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及高度可调的易收纳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2323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多角度及高度可调的易收纳风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多角度及高度可调的易收纳风扇。



背景技术:

现时的风扇一般都是单一的使用方式,且常见的具有转动功能的电风扇,其大多都是左右摇摆进行送风的,其送风角度最大约150度,其受风区域有限,受风面积太小,例如台扇就只能放置在台面上使用,落地扇就只能放置在地上使用,为了适合不同场合的使用要求,人们只好使用不同的风扇,这样,既增加了使用成本,同时,又浪费了资源。

目前,针对传统电风扇的不足之处,设计者研发出了能实现360度送风的风扇,其能为风扇的四周送风,达到多方位送风。例如是中国专利ZL200820222920.8公开的一种多扇叶360度送风电风扇,它虽能满足周向360度送风的效果,但是它是在主轴架体上装设多扇叶,类同于将多台定向风扇组合安装在一起,其结构零部件较多,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角度及高度可调的易收纳风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角度及高度可调的易收纳风扇,包括带有风扇框体的风扇主体和支撑所述风扇主体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前支架、后支架和安装件,所述安装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安装件分别安装于所述风扇主体的两侧,所述前支架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所述安装件上,所述后支架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所述安装件上,所述风扇主体通过所述前支架和/或所述后支架相对于所述安装件的转动实现其高度的可调性。

优选的,所述安装件为中空结构,且所述安装件内设有转轴,所述转轴沿所述风扇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安装件的底部设有配合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转动的配合缺口,所述配合缺口沿着所述风扇主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穿过所述配合缺口,并分别可转动地套装在各自所述安装件的转轴上。

优选的,所述前支架的上端设有前左弧形片和前右弧形片,后支架的上端设有后左弧形片和后右弧形片;

所述前左弧形片和前右弧形片分别设置在所述前支架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前左弧形片和前右弧形片位于与所述前支架配合安装的配合缺口的上方;所述前左弧形片和前右弧形片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前支架的左右两侧,两者的另一端分别向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延伸,使得所述前支架在转动过程中,所述前左弧形片和前右弧形片始终将与所述前支架配合安装的配合缺口遮住;

所述后左弧形片和后右弧形片分别设置在所述后支架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后左弧形片和后右弧形片位于与所述后支架配合安装的配合缺口的上方;所述后左弧形片和后右弧形片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后支架的左右两侧,两者的另一端分别向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延伸,使得所述后支架在转动过程中,所述后左弧形片和后右弧形片始终将与所述后支架配合安装的配合缺口遮住。

优选的,所述安装件的中空结构的底部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由横架和竖架垂直固定而成;所述安装件的中空结构底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侧限位件和右侧限位件;

所述前支架的右侧壁上端向内凹陷形成内凹壁,所述前右弧形片设置在所述内凹壁;所述左侧限位件的竖架垂直固定在所述安装件的中空结构底部,所述左侧限位件的横架向靠近所述前支架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前支架的右侧壁抵住所述竖架,同时所述横架抵住所述前右弧形片的底侧壁;

所述后支架的左侧壁上端向内凹陷形成内凹壁,所述后左弧形片设置在所述内凹壁;所述右侧限位件的竖架垂直固定在所述安装件的中空结构底部,所述右侧限位件的横架向靠近所述后支架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后支架的左侧壁抵住所述竖架,同时所述横架抵住所述后左弧形片的底侧壁。

优选的,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都是具有左自由臂和右自由臂的凵型结构,所述左自由臂和右自由臂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安装件上。

优选的,所述安装件内设有开关控件,所述开关控件与风扇主体的电机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风扇主体的两侧分别可360度转动地设置在两所述安装件上。

优选的,所述风扇主体的风扇框体的外侧壁内凹形成握持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前支架和后支架共同支撑风扇主体,而前支架和后支架的两端分别通过安装件可转动地设置在风扇主体上,则通过分别调整前支架和后支架的转动角度,以调整风扇主体的不同高度和不同角度,即改变了风扇输出的风向,适应了不同场合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的实用性。

前支架沿着顺时针方向向风扇主体的外侧转动,而后支架沿着逆时针方向向风扇主体的外侧转动,前支架和/或后支架向外侧转动的角度越大,则风扇主体的高度越低。或者,前支架或后支架向风扇主体的外侧转动,而后支架或前支架保持原状态不变,则前支架或后支架向外侧转动的角度越大,风扇主体向下倾斜的角度越大,通过前支架和后支架,对风扇主体的高度和倾斜角度的调节灵活方便,且产品结构简单,节约成本,性价比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拆开安装件一侧壁后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拆开安装件一侧壁后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风扇主体1;支架2,前支架21,右侧壁210,内凹壁211;后支架22,左侧壁220,内凹壁221;安装件3,配合缺口31;转轴4;前左弧形片51,前右弧形片52,后左弧形片53,后右弧形片54;限位件6,横架600,竖架601,左侧限位件61,右侧限位件62;开关控件7,握持部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多角度及高度可调的易收纳风扇,包括带有风扇框体的风扇主体1和支撑所述风扇主体1的支架2;所述支架2包括前支架21、后支架22和安装件3,所述安装件3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安装件3分别安装于所述风扇主体1的两侧,所述前支架21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所述安装件3上;所述后支架22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所述安装件3上,所述风扇主体1通过所述前支架21和/或所述后支架22相对于所述安装件3的转动实现其高度的可调性。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共同支撑风扇主体1,而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的两端分别通过安装件3可转动地设置在风扇主体1上,则通过分别调整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的转动角度,以调整风扇主体1的不同高度和不同角度,即改变了风扇输出的风向,适应了不同场合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的实用性。

如图3及图4所示,前支架21沿着顺时针方向向风扇主体1的外侧转动,而后支架22沿着逆时针方向向风扇主体1的外侧转动,前支架21和/或后支架22向外侧转动的角度越大,则风扇主体1的高度越低。或者,前支架21或后支架22向风扇主体1的外侧转动,而后支架22或前支架21保持原状态不变,则前支架21或后支架22向外侧转动的角度越大,风扇主体1向下倾斜的角度越大,通过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对风扇主体1的高度和倾斜角度的调节灵活方便,且产品结构简单,节约成本,性价比高。

所述安装件3为中空结构,且所述安装件3内设有转轴4,所述转轴4沿所述风扇主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安装件3的底部设有配合所述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转动的配合缺口31,所述配合缺口31沿着所述风扇主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穿过所述配合缺口31,并分别可转动地套装在各自所述安装件3的所述转轴4上。

两所述安装件3分别设置在所述风扇主体1的两侧,且安装件3的两侧均设有配合缺口31,配合缺口31沿着风扇主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即满足前支架21(后支架22)的上端穿过配合缺口31并套装在转轴4后,前支架21(后支架22)可完成图A中的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可转动运动的实现结构简单,性价比高;同时配合缺口31的外侧壁310限定了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向外侧转动的极限角度,保证了对风扇主体1支撑的稳定性。

所述前支架21的上端设有前左弧形片51和前右弧形片52,后支架22的上端设有后左弧形片53和后右弧形片54;

所述前左弧形片51和所述前右弧形片52分别设置在所述前支架21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前左弧形片51和前右弧形片52位于所述配合缺口31的上方;所述前左弧形片51和前右弧形片52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前支架21的左右两侧,另一端向远离所述转轴4的一侧延伸,使得所述前支架21转动过程中,所述前左弧形片51和前右弧形片52始终将所述配合缺口31遮住;

所述后左弧形片53和所述后右弧形片54分别设置在所述后支架22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后左弧形片53和后右弧形片54位于所述配合缺口31的上方;所述后左弧形片53和后右弧形片54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后支架22的左右两侧,另一端向远离所述转轴4的一侧延伸,使得所述后支架22转动过程中,所述后左弧形片53和后右弧形片54始终将所述配合缺口31遮住。

所述前支架21(后支架22)穿过所述配合缺口31,前左弧形片51和前右弧形片52(后左弧形片53和后右弧形片54)设置在前支架21(后支架22)与转轴4套装的一端;前左弧形片51和前右弧形片52(后左弧形片53和后右弧形片54)分布在转轴4的左右两侧,且均位于所述配合缺口31的上方;前左弧形片51和前右弧形片52(后左弧形片53和后右弧形片54)的另一端向远离转轴4的一侧延伸,前左弧形片51和前右弧形片52(后左弧形片53和后右弧形片54)在配合缺口31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配合缺口31的宽度,则所述前支架21(后支架22)转动过程中,前左弧形片51和前右弧形片52(后左弧形片53和后右弧形片54)始终将所述配合缺口31遮住,从而阻隔了外界与安装件3的中空内腔的连通,防止杂物进入,保证各部件的顺畅运作。

所述安装件3的中空腔体的底部设有限位件6,所述限位件6由横架600和竖架601垂直固定而成;所述安装件3的中空腔体底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侧限位件61和右侧限位件62;

所述前支架21的右侧壁210上端向内凹陷形成内凹壁211,所述前右弧形片52设置在所述内凹壁211;所述左侧限位件61的竖架601垂直固定在所述安装件3的中空腔体底部,所述左侧限位件61的横架600向靠近所述前支架21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前支架21的右侧壁抵住所述竖架601,同时所述横架600抵住所述前右弧形片52的底侧壁;

所述后支架22的左侧壁220上端向内凹陷形成内凹壁221,所述后左弧形片53设置在所述内凹壁221;所述右侧限位件62的竖架601垂直固定在所述安装件3的中空腔体底部,所述右侧限位件62的横架600向靠近所述后支架22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后支架22的左侧壁220抵住所述竖架601,同时所述横架600抵住所述后左弧形片53的底侧壁。

如图3及图4所示,支架的位置和角度调节,前支架21沿着逆时针方向向风扇主体1的内侧转动,则当前支架21的右侧壁210抵住所述左侧限位件61的竖架601,为前支架21逆时针转动时的极限位置,此时前支架21处于与地面垂直的位置,而所述左侧限位件61的横架600抵住所述前右弧形片52的底侧壁,限定了前支架21转动的位置,提高了转动和定位时的稳定性。

同样,后支架22沿着顺时针方向向风扇主体1的内侧转动时,则后支架22的左侧壁220刚好抵住所述右侧限位件62的竖架601,为后支架22顺时针转动时的极限位置,此时后支架22处于与地面垂直的位置,而所述右侧限位件62的横架600抵住所述后左弧形片53的底侧壁,限定了后支架22转动的位置,提高了转动和定位时的稳定性。

所述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都是具有左自由臂和右自由臂的凵型结构,左自由臂和右自由臂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安装件3上;凵型一体式结构的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调节时方便,支撑时稳定性强。

所述安装件3内设有开关控件7,所述开关控件7与所述风扇主体1的电机电连接。

简化风扇结构和布线路径,整体性强。

所述风扇主体1的两侧分别可360度转动地设置在两所述安装件3上。在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位置稳定的情况下,可直接通过转动风扇主体1以实现风向的调节,实用性强。

所述风扇主体1的风扇框体的外侧壁内凹形成握持部8。移动风扇时,使用者通过握持部8抓取风扇,使用方便;而本技术方案中的握持部8由风扇主体1的风扇框体的外侧壁内凹形成,保持了产品外部结构的简洁性,大方。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