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引导机构和具有引导机构的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1662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缸引导机构和具有引导机构的缸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缸引导机构,该缸引导机构用于当缸的活塞杆相对于缸筒执行相对前进和缩回操作时引导活塞杆,以及涉及一种配备引导机构的缸,该引导机构附接至该缸。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缸包括:活塞,活塞在形成在缸筒中的活塞滑动孔中进行滑动;和活塞杆,活塞杆连接至活塞,并且随着活塞前进和缩回运动而与活塞一体地移位。例如,在这类缸中,预定工件附接至活塞杆。在这种情况下,伴随活塞杆的移位,工件进行移动。换言之,缸作用为用于输送工件的一种输送工具。

附带地,在这种缸中,由于尺寸变化,在活塞和活塞滑动孔这两个构件之间易于形成间隙。因此,当在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方向上的载荷(以下简称为“横向载荷”)施加于活塞杆的从活塞滑动孔露出的末端时,活塞杆的在其插入活塞滑动孔一侧的另一端部分在与横向载荷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位。更具体地,当活塞杆和活塞位移时,它们易于变成倾斜的,并且容易出现松动或者所谓的活塞杆的咯咯作响。

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松动或者活塞杆的咯咯作响,提供一种引导机构,这已经广泛地实践过。例如,如日本公开专利公报No.2006-105391的图1所示,在配备引导机构的缸中,一个活塞滑动孔和将活塞滑动孔夹在二者之间两个引导孔形成在缸筒中。插入活塞滑动孔的活塞杆和插入相应的引导孔的引导杆分别连接至连接板。因此,引导杆和板也跟随活塞杆的前进和缩回操作而进行移位。

在此构造中,因为活塞杆通过连接板连接至引导杆,所以即使施加了横向载荷也不会咯咯作响。进一步,因为使活塞杆进行旋转非常困难,所以也提高了不旋转的精确度。

如日本公开专利公报No.09-303318的图3所示,以和日本公开专利公报No.2006-105391相同的方式,公开了一种配备引导机构的缸,该缸包括一个活塞杆和排列成将活塞杆夹在二者之间的两个引导杆。



技术实现要素:

如上所述,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No.2006-105391和日本公开专利公报No.09-303318中公开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是引导孔形成在缸筒中并且活塞杆和插入引导孔的引导杆连接至连接板的装置。更具体地,缸机构和引导机构共同分享单个缸筒,并且与之一体地布置。

附带地,例如,根据使用环境,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另外将引导机构附接于作为零售商品的先前存在的缸。然而,当将常规技术的引导机构附接至这种缸时,必须执行钻孔过程,用于在缸筒中形成引导孔。因此,另外将常规技术的引导机构附接于可作为零售商品使用的缸是复杂的。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缸引导机构,该缸引导机构能够与缸分离地构造,并且容易附接于这种先前存在的缸。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缸引导机构,当附接缸引导机构时,该缸引导机构不需要任何执行机械加工。

本发明的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备引导机构的缸,该配备引导机构的缸通过将上述缸引导机构附接至缸而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缸引导机构,该缸引导机构附接至缸,在该缸中,活塞杆相对于缸筒执行相对的前进和缩回操作,该缸引导机构包含:

浮动衬套,该浮动衬套被构造成跟随活塞杆的前进和缩回操作进行前进和缩回操作;

支持部分,该支持部分被构造成保持浮动衬套;

引导机构,该引导机构包括: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通过支持部分保持;和可移位构件,该可移位构件支撑在引导构件上,并且被构造成相对于引导构件相对地移位;和

支架,该支架被构造成连接可移位构件和缸筒。

当配备引导机构的缸通过将缸引导机构附接至缸而构造时,可以执行将浮动衬套附接至活塞杆并且将可移位构件通过支架连接至缸筒的操作。更具体地,可以将缸引导机构装配于作为零售商品的先前存在的缸,而不用执行用于形成引导孔的钻孔过程,并且不需要执行任何其他类型的机械加工。换言之,便于生产所谓的改进装置。

进一步,如上所述,将缸引导机构装配在缸上的操作是简单的。换言之,缸引导机构容易附接于缸。

此外,假定浮动衬套可以附接至活塞杆并且支架可以连接至缸筒,缸引导机构就能够附接在缸的任意位置处。因此,例如,通过适当地设置引导机构的附接位置(和方向),可以避免引导机构和预定的附接构件的干涉,其中配备引导机构的缸附接至该预定的附接构件。以这样的方式,根据上述构造,获得了选择装配位置的自由度提高的优势。

支持部分可以通过保持浮动衬套的保持构件和通过引导构件支撑同时支持保持构件的工件输送构件而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插入有浮动衬套的衬套插入孔形成在工件输送构件中,并且一定量的游隙形成在衬套插入孔的内壁和浮动衬套的侧壁之间。

在这种构造中,第一接合部分可以形成在浮动衬套上,并且与第一接合部分接合的第二接合部分可以形成在保持构件上。此时,一定量的游隙形成在第一接合部分和第二接合部分之间。

在浮动衬套、保持构件和工件输送构件内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容许误差。因此,例如,衬套插入孔的中心(轴向中心)与活塞杆的中心(轴向中心)不重合,出现了所谓的轴向中心不对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游隙形成在衬套插入孔的内壁和浮动衬套的侧壁之间,那么因为在活塞杆和浮动衬套之间出现了轴向中心不对齐,所以浮动衬套不可以容易地附接至活塞杆。

与之相反,当以上述方式设置游隙时,浮动衬套能够在衬套插入孔内在所设置的游隙范围内相对移位。换言之,浮动衬套以所谓的浮动方式被支撑。因此,因为吸收了轴向中心不对齐,所以浮动衬套可以容易地附接至活塞杆。

第一接合部分可以形成为绕着浮动衬套的侧壁的周向槽。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接合部分可以是插入该周向槽的插入部。

此外,作为用于支架的优选示例,可以提供一种肘状构件,在该肘状构件中,两个平坦部分经由弯曲部分结合。作为更详细的示例,设置了具有基本L形状的L形支架。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平坦部分可以抵接缸筒的端表面或者可以抵接位于该端表面相反一侧的后表面,活塞杆在该端表面上露出,剩下的一个平坦部分可以连接至可移位构件。

特别地,一个平坦表面优选地抵接上述后表面。在这种情况下,仅仅缸本身可以容易地远离缸引导机构而分离,不用从预定的附接构件移去缸引导机构,其中该缸引导机构附接至预定的附接构件。

为了将配备引导机构的缸附接至附接构件,例如,支架可以通过连接构件定位并且固定在合适位置,其中在该配备引导机构的缸中,缸引导机构附接至缸。为了此目的,用于使连接构件通过连接构件通过孔形成在支持部分中。进一步,连接构件通过孔的直径比连接构件本身和形成在缸筒中的连接构件插入孔的直径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支持部分定位成覆盖活塞杆和缸筒,连接构件也可以从支持部分的连接构件通过孔插入和穿过。这是因为,如上所述,连接构件通过孔的直径比连接构件更大。此外,已经穿过连接构件通过孔的连接构件穿过缸筒的连接构件插入孔和支架的插入孔,而且,插入附接构件的预定的插入凹部。因此,将引导机构装配到缸上的同时,将配备引导机构的缸定位且固定至附接构件。

以上述方式,根据这种构造并且通过简单操作,可以使缸引导机构装配到缸上,同时,配备引导机构的缸可以附接至附接构件。

在连接构件通过孔中,可以进一步包括定位构件,该定位构件插入其中并且被构造成定位工件。根据此特征,工件可以容易地定位在工件输送构件上。因此,工件容易地附接至工件输送构件,并且便于工件的传送。

在工件的输送通过配备引导机构的缸执行的情况下,工件支撑孔可以形成在支持部分中。通过使用工件支撑孔将工件支撑在支持部分上,可以使工件伴随活塞杆和浮动衬套的前进和缩回运动而被输送。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备引导机构的缸,该配备引导机构的缸附接有具有上述构造中的任一项的缸引导机构。更具体地,根据这种配备引导机构的缸,获得了基于上述缸的上述优势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的总体示意立体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的总体示意侧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的示意分解侧视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的示意截面侧视图;

图6是引导机构的保持板(保持构件)构成部分的示意平面图;

图7是配备引导机构的缸的活塞杆、浮动衬套、支持部分和引导槽(引导构件)到达上死点位置时的总体示意侧视图;

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的总体示意立体图;

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的总体示意侧视图;

图10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的总体示意立体图;

图11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的总体示意侧视图;

图12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的总体示意立体图;

图13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图14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的示意侧截面视图;

图15是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中支持部分移位时的示意侧截面视图;

图16是能够装配到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上的凸缘构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17是显示凸缘构件布置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上的修改例的总体示意侧视图;以及

图18是显示凸缘构件布置在与图17所示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的修改例的总体示意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优选实施例的附图,呈现关于根据本发明的缸引导机构以及附接有缸引导机构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的详细说明。在以下说明中,缸引导机构也可以简单地称作“引导机构”。

图1至3分别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的总体示意立体图、示意分解立体图和总体示意侧视图,图4是引导机构12的示意分解侧视图。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通过将引导机构12附接于缸14而构成。

首先说明缸14,如图5所示,这种缸14包括:缸筒16;活塞20,该活塞20插入形成在缸筒16中的活塞滑动孔18;和活塞杆22,该活塞杆22连接至活塞20。活塞滑动孔18的开口通过卡圈24闭合,活塞杆22的末端通过实质上形成在卡圈24的中心的通孔26向缸筒16的外部露出。在下文中,活塞杆22露出的一侧将称为上侧,与之相反的一侧将称为下侧。更具体地,例如,在缸筒16中,通过卡圈24覆盖、同时位于活塞杆22的末端露出的一侧的端部分或者端表面限定上端部分或者上端表面,而在与上端表面相反的一侧形成后表面的闭合表面限定下端表面。

活塞20包括:盘部28,该盘部28具有实质上相等的直径;柱形突出部30,该柱形凸出部30直径较小,并且从盘部28的下端表面向外突出。当活塞20在下死点处时,柱形凸出部30的下端表面位于缸筒16的下端表面内壁上。此时,微小的间隙(第一室32)形成在缸筒16的下端表面内壁和盘部28的下端表面之间。

在活塞20的侧壁上,在直径上向内凹陷并绕着侧壁的环形凹部34形成在盘部28的下端表面附近。形成活塞20的侧壁和缸筒16的内壁之间的密封的环形活塞衬垫36安装在环形凹部34中。进一步,在直径上向内凹陷的多个容纳孔38形成在盘部28的上端表面附近。永磁体39分别容纳在容纳孔38中。

螺栓插入孔40和邻接于螺栓插入孔40的杆插入孔42实质上形成在活塞20的中心。螺栓插入孔40和杆插入孔42沿着活塞20的厚度方向延伸。螺栓插入孔40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从活塞20的下端表面直到实质中间体部,杆插入孔42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从实质中间体部直达活塞20的上端表面。

活塞杆22的下端部分插入杆插入孔42。未显示的螺栓孔形成在活塞杆22的下端部分中。通过将未图示的螺栓插入通过螺栓插入孔40并且螺合进螺栓孔内,活塞杆22和活塞20相互连接在一起。

如上所述,活塞杆22的上端部分穿过卡圈24的通孔26。衬套43和杆衬垫44介于通孔26的内壁和活塞杆22的侧壁之间。活塞杆22在相对于衬套43和杆衬垫44滑动的同时移位。此外,卡圈24通过环形的锁紧构件46与缸筒16接合而被闩锁,因此卡圈24定位且固定在闭合活塞滑动孔18的开口的位置。密封卡圈24的侧壁和活塞滑动孔18的内壁之间的间隙的垫圈47安装在卡圈24的侧壁上。

有底的连接孔48形成在活塞杆22的上端部分中。未显示的螺纹形成在连接孔48的内周壁上。构成引导机构12的一部分的浮动衬套50的下端部分(见图1至4)利用螺纹螺合。

利用活塞20的盘部28将活塞滑动孔18分隔成第一室32和第二室52,该盘部28形成第一室32和第二室52之间的边界。更具体地,第一室32形成在缸筒16的下端表面内壁和盘部28的下端表面之间,第二室52形成在盘部28的上端表面和卡圈24的下端表面之间。通过活塞衬垫36防止工作流体从第一室32移动到第二室52或者沿着与此相反的方向移动。进一步,通过杆衬垫44防止工作流体从第二室52移动到大气或者沿着与此相反的方向移动。

与第一室32连通的第一端口54和与第二室52连通的第二端口56形成在缸筒16中。工作流体(如空气)供应至第一室32和第二室52,或者工作流体通过第一端口54和第二端口56从第一室32和第二室52排出。

如图1至3所示,四个拉紧杆插入孔58(连接构件插入孔)在缸筒16中沿着其厚度方向(即从下端部分到上端部分的纵向方向)以贯穿的方式形成。用作连接构件的细长的拉紧杆60插入通过相应的拉紧杆插入孔58。相应的拉紧杆60与预定的附接构件62(预定构件)的螺纹孔64螺合,该附接构件62布置在缸筒16的下端侧,从而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定位且固定于附接构件62。与之一起,缸筒16连接至附接构件62。

接下来,将说明引导机构12。引导机构12包含:浮动衬套50;支持部分70,该支持部分70保持浮动衬套50;和线性引导件72(引导机构),该线性引导件72保持在支持部分70上。

如图4所示,浮动衬套50的下端部分形成为小直径的螺纹部分。该螺纹部分插入形成在活塞杆22的上端部分中的连接孔48,同时与形成在连接孔48的内周壁上的螺纹螺合。因此,当浮动衬套50连接至活塞杆22时,活塞杆22和浮动衬套50沿着相同的轴线同轴地延伸。

环形槽74(周向槽)设置在浮动衬套50的大直径的上端部分上,该环形槽74绕着侧壁以圆形方式在直径上向内凹陷。环形槽74扮演用于将浮动衬套50保持在支持部分70上的第一接合部分的角色。

此外,用于插入驱动器或者扳手的有底的螺纹孔76以凹陷的方式形成在浮动衬套50的上端表面上。

在这种情况下,支持部分70包括:保持板(保持构件)78;和L形板80(工件输送构件),该L形板80支持保持板78。在这些特征之中,保持板78呈现基本Y形,如图6所示,因此U形槽82形成在其末端部分,该末端部分以分叉的方式分支。在浮动衬套50的上端部分上的区域插入U形槽82,环形槽74形成在浮动衬套50的上端部分中。

U形槽82的开口的宽度尺寸W1设定成小于浮动衬套50的上端部分的直径。因此,浮动衬套50的环形槽74的下端表面侧壁抵接保持板78,结果浮动衬套50被锁定在其中。因此,防止了浮动衬套50从U形槽82出来。更具体地,在U形槽82附近的区域用作插入部(第二接合部分),用于通过插入环形槽74而与环形槽74接合。

在此实例中,U形槽82的宽度尺寸W1稍微大于浮动衬套50的与环形槽74的底壁对应的区域的直径D1。因此,具有预定间隔的一定量的游隙84形成在环形槽74(第一接合部分)的底壁和U形槽82(第二接合部分)的内壁之间。

保持板78例如通过焊接结合至L形板80(见图1至3),从而支持在L形板80上。结果,浮动衬套50通过保持板78保持在L形板80中。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板78的分叉的末端部分定位成朝向第一端口54和第二端口56,与之一起,其板形的后端部分面向线性引导件72。

衬套插入孔86以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的方式形成在L形板80的平坦的上壁部85上。浮动衬套50的上端部分插入衬套插入孔86。浮动衬套50的上端表面和L形板80的上端表面实质上共面。

如图1和3所示,衬套插入孔86的直径D2稍微大于浮动衬套50的上端表面的直径D3。因此,具有预定间隔的一定量的游隙88形成在衬套插入孔86的内壁和浮动衬套50的上端表面的侧壁之间。

如图1和2所示,四个拉紧杆通过孔90(连接构件通过孔)和两个工件支撑孔91以沿着厚度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在上壁部85中,拉紧杆60穿过四个拉紧杆通过孔90。四个拉紧杆通过孔90定位在与方形的顶点对应的位置处,并且形成为面对形成在缸筒16中的拉紧杆插入孔58。另一方面,工件支撑孔91形成为比杆通过孔90更接近衬套插入孔86,并且在将衬套插入孔86夹在二者之间的位置处。

工件支撑孔91是用作附接预定工件(未显示)的目的的构件。更具体地,例如,如果螺纹螺合孔形成在工件中,螺栓可以从L形板80的上壁部85的下端表面侧插入通过工件支撑孔91,并且可以与该螺纹螺合孔螺合。此外,如图6所示,保持板78自然具有不阻挡工件支撑孔91的形状和尺寸。此外,与工件支撑孔91连接的通孔92可以形成在保持板78中。

代替利用螺栓支撑工件,工件可以通过插入通过工件支撑孔91的阶梯销支撑。

例如,通过作为引导机构的线性引导件72构成的引导构件96焊接于从L形板80的上壁部85向下弯曲和悬挂的向下悬壁部94。结果,线性引导件72保持在支持部分70上。以上述方式,因为保持板78支持在L形板80上,所以保持板78也间接地支撑在引导构件96上。更具体地,支持部分70通过引导构件96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线性引导件72是所谓的循环球型的线性引导件。更具体地,由于多个球100在形成在引导构件96中的导槽101内部循环,作为可移位构件的滑动器98相对于引导构件96相对地移位。此时,理所当然,滑动器98沿着导槽101相对地移动。

用作支架的L形支架102附接至滑动器98和缸筒16。更具体地,L形支架102包括上壁部104(平坦部分)和向下悬壁部106(平坦部分),向下悬壁部106从上壁部104实质上向下弯曲和悬挂。L形支架102是肘状构件,其中上壁部104和向下悬壁部106的相交角形成大致90°的角。换言之,上壁部104和向下悬壁部106通过弯曲部分结合。

在这种构件之中,向下悬壁部106通过螺栓108附接至滑动器98(支撑在滑动器98上)。另一方面,四个拉紧杆阻挡孔110形成在上壁部104中,缸筒16通过拉紧杆60附接至上壁部104(支撑在上壁部104上),拉紧杆60的头部在相应的拉紧杆阻挡孔110中被阻挡。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基本如上所述构造。接下来,将说明将引导机构12附接到缸14上的操作及缸14的运动动作的操作和优势。

为了将引导机构12附接于缸14,同时将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附接在预定的附接构件62上(见图3),首先,构成预先装配的引导机构12的一部分的浮动衬套50的螺纹部分插入活塞杆22的连接孔48。此后,浮动衬套50通过驱动器或者扳手等等旋转,该驱动器或者扳手等等插入浮动衬套50的螺纹孔76。由此,浮动衬套50的螺纹部分与连接孔48的螺纹螺合。

接下来,缸筒16的下端表面被置于抵接在附接构件62的预定位置处。此时,拉紧杆插入孔58的位置与形成在附接构件62中的螺纹孔64的位置重合。更具体地,拉紧杆插入孔58被置于与螺纹孔64邻接。

在这种状态下,引导机构12的L形支架102的上壁部104的下端表面被置于抵接缸筒16的上端表面,以使拉紧杆阻挡孔110与缸筒16的拉紧杆插入孔58邻接。此外,拉紧杆60的螺纹部分穿过L形板80的拉紧杆通过孔90、拉紧杆阻挡孔110和缸筒16的拉紧杆插入孔58,并且螺合在螺纹孔64中。拉紧杆60的头部的直径小于拉紧杆通过孔90的直径,因此容易允许拉紧杆60穿过拉紧杆通过孔90。

进一步,因为拉紧杆60的头部的直径大于拉紧杆阻挡孔110的直径,拉紧杆60的头部在拉紧杆阻挡孔110的开口附近的位置被阻挡。由此,拉紧杆60将L形支架102连接至缸筒16,同时将缸筒16连接至附接构件62。由于以上特征,同时将引导机构12附接至缸14,缸14定位且固定在附接构件62上。

以上述方式,根据第一实施例,浮动衬套50以浮动衬套50相对于活塞杆22实质上同轴地延伸的方式附接(连接)于活塞杆22,并且滑动器98通过L形支架102附接至缸筒16。因此,便于生产附接于先前存在的缸14的所谓的改进装置。

进一步,在将引导机构12附接至缸14的同时,缸14定位且固定在预定的附接构件62上。更具体地,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的装配操作和将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附接至附接构件62的附接操作可以有效率地执行。此外,装配操作和附接操作都简单,并且在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对要执行的机械加工存在特殊需求。

当制造浮动衬套50、保持板78和L形板80时,关于相应的附接构件62的尺寸的容许误差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一定量的游隙84形成在保持板78的U形槽82的内壁和浮动衬套50的环形槽74的底壁之间,与此同时,一定量的游隙88形成在L形板80的衬套插入孔86的内壁和浮动衬套50的上端部分的侧壁之间。

如果不设置一定量的游隙84、88,那么在活塞滑动孔18、U形槽82和衬套插入孔86的中心轴线彼此不严格重合的情况下,轴向中心不对齐就会出现在浮动衬套50和活塞杆22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容易地将浮动衬套50的下端部分插入活塞杆22的连接孔48,以及使浮动衬套50的沿螺纹转动。

与之相反,根据第一实施例,因为设置了一定量的游隙84、88,浮动衬套50可以相对于支持部分70在游隙范围内移位,即在所设置的一定量的游隙84、88范围内移位。更具体地,虽然浮动衬套50被维持在通过保持板78支持并且因此通过支持部分70支持的状态,但是浮动衬套50能够以使其中心轴线与活塞杆22的中心轴线重合的方式连接至活塞杆22。

以上述方式,如果活塞滑动孔18、U形槽82和衬套插入孔86之间出现轴向中心不对齐,则通过设置一定量的游隙84、88,吸收了这种轴向中心不对齐,并且浮动衬套50可以附接至活塞杆22。

此外,未显示的工件通过穿过工件支撑孔91的螺栓等等附接至L形板80。因此,工件支撑在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上。

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以以下方式操作。更具体地,当活塞杆22和浮动衬套50在其下死点位置处时,工作流体(如空气)从图5所示的第一端口54供应至第一室32。活塞20接收供应至第一室32的工作流体的按压力。结果,活塞20和活塞杆22向上升。此时,容纳在第二室52中的工作流体从第二端口56向外排出。

伴随活塞杆22的上升,浮动衬套50也上升。因为浮动衬套50支持在保持板78上,并且支持保持板78的L形板80也同样通过引导构件96保持,所以支持部分70和引导构件96跟随浮动衬套50的上升而上升。此时,因为球100在导槽101内部循环,所以滑动器98保持在其原始位置上。因此,滑动器98相对于引导构件96相对地下降。

最终,活塞杆22、浮动衬套50、支持部分70和引导构件96到达其上死点位置处,如图7所示。结果,通过浮动衬套50和活塞杆22的冲程量输送工件。

因为引导构件96沿图3中的直线(沿着箭头Z1的方向)向上升,通过支持部分70支撑在引导构件96上的浮动衬套50也沿直线向上升,而不产生任何倾斜。因此,活塞杆22和活塞20沿直线向上升。因此,避免了由于活塞杆22和活塞20的倾斜而产生松动或咯咯作响。

此外,因为缸筒16通过引导构件96等保护,所以,即使上述横向载荷作用在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上,也不会使这种横向载荷输送至活塞杆22和浮动衬套50。与之关联地,更加有效地避免了松动或咯咯作响。

进一步,因为支持部分70结合至引导构件96,所以不会使由支持部分70保持的浮动衬套50旋转以及活塞杆22的旋转。因此,提高了不旋转的精确度。

当布置在其上死点位置上的活塞杆22和浮动衬套50返回至其下死点位置时,工作流体(如空气)从第二端口56(见图5)供应至第二室52。活塞20接收供应至第二室52的工作流体的按压力并且下降。此时,容纳在第一室32中的工作流体从第一端口54向外排出。

跟随活塞20向下降,活塞杆22和浮动衬套50与之一起下降。更具体地,支持部分70和引导构件96都下降。此时,因为球100在导槽101内部循环,所以滑动器98保持在其原始位置上。因此,滑动器98相对于引导构件96相对地上升。

以上述方式,当工作流体供应至缸筒16的内部并且活塞杆22的前进和缩回操作进行时,浮动衬套50和引导构件96也跟随其在相同的方向上进行前进和缩回操作。此时,虽然维持相同的位置,但是线性引导件72的滑动器98相对于引导构件96相对地移位。

最终,活塞杆22、浮动衬套50、支持部分70和引导构件96返回至图3所示的位置,并且到达其下死点位置处。当浮动衬套50和活塞杆22从上死点位置返回至其下死点位置时,可以传送与上述工件不同的另一个工件。

同样,因为引导构件96沿图7中的直线(沿着箭头Z2的方向)向下降,所以,当已经从上死点位置返回至下死点位置时,浮动衬套50、活塞杆22和活塞20也沿直线下降。因此,同样在这种情况下,避免了由于活塞杆22和活塞20的倾斜而产生松动或咯咯作响。当然,也提高了不旋转的精确度。

虽然根据第一实施例,L形支架的上壁部104的下端表面被置于抵接缸筒16的上端表面,并且L形支架102和缸筒16通过拉紧杆60连接在一起,但是平坦部分也可以被置于抵接缸筒16的下端表面。这种构造将描述为第二实施例。与图1-7所示的那些相同的构成元件基本给出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省略这些特征的详细说明。

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20的总体示意立体图,图9是其总体示意侧视图。在构成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20的引导机构122中,L形支架124包含底壁部126(平坦部分)和在实质上的竖直方向上从底壁部126向上直立的竖直壁部127(平坦部分)。在这些元件之中,以和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中的L形支架102的向下悬臂部106相同的方式,竖直壁部127通过螺栓108附接至滑动器98。

在底壁部126中,四个拉紧杆插入孔128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竖直方向)贯穿。进一步,在底壁部126中,两个凸耳130形成为在左右横向对称的位置处向外突出。螺栓插入孔132形成为贯穿相应的凸耳130。

在这种情况下,在附接构件62中,除了与拉紧杆60螺合的螺纹孔64,其他螺纹孔136形成其中,用于螺合螺栓134。通过将拉紧杆60螺合进螺纹孔64,并且通过将已经通过螺栓插入孔132的螺栓134的螺纹部螺合进螺纹孔136,包裹缸筒16的下端表面的底壁部126在介于附接构件62和缸筒16之间的状态下被定位且固定。

此外,根据第二实施例,通过使已经穿过L形板80的拉紧杆通过孔90的拉紧杆60的螺纹部进一步穿过缸筒16的拉紧杆插入孔58和L形支架124的拉紧杆插入孔128,并且此后,通过将其螺合进螺纹孔64,引导机构122附接至缸14。进一步,通过拉紧杆60和螺栓134的螺合,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20附接至附接构件62。

拉紧杆60的头部的直径大于缸筒16的拉紧杆插入孔58的直径。因此,拉紧杆60被缸筒16阻挡。

在对缸14执行任何类型的维护的情况下,如果需要移除缸14,驱动器或扳手等可以从L形板80的拉紧杆通过孔90插入,并且可以通过螺纹旋转拉紧杆60而使其松开。拉紧杆60可以通过穿过拉紧杆通过孔90而拉出,并且拉紧杆60可以保持插入通过缸筒16的拉紧杆插入孔58。

此外,驱动器或扳手等等插入浮动衬套50的螺纹孔76,并且浮动衬套50通过螺纹旋转浮动衬套50而从活塞杆22松开。以上述方式,缸14从引导机构122的限制中释放。

此后,缸14从L形支架124的底壁部126和L形板80的上壁部85之间拿出,于是缸14变得暴露于引导机构122的外部。换言之,缸14从引导机构122拿出。

此后,对缸14进行维护等等,并且假定拉紧杆60插入L形支架124的底壁部126和L形板80的上壁部85之间,然后螺合在螺纹孔64中,缸14可以再附接至引导机构122。此外,在进行维护期间,另一个准备好的缸14可以附接至引导机构122,因此可以执行工件的输送。

在如上所述地移除缸14,然后再附接缸14期间,引导机构122保持通过螺栓134附接至附接构件62,其中该螺栓134已经通过其螺合在附接构件62的螺纹孔136中而定位且固定L形支架124。换言之,当缸14从引导机构122移除时,以及当缸14再附接至引导机构122时,没有从附接构件62移除引导机构122的特殊需求。因此,移除操作和再附接操作都容易进行。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20的操作及其他有利效果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相同,因此,省略这些特征的详细说明。

此外,通过使用两个L形支架,可以使L形支架中的一个抵接缸筒16的下端表面,而使L形支架中的剩下的一个抵接筒16的上端表面。这种构造将描述为第三实施例。与图1至9所示相同的构成元件基本给定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省略这些特征的详细说明。

图10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40的总体示意立体图,图11是其总体示意侧视图。构成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40的引导机构142包括第一L形支架144和第二L形支架146。

第一L形支架144实质上以与L形支架124相同的方式形成,并且包括第一底壁部148(平坦部分)和第一竖直壁部150(平坦部分),第一竖直壁部150是长的并且在实质上竖直方向上从第一底壁部148向上直立。在这些特征之中,四个拉紧杆插入孔128形成在第一底壁部148中,在厚度方向(竖直方向)上贯穿其中。进一步,两个扩宽部152形成在第一底壁部148中,在左右横向对称的位置处向外突出。螺栓插入孔154形成为贯穿相应的扩宽部152。

另外的第一竖直壁部150通过螺栓108附接至滑动器98。进一步,第二L形支架146定位且固定至第一竖直壁部150。更具体地,第二L形支架146包括第二底壁部156(平坦部分)和第二竖直壁部158(平坦部分),第二竖直壁部158是短的并且在实质上竖直方向上从第二底壁部156向上直立。插入孔形成为分别贯穿第一竖直壁部150和第二竖直壁部158,以使当第二竖直壁部158抵接第一竖直壁部150时,这些通孔彼此重叠。螺栓160穿过这些插入孔,此外螺母162与螺栓160螺合。因此,第一L形支架144和第二L形支架146被连接。

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的L形支架102的上壁部104相同的方式,第二底壁部156覆盖缸筒16的上端表面。四个拉紧杆阻挡孔110形成在第二底壁部156中。

根据第三实施例,已经穿过L形板80的拉紧杆通过孔90的拉紧杆60的螺纹部进一步穿过形成在第二L形支架146的第二底壁部156中的拉紧杆阻挡孔110、形成在缸筒16中的拉紧杆插入孔58和形成在第一L形支架144的第一底壁部148中的拉紧杆插入孔128,并且此后,螺合进形成在附接构件62中的螺纹孔64。因此,引导机构142装配到缸14上,同时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40附接于附接构件62。

拉紧杆60的头部的直径大于拉紧杆阻挡孔110的直径。因此,拉紧杆60被第二L形支架146的第二底壁部156阻挡。

在此实例中,在附接构件62中,螺纹孔166形成其中,用于螺合已经穿过第一底壁部148的螺栓插入孔154的螺栓164。通过将拉紧杆60螺合进螺纹孔64,并且通过将已经穿过螺栓插入孔154的螺栓164的螺纹部螺合进螺纹孔166,包裹缸筒16的下端表面的第一底壁部148在介于附接构件62和缸筒16之间的状态下被定位且固定。

进一步,根据第三实施例,保持浮动衬套50的保持板168由小平板形构件制成,其具有形成其中的U形槽82。

在对缸14执行任何类型的维护的情况下,如果需要移除缸14,驱动器或者扳手等可以从L形板80的拉紧杆通过孔90插入,并且可以通过螺纹旋转拉紧杆60而使其松开。拉紧杆60可以通过穿过拉紧杆通过孔90而拉出,并且拉紧杆60可以保持插入在第二L形支架146的拉紧杆阻挡孔110中。

此外,驱动器或扳手等等插入浮动衬套50的螺纹孔76,并且浮动衬套50通过螺纹旋转浮动衬套50而从活塞杆22松开。以上述方式,缸14从引导机构142的限制中释放。

此后,缸14从第一L形支架144的第一底壁部148和第二L形支架146的第二底壁部156之间拿出,于是缸14变成暴露于引导机构142的外部。换言之,缸14从引导机构142拿出。

此后,假定在其上已经进行维护等等的缸14插入第一L形支架144的第一底壁部148和第二L形支架146的第二底壁部156之间,而且拉紧杆60螺合在螺纹孔64中,缸14可以再附接至引导机构142。此外,在进行维护期间,另一个准备好的缸14可以附接至引导机构142,并且可以执行工件的输送。

在如上所述地移除缸14,然后再附接缸14期间,引导机构142保持通过螺栓164附接至附接构件62,其中该螺栓164已经通过其螺合在附接构件62的螺纹孔166中而定位且固定第一L形支架144。换言之,当缸14从引导机构142移除时,以及当缸14再附接至引导机构142时,没有从附接构件62移除引导机构142的特殊需求。因此,移除操作和再附接操作都容易进行。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40的操作及其他有利效果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和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20相同,因此省略这些特征的详细说明。

在通过拉紧杆通过孔90表示的连接构件通过孔中,可以进一步包括定位构件,定位构件插入其中并且用于定位工件。这种构造将描述为第四实施例。与图1至11所示相同的构成元件基本给定相同的名称,并且省略这些特征的详细说明。

图12至14分别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80的总体示意立体图、示意分解立体图和示意侧截面视图。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80通过将引导机构182附接于缸14而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平板184和L形板186布置在缸筒16的下端表面侧。与缸筒16的拉紧杆插入孔58重合的拉紧杆螺纹孔188和第一拉紧杆通过孔190分别形成在平板184和L形板186中。稍后将论述,穿过第一拉紧杆通过孔190的拉紧杆60螺合在拉紧杆螺纹孔188中。因此,缸筒16连接至平板184,L形板186夹在并且夹紧在缸筒16和平板184之间。更具体地,根据第四实施例,平板184变成“预定构件”。

通孔192、194分别形成在相邻的拉紧杆螺纹孔188、188的每一个之间和第一拉紧杆通过孔190、190的每一个之间。拉紧杆螺纹孔188和通孔192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平板184,第一拉紧杆通过孔190和通孔194在厚度方向上贯穿L形板186。拉紧杆螺纹孔188的位置与第一拉紧杆通过孔190的位置对应,通孔192的位置与通孔194对应。

此外,其中刻有螺纹的螺栓接收孔198形成在L形板186的竖直壁部196中。

另一方面,引导机构182包含:浮动衬套200;支持部分202,该支持部分202保持浮动衬套200;和线性引导件204(引导机构),该线性引导件204通过支持部分202引导浮动衬套200。

浮动衬套200包括轴部206、阻挡部208和头部210,它们的直径依次变大。轴部206插入形成在活塞杆22的上端部分中的连接孔48,同时形成在其侧壁上的螺纹部与形成在连接孔48内部的螺纹螺合。

在轴部206上,在其位于阻挡部208附近的上部上,环形突出部212形成为在直径方向上向外突出。环形突出部212的直径小于阻挡部208的直径。此外,用于使驱动器或扳手等等插入其中的有底的螺纹孔214以凹陷的方式形成在头部210的上端表面上,头部210连接至阻挡部208的上侧。

在第四实施例中,支持部分202包括:L形臂构件216(工件输送构件),该L形臂构件216用于输送工件;和保持环218(保持构件),该保持环218用于将浮动衬套200保持在L形臂构件216上。在这些特征之中,在保持环218中,浮动衬套200的轴部206穿过其中。保持环218的内径设定成实质上等于环形突出部212的最大直径。另一方面,保持环218的厚度大于环形突出部212的厚度。因此,环形突出部212开始仅抵接保持环218的一部分内壁。换言之,保持环218的大部分内壁保持与轴部206相距一定距离。

衬套插入孔222以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的方式形成在L形臂构件216的平坦的上壁部220上。环形阶梯部224形成在衬套插入孔222内部,因此,衬套插入孔222由小直径孔226和大直径孔228构成。小直径孔226的直径大于轴部206和阻挡部208的直径,然而它的直径小于头部210的直径。进一步,大直径孔228的直径大于头部210的直径。

轴部206和浮动衬套200的阻挡部208穿过小直径孔226,而且如上所述,轴部206螺合进连接孔48。由于这种螺合,保持环218夹在活塞杆22的顶表面和阻当部208的底端表面之间。结果,防止了浮动衬套200从衬套插入孔222拉出。更具体地,浮动衬套200通过保持环218保持在L形臂构件216上。

阻挡部208的侧壁与小直径孔226的内壁相距一定距离。进一步,浮动衬套200的头部210与大直径孔228的内壁和环形阶梯部224都相距一定距离。更具体地,预定量的游隙形成在浮动衬套200和L形臂构件216之间。

因此,浮动衬套200不被L形臂构件216约束。最终,同样在这种情况下,提供了浮动支撑状态,其中浮动衬套200能够在衬套插入孔222内部在所设置的游隙范围内相对移位。

此外,头部210的上端表面被置于容纳在衬套插入孔222内部的状态下。换言之,头部210的上端表面定位成低于L形臂构件216的上端表面。

此外,拉紧杆60穿过的四个第二拉紧杆通过孔230(连接构件通过孔)和四个工件支撑孔232以沿着厚度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在上壁部220中。四个第二拉紧杆通过孔230定位在与方形的顶点对应的位置处,并且形成为面对形成在缸筒16中的拉紧杆插入孔58。另一方面,工件支撑孔232形成为比第二拉紧杆通过孔230更接近衬套插入孔222,并且在相邻的第二拉紧杆通过孔230、230的每一个之间的位置处。

阶梯销234(定位构件)插入第二拉紧杆通过孔230。更具体地,阶梯销234中的每一个通过以直线的方式连接以下部分而构成:固定插入部分236,该固定插入部分236具有筒状或者柱状;大直径的止动构件238,该止动构件238的直径大于第二拉紧杆通过孔230的直径;和定位插入部分240,该定位插入部分240用于定位工件。固定插入部分236插入第二拉紧杆通过孔230,并且暴露的定位插入部分240插入形成在工件中的预定定位孔。

另一方面,工件支撑孔232用作用于将工件附接至L形臂构件216的构件。更具体地,例如,如果螺纹螺合孔形成在工件中,螺栓可以从L形臂构件216的上壁部220的下端表面侧插入通过工件支撑孔232,并且可以与螺纹螺合孔螺合。另外,以与第二拉紧杆通过孔230相同的方式,阶梯销可以插入,并且工件可以通过阶梯销支撑。

以切分细长孔的形式形成的有底的切口244形成在向下悬壁部242中,该向下悬壁部242从L形臂构件216的上壁部220向下弯曲且悬挂。进一步,螺纹孔246形成在向下悬壁部242中,并且通过螺合在螺纹孔246中的螺钉248,构成作为引导机构的线性引导件204的引导构件250连接至向下悬壁部242。通过此连接,引导构件250保持在L形臂构件216上。引导构件250布置成使有底的切口244保持露出。

螺钉248穿过的螺钉插入孔252和铆钉孔254形成在引导构件250中。已经穿过铆钉孔254的铆钉256的轴部被挤入,从而防止铆钉256从铆钉孔254拉出。被挤入的轴部进入有底的切口244。

如上所述,浮动衬套200通过保持环218保持在L形臂构件216中。因此,浮动衬套200也间接地通过引导构件250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导槽260形成在引导构件250中,同时球槽264形成在作为移位的构件的滑动器262中。由于多个球266在导槽260和球槽264内部进行滑动,滑动器262相对于引导构件250相对地移位。

用于使连接螺栓268穿过的螺栓容纳孔270、272形成在滑动器262中。已经穿过螺栓容纳孔270的连接螺栓268螺合在L形板186的螺栓接收孔198中。另一方面,已经穿过螺栓容纳孔272的连接螺栓268螺合在L形支架274的螺栓接收孔276中(稍后描述)。因此,L形板186和L形支架274连接至滑动器262。

进一步,为了避免与铆钉256干涉,半圆形的切口277形成在滑动器262中。

球盖278被置于覆盖滑动器262,该球盖278的侧端表面以实质上90°弯曲。多个保持窗280形成在侧端表面中。导槽260和球槽264在相应的球266插入保持窗280的状态下进行滑动。

下止动构件282和上止动构件284例如焊接至滑动器262的下端表面和上端表面。球盖278的移位通过下止动构件282和上止动构件284限制。

滑动器262和缸筒16经由L形支架274连接。更具体地,L形支架274包括上壁部286(平坦部分)和向下悬壁部288(平坦部分),向下悬壁部288从上壁部286向下悬挂。上壁部286和向下悬壁部288的相交角形成大致90°的角。

以如上所述的方式,通过将连接螺栓268螺合进螺栓接收孔276,向下悬壁部288附接至滑动器262。另一方面,四个拉紧杆阻挡孔290形成在上壁部286中,缸筒16通过拉紧杆60附接至上壁部286(支撑在上壁部286上),拉紧杆60的头部在相应的拉紧杆阻挡孔290中被阻挡。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80基本如上所述构造。接下来,将说明其操作和有利效果。

在将引导机构182附接于缸14期间,通过使用连接螺栓268,滑动器262通过L形板186和L形支架274连接至缸筒。螺纹转动的连接螺栓268整体地容纳在螺栓容纳孔270、272的内部。此外,滑动器262通过球盖278覆盖,并且球266保持在其保持窗280中,同时球盖278通过引导构件250覆盖。此时,在保持窗280内部的球266插入球槽264和导槽260。此外,下止动构件282和上止动构件284结合于滑动器262。

这些动作前后,预先插入铆钉孔254中并且在引导构件250的后表面(面向向下悬壁部242的端表面)上露出的铆钉256的轴部被挤入或者压溃。此外,穿过螺钉插入孔252的螺钉248与螺纹孔246螺合。线性引导件204以上述方式保持在L形臂构件216上。铆钉256的挤入的轴部进入L形臂构件216的有底的切口244。

接下来,浮动衬套200的轴部206穿过衬套插入孔222的小直径孔226和保持环218,并且插入活塞杆22的连接孔48。此后,浮动衬套200通过驱动器或扳手等等旋转,驱动器或扳手等等插入浮动衬套200的螺纹孔214。由此,浮动衬套200的螺纹部分与连接孔48的螺纹螺合。

此时,保持环218夹在活塞杆22的顶表面和浮动衬套200的阻挡部208的底端表面之间。与之一起,由于支撑浮动衬套200的保持环218,防止了浮动衬套200从衬套插入孔222拉出。更具体地,浮动衬套200通过保持环218保持在L形臂构件216上。

接下来,缸筒的下端表面被置于抵接在平板184上方的L形板186的预定位置处。此时,缸筒16的拉紧杆插入孔58的位置与第一拉紧杆通过孔190和拉紧杆螺纹孔188的位置对齐。更具体地,使第一拉紧杆通过孔190和拉紧杆插入孔58与拉紧杆螺纹孔188邻接。

在此状态下,L形支架274布置成使拉紧杆阻挡孔290与拉紧杆插入孔58重叠。此外,拉紧杆60的螺纹部分穿过L形臂构件216的第二拉紧杆通过孔230、拉紧杆阻挡孔290和拉紧杆插入孔58,并且螺合在拉紧杆螺纹孔188中。拉紧杆60的头部的直径小于第二拉紧杆通过孔230的直径,因此容易允许拉紧杆60穿过第二拉紧杆通过孔230。

进一步,因为拉紧杆60的头部的直径大于拉紧杆阻挡孔290的直径,所以拉紧杆60的头部被阻挡在拉紧杆阻挡孔290的开口附近的位置处。由此,拉紧杆60将L形支架274连接至缸筒16,同时将缸筒16连接至平板184和L形板186。根据以上说明,引导机构182附接至缸14,从而构成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80。

以这样的方式,同样在第四实施例中,便于生产所谓的改进装置,其中引导机构182附接于先前存在的缸14。为了将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80附接至另一个构件,例如,也可以使用阶梯销。更具体地,阶梯销的一端可以插入通孔192、194,而其另一端插入另一个预定构件的定位孔。

根据第四实施例,浮动衬套200的阻挡部208的侧壁与小直径孔226的内壁相距一定距离,并且其头部210与大直径孔228的内壁和环形阶梯部224都相距一定距离。更具体地,预定量的游隙形成在浮动衬套200和L形臂构件216之间。因此,在一定量的游隙的范围内,浮动衬套200可以相对于支持部分202相对地移位。

因此,在中心轴线不对齐出现在浮动衬套200和活塞杆22之间的时候,虽然浮动衬套200被维持在通过保持环218支持并且因此通过支持部分202支持的状态,但是浮动衬套200能够以其中心轴线与活塞杆22的中心轴线重合的方式连接至活塞杆22。

此外,阶梯销234的固定插入部分236插入到第二拉紧杆通过孔230。阶梯销234通过其止动构件238抵接上壁部220而定位,其定位插入部分240以向外突出的方式露出。

定位插入部分240插入工件的定位孔。因此,可以定位工件。

此外,未显示的工件通过穿过工件支撑孔232的螺栓或阶梯销等等由L形臂构件216保持。因此,工件支撑在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80上。

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80以与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相同的方式操作。更具体地,当活塞杆22和浮动衬套200在其下死点位置处时,工作流体(如空气)从图5所示的第一端口54供应至第一室32。活塞20接收供应至第一室32的工作流体的按压力。结果,活塞20和活塞杆22向上升。此时,容纳在第二室52中的工作流体从第二端口56向外排出。

伴随活塞杆22的上升,浮动衬套200也上升。因为浮动衬套200支持在保持环218上,并且支持保持环218的L形臂构件216也通过引导构件250保持,所以支持部分202和引导构件250跟随浮动衬套200的上升而上升。此时,因为球266进行滑动,所以滑动器262保持在其原始位置上。因此,滑动器262相对于引导构件250相对地下降。

当引导构件250抵接上止动构件284时,限制了引导构件250进一步向上移位。更具体地,活塞杆22、浮动衬套200、支持部分202和引导构件250到达其上死点位置,如图15所示。因此,通过浮动衬套200和活塞杆22的冲程量输送工件。

当位于上死点位置的活塞杆22和浮动衬套200返回至其下死点位置时,工作流体(如空气)从第二端口56(见图5)供应至第二室52。活塞20接收供应至第二室52的工作流体的按压力并且下降。此时,容纳在第一室32中的工作流体从第一端口54向外排出。

跟随活塞20向下降,活塞杆22和浮动衬套200与之一起下降。与之一起,支持部分202和引导构件250都下降。此时,因为球266进行滑动,所以滑动器262保持在其原始位置上。因此,滑动器262相对于引导构件250相对地上升。

此外,引导构件250开始抵接下止动构件282,与之一起,在L形臂构件216的有底的切口244中弯曲的上壁部抵接铆钉256的压溃的轴部。因此,限制了引导构件250进一步向上移位。更具体地,活塞杆22、浮动衬套200、支持部分202和引导构件250到达其下死点位置,如图14所示。当浮动衬套200和活塞杆22从其上死点位置返回至其下死点位置时,可以输送与上述工件不同的另一个工件。

当执行以上动作时,因为和关于第一实施例论述的相同的理由,也提高了不旋转的精确度。换言之,同样在第四实施例中,获得了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相同的优势和效果。

图16所示的凸缘构件300也可以装配到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80上。如图17所示,凸缘构件300可以介于L形支架274和L形臂构件216之间,并且可以布置成使拉紧杆60穿过其中。进一步,如图18所示,凸缘构件300可以用于代替平板184。在这种情况下,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80可以经由凸缘构件300附接至工件或者另一个预定构件。因此,进一步便于附接操作。

此外,不用使用平板184或凸缘构件300,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拉紧杆60可以螺合在预定的附接构件62中(见图3)。

进一步,代替阶梯销234,螺栓等等的柄部可以插入第二拉紧杆通过孔230,工件可以通过这种螺栓定位。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如上所述的第一至第四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范围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各种修改例。

例如,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的任一个中,引导机构12、122、142、182以引导构件96定位在第一端口54和第二端口56的后表面侧的方式附接至缸14,或者换言之,使两个端口54、56和引导构件96之间有180°的相位差。然而,引导构件96可以布置成面向两个端口54、56(相位差为0°),或者引导构件96可以布置成使引导构件96和两个端口54、56之间的相位差为90°。

可以从此特征中理解到,引导机构12、122、142、182可以在任意方向上附接至缸14。换言之,附接引导机构12、122、142、182的自由度高。因此,可以使引导机构12、122、142、182布置在与附接构件62的预定位置不干涉的位置处。

进一步,为方便起见并且为了便于理解,活塞杆22显示为布置在从缸筒16露出的上侧,而与之相反的一侧布置在下侧。然而,在实际使用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120、140、180期间,没有使活塞杆22和浮动衬套50、200延伸的方向与竖直方向重合的特殊需求。例如,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120、140、180可以以活塞杆22和浮动衬套50、200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状态投入实际使用中。

更具体地,以上说明中的向上和向下方向不必意味在实际使用期间的竖直方向,并且当在实际使用中时,向上和向下方向可以与水平方向重合,或者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120、140、180可以相对于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倾斜。自然,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120、140、180可以用以上说明中的向上和向下方向分别与竖直向上方向和竖直向下方向重合的状态投入使用,或者相反地,配备引导机构的缸10、120、140、180可以用以上说明中的向上和向下方向分别与竖直向下方向和竖直向上方向重合的状态投入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