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便捷式转子泵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3552阅读:7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便捷式转子泵组合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35F定频回转式压缩机领域,具体是一种便捷式转子泵组合。



背景技术:

目前,泵浦结构包括缸体、上支座、下支座、轴和环,轴和环在电机马达的带动下高速旋转,将上、下支座和缸体形成的密闭空间内的冷媒气体压缩。压缩完成的高温高压冷媒从缸体、上支座吐出口、消音罩排出压缩机,从而达到制冷和制热的效果。电机马达热套固定在压缩机外壳上,转子必须热套固定在泵浦上端的轴上。电机马达在通电的情况下产生磁场,带动转子和泵浦转动,从而达到压缩冷媒的目的。对于35F同系列压缩机,如图1所示的转子压合深度必须保持数值固定且精确,这样才能保证转子完全处于电机马达产生的磁场中。转子压合角度约12°是决定压缩机运转振动量的重要因素,当角度超出规格值范围会造成压缩机振动超标。由于泵浦轴外径小于转子内径,加热的转子热套泵浦的过程中容易造成轴在转子内转动,造成转子压合角度偏差。为保证品质,需要人力全检压合角度,对超出规格范围的不良品进行重工,影响压缩机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便捷式转子泵组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转子泵组合,包括泵浦和转子,所述泵浦上端设有泵浦轴,所述泵浦轴包括泵浦轴上部端设置的限位结构和限位结构下端连接的圆柱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的顶端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中心线和所述限位结构的中心线一致;所述转子包括本体、中心设置的中心孔、转子上下底面轴对称设置的配重块安装柱以及转子底面设置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中心线与底面配重块安装柱的对称线一致,所述中心孔包括中心设置的与限位结构形状对应的限位孔和与限位孔连通的圆形孔,所述圆形孔的面积大于限位孔的面积,且与圆柱结构形状一致,所述限位孔的中心线和定位孔中心线之间的角度一定,所述转子通过中心孔固定在泵浦轴上;所述限位结构中心线与限位孔的中心线一致。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转子上下底面分别设有2个配重块安装柱,所述配重块安装柱为铝柱。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限位孔的中心线和定位孔中心线之间的角度为12°。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长度为50.1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为圆柱对称切除左右两部分后所剩的柱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改善转子压合角度不良问题,同时确 保转子压合深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原有转子轴组合热套结构示意图;

图2为原有泵浦结构示意图;

图3为原有转子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泵浦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泵浦轴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转子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中转子仰视图;

其中,1.转子,2.泵浦,3.泵浦轴,4.中心孔,5.限位结构,6.圆柱结构,7.限位孔,8.圆形孔,9.配重块安装柱,10.定位孔,11.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4-7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转子泵组合,包括泵浦2和转子1,所述泵浦2上端设有泵浦轴3,所述泵浦轴3包括泵浦轴3上部端设置的限位结构5和限位结构下端连接的圆柱结构6,所述转子1包括本体、中心设置的中心孔4以及转子上下底面轴对称设置的配重块安装柱9,所述中心孔4包括中心设置的与限位结构5形状对应的限位孔7和与限位孔连通的圆形孔8,所述圆形孔与圆柱结构形状一致,所述圆形孔8的截面积大于限位孔7的面积,所述转子1通过中心孔4固定在泵浦轴3上;所述限位结构5的顶端设有缺口11,所述缺口11中心线和所述限位结构5的中心线一致;所述转子1底面还设有定位孔10,所述定位孔10的中心线与底面配重块安装柱9的对称线一致,所述限位孔7的中心线和定位孔10中心线之间的角度一定,所述限位结构5中心线与限位孔7的中心线一致。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转子1上下底面分别设有2个配重块安装柱9,所述配重块安装柱9为铝柱。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限位孔7的中心线和定位孔10中心线之间的角度为12°。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5长度为50.1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5为圆柱对称切除左右两部分后所剩的柱体,所述限位结构结构的中心线为过圆弧的中心线。

所述泵浦轴3顶端由原有圆形结构设计变成现在的分圆柱体,转子1固定在泵浦轴上时,下压转子至限位结构的底端时由于阻碍作用自动停止,通过控制泵浦轴3顶端长度控制转子压合深度,保证转子压合深度满足规格要求。另外,转子1和泵浦2压合时,泵浦 轴3相对转子的装配位置固定,有效改善转子1热套泵浦2的过程中轴在转子内转动的问题,保证压合角度的精确性,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压缩机生产效率。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