而言,再生通路71与动臂用罐通路35F和动臂下降用分支通路42F1连接。

该再生通路71配置(内置)于动臂用换向阀53F的阀内(内部)。再生通路71配置于动臂下降位置53Fc的阀内。此外,再生通路71也可以配置于动臂用换向阀53F的阀外(外部)。在再生通路71配置于动臂用换向阀53F的阀外的情况下,设置有用于对是否使用再生通路71进行切换的阀(与动臂用换向阀53F独立的阀、未图示)。在再生通路71设置有止回阀71c和节流阀71r。

止回阀71c防止油从动臂下降用分支通路42F1向动臂用罐通路35F倒流。由于节流阀71r,仅动臂排出油35Fo的一部分在再生通路71中流动。

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82是用于提高要被负控压力检测部60检测的负控压力Pn的通路。在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82具有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和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

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是用于在由再生通路71进行压力油再生时提高要由第1压力检测部61p检测的压力P1的通路。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在进行压力油再生时将动臂排出油35Fo的一部分向第1卸载通路31的比第1压力检测部61p靠上游侧的部分供给(详细情况随后论述)。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在不进行压力油再生时不将动臂排出油35Fo向第1卸载通路31供给。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与动臂用罐通路35F连接,经由动臂用罐通路35F与动臂用缸23F连接。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与第1卸载通路31的比第1压力检测部61p靠上游侧的部分连接。将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的与第1卸载通路31连接的位置设为连接位置81p。

该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配置于动臂用换向阀53F的阀内。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配置于动臂下降位置53Fc的阀内。此外,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也可以配置于动臂用换向阀53F的阀外。在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配置于动臂用换向阀53F的阀外的情况下,设置有根据是否进行压力油再生而对是否使用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进行切换的阀(与动臂用换向阀53F独立的增速用切换阀、未图示)。在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设置有节流阀81r。由于节流阀81r,仅动臂排出油35Fo的一部分向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流动。

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是用于在由再生通路71进行压力油再生时提高要由第2压力检测部62p检测的压力P2的通路。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在进行压力油再生时将动臂排出油35Fo的一部分向第2卸载通路32的比第2压力检测部62p靠上游侧的部分供给(详细情况随后论述)。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在不进行压力油再生时不将动臂排出油35Fo向第2卸载通路32供给。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与动臂用罐通路35F连接,经由动臂用罐通路35F与动臂用缸23F连接。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与第2卸载通路32的比第2压力检测部62p靠上游侧的部分连接。将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的与第2卸载通路32连接的位置设为连接位置82p。

该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配置于动臂用换向阀53F的阀内。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配置于动臂下降位置53Fc的阀内。此外,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也可以与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同样地配置于动臂用换向阀53F的阀外。在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设置有节流阀82r。由于节流阀82r,仅动臂排出油35Fo的一部分向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流动。

(动作)

图1所示的建筑机械1的动作如下所述那样。

(换向阀51A~53F的动作)

换向阀51A~53F根据建筑机械1的操纵者的操作(控制杆操作)而动作。换向阀51A~53F根据控制杆操作而对切换位置进行切换。换向阀51A~53F通过对切换位置进行切换,对油相对于致动器21A~23F的供排量、有无供排进行改变。第1换向阀51A·51D通过对第1卸载通路31进行阻断或节流,将第1泵11的喷出油向第1致动器21A·21D供给。进一步详细而言,第1换向阀51A·51D根据控制杆操作量对第1卸载通路31进行阻断或节流。然后,第1换向阀51A·51D将第1泵11的喷出油从第1供给通路41向第1致动器21A·21D供给。第2换向阀52B·52C通过对第2卸载通路32进行阻断或节流,将第2泵12的喷出油向第2致动器22B·22C供给。进一步详细而言,第2换向阀52B·52C根据控制杆操作量对第2卸载通路32进行阻断或节流。然后,第2换向阀52B·52C将第2泵12的喷出油从第2供给通路42向第2致动器22B·22C供给。

(第3换向阀53E·53F的动作)

图2所示的第3换向阀53E·53F的动作的概要如下所述那样(其中,除了动臂下降位置53Fc之外)。第3换向阀53E·53F根据控制杆操作(第3换向阀53E·53F的操作)对第1卸载通路31的开度和第2卸载通路32的开度进行调整。第3换向阀53E·53F利用该开度的调整对从第1供给通路41和第2供给通路42向第3供给通路43流入的油的流量进行调整。第3换向阀53E·53F利用该流量的调整对相对于第3致动器23E·23F供排的油的流量进行调整。

(斗杆用换向阀53E的动作)

说明斗杆用换向阀53E的动作。

(斗杆中立位置53Ea)切换位置是斗杆中立位置53Ea的情况的斗杆用换向阀53E不相对于斗杆用缸23E进行油的供排。具体而言,斗杆中立位置53Ea使第1卸载通路31和第2卸载通路32成为全开状态、并且对第3供给通路43和罐通路35进行阻断(成为全闭状态)。

(斗杆工作位置53Eb·53Ec)切换位置是斗杆工作位置53Eb·53Ec的情况的斗杆用换向阀53E相对于斗杆用缸23E进行油的供排。具体而言,工作位置53Eb·53Ec对第1卸载通路31和第2卸载通路32进行阻断或节流(成为已节流的状态)(详细情况随后论述)。另外,斗杆工作位置53Eb·53Ec使第3供给通路43和罐通路35成为连通状态或节流(成为全开状态或已节流的状态)。连通状态是全开状态或大致全开状态(被稍微节流的状态)。其结果,原则上,在第1供给通路41中流动的油和在第2供给通路42中流动的油合流于第3供给通路43(例外情况随后论述)。并且,在第3供给通路43中流动的油向斗杆用缸23E供给,从斗杆用缸23E排出来的油向罐通路35流动。其结果,斗杆相对于动臂转动。

(动臂用换向阀53F的动作)

说明动臂用换向阀53F的动作。

(动臂中立位置53Fa)切换位置是动臂中立位置53Fa的情况的动臂用换向阀53F不相对于动臂用缸23F进行油的供排。具体而言,动臂中立位置53Fa使第1卸载通路31和第2卸载通路32成为全开状态、并且对第3供给通路43和罐通路35进行阻断。

(动臂上升位置53Fb)切换位置是动臂上升位置53Fb的情况的动臂用换向阀53F相对于动臂用缸23F进行油的供排。具体而言,动臂上升位置53Fb对第1卸载通路31和第2卸载通路32进行阻断或节流(详细情况随后论述)。另外,动臂上升位置53Fb使第3供给通路43和罐通路35成为连通状态或对第3供给通路43和罐通路35进行节流。其结果,原则上,在第1供给通路41中流动的油和在第2供给通路42中流动的油合流于第3供给通路43(例外情况随后论述)。并且,在第3供给通路43中流动的油向动臂用缸23F供给,从动臂用缸23F排出来的油向罐通路35流动。其结果,动臂上升。

(动臂下降位置53Fc)在选择了动臂下降位置53Fc的情况下,动臂用换向阀53F与第2换向阀52B·52C同样地发挥功能。切换位置是动臂下降位置53Fc的情况的动臂用换向阀53F从第2供给通路42向动臂用缸23F供给油,不从第3供给通路43(动臂用供给通路43F)向动臂用缸23F供给油。在动臂下降时,仅从第1供给通路41和第2供给通路42中的、第2供给通路42向动臂用供给通路43F供给油。具体而言,动臂下降位置53Fc使第1卸载通路31成为连通状态(维持在连通状态、维持在全开状态或大致全开状态)。动臂下降位置53Fc对动臂用供给通路43F(第3供给通路43)进行阻断。另外,与第2换向阀52B·52C同样地,动臂下降位置53Fc对第2卸载通路32进行阻断或节流。另外,与第2换向阀52B·52C同样地,动臂下降位置53Fc使动臂下降用分支通路42F1(第2供给通路42)和罐通路35成为连通状态或对动臂下降用分支通路42F1(第2供给通路42)和罐通路35进行节流。其结果,第2泵12的喷出油在动臂下降用分支通路42F1(第2供给通路42)中流动,在动臂下降用分支通路42F1中流动的油向动臂用缸23F供给,从动臂用缸23F排出来的油向罐通路35流动。其结果,动臂下降。

(动臂下降的动作的变形例)此外,在选择了动臂下降位置53Fc的情况下,第2泵12的喷出油也可以不经由动臂下降用分支通路42F1而是经由动臂用供给通路43F向动臂用缸23F供给(未图示)。在该情况下,动臂下降位置53Fc使第1卸载通路31成为连通状态,对第2卸载通路32进行阻断或节流。另外,动臂下降位置53Fc使动臂用供给通路43F和罐通路35成为连通状态或对动臂用供给通路43F和罐通路35进行节流。在该变形例中,无需设置动臂下降用分支通路42F1,因此,能够将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设为简易的构成。

(再生通路71周边的动作)

选择了图3所示的动臂下降位置53Fc时的再生通路71等的动作如下所述那样。由于动臂的自重,动臂排出油35Fo从动臂用缸23F(缸底室)向动臂用罐通路35F排出。通过使动臂排出油35Fo的一部分经由再生通路71而向动臂下降用分支通路42F1供给。其结果,动臂排出油35Fo的一部分向动臂用缸23F(加载室)供给(用作再生压力油)。

(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周边的动作)

选择了动臂下降位置53Fc时的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等的动作如下所述那样。如上所述,由于动臂的自重,动臂排出油35Fo在动臂用罐通路35F中流动。动臂排出油35Fo的一部分从动臂用罐通路35F经由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向第1卸载通路31的比第1压力检测部61p靠上游侧的部分供给。其结果,连接位置81p处的压力得以提高。因而,要由第1压力检测部61p检测的压力P1得以提高。在压力P1是负控压力Pn的情况(压力P1比压力P2小的情况)下,通过压力P1得以提高,负控压力Pn得以提高。其结果,调节器65使第1泵11的喷出量和第2泵12的喷出量减少。在此,在动臂下降时,通过如上述那样利用再生通路71进行压力油再生,第2泵12的喷出流量过量(需要流量减少)。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第2泵12的喷出量减少,可抑制由喷出多余的油的第2泵12导致的能量消耗。

(动臂和斗杆等同时操作时的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周边的动作)

选择了图2所示的动臂下降位置53Fc、且利用比动臂用换向阀53F靠上游侧的换向阀51A~53E对第1卸载通路31进行阻断或节流的情况的动作如下所述那样。作为具体例,对动臂下降时、且斗杆工作时进行说明。在斗杆工作时,选择了斗杆工作位置53Eb·53Ec,第1卸载通路31被阻断或节流(此外,第2卸载通路32也被阻断或节流)。其结果,第1卸载通路31的比斗杆用换向阀53E靠下游侧的部分的压力下降(与选择了斗杆中立位置53Ea的情况相比压力下降)。因而,压力P1易于变成负控压力Pn。此时,如上所述,压力P1被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提高,因此,负控压力Pn易于提高。

(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周边的动作)

选择了图3所示的动臂下降位置53Fc时的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等的动作如下所述那样。如上所述,由于动臂的自重,动臂排出油35Fo在动臂用罐通路35F中流动。动臂排出油35Fo的一部分从动臂用罐通路35F经由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向第2卸载通路32的比第2压力检测部62p靠上游侧的部分供给。其结果,连接位置82p处的压力得以提高。因而,要由第2压力检测部62p检测的压力P2得以提高。在压力P2是负控压力Pn的情况(在压力P2比压力P1小的情况下)下,通过压力P2得以提高,负控压力Pn得以提高。其结果,调节器65使第1泵11的喷出量和第2泵12的喷出量减少。其结果,如上所述,可抑制由喷出多余的油的第2泵12导致的能量消耗。

(效果1(发明1))

说明图1所示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的效果。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与第1泵11、第2泵12、罐15以及多个致动器21A~23F连接。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包括与第1泵11连接的第1卸载通路31、与第2泵12连接的第2卸载通路32、以及与第1卸载通路31、第2卸载通路32、以及罐15连接的罐通路35。而且,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包括换向阀51A~53F、负控压力检测部60、以及调节器65。而且,如图2所示,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包括与构成多个致动器21A~23F的一部分的动臂用缸23F(再生对象致动器)连接的再生通路71、以及与动臂用缸23F连接的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82(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和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中的至少一者)。换向阀51A~53F使油从第1泵11或第2泵12向致动器21A~23F供给,将从致动器21A~23F排出来的油向罐15排出。换向阀51A~53F与多个致动器21A~23F分别连接。

[构成1-1]负控压力检测部60将由第1卸载通路31的最下游部的第1压力检测部61p检测到的压力P1、和由第2卸载通路32的最下游部的第2压力检测部62p检测到的压力P2中的、较低的一者的压力作为负控压力Pn输出。

[构成1-2]调节器65根据从负控压力检测部60输出的负控压力Pn使第1泵11和第2泵12各自的喷出量联动而进行控制。

[构成1-3]换向阀51A~53F包括将第2泵12的喷出油向动臂用缸23F供给的动臂用换向阀53F(再生对象切换阀)。

[构成1-4]如图3所示,再生通路71进行将从动臂用缸23F排出来的动臂排出油35Fo向通过被供给第2泵12的喷出油而工作的致动器(例如动臂用缸23F)供给的“压力油再生”。

[构成1-5]包括如下[构成1-5A]或[构成1-5B」。

[构成1-5A]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在进行压力油再生时将动臂排出油35Fo的一部分向第1卸载通路31的比第1压力检测部61p靠上游侧的部分供给。

[构成1-5B]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在进行压力油再生时将动臂排出油35Fo的一部分向第2卸载通路32的比第2压力检测部62p靠上游侧的部分供给。

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包括上述[构成1-3]和[构成1-4]。因而,通过进行压力油再生,第2泵12的喷出量的需要流量减少。另外,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具有上述[构成1-5A]或[构成1-5B]。因而,起到如下(效果1A)或(效果1B)。

(效果1A)

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包括上述[构成1-1]和[构成1-2]。因而,在压力P1比压力P2低的情况(压力P1<压力P2的情况)下,基于压力P1(=负控压力Pn)对第1泵11和第2泵12各自的喷出量联动地进行控制。因此,在压力P1<压力P2的情况下,通过进行压力油再生,存在尽管第2泵12的喷出量的需要流量减少、可是第2泵12的喷出量不减少的情况。因此,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包括上述[构成1-5A]。因而,在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的作用下,能够提高压力P1。因而,在压力P1<压力P2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负控压力Pn。因而,能够减少第2泵12的喷出量,能够减少用于驱动第2泵12的能量消耗。此外,若第2泵12的喷出量减少,则第1泵11的喷出量也减少,因此,也能够减少用于驱动第1泵11的能量消耗。

(效果1B)

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包括上述[构成1-1]和[构成1-2]。因而,在压力P1比压力P2高的情况(压力P1>压力P2的情况)下,基于压力P2(=负控压力Pn)对第1泵11和第2泵12各自的喷出量进行控制。因此,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包括上述[构成1-5B]。因而,在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的作用下,能够提高压力P2。因而,在压力P1>压力P2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负控压力Pn。因而,能够减少第2泵12的喷出量,能够减少用于驱动第2泵12的能量消耗。此外,若第2泵12的喷出量减少,则第1泵11的喷出量也减少,因此,也能够减少用于驱动第1泵11的能量消耗。

在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中,可获得上述“(效果1A)”或“(效果1B)”这样的效果。因而,在第1泵11和第2泵12各自的喷出量被联动地控制的构成中,通过进行压力油再生,在第2泵12的喷出量过量时,易于减少第2泵12的喷出量。其结果,能够抑制用于驱动第2泵12的能量消耗。

(效果2(发明2))

[构成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82包括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该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在进行压力油再生时将动臂排出油35Fo的一部分向第1卸载通路31的比第1压力检测部61p靠上游侧的部分供给。

根据该[构成2],可获得上述“(效果1A)”。

(效果3(发明3))

[构成3]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82包括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该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在进行压力油再生时将动臂排出油35Fo的一部分向第2卸载通路32的比第2压力检测部62p靠上游侧的部分供给。

在包括上述[构成2]和[构成3]的情况下,可获得上述“(效果1A)”和“(效果1B)”这两者。

(效果4(发明4))

[构成4]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配置于动臂用换向阀53F的阀内。

根据上述[构成4],能够省略用于对是否使用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进行切换的阀且是与动臂用换向阀53F独立的阀(增速用切换阀)。另外,能够节省用于将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配置于动臂用换向阀53F的阀外的空间。

(效果5(发明5))

[构成5]再生对象切换阀是动臂用换向阀53F。

根据该[构成5],能够在使与动臂用换向阀53F连接的动臂用缸23F动作时(例如动臂下降时)获得上述“(效果1A)”或“(效果1B)”。

(其他效果)

[其他构成1]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配置于动臂用换向阀53F的阀内。

根据上述[其他构成1],能够省略用于对是否使用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进行切换的阀且是与动臂用换向阀53F独立的阀(增速用切换阀)。另外,能够省略用于将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配置于动臂用换向阀53F的阀外的空间。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4对第2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201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230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此外,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201中的、与第1实施方式共用的点,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了说明(对于省略共用点的说明的点,其他实施方式也同样)。图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包括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但图4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230不包括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2(参照图3)。

第2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230包括上述[构成2],因此,可获得上述“(效果1A)”。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5对第3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301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30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图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包括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但图5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30不包括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参照图3)。

(效果6(发明7))

第3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30包括上述[构成3],因此可获得上述“(效果1B)”。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6~图7对第4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401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430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在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中,再生对象致动器是动臂用缸23F,再生对象切换阀是动臂用换向阀53F。另外,再生通路7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82与动臂用缸23F连接。另一方面,在图6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430中,再生对象致动器是斗杆用缸23E,再生对象切换阀是斗杆用换向阀453E。另外,再生通路47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482与斗杆用缸23E连接,未与动臂用缸23F连接。另外,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430包括不是再生对象切换阀的动臂用换向阀453F。以下,进一步对上述不同点进行说明。

动臂用换向阀453F包括动臂下降位置453Fc。与第1实施方式的动臂下降位置53Fc(图2参照)不同,在动臂下降位置453Fc的阀内没有配置再生通路71和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82。

斗杆用换向阀453E(再生对象切换阀)向作为再生对象致动器的斗杆用缸23E供给油。

再生通路471、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以及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2分别构成为可在选择了斗杆工作位置453Eb或斗杆工作位置453Ec时使用。再生通路471、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以及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2分别配置于斗杆工作位置453Eb和斗杆工作位置453Ec各自的阀内(也可以配置于阀外)。在图7中,示出了两个斗杆工作位置453Eb·453Ec(图6参照)中的、一个斗杆工作位置453Ec的放大图。

如图7所示,再生通路471将从斗杆用缸23E排出来的斗杆排出油35Eo(再生对象排出油)的一部分经由斗杆用供给通路43E向斗杆用缸23E供给。具体而言,再生通路471与斗杆用缸23E连接。再生通路471与斗杆用罐通路35E以及斗杆用供给通路43E连接。再生通路471配置于斗杆用换向阀453E的阀内(也可以配置于阀外)。

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在利用再生通路471进行压力油再生时将斗杆排出油35Eo的一部分向第1卸载通路31的比第1压力检测部61p靠上游侧的部分供给。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与斗杆用罐通路35E连接,经由斗杆用罐通路35E与斗杆用缸23E连接。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与第1卸载通路31的比第1压力检测部61p靠上游侧的部分连接。将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的与第1卸载通路31连接的位置设为连接位置481p。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配置于斗杆用换向阀453E的阀内(也可以配置于阀外)。

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2在利用再生通路471进行压力油再生时将斗杆排出油35Eo的一部分向第2卸载通路32的比第2压力检测部62p靠上游侧的部分供给。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2与斗杆用罐通路35E连接,经由斗杆用罐通路35E与斗杆用缸23E连接。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2与第2卸载通路32的比第2压力检测部62p靠上游侧的部分连接。将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2的与第2卸载通路32连接的位置设为连接位置482p。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2配置于斗杆用换向阀453E的阀内(也可以配置于阀外)。

(再生通路471周边的动作)

选择了斗杆工作位置453Eb(参照图6)或斗杆工作位置453Ec、斗杆下降时(斗杆下降时)的、再生通路471等的动作如下所述那样。由于斗杆的自重,斗杆排出油35Eo从斗杆用缸23E向斗杆用罐通路35E排出。斗杆排出油35Eo的一部分通过经由再生通路471,而向斗杆用供给通路43E供给。其结果,斗杆排出油35Eo的一部分向斗杆用缸23E(缸底室和加载室中的没有被排出斗杆排出油35Eo的油室)供给(用作再生压力油)。此外,斗杆被斗杆用缸23E抬起时(斗杆上升时),利用止回阀71c的作用,油不在再生通路471中流动,不进行压力油再生。

(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周边的动作)

选择了斗杆工作位置453Eb(参照图6)或斗杆工作位置453Ec时的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等的动作如下所述那样。在斗杆工作时,斗杆排出油35Eo在斗杆用罐通路35E中流动。斗杆排出油35Eo的一部分从斗杆用罐通路35E经由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向第1卸载通路31的比第1压力检测部61p靠上游侧的部分供给。其结果,连接位置481p处的压力得以提高。因而,只要利用比连接位置481p靠下游侧的换向阀(动臂用换向阀453F(参照图6))使第1卸载通路31处于连通状态,要被第1压力检测部61p检测的压力P1就得以提高(详细情况随后论述)。

(斗杆和动臂等同时操作时的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周边的动作)

(斗杆下降时、且动臂下降时等)

选择了图6所示的斗杆工作位置453Eb或斗杆工作位置453Ec、且利用比斗杆用换向阀453E靠下游侧的换向阀(动臂用换向阀453F)使第1卸载通路31处于连通状态的情况的作用如下所述那样。作为具体例,对斗杆下降时、且动臂下降时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动臂下降时,动臂用换向阀453F的动臂下降位置453Fc使第1卸载通路31成为连通状态。另外,在斗杆下降时,由于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连接位置481p(参照图7)处的压力得以提高。其结果,要由第1压力检测部61p检测的压力P1得以提高。

(斗杆下降时、且动臂上升时等)

选择了斗杆工作位置453Eb或斗杆工作位置453Ec、且利用比斗杆用换向阀453E靠下游侧的换向阀(例如动臂用换向阀453F)对第1卸载通路31进行了阻断或节流的情况的作用如下所述那样。作为具体例,对斗杆下降时、且动臂上升时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斗杆下降时,由于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连接位置481p(参照图7)处的压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在动臂上升时,在动臂用换向阀453F的动臂上升位置53Fb,对第1卸载通路31进行阻断或节流(此外,也对第2卸载通路32进行阻断或节流)。其结果,根据动臂用换向阀453F对第1卸载通路31进行节流的节流量,要由第1压力检测部61p检测的压力P1变低。在压力P1是负控压力Pn的情况下,通过使压力P1变低,负控压力Pn下降,第1泵11和第2泵12的喷出量增加。这样,利用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提高压力P1这样的功能(一部分或全部)被取消。其结果,使动臂上升(使动臂用缸23F动作)所需要的流量被确保(例如、可以说可使用全流量)。因而,使用了动臂的作业的操作性被确保。

(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2等的作用)

选择了斗杆工作位置453Eb或图7所示的斗杆工作位置453Ec时的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2等的作用如下所述那样。如上所述,在斗杆工作时,斗杆排出油35Eo在斗杆用罐通路35E中流动。斗杆排出油35Eo的一部分从斗杆用罐通路35E经由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2向第2卸载通路32的比第2压力检测部62p靠上游侧的部分供给。因而,连接位置482p处的压力得以提高。因而,只要利用比连接位置482p靠下游侧的换向阀(动臂用换向阀453F)使图6所示的第2卸载通路32处于连通状态,要由第2压力检测部62p检测的压力P2就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在利用动臂用换向阀453F对第2卸载通路32进行阻断或节流的情况下,根据节流量,要由第2压力检测部62p检测的压力P2变低。其结果,负控压力Pn下降,第1泵11的喷出量和第2泵12的喷出量增加。这样,利用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2提高压力P2这样的功能(一部分或全部)被取消。

(效果7(发明6))

对图6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430的效果进行说明。多个换向阀51A~53F(参照图1)包括作为再生对象切换阀的斗杆用换向阀453E和配置于比斗杆用换向阀453E靠下游侧的位置的动臂用换向阀453F。动臂用换向阀453F包括动臂下降位置453Fc和动臂上升位置53Fb。

[构成7-1]在使动臂下降时选择动臂下降位置453Fc,使第1卸载通路31成为连通状态。

[构成7-2]在使动臂上升时选择动臂上升位置53Fb,对第1卸载通路31进行阻断或节流。

另外,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430包括上述[构成2]的第1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

在选择了上述[构成7-1]的动臂下降位置453Fc情况下,由于动臂用换向阀453F,第1卸载通路31的压力基本上不下降。因而,可获得上述“(效果1A)”。

在选择了上述[构成7-2]的动臂上升位置53Fb情况下,根据动臂上升位置53Fb时的第1卸载通路31的节流量,要由第1压力检测部61p检测的压力P1下降。此时,在压力P1是负控压力Pn的情况下,第1泵11的喷出量和第2泵12的喷出量增加。因而,能够恰当地进行动臂上升的操作。因而,能够确保建筑机械的作业效率。

(变形例)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也可以将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彼此组合。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将如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那样包括与动臂用缸23F连接的再生通路71和检测压力上升通路81·82的构成、如图6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那样包括与斗杆用缸23E连接的再生通路471和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482的构成组合。

例如,也可以变形成第4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430包括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1和第2检测压力上升通路482中的仅一者。

例如,也可以在图1所示的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等追加未图示的构成要素(节流阀、通路等)。另外,也可以变更建筑机械用液压回路30的各通路的连接的位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